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及答案
高中政治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7563e23c04a1b0717ed5dd57.png)
第^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2•能力目标: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的办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全面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重点和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问题导学】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是什么?两者有什么辩证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如何?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如何?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是什么?6.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达标练习】1•《关于第六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规定: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行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
此项改革从哲学上说①是为了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客观要求②是要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权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④从根本上为了促进上层建筑的完善和发展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2•收入分配改革是“十二五”规划中要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
分配体制改革,实质是A.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 改革生产力以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C.改革经济基础以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D. 改革上层建筑以推动经济基础的巩固3•为了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维护县域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启动了以规范县委书记权力为重点的县权改革试点工作。
“县权改革”的哲学依据是A.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C.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4.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趋势看,至少应当包括两次大的转型与改革型与改革。
课时作业2: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课时作业2: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9f8e55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6.png)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1 社会发展的规律【基础自测】知识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 C解析胡锦涛同志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基于当前我们面临的实际矛盾和问题而进行的,因此,①与题意不符。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原因从社会意识角度讲就是②④。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③说法歪曲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2.(2012·广东高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学生可通过高考入学的“农转非”政策取得城镇户口。
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效益的提高,城镇户口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有些已办理“农转非”的学生甚至有了“非转农”的念头。
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时代精神的精华发生了变化B.主体的认识能力发生了变化C.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D.社会生活的本质发生了变化答案 C解析本题的题眼是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效益的提高,城镇户口的吸引力逐步下降,有些人甚至有“非转农”的念头。
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才有了上述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
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没有变化,A、D 两项错误;本材料与主体的认识能力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社会发展规律3.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领导改革。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3b69436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12.png)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学习目标】①通过自主学习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懂得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②通过合作探究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③通过合作探究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④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自觉树立唯物史观,反对唯心史观。
【重、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学法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自主预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__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__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________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____________。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________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判一判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意识具有____________: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________,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________作用。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c1b079f46527d3240ce03f.png)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重点和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知识梳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有时会社会存在,有时又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4)和的矛盾,和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5)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
当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6)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发展的过程。
(8)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9)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课堂学习重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原因;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的产生及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活与哲学第11课1 社会的发展规律
![生活与哲学第11课1 社会的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24e34f2910ef12d2af9e7dc.png)
思则睿,睿则圣。
——周敦颐 高密五中高二政治新授课教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No.20364 3618.下列事物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有①生产关系 ②三权分立思想 ③生产力 ④《圣经》⑤敦煌艺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9.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这表明A.社会存在的变化并不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0.之所以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是因为A.社会意识必须随社会存在同时变化B.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对立统一的10. “一种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不能由它自身来解释,而只能由社会存在的状况及其变化发展来说明。
”这句话A.是形而上学的观点B.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歪曲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D.全面说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1. 下列观点中,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有A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它相适应B .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的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D .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12.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
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
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
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
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生活与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
![生活与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cb54e7172ded630b1cb61c.png)
《生活与哲学》第11课---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联系我国改革实践,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尊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支持我国改革事业。
4、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2)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3)社会主义改革。
二、自主学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辨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指出:是人们的社会存在人们的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的反映。
(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的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性。
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4)马克思主义的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在生产方式中,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当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关系的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当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发展的过程是。
(2)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实现的,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及答案(最新整理)
![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及答案(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fab502f9b89680203d825ff.png)
【课后拓展案】
1.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
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该观点说明了
A.动物也有意识
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3
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2. 在 1978 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
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____________。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
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
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
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 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004 年 7 月 1
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变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③20 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和发展的体现。 【当堂检测】 1.A 2.A 3.D 4.B 5.B 【课后拓展案】 1.D 2.D 3.D 4.A 5.C 6.A
5
的联系,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dec01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6.png)
⼈教版⾼中政治必修四《⽣活与哲学》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含答案)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班级:组别:姓名:时间:【学习⽬标】——明确内容(知道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掌握程度)1.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产⼒与⽣产关系的相互作⽤及其⽭盾运动。
3.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及其⽭盾运动。
4.理解社会发展的实现⽅式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盾。
5.改⾰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强⼤动⼒。
【精彩回放】——旧知巩固(利⽤候课时间和课⾸3分钟,熟记下列内容,相互间检查)1.如何理解创新推动社会⽣产⼒的发展?2.如何理解创新推动⽣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3.如何理解创新推动⼈类思维和⽂化的发展?【导学菜单】——我来预习(带着下列问题,⾃主阅读课本,在教材中圈划出问题答案,试着快速记忆)⼀、填空巩固知识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__________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__________,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________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________作⽤,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________作⽤。
3.社会⽣活在本质上是。
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4._________是⼈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__________的变⾰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产⽅式中,________是最⾰命、最活跃的因素。
5.⽣产⼒的状况决定__________的性质。
⽣产关系对⽣产⼒具有__________。
当⽣产关系适合⽣产⼒发展状况时,它对⽣产⼒的发展起__________作⽤;当⽣产关系不适合⽣产⼒发展状况时,它对⽣产⼒的发展起__________作⽤。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ab6bfdaef8941ea76e05b4.png)
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学习目标】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重点、难点】: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自主学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首先明确二者的含义,注意区分)(1)辨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指出:是人们的社会存在_______人们的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_________的反映。
(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__________的变化发展决定着______________的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___________性。
__________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______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_______的。
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____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人们在这一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_____________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在生产方式中,_______________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__________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_______,当生产关系___________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______________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关系的____________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生活与哲学第11课1 社会发展的规律(2)
![生活与哲学第11课1 社会发展的规律(2)](https://img.taocdn.com/s3/m/84390f3e3968011ca3009111.png)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高密五中高二政治新授课教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No.21368 365③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④辩证否定就是要创新社会发展规律A .②③B .①③C .②④D .①④10.2013年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下列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A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改良和变革B .改革是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必然要求C .改革分配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D .改革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上层建筑决定的11.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 .作为生产关系,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 .作为上层建筑,它服务于先进的经济基础,能够推动社会进步C .作为经济基础,对我国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起决定作用D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1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1)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2)编写:赵长荣 审核:邰杰 课时:1课时 使用时间:2014.2.24【预习案】【学习目标】识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421250f50740be1e640e9a0f.png)
《生活与哲学》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教师寄语】高中三年,不是鲜花铺就的,不是轻松造就的,更不是浪漫成就的。
高中三年,是一个由蛹化蝶的过程,是一个由花到果的过程,是一个由苗到材的过程,是一个石墨变金刚石的过程。
其间会有疼痛,会有失落,会有压力,更会有约束,有义务,有责任。
【学习目标】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学习重难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学习过程】探究一:年龄不等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
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世代隔阂,套用一句现代语言,即所谓“代沟”。
根据代沟出现的原因分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探究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
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珍惜劳动成果、挥霍浪费的现象还是有发生。
1、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学法提示:从我国国情分析)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知识清单】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规律优质教案+导学案课时合集(含预习案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规律优质教案+导学案课时合集(含预习案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157a5cb9f3f90f76c61b9b.png)
【教学设计】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框共设三目:第一目主要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特征。
第二目分析了两大社会基本矛盾,通过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
第三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一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
通过本框的学习,让同学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归根到底就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组成的。
明确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解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2)分析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难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四、学情分析本课的概念、原理很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社会经验有限,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1.澄清概念。
本课涉及多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革命、改革等。
学生要准确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首先就要对这些概念的内涵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因此,澄清概念既是学习本课的重要任务,也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
2.观察生活。
在学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学生可以从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入手,看看自己身边各种意识现象背后的物质原因是什么。
比如,民间流传的神话、人们信仰的宗教、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等现象背后的物质原因是什么?同时,看看这些意识现象对人们行为和社会发展又有哪些能动的影响。
3.分析历史。
在学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时,学生可以运用这些原理对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加以分析,以便加深对这些原理的理解。
哲学生活 第十一课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
![哲学生活 第十一课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f1876025c52cc58bd6be90.png)
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运用: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课前预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
②社会存在的决定社会意识的。
(2)社会意识具有①社会意识有时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能够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作用。
3.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的。
马克思主义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1.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
当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一定要适合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导学案: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导学案:11.1社会发展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33ea83c9b6648d7c0c74642.png)
【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一.知识梳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____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_________。
社会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________________,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__________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___________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________________,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________________。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决定着(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基本规律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什么?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
(2)社会发展总趋势的实现途径:社会发展是在、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加以解决。
哲学生活 第11课导学案(教师版)答案
![哲学生活 第11课导学案(教师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51f318cc7931b765ce1537.png)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重点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课前预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有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决定着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表现为它有时会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和,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3.实践的观点(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的基本观点,是打开奥秘的的钥匙(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地位: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2)作用:决定着社会的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表现:①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②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性质。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推动或作用。
(2)意义: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本质的的联系,这是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1)表现: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②经济基础决定。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和完善,否则就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2)意义: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的必然的联系,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状况的。
4.地位(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始终的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第十一课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参考答案
![第十一课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8255c29ec3d5bbfd0a7489.png)
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答案【课后作业】DDCCB DBCBA B 【走近高考】CACA ①这段名言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说明了这一点。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集中体现了社会意识的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参考答案小组合作探究1.英雄史观,即唯心主义历史观。
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把人的思想、人的主观意志说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特别是把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意志说成是历史的主要决定力量,人类的历史就是这些伟大人物的历史。
群众史观,即唯物史观。
它从社会存在决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略)3.(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坚持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知识测评一、最佳选择题:1.C2.B3.D4.C5.C6.A7.B二、综合探究8.(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他们对历史的创造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又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因此,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2)材料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
学案15: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案15: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3f9347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5.png)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预习目标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预习任务
(一)通读课文【共8分钟】
(二)熟悉课文后,学习课前自主预习课件
请认真学习老师布置的“高二必修四 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预习课件,结合学习材料分析自主探究问题,并在“【预习讨论区】社会发展的规律”中解答下列问题。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为什么每一年的流行语变迁如此之大,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2)是什么决定整个社会人们的基本精神状态?又是什么推动了它的变化?
(3)中国式过马路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追剧”已经成为许多人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些众多的文化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能否说:文化作品的生产和传播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大风服装厂由国企改制为民企且职工持股属于什么方面的变革?
(3)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腐败问题的治理力度,你还能说出近年来国家的哪些反腐的举措?它们属于哪个范畴的改革?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2)人类社会是如何向前发展的?
三、思学质疑
学习完以上预习内容后,你可以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发送到“思学质疑讨论区”中。
2013高二政治 人教版4《生活与哲学》教学案(含习题)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2013高二政治 人教版4《生活与哲学》教学案(含习题)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1cf6e110524de518974b7d1a.png)
课题:11。
1社会发展的规律设计者钱更生审核【学习目标】必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选修: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5、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什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什么?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受什么普遍规律的支配?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合作探究】探究一:1、练一练:下列现象中属于社会存在的是A、邓小平理论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生产关系D、生产力E、科学发展观F、文学艺术G、人口H、社会形态2、(1)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2)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鲁迅这两则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探究二:(1)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探究三:有人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所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请辨析这个观点?【课堂效益检测】班级姓名1、“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名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C、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B、精神能够主宰人们的活动C、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D、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事实的依据3、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2011-11-12)【教师寄语】高中三年,不是鲜花铺就的,不是轻松造就的,更不是浪漫成就的。
高中三年,是一个由蛹化蝶的过程,是一个由花到果的过程,是一个由苗到材的过程,是一个石墨变金刚石的过程。
其间会有疼痛,会有失落,会有压力,更会有约束,有义务,有责任。
【学习目标】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学习重难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学习过程】探究一:年龄不等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
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世代隔阂,套用一句现代语言,即所谓“代沟”。
根据代沟出现的原因分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探究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
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珍惜劳动成果、挥霍浪费的现象还是有发生。
1、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学法提示:从我国国情分析)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知识清单】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拓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拓展】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划分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B历史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包括:①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或少数英雄豪杰的意志)决定的②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如上帝)力量决定的(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也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3)结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含义: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小结】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一、最佳选择题:1、教材中的插图:“‘地狱’的情景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说明了人们的宗教思想和各种观念无论多么主观、神秘,归根到底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
”该观点说明了A.动物也有意识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2、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
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3、在新时期,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其写入宪法,以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主要体现了(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决定意识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发展的观点5、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我国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社会是物质的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6、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7、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 ) j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8、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9.“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躬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10.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因为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B.精神能够主宰人们的活动C.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D.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事实的根据11.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荣辱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走近高考】1(2011高考北京卷26)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挂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先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2(2011高考江苏卷3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房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其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3(2011高考山东卷24)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
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4(2011高考浙江卷29)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
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课后作业】答题卡:【走近高考】答题卡:二、综合探究1.“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毛泽东同志的这段名言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答案【课后作业】DDCCB DBCBA B 【走近高考】CACA①这段名言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说明了这一点。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