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 钟大丰 舒晓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特点,首先,中国电影与其所处的时代生活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特别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其次,中国电影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审美心理传统的影响。第三点,中国电影由于其产生过程中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其月中国的戏剧和文学保持了一种紧密的联系。第四,与世界电影艺术和技术发展相比,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平相对来说一直比较落后。最后,在中国电影中,各个艺术创作部门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1932)
上海许园的杂耍游乐场推出了西洋影戏,这时关于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记录。
中国电影有着独特的放映方式,这种茶楼戏院式的放映方式延续了很多年,直到一战后,美国的多集唱片输入中国,才有了专业的影院。这种茶楼戏院式的放映方式,一方面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好奇,并给电影的推广带来便利,但是同时,这种方式也是早期的电影一直处在停滞阶段,而且不利于电影的长期发展,并且会对从影带来不利的影响。
早期外国影片输入中国,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把这近代的色情文化和近代人的性的潜力,兑换成经济价值而博的巨利的”把腐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想形象展示给中国观众,带来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影人早期模仿的对象。很多有识之士面对此种情况,充分认识到了电影的重要性,也就刺激了他们拍摄中国影片的愿望。
中国最初试拍的都是戏剧片,不仅因为戏剧片本身有很好的故事性,相对来说更加容易,也是因为戏剧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自电影的诞生,便于民族文艺有了不解之缘。
那个时期,商务印书馆是主要的电影出版机构,出品了很多的戏剧片,其中,为梅兰芳拍摄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张石川和郑正秋创办的明星影片公司,是旧中国出片最多,历史最长的电影公司,这种公司不仅自己拍摄影片,而且还承揽为小公司制作影片或是租赁场地,但是,公司并没有自己的院线,采取出售拷贝和出租分成的方式发行影片。
这种电影公司,是当时那个时期所特有的产物,虽然为早期的电影产业积累了资本,但是并没有自己发行公司,也就不能效仿好莱坞的垂直整合的模式,不能发行影片,使得在混乱的时期电影的收益得不到保证,并且在当时的内乱时期,混乱的局面也使得观众减少,并且不能保证票房,因此也就使得电影的再生产出现了危机。
影戏是3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直到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被电影一词所取代。由此可见,中国电影在开始时期,和戏剧有着多么深刻的联系。
明星,天一,联华在30年代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力量,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郑正秋——“他不懂电影技术,有的是人生的阅历和舞台经验”。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收丰富的创作养料。
张石川更注重创作上的商业性,尤其特别善于利用情节的起伏控制观众的情绪,造成较强烈的剧场效果。
文明戏作为初期中国电影的主要艺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
影戏电影大多披着一层社会教化的外衣,并且创作原则上是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的,作品中戏剧元素影响深远,但是如果没有很深的戏剧造诣,是不可能轻易获得成功的。
中国当时混乱的国内局势给市民电影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土壤,市民电影在艺术上并没有太多的追求,更多的是商业性上的娱乐,取材于文明戏,但是更多的是把文明戏中消极的因素
带到了电影中来。
洪深是最早投入电影界的知识分子,他所创作的电影,在在艺术上吸收了国外电影的经验,表现了独到的艺术特色。特别是在人物的心理刻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田汉早期的电影主张很具有代表性,田汉把电影看做“人类用机械造出来的梦”,强调电影是借胶片“宣泄现实世界被压榨之苦闷”,这种宣泄的主张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因素。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电影作者论的开始,在某些方面,电影就是展示一种思想,并且这种思想必须要引起观众们的共鸣。电影在创始之初就注定要有他广阔宣扬的一方面,巨大的观众市场,再加上电影能够带给人的影响,使电影有了教化的功能。
知识分子电影从题材,主题,立意等方面,个人色彩要浓一些。知识分子较好的接受了西方的先进电影理论,对早期中国电影的尝试有很多有意义的指导。但是处在双半社会,他们逃脱不了商业规律的限制。
唯美派电影主要是由但杜宇,史东山等人拍摄的几部电影,影片并没有太多思想性的东西,更多的是强调电影“美的作用”,主要是在银幕造型性的绘画美方面,主张电影应提供形式美和感官享受,在布景,服装,画面的光线,构图方面做了极有意义的尝试。
第二章:30年代电影(1931——1937)
30年代电影是指32年左翼电影运动到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六年。由于九一八事变改变了国内局势,更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电影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出现了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外先进电影理论的传入,使这段时间成为中国电影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日军的侵华行为,使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厌恶那些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鸳鸯蝴蝶派电影,希望电影能够传达抗日救国的意念。
左翼电影的迅速兴起。《姊妹花》、《渔光曲》直接反应了社会现实存在的尖锐矛盾,甚至有些人成1933年为“中国电影年”。《神女》、《桃李劫》通过以同情的笔调深入描写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热情歌颂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1935年华北事件和一二九运动,推动左翼电影重新转向高潮,出现了“国防电影”的新高潮。此时的电影,慢慢摆脱了“影戏”电影的束缚,开始学习好莱坞式电影的创作经验。较高成就的影片还有《马路天使》。
在默片末期,一些青年导演做出了很有意义的尝试,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使他们能够逐渐的摆脱影戏对电影的影戏,积极向外国学习,更加注重电影的视觉表现力。
中国的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起步晚,时间长。能够拍摄有声片的都是些老导演,他们旨在弥补默片语言手段的缺陷,不能够充分认识到声音的重要性。逐渐的,声音被作为一种蒙太奇因素来看待。1936年后,有声片完全取代默片。至此,对有声片的探索更多的集中到了声画蒙太奇的结合。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倾向由来已久,现实主义倾向,一方面能够为电影提供丰富的素材,并且使电影和生活能够有比较紧密的联系,从而得到广大观众们的认可。另一方面,由于创作者自己的生活阅历以及思想深度等方面的不同,使作品也就带有了不同的价值倾向。
左翼电影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并将其作为电影创作的指导思想。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与革命文艺的倾向性原则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电影的革命现实主义。
夏衍是中国革命电影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不仅参与电影创作,而且在电影理论译介,电影批评,翻译苏联电影。代表作《狂流》是左翼电影运动第一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另外,代表影片还有《春蚕》、《上海24小时》、《压岁钱》。
田汉更注重引进积极浪漫主义。他的作品大都选择直接的反帝反封建主题,特别是直接描写抗日各歌颂工人阶级。《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民族生存》
左翼电影创作直面人生和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开创了革命现实主义的精神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