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作用对策与建议

合集下载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的经济空间联系及政策协调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的经济空间联系及政策协调
第4 2 卷
第 2期
辽宁 大学 学报 ( 哲 学社 会 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L i a o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金流动、 信息传导以及技术扩散需要通过人 口流动和物资流动作为前提。 而人 口和物资流动的基础是城市
群各个城市 的产业集聚 , 由产业集聚吸引了人 口和物资的流动 , 通过人 口和物资的流动保障了产业集聚程 度的提高和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完善 , 产业结构与人 口物资流动呈现出一种因果 累积循环的关系[ 1 ] 。 经过几年的发展 ,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 已初具规模 , 总体实力 明显提高 , 但是与长三角等国内发达 地区的城市群相 比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该城市群存在空间结构不完善 , 内部经济联 系不紧密 , 城市间无序 竞争 , 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 揭示城市间和产业间的人员
业、 宏观 经济管理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项 目“ 加 快我 国高端服务 业发展 的政 策研 究” ( 7 0 9 4 1 0 1 8 ) ; 辽 宁省人 民政府 “ 辽宁省沿海经 济带发展规划” 项 目的阶段性研 究成 果。
8 2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一 l 1
作者简介 : 逯 笑微 , 女, 辽 宁大连人 , 管理 学博 士,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 系讲师。研究方向 : 产业演化 , 城 市经济。
原毅 军, 男, 山东荣城人 , 大连理 工大学管理 与经济学部教授 , 博士生导师。研 究方向: 产业经济、 生产性服 务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9.28•【字号】辽政发[2013]28号•【施行日期】2013.09.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的通知(辽政发〔2013〕28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现将《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辽宁省人民政府2013年9月28日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目录前言第一篇发展战略第一章发展背景第二章战略目标第二篇总体布局第三章形成功能分区第四章优化空间结构第五章构建开放格局第三篇功能板块建设第六章工业开发板块第七章港口物流板块第八章城镇建设板块第九章旅游休闲板块第十章农业渔业板块第十一章生态保护板块第四篇岸段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丹东岸段第十三章大连岸段第十四章营口岸段第十五章盘锦岸段第十六章锦州岸段第十七章葫芦岛岸段第五篇实施保障第十八章提升保障能力第十九章完善体制机制前言辽宁海岸带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大陆岸线长2110公里。

规划范围包括:海岸线向陆域延伸10公里、向海域延伸12海里(约22公里),陆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1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涉及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6市的28个县(县级市、区)。

2011年末,行政区划范围内总人口1287.5万人,占全省30.3%;地区生产总值9211.6亿元,占全省4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54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1.0%。

《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对国务院2009年批复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落实和深化,是指导辽宁海岸带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布局的纲领性文件,是辽宁省各部门和海岸带各地区编制相关规划、进行项目布局、建设美丽家园的重要依据,对强化海岸带保护和规范海岸带各类开发行为、实现海岸带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初中地理中考中考真题中考真题-章节测试习题(2)

初中地理中考中考真题中考真题-章节测试习题(2)

章节测试题1.【综合题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辽宁沿海经济带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宜港海岸线1000千米,其中深水岸线400千米。

沿岸拥有超过2000平方千米尚未开发的废弃盐田、盐碱地和荒滩,浅海区滩涂广阔。

材料二: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计划,辽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的发展方向:一是重点拓展深水网箱等离养殖,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二是重点推进东北亚国际海洋海岛旅游、海滨避暑度假旅游区建设,大力培育邮轮旅游发展,打造东北亚地区邮轮旅游基地等。

材料三:辽宁沿海经济带位置图【答题】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要分布在渤海沿岸和______海沿岸,在我国沿海地区中,纬度较______【答案】黄高【分析】本题是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地理位置考查。

【解答】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要分布在渤海沿岸和黄海沿岸,在我国沿海地区中,纬度较高。

【答题】大连港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它不仅是辽宁省的外贸中心,也是吉林省、______省和______自治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答案】黑龙江内蒙古【分析】本题是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地理位置考查。

【解答】大连港不仅是辽宁省的外贸中心,也是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的港口。

【答题】试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有利条件。

【答案】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基础比较好;水陆交通便利;海洋资源及能源丰富;国家政策扶持。

【分析】本题考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有利条件。

【解答】辽宁省因地理位置优越;在东北三省来说,气候温暖,农业基础比较好;水陆交通便利;海洋资源及能源丰富;国家政策扶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条件好。

【答题】请你为辽宁海洋经济发展提出至少三点建议并简单说明理由。

【答案】①发展水产养殖业。

理由:浅海滩涂面积广阔;②开采海底油气资源。

理由: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③建立海滨旅游度假区。

理由: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市场广阔;④加强海洋环境保护。

优化经济结构 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葫芦岛市与常州市经济对比分析为例

优化经济结构 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葫芦岛市与常州市经济对比分析为例

收稿日期:2020-09-30基金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2021lslwzzkt-003)。

作者简介:邢程程(1985—),女,辽宁葫芦岛人,中共葫芦岛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农业农村经济研究。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是国家战略,同时也是辽宁转身向海,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抓手,既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新时代辽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目标要求[1]。

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对外开放度不够、体制机制不灵活、创新动能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等。

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同年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江苏沿海经济带抢抓战略机遇,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项目带动,加强政策支持,为全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全国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活力最强、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江苏沿海地区有很多相似之处,两省又是对口合作省份,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发展经验值得辽宁借鉴。

本文通过对比辽宁葫芦岛市与江苏常州市的经济状况,以点为突破,探索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葫芦岛与常州经济对比分析(一)产业结构对比分析2019年,常州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7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29.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714.7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1︓47.7︓50.2。

葫芦岛第一产业增加值13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2.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1.8亿元,三次产业构成分别为16.5%、37.4%和46.1%。

由此看出,常州市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低,三大产业呈明显的“三、二、一”格局,经济运行质量高。

葫芦岛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而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中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采掘业和初加工产品比重过大而附加值不高,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个数少、所占比重低,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而规模不大,发展速度慢,与葫芦岛市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不相称。

沿海经济带为辽宁与韩国的合作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沿海经济带为辽宁与韩国的合作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沿海经济带为辽宁与韩国的合作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辽宁省是环渤海最富有生机的经济发展地区之一,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水、陆、空交通条件使利,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具有重要地位,而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区域。

辽宁与韩国隔海相望,人文相亲,友谊源远流长。

从经济上看,同属东北亚经济圈,韩国是距离辽宁最近的经济发达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为辽宁与韩国的合作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双方在资金、技术、资源、加工等领域的有效合作和对接,深化与经贸、金融等各领域的联系。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地位及发展目标1.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基本情况辽宁沿海经济带毗邻渤海和黄海,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所辖行政区域,陆域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920公里,海域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70万人(2009年末)。

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市GDP占辽宁的58.3%,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辽宁的4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辽宁的58%。

大连在沿海经济带中占有龙头地位,其GDP占到区域总量的56.2%,营口、锦州、盘锦、丹东、葫芦岛分别占10.5%、10.1%、8.7%、8.3%、6.2%。

2.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战略意义2009年7月1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

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政府意图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完善中国沿海经济布局。

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升北方沿海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北地区与环渤海地区相互融合,形成全国沿海地区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有利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强化服务和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辽宁省和东北地区的总体经济实力,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形成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辽宁省产业集群

辽宁省产业集群

关于辽宁省沿海地区产业集群问题的思考佘燕妮国际经济与贸易(二)班2220113526【摘要】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初显成效,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在一些产业上也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聚集特征。

然而,由于受到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机制性矛盾的影响,产业集群仍发展缓慢,截止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尚未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及产业发展方式也有待提升和转型,在核心产业选择"关联产业集聚"完整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

对辽宁省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环境进行SWOT分析,并从政府、企业两方面提出建议,加快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沿海经济带创新合作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

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辽宁省沿海产业集群现状辽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较为雄厚,集群发展模式主要以资源驱动型及传统优势型产业(重工业)集群为主,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

为了进一步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沿海经济带战略应运而生。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已初显成效,产业集群发展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在一些产业上也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聚集特征。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前言沿海经济带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毗邻渤海和黄海,包括、、、、、6个沿海城市所辖行政区域,陆域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920公里,海域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

2008年末,常住人口约18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9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605元。

沿海经济带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重要区域,在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沿海经济带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东北等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制定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沿海经济带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为2009—2 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重大意义第一节发展优势沿海经济带是我国北方沿海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具有诸多的比较优势。

区位优势明显。

位于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是东北经济区与京津冀都市圈的结合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与日本、国、朝鲜隔海邻江相望,邻近俄罗斯、蒙古,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欧亚大陆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资源禀赋优良。

拥有约2000平方公里的低产或废弃盐田、盐碱地、荒滩和1000多平方公里可利用的滩涂;镁、硼、钼、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较大;宜港岸线约1000公里,80%以上尚未开发;双台河口、鸭绿江口湿地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

工业实力较强。

造船、机床、燃机车、成套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石化、冶金等原材料工业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油、电力等能源工业规模较大;拥有一批国家骨干企业和大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及产业工人。

交通体系发达。

、等港口拥有300多个生产性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32个,已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依托山、哈大等干线铁路,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疏港和支线铁路运输网络;大、山、丹大、盘海营等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区;、、3个空港已开辟87条国航线和46条国际航线。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与对策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与对策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与对策辽宁省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东北地区,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工业基地。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愈发突显。

本文旨在探讨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并提出对策,希望为辽宁省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问题分析1、产业结构单一问题辽宁省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但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以重工业和原材料加工业为主,轻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相对薄弱。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既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的影响,又限制了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环境污染问题辽宁省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大气和水污染问题依然比较严重,这不仅对辽宁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也阻碍了辽宁省的经济发展。

3、高校人才外流问题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这也导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外流比较严重。

这种高校毕业生外流现象,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同时也限制了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4、经济增长缓慢问题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增长缓慢,已经连续多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这种经济增长缓慢的问题,既影响了辽宁省的经济实力,也影响了辽宁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二、对策建议1、优化产业结构辽宁省应该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服务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开发,以提升辽宁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加强环境保护辽宁省应该扎实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工业环保治理,推广绿色、节能、环保型产业和技术,为辽宁省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3、扶持人才创新创业辽宁省应该构建更加明晰、公平、高效的人才引进和人才流动机制,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和留下。

同时,辽宁省也应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扶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吸引他们留在辽宁省并为辽宁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4、促进经济增长辽宁省应该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通过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结构,促进辽宁省经济增长。

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

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

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专业:XX学班级:XX姓名:XX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论文)目录引言 4 1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7 1.1产业集群的概念7 1.2产业集群的特征11 1.3产业集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瓶颈问题的实证分析14 2.1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情况14 2.2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问题15 2.3案例分析:大连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瓶颈问题18 3解决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瓶颈问题的措施和政策建议24 3.1解决措施24 3.2政策建议24 结论25致谢26参考文献27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论文)产业集群是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它不仅支撑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正在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

研究辽宁省产业集群的现状,解决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问题,对于加快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实现辽宁产业集群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本文选取了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瓶颈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本文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本文对产业集群概念、产业集群的特征、产业集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作为分析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瓶颈问题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对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指出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都有哪些,且以大连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为分析对象,从一个具体案例探讨了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瓶颈都有哪些。

第三部分,综合本文的理论、实证和案例分析提出结论,并相应提出解决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瓶颈问题的政策建议: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提搞企业竞争效率;提升集群专业化服务层次和水平,促进集群升级;加大国家和省市的财政扶持力度;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等。

关键词: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瓶颈The industrial colony is the worldwide basis economic phenomena, and it is the moder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character. It not only has supported the world developed country and the local economy high speed development, is also becoming the developing country and the area realizes the important way which the economy soars. Studies Liaoning Province industry colony the present situation, solves bottleneck problem which the Liaoning industry colony develops, regarding speeds up the construction country new Industrial base, realizes the Liaoning industry colony to develop with the Liaoning old Industrial bas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elected the Liaoning industry colony to develop the bottleneck question to take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synthesis has utilized the method whic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unified, the key utilization case analysis's method, has conducted system's research to this question.This article main minute three major parts: The first part, this article to the industrial colony concept, the industrial colony's characteristic, the industrial colony's carri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provin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function, the achievement has analyzed the Liaoning industry colony to develop the bottleneck question rationale. The second part, the situation which developed to the Liaoning industry colony has carri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nd pointed out the industrial colony developed which the bottleneck did have, and take Dalian petroleum chemical industry colony as the analysis object, which discussed the Liaoning industry colony from a concrete case to develop the bottleneck to have. The third part, the comprehensive this article's theory, the real diagnosis and the case analysis propose the conclusion, and proposed correspondingly solves the Liaoning industry colony to develop the bottleneck question policy to suggest: Strengthens between enterprise's relation, raises does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on efficiency; Promotion colony specialization service level and level, promotion colony promotion; Enlarges national and provinces and cities financial support dynamics; Perfect government collective services function and so on.Keywords:Liaoning; Industrial colony; Develops the bottleneck产业集群现象由来已久,从其初现端倪到研究理论盛行大致经历了10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着产业集群的界定、成因、及其具体的经济效用[1]。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建设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建设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展 。 由于 城 市 生活 污 水 和 含 有机 物 的工 业 废 水 大量 排 入 大 海 , 海 水 营养 化 程 度 明显 加 重 , 致 赤 潮 发 生 频 率 、 模 和 危 害 大 导 规 增 。进 入21 纪 以后 ,渤 海 环 境污 染 仍 未 得 到 有 效控 制 ,污 世 染 海 域 面积 仍 然 较 大 , 轻度 、中度 和 严 重污 染 海 域 的 总 面积 呈 上 升趋 势 。根 据 环 保 部 门公 布 的数 据 显 示 ,2 0 年 严重 污 染 04 海 域面 积 较 2 01 有 所 增 加 、 尤其 中度 污 染 海 域 面积 增 加 , 0 年
21 0 0年 第 1 期 1 第3 2卷 总 第 1 7 9 期
物 流 工 程 与 管 理
LOGI ENGI STI CS NEERl AND NG MANAGEMENT
物 流经 济
d : 0 3 6 / .is . 6 4 4 9 . 0 0 1 . 2 oi 1 . 9 9 j n 1 7 — 9 3 2 1 . 10 1 s
辽宁沿海经济 带经济 建设的环境 问题及对 策
口 张 馨
( 宁对 外经 贸 学 院 ,辽 宁 大 连 辽
【 摘
l 65 1 02)
要 】在 新 的 经 济 形 势 下 ,辽 宁 沿 海 经 济 带迎 来 了振 兴 老 工 业基 地 、建 立 东北 亚 经 济 圈和 东北 亚航 运 中心 的
[ Absr c ]Lio igc a tl c n mi o ei lc tdi eb h i i r go otn oiina dn rh a t in ta t a nn o s o o cz n ae t o a m ini ra t st n o e s a ae so nh r e mp p o t As

辽宁沿海经济带对辽宁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doc

辽宁沿海经济带对辽宁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doc

辽宁沿海经济带对辽宁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摘要:论文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城市的发展条件,论述了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方面的优势.又分别从辽宁沿海经济带资源环境的缺乏,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不协调,辽宁沿海经济带缺乏高端人才,论述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城市发展的阻力;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城市发展的阻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最后,总结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对各方面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沿海经济一、辽宁沿海经济带概况就辽宁省而言,经过多年的调整后,辽宁经济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近些年,在全面推动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战略的过程中,辽宁省的经济实现了持续平稳的发展。

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战略和进一步扩大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也是辽宁省发展经济的双重机遇。

沿海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利于与国外技术的参与和竞争。

外加辽宁中部的城市群经济基础雄厚,可谓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提供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基本条件辽宁沿海经济带基础设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已建成东北地区最发达、最密集的综合运输网络。

1990年,国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2002年,辽宁省14个省辖市全部通了高速通路。

XX年,渤海大道竣工。

未来5年,辽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总量将达到2000亿元,比“十一五”的大发展还要大幅增加。

辽宁沿海港口群已形成以大连和营口为主要港口,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为补充,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辽宁沿海港口拥有100多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最大靠泊能力30万吨级。

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近400万箱,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出海通道。

航空的运输以沈阳桃仙、大连周水子两个机场为主,以丹东、锦州机场为辅,机场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

辽宁省作为全国的咽喉,在战争年代铁路交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全省铁路正线营业里程达到4174km,其中电气化里程1050km,铁路复线里程达到1792km,密度达到/100k㎡。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产业互动分析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产业互动分析
必须 的原 料 . 韩 国 先 进 的 造 船 经 验 可 以 为 沿
优势 的传 统产 业 逐渐 向周 边 和外 围地 区转 移 , 为 新兴 产业
提供 发展 空 间 二 、产 业互 动现 状的 基本分 析 与判 断 1 .产业 互 动的条 件 。 ( 1 ) 资源 要 素互补 。辽 宁沿海 经济 带 具有 东北 地 区最 密集 的港 E l 群, 可 以为 东北 内陆 地 区货 物外 运提 供便 捷通 道 。与此 同 时 , 辽 宁沿海 经 济带 在发 展 海洋 渔业 和滨 海旅 游方 面具 有独 特 的优 势 。 东 北 内陆则 与辽 宁沿 海在 资源 禀 赋方 面形 成互补 。 黑龙 江 省煤炭 、 石油 、 天 然气 等矿 产资 源
9 7 3 6 . 2 1 4 3 1 . 7
北地 区 朝 阳 、 阜新、 铁岭 2 1 5 5
1 .参 与 区 际产业 分 工 的要 求 产 业互 动 有 利 于 辽 宁 率. 避 免 区域 间重 复建设 和 非理 性竞 争 。辽 宁沿 海经 济 带 补性 强 . 具备 区际分 工 的基础 和 条件 。但 由于受 计划 经济 影 响较深 . 辽 宁 沿海 经济 带 与东北 腹 地专 业 化分 工水 平相 对不 高 , 区域 间产 业 同构 明显 要改 变这 一状 况 , 辽 宁沿海 经济带 应 该依 托 自身 资源 禀赋 .加 强 与腹 地政 策 协调 . 推
进产 业 间分工 、 产 业 内分工 和价 值链 分工 。
2 .培育 优 势产 业 集群 的 要求 产 业 集群 可 以通 过关 联效应 和辐 射带 动效 应 提升 整个 区域产 业竞 争力 辽 宁沿 海经 济 带 在海 洋 渔 业 、 石化工业、 物流 业 等适 合 临港 布 局 的行 业部 门具 备 培育 “ 原发型” 产业 集 群 的潜力 , 在 高端装 备制 造 业 、 高新 技 术 产业 等 新 兴 产业 部 门具 备 发 展 “ 嵌入 型” 产 业 集群 的条 件 . 但 要 变 为 现实 离 不 开 与腹 地 的 产业 互动 例 如 . 东北 经 济 区发展 外 向型 经济 引 致 的运输 需求 有利 于辽 宁沿 海经 济带 物 流业 产业 集 群 的形成 , 俄罗 斯 丰

沿海经济区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

沿海经济区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

沿海经济区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为了进一步加快沿海经济区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以促进沿海经济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围绕沿海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研究和探讨,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沿海经济区的定义和发展现状沿海经济区是指以沿海为依托,辐射内陆的一片经济区域。

目前,我国的沿海经济区主要包括东北沿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几个主要区域。

这些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里,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基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据统计,沿海经济区的GDP总量已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而且,这些地区还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能力,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企业落户。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沿海经济区正在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二、沿海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为了进一步推动沿海经济区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家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这些规划纲要明确了沿海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了一系列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首先,发展模式要转型升级。

随着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和转移,沿海经济区需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要加强创新驱动,提高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要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沿海经济区的发展必须与内陆地区的协同发展相结合,形成强大的区域联动效应。

要加强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区域发展瓶颈,降低交通和运输成本。

最后,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沿海经济区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资源基地,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要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区,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三、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制定和实施沿海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平衡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发展。

关于锦州市临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锦州市临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锦州市临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内容摘要】“十四五”期间是锦州抢抓东北振兴发展机遇,巩固夯实辽西中心城市地位和辐射作用的关键五年。

辽西中心首先必须是经济中心,而经济中心必须有产业做支撑。

锦州市力争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下好锦州临港产业发展这盘大棋。

作者根据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立足锦州临港地区已有的产业基础、空间优势,对如何构建现代化的临港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锦州市临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以期对实现锦州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有所裨益。

【关键词】产业布局资源优势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绿色石化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业健康产业大数据及电子信息产业以港聚产“十四五”期间是锦州抢抓东北振兴发展机遇,巩固夯实辽西中心城市地位和辐射作用的关键五年。

辽西中心首先必须是经济中心,而经济中心必须有产业做支撑。

立足临港地区已有的产业基础、空间优势,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形成长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锦州市临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全力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是锦州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科学筹谋,优化产业布局(一)产业布局优化的几个基本考量一是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筹谋锦州市的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及优势特色产业;二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根据锦市8+3产业布局,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联动发展;三是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增强产业集群发展能级;四是坚持质量为先,以质量品牌提档升级带动产业集群提质增效,促进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

四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技术、环保工艺的推广及应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五是增强开放合作的水平,充分发挥三区(滨海新区、松山新区和凌海市南部滨海地区)驱动、双港(锦州港区、龙栖湾)联动优势,推动产业集群深度参与全球分工,提升市场竞争力。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研究美国经济学家波特认为,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通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 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换成本, 提高了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 从而促进企业、产业和区域竞争力大幅提高。

产业集群因其在增强专业分工、优化要素配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而被很多国家和地区视为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导战略, 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作为我国重工业的主要基地, 辽宁的产业基础雄厚, 曾经为我国构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然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辽宁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机制性矛盾日益突出, 产业竞争力不断弱化, 与东南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

为此, 200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战略。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逐步推进, 辽宁各级政府也逐渐加大了对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视程度。

辽宁省《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把产业集群作为促进辽宁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

2009 年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 标志着辽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产业集群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产业链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技术外溢效应以及提升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克服老工业基地所特有的结构性和机制性矛盾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率先振兴, 对于发挥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带动辽宁乃至东北的全面振兴以及促进国家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状况2010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9259.9亿元,占辽宁总产值的50.2%,人均生产总值2655.1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26.9亿元,占全省的49.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850.4亿元,占全省的44.4%,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276.3亿元,占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的44.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582.6亿元,占全省的44.5%。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升辽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政府对策建议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升辽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政府对策建议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升辽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政府对策建议【摘要】进入21世纪之后,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涌现出一大批竞争优势明显的地方性特色产业集群。

本文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针对产业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探寻出政府在产业集群中应发挥的职能和作用,提出政府在辽宁产业集群成长期的政策建议,为政府进一步推动辽宁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提供战略思路。

【关键词】生命周期集群竞争力政府1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概念及阶段划分1.1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概念生命周期理论来自生物学对生命体从出生到死亡这一循环的观察与描述,将出生、成长、成熟、衰退、死亡的过程变化,以及不同阶段所呈现的特质表现出来,用来模拟人类社会中有关组织、产品、市场、产业的相关变化。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是指产业集群从形成到衰亡的发展全过程。

由于政策变化、产业发展、产业转移、技术和社会进步、区域环境、资源条件、市场竞争等影响,产业集群必然存在一个发展演变过程。

在佛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奥地利著名区域经济学家tichy.g在1997年提出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

tichy.g从产品创新、集群竞争的优势等方面的研究提出该理论,并通过长期的观察后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为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如图1)。

1.2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划分及各阶段特点产业集群一般大致可分为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共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特征和规律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集群规模、专业分工程度、核心竞争力、企业规模等各个方面。

(1)诞生阶段。

集群产业规模、区域范围、专业化分工程度都较小,集群的认知度很低,影响力仅限于本地区,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较弱,企业规模以小企业为主。

(2)成长阶段。

集群的认知度、影响力逐步提高,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显现,集群内部的总体结构逐步完善,集群显现出来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投资回报率很高。

(3)成熟阶段。

均衡阶段经过形成期、成熟期两个阶段的积累沉淀,集群内各类配套基础设施已经完善,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产业集群企业数量、专利数量、规模、产值、市场占有率、核心竞争力、认知程度和科技创新资源拥有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1]。

辽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辽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民营企业也 表现出跨 地区规模扩张 的强烈意 图, 而且企
产 业转移 是通过资 本 的跨地 区流动 和投资来 实现
的, 一般 是从劳 动密集 型产业 的转 移开始再 到资本 、 技 术密集型产业 的转移 , 从相对发达 的地 区转移 到次发达 地 区。产业转 移对承接 地产业 的主要贡献 表现在两 个
方面 , 一是通过技术外溢直接推动本产业技术水 平的提
升; 二 是 通过 产 业 之 间 的关联 , 带 动相 关 产业 优 化 升
级 。对于深受结构 问题 困扰 的辽宁而言 , 如果 能够根据 区域产 业 比较 优势承接 到 比较 成熟 的 、 高水 平 的 、 高效
业 的投资方式 也突破 了原来单 一 的直 接投资或单 一股 权安 排 , 逐步 形成独 资 、 合资 、 收购 、 兼并 和非股权安 排 等 多样化 的投 资方式 。辽宁应 尽快抓住 这一历史 性机 遇将 自身 的区位 、 资源、 市场等 各方面优 势有效 地 同沿 海地 区的资金 、 技术 、 管理 等优势相结合 , 推动辽宁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规划营造承接产业转移 的综合竞争优势 , 包括辐射地域 广 的区位优势 、 前 景可观 的市场优势 、 高素质 和低成本 的人才优势 、 雄厚工业 基础 的产业优势 、 老工业基 地振 兴 的政 策优 势以及 完善的基础设 施条件等等 , 并通过各
势 为基 础 , 明确产 业集群 和特色产业 的发展定 位 , 编制
协议 , 联合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 建立省际间产业转移统
筹协调机制 、 重大承 接项 目促 进服务 机制等 , 从 规划 、 政
策、 资金 、 组织等方面对产业转移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引 导和鼓励沿海地区适合产业 向辽宁有序转移 。 2 . 优 势和特色相结合 , 明确各地区承接重点。优势 和特色是吸引外来投资的关键。辽宁要从整体上统筹

丹东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丹东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个方 面加快发 展海洋经济 。

招商 日常工作 中去 。把招商 重点放在全球五百强上 ,放到高科 技低污染项 目上 ,放到大工业项 目上 。二 是支持民营经济积极 参与海洋资源开发 、涉海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一批 骨干企业和 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使其成 为海洋开发建设 的生力 军。三是组 织力量分析研究与丹东精细化工 、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生物医
丹东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周静言 中共丹东市委党校
摘 要:“ 十二五” 时期 将是辽 宁海洋经 济发展 的爆发期 ,北黄海经 济带的开发建设 为丹 东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 了难得 的发 展机遇 。文章从 建设 海洋创新发展 示范区,构建四大海洋产业体 系,打造 东北地 区国际物流 中心 ,提升 北黄 海经济带开发软环境
四个方 面提 出丹东发展 海洋经济的建议 。 关键词 : 丹 东 海洋经济 对策建议
北 黄海经 济带 的开 发建 设为 丹东 海洋 经济 发展 提供 了有 利 条件 ,丹东应从建设海 洋经 济创新发展示 范区 ,构建临港工 业 、江海旅 游 、现代 渔业 和海 洋新兴 产业 四大海洋 产业体 系 , 打造 东北 地区国际物流 中心 ,提 升北黄海经济带开发 软环境四
速 开发东 北腹地 资源 ,重 点建设粮 食泊 位4 个 、成 品钢 材泊位 1 . 重点发展 临港工业集群 l 0 个 、煤 炭 泊 位8 个 、矿石 泊位2 0 万 吨级2 个 、3 0 万吨级1 个、 按照 “ 以港 兴业 ,以业 促港 ” 的 良性 互动 发展 思路 ,实 集装 箱泊位 1 6 个 ,并建设冷链 物流大型冷库 和交 易市场 ,汽车 施大港 口带动大 工业 的发展 战略 ,全面突出港 口、园区与城市 中转 、存储 、拆装设施及油 品物流设施 。二是 在丹 东港提供免 的相互融合 ,形成港 口 、临港工业 、临港产业 园区 、港 口物流 税油供应 和 自来水管道 ,解决丹 东港加油车不 能进 港 ,无法为 体化 的 “ 港E l 一 园区一 集群一 基地 ”开发构架 。一 是立足 现有 船舶提供柴 油 、重油和提供淡水 不及时 的问题 。三 是加快临港 基础 ,对汽车及汽车零部件 、仪器仪表 、农产 品加工 、电子信 重化工产业 园区建设 。全力 以赴 协助营 口港集 团加快建设 海洋 息 、城市矿产 、纺织服装和石油化工 、钢铁等新材料 产业 方面 红港 区,借 以在大孤山经济 区建设 临港重化工产业 区。积极 推 的技术继续创新和提升 ,加快产业化步伐 ,为未来 国内外竞争 进港 口和 临港工业 园区环保基础 设施 的共建 、共享机制 ,实现 打好 基础 ;以临港产业园 区和大孤 山经济 区为载体 ,依托 港 口 污染物 的集 中处理 和达 标排放 ,以促进资 源的合理 高效利用 。 建设 ,发展临港大工业 ,培育具有 国际竞争力 的临港重化 工业 3 . 扩大招商 ,鼓励 民营经济参与开发建设 集 群 ,打造 北黄海地 区重要的重化工产业基地 。二是融入 和顺 抓好对 内对外 大开放大招商 是北 黄海经济带开发建设 的关 应 国家 发展 战略 ,要 紧密结合 国家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 ,引 键。一是集 中力量采取 选择性招商 ,即 :招大不招小 、招强不 导企业 瞄准国家 海洋经济发展 重点 ,跟踪和把握行业技术发展 招弱 。把概念 引资 、功能引资 、选择 引资理念逐步渗透到丹东 趋势 和市场需求 ,加强技 术创 新 ,对产品进行结构性调整 和技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与东北腹地经济结构调整互动研究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与东北腹地经济结构调整互动研究

二、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 与东北腹地 经济结构调整关联性分析
辽宁沿海经济带 已成为东北腹地经济结构调整的引擎和航标。辽宁对五个重点区域采取集中投资 、重点
辽宁沿海经济带快速腾飞 , 产业链条延伸 、 高新技
术应用与转化将首先增进辽东 、辽西经济区的梯度发展。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在产业布局上可以实现专业
州湾沿海经济区、 辽宁丹东产业园区、 大连花园口工业区, 它们是正在培育的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 这五个 产业集聚区由新建成的高速滨海公路连接成一体 , 形成 了辽宁的“ 五点一线 ” 沿海经济带 。
东北三省及 内蒙古 自 区东部地区是大东北经济圈的主体 , 治 大连 、 沈阳、 长春、 吉林 、 哈尔滨 、 齐齐哈尔等城 市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 , 曾有“ 工业摇篮”天下粮仓”资源宝库” “ “ 的美誉 , 且东北腹地拥有大量 的矿产 、 林地 、 田、 农 草原等 自然资源。 东北腹地经济结构呈现出以重化工业 、 机械装备工业为主导 , 以农 、 、 林 牧 业为基础 ,第三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的结构特点。 自20 年 9 2 03 月 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 了


辽 宁沿海经济带产 业布局与东北腹地经济 结构概 述
辽宁沿海经济带包括大连 、 丹东、 锦州 、 口、 营 盘锦 、 葫芦岛 6 个沿海城市所辖 的 2 个市 区和 l 个沿海县 1 2
市, 长约 14 k 宽 3 ~ 0m。在这一 区域 中, 40 m、 0 5 k 包括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 区、 辽宁( 口) 营 沿海产业基地 、 辽西锦
第 l 卷 1
分工、 优势互补 , 使沿海经济带与腹地形成上游 、 中游 、 下游产业链条 ; 在资源供给上 , 辽宁中部城市群可 以为 沿海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 3 1 。如鞍钢和本钢为沿海经济带的机械装备制造业 、 汽车零配件 、 造船业 的生 产基地提供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 ; 大连 、 口沿海开发 区已成为鞍钢和本钢钢材深加工的新厂址和板材产 营 品的出口基地 。伴随大连大窑湾港和营 口鲅鱼圈港 的港 口规模 和功能的提升 , 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腹地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摘要:产业集群特定产业的企业或以某一方式相互联系的企业共同集中在某一区域形成空间集群或产业集聚现象。

产业集群构成了上下游产业链的众多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围绕核心产业形成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供应链上的企业联系密切,各个生产单元高度集聚,可以产生较高的集聚效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于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东北振兴的经济发展主轴线和新的经济增长带,未来最终形成一个面向东北亚,辐射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四盟的新的开放战略高地,必将会对周边地区及腹地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辽宁;沿海;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突出重点产业和产业园区建设,增强产业集聚程度
加强重点产业建设。

加强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与布局,按照国家批准的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确定产业重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兴产业、海洋产业发展,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具有基础优势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
统优势产业,提高产品质量,逐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通过政策导向,加大支持力度,引导东北腹地以及内蒙的大企业在辽宁沿海地带进行投资,为腹地的企业减少成本。

二、延长产业链,促进区域合作
发挥各城市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增强区域合作,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加强上下游产业的经济联系,围绕重点行业,做长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衔接,实现区域产业互动,从而实现沿海与腹地的互动。

完善产业链配套延伸。

特别注重产业链招商,把集群的招商重点放在与优势产业相关配套产品的培育发展上,放在龙头企业的配套延伸上。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引进与沿海经济带几大集群特色产业关联度较强的产业配套项目。

在延长产业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资金注入各个链条的中断环节,使相对独立、分散的链条连贯起来,另一方面发挥现有企业的资本、人才、技术等优势,或通过购并,或通过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用形成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链。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进行互动合作时,必须破除地区所有制等理念障碍,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的产业互动中深入挖掘东北经济合作的能量。

要以企业合作带动区域合作,逐渐建立跨所有制企业,塑造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

协调好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三大经济区的关系,以便能够充分并全面享受到国家
优惠政策。

三、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活力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要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带来的瓶颈。

加强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要加强交通建设。

第一是沿海经济带内部的交通,这主要是指沿海六市自身的公路交通及相关的建设要跟上、打实。

加强港口建设、港口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沿海港口资源,加大深水港建设的力度,全面提高航运、物流等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二是加强沿海经济带和腹地之间的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公路干线、高速公路、铁路、高速铁路路网建设,改善布局,增加里程,形成网络,提高运力,努力形成便捷、畅通、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腹地到沿海出海口打造通畅快捷的道路干线。

要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方面越来越重要。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增强政府对市场失衡的补充作用和对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的指导监督作用。

要抓住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机遇,更多地争取国家水利、交通、城建等专项资金的支持,还要做好地方政府水利基金、养路费、高速公路通行费、城市建设资金、土地出让金等资金统筹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

逐年增加政府财力投资,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放大作用。

四、完善人才保障机制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活跃、最具有能动作用的资源,在资源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沿海经济带要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规划,通过政策和资金倾斜,加快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集聚。

引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高层次、紧缺型领军人才;要充分发挥辽宁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创业服务;加大与职业学校的合作力度,职业教育更加倾向于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各个行业的技术工人的培养。

五、鼓励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必须顺势而为、与时俱进,舍弃传统发展模式,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拥有高精尖创新产品。

要建设“先进性”的重化产业基地,必须走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由初级型、资源依赖型、加工型向高深型、创新驱动型、制造型产业结构转变。

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先进性”、原材料工业的“高加工度”,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业规模和质量,降低消耗、增加附加值;加速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增强企业集成创新、联合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抓住国家大力推进装备自主化的机遇,集中资金和研发力量对重大成套设备、关键核心产品组织进口替代的研发,组织产业链企业围绕核心主机和重要部件的单个零部件、单项产品以及整套产品
系列开展集群式技术创新;建立市场化的科技研发体系,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通过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的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中介机构,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最大限度地释放现有产业的潜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