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怀疑与学问1

18 怀疑与学问1
18 怀疑与学问1

18、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实例的句子;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在治学中持怀疑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难点: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

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文存》分为“学术编”“教育编”“边疆与民族编”、“文化编”“政治及其它编”五编。顾颉刚一生所写文章,除收入《古史论文集》《民俗论文集》以外者,均收入该部分。宝树园原系顾氏先祖所建花园,先生苏州故居即建于此园旧址,故以名集。

3.读准字音

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ɡ)

虚妄.(wànɡ)盲.从(mánɡ)停滞.(zhì)

4.辨清字形

5. 理解词语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

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因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本节小结:大家对课文的有关语句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如果你还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疑惑之处,还未在投影中展示,可以再次补充,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共同探讨解决。板书设计:

18、怀疑与学问

(第一课时)

1.板书读准字音

2.板书辨清字形

3. 板书理解词语

布置作业:抄词词语同步练习册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实例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中心论点入手,进行层层理读,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1.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

两个:(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递进。

二、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理清课文的思路后,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品味亮点词语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2.“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中的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它们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判定”“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

3.第六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他们找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第一个“这样”指代“对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4.“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中“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

不能,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的一种,文中的顺序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之后就讲不通了。

四、感悟精彩句子

1.第一、二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强。

2.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

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

18、怀疑与学问

(第二课时)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通读课文,课堂讨论

1.第一、二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2.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布置作业:同步练习册、课时测试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学会在治学中持怀疑精神。【教学过程】

一、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2.引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作用。用他们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五段中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说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的意思,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四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作者举例时,就读书时该怎样怀疑、追问,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具体的借鉴,对人很有启发。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而这正是他日后成为大学问家的基本条件。这一事例论证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二、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学习本文举例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一个观点,做到论据确凿、对比鲜明。

三、把握文章主旨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中为了突出论说的力度,是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三种论证方法。

2.归纳本文的主旨思想。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教学板书

第三课时

布置作业:同步练习册、课时测试、小作文

课后反思: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18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8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怀疑精神指经过自己的思索,不轻信、盲从或迷信。意义:只有具有怀疑精神,常常怀疑、常常发问,才能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促进更新更善的学问产生,推动学术和人类文化进步。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点拨: 此题意在考察同学们提炼议论文总论点和分论点以及重点句子的能力,增强文本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 承上启下的句子:示例: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核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分论点一: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二: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示例:我认为“一切”并不绝对。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事实和证据最可靠最要紧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和经过怀疑、思索、辨别的他人的学问。学问家如果不具备这种基本的怀疑精神,那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学问家。 2.它们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思维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 四、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点拨:找出文中引用的名言并熟记,利用课外书、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相关的名言警句,可与同学相互交流。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阅读练习及答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①,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②”,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③”,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④,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⑤;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⑥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安徽部优】《怀疑与学问》公开课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篇幅短小,结构鲜明,言浅意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九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已经比较熟悉了,但他们难以完整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难以准确理解怀疑精神在辨伪去妄、建立新学说上的重要作用,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完整、正确地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上。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精读文本,概括运用怀疑精神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的一般步骤,另一方面运用统编教材“1+x”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通过阅读包括本文在内的多则文本,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怀疑精神”这个议题展开讨论,在比较中总结归纳“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适用领域,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积累“譬如、停滞、腐草为萤、辨伪去妄、不攻自破、尽信书不如无书”等词句;了解本文提到的哲学家、思想家。 2、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以及求学中要善于用疑的道理。 4、阅读群文,比较总结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适用领域。 教学重点:阅读群文,把握怀疑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求学中要善于用疑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要求: 课后利用智慧课堂学生端观看微课视频预习课文,积累相关词句,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哲学家、思想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二、通读全篇 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二两段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示例: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意义? 提示:找到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示例:两个方面。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 示例: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三、精读一段 找出第四段和第五段的中心句,并思考:与第四段相比,第五段在论述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示例:1、中心句是每段的第一句话。 2、①第五段论述的内容范围更广,不仅是传说的话,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我们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②第四段侧重论述我们对于传说要有怀疑的态度,第五段侧重论述怀疑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四、比读一节 比较原文和改后的文字,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原文: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8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8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怀疑精神的内涵是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意义: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参考答案: 承上启下的句子:[示例]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或“学则须疑”。分论点一: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二: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 ..要抱怀..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 疑的态度,常常 ..修正书中的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 ..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 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不绝对。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他们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持怀疑的态度,强调了怀疑的普遍性。 2.不可以。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不相符。 四、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点拨: 找出文中引用的名言并熟记,利用课外书、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相关的名言警句,可与同学相互交流。 参考答案:[示例]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训练14 怀疑与学问-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精读课文随堂训练(解析版)

训练14 怀疑与学问 【基础考查】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广袤.无垠的大地是美丽的,巍峨矗立的高山是美丽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美丽的。 A.xīng yī máo zhì B.xīn yī mào zhì C.xīng qí mào jié D.xīn qí máo jié 【答案】B 【解析】“馨”读作xīn,“涟漪”形容被风吹起的水面波纹。读作lián yī,“广袤”读作guǎng mào,“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读读 lín cì zhì bǐ。故选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懒惰锻练折扣不攻自破 B.盲从迷信流俗辨伪去妄 C.大儒停滞墨守腐草为莹 D.步骤修正凶险辩别是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正确。ACD三项修改为:A.锻炼.;C.腐草为萤.;D.辨.别是非。 3.补在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①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②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③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④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A.①④③②B.③①④②C.④①③②D.③②④①

《怀疑与学问》最后一段阅读(附答案)

《怀疑与学问》最后一段阅读(附答案) 《怀疑与学问》最后一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⑴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⑵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⑶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⑷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⑸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⑺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⑻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⑼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是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段是《怀疑与学问》的最后一段,请根据本段内容,推测并写出前一段的论点。 2.本段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⑵⑶⑷⑸句是怎样证明论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本段举戴震幼时读书好疑一事,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观点,请你另写出一个事例论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划线句中的“一切”和四处“常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②③④⑤句是用道理来证明论点的。②③句从反面说理,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或:②③④⑤句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道理论证。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证明“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

18《怀疑与学问》

专题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4。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作者链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4.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二)深层探究 1.第③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

18怀疑与学问 自测练习

18 怀疑与学问自测练习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 )譬.如( ) 步骤.( ) 懒惰.( ) 塾.师( ) 大儒.( ) 停滞.( ) 虚妄.( ) 2.将下列语句用楷书抄写在田字格内。 尽信书不如无书 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认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示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懒散)。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 实用文档

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6.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 0.13本。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实用文档

怀疑与学问_教案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1)着重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注意怎样把引名言、叙事例、讲道理结合起来以证明论点。(2)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3)理解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教学建议论点与论证方法《》论述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为证明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精辟,令人信服。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本文在论述中,条分缕晰,层次分明,其中过渡句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当作者引用两位古代哲学家的话作为文章的论点之后,用三段话层层推进,提出对传说要疑,进而又扩展到对书、对学问也要疑,初步确立怀疑的基本作用,然而作者并未由此进入总结,却用一个并列复句既总结上文,又开启下文,像一座桥梁,把作者的另一层意思连接起来,使论述走向更新的一个层面。这个过渡句用得恰到好处,无生硬之感。 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并理解文中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2)学习课文层层深入论证的结构形式。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

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文标题)就是要阐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即“学则须疑”、“学者先在会疑”。(2)预习新课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可以用投影的手段出示给学生)①解释下列词语虚妄:墨守:不攻自破:辨伪去妄:启迪:流俗:停滞:大儒:②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能删去?(可分组讨论)③本文的论题是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④我们学过哪五种常用的论证方法?本文主要是用的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3)研习课文①朗读课文,解释“预习”①中的词语。让数名学生依次读完一遍,边读边理解词语;老师予以指正。②整体认读,概括段意。(先让学生各自思考并写出段意,然后三人以上的小组讨论并有代表发表意见,其它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指导并修改。)教师明确如下: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4)学生齐读全篇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与论证过程。(2)理解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教学过程:(1)研读第一部分①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②提问:课文开

【公开课教案】:《怀疑与学问》示范【公开课教案】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虚妄.(wàng)盲.从(máng)停滞.(zhì) é)便装(biàn) ē) 便宜(pián) shé) (2)词语释义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人教部编版】九上: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含答案)

18 怀疑与学问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譬.如(pì)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将下列语句用楷书抄写在田字格内。 尽信书不如无书 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视察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辨认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启示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懒惰懒散)。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解析:A.“这是谁说的话”是疑问句,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解析: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不仅……而且……”。) 6.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示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18《怀疑与学问》教案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①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②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③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 2、教学内容的分析: 《怀疑与学问》被安排在北京版教材的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册教材的前三个单元都是有关议论文的教学。教材的编排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单元的教学,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培养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能力。本文是这三个单元中比较规范的一篇,而且提出论点的方式和论证的思路都具特色,因而是学生感知不同的论证思路、论证形式并建构自己议论文知识的很好范文。 《怀疑与学问》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 ①引用名人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②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 ③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严密地证明分论点。 3、学情分析: 初二上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议论文,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他们能够初步感知议论文的语言形式,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弱,难于整体把握议论文的严密推理过程。多数学生能辨别论证的方法,但是很难准确感知不同的论证方式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学生能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能用图示法画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2、通过对第六段的研读比较,初步感受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并体验不同论证方式在论证中的不同效果。 3、学生能够认识到“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具备怀疑的意识。 (这三个目标体现了议论文阅读的三个不同层次:找准论点、把握论证思路及方法、获得思想启迪。这是阅读简单议论文的一般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通过研读课文,学生能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能用图示法画出本文的论证过程。 2、通过对文段的研读比较,初步感受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并体验不同论证方式在论证中的不同效果。 (在初中阶段,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第六段的研读比较,学生能够初步体验不同论证方式在论证中的不同效果。 (第六段的论证思路十分严密,又是多种论证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指导。) 五、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故事导入——合作探究——文段研读——归纳延伸 2、具体操作: 环节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述故事。学生谈听后感受。 (引用名人事例引发学生对怀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环节二:合作探究 (一、明确中心论点) 1、引导学生研读课题,说出从文题中得到的信息。 (从文题入手,区分议论文标题的类型,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并试着为文章换一个标题,并简述理由。

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答案

怀疑与学问 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②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③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④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⑤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⑥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⑦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甲]”“[乙]“[丙]”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1.第一段中表述“事实和根据”对做学问有重要意义的一句话是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2.第一段中加横线的“做学问也是一样”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做学问同什么是“一样”的?(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国难危急中口头的消息说得凶险,但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做学问同是这样。 3.根据第二段中下面这个句子填空。 我们相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加线的“是”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对(或正确);加点的“非” 在句子中的意思是,不对(或不正确),不对(或不正确)强调。 这两个词加引号是为了表示强调。 4.第二段阐明做学问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说,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说为什么用一个自然段论述 这个问题? 答:对待传说,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因为事实和根据是做学问的基础,事实和根据又不能每一个都亲自考查,有时不得不利用传说,传说不一定可靠。 5.据第二段的内容说说什么是怀疑精神? 答:对待传说做一番事前的思考,不应当随便轻信,这就是怀疑的精神。 6.第二段举出哪两个事例?直接证明的是哪一句话?

精 《怀疑与学问》课内阅读1(含答案)

课内阅读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 3.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初三上册《怀疑与学问》优秀教案

《怀疑与学问》 一、新课导入 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基础和手段,没 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3、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4、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三、师生探究 1、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 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 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本 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2、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汉代学术史 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3、读准字音 程颐yí 张载zài 虚妄wàng 停滞zhì 凶险xiǎn 视察chá 轻qīng信盲máng 从折zhé 扣流俗sú 墨mò守譬pì如怀疑yí 塾shú师辩biàn论 顾颉jié刚不攻gōng自破腐草为萤yín g 4、学习词语 凶险xiōngxiǎn狠毒奸险;危险可怕; 凶狠险恶。 视察shì chá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或现场检查工作。 轻信qīng xìn轻率地相信。 1

虚妄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从máng cóng盲目地附合随从。 折扣zhé kòu买卖货物是,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 流俗liú sú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墨守mò shǒu为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tíngzhì停下,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堵车。 不攻自破bù gōng zì pò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 经不起反驳、攻击。 譬如pì rú 例如。 辨伪去妄biàn wěi qù wàng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5、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自主学习(一) 1、第1、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2、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 比喻论证?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 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教学目的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试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2.导语。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颌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这篇课文议论怎样做学问,阐明了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怎样做学问,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 三、正课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 (含答案)人教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 (一)汗水浇灌成功的出路 发明大王爱迪生有句名言:①“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是对成功之路的高度概括。然而,这么多的汗水,都洒在了攀登“顶峰”的路上吗?不尽然,事实上,所有成功者无不在寻找②“路口”的过程中洒下了大量汗水。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从梯子上摔下来,人们惊慌失措地跑向爱因斯坦,可谁想到,爱因斯坦已经完全忘记了身体上的疼痛,正思考着另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笔直地摔下来?哦,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这一小小的事故,为他研究③“广义相对论”带来了很大启发。 也许你同时想起了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瓦特与蒸汽顶壶盖的故事吧?这三个故事有个共同点,就是有人能对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进行思考,从而有了重大发现和发明。这三个主人公都被后人称为“科学巨匠”,他们是否天生运气好呢? 一个一心想当飞行员的男孩来找空军上将,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一名飞行员。上将没有回答他,而是带他一起去郊游。回来后他对男孩说:“我发现四件小事会妨碍你成为飞行员:一是你只知道敲门,没发现有门铃;二是你在车站忘记了车票搁在哪里;三是由你做记录时,你不确定是否带了铅笔;四是你把我家门牌号记错了。你说人们会把一架

飞机交给一个这样的④‘细心人’吗?” 事实证明,从偶然中发现真理的科学家们并不是运气好,大自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碗水端平的。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养成留心观察、潜心研究的习惯的人才能够发现成功的“路口”,从而踏上成功之路。 1.文中标序号的引号的用法分别是:①;②;③;④。 A.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讽刺或反语 D.表示特定称谓 2.短文第1自然段中,“顶峰”的意思是,“路口”的意思是。 3.用“”画出文章的观点。与这句话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B.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4.短文为了说明观点,选择了两类事例,一类是正面的,一类是反面的。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例子,并在括号里用“正”“反”注明它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事例1: ( ) 事例2: ( ) 事例3: ( ) 事例4: ( )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作者链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