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文化

合集下载

佤族

佤族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
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 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 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 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 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 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 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 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 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
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 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 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
居区,两个县的佤族人口分别为135595人和58532人,占 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8.95%。在佤族主要分布的地区,除了 汉族之外,还有彝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 德昂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
叫窝朗,他们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人"尊贵者裹红布头"的习俗。 另外,格利俄(窝朗)这一级的头人衣服上还饰太阳、月亮、星星、 双龙和牛头。双龙含红日的图形要绣在内衣上。而且只能是头 人本人穿,不能转借于他人。
服饰图案
佤族认为太阳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雨水的吸附者,太阳体内含蕴伟大神灵梅 依格的灵气。所以它才能制造生命,才被际为里德神;月亮则是繁星和地球 的堆积者,所以它叫鲁安神。“鲁安”即堆积的意思.月亮身上也有梅依格 的灵气.所以它也是佤族崇拜的大神之一。星星象征着繁衍与众多,它们是 太与月亮的儿女,佤族希望自己儿孙象繁星一样繁多。牛头图案 象征着谦和 与善良。牛是佤族者祖母安桂的良伴益友,而且黄牛是大神梅依格最喜悦的 祭品,所以佤族人也常常在服装上饰有牛头图案。 关于内衣饰有双龙图,其意义各地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是人类(佤族)的母亲, 所以有"天父龙母"之格言流传于佤族中。另一种传说说龙公主安荣是司掌雨水 之大神.她与树神桑洛是一对情深意切的恩爱夫妻。因此龙公主年年岁岁及 时给大地、山林及人类送来宝贵的雨水.佤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这 样的大恩人,他们自然要感谢她。一年一度的迎水节.就是为了报答龙公主 安荣的恩情。这是头人在自己内衣饰有双龙的一种解释。为什么只绣在内衣 上?他们回答说:"我们的阿祖就是这样做的!" 另外,佤奴姆的头人还要在衣服上饰两道大门。据说因为他们祖先是负责守 司岗大门的人。而且他们还自称自己是所有佤族的根.所以叫"佤奴姆"意即阿 佤人的总根。他们传说自从人类从司岗出来之后,世世代代守住阿佤山。现 在岳宋、岩城一带的人就是佤奴姆的后代。

佤族文化交流发言稿范文

佤族文化交流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举办佤族文化交流活动。

首先,我谨代表佤族人民,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祝愿本次活动圆满成功!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区。

佤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

自古以来,佤族人民勤劳、勇敢、善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佤族文化交流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佤族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共同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1. 语言文字: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佤语支。

佤族文字源于甲骨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 民族节日:佤族有“佤族新年”、“水花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

其中,“佤族新年”是佤族最重要的节日,象征着新的一年、新的希望。

3. 民间艺术:佤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有“佤山古歌”、“佤族舞蹈”、“佤族刺绣”等。

这些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4. 饮食文化:佤族饮食文化独具特色,有“鸡肉烂饭”、“酸汤鱼”、“酸辣粉”等特色美食。

5. 传统工艺:佤族传统工艺精湛,如“佤族银饰”、“佤族竹编”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二、佤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重视民族教育:佤族人民注重民族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人才。

通过民族教育,使佤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2. 弘扬民族文化:佤族人民积极弘扬民族文化,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佤族文化。

3. 创新发展:佤族人民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注重创新发展。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 加强文化交流:佤族人民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文化交流,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搭建桥梁。

三、加强佤族文化交流的意义1. 传承民族文化:加强佤族文化交流,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佤族文化,使佤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2. 丰富民族文化:佤族文化交流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使我国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佤族简介

佤族简介

佤族·习俗
【食】
佤族是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和盐、 米一锅煮成较稠烂饭。其他地区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 食3餐,平时吃2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为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吃现舂,男女老幼全部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 之说。 佤族的主食制做法有三种:即熬稀饭、煮烂饭、煮干饭。 每日两三餐不等。煮饭的大米是临时舂成的稻米,吃多少舂 多少。佤族普遍喜欢食用烂饭。煮法是把米、青菜以及盐巴、 辣椒、肉(如有猪肉、牛肉)放进锅里一起煮,煮成烂饭即 可,味道极为鲜美诱人。有的地区主食以干饭为主副食主要 是以青菜类、瓜类、酸竹笋、盐巴、辣椒、蒜或者鲜肉熬汤 菜就饭,这是佤族平时最讲究的一种饭食。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 柴虫等。
佤族·文化艺 术
【佤族· 舞蹈】
佤族是一个纯朴、热情、奔放的民族,千百年来, 由于社会形态问题,及过去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的 佤族人民在佤山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 佤文化保存较好,是当之无愧的佤文化发祥地和佤文化荟萃 族文化。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会说话 之地。在佤族传统的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 13种民 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 间舞蹈如“木鼓舞”、“甩发舞”、“蜂捅鼓舞”、“刀舞” 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佤文 等,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 化表现形式的载体之一。 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 佤族原生态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 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 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 ;而 的风格。“佤族的原生态舞蹈 ,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 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 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 术密切相关。所以,佤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 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 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 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 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 方式。 文化艺术品。

旅游文化——佤族风情课件

旅游文化——佤族风情课件

木鼓房
▪ 木鼓是中 国五十六 个民族中 佤族所特 有的一个 鼓种。是 佤族原始 自然崇拜 中视为至 高无上的 通天神器, 是万能之 神莫伟的 化身,是 佤族山寨 的保护神
民间歌舞场和篝火塘
▪ 西盟佤族保持传统习 俗最多,服饰最典型。 西盟佤族男子穿无领 对襟短衣和青布肥大 短裤,布帕缠头戴大 耳环下着绑腿草鞋或 跣足,青年男子常以 佩戴竹藤圈为饰。西 盟佤族女子穿贯头式 紧身无袖短衣和家织 红黑色条纹筒裙,赤 足,戴耳柱或大耳环, 项间佩挂银圈或数十 串珠饰,喜戴臂箍、 手镯,手镯宽约五公 分,多用白银制成, 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 图案花纹,美观闪亮, 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 饰品,腰间亦以若干 藤圈竹串为饰。披发, 发箍用红布或金属制 作
▪ 佤族部分地方保留有 抢婚的习俗:男方乘 姑娘在外劳动之机, 邀约伙伴把姑娘抢回 自己家里,然后再举 行婚礼
▪ 佤族也有转房的习俗
佤族的独特婚俗 用魂线拴住新郎新娘
▪ 佤族婚礼 上,男方 父亲(左 一)在为 新郎(右 一)新娘 (右二) 拴魂线。 在佤族的 传统婚礼 中,拴魂 线意味着 拴住新娘 新郎的魂。
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岗”,意为葫芦或石洞, 是对母权的崇拜 ▪ 佤族实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
宗教信仰
▪ 佤族的宗教信仰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所有山川、河流和一切 不理解的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会给人们带来祸福
▪ 部分佤族地区信仰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耶稣教 ▪ 佤族人的禁忌甚多。历史上,禁忌与陋习是阻碍佤族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佤族民居
佤族民居
▪ 佤族村寨一般座落在较为平缓的小山顶或半山腰上,住屋样式包括干栏 式竹楼和四壁落地房两种
▪ 佤族的群体意识极强。他们往往以一姓或几姓人家组成小者数十户,大 者数百户人家的山寨

佤族生日文化介绍

佤族生日文化介绍

佤族的生日文化是一个充满传统和特色的文化现象。

在佤族文化中,生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日子,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在佤族的传统中,生日被认为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节点,是庆祝生命和成长的重要时刻。

因此,佤族人会以各种方式来庆祝生日,表达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在佤族的生日文化中,有一些特殊的传统习俗。

例如,在庆祝生日时,通常会准备丰盛的食物和饮品,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此外,在佤族文化中,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叫做“踩生”,即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踏出家门的那一天。

这一天被视为新生儿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会被家人和亲友特别庆祝。

在佤族的生日文化中,还有一些寓意深远的传统习俗。

例如,在庆祝生日时,通常会给孩子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如一块石头或一根竹子,寓意着祝福孩子健康长寿。

此外,在佤族文化中,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叫做“送寿米”,即家中有老人生日时,家人会准备一袋米和其他食物,送给老人以示祝福和孝顺。

总的来说,佤族的生日文化是一个充满传统和特色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佤族人民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在庆祝生日时,通过各种传统习俗和庆祝方式,传递着家人和亲友之间的深厚情感和温暖祝福。

中华各民族简介——佤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佤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佤族佤族概况历史:佤族⾃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

清代有“嘎刺”、“哈⽡”、“卡佤”等不同之称。

新中国成⽴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上的⼈”。

⼈⼝:佤族现有⼈⼝约35.2万⼈。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

经济:佤族⼈主要从事农业⽣产。

佤族风俗图腾:礼仪:佤族⼈豪爽好客,迎接客⼈以酒当先,认为⽆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

其⼀是敬酒主⼈⾸先⾃饮⼀⼝,以打消客⼈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饮。

敬给客⼈的酒,客⼈⼀定要喝,⽽且要尽⼒喝⼲,以表⽰⼼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不敬;另⼀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右⼿把酒递给客⼈,客⼈⽤右⼿接过后先倒在地上⼀点或右⼿把酒弹在地上⼀点,意为敬祖。

然后主⼈和客⼈⼀起喝⼲。

佤族民间有不知⼼,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

每逢⼉⼦出门,客⼈离去,主⼈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或客⼈敬酒,届时主⼈⽤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然后送到客⼈或远离的亲⼈嘴边,客⼈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禁忌: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下马;忌别⼈摸头和⽿朵;忌送⼈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房;忌讳送给少⼥装饰品;忌讳客⼈在家⾥坐妇⼥坐的⿎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杆,说明家⾥有病⼈,忌外⼈进⼊。

婚俗:佤族恋爱、婚姻⽐较⾃由,青年男⼥⼀般⼗五六岁就开始谈情说爱,形式是“串姑娘”。

吃了晚饭,姑娘们就三五相邀于⼀家,等候⼩伙⼦们到来。

⼩伙们也三两成群到姑娘家串门。

串姑娘时,男⼥青年结下情谊,再经过多次交往,加深了解之后,如果⼩伙⼦爱上了某个姑娘,便托⼈或亲⾃给姑娘送去求婚礼物。

如果姑娘收下礼物,就算答应了男⽅求婚。

然后⼩伙⼦请媒⼈作伴,带上两包茶叶,两桶酒到⼥家向⼥⽅⽗母正式提亲。

⼥⽅⽗母同意后,⼩伙⼦还得带上同样的礼物再到⼥家去“和翁”,即把婚事进⼀步定下来。

“和翁”的当晚,⼩伙⼦提⼀挂⾁到姑娘家,请全寨⼈都来吃⼀点。

【传统文化】佤族习俗 佤族都有何特殊的丧葬习俗

【传统文化】佤族习俗 佤族都有何特殊的丧葬习俗

【传统文化】佤族习俗佤族都有何特殊的丧葬习俗
佤族丧葬取土葬和风葬两种方式。

寨内正常死亡者用土葬,寨外被猎头或其它意外暴死者用风葬。

土葬棺材用整木挖凿出槽加盖子,下葬时用竹席包棺材。

在家中死了小孩,停尸二日;死了成人,停尸三日;死了德高望重的老人,停尸三天以上。

死尸入棺之前跳棺材舞,日
以继夜的敲棺材,直至死尸入棺下葬。

过去佤族有猎人头或偷死人头祭木鼓、旱谷的习俗,因此,寨子中正常死亡的人都埋在房前菜园子或房屋的晒台下,防止被盗。

对在寨子以外被猎头或其它意外的死亡者,死尸不抬回家,而是在暴死之后用白布裹尸,搭一个竹台,把死者置于竹台上,作风葬。

寨中有人正常死亡,全寨停止劳动一天。

若寨中有孕妇难产死亡或有人被猎头等非正常死亡,全寨停止劳动数日。

无论谁家死了人,亲戚朋友,全寨各户都送一碗米并出人帮助办丧事。

死人下葬那一天,要请“本采”(巫师)做鬼,剽牛杀鸡杀猎。

主人把猪肉、牛肉分
送给亲威及寨内的各家各户。

也有一些佤族寨子已经没有猎人头习俗,因此,不在寨子内埋人,而是有专门的坟山埋葬死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少数民族佤族历史文化习俗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佤族历史文化习俗介绍






灵 魂

心仰
民族文化介绍PPT:自然与和谐,佤族人的生活哲学
二、传统信仰“灵魂心”
佤族最具特点的信仰
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点和普 遍性的信仰;佛教和基督教传入佤 族地区的时间不长,信仰者也只是 部分地区的佤族。佤族相信灵魂不 灭和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中, 人类、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和 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 象如风雨雷电等等,都有灵魂,或 称鬼神。
佤族民居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居住的实用性,还 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元素,成为佤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 盛

宴肴
民族文化介绍PPT:自然与和谐,佤族人的生活哲学
四、美味佳肴“食盛宴”
佤族酸肉
酸肉的做法很特别,要把牛肉和糯米饭混合均匀加入盐和花椒,再用绿油油 的叶子包起来捆好,等三天后就可以吃啦,时间越久肉就会越酸!
人们不能乱闯进神林,不能动神林中 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会受 到神灵的惩罚。至今,许多佤族村寨 的神林还保护得较好,有的成为风景 林,有的仍作为禁忌场所。沧源勐角 乡翁丁村的神林、糯良乡南撒寨的一 片林地、单甲乡单甲大寨东北面的原 始森林和班洪乡南板村的一片大榕树 林,都是不可乱闯之禁地。
“木依吉”神
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一、历史文化“风情录”
族称来源
过去不同地区的佤族有着不同的自称。大体说来,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 自称“佤”;耿马、双江、沧源、澜沧的佤族自称“巴饶”或“布饶”; 西盟、孟连的佤族自称“阿佤”、“阿佤莱”和“勒佤”。

佤族服饰文化

佤族服饰文化

饮食习惯



佤族是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 盐、菜和米一锅煮成较稠烂饭。其他地区佤族则 多吃干饭。农忙时一日3餐,平时吃2餐。 鸡肉粥如茶花稀饭为家常食品的上品。而喜食辣 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民间有“无辣子吃不 饱”之说。 喜欢嚼槟榔、喝酒,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 数”的说法。水酒用小红米发酵后制成,多盛于 大竹筒内,插入细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饮浓茶 的习俗。

无领短袖
挂包
各地的佤族男子外出时,常常是身 佩长刀、弩弓和铜炮
长刀
弩弓

如果男子不佩长刀会被视为衣冠不 整,如果不持弩则会被认为没有男 子气概。因此,佩带长刀,身背弩 一向长发,饰以银质发箍,有些 地区用藤蔑或麻线编织发箍。披肩的长发 上常用马尾制作的发网网住,发网上饰有 银珠。女子着黑衣、红裙,上衣十分短小, 盖胸露腹,无领,对襟,短袖。裙子过膝, 常以红色为底,间有黑白绿黄条纹。耳悬 银质大耳环,银环一至三个不等,项带二、 三个银质项圈和若干彩色珠料,再佩上两 三串鸟骨或贝壳制成项链,五光十色,十 分耀眼。裸露的腰腹部缠绕若干竹圈藤圈, 染成红或黑色,有的还雕饰有许多花纹。
未婚女子天蓝色或蓝色是她们的首选服装颜色梳发盘辫喜欢将假发一同辫盘于头上并在乌黑的发辫上常插几朵盛开的山茶或幽香的白露花有的还在发辫上装饰有两个用多种毛线织成的小绣球显得活泼可爱
佤族服饰文化
地理位臵

佤族是居于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 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 双江、镇康、永德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腾 冲、昌宁、景东、普洱等县。其主要居住区位于 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的舒展地 带。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 山”,古称“葫芦国”(清朝《文献通考〃四裔 考》)。西盟县和沧源县为佤族自治县,孟连、双 江、耿马为佤族与其他民族联合组成的自治县

佤族传统节日

佤族传统节日

佤族传统节日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缅甸和老挝等地区。

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节日庆祝活动。

本文将介绍佤族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

一、节日名称及背景佤族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邛都节”和“槟榔节”。

邛都节是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举行,是佤族人民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盛大庆典。

槟榔节则是佤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

二、邛都节的庆祝活动1. 祭祖祈福:邛都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佤族人民通过祭祖祈福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他们会亲自走进祖坟,献上香烛和食物,并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幸福、平安。

2. 传统歌舞表演:邛都节期间,佤族人民会举行精彩的传统歌舞表演。

男子身着佤族传统服装,手持鼓、锣等乐器,跳起欢快的舞蹈;女子身着华丽的佤族服饰,手舞足蹈,展现出佤族人民的豪迈和热情。

3. 民俗游戏:邛都节期间,佤族人民还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民俗游戏,例如冠胆比赛、射箭比赛等。

这些游戏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容,也增进了村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三、槟榔节的庆祝活动1. 槟榔树婚礼:槟榔节期间,佤族人民会举行槟榔树婚礼,这是佤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仪式。

男女青年会选择一棵高大的槟榔树,在树干上搭建拱门,并用布条、彩带等装饰。

然后,男女青年手持槟榔果,相互交换并用各种仪式互相祝福。

2. 丰收庆典:槟榔节是佤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村头村尾的大地上跳起传统舞蹈,欢呼雀跃,共同庆祝辛勤劳作的成果。

3. 食物美食:在槟榔节期间,佤族人民还会准备丰盛的食物,例如佤族特色的酸辣炒米、酸橙鱼等。

这些美食不仅让人们品尝到佤族传统的美味,也是庆祝丰收的象征。

四、佤族传统节日的意义佤族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场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更是佤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文化的重要方式。

它们代表着佤族人民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也体现了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的崇敬。

总结:佤族传统节日是佤族人民传承文化、庆祝丰收的重要方式。

佤族文化 04 民艺

佤族文化 04 民艺

佤族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合。

世界上没有无文化的民族不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民族文化使一个民族在世界上长期生存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显露出自己多姿多彩的“个性”。

因此当我们提到民族时,除了 展现这个民族的外貌、体质和特征外,自然也会显示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图景。

比如说,藏族——哈达、傣族——泼水节、回族——清真寺、苗族——芦笙乐舞、佤族——木鼓。

佤族是中国云南境内的土著民族之一。

她有悠久的爱国历史;有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有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社会生活的影响形成了许多的文化特色。

如:原始宗教信仰,历史遗留下来的猎人头祭鬼、狩猎、殡葬、婚姻、饮食等文化习俗。

佤族,中国古老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42万多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

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也有分布在中国北京,山东、四川、河南、湖南、江苏、安徽、广东德保分个省、市、自治区。

那么佤族分布的这么广阔,在中国为什么分布在阿佤山及其周边地区呢?我认为这是在漫长历史中长河中经过民族迁徙的结果。

在云南有史以来就是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区,他们之间有相互的共同处,也有相互的争夺。

佤族的源流与民族历史。

可追诉到谣言的佤族创世神话“司岗”时代。

由于佤族没有自己的民族书面文字,悠久的民族发展踪迹没有被纪录下来。

只能从丰富的没在神话与传说和汉文文献的零星记载中,来探索佤族的源流与没在形成的历史。

关于民族来源,根据佤族的创世神话人类起源于"司岗"而对司岗的解释各地都有差异,西盟佤族认为司岗是石洞,"司岗里",意即人从石洞里出来。

沧源等佤族认为司岗是葫芦,"司岗里",意即从葫芦里出来,也有人认为司岗是竹筒。

在佤族人的观念中,山川,河流和生物以及一切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都有“灵魂”或“鬼神”。

佤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佤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佤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节日文化也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佤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节日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

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

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

拉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

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

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

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20余天。

抠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仪式。

晚上,全寨人齐聚木鼓房周围,再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的顺利制成。

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

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

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谈情说爱“串姑娘”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

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

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

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

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

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

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中进行。

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

佤族文化介绍总结范文

佤族文化介绍总结范文

一、地理环境与民族分布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以及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

他们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依山傍水,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

二、语言与文字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崩龙语支,分为三大方言。

过去佤族没有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文字方案。

三、服饰与审美佤族服饰以黑色和蓝色为主,男性穿着肩膀有补丁的衣服,女性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裙和上衣,头上戴着红色或白色的头巾。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上以红为饰,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四、信仰与宗教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崇拜山神、水神等自然神灵。

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佤族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祭祀仪式,如祭祖、祭山等。

五、民间艺术与舞蹈佤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以木鼓舞、甩发舞等民间舞蹈最为著名。

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美食文化佤族美食以酸肉、酸鱼、酸菜等酸味食品为主,其中酸肉的做法独特,将牛肉和糯米饭混合均匀加入盐和花椒,再用绿油油的大蒜叶包裹,腌制而成。

七、传统节日与习俗佤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新米节、越界节等。

其中,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人们会穿上盛装,唱歌跳舞,欢庆丰收和祈求好运。

八、手工艺与建筑佤族擅长制作手工艺品,如编织、织布、刺绣、木雕等,技艺精湛,作品精美绝伦。

佤族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呈弧形,多用木瓦覆盖,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九、司岗里:佤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司岗里是佤族的创世史诗,反映了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

它涉及了佤族与自然现象、家族历史、传统习俗、繁衍生息等方面内容,是佤族最具代表性的创世史、民族史、发展史和心灵史。

总之,佤族文化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佤族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佤族民俗

佤族民俗

翁丁佤族原始村落寨门寨门佤语称“司歪永”,是佤族山寨进出的通道。

过去由于砍人头祭谷魂、部落之间战事频繁、野兽出没等原因,寨门周围有护寨沟、竹毒签、刺篱笆、护寨神林等防御工事,未经同意擅自闯入,视为入侵,现在的寨门形式已大为简单化了。

寨门在每年的新米节前后要择吉日整修,骑马时进出寨门必须下马,以表示对寨神及寨人的尊敬,否则将会受到寨规的处罚。

木鼓(木鼓房)“木鼓”佤语称“格珞”。

是佤族人祭祀用的通天神器。

在佤族《司岗里》史诗传说中已有记述:在佤族先民进入农耕时代以前,就制作了法器木鼓。

在过去的山寨和部落重大活动中,如战争、节庆的需要,木鼓也作警号、信号、号令和乐器之用。

现在大家可以自己动手敲击木鼓,感受其浑厚而深沉的音色之美。

女身图藤桩该桩是佤族女神崇拜“梅依吉”的化身标志,是以刻木记事的方式对司岗里创世史诗的部分传承和释然。

图藤柱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头部,有高举的双手、眼、鼻、口;二是胫部,没有图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图案符号:圆点代表天上星星,解释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分家族的故事;斜纹代表着山川和河流,解释了司岗里传说中山川河流的形成;燕尾形符号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图案代表了果实和丰收;三角符号代表着不息的火塘,最下端横和竖条纹代表着能与天神对话的木鼓。

佤王府翁丁的佤王府是参照班洪王胡玉山王府重建。

光绪十七年七月(1891年),云贵总督奏请朝廷给在边事调解工作中出力有功的班洪头人赏赐封为“班洪土都司”,赐姓“胡”名“玉山”,准其世袭,颁给铜制的“世袭班洪总管土都司”印1枚。

民国时又被云南省长龙云封为“班洪总管”,并于1934年出钱给他把清朝时建的大房子会议厅进行了重修,建了一座“班洪总管府衙”,这座府衙被称为“佤王府”。

解放后其后人将印章上交国家,结束了班洪世袭土司的历史。

佤王府结构、布局与一般民居相同,只是更宽畅高大,分设三个火塘,其中主火塘属佤王专用。

寨桩寨桩位于佤族寨子中央,是每个佤族村寨必有的刻木记事图腾,每逢重大节日全寨人都围着寨桩通宵打歌。

佤族文化

佤族文化

第十八篇佤文化第一章资源临沧,是中国佤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在全市7县1区的2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佤族22.3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68%,其中沧源、耿马、双江3个自治县的佤族人口最多,仅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口就有14.15万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2.5%。

在临沧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临沧各族人民在长期繁衍生息共存与共融中积淀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12种世居民族共同创造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浓郁、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丰富。

在这些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中,尤以阿佤山的自然资源最为深厚、特色最为显著。

临沧市委和市政府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出发,在本世纪初明确提出打造“以佤民族文化为显著特色的临沧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的思路,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和开发,佤文化品牌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不仅使临沧的佤文化走出市门、省门和国门,而且使佤文化品牌在省内外得到确立,声誉响遍国内外。

第一节自然资源一、特殊区位以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主的阿佤山地区,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30′之间。

位于临沧市的西南部,北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北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南与思茅市的澜沧接壤。

西南与缅甸禅邦共和国比邻,国土面积2 445平方千米。

国境线长达147.083千米。

是中国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陆上捷径之一。

二、地理环境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大部位居北回归线以南,处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汇处。

西部、以勐董河为界向西,属横断山。

这里山高谷深,山势雄伟,植物垂直分布明显,物种丰富多样,故有人称:“沧源一山有三带。

”即热带、亚热带、温带。

多样的气候条件为多种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创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中部、以勐董河和贺勐河为界,是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地貌向西南延伸的余脉,像一把长剑直插沧源中部。

佤族文化传统音乐

佤族文化传统音乐

佤族文化传统音乐
佤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音乐是他们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佤族的传统音乐深受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佤族的传统音乐通常是由民间艺人和村民们在特定的节日、仪式或庆典上演奏
和演唱的。

他们使用各种乐器,如竹笛、芦笙、铜鼓和木鼓等,配合着特定的舞蹈和歌曲,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神灵和生活的感悟和祈祷。

佤族的传统音乐主要分为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

宗教音乐通常是在祭祀、祈福和祈祷仪式上演奏的,它们的旋律悠扬、节奏明快,能够让人们沉浸其中,感受到神圣的力量和美好的愿望。

而民间音乐则更多地反映了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它们的歌词和旋律都充满了对自然、家园和爱情的赞美和思考。

佤族的传统音乐不仅在民间流传,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学校的重视和保护。


多专门的音乐学校和艺术团体都在努力挖掘和传承佤族音乐的精髓,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佤族的传统音乐也在不断融合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
需要和审美趋势。

但无论怎样变化,佤族的传统音乐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们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佤族的传统音乐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保护,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一美妙的艺术表达。

佤族

佤族
一、佤族简介 二、佤族的宗教信仰 三、佤族的服饰与饮食民俗 四、佤族的文化艺术
佤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 民族,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澜沧 江、怒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区。与汉、 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 居。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 佤山”,古称“葫芦国”,居住在这里的佤 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是 古“濮人”的一支,在秦汉时期称为“闽 濮”,与壮、傣等民族杂居,佤族作为一个 独立民族,是在唐代孕育,经过宋元明清等 朝代的不断发展而日、历史 传统以及服饰文化等因素,佤族又分“佤”“布 饶”、“佤崩”、“佤固德”、“乌”、“腊 人”、“恩人”,与“宋人”七个支系。根据不 同支系又有不同自称,佤族主要有“佤”、 “乌”、“勒佤”、“布饶”等23种称谓,这些 称谓有些虽源于本民族自称,但往往附加上贬义 性词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佤 族人民的意愿,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统称为佤 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 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 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 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 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 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种。 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 点和普遍性的信仰;佛教和 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 不长,信仰者也只是部分地 区的佤族。
(一)自然崇拜 1.天体崇拜 1.天体崇拜 2.对水的崇拜 2.对水的崇拜 3.对火的崇拜 3.对火的崇拜 (二)万物有灵 (三)基督教 (四)小乘佛教 (五)占卜

佤族文化艺术

佤族文化艺术

佤族文化艺术林珊旭 114110021沧源崖画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

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

1962年以来,已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的勐来、丁来、满砍、和平、芒阳、勐省等地发现了11个崖画点。

这些崖画大都画于离地面数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祀图、舞蹈图等。

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

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沧源崖画采用平涂法,手法简练,生动传神。

人体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画的姿态多变,动感强烈。

通过双臂和双足的种种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动内容。

动物也是如此,虽然五官不清,但通过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征,也可以辨认出其种属。

沧源崖画图像多呈赭色。

作画的颜料可能是用赤铁矿、虫胶和动物血调制而成的。

根据专家们的初步研究分析,这些崖画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当地佤族群众一直把它当作神物加以崇拜。

木鼓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

他们认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

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

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

分公鼓、母鼓两种。

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

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

佤族民间歌曲有“咯格来”(玩耍歌)、风俗歌、宗教仪式歌、爱情歌、劳动歌等,音区偏低,音域较窄,节奏以较规整的二拍子为主。

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佤族的木鼓,是用一整段粗大的原木制成,多采用红毛树、椿树或樱桃树等硬质的树干下部为材。

传统的木鼓,形体粗大,一般长150厘米~250厘米,较大者可达300厘米~400厘米,粗端直径50厘米~100厘米,较粗者可达150厘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佤族节庆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
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 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 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 一月)进行。 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 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 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拉 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 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 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 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 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 放在寨外,需杀鸡祭 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佤族服饰
佤族服饰因地而异,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显示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西盟佤族保持传统习 俗最多,服饰最典型。西盟佤族男子穿无领对襟短衣和青布 肥大短裤,布帕缠头戴大耳环下着绑腿草鞋或跣足,青年男 子常以佩戴竹藤圈为饰。一些男子仍然保持着系一片兜裆布 为衣的传统装饰。西盟佤族女子穿贯头式紧身无袖短衣和家 织红黑色条纹筒裙,赤足,戴耳柱或大耳环,项间佩挂银圈 或数十串珠饰,喜戴臂箍、手镯,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 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 妇女喜爱的装饰品,腰间亦以若干藤圈竹串为饰。披发,发 箍用红布或金属制作。过去,佤族女子的脚上都戴有数个或 数十几个竹藤圈。按习惯,女子每增加一岁就增加一个脚圈, 故有“欲知年龄数脚圈之说”。天寒时,佤族男子披麻毯或 棉毯御寒。此外佤族男子还有文身的习俗,其纹样大多为动 物纹,也有少量的植物纹。
佤族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
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 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 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 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 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 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 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 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 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 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佤族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
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 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 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 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 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 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 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 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 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 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 友谊永远不忘。
佤族文化
献给为佤族文化做出贡献的人
民族简介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
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 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 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 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 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 “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 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 “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 “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 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谢谢观看
欢迎到佤族地区来玩耍!
佤族文化(语言、经济、衣食):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 “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 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 造了新文字。 佤族人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 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 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 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 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 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 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佤族民间舞蹈:“木鼓舞”、“甩发舞”都是佤族的民间舞 蹈,“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佤族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
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 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 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 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 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 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 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 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 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 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 套工具。
宗教信仰
在佤族人的观念中,山川,河流和生物以及一切不能解释 的自然现象都有“灵魂”或“鬼神”。“鬼神”是汉译之意, 佤族对“鬼”、“神”及“祖先”并不区分,是同一概念。 他们认为“鬼神”主宰世界的一切,会给人们带来安危祸福, 于是就对其加以崇拜。西盟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沧 源佤族称为“梅吉”,把它看作是主宰万物的最高神灵,是 创造万物的“大鬼”,它造就了动物,植物和人。 “哟黑拉翁”(按新水的意思),也称“脓凯铁”日。传说人 类自“司岗”中出来后不会讲话,不通道理,人类走到河边 洗了脸后才会讲话,则这一天正是“脓凯铁”日。所以后来 佤族 不论迁徙到什么地方建村立寨,首先捞槽接水,于是形 成佤历每年一月三举行接新水的活动。这天,全寨不下地或 远行。 祭谷,是佤族最神圣的一种祭祀,以人为祭品即“血祭”的 一种形式。祭祀全过程一般需要十天,除一家或几家剽牛举 祭外,全寨人都进入狂欢的时节,敲锣打鼓,唱歌跳舞。不
传说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
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 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只有听到 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 享欢乐。
佤族的婚姻
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
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大 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 打闹,送秋波,诉衷肠。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 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 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 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而姑娘则来者不 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 的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 光彩。姑娘的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但对 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也有 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 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时,姑娘不 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佯装反抗。如果两三天内不去 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
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 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 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 起食用。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 浓,几乎成了茶膏。 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 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 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 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 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 炒蚂蚁蛋,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
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 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 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 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酒是热情好客的佤族人民待客的最好饮料。由于用 菌母发酵制成,喝后清凉益神,和胃健脾。水酒与 啤酒有相似之处,度数低,比啤酒稍甜,男女老幼 适宜饮用。每逢喜庆佳节,家家户户都酿制水酒, 尤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村村寨寨到处飘散着酒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