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

第一节精神障碍的预防

一、精神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据WHO资料,全球精神疾病绝对数高达5亿多。WHO(1990)“精神发育迟滞初级预防指南”提示,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发展中国家4.6%、发达国家为0.5%--2.5%;重度精神发育迟滞,发展中国家为0.5%--1.6%、发达国家为0.3%--0.4%;我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为2.88%。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性痴呆也成为重点关注的精华素疾病。美国65岁高龄人群中老年性痴呆病人达4.5%;北京西城区痴呆综合症流行病学调查5172名60岁及以上老人中,痴呆患病率达7.54%,其中脑血管性痴呆5.03%、老年性痴呆1.93%、混合型痴呆0.39%;65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患病率为10.26%。

由于精神病学在整个医学中发展较晚,也由于本专业自身基础理论的复杂性,有相当多的常见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加之旧观念的影响,精神病的病因被长期地认为神秘莫测而忽视,妨碍了精神病预防工作的开展。实际上,精神病人一人患病往往累计家庭和集体,无可避免地影响到劳动生产。有些病人还会长期给社会增添负担,甚至造成危害。就一个国家而论,对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安排与治疗护理,无疑会增加庞大的财政开支。以美国为例,仅1974年,直接、间接用于精神病的开支已达367.8亿美元。可见,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不单单是医学科学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发展社会文化和办好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工作,理所当然地应受到重视。

二、国外精神疾病预防工作的现状

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来自实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向前发展。迄今为止,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建立于现代自然科学基础、完善的预防措施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PINEL在1792年积极倡导无约束的管理和治疗精神病人,有组织的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4年,美国产生了行为精神病学,致力于研究少年儿童犯罪和一些精神疾病的边缘状态,并探索从儿童个体的发育成长及家庭环境入手,开展预防性的精神卫生工作。国际性精神工作会议,以分别在1930.1937和1948年召开了3届,至1992年2月在日内瓦召开WHO第9届精神卫生全球规划协调会议。至今,WHO以专设精神病流行病学和心理卫生管理机构,执行全球范围内心理卫生的学术交流,协调各地区心理工作的开展。在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卫生行政管理措施方面,今年来一些医学先进的国家已比较重视。以美国为例,1963年联邦立法会议通过了社区精神卫生中心法案。其目的是由联邦出资,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建立2000个精神卫生中心,使病人就近医疗,防治病人的过度集中和与世隔绝:法案还规定了一些精神疾病的预防方案。

三、我国的精神疾病预防工作

建国以来,我国精神病和其他医学学科一样,贯彻执行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医院为中心扩大院外防治工作,正在建立和健全适合我国实际需要的精神疾病防治体系,为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常见精神病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我国,退休职工享受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等待遇,不少地区设有福利院,大部分高龄老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我国以预防为主的防病保障工作,包括精神疾病在内的许多疾病防治工作,都做到了专业队伍与广大基层医护人员共同协作,并未基层医护人员、乡村医生举办培训班,扩大精神病学的教学面,在群众中开展精神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工作,取得了范围广、收效大的预防效果。所有这些情况将为开展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示广阔前景。

精神障碍的预防日益受到各国医学家的密切关注,但尚未形成规律性的精神障碍预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要从根本上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利于各种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的探

索和突破,也需要精神病学与各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四、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

CAPLAN首先倡导应重视精神障碍的预防,并提出“三级预防”模式,对精神卫生的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后,各国对于精神障碍的预防工作也就主要从这三方面展开。(一)一级预防

病因预防,通过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防止或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属于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然而,许多精神障碍的病因至今未明,因此在精神科实施一级预防难度较大。

1、对某些病因较明晰的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杜绝疾病的发生。如因某些病毒、细菌感染引起的精神障碍,应从各种途径防止或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于因地方缺碘所致精神发育迟滞,则从改善饮食结构、碘盐供应等方面着手。

2、对那些可能与遗传有关的精神障碍,一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通过禁止近亲婚配,限制具有高度遗传性的患者结婚与生育。二则需要精神病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的配合和努力,通过积极宣传,开展遗传咨询,进行保健检查等防止此类精神障碍发生。

3、对发病与病前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要从儿童时期的培养教育着手,重视家庭教育,开设幼儿园心理卫生课堂,注意培养儿童健康、健全的人格。

4、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化,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各种应激性事件增加。为此,充分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与宣教,及时提供正确的心理咨询服务,是使各界人士重视心理卫生和精神健康、有效地防止外界因素的侵扰、减少与各种应激相关的心理障碍发生的有效途径。

5、大力加强精神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通过与医学遗传学、医学影像学及医学心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合作,深入探讨精神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6、定期进行精神障碍的流行病调查,研究精神障碍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发病规律、影响因素及分布情况等,结合地区人口构成的变化,为相关部门制定规划、进行决策,从宏观上预防精神障碍提供依据。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着重对精神障碍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争取在疾病缓解后有良好预后,防止复发。精神障碍的二级预防应采取如下措施。

1、积极、深入并有计划地向广大群众宣传精神障碍的有关知识,让人们能初步认识精神疾病;同时改善对精神障碍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的不正确看法,消除社会偏见;通过提高早期识别能力尽量把疾病控制在萌芽或初发状态。

2、对已发病的精神障碍患者,应予以充分、有效的治疗,争取使疾病达到完全缓解,同时积极随访与巩固治疗,减少复发。

3、对病情已好转的患者,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进一步正确认识自己,优化自己的性格,恰当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

4、做好出院病人的定期随访工作,使病人能接受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医疗指导与医疗服务;并指导和协助家属帮助病人解决各种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

5、对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普及精神医学知识,设立精神科、心理咨询门诊。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培训班,系统介绍精神疾病的主要症状、常见精神障碍的诊断要点、常用治疗方法、精神药物使用原则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重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疾病预后的影响。

6、关心并满足精神障碍患者的合理需求,重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疾病预后的影响。做好病人出院后的各种合理安排,避免不必要的生活事件应激,尊重病人的人格。

(三)三级预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