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及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相关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朝中后期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明朝的《流民图》,从图中人物可以看出老百姓生活的艰苦。
出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介绍明宪宗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
一边是老百姓生活艰苦,一边是统治者享乐游玩。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很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3、活动一:说一说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用事例说明政治腐败。
4、皇帝长期不理朝政,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5、出示明朝后期土地集中材料: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
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问:土地高度集中会有什么样的后果?6、出示材料:明朝后期,全国各地灾荒频繁,从万历到崇祯的70多年中,灾年有63年之多,其中水灾26次,旱灾21次,蝗灾11次,,大疫11次,披灾面积几遍全国,人民生活陷于绝境,浙江、山东、陕西、江南、京畿各地都出现过人相食的惨事。
从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7、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怎么才能生活下去?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有一定掌握。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象现象中看到本质问题,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2.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明朝的灭亡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明朝的灭亡。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进入中原。
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的基本过程,知道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明朝末帝崇祯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统治,李自成起义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阅读理解、史料分析、思考探究、合作讨论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历史小说《李自成》。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明朝的祖训,一部分人敬重明朝的骨气,一部分人对明朝怀有愤恨,认为明朝的统治最为黑暗。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朝的灭亡》。
二、预习检查1.说出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影响。
2.满洲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三、学习任务一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及明末农民起义,着重介绍了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发展过程、口号、结果及影响; 还从侧面介绍了清军入关,清朝全国性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七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⑴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2•过程(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2)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
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李自成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长达后当过兵。
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义军。
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 闯将”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北京。
起义军占领外城,崇祯出皇宫,登煤山(今 景山),临死前,令周皇后等自缢,并挥剑砍伤长女,杀死幼女。
在走投无路 下,缢死煤山寿皇亭前的一棵槐树上。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给这棵古槐定为 罪槐”并加上了一条铁锁链。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❷教学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2.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重点知识点: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原因分析、启示
-关键词:清朝建立、社会阶层变动、思想启蒙、政治清明、社会公平
-重点句:明朝灭亡引发思想家对国家兴亡、社会改革的思考,为后来的思想启蒙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
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
1.政治腐败
2.社会矛盾
3.外患
二、李自成农民起义
2.均田免赋、免差役。
3.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
二、简答题
1.明朝灭亡的原因:政治腐败导致国家机构失去民心,社会矛盾激化,外患不断消耗国家实力。
2.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过程:起兵反抗,提出口号,攻克多个城市,最终推翻明朝。对明朝的影响:加速明朝:加强政治清明,关注民生,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勇于改革创新。
2.教学评价:课后作业缺乏及时反馈,未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改进措施:
1.教学方法:增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评价:及时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针对多媒体教学的改进措施:
1.丰富多媒体资源:收集更多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制作更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理解:掌握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提高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
2.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化认同:认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4.价值观: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每个人的责任。
教学特色创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清兴起和清军入关等史实,认识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解读,感悟并总结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通过历史地图识读,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经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与社会动乱的密切关系,体会当前中国反腐倡廉的现实必要性,培养关注时政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中后期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
难点:"均田免赋"口号的含义、地位及其对李自成起义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
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讲授新课—、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皇帝: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明熹宗朱由校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木匠皇帝。
他在位期间,外有金兵的侵扰,内有明末的起义,是国家最动乱的时期。
但朱由校却不务正业,不把国家大事当回事,一心只想当木匠。
他自幼就有木匠的天分,技术十分的好,很多的能工巧匠做出的东西都不如他。
朱由校整天的和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不仅制作木器,还盖小宫殿,被世人称为“木匠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
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20多年不上朝,不批奏章,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东林党争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陨落》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陨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灭亡的基本过程和原因。
2.明确明朝灭亡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
明朝灭亡的过程和原因。
三、教学难点
明清易代的历史事件和深层次原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明朝灭亡的认识,并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2.研究新课:通过组织学生听讲、讲解、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学生系统地研究了解明朝灭亡的过程和原因。
3.拓展延伸:组织学生研究有关明朝灭亡的历史事件和深层次原因,逐步了解明清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图片、视频等。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原因有
了初步的了解,以及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有了初步印象,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兴趣,推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教
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下一节课将会更好地讲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紧凑,通过插图、资料卡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明朝灭亡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课堂和教材,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课件,确保教学内容清晰、生动。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明朝灭亡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具体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技能目标:了解闯王起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清军是如何入关的;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是如何灭亡的吗?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明朝的灭亡》;
二、动荡的社会与闯王起义:
师:课件出示闯王起义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的?闯王起义对明朝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清军入关:
师:课件出示努尔哈赤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军为何会入关?清军入关对明末的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消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消亡》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明朝的消亡原因和过程
- 掌握明朝各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
- 了解明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教学重点
- 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
- 明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教学准备
- 电子教案、投影仪、触控白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
- 利用图片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讲解
- 通过教师讲解和PPT展示,向学生介绍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包括明初的改革措施、明朝的开放政策、明朝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等。
3. 活动探究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明朝时期,研究该时期的重要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并用PPT形式展示。
4. 合作交流
- 学生小组轮流展示,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向其他小组提问,增加互动性。
5. 知识总结
-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点。
6. 课堂作业
-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明朝的消亡原因和过程的小结,并思考明朝消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评价
- 通过学生小组展示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于明朝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拓展延伸
-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明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可以组织相关的研究活动或进行课外阅读。
参考资料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问题,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历史资料:准备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清朝初期的历史背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全面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清朝的建立。
2.教学难点:对明朝灭亡原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对清朝建立的背景和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片、资料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呈现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等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清朝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字数不少于300字 :在撰写作业时, 字数要达到要求, 不能太少,以保证 作业的质量。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XX
YOUR LOGO
明朝的灭亡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20XX.XX.XX
目 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教 学 目 标 03 教 学 内 容 04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05 教 学 方 法 与 手 段 06 教 学 过 程
明朝灭亡的经过和影响
经过:农民起义、 外患、官僚腐败 等导致明朝灭亡
影响:社会动荡、 经济崩溃、文化 衰落等
历史教训:加强 内政管理、重视 民生、提高国防 等
意义:认识历史 规律,吸取经验 教训,促进国家 发展
0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朝灭亡的经过和影响
明朝灭亡的经过:从万历皇帝的怠政,到天启皇帝的阉党乱政,再到崇祯皇帝的勤政,最后到李自成攻占北京, 明朝灭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明朝灭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反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 界和文化素养。
通过对明朝灭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 新。
示
作业要求:注 意文章的结构 和逻辑,语言 流畅,表达清
晰
作业提交时间: 完成时间为一
周后
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表达清晰,字数不少于300字。
观点鲜明:在阐述 观点时,要明确、 坚定,不模棱两可。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衰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的衰亡原因和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明朝的衰亡,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的衰亡,并理解其中的复杂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明朝的衰亡过程和背景介绍。
2.录音或视频素材:与明朝的衰亡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3.教学辅助工具:黑板、彩笔、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带有明朝背景音乐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明朝的兴衰起伏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探究(20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明朝的兴衰原因,并列举出他们能够想到的各方面因素。
2.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成果,教师引导整理和分类,将原因主要归纳为政治腐败、外族侵袭、经济问题等。
3.通过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明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明朝衰亡的复杂性。
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明朝衰亡的历史意义,分析衰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对比明朝和其他王朝的兴衰历程,探讨不同因素对王朝命运的影响。
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明朝的衰亡原因和历史意义,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
2.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思维梳理,并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明朝衰亡的短论文,包括原因、影响和个人观点。
五、板书设计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政治腐败外族侵袭经济问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朝衰亡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
通过对比不同王朝的兴衰历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作业布置部分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个人观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覆灭》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覆灭》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明朝的覆灭原因和过程;
- 掌握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内患和外患的影响;- 了解明朝的终结与清朝的建立。
教学重点:
- 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
- 内患和外患对明朝覆灭的影响;
- 明朝的终结和清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
- 明朝的内患和外患对其覆灭的影响。
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 学生参考书籍和笔记。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引入明朝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明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10分钟)
- 讲解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官员贪污等社会问题的加剧;
-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和后果。
分组讨论内患和外患的影响(15分钟)
- 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内患和外患对明朝覆灭的影响;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展示和讨论分组成果(10分钟)
-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 全班共同讨论并得出结论。
讲解明朝的终结和清朝的建立(10分钟)
- 讲解明朝的覆灭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 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终结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小结(5分钟)
- 概括归纳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 提醒学生下节课的预内容。
课后作业:
- 完成课后题;
- 阅读有关明朝的书籍,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评价标准:
-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过程;- 学生能够分析内患和外患对明朝覆灭的影响;
- 学生能够陈述明朝的终结和清朝的建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教学目标1、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族入主中原等基本史实。
2、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爆发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升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
4、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受阶级的局限,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统治。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课前引言教师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这首歌谣中的“闯王”是谁,你知道吗?为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这里的闯王就是李自成。
至于为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
我们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讲授新课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材料明朝初期的君主都能很好掌控内外廷辅政系统的,保障整个中央政府权力运行的平稳……但是明末的几任君王要么消极怠政(如万历帝);要么顽劣不堪(如天启帝);要么暴虐嗜杀(如崇祯帝),都不能很好的控制中央政府权利运行的平衡。
——张磊:《明朝两大辅政系统对于明朝灭亡的影响》材料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明神宗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一直到南明王朝灭亡……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力、互相倾轧,造成明朝末年风雨飘摇……总之,党派斗争始终贯穿于明朝后期,使本已风雨飘摇、日暮西山的明王朝更加岌岌可危。
——尹鑫,刘军民:《明朝晚期的党派斗争》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和教材,你认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参考答案:皇帝无力掌控君权,疏于朝政;政治腐败,朝政混乱,党派斗争激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明中后期,明朝的政治逐渐衰败。
首先是皇帝不理朝政,沉迷享乐。
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后期崇信道教,痴迷炼丹;明神宗(万历皇帝)因与内阁大臣发生争执,索性不再上朝,创造了28年不与大臣见面的记录;明熹宗(天启皇帝)沉浸于木工活,重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黑暗。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以及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展现了明朝灭亡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应具备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分析史料,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教材中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感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如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画卷,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讲解史料,阐述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归纳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对明朝有何影响?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外患等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明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如明朝的建立、繁荣等。
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事件。
2.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引用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什么会从繁荣走向灭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外患等问题,呈现明朝灭亡的过程。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一些关于明朝灭亡的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明朝后期的历史事件有哪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
,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前的进程【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
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
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
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
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
三月,大同、宣府降,迫至京师城下。
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崇祯帝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5.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6.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支。
提示:李自成农民军。
7.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提示:(1)明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
(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8.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提示: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
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北京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
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图片展示
努尔哈赤皇太极
2.教师讲述:满洲兴起的基本情况。
提示: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3.学生简述清兵入关情况。
提示: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远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三、课堂总结
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明末农民战争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都为以往农民起义所不及。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和明亡清兴的过程,通过对明末农民起义的探讨学习,了解明末政治腐败的严重危害,知道农民战争对于明代封建秩序产生了猛烈地冲击与破坏。
继立的清王朝以明亡为借鉴,革除了明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弊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措施,由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需要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