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与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语言学
Contents 1
Contents 2
基本范畴
LOGO
大脑如何对事物进行最有效的分类和组织?
认知科学发现,大脑是从中间层面开始认识事物的。 这一层面被称为“基本范畴层面”,在此层面上,人 们的分类与客观主义的自然分类最接近,人们处理自 然的事物最有效、最成功。在此层面上所感知的范畴 叫做“基本范畴”。
(2)Image schemas can be generally be defined as dynamic analog representations of spatial relations and movements in space. (Gibbs and Colston,1995:349) 意象图式一般可以定义为空间关系和空间中 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
(3)Briefly,an image schema is a condensed redescription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 for the purpose of mapping spatial structure
onto conceptual structure. (Oakley)
意象图示
LOGO
意象图示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 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 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 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 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
意象图示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抽象的认知结构。它已 脱离了具体的、丰富的形象,而是一种只包含少数构成 成分和简单关系的结构,是非命题的抽象结构。
Contents 1
By Fillmore
Contents 2
(完整版)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
而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
他们将它定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
(Johnson,1987:xiv)Gibbs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
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
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象图式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并且与空间概念联系紧密。
根据Lakoff的分类,动觉意象图式可分为: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和其他图式。
表意汉字的构造与意象图式思维
表意汉字的构造与意象图式思维周运会【摘要】文章探讨了汉字构造与意象图式思维之间的关系.构造反映意象图式的表意汉字有两类:一类是汉字的形体直接模拟了造字主体心智中的意象图式,并藉字形表达事物的关系或动态模式概念.另一类是汉字的构造所反映的是认知主体心智中的意象,意象图式即蕴涵于字形所表达的意象中,且在意义的表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字形结构蕴涵有相同意象图式的表意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往往相同或相近.汉字是华夏先民的认知成果,对汉字构造中意象图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华夏先民的认知心理,并进一步认识汉字构造的理据和规律.【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5)003【总页数】4页(P94-97)【关键词】汉字;意象;意象图式;隐喻【作者】周运会【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22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象图式来自人与世界的互动体验,是比意象(image)更加概括和抽象的心智表征,是隐喻映射的基础。
“‘意象图式’能够以类推的方式来建构无限的感知、意象、事件等。
”[1]意象图式和意象都是前概念的认知结构,对概念的形成、理解和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研究表明,汉字的创造和表现方式都与意象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2-3],可以说,汉字是意象思维的产物。
本文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汉字构造表意与意象图式之间的关系。
关于这个论题的研究现状,根据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意象图式”和“汉字”所进行的搜索,和对与这两个关键词有关的论文的阅读,目前所发现的只有一篇探讨汉字结构与意象图式的论文[4],这篇文章主要是就汉字的结构,提出了以下几种意象图式:(1)外包结构;(2)内包结构;(3)上下结构;(4)左右结构。
这些结构似乎与莱考夫[5](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6](Johnson Mark)所提出的意象图式关系不大,而且,出发点是汉字的结构,并没有涉及到构造表意的问题。
概念的组织方式_意象图式_框架_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式
概念的组织方式: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式谢巧(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摘要]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乱的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
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CognitiveModal)都是概念的组织方式的重要术语。
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
因此,有必要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强化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
[关键词]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理想化认知模式[中图分类号]I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02(2008)05-0087-03词汇表示概念,是概念的象征。
传统的语义学用结构语义学(structuralsemantics)、语义特征(semanticfeatures)和真知条件(truthcondition)对词汇的意义进行分析。
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乱地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
许多认知语言学家对这样的概念的组织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有他们的一些术语: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Cogni-tiveModal)。
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
而笔者则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了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便加强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
“动词—小品词”构式中的意象图式
“动词—小品词”构式中的意象图式“动词-小品词”构式是英语语言中使用最广泛的构式之一,由于其在构词、语义、句法等方面的特异性,一直以来倍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采用认知的视角来讨论动品构式中小品词的语义问题。
作者首先在综合多个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包括:Barsalou(1999)的感知符号系统,Gibson(1979)的功能承载理论,Langacker (1987,1990,1991,1993,2003,2007)的认知语法以及Goldberg(1995,2005,2006)的构式语法。
这些理论为揭示“世界-感知-概念-语言”整个过程所涉及的不同层面提供了连贯的、系统的解释。
感知符号系统搭建起了感知与概念之间的桥梁,认知语法提出的识解概念解决了概念的操控问题,而构式语法则为语言构式的最终形成提供了解释。
本文的理论框架实际上是关于概念形成的一个模型。
在该模型中,作者区分了概念的三类知识:知觉类知识、功能类知识和空间结构类知识,并认为这三类知识构成了概念的全部内容。
由于大脑神经细胞具有功能特异性的缘故,概念具有多模态、非命题性、和拓扑性等特征。
概念的形成是日常生活中自然的、非有意的行为,是一个逐步积累强化的过程。
而概念的提取具有选择性和部分激活的特征,日常交际中很少会出现需要一次激活某一概念所有知识的情况。
因此同一个语言构式(如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激活不同的概念知识,这就为语言构式(如词汇)的多义产生提供了可能。
基于这种理解,作者在第二部分分析了两对小品词(in/out和up/down)在各自的动品结构中的语义。
通过空间关系的认知操控,结合各自的知觉属性和功能属性,本文认为可以对这两对小品词的各种语义提供一个系统的、合理的解释。
本文将in/out看作是概念中的“容器”意象图式在语言层面的体现。
“容器”意象图式是对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各类具体容器的概括抽象。
在in/out的各种意义中,具有动态射体的容器图式(即物体进/出容器)是该意象图式的原型。
构式与意象图式_陆俭明
构式与意象图式陆俭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摘 要:以Goldberg 为代表的构式语法理论虽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但是有个很本质的问题,至今尚缺乏讨论,那就是:构式义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构式本身会具有独立于词语的意义?本文旨在说明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构式是人的认知域所形成的意象图式在语言中的投射,构式义就来源于人的认知域里所形成的意象图式。
第二,构式并不像Goldberg 所说的那样具有多义性。
构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句式不同,句式可以具有多义性,而构式由于它是“形式—意义的对应体”(form -meaning pair ),对构式的这一界定决定了构式具有单义性的特点。
关键词:构式语法;构式义;认知域;意象图式中图分类号:H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9)03-0103-05收稿日期:2009-01-16作者简介:陆俭明,男,江苏省吴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司文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规模中文树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06JJD740001)。
本文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纪念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7月14—17日)上发表。
一、关于构式语法理论Adele E .Goldberg (1995、2003、2006)论述的构式语法理论(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 y )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
它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源于菲尔墨(C .J .Fillmore ,1982,1988,1990)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 )的一种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它一问世,立刻受到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
这种理论的价值在于:(一)对“主要动词决定句子的全部形式与意义”这一普遍观点进行了否定,并以丰富的语料论证并阐释了“构式本身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且这种意义没法从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已知的其他构式所推知。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德语“-bar构式”研究
学术研讨99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德语“-bar构式汀研究◊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汤济铭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匹配对应体,包括语素、词、句子、语篇等各种层次的语言表达。
我们可以将由一个语素和“-bar”构成的词,看作 是一个构式内部组成成分可以替换的图式构式一“-bar构式”,该构式可以衍生出很多的实例。
本文对"-bar构式"的构式义进行了研究,发现“bar构式”的构式义为"能够被怎么样”。
它是人们认知域中的意象图式在德语中的投射,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中“能够被怎么样”这种关系的认识。
构式语法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语言研究方法论,构式语法理论是对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的一种批判。
生成语法理论认为,通过研究语言的形式可以揭示语言的本质。
研究语言的形式可以脱离语言的语义和功能;语言研究的重点应该是那些可以用语法规则推导的部分,至于习语等无法通过语法规则解释的现象则不予理会。
构式语法理论反对生成语法理论,认为研究语言的形式不能脱离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对应体,对构式的研究要结合它的形式、意义和功能(Fillmore,1988;Langacker, 1987;Goldberg,1995,2006;Croft,2001;陆俭明,2009;王寅,2009,2011;牛保义,2011;严辰松,2006等)。
一、构式:形式和意义的匹配对应体在构式语法理论的几个重要流派中,目前以Goldberg为代表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较为著名和备受关注,本文仅以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为指引来加以论述。
(一)Goldberg构式定义的内涵。
Goldberg(1995)对构式的定义为:"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一意义匹配对应体<Fi,51>且该匹配对应体的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不能通过C的组成成分或者其他先前已知结构形式完全预测出来,那么C就是构式。
构式语法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以中高级英语学习者为例
i≠客观世界 ( 客观 事件 或事 物之 间客 观存 在 的关系 等) ; i i 一通过感觉器官感知而形成意象 ;
照的半规则和不规则结构 同样是语 言学研究的课题 , 因为人
类 不是凭借天生赋有 的能力 习得语 言 , 而是通 过大量的语言
i i i 一在认知域 内进一步抽象 由意象形成意象 图式 ( 概念
的框架中研究 句法 , 反对 生成语 法成 分分 析的原 子模型 , 主 张语言符号 的 象征 性 , 强 调构 式 形 式 与功 能 的统 一 表征 。 G o l d b e r g的“ 场景编码假设” J , 表明 , 语言和认知不可分割 , 语言结构是对认 知结构 和体验 过程 的描写 。这 是构式语 法 中构式 理论 产生 的依 据。因此 , 不 同语法结构具有 不同的语
构式语 法对经典 构式与广义构式语法特征 的分析 , 认 为构 式语 法理论 能够帮助 中高级 英语 学 习者更好地运 用语 法 知识 , 并对语法教 学提 出了若干建议 。 关键 词 : 构式语 法; q A知 ; 意象图式 ; 语 法教 学
中图分 类号 : H 3 1 9 . 3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7 8 3 6 ( 2 0 1 3 ) 0 8— 0 1 7 2— 0 3
事物到用言辞将所感知 的客观事 物表 达出来 可能经过六 个
不 同的层面 。 。 J :
些 习语 、 熟语 等半规则 、 不规则 的语 言边缘 现象 可 以不 予考
虑。语言 的习得是普遍语法确定参数 的过 程 , 依赖 于人的天 生语 言习得机 制。而构 式语法 观则认 为 以一般 的语法 为参
一
、
构 式 语 法 的认 知 基础 和 基 本 理 论
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
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一、概述在过去十年中,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和深化。
构式语法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语言中的固定搭配和特殊句式,即构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这一理论框架在国内的汉语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不仅推动了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为汉语教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篇文章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十年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我们将首先概述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以及它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接着,我们将重点讨论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特定构式的识别和分类、构式的语义和句法特征、构式与词汇的关系,以及构式在语言习得和语言变化中的作用等。
本文还将探讨构式语法研究在汉语语言学领域的应用,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汉语方言研究、以及计算机辅助的汉语语言处理技术等。
通过这些讨论,我们希望能够展现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以及它为理解和描述汉语现象提供的独特视角。
我们将对未来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研究领域进行展望,以期为汉语语言学研究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构式语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结构的整体性和不可预测性,为研究汉语语言的特殊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过去的十年里,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汉语语言结构的认识,还为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研究汉语构式语法不仅有助于揭示汉语语言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还能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构式语法研究对于提高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和总结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的发展历程和成果,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为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意象图式 revised
• Johnson: 27个意象图式(1987:126)
CONTAINER BLOCKAGE ENABLEMENT PATH CYCLE PART-WHOLE FULL-EMPTY ITERATION SURFACE
BALANCE COUNTERFORCE ATTRACTION LINK NAER-FAR MERGING MATCHING CONTACT OBJECT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e PART-WHOLE image schema
• A whole, parts and a configuration.
The fundamental internal logic of the PART-WHOLE image-Schema:
• John went out of the room.
• The honey spread itself out.
LM
TR
PATH SCHEMA
• 我把钱装进口袋,走出银行,钻进轿车。 • We go to university from home. • Look at a long train from the first car to the last. • A water drop rolls from the table onto the ground. • To fly from Hong Kong to Sydney. • The highway links Beijing and Shanghai.
Part 1 The Definition of Image Schema
图式的研究 意象的研究 意象图式的定义 意象图式的形成
• 从上一张对范畴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现实—认知—语言”这一认知语言 学的基本原理。如果将认知这一步详细分析,可包括:互动性体验,意向图 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
审美心理意象图式的建构
审美心理意象图式的建构层层深入的三个层次“内在表象世界→各类审美图式→审美意象”的层层深入是审美潜意识的内在逻辑(规律性)。
这种审美潜意识的“层层深入”,从审美潜意识的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由杂乱无章的、具象的“内在表象世界”深入到抽象的“审美图式世界”,再深入到具象与抽象相融合的“审美意象世界”的过程;从审美潜意识的存有论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正题—反题—合题”的逻辑构成的深化过程。
审美潜意识作为人类审美认识的一种内在构成,与一般的人类认识一样有一个由杂乱无章的具象的表象世界深化为抽象的概念世界的过程,不过,审美潜意识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构成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以形成概念系统和概念世界为终结,而是在表象的具象性与抽象性的基础上构成一种具象性与抽象性相融合的“审美意象”系统和世界。
这样就形成了审美潜意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的发生过程。
一般而言,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由浅入深地形成的。
首先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五官感觉(眼、耳、鼻、舌、身)获得对象的各种属性并形成关于对象的整体的知觉,这种直接的知觉会在人的大脑相关部位留下印象,从而形成关于这个对象的表象;如果这种表象能够在人的大脑之中比较长时间地保持下来,也就成为一种记忆,这种记忆反复积淀就成为了人的潜意识中的内在表象层。
但是,这种内在表象层,开始可能就像一个杂乱无章的仓库,经过反复实践和学习教育,个体就会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出一个比较有序的序列,这就是各种“图式”的形成。
经过这样的整理,个人的知识系统就走向了较高水准的抽象。
不过这样的抽象水准仍然保持了较多感性的、具象的成分。
因此,人们会沿着两个方向进一步将这些“图式”深化,或者沿着“图式”的抽象方面经过反复实践进行抽象化概括,得出相对应的概念系统,这就是抽象思维;或者沿着“图式”的具象方面,经过反复实践进行形象化概括,获得相对应的意象系统,这就是形象思维或意象思维。
“意象”就是这种形象思维或意象思维的产物。
量关系事件构式组配的认知解释.
Abs t r ac t:T h e c o mp o s i t i o n o f c o n s t r uc t i o n i s h i e r a r c h i c a l ,a n d s o me s i mp l e c o n s t uc r t i o n s i n t e g r a t e a
b o un d e d s c he ma,a n d t he me a s u r e me n t wo r d a n d t h e t h i n g s f e a t u r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o f a u t o n o my d e p e n d e n c e.
wo r l d i s t h e c o g n i t i v e mo t i v a t i o n f o r t h e g e n e r a t i o n o f s y n t a x s t uc r t u r e s . Ev e n t s s c h e ma i s t h e I ) a s i s o f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b o u t q u a n t i t y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e v e n t s a n d i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s u m ma r y s c a r mi n g . Th e
第 1 期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量关 系事 件 构 式 组 配 的认 知 解 释
高 亚楠 , 吴 长 安
(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 3 0 0 2 4 )
表意汉字的构造与意象图式思维
The Structures of Ideographic Chinese Characters and Image Schema Thoughts 作者: 周运会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4-9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汉字;意象;意象图式;隐喻
摘要:文章探讨了汉字构造与意象图式思维之间的关系。
构造反映意象图式的表意汉字有两类:一类是汉字的形体直接模拟了造字主体心智中的意象图式,并藉字形表达事物的关系或动态模式概念。
另一类是汉字的构造所反映的是认知主体心智中的意象,意象图式即蕴涵于字形所表达的意象中,且在意义的表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字形结构蕴涵有相同意象图式的表意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往往相同或相近。
汉字是华夏先民的认知成果,对汉字构造中意象图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华夏先民的认知心理,并进一步认识汉字构造的理据和规律。
构式的可投射性与意象图式
构式的可投射性与意象图式作者:陈宵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08期摘; ; 要:意象图式是一种认知语言学范畴下的理论体系。
陆俭明曾提出构式是从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到表达层面的分析假设,并指出构式的单义性,却未阐明原因。
本文以V+Back构式和五字格构式“X也Y”为例,指出汉语和英语的构式皆具有单义性,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构式的内部投射,即定项至不定项的语义投射和定项部分的中心意象域至周边域的认知投射。
另一方面汉语和英语的构式形式截然不同,语义却相对固定,背后的动因为人类认知域意象图式的共有。
关键词:意象图式; ; 构式; ; 语义投射; ; 认知投射构式语法理论(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y)源于C. J. Fillmore(1990; 1988)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
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是一个在认知语言学范畴下广泛使用的概念(郑亚秋,2018: 52)。
Goldberg于Construction: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1995: 31)中明确指出:典型的构式绝非仅具有一个孤立的、确定的抽象意义(Sweetser 1990; Lakoff 1987; Haiman 1978; Rosch et al. 1976; Rosch 1973)。
陆俭明于《构式与意象图式》(2009)一文中,通过具体的例子,表明构式并不具备“多义性”(Polysemy),且存在这种误解的原因在于句式与构式的意义不明,即句式既可以从形式出发,成为“F句式”(Form);又可以从语义出发,形成“M句式”(Meaning)(陆俭明,2009: 105)。
正是这个原因,形成了“多义性”情况。
而构式的“单义性”正是体现在形式和意义(语法和语义)的对应。
这样的说法虽有一定道理,却无法从根本上阐释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语言两项基本特征的统一?笔者认为,要解释清楚这一问题,须从构式内部的投射,即定项对不定项的语义投射和定项部分的中心意象域至周边域的认知投射入手。
“上+X下+X”极性镜像构式研究
“上+X/下+X”极性镜像构式研究具体的语言现象既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往往是理论研究的归宿。
如沈家煊先生(2011)所言,语言学是对语言的科学研究,研究的是语言中繁杂的语言现象,语言理论是在语言研究之前或之后提出的有关语言本质的假说,假说的验证,遵循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往复原则。
空间范畴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域,对空间范畴的认知源于人们对物理空间的切身体验和感知所形成的基本意象图式。
“上”和“下”是汉语中表达空间范畴认知的一对最基本的词,对它们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对甲骨文中“上”、“下”二字的文字结构和语义解释,一直到现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和转喻研究,研究成果举不胜举,但对二者之间的相对反义关系的研究仍然缺少一个理想的理论框架。
脱胎于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理论为研究汉语中的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路径。
本研究采用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基于意象图式和构式之间的关系,以汉语中的空间域表达语“上/下”以及“上+X/下+X”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与语料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一方面论述了“上—下”空间关系构式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范畴构式,即“上/下”镜像构式,而语言中的“上+X/下+X”结构是“上/下”镜像构式范畴中的重要体现。
另一方面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所收入的“上+X”和“下+X”格式的条目为基本语料,在镜像构式视角下,对语料进行分析和讨论,探讨“上+X/下+X”构式中“上+X”与“下+X”之间的对称与非对称关系。
本研究采取理论研究和语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时考察与共时描写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本文的语料来源于《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所收入的“上”字目下的“上+X”和“下”字目下的“下+X”。
从形、义两个维度对“上+X”和“下+X”进行了比对,区分出“上/下+名词”、“上/下(动)+名词”、“上/下+动词”三类构式。
语法构式
语法构式修辞构式是一定修辞动因加在一个基本的语法构式上形成的,而语法构式都是从重复出现的人类生活的基本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意象图式般的结构”。
这种图式结构一旦形成,按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会以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与外界发生关系,前者指的是外界的信息必须纳入图式的结构才能被我们接受,后者指的则是当外界信息超出了图式的接纳范围时,图式就会调整自身的构成而将这些信息吸纳进来。
语法构式也以这两种方式导致了修辞构式的形成:同化,表现为构式在与构成成分整合的过程中将整体的构式义加给这些成分,使它们发生适应自己的变化;顺应,表现为构式在表达满足修辞动因造成的意义时,自身发生由中心意义派生出非中心意义的变化来适应它。
除此之外,构式还可能在实现某种修辞动因的状态下被高频使用,使得不可推导的修辞意义从外部加在构式上。
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前二者。
1.整合中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整合可以理解为构式自上而下对论元角色的要求,与充任构成成分的动词自下而上对参与者角色要求的统一。
由于构式的独立性,当二者不一致时总是动词发生变化而被同化到构式中去。
具体到修辞构式的研究则可以这样来认识:在一个表达过程中,构式的激活缘于真实的认知经验,它自上而下地引导、规定我们对构成成分的选择;词汇系统中有待选择的词语却负载着我们已有的认知模式,不可能随时调整自己以自下而上地适应构式的需要。
当二者冲突的时候,同化就意味着保守的经验模式必须适应真实、新鲜的认知经验而发生变化。
构式不仅是句法的一种框架,还是我们编码认知经验、赋予经验以形式的框架。
当语言使用者面对一种真实的认知场景而试图对之进行表达时,首先是认知场景激活了长时记忆中储存着的某一构式,关于这一场景的认识也就经由构式的整理和规范而被编码在该构式的组织形式中。
由于构式是高度抽象的,它只能将最为基本的事件类型编码为自身的中心意义,例如某人引起某事、某物引起状态或处所的变化、某物对某人有某种影响等(Goldberg,2007:048)。
意象图式Image Schema
意象图式的形成和特征
感觉:指当前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比感觉更为复杂的认识形式, 指当前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 种属性在头脑中的总体反映,是各种感 觉的总和。 表象:指在没有客观事物的情况下留在 人们头脑中的印象,即在无具体事物存 在于现场时人们依旧能够通过想象唤起 该事物的意象,是感觉和知觉的心智表 征。
意象图式融合
将多个意象图式进行融合是人类的一种基 本认知操作,把抽象的意象图式与具体的 感知经验融合起来的过程,实际是一种基 本的概念操作过程。
每当我们感知某事件,它总会是更大整体 的一部分,此时就会很容易把感知到的经 验与对整体的回忆相融合。每当我们对新 信息进行范畴化时,就能将新信息与已建 立起来的范畴相融合。
Lakoff论三种意象
感觉意象(Perception Images),主要是指通过 各种感觉器官所直接获得的意象 心智意象(Mental Images),“心象”比感觉 意象更为抽象,是感觉和知觉的表征,与环境 相关,但仍是较为具体的意象,需要有意识的 努力才能构建和记忆。 意象图式(Image Schema),主要指意义的框架 内容,它比心智意象更为抽象、超越特定的感 知方式,与特定环境无关。意象图式本身虽不 能直接被看到,但可用来组织成具体的、能被 看到的东西,被具体化之后,就能被视觉感知 到。
动觉意象图式
根据Lakoff(1987:272-275)的观点,动觉意象图 式主要包括以下六类: 1.容器图式(Container Shema) 2.部分-整体图式(Part-whole Schema) 3.连接图式(Link Schema) 4.中心-边缘图式(Center-periphery Schema) 5.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Source-PathDestination Schema) 6.其他图式(Other Schemas)
古典诗歌意象图式阅读的建构
古典诗歌意象图式阅读的建构
韩丽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
【年(卷),期】2024()3
【摘要】古典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培养语文思维、获得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依据图式原理,建构古典诗歌意象图式阅读活动,能提高古典诗歌阅读效率。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韩丽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田园外国语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古典诗歌审美意象的建构与重建
2.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解读——2014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例谈
3.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意象理论关照下的审美化阅读
4.古典解释学视角下的高中群文阅读教学探究——以“酒”类意象在诗歌教学为例
5.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看意象图式理论的阐释空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象图式理论研究
意象图式理论研究“意象”指的是凭想象得到的某个物体的形象。
“图式”指的是我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可以较长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
意象图式也就是人脑对生活中的各种经验进行过滤、加工、整合、归纳和抽象的过程和结果。
Lakoff和John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将“意象”和“图式”这两个概念结合而成“意象图式(ImageSchema)”。
Lakoff指出意象图式主要是基于感觉、知觉和互动体验之上形成的,是先于概念和语言的抽象结构。
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意象图式后,就可以运用它来体验我们的世界。
早期对“图式”概念进行研究的是社会学家、跨文化心理学家Bartlett。
Bartlett在自己的研究中把图式作为认知模式的普遍原则。
他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图式的。
一是因为个体和个体之间有共性,所以图式可以作为普遍思维模式的图式。
二是作为文化术语的图式。
从前的经验在人的头脑中会留下一个框架结构,这个结构其实就是人的经验的图示化和概念化的重现。
图式产生于以往的交往过程,而且打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意象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人作为群体的无意识的建构,具有强烈的文化性。
世界上的文化众彩纷呈,但无可否认的是不同的文化之间却含有着相同的或者相似的基本元素。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意象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情感因素完全有可能是相似的,不同民族的群体之间的情感沟通是具有坚实基础的,这就使得语言之间的翻译成为可能。
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幽默的方式不尽相同。
幽默种类的不同导致幽默的可译程度各不相同。
在普遍幽默、文化幽默和语言幽默之中,可译度最大的是普遍幽默,可译度略小的是文化幽默,语言幽默与文化幽默的可译度相差无几,但语言幽默的翻译相对复杂一些。
译者对幽默进行翻译,其目的无非就是要使广大的读者能够像本族语读者一样会心而笑。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译者的翻译便是有效的翻译、成功的翻译。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际文化的交流也愈加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式与意象图式陆俭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摘 要:以Goldberg 为代表的构式语法理论虽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但是有个很本质的问题,至今尚缺乏讨论,那就是:构式义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构式本身会具有独立于词语的意义?本文旨在说明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构式是人的认知域所形成的意象图式在语言中的投射,构式义就来源于人的认知域里所形成的意象图式。
第二,构式并不像Goldberg 所说的那样具有多义性。
构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句式不同,句式可以具有多义性,而构式由于它是/形式)意义的对应体0(form 2meaning pair),对构式的这一界定决定了构式具有单义性的特点。
关键词:构式语法;构式义;认知域;意象图式中图分类号:H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9)0320103205收稿日期:2009201216作者简介:陆俭明,男,江苏省吴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司文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规模中文树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0(06JJD 740001)。
本文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纪念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0(2008年7月14)17日)上发表。
一、关于构式语法理论Adele E.Goldberg(1995、2003、2006)论述的构式语法理论(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y)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
它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源于菲尔墨(C.J.Fillmore,1982,1988,1990)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的一种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它一问世,立刻受到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
这种理论的价值在于:(一)对/主要动词决定句子的全部形式与意义0这一普遍观点进行了否定,并以丰富的语料论证并阐释了/构式本身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0,且这种意义没法从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已知的其他构式所推知。
G oldberg 这一观点是符合语言事实的,有助于推进语言研究,有助于语言教学。
(二)对转换生成语法的动词论元结构理论提出了挑战,区分了动词框架(即转换生成语法所说的/动词的论元结构0)和构式结构这两个有联系但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相应地,将动词框架内动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称为/参与者角色0(participant role,先前转换生成语法称为/动词的论元0),而将构式内动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称为/论元0。
拿汉语里的存在句为例)))(1)a.台上坐着主席团。
b.台上放着玫瑰花。
例(1)是同一构式的两个实例。
从动词框架说,a 句有一个作为行动元的施事参与者角色/主席团0,有一个作为状态元的处所参与者角色/台上0;b 句有一个作为行动元的受事参与者角色/玫瑰花0,有一个作为状态元的处所参与者角色/台上0,施事参与者角色则隐含着。
从构式角度说,例(1)a 、b 句是同一个表示存在的构式的实例,都有两个论元,一个是存在物(a 句的/主席团0、b 句的/玫瑰花0),一个是存在的处所/台上0。
Goldberg 所作的上述区分,也有助于推进语言研究。
(三)对语言的应用研究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具体说有二:第一,这种理论将提醒我们不要将句法格式(即构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误归到格式中某个词第46卷第3期2009年5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 ni versi ty (Philosophy and Soci a l Sciences )Vol.46,No.3May 2009的身上。
如5现代汉语规范词典6就犯这种错误,误将/一人(出)两块钱0这个/数量结构对应式0所表示的/每0的意思,误归到/一0的身上,说这里的/一0是表示/每0的代词(马真,2008)。
第二,可以改革我们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思路)))譬如像例(1)a句/台上坐着主席团0,按传统说法,/台上0是主语,/主席团0是/坐0的宾语。
外国学生可怎么也不理解这种说法。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用/主-动-宾0、/施事-动作-受事0这一套来给外国学生教存在句,外国学生怎么也接受不了。
现在,有了构式语法理论,我们完全可以不采用这样的教法。
我们可以这样教:这是现代汉语中表示存在的句子,说到存在,大家一定可以想象和理解,一定有一个存在物,一定有个存在的处所。
在现代汉语里,怎么表示这种/存在0的客观事实呢?如果我们要以存在的处所作为话题,就将存在的处所放在句子头上,那存在物就放在句子末尾,二者之间通常是要安一个链接成分)))最常见的是用表示存在义的/有0,如:(2)台上有主席团门口有许多孩子床上有病人墙上有画花瓶里有腊梅花门上有对联如果要同时说明那存在物存在的方式,通常就使用/动词+-着.0这种说法,例如:(3)台上坐着主席团门口站P蹲P坐着许多孩子床上躺着病人墙上挂P贴着画花瓶里插着腊梅花门上贴P张贴着对联这样讲,对初学者来说肯定容易接受;这样教,实际上给外国学生既教了存在句句式,同时将存在句的基本意思告诉了他们。
这就改革了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思路。
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思路收效很好。
总之,就目前的认识来说,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用价值。
但是,构式语法理论毕竟是一种新兴的理论,还不是很成熟,并还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我国语言学界对构式语法理论先后虽已有不少介绍与评论,也有学者用来分析、解释汉语语言现象,如张伯江(1999、2000)、沈家煊(2000a、2000b)、纪云霞、林书武(2002)、董燕萍、梁君英(2002、2004)、徐盛桓(2003)、陆俭明(2004a、2004b、2008a、2008b)、袁毓林(2004)、王黎(2005)、应晨锦(2004)、郑靓(2005)、王寅(2006)、严辰松(2006)和石毓智(2007)等。
但是,有个很本质的问题,至今尚缺乏讨论,那就是:构式义的性质是什么?为什么构式本身会具有独立于词语的意义?本文旨在说明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构式是人的认知域所形成的意象图式在语言中的投射。
第二,构式并不像G oldberg所说的那样具有多义性。
下面分别谈一点想法,以求教于大家。
二、构式是认知域中的意象图式在语言中的投射关于/构式义的性质是什么0这个问题, Goldberg(1995)在第二章/动词与构式的互动0一开始就提出来了。
但书中只是强调了构式具有/多义性0的特点(关于/构式多义性0之说是否合适,尚需讨论,见下文),并提出了/构式义跟人类经验有关0的想法。
我们所以说Goldberg(1995)关于/构式义跟人类经验有关0仅仅是一种想法,因为她只是提出了/情景编码假设0,且对此假设只是作了这样的表述:/与基本句子类型对应的构式把与人类经验有关的基本事件类型编码为这些构式的中心意义。
0但对构式怎么/把与人类经验有关的基本事件类型编码为这些构式的中心意义0没有进行深入的论说。
至于/为什么构式本身会具有独立于词语的意义0这个问题,Goldberg (1995)只是提了一下,没有任何论述;在Goldberg (2006)中虽也说了一些,但并没有说清楚。
我们人从感知客观事物到用言辞将所感知的客观事物表达出来,其过程如何?陆俭明(2008)曾做过这样的假设)))中间可能有六个不同的层面:104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X客观世界(客观事件或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等);t通过感觉器官感知而形成意象;t在认知域内进一步抽象由意象形成意象图式(概念框架);t该意象图式投射到人类语言,形成该意象图式的语义框架;t该语义框架投射到一个具体语言,形成反映该语义框架的构式;t物色具体词项填入该构式,形成该构式的具体的句子。
这只是假设,而且未加以验证。
但如果认为这一假设有误,那么需要证伪。
在未证伪之前,暂且依赖这一假设。
按这一假设,语言中确实存在构式,而某种语言中的构式都是人的认知域里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该语言而形成的。
具体说,每一个构式都是某个具体语言之中所存在的、由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在认知域中所形成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语言里所形成的语义框架在该语言中所具体呈现的、表达人对客观世界某一方面认识的句法形式。
换句话说,具体语言中所存在的每一个构式,都反映或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某一方面的一定认识,这种认识是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在认知域中所形成的)))先通过感官感知客观世界的某一个方面,其所感知在人的认知域里形成意象,再进一步抽象为意象图式,那意象图式投射到语言,于是在一个具体语言中形成构式。
举例来说,客观存在一个开会的场面,有一个主席台,主席台上有若干座位,每个座位上都坐上了人,这是通过视觉器官所能感知的;再有,根据经验,这些在主席台上就座的人员,都是会议主席团成员)))以上就是人对客观事实的一种感知,并由此形成一种意象。
如果某人从存在的视角将这一意象进一步加以抽象,凝练成存在的概念,而作为/存在0这样一种概念,必然含有/存在物0、/存在处所0以及这二者之间的链接;再说,此人想以存在处所作为思考的起点,想让存在物居于末端,于是就在认知域里形成了一种以存在处所为起点的表示存在的意象图式。
认知域中这一表示存在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语言中,就形成以存在处所居首位的表示存在语义框架。
这一表示存在的语义框架,具体在汉语中,就形成以存在处所为话题的表示存在的构式)))或为/NP L+有+NP0(只是表示某处存在某物),或为/NP L+V+着+NP0(除表示某处存在某物外,还同时说明存在的方式)。
根据客观实际,在上述构式里填入具体词项,就形成具体的表示存在的存在句)))或是:(1)台上有主席团。
或是:(2)台上坐着主席团。
显然,构式的意义来源于人的认知域里的意象图式,不过不是直接投射,中间隔了一层人类语言层面上的/语义框架0。
三、构式并不具有多义性Goldberg(1995)在第二章/动词和构式的互动0里的213小节里,一开始就谈/多义性0 (polysemy)问题,明确认为/构式并非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抽象的意义0,还说/由于构式被看做是与语素一样有相同的基本数据类型,所以构式自然与语素一样具有多个意义0。
构式真具有多义性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这里必须认识到,构式跟我们通常说的句式不一样。
对于句式,学界有不同角度的认定)))或从形式着眼加以认定,譬如我们说/NP L+V+着+NP0是一个句式,/NP1+把+NP2+VP0是一个句式,等等,这样的/句式0这里姑且称之为/F 句式0;或从意义着眼加以认定,如我们常说/存在句式0、/比较句式0等,这样的/句式0这里姑且称之为/M句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