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怀疑与学问1
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部编版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5f4e816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7a.png)
jié
顾颉刚
duò
怠惰
yí
程颐
dí
启发
wànɡ
zhòu
虚妄 步骤
zhì zhé
停滞 折扣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因循守旧,不知改进。 墨守 2、辨别虚伪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辨伪去妄
3、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不攻自破
4、没有事实根据的。 虚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 点吗?
不是,本文的标题只是论题,即怀疑精神 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学者先要会疑”或“学消极方面辨 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 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 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引用名言提出了论点, 同时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从做学问到科学、哲学、美术等领域, 人类文化进步都要求我们有怀疑精神。让 我们大胆怀疑,谨慎求证,去追寻真理, 走向成功。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
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 须步骤; 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常常”能不能去掉?四个“常常”的顺序 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常常”是经常的意思,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 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 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它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周密性。 不能,有先后关系。只有先怀疑才能和学说辩论,进而评判真 伪,最终到达修正错误的目的,体现出议论文语言的周密性和 逻辑性。
2.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2024版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2024版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04a40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d.png)
2024/1/27
13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诞生背景分析
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怀疑
牛顿在研究天体运动时,对当时已有的天体运动理论产生了怀疑,认为它们无法解释行星运 动的复杂性和规律性。
苹果落地的启示
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开始思考物体之间的引力问题。
2024/1/27
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在深入思考和数学推导的基础上,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即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 力,且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一定律的提出,不 仅解释了天体运动的规律,也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8
推动科学进步和发展
怀疑精神是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科学研究中,只有经过严格的怀疑、 验证和证实,才能确立科学理论和发 现科学规律。
怀疑精神促使学者不断追求更高的科学 标准和更严谨的研究方法,从而推动科 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2024/1/27
9
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
怀疑精神有助于培养学者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在学术研究中, 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从而得出更为客观、准确的结论。
24
学生在本课程中收获与成长
学会了如何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问 题,不盲目接受现有知识和观点。
提高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 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
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4/1/27
25
对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建议
01
保持开放、批判的思维 方式,不断质疑、探索 新的知识和领域。
06 总结与展望
2024/1/27
23
课程核心内容回顾
介绍了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 鼓励学生保持开放、批判的思维
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cde572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2.png)
●论点和论题的区分:
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 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结构式是词语或词组。
请判断以下哪是论点,哪是论题。 (1)敬业与乐业( 论题 ) (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论点)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都不是 )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点 )
2.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3.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怀疑与学问
阅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文章的总论点。 第二部分:(3—6)阐明总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
第一层:(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 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层:(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 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研读第四、五段:
1 .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2. 第四段举例论证有何作用? 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简明易懂。
3. 第五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 部以后,这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然后从反面说,如果不是这样,就 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名言,使论证更有力。
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学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8课-怀疑与学问ppt教学课件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8课-怀疑与学问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de22b26763231126edb115f.png)
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2.本文的语言有什 么特点?
明白朴实、简洁准确、 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四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 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 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 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
第十八课 怀疑与学问
一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 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 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18.《怀疑与学问》
![18.《怀疑与学问》](https://img.taocdn.com/s3/m/15d5517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f.png)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各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第3自然段: 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 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自学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 yí ) 譬如( pì ) 懒惰( duò ) 塾师( shú ) 停滞( zhì ) 虚妄(wàng ) 腐草为萤( yíng )
步骤( zhòu ) 大儒( rú ) 辨别( biàn )
自学检测
2.解释下列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墨守:形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辨伪去妄: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经常与贬义词一起使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 什么作用? 明确:事前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 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它是做 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研读课文深层探究
第二课时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 这个总论论点:
问必须有
“学则须疑”
怀疑精神”
研读课文深层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 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bbaeef0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d.png)
下面句子中,“一切”是否太绝对了?为什么?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
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不绝对。“一切”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只 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是所有学问家都应该具备的品 质。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
流俗( sú ) 不攻自破
程颐( yí ) 譬如( pì ) 腐草为萤(yínɡ)
懒惰( duò) 塾师( shú ) 大儒( rú )
“我是朗读者”,抓结构之严谨
1、文章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2、为了论证这一论点,作者提出了两个分论点,是哪 两个?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 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 6 ):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事实论据有哪些?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⑤笛卡儿的例子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递进。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 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 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
阅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18 怀疑与学问
导入新课
从前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水井,经常有一个人在 外面专管供水的事儿。后来他家里打了一口水井,他便高兴地对别 人说:“我家里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到了他的话,就传播 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一 直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去问情况。丁家的人回答说: “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呀。”
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
![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ae92c6d360cba1aa911da54.png)
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1、指名读课文3—5段,用一句话概括 第一个分论点:
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1)概括第3、4段的段意并分层,并指出这两段各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4段:对“传说的话”要提出疑问,不应当 随随便便就信了,要查出事实和根据;
3段:分3层(例证法)举传说不可靠,亲见可靠的例子,证 明对别人的传说要思考。
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 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 ,大家考虑考虑,然后作答。
本文的总论点:
• 做学问要善于提出疑问 (或)研究学 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做学问,要会 疑、须疑.
思考: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 好处?如何引用学者的名言?
今天,我们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历史学家。他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 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 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编有《古史辨》, 著有《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等。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1922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 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 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 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 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 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 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
怀疑精神做学问, 会在 启 文化史上起到重大作用. 迪
新
发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f776c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e.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於何书?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书是何时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47页PPT)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47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505ea3e7960590c69ec376c8.png)
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段: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18课《怀疑与学问 》课件 (47页P PT)
件。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18课《怀疑与学问 》课件 (47页P PT)
整体把握
用“因为……,所以……,可见……。其实怀疑 不仅是……,也是……。因此……。”这种句式 把这六句话连缀成文,句子的顺序可以打乱。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 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 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 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 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3)论点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4)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事实和道理。 (5)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2020/8/15
新课引入
2002年春天,12岁的湖北女孩聂利到一个养蜂 场去玩,蜜蜂嗡嗡的声音引起了聂利的注意。她想 :蜜蜂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 产生嗡嗡的声音。可是,它们停在蜂箱上时翅膀并 没有振动,为什么还会嗡嗡叫个不停呢?会不会是 它另有发音器官呢?聂利从图书室借来《十万个为 什么》,书中也明确指出蜜蜂没有发音器官。这又 是怎么回事呢?聂利决心把这事弄个明白。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46张PPT)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4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ad661069b6648d7c1c7466d.png)
怀疑与学问
作者:顾颉刚
凶险( ) 视察( ) 轻信( )
虚妄( ) 盲从( ) 折扣( )
流俗(
) 墨守( ) 停滞( )
不攻自破(
)
凶险(xiōnɡ) 视察(chá ) 轻信(qīnɡ) 虚妄(wànɡ) 盲从( mánɡ) 折扣(zhé ) 流俗( sú ) 墨守(mò ) 停滞(zhì ) 不攻自破( ɡōnɡ )
原理、定理、公式等。(引用论证(引证))
③比喻论证:打比方。 ④对比论证: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比较。(正面论证和反面论
证)
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 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 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 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 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 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常常”能不能去掉?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 换,为什么?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 么看?
怀疑与学问
新知导入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这首诗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 早下功夫;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诀窍, 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意思,而要躬行实践, 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诗 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 的观点。诗人寓理于教,旨在激励儿子不要仅仅 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从 而获得真知。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
![怀疑与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05cfa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6c.png)
怀疑与学问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10篇)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较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
无论是历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下面这10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怀疑与学问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2.理解词语。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65ef4510a6f524ccbf85e8.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於何书?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书是何时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8. 怀疑与学问 (共29张PPT)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8. 怀疑与学问 (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73eb072a6c30c2259019e91.png)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A.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 骤。
B.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 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提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论证 中心论点。
•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除不合理的。 •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二、论证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 何提出的?
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引用名言,提出论点。
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
第4段说的怀疑“传说”, 第5段则说怀疑书本,比第4段进了一 层。这两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
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4.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两段的
内容有何相异?
侧重点不同:
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 虚妄的学说”。
18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导入新课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
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
最终收效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而有的人却收效
差。无论历史与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为
什么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呢?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
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
文体常识
议 论 文 三 要 素
怀疑与学问习题ppt课件
![怀疑与学问习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9c3a7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8c.png)
⑥童年读《西游记》,读到的是巧;人近中年,读出的是拙。我为童年的小聪 明而惭愧,也明白了,真正称得上美好的事业、真正品质恒久的果子,都来自流水 一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啊。
27
10.第⑤段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 “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均可。 11.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比喻论证。将“取经路”比为“流水填满空洼前行”,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唐僧为 啥不飞过去”的原因。示例二:比喻论证。将“师徒四人战胜八十一难”比为“钢铁在反复 的灼烧、锤打”,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唐僧为啥不飞过去”的原因。
24
师徒四人一个一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心如钢铁, 在反复灼烧、锤打,抵达西天时,已经不是取经最初的凡铁了,他们脱俗成圣了。 ④盈科而后进,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寻常的质地和品格。 据说,如今的白酒调酒师,能用酒精、香精、味素,快速调出美味的酒。但是真正 的好酒,必须在地下默默无围棋讲座稿,开头有段话,提醒学棋的人: “我以为 , 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以留内容充实的棋谱 生。的人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手也都有其正确的方向。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 生是美丽的,围棋也是如此。 ”曹薰铉“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不正是唐僧师徒 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吗?
28
12.下面链接的材料能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请说明理由。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选自《孔孟论学习》) 不能。因为“掘井”句阐述的观点侧重“坚持才能成功”,而本文论述的观点侧重“只有 历经磨炼, 品味过程, 才是成功”,所以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
29
18 怀疑与学问示范课
![18 怀疑与学问示范课](https://img.taocdn.com/s3/m/86a6ea07783e0912a2162af7.png)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并质疑问难。
2、把读不懂、不理解的地方做上 记号。
jié
yí
wànɡ
zhòu
顾颉刚 程颐 虚妄 步骤
duò
dí
zhì zhé
懒惰 启迪 停滞 折扣
1、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不是,本文的标题只是论题,即怀疑 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
2、既然标题不是中心论点,那么本文 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第 1课 时
讲课人:郝艳强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 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 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 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 与学问、创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1、了解作者生平,疏通字词障碍。 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 间的关系。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 坚。江苏苏州人。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 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他在研究 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他的一生可以说是 与“怀疑”相伴,并终使他成为一代史学大师。
3、这样提出论点的方式,有什么好处?
有助于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还可以作 为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说服力。
4、文中还引用了几处名言,圈画出来读一读, 讨论:它们能不能作为中心论点?
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是读书的态度, 范围太窄了,不能作为中心论点;
②“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说的是“怀疑”与 “存在”的关系,而不是“怀疑”与“学问”的关 系,不能作为中心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实例的句子;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在治学中持怀疑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难点: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本文先做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文存》分为“学术编”“教育编”“边疆与民族编”、“文化编”“政治及其它编”五编。
顾颉刚一生所写文章,除收入《古史论文集》《民俗论文集》以外者,均收入该部分。
宝树园原系顾氏先祖所建花园,先生苏州故居即建于此园旧址,故以名集。
3.读准字音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ɡ)虚妄.(wànɡ)盲.从(mánɡ)停滞.(zhì)4.辨清字形5. 理解词语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因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本节小结:大家对课文的有关语句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如果你还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疑惑之处,还未在投影中展示,可以再次补充,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共同探讨解决。
板书设计:18、怀疑与学问(第一课时)1.板书读准字音2.板书辨清字形3. 板书理解词语布置作业:抄词词语同步练习册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时目标】: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实例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中心论点入手,进行层层理读,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1.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两个:(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递进。
二、再读课文,梳理结构理清课文的思路后,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品味亮点词语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中“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2.“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中的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它们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判定”“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
3.第六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他们找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第一个“这样”指代“对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4.“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中“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不能,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的一种,文中的顺序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之后就讲不通了。
四、感悟精彩句子1.第一、二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强。
2.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课小结:板书设计:18、怀疑与学问(第二课时)再读课文,梳理结构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通读课文,课堂讨论1.第一、二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2.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布置作业:同步练习册、课时测试课后反思:第三课时【课时目标】: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学会在治学中持怀疑精神。
【教学过程】一、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
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
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2.引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作用。
用他们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第五段中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说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的意思,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
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四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
作者举例时,就读书时该怎样怀疑、追问,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具体的借鉴,对人很有启发。
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而这正是他日后成为大学问家的基本条件。
这一事例论证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二、方法活用,片段作文学习本文举例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一个观点,做到论据确凿、对比鲜明。
三、把握文章主旨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本文中为了突出论说的力度,是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三种论证方法。
2.归纳本文的主旨思想。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教学板书第三课时布置作业:同步练习册、课时测试、小作文课后反思: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