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最新202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1.2 点、线、面、体--教案

最新202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1.2 点、线、面、体--教案

6.1 几何图形6.1.2 点、线、面、体一、新课导入观察下图的长方体,思考: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形成了几条棱?棱和棱相交形成了几个顶点?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议论交流.预测学生可以答出: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它们的联系:二、探究新知知识点一:图形的构成元素合作探究:同学们,观察教室,哪些物体可以抽象成你熟悉的立体图形?师生活动:教师给出例子,学生发言说出更多例子,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与鼓励,最后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总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探究1:(1) 你知道这些几何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2) 下图中的图形分别有哪些面?这些面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并开展组内讨论,教师参与其中,老师引导学生归纳:1. 包围着的体是面.2. 面分为平的面和曲的面.想一想:探究2: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纠正,师生共同归纳: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有直线和曲线之分.探究3:线和线相交处又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借助前面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线和线相交形成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所以点都是相同的.想一想:立体图形的组成的元素包括什么?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理清元素之间的联系,完成下图:例题精析: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是由________个平面和__________个曲面组成的,面与面相交形成__________条直线和举例和及时练习,加深学生对“面”的认识,理解“面”的概念.设计意图:借助“面”的学习经验进一步认识线和点,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体会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关系图的方式直观展示点线面体的关系,便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点、线、面、体的相关知_______条曲线.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予以适当评价.知识点二:由点、线、面运动而形成的图形动手操作:画一画:把笔尖看作一个点,让这个点在纸上运动.观察结果,最终形成了什么?师生活动:学生画图并相互交流.教师追问1:通过画图,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请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点动成线.教师追问2:你能举出“点动成线”的生活实例吗?教师给出如下例子做示范,学生讨论,举出更多实例.画一画:把粉笔横着看作一条线,让这个粉笔在黑板上运动.观察结果,最终形成了什么?师生活动:教师通过现场操作粉笔并让学生观察黑板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代表回答,教师予以适当评价并引导学生归纳:线动成面.教师追问:你能举出“线动成面”的生活实例吗?教师给出如下例子做示范,学生列举更多实例.操作: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识.设计意图: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直观感受,在讨论交流中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模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设计意图:从动手试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过渡到思考想象→猜想假设→实践验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觉.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面三、当堂练习师生活动:教师转动长方形纸片,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老师可引导学生仿照前面的归纳得出结论:面动成体.教师可让各小组将纸片剪成不同形状(如:半圆、执教梯形、直角三角形),仿照老师刚才的操作并观察,再分别请小组代表展示转动过程与所得图形:练一练:1.(临沂期末改编)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多种传统文化思想,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为( )A.点动成线,线动成面B.线动成面,面动成体C.点动成线,面动成体D.点动成面,面动成线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予以适当评价.三、当堂练习1. 如图,三棱锥有____个面,它们相交形成了____条棱,这些棱相交形成了____个点.2. 请把下图中的平面图形与其绕轴旋转一周后得到的立体图形连接起来.动成体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测由点、线、面运动形成的图形知识掌握情况.设计意图:观察三棱锥的构成元素,提升迁移能力.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由点、线、面运动形成的1.(东营期末改编)小翼跟妈妈到银行办理业务,她发现银行大堂的旋转门内部是由三块宽为 2 m、高为 3 m的玻璃隔板组成的,此情此景,她提出了以下问题:(1) 将此旋转门旋转一周,能形成的几何体是______.(2) 这能说明的事实是______(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A. 点动成线B. 线动成面C. 面动成体(3) 求该旋转门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边框及衔接处忽略不计,结果保留π)图形知识.设计意图:综合检测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板书设计点、线、面、体课后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教学反思1.结合实例,鼓励学生探索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等几何概念,对于从具体事物或实例中进行数学抽象也有了初步认识,但点、线、面、体等都是很抽象的概念,与直观感受往往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平面是无限延展的,点没有大小只代表位置等内容),现阶段是难以深刻理解、完整认识的,所以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多观察,多举例,多表达.避免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在积累了丰富的直观感受后自发地同化概念,接受概念的意义.。

七年级数学上册 4.1.2 点线面体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 4.1.2 点线面体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二、学 习目标
1.能指出体、面、线、点,并能区分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
2.能从运动、集合的角度描述点、线、面、体的关系,并能恰当地举例来说明它们的关系;
3.初步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方法.
齐读学习目标。
剖析本节课学习要点。
使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
三、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1】解决开篇问题。
【自主学习2】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点线面体
课程名称
4.1.2点线面体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结合几何模型或身边环境,指出体、面、线、点,并能区分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
能力目标
能从运动、集合 的角度描述点、线、面、体的关系,并能恰当地举例来说明它们的关系;
情感目标
初步 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方法.。
通过观察具体事物归纳体的概念
【自主学习3】
观 察图形,填空。
区分平面和曲面。
【当堂检测】
1围成下面这些几何体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图片见ppt
2观察我们的教室和周围环境,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面”的例子,并指出哪些面是平的,那些面是曲的?
【合作探究】
观察几何体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点
点、线、面、体 的概念.
教学难点
从实物或模型中抽象出概念,并举出确切的实例描述概念.
解决 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练结合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
问题:物体的构成往往包含多种元素,几何图形也是如此.观察长方体模型,它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与线相交成几个点,三棱柱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相关定义与基本性质;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理解点、线、面、体的存在;3.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形状的点、线、面、体;4.能够绘制给定形状的点、线、面。

二、前置知识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应该掌握有关平面图像的概念及相关的图形名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相关定义、特征及分类;2.教学难点:图形定义的理解与识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在黑板前看到以下四个图形:一个点、一条线、一个平面图形和一个三维图形。

请学生辨认,并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 课堂讲解点、线、面、体的定义与分类将点、线、面、体的定义依次写在黑板上,并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区别,并帮助学生对不同类别的图形进行分类。

•点:点是一个无限小的实体,没有长度、面积以及体积。

•线:线是由无数个连接着的点组成的,它是一个长条形的实体,有长度,但没有宽度和厚度。

•面:面是由许多相连的线性形体组成的,它可以看成是由许多条线围成的一个区域。

它由无数个点组成,有面积,但没有厚度。

•体:体是又许多相连的面组成的,它是一个有长度、宽度、厚度的三维实体,有体积。

3. 给学生展示各类图形,并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名称从幻灯片上依次展示出各种贴纸图案,并引导学生根据对图形的认识猜测它们的名称,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们的猜测。

4. 引导学生感知点、线、面、体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点、线、面、体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那些常见的物品含有哪些点、线、面、体。

5. 练习识别各类图形在练习环节中,教师将会让学生通过绘图和粘贴贴纸的方式,将不同的点、线、面、体正确分类。

同时,教师也会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进行练习。

6. 总结与归纳请学生回忆当天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五、课堂扩展引导学生通过三维建模软件或手工制作模型,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三维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及分类。

【人教版】七上数学: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上数学: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点、线、面、体学习目标: 1、经过丰富的实例,认识点、线、面、体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初步认识几何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学习重难点:点、线、面、体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要点,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是难点。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引入新课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以下状况:夏季的夜空分布着点点星星;流星划过天空留下一道光亮的光芒;把一枚硬币在桌面上迅速旋转,体此刻你眼前的又是什么呢?本节,我们将从几何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二、自主学习点、线、面、体的观点活动 1、(1)察看这些几何图形,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棱锥体圆柱体球体思虑回答:①你们知道这些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②面与面订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③线与线订交处又形成了什么?将以上结论加以总结,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举出生活实质中体、面、线、点的形象的例子.由上边的议论可知:体是由 ____围成的,面与面订交成 ____,线与线订交成 ____。

这是从静态的一面看。

(2)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图形?汽车的雨涮在挡风玻璃上画出的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旋转成的是什么图形?这就是说:点动成___,线动成___面,面动成___。

这是从动向的一面看。

三、合作研究1.正方体有 ______个极点,经过每个极点有_______条棱,这些棱长都 (填“相等”或“不等” )。

2.若是我们把笔尖看作一个点,当笔尖在纸上挪动时,就能画出线,说了然点动成 ________;时钟秒针旋转时,形成一个圆面,这说了然线动成 _____;三角板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锥体,这说了然面动成________ 3..棱锥的侧面都是由 ________形构成,棱柱的侧面都是由_______形构成。

4 以下边的图形,是由()旋转形成的5、以下边的图形,旋转一周形成的的图形是()6、图中的的几何体由几个面围成,面与面订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仍是曲的?7. 如图,说出以下各几何体的名称,哪些能够由平面图形的旋转获得?四、反应检测1.包围着几何体的是 __________,面与面订交形成 __________,线与线订交形成 __________.2.点动成 __________,线动成 __________,面动成 __________.3. 将如图的 Rt△ ABC绕直角边 AC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主视图是〔〕4.笔尖在纸上划过就能写出汉字,这说了然______;汽车的雨刮器摇动就能刮去挡风玻璃上的雨滴,这说了然 ______;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一个圆柱体,这说了然 ______.5.按构成面的侧面“平”与“曲”区分,与圆柱为同一类的几何体是( ).(A) 圆锥(B) 长方体(C) 正方体(D) 棱柱6.圆锥的侧面睁开图不行能是().(A) 小半个圆(B) 半个圆(C) 大部分(D) 圆圆7.将下边的直角梯形绕直线 l 旋转一周,能够获得以以下图所示的立体图形的是( ) .8.察看图中的圆柱和棱柱:(1)棱柱、圆柱各由几个面构成 ?它们都是平的吗 ?(2)圆柱的侧面与底面订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吗 ?(3) 棱柱有几个极点 ?经过每个极点有几条棱 ?9 图中的立体图形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后获得的?请用线连起来.① ② ③ ④五、课后反省下边有编号Ⅰ~Ⅸ的九个多面体.(1) 假如我们用 V 表示多面体的极点数, E 表示多面体的棱数, F 表示多面体的面数.请分别数一下这些多面体的 V , E , F 各是多少 ?编号 多面体名称V面数 F棱数 E极点数( )( )( )Ⅰ 立方体 Ⅱ 三棱柱 Ⅲ 三棱锥 Ⅳ 五棱锥 Ⅴ 三棱台 Ⅵ 楔体 Ⅶ 截角立方体Ⅷ 八面体 Ⅸ“塔顶”体(2) 想想, V , E , F 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面数 F 能否随极点数 V 的增大而增大 ?答:;②棱的数量 E 能否随极点的数量V 的增大而增大?答:;③V+F 与E 之间有何关系?答:.。

七年级数学上册点线面体教案新人教

七年级数学上册点线面体教案新人教

4.1.2 点、线、面、体课题 4.1.2 点、线、面、体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结合几何模型或身边环境,指出体、面、线、点,并能区分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2. 能从运动、集合的角度描述点、线、面、体的关系,并能恰当地举例来说明它们的关系;3. 初步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方法.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教学难点从实物或模型中抽象出概念,并举出确切的实例描述概念.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介绍知识目标图片 a g 拓展知识2分钟自制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 a e 建立表象5分钟下载观看过程与方法图片 a e 帮助理解5分钟下载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图片 a I 升华感情2分钟下载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教学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二、学习新知问题1:(1)观察长方体模型,它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与线相交成几个点,三棱柱呢?(2)①你知道这些体是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③线与线相交之处又得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再分组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Ⅰ.体是由围成的;面有两种,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第24课点、线、面、体课程设计一、授课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能力:1.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和区别。

2.掌握点、线、面、体的简化画法。

3.完成作业“画法练习”中的练习题。

4.运用点、线、面、体来进行基本的几何运算。

二、教学内容1.点、线、面、体的定义和区别。

2.点、线、面、体的简化画法。

3.“画法练习”中的练习题。

4.运用点、线、面、体进行基本的几何运算。

三、教学重点1.点、线、面、体的定义和区别。

2.点、线、面、体的简化画法。

四、教学难点1.运用点、线、面、体进行基本的几何运算。

五、教学方法1.演讲和讲解法:介绍点、线、面、体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在黑板上演示简化画法。

3.设计练习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4.学生自学、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活动。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首先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强调其定义以及区别。

第二步:分类让学生自己分类,将教室中的物品进行分类,比如窗户是何种,门是何种等,提高学生分类的能力。

第三步:画法练习介绍点、线、面、体的简化画法,让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其理解。

第四步:继续练习教师布置“画法练习”中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思考。

第五步:运用教师示范一两个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点、线、面、体进行基本的几何运算。

第六步: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七、教具准备黑板、白板笔、练习册、铅笔、尺子等。

八、板书设计点、线、面、体的简化画法点:使用圆点表示。

线:使用直线表示。

面:使用一个四角形来表示。

体:使用三个普通面和一个阴影面表示。

九、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画法练习”中的练习题。

十、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点、线、面、体”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几何概念和图形的构成方法,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基础几何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适量使用绘图、练习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是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理解并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能够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图片和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物体,如笔、纸、盒子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3.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点、线、面、体,如电线、桌子、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意识、思维品质等,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2)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点、线、面、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合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篮球、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由哪些基本的几何元素组成?”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思考点、线、面、体的概念。
2.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点、线、面、体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几何元素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几何元素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问题驱动:提出问题:“如何用点、线、面、体来描述我们生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系统地讲授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作图方法。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知识梳理: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图。
4.拓展延伸: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点、线、面、体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点、线、面、体的分类方法和表示方法。

3.能够识别和描述图形中的点、线、面、体。

4.能够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并计算其面积和周长。

5.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和感性认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分类和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和绘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1. 点(1)定义点是空间中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基本要素,仅有位置坐标。

(2)分类点有普通点、线段端点、角的顶点和图形的交点等分类。

(3)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中的点,以及绘制点在平面坐标系中的表示,培养学生对点的认知和感性认识能力。

(1)定义线是由一组相互平行的点所组成的直线,在空间中具有长度但没有宽度和高度。

(2)分类线有直线、线段、射线、平行线、相交线、垂直线等分类。

(3)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中的线,以及绘制线在平面坐标系中的表示,培养学生对线的认知和感性认识能力。

3. 面(1)定义面是由一组相互平行的线所组成的平面,在空间中具有长度和宽度但没有高度。

(2)分类面有平面图形、多边形、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等分类。

(3)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中的面,以及绘制面在平面坐标系中的表示,培养学生对面的认知和感性认识能力。

(1)定义体是由一组相互平行的面和相互垂直的线所组成的空间,在空间中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2)分类体有三棱柱、四棱柱、棱锥、棱台、球等分类。

(3)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周围事物中的体,以及绘制体在三维坐标系中的表示,培养学生对体的认知和感性认识能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1. 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征介绍(1课时)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框架。

2. 点、线、面、体的分类和表示方法(2课时)通过解释和演示不同类型点、线、面、体的分类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2.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几何美,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等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物的图片或模型,如直线、曲线、平面、立体图形等。

2.准备PPT,展示点、线、面、体的实例和特点。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建筑、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点、线、面、体。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点是什么?线是由哪些点组成的?面是由哪些线组成的?体是由哪些面组成的?从而让学生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4.1.2 点、线、面、体课型:新授课【教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2、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问题情境[问题1](1)举出一些你所熟悉的立体图形.(2)①你知道这些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③线与线相交之处又得到了什么?(3)举出生活实际中分别给体、面、线、点的形象的例子二、新授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再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1)体是由面围成的.面有两种,平面和曲面.(2)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线有直的也有曲的.(3)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教师对以上结论加以总结、完善.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教师鼓励学生联想身边熟悉的情景,尽可能多的举出例子,并把课前准备的挂图和物品等展示出来和学生交流.[问题2](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并回答问题)(1)①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②通过上述运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点动成线”的结论.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举出更多实例.如:蚂蚁搬家;在一望无际的沙滩上;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留下的一排长长的足迹……(2)①汽车雨刷可以看作是一条线,它在档风玻璃上运动时有什么现象?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①教师让学生拿笔或直尺当雨刷在纸上演示,启发学生类比上一个问题.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发现的结论.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动手实践,回答问题.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③学生经讨论、交流后举例.如:夜晚街头闪烁的霓虹灯、利用竹条编织的凉席,用扫帚扫地、用刷子刷油、钟表盘上分针时针的运动……(3)①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④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吗?教师演示旋转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胆猜测,想象.学生在观察、猜测、想象之后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再通过动手实践加以验证;最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得出“面动成体”的结论.学生经小组交流,举出例子.如把三角尺绕其一边旋转形成几何体、一摞壹元硬币……三、课堂练习(1)为什么在中国地图上,北京只是一个点,而在北京市地图上北京几乎占了整个版面?学生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纠正.(2)观察下面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学生观察图片.表述观点.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总结出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四、小结.本节是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又进一步抽象出体、面、线、点等基本元素,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后,又由这些基本元素得到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五.布置作业.课后收集能反映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资料、图片及实物模型.六、板书设计 4.1.2 点、线、面、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1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为后续的立体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立体几何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概念有些困惑,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并能正确识别各种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2.难点: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立体模型和实物,如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各种立体图形和实例。

3.作业准备: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和模型,如钥匙、铅笔、球体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由哪些基本的几何图形组成?让学生初步感受点、线、面、体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并用课件展示各种立体图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明白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1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几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几何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直观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直观的实物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小球、直线、平面模型等。

2.准备一些图片,如点、线、面、体的示意图等。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点、线、面、体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还不够系统。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但对其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识别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点、线、面、体,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3.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如牙签、小棍、平面图形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动画效果,增强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点、线、面、体,让学生初步认识它们。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你能找出这些实例中的点、线、面、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础之后,开始接触立体几何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立体几何的知识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可以作为他们学习立体几何的素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类这些几何图形,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感受几何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和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2.直观教学法:利用模型和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点、线、面、体的特征。

3.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模型、教具、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点和线的运动轨迹,以及面的形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的美。

新人教版《点线面体》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点线面体》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点线面体》教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科备课
设计备课时间
课题
月日上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
第课时累计课时点、线、面、体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几何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关系.
2、通过研究点、线、面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3、成学生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和自主研究的方式.
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几何体和生活实例..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研究过程
研究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时间研究要求一、巩固旧知,激趣导入:
5
分钟。

导入
:设计说明
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自然引入新课.
问题:观察长方体、棱柱、三棱锥的模型,讨论它的面、面与面相交所成的线、线与线相交所成的点.(引出课题“点、线、面、体”)
二、探索新知,初达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实验、动画演示,体会点、线、面、体及其相互转化.
1.点、线、面、体
问题:出示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辨别围成这些几何图形的面的不同之处.。

2022年人教版七上《点、线、面、体》精品教案

2022年人教版七上《点、线、面、体》精品教案

4.1.2 点、线、面、体【知识与技能】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想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情感态度】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学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这些生活实例在城市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课件演示: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材第120页练习第2题.〔动手转一转〕【教学说明】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开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1.教材119页思考,并答复它的问题.【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2.教材120页练习第1题〔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对于第1题,思考以下问题: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 1 直观地认识形形色色的平面图形,特别是对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有更多的感觉,认识多边形可由三角形组合而成.如:有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卡片假设干张,使用这些三角形卡片拼出边长分别是2,3,4,……的等边三角形,这些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n,所用卡片总数为S:试求当n=12时,S=_______.【分析】据图可以看出,当n=2时,S=4;当n=3时,S=9;当n=4时S=16,由此可推出:卡片总数S与边长n之间的关系式S=n2,故所求答案为144.例 2 利用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图形分割与变化.如:苏学美同学为班级“学生专栏〞设计了报头图案,并用文字说明图案的含义,如图(1).请你用最根本的几何图形(如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弧等)中假设干个,为“环保专栏〞在图(2)方框中设计一个报头图案,并简要说明图案的含义.【教学说明】此题由学生自主完成,互相交流.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1〕柱体的两个底面一样大;〔2〕圆柱的面与面的交线都是圆;〔3〕棱柱的底面是四边形;〔4〕棱柱的侧面一定是长方形;〔5〕长方体一定是柱体;〔6〕长方体的面不可能是正方形.A.(1)(2)(4)B.(1)(2)(5)C.(2)(3)(5)D.(2)(4)(5)2.一个几何体只有一个顶点、一个侧面、一个底面,那么这个几何体是〔〕“彩带〞用数学知识解释为_______;在朱自清的《春》中有描写春雨“像牛毛,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的语句,这里把雨看成了_______,这说明_______;把一张纸对折,形成一条折痕,用数学知识解释为_______;用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一个_______,这说明_______.4.如图是在一个正方体的一个角挖去一个小正方体后得到的几何体,这个几何体的顶点个数是_______.5.请你从数学的角度描述以下现象.〔1〕国庆之夜,炸响的礼花在天空中〔瞬间〕留下美丽的弧线;〔2〕用一条拉直的细线切一块豆腐;〔3〕将2021张十六开的白纸摞成长方体.【教学说明】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上述几题,然后让学生答复并予以点评.5.〔1〕点动成线〔2〕线动成面〔3〕面动成体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请学生谈:我知道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实际生活中感受理解几何知识.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4.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3.“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这段表达的理解和体会.本节教学重在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成过程,把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提炼的素质放在首位.学生之间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中交流,使知识的认识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根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数学上册 《点、线、面、体》 教案(高效课堂)2022年人教版数学精品(新版)新人教版

数学上册 《点、线、面、体》 教案(高效课堂)2022年人教版数学精品(新版)新人教版

4.1.2 点、线、面、体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体、面、线、点的概念;(2)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经历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用它们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三、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式和问题式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和学案实施教学.四、学法指导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归纳概括、解决问题.五、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案、直尺等;学生:预习课题内容;六、教学过程1、问题探究:【多媒体展示】观察长方体模型,它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线?线与线相交成几个点,三棱柱呢?观察可知:长方体有____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___条线,线与线相交成____个点;三棱柱有____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___条线,线与线相交成____个点.教师与学生讨论完成问题,并及时进行总结:图形的构成元素包括____、 ____、 ____、 ____.【多媒体展示】观察一本书、圆罐、篮球,从它们外形中分别可以抽象出什么立体图形?学生自主作答,教师做好讲解.教师归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简称体.【多媒体展示】问题1:四棱锥有____个面;圆柱有____个面;圆锥有___个面.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包围着体的是___.2.观察这些面,它们有区别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最后做好总结:面是有区别的,可以分为平面和曲面;围成体的面只是平面或曲面的一部分.【多媒体展示】观察几何体模型,回答下列问题:(1)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2)线与线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分为直线和曲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所以点都是相同的.2、想象空间问题1:如果把笔尖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动手试一试.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结论:点动成线;教师继而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举一个!问题2:汽车的雨刷在挡风玻璃上画出一个扇面,从几何的角度观察这种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结论:线动成面;教师继而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举一个!问题3:思考:当面运动时又会形成什么图形?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结论:面动成体;3、归纳总结:教师板书:点动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线动成—面面与面相交成线面动成—体体是由面组成的4、巩固练习(1)包围着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2)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初中数学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几何图形初步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几何图形初步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点、线、面、体一、学习目标1.明确几何图形是哪些元素构成的;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了解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的概念.2.会从运动的观点看点、线、面、体的关系.3.经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关系,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二、指导自学(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问题1(1)如图,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棱?棱和棱相交成几个顶点?回答:(2)由此,请你谈谈几何图形是哪些元素构成的?回答: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这些元素构成.今天我们就学习点、线、面、体.板书课题:点、线、面、体(二)复习回顾,建立概念1.体问题2 前面我们曾建立了“体”的概念,试述“体”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回答: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2.面问题3(1)观察“面”与“体”的关系,尝试给出“面”的概念.回答:包围着体的是面.(2)观察下列几何体是由什么样的面围成的?这些面有区别吗?回答:由此,我们看到,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平静的水面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而一些建筑物的屋顶则给我们以曲面的形象.(3)请你再举一些平面与曲面的例子.回答:3.线问题4(1)观察“线”与“面”的关系,尝试给出“线”的概念.回答:(2)观察下列几何体中面与面相交成什么样的线?这些线有区别吗?回答:四棱锥各面相交成8条直线的一部分.圆柱地面与侧面相交成两条曲线.由此,我们看到,线有直线和曲线两种.夜晚流星划过天空留下一道明亮的光线,节日的焰火画出的弧线组成的优美图案,这些分别给我们以直线和曲线的形象.(3)请你再举一些直线与曲线的例子.回答:4.点问题5(1)观察“点”与“线”的关系,尝试给出“点”的概念.回答: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说明: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点与点之间没有区别.天上的星星、世界地图上的城市等都给我们以点的形象.(2)请你再举一些点的例子.回答:(三)运动变化,建立联系问题6(1)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图形?回答: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一条线(直线或曲线).节日的焰火形成的弧线、下雨时形成的雨丝都可以看成由点运动形成的.(2)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回答:(3)请你再举一些例子说明这个结论.回答:问题7(1)汽车的雨刷在挡风玻璃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图形?回答:(2)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回答:(3)请你再举一些例子说明这个结论.回答:问题8(1)长方形硬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回答:(2)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回答:(3)请你再举一些例子说明这个结论.回答:综上所述,我们从运动的观点看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有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问题9(1)几何图形是由什么元素构成的?回答:(2)你认为什么元素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回答:例如,电视屏幕上的画面、大型团体操的背景图案都可以看成由点组成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就能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形成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三、应用提高(一)巩固应用例1 围成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是曲的?解:解题心得:例2 如图,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解题心得:(二)拓展提高例3 你能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叠成一个三棱锥吗?动手试一试.解:解题心得:四、回顾提升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顾交流,教师补充完善:五、课外作业全品作业本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5、96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

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

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

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

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

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4.1.2 点、线、面、体
课型:新授课
【教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
2、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
探索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问题情境
[问题1]
(1)举出一些你所熟悉的立体图形.
(2)①你知道这些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③线与线相交之处又得到了什么?
(3)举出生活实际中分别给体、面、线、点的形象的例子
二、新授
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再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
(1)体是由面围成的.面有两种,平面和曲面.
(2)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线有直的也有曲的.
(3)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教师对以上结论加以总结、完善.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教师鼓励学生联想身边熟悉的情景,尽可能多的举出例子,并把课前准备的挂图和物品等展示出来和学生交流.
[问题2](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并回答问题)
(1)①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
②通过上述运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点动成线”的结论.
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举出更多实例.如:蚂蚁搬家;在一望无际的沙滩上;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留下的一排长长的足迹……
(2)①汽车雨刷可以看作是一条线,它在档风玻璃上运动时有什么现象?
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
①教师让学生拿笔或直尺当雨刷在纸上演示,启发学生类比上一个问题.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发现的结论.
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动手实践,回答问题.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
③学生经讨论、交流后举例.如:夜晚街头闪烁的霓虹灯、利用竹条编织的凉席,用扫帚扫地、用刷子刷油、钟表盘上分针时针的运动……
(3)①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
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③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
④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吗?
教师演示旋转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在观察、猜测、想象之后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再通过动手实践加以验证;最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得出“面动成体”的结论.
学生经小组交流,举出例子.如把三角尺绕其一边旋转形成几何体、一摞壹元硬币……
三、课堂练习
(1)为什么在中国地图上,北京只是一个点,而在北京市地图上北京几乎占了整个版面?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纠正.
(2)观察下面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
学生观察图片.表述观点.
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总结出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四、小结.
本节是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又进一步抽象出体、面、线、点等基本元素,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后,又由这些基本元素得到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五.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能反映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资料、图片及实物模型.
六、板书设计 4.1.2 点、线、面、体
本课教学反思
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

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因此,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忽视了语言的输入。

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则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

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