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绘画风格中的去职业化倾向-故宫博物院
浅析唐寅的绘画艺术
浅析唐寅的绘画艺术唐寅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绘画家和书法家,他的艺术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唐寅的绘画风格独特,他在绘画中不拘一格,在画面中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成为了一种令人愉悦的视觉艺术表达。
下面我们将浅析唐寅的绘画艺术。
一、唐寅的艺术生涯唐寅出生于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去世于崇祯九年(1636),其艺术生涯只有短短的20多年,但他的艺术风格却颇具特色。
他早年拜名画家王时敏为师,学习绘画,后来又师从张淑春、冯梦龙等人,不断地吸取他们的艺术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唐寅的绘画作品主要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三种类型。
他的山水画承袭了传统的宋元绘画风格,融合创新,具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人物画则以形态矫健、笔触奔放为主要特色,塑造了注意构图、基调洒脱的作品。
其花鸟画则栩栩如生,富于生命力,以假乱真受人称道。
二、唐寅山水画的特点唐寅的山水画继承传统的宋元画风,同时又融合了自己的创新。
他善于描绘大自然,用轻淡的笔触勾勒出山水的灵气,表现出自然界的千姿百态。
同时,他还注重画面构图的平衡和呼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感。
例如他的《蒲江渔夫图》就描绘了一幅河畔风景,画面中的人物、房屋、船只等非常细腻生动,构图严谨到位,整幅画面透露出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美感。
三、唐寅人物画的特点唐寅的人物画风格独特,把人物的神态、个性、气质统一起来,表现了他在画面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才能,同时在画面中加入了自己的情感,使画作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秋波无尽陆汉春》这幅人物画呈现了陆汉春处在思考的状态,通过轻灵的笔触表现了他的形态矫健,培养出一种浪漫、典雅而不失刚毅的形象。
四、唐寅花鸟画的特点唐寅的花鸟画描绘了自然界里面的各种生灵形态,毛鳞细致,细腻生动,让观者沉浸在自然的美丽中。
他的画作不仅考究形态,还注重色彩的运用。
例如《虚竹花瓶图》,他采用了不同色调的花卉,创造出浪漫而温馨的画面。
五、结语唐寅的艺术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探析唐寅山水画的风格特征
探析唐寅山水画的风格特征作者:付晓燕付光华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03期唐寅是明代中期“吴门画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画坛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其独特的人生阅历和艺术天赋,使的他的山水画形成了“雅俗共赏”的个性特征。
一、唐寅山水画风格的形成浙派适应了统治阶级的要求,曾在明代宣德年间拥有众多追求者,一度占据了主导地位。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崛起,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如果说浙派的风格是在皇家艺术赞助下时兴起来的话,那么吴门画派的崛起,则是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生活繁荣的直接产物。
”由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吴门画派超越了浙派迅速发展。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势力压倒了浙派而成为画坛主流。
吴门画派是明代中期活动于苏州一带的绘画流派,属于文人画体系。
纵观吴门画派的画家,他们都擅长学习南北各宗,并能兼收并蓄、借古开今、大胆创新,使整个画派呈现出博览百家、开拓大派风貌的状态。
他们仰慕和继承五代两宋画家的绘画风格,特别是吸收宋院体画风的长处而又有突破,自创风格。
在唐寅的绘画中,有很多作品风格与南宋院体画的风格极其相似,如《青山伴侣图》、《骑驴归思图》等,体现了南宋院体山水画中一种空灵秀雅的清新风格。
唐寅及吴门画派山水画风格的形成,明显地受到南宋院体画风格的影响。
南宋院体画风格属于董其昌“南北宗论”中划分的南宗派,因此,唐寅及其吴门画派应属于南宗画派。
对此,许多史学界也有评述。
单国强在《明代绘画史》中提到“唐伯虎擅长山水、人物,布局缜密平稳,主宗南宋‘院体’……形成自身风貌,布局缜密平稳。
”李维琨在《明代吴门画派研究》中同样指出,“唐寅的山水画,取北宗的雄劲而避其刻露,有南宗的蕴蓄而舍其率易。
”由此可见唐寅的山水画明显地呈现出南宗的风格,而这一风格的继承,使得他的山水画中兼有文人的笔墨、富有诗一般的意境,为他个人风格“雅”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唐寅山水画的风格特征(一)面向社会底层的欣赏需求——“俗”唐寅的作品中,对于传统的绘画有着重大的突破,特别体现在题材处理方面。
浅析唐寅的绘画艺术
浅析唐寅的绘画艺术【摘要】唐寅是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笔下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从唐寅的绘画风格特点、题材选择、绘画技巧、艺术成就和在绘画史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唐寅善于运用淡墨、墨痕等技法,其画作充满了诗意和意趣,给人以文人雅致之感。
他擅长绘制山水、花鸟等题材,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
唐寅的绘画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明代文人画的代表之一,对后世文人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寅的绘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其对自然和文学的深刻理解。
展望未来,唐寅的艺术影响将继续激发后人的创作灵感,在绘画史上留下永恒的印记。
对唐寅的绘画艺术,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关键词】唐寅,绘画艺术,风格特点,题材选择,绘画技巧,艺术成就,绘画史,艺术影响,评价1. 引言1.1 介绍唐寅的背景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雨,号正仲,江苏南京人。
唐寅之名,相传是因为他生于唐代,取义于“唐人之寅”之意。
唐寅出生在一个文化丰富的家庭,父亲是一位文人,母亲也对文学艺术有深厚的造诣,这种家庭背景对唐寅的艺术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寅自幼聪慧过人,喜爱文学艺术,擅长绘画。
他在绘画方面的才华备受肯定,被誉为“临池第一才子”。
除了绘画,唐寅还擅长诗词,文思敏捷,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的诗词绘画皆有独特的风格,深受当时各界人士的喜爱和赞赏。
唐寅的绘画作品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被誉为“唐寅画法”。
他的作品创新性地运用了传统绘画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寅的绘画作品以人物题材为主,形态生动,笔墨浓淡得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绘画艺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国绘画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2 唐寅绘画艺术的影响唐寅的绘画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在当时就颇受欢迎,被誉为“各家之长,无一不备”,可见其绘画技法的高超和创作水平的卓越。
故宫的传统绘画艺术:工笔与写意
故宫的传统绘画艺术:工笔与写意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代表之一,举世闻名。
然而,除了宏伟壮丽的建筑外,故宫还以其珍藏的传统绘画艺术而著名。
在故宫的传统绘画作品中,工笔与写意是两种主要的绘画风格,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特点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工笔画,顾名思义,注重细致入微的工笔描绘。
它起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清时期,被视为中国绘画技法的巅峰之作。
工笔画主要运用细腻的笔触、清晰的勾线和丰富的彩色表现,着重描绘细节和色彩的层次。
作品细腻精确,形象逼真,给人以重重叠叠的视觉感受。
工笔画的题材广泛,常常描绘花鸟、人物和山水等传统题材,以及历史事件和宫廷故事。
在故宫的工笔画中,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绝伦的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等。
这些作品用细腻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对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与工笔画不同,写意画注重意境和表现手法的自由。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但在明清时期才得到充分发展。
写意画通过简洁而灵活的线条勾勒和富有表现力的笔墨运用,力求捕捉事物的精神和气氛。
写意画通常更加注重笔墨的神韵和意境的营造,具有一种抽象和象征的美感。
在故宫的写意画作品中,流露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观念。
例如,《清·吴昌硕山水轴》以简洁而有力的笔墨表现了山水的壮丽与广漠,给人以纯粹的艺术享受。
写意画的艺术追求在于通过简约和意象的表达,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联想和共鸣。
工笔和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两种重要表达方式,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和对立的关系。
工笔注重细腻和精确,写意追求意境和表现;工笔侧重于描绘,写意更注重意象。
然而,尽管两种绘画风格有所不同,它们在故宫的展览和珍藏中却和谐共存,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体验。
通过对故宫传统绘画艺术的鉴赏,我们能深入了解中国绘画的多样性和深厚的传统底蕴。
工笔与写意这两种绘画风格的交汇,既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又彰显了故宫博物院作为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历史趣谈大才子唐寅的画有何特色 唐寅的画值多少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才子唐寅的画有何特色唐寅的画值多少钱
导语:唐寅,明四家之一,被称为出现在明朝晚期的中国画坛奇才,留下众多画作,藏于世界各地多个博物馆中,他的遗世画作价格如今始终居高不下,更
唐寅,明四家之一,被称为出现在明朝晚期的中国画坛奇才,留下众多画作,藏于世界各地多个博物馆中,他的遗世画作价格如今始终居高不下,更是在13年拍出七千多万的天价,可见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唐伯虎的画作极少有年份的标注,且画风多变几乎没有规律可循,因此很难推测创作的具体年份,也很难用年代来排列,所以用题材来划分,有山水、人物、花鸟等。
唐伯虎在山水画上的艺术地位,主要在于打破了门户的规划与区分,他既师从南宋院体的画派,又吸取元代文人的画风,将二者相结合,因此其画作中不仅有南宋李唐等人的工整细腻、色彩华丽,也有宋人笔法的恢宏有力、风骨奇峭,同时加之融合来源于不同大家的构图笔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他的画作通常布局严谨、形象生动,山石陡峭,下笔用墨淋漓尽致。
另外,他对于山河有自己内心的感知,能在作品中表达其情感。
唐伯虎的人物画也极为出彩,功底深厚,人物的刻画形准神妙,他的仕女画大多有两种,一种是线条细腻、雍容华贵、色彩富丽的院体画风,通常浓墨重彩;另外一种注重写意,下笔流动洒脱,转折有力,线条的勾勒起伏自然,十分简逸。
至于花鸟类的物象刻画,唐伯虎通常加以真情实感的描绘,画面往往简洁明了,笔墨明净,格调秀丽,饶有韵味。
唐伯虎是中国画的集大成者,他吸取了众多优秀的画风画法,并在此基础上自我发展形成了独有的唐寅风格。
生活常识分享。
论江南四大才子之唐寅的绘画艺术
2021-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茜2.艺术画廊论江南四大才子之唐寅的绘画艺术杨占丽(故宫博物院,北京100009)摘要:唐寅不仅精通山水画还精通人物画与花鸟画,并且师承名门,融合南北画派的精华。
人物画最为出名,主要是仕女画,色彩绚丽清雅,身形优美。
山水画,构图疏朗,着笔巧妙,风格秀逸,花鸟画秀逸又洒脱。
关键词:唐寅;绘画艺术;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中图分类号:J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1-0024-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1.012一、前言唐寅不仅在诗文、书法方面具有卓越的成就,在绘画方面更是被称为“明四家”之一,在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都具有很高的天赋,尤其是人物画最为著名。
早期学习吴门画派的风格,拜沈周为师。
唐寅不仅以沈周为师,又兼元人画和南宋院画两大画派所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时声名远扬超过沈周。
唐寅的山水画非常有名,他的画笔法劲健构图严谨,峰峦雄伟,如《函关雪霁图》、《庐山观瀑图》。
崇山峻岭雄伟险峻、江山盛景绝美多娇、悠闲的亭谢园林。
人物画以仕女为主,人物神韵独具且写实。
唐寅的人物画虽多,但根据风格分为两类,一种类型的是气象高华、敷色妍丽、气质高雅的画,描绘宫廷里的贵族迷恋声色,淫乱奢华的场景,具有代表性的是《王蜀宫妓》;另一类型的人物画是笔墨流动干净利落、着色谈雅、画中笔线起伏、而且转笔方劲的作品,着重的描绘历史人物或者民间仕女为主,描绘她们的悲惨处境,与前一类有明显的不同,如《秋风纨扇图》。
花鸟画格调多为洒脱秀逸、幽静寂寥,悠远脱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枯槎鸲鹆图》。
唐寅少年得志,个性鲜明,但后来沦落到只能在寻常巷陌中,靠卖画提诗为生,历经凡尘俗事的他在绘画上手法逐渐成熟,表现出了一种雅俗共赏的面貌,可能正是因为后来悲惨的经历使他后期的作品透露出一种浓浓的深沉与沧桑感。
唐寅绘画风格随生活变化而改变的演讲稿
唐寅绘画风格随生活变化而改变的演讲稿
从今以后唐伯虎就彻底的消除了“考功名”,不想做官了,认为其太险恶。他就混迹江湖,以卖画为生,行为也放纵不羁。像小说里说的有时候是有钱就吃、喝,没钱了以后就卖画,还骗吃骗喝。这样一种性格行为造成他的绘画风格是特别活泼的.,当然有许多故事,三厢的故事是没有的,点秋香也是没有这回事。
生活上放纵不羁,当然也有几次他想振作,但是始终不行。所以他卖画为生,生活并不好,常常跟文徵明借钱,文徵明跟他关系很好,也给他钱,但没借助他,唐伯虎生气了,很长时间就没有理文徵明。到晚年的时候唐伯虎给文徵明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表示歉意,他说你当时劝我是对的,你看我如今还这个样子,一生就这么放纵过去了。这样一种独特,我想造就了它的绘画风格:他把他的才气全部用在绘画上了,所以他的风格样式特别之多,而且学得特别快,学谁像谁。当然许多画里边也有许多的寓意,表现对社会的不满,发泄他的牢骚。
事茗图 明代 唐寅创作的纸本水墨设色山水人物画
《事茗图》是明代唐寅创作的纸本水墨设色山水人物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事茗图》描绘了文人雅士夏日品茶的生活景象。
近景巨石侧立,墨色浓黑,皴染圆润,凹凸清晰可辨。
远处峰峦屏列,瀑布飞泉,屋舍置于四山环抱的幽谷之中,清净宜人。
画面用笔工细精致,线条秀润流畅,墨色渲染精细柔和。
[1]《事茗图》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趣,是作者成熟期具有独创风格的代表作。
[2]《事茗图》画面左右两侧以悬崖、树石近景遮挡,峰岚秀起,山间飞瀑鸣泉,山下流水潺潺。
茅屋数间,开轩面水,似世外桃源。
双松下茅屋中,坐一读书之士,桌案旁有壶盏,隔间里屋有僮子在烹茶。
屋外一老者拄杖于桥上缓缓而来,抱琴僮子紧随其后。
[3]此图引首有文徵明题“事茗”二字,款署“徵明”。
钤“文徵明印”。
本幅中作者自题:“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
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吴趋唐寅。
”钤“唐居士”。
本幅中另有清乾隆御笔题记:“记得惠山精舍里,竹罏论茗绿杯持。
解元文笔闲相仿,消渴何劳玉虎丝。
甲戌闰四月雨余,几暇偶展此卷,因摹其意,即用卷中原韵题之,并书于此。
御笔。
”钤印“古香”白文方、“太缶”朱文方。
尾纸陆粲款署:“嘉靖乙未孟秋之吉,平原陆粲著。
”钤印“陆氏浚明”白文方、“贞山”朱文方。
鉴藏印钤:耿昭忠“丹诚”、“千山耿信公书画之章”、“信公珍赏”、“信公鉴定珍藏”、“琴书堂”、“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耿嘉祚“耿会侯鉴定书画之章”、“耿嘉祚印”、“耿湛恩章”、“湛恩记”、“漱六主人印”;索额图“也园索氏收藏书画”、“长白索氏珍藏图书印”、“九如清玩”、“乐庵”、“乐圣且衔杯”、“御赐忠孝堂长白山索氏珍藏”等诸家印记多方,另有清内府鉴藏诸印。
[4]。
浅谈唐寅中国人物画
浅谈唐寅中国人物画作者:时美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5期摘要:在明代“吴门四家”中,唐寅称得上是一位在多种艺术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家。
本文结合其生活境遇、绘画经历和艺术追求,对于他几幅典型的代表作进行了相关的论析,其主要目的在于阐明唐寅的人物画在题材、意蕴、形式等方面的发展和贡献。
关键词:唐寅;国人物画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150-01一、唐寅概述(一)生平简介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
江苏苏州人。
唐寅技艺全面,山水、花鸟、人物、书法、诗词无所不精,他的绘画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或“明四家”。
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二)生平境遇唐寅出身于平民之家,唐寅自幼聪明伶俐,才气奔放,能诗擅画,十六岁便高中秀才第一名,十九岁娶了苏州名贤徐廷瑞之女徐氏。
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南京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到考场舞弊案牵连不幸被贬为吏。
唐寅31岁开始“千里远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
后来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
晚年生活困顿,54岁病逝。
二、唐寅中国人物画艺术唐寅的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他同时吸收了院派和文人画的长处,开创了一条能表现自我精神的独特画风,行笔秀劲缜密,具有潇洒清逸的气韵,尤其在人物画上有很高的造诣。
(一)唐寅的绘画风格唐寅擅画山水、人物、花鸟,他的山水早年跟随周臣学画,后来师法李唐、刘松年,并对其不断地加以变化,画中崇山峻岭,近景线条皴法拖泥带水皴,笔法纯熟,笔墨细秀;远景用淡墨披麻皴渲染,有淡墨轻岚的意境,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唐寅山水画艺术风格探析
唐寅山水画艺术风格探析第一篇范文唐寅山水画艺术风格探析唐寅,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为“明四家”。
他的山水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寅的山水画,既有传统山水的雄浑大气,又有文人画的意境深远。
他的作品,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都显示出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见解。
唐寅的山水画,既有传统山水的雄浑大气,又有文人画的意境深远。
他的作品,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都显示出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见解。
唐寅的山水画,讲究笔墨运用,他的线条既有力度,又有韵味,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树木的生机。
他的设色,既有鲜明的个性,又不失传统的底蕴,使画面呈现出既古朴又鲜活的氛围。
唐寅的山水画,在意境上,既有雄浑的大气,又有淡雅的宁静,能够将观者带入到一个既真实又理想的世界。
他的作品,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生活的感悟,使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唐寅的山水画,在构图上,讲究层次分明,既有远山的苍茫,又有近水的清澈,使画面呈现出既深邃又开阔的空间感。
他的作品,既有对自然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理想的寄托,使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唐寅的山水画,是明代文人画的代表,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画艺,既有传统的底蕴,又有个人的创新,使他的作品,既有艺术的价值,又有文化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第二篇范文从3W1H和BROKE模型视角探析唐寅山水画艺术风格What(是什么)唐寅,明代杰出文人画家,其山水画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山水的雄浑大气与文人画的意境深远,成为明代文人画的代表。
Why(为什么)唐寅的山水画能够成为文人画的代表,主要原因在于他深入理解并掌握了传统绘画技法,同时将其个人情感与理想寄托于画作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浅谈唐寅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
景交融 ,可谓之可居 可游 。前后山川线条落 笔干脆流畅 ,展现 了唐寅深厚的画工 , 似草 书般 的快 笔又将 文人绘 画所 提倡 的以书入 画体现得淋漓尽致 ; 笔法细致且深厚 , 既没
以市井人 物为题 材 , 他 的多 以古代小说、轶 事 为题材 ,以 “ 高人韵事 ” 、神 仙故事 、官 妓 、歌 女等为表现内容 。 唐 寅 的绘 画多 以仕女 画为 主 。在 画风 上。 唐寅传承了南宋仕 女画明眸粉颊 的传统 又自 成 风格。其笔下仕女面颊苍白清瘦 , 虽 然是 明眸却 细眉小眼 , 体态轻盈 细腰削肩两
家的长处 ,融会贯通 ,形成 自己的风格 。画面布局 严谨 ,造 型真实,皴法斧劈 ,笔法劲健 ,墨 色淋漓。他的 艺术成就颇 高,敢于打a l z r ] 户之见 ,习众家之 长为己所
用;同时,擅长从 真山真水 中汲取营养,注重亲身感受,画面雄 伟壮阔。
关键词:唐 寅;绘 画风格 ;艺术成就
融合 , 作品诗意盎然。 唐寅 的绘画手法含蓄 , 清润不失雄健 , 沉郁不失清逸 , 舒缓不失雅 致, 一改院画的精谨细丽之风 。唐寅 的绘匾 可谓博采众长又有其创新 ,同时其绘画作品 中还流露 出对绘画、书法 、 文学等艺术审美 活动的深刻领悟 , 真正将诗、画、情融为一 体, 渗透着一种强烈 的人文精神 。 唐 寅又将 吴门文 人画传 统 的舒缓 雅致 笔调与扎实的绘画功底融 于一体 。 唐寅深厚 的文化修养使其诗歌耳熟能详且不失隽永 , 口语化 中蕴含着无限的寄托之情 , 读之令人 唏嘘感 叹。唐寅的绘画 ,书画相融 以诗人 画 以画传情 ,既赢得 了文人们 的广泛 同情 与认 可, 又使文人们对其浪漫化 、 才情化 的表达
浅谈唐寅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
浅谈唐寅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2007-07-17 19:51:10|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作者:谭培.指导老师:帅伟钢内容摘要:唐寅早期绘画,早期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
唐寅兼其所长,在南宋风格中融元人笔法,一时突飞猛进,以至超越老师周臣,名声大振。
唐寅足迹遍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
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同时他又参合了马远、夏圭的构图和笔墨技巧,并广泛地涉猎北宋李成、范宽、郭熙和元代的黄公望、王蒙诸大家的长处,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画面布局严谨整饬,造型真实生动,山势雄峻,石质坚峭,皴法斧劈,笔法劲健,墨色淋漓。
晚年画风已脱出周臣的风范,自立门户。
此时细笔山水居多。
唐寅的细笔山水画大多受沈周的影响,其中也掺杂一点周臣的南宋院画风格,但不明显。
唐寅的山水画之所以有这样大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是由于他能打破门户之见,无论北方画派、江南画派,还是南宋的院体及元代文人山水画,近及沈周和周臣等名画师,他都认真学习,博采众长,革新创造.最后形成自己的画风。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对自然山川有着亲身的体察和真实感受,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山真水中汲取营养,从而对他的山水画创作起着重要的滋养作用。
他的作品气魄雄伟壮阔,造型严谨准确,笔墨精湛高深,都超过了同时代的一些画家。
关键词:唐寅文人画小斧劈披麻尾皴一、唐寅的绘画风格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
吴(今江苏苏州)人。
出身于商人家庭,和文徵明同岁而略长数月。
少有俊才,博雅多识。
初学画于周臣,后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结交,人称“吴中四才子”。
绘画上,他是一个取材广博的画家。
山水多取法于南宋李唐、刘松年,一变斧劈皴为细长清劲线条皴法,并兼及元人法。
画花鸟喜用水墨,清隽峭利,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
明代中期画家唐寅绘画作品赏析(下)
明代中期画家唐寅绘画作品赏析(下)唐寅(伯虎)才气横溢,但并不风流,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在绘画上,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又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为后人所推崇。
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逸秀挺,颇见功夫。
此外,他还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
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见的。
唐寅早期绘画,“远攻李唐”、“近交沈周”。
早期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
沈周和周臣都是当时苏州名画家,沈以元人画为宗,周则以南宋院画为师,这是明代两大画派,唐寅虽师周臣,却有胜蓝之誉。
唐寅兼其所长,在南宋风格中融元人笔法,一时突飞猛进,以至超越老师周臣,名声大振。
明代中期唐寅《李端端落籍图》赏析唐寅《李端端图》轴,纵122.8厘米,横57.2厘米,纸本,设色,现藏南京博物院。
此画其内容就是取李、崔这几经流传的风流韵事为佳构,并予以改造,将李端端向崔涯求谅变为当场论辩的画面,突出地表现了李氏的智慧和胆略。
画上居中坐着、头戴文生巾(帽)、留八字须的当是崔涯,其倚坐姿势和面部神情显示出潇洒、儒雅的气息和风度。
身边婢女一着红色套裙,一着白色衫裙,色彩对比鲜明,有层次感。
在其右前的是来客李端端,她手持一朵白牡丹,姿态文雅,楚楚动人,身后是随从侍女。
四女围着主人,左右上下排列,错落有致,宛如众星捧月似地烘托了崔生的主要形象和重要地位。
这是此画构图特色。
唐寅对李端端的运笔如行云流水,更显她落落大方地立于崔面前,面目表情沉稳自若,又略露忐忑不安和迫切期盼的心态。
她正以白牡丹自比,据理评析。
崔涯静气安坐,凝神谛听,内心折服之情思流溢于眉目间,手按着一卷纸正拟写或已写成的新诗。
主客的“面目像一页书”(沃维提乌思《爱经》),堪可解读!明代中期唐寅《枯槎鸜鹆图》赏析《古槎鸜鹆图》纸本。
纵121厘米横26.7厘米,该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图以纯水墨写意法塑造了一只栖息枝头,昂首鸣春的鹦鹆形象。
画面中的八哥从用笔、用墨、造型上看都十分到位,描绘生动随意,仆造化不叮得。
《青卞隐居图》中笔墨技法特色分析
《青卞隐居图》中笔墨技法特色分析《青卞隐居图》是我国明代画家唐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幅纸本水墨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作采用了水墨技法描绘了一个小庭院的景象,并表现了唐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此画笔墨疏朗,洒脱自如,具有许多特色。
首先,《青卞隐居图》表现了唐寅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
整幅画作氛围安逸、舒适,中心表现一个闲适的庭院。
作品最右上角书写有唐寅的自词:“清溪流水环小园,退耕归隐独归田”。
从诗句和画作角度来看,唐寅生活在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的年代,他对于淡泊名利、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渴求。
作品中,庭院上方的云山气象万千,似乎拼接而成,表现出艺术家对于自然景象的热爱和观察,并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其次,《青卞隐居图》的笔法独特,富有表现力。
唐寅笔力凌厉,用笔流畅,画出庭院内的青石板路和亭台门窗的细节,添加了活力。
画作中的植物和树木,绘制得略带弯曲,让设计更自然化,给人以安逸与舒适的体验。
画中禽鸟也是唐寅的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燕子、鹤、鸲鹆等动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充满生动感。
再次,《青卞隐居图》采用了写意画法,让设计更具有想象力。
整幅画色调浅淡,黑白并用,营造出一个晴朗的日子。
石墙隐约可见,树木飘摇,墙壁模糊,通过笔法的运用,使画面增进了从容、轻松与自由。
通过描绘的云山和动物,艺术家展示出对于自然与动物的敬畏,更增加了画作想象力。
最后,《青卞隐居图》的反差感和构图精妙,是该画的特点之一。
作品关注的是前景和中景的细节,涵盖了树木、石墙、建筑,调整出各种视觉场景,增进了作品色彩对比效果。
画面分成三个主要区域:前景(高墙、石头和树木),中景(庭院、房子、亭子和动物)和背景(山), 这样的划分增强了视觉效果和空间感。
整幅画作结构上充分展示了唐寅对于细节的关注和思考,亦表现了唐寅出色的构图技巧。
综上,唐寅在《青卞隐居图》中运用了许多水墨技法和画法,在笔墨、题材和构图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个性。
浅谈唐寅《王蜀宫妓图》人物形象特征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
124.7cm×63.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唐寅生平经历及《王蜀宫妓图》创作背景
(一)唐寅生平经历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
如居士,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年
少有才名。
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考
中应天府乡试第一,高中解元。
绘画上与沈
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
“明四家”。
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
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唐寅修养
广博,才华横溢,诗书画俱佳,阅历较广,
入世较深,故题材范围宽广,山水、人物、
花鸟、楼阁无所不工。
”[1]唐寅尤擅长人物
画,其中的杰出代表作品有《王蜀宫妓图》
《秋风纨扇图》。
唐寅生活在明朝中期,在年少得意之
时,妻子、孩子、父亲、母亲、妹妹接连病
逝,唐寅大受打击,意志消沉。
后来,他在
好友的规劝之下,重拾学业, 弘治十一年高
中应天府乡试第一名—解元,于当时备受
追捧。
然而第二年唐寅就卷入科考舞弊案,
被贬为浙藩小吏。
一时天堂,一时地下,让
唐寅感到世事无常,从此他对官场心灰意
冷,于是游于民间,卖画为生。
弘治十八年
(1505),唐寅住在苏州城北桃花坞,桃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唐伯虎人物画特点
唐伯虎人物画特点人物画特点一、飘逸高雅的造型唐寅人物画的造型一是看人物画的笔墨。
唐寅非常的重视画面的笔墨情趣。
唐寅的笔墨用法集诸家之法。
其画风具有了某种“亦行亦利”的特征。
在唐寅的存世作品中,有部分是水墨人物画。
这类人物画用笔简练,墨法淡雅。
在《东方朔》、《牡丹仕女图》等,这类人物的衣褶都粗放有挫,并以浓墨勾勒,刚中含柔,表现出生动准确的形象。
唐寅晚年的《风木图》,他抓住人物掩面哭泣的动态,突出表现思亲士子的悲切心情。
老树枯枝用水墨法,以简括、典型的配镜,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思,这种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用笔墨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以及简逸的笔墨,淡雅的色调,都带有很多的文人画的特色。
唐寅人物画的造型二是看其人物画中的用线。
在线条上有着细劲飘逸和简练淡疏两种风格,还有刚柔并济,工写并用的特色,表现出生动的形象。
唐寅笔下的衣纹描法较少受到传统线描的束缚。
在画衣纹时用细劲流畅的铁线描,精秀细劲,更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人物形象,较南宋画家更为了洒脱灵活。
这也是受李公麟线描的影响。
同时在《秋风纨扇图》中,画面上仕女衣着用韭叶描和折芦描的线条,有劲挺的直笔,又有外柔内刚的曲笔,流畅自然,受到周臣和李唐的影响,形象简练传神,极富写意之韵。
其线描的方法在传统的基础上已有所变化和发展。
三是看画中人物的形、神。
唐寅笔下的人物画有着独特的造型手法,他笔下的仕女造型设计,水蛇腰、削肩膀、小眉小眼的,无论是工笔重彩还是水墨淡彩,都无法掩盖其内在的衰�之气,并不像唐代仕女画那样丰腴。
这也体现了唐寅坎坷的内心经历,唐寅并不富裕,在他的人物画中也就不会存在丰腴的美女。
唐寅笔下的众生便是游戏风尘的怜惜。
也正因为如此,唐寅的仕女比之前人有众多的不足,却显出通俗文化上的意义和价值,受到世俗的广泛欢迎和青睐。
二、布局简疏的构图中国绘画在整体效果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留白。
画面的空白是画家笔墨简约的结果。
在唐寅的画里也很注意的布白结构。
明唐寅《王蜀宫妓图》
明唐寅《王蜀宫妓图》【名称】王蜀宫妓图【年代】明代【作者】唐寅【现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尺⼨】124.7 x 63.6 CM【材质】绢本 纸⾊ 图轴《王蜀宫妓图》是唐寅⼈物画中⼯笔重彩⼀路画风的代表作品。
《王蜀宫妓图》原名《孟蜀宫伎图》,俗称《四美图》由明末汪砢⽟《珊瑚⽹·画录》最早定名,沿⽤⾄今。
近经专⽂考证,当改为《王蜀宫妓图》。
图中画了四个歌舞宫⼥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画中的仕⼥粉⾯桃腮,柳眼樱唇,下巴尖俏,并以⽩粉晕染额、⿐、脸颊,使其形象愈发娇媚可爱,为唐寅式的"三⽩"画法。
《孟蜀宫妓图》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
画⾯四个歌舞宫⼥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
她们头戴⾦莲花冠,⾝着云霞彩饰的道⾐,⾯施胭脂,体貌丰润中不失娟秀,情态端庄⽽⼜娇媚。
蜀后主王衍曾⾃制“⽢州曲”歌,形容著道⾐的宫妓妩媚之态:“画罗裙,能结束,称腰⾝。
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精神。
可惜许,沦落在风尘。
明 唐寅《王蜀宫妓图》蜀后主是个荒淫⽆度的君王,他的私⽣活占据了关注国事的时间。
他热衷于和⾝边⼀群奸佞之徒⽆拘⽆束地吃喝玩乐,嬉笑打闹,喝酒时喜欢⾏⼀种摇头⼀类的酒令。
喜欢出⼊烟花柳巷,为防别⼈认出⾃⼰,便下令全国的⽼百姓都戴上能遮住头的⼤帽⼦,时⼈谓之"泥⾸包羞"。
后唐的军队打来时,他仍在饮酒,兵⼠们都说:"没什么,再⾏⼀把摇头的酒令吧。
王衍平时喜欢宫妓明 唐寅《王蜀宫妓图》局部画⾯中间有⼀正⼀背两个宫妓,在近处的背向者⾝穿⼀件淡黄⾊的长褂,与其相对者则⾝穿⼀件颜⾊较深的花青⼤褂,这就在颜⾊上产⽣了强烈的对⽐,产⽣了⽣动的艺术效果。
其余的部明 唐寅《王蜀宫妓图》局部此画通过蜀后时期四名宫妓的描绘,讽刺了蜀后主荒淫⽆耻的私⽣活。
唐寅在描述这四位⼥⼦时,放弃了⼀切背景,只题了⼀⾸诗:“莲花冠⼦道⼈⾐,⽇侍君王宴紫微。
花柳不知⼈已去,年年⽃绿与争绯。
蜀后主每于宫中裹⼩⼱,命宫妓⾐道⾐,冠莲花冠,⽇寻花柳以侍酣宴。
【国画】明?代.唐寅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1)
【国画】明代.唐寅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1)空间:美好的幸福生活在于心灵的修饰与辛勤的劳作,您来了就是朋友!一句留言镶嵌上永恒的留恋,祝福您一生健康!明唐寅画山路松声明唐寅画山路松声峰峦峻峭重迭,山谷间瀑泉曲折隐现,沿著岩壁流泻而下。
苍松偃仰盘曲,上有枯藤盘绕。
桥上策杖高士仰首倾听松泉声,展现寄兴于山水的高雅情致。
山石轮廓以中锋画出,斧劈皴拉长转折线条,运笔灵活流畅。
巨章式山水构图,承袭南宋李唐画风,为其成熟期的代表作。
款识云:「治下唐寅画呈李父母大人先生」,指的是吴县知县李经。
其在吴县任职三年期间,对邑中文士非常爱重,正德十二年(1517)陞户部主事。
唐寅所居桃花坞属吴县辖治,此图应为李经赴京前赠作。
明唐寅函关雪霁明唐寅函关雪霁画崇山峻岭,积雪岩关,运货驴骡牛车队伍,冒寒艰辛跋涉于山路。
天空与水面均以淡墨烘染,衬托出雪景清旷萧疏之气。
近景枯柳杂树挺立,岩面皴笔不多,以示雪意。
此画笔法变化多端,潇洒劲利,而其牛车、屋宇、栈桥,皆刻划细腻。
诗题于右上角,前两句形容画作主题内容,后两句形容春雪初溶,行旅之难处。
正德二年(1507)唐寅于苏州府城内北边筑桃花庵,内有「学圃堂、梦墨亭」,此轴画上即钤有「学圃堂」閒章。
明唐寅江南农事图明唐寅江南农事图画面村舍栉比,沃田垂柳交错,田埂河流迂迴,其中穿插舟行过桥。
农夫水田插秧,鱼夫撒网捕鱼,舟船泊岸或荡桨持篙、肩挑行囊,点景人物熙攘往来,描写江南繁荣景象。
此轴景物繁複,溪流蜿蜒上升贯穿画面,两岸配置林木屋舍和稻田,背景是远山,清楚交代空间深度。
其笔若游丝,细腻生动。
弘治十八年(1505),唐寅三十六岁,曾作〈南游图〉(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赠送琴师杨季静,笔墨与本作有不少相通之处,故推测此轴可能也绘成于此期。
明唐寅陶穀赠词图明唐寅陶穀赠词图画幅描写北宋初年,陶穀(903-970)出使南唐的历史故实。
陶穀使弱国,态度傲慢,南唐遂令名妓秦蒻兰以色诱之,两人尽一夕之欢,穀填词〈风光好〉相赠留念。
明朝第一春宫画家:唐伯虎留下的“豔图”
明朝第一春宮畫家:唐伯虎留下的"豔圖"唐寅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个很有名的人物,我从小就读过“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这个故事真是脍炙人口,不过我长大了才知道这个故事是后人编出来的。
可是,唐寅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印象在我脑海中永远抹杀不掉,而且知道他遗留下来的书、画现在已成国宝了。
春宫画是中国古代性文化的一朵奇葩,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唐寅就是这方面的顶尖级的代表人物。
我看过许许多多唐寅的论述,也在国家博物馆里见过一些唐寅的书画真迹,但是始终没有见过唐寅所作的春宫画的真迹。
2000年7月,我去德国的慕尼黑,拜访了曾经举办过慕尼黑性博物馆的仙林先生,在他家中他给我看了一本唐寅春宫画的册页,全册有12张春宫图,并有题跋,书画俱佳,似非赝品。
现代人多以古代春宫画为黄色淫秽,其实这是不对的。
古代春宫画不仅有欣赏功能、教育功能、医疗功能,还有研究功能,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
现代的医生要治疗性冷淡,利用这些画来刺激、唤起患者的性欲,是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春宫画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人的性风俗、性观念、性知识、常用服饰和性生活的环境,还可以通过春宫画来了解一些历史。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史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少年时学画于周臣,后结交沈周、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等,切磋文艺,历史上记载他是个风流才子,诗、文、画俱佳。
他率性不羁,有时用“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由于仕途多舛,就游历名山大川,专门致力绘事,以卖画为生。
他长于人物,特别以仕女画见长。
他画春宫画,与他的生活情趣有很大关系,也是他风流性格不羁的表现,可能也是对当时官场和社会的虚伪以及封建礼教的讽刺和反抗。
明、清两代,有一些知识分子看透世事、绝意仕途,只是徜徉于山水之间,沉湎于妇人之乐,吟诗作画,了此余生。
在中华性文化博物馆中有一副木制楹联,上写“闲为水竹云山主,静得风花雪月权”,就是这些知识分子人生观的写照。
“唐伯虎点秋香”虽属虚构,但是他迷恋女色,经常沉湎于温柔乡中则是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唐寅绘画风格中的『去职业化』倾向—以《春游女几山图》为例文\侯关银画理唐寅 《春游女几山图》 65cm×122cm 绢本立轴明正德年间79唐寅生平考证唐寅(1470-1524),苏州吴县人,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代表作有《蜀国宫妓图》《事茗图》《骑驴思归图》《秋风纨扇图》等。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天资聪颖,16岁便中秀才;29岁参加乡试,中“解元”,30岁进京赴考,功成名就指日可待之时,受同去考试的徐经考场舞弊案牵连下狱。
自此人生价值观发生变化,行为放荡不羁。
其同时期好友文徵明曾作《简子畏》:“落魄迂疏不事家,郎君性气属豪华。
高楼大叫秋觞月,深幄微酣夜拥花。
”唐寅不拘于封建礼法,在明代儒学复兴的背景下不顾世俗,以风流才子的形象示人。
之后,在祝允明的规劝之下,唐寅重新发奋,以诗书画文为生。
画史对唐寅有较高的评价。
祝允明在《唐寅墓志铭》中写道:“子畏为文,或丽或淡,或精或泛,无常态。
不肯为锻炼功,奇思常多,而不尽用。
其诗初喜秾丽。
既又放白氏,务达情性。
而语终璀璨,佳音多与古合。
”①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写道:“唐寅山水……既秀润又饶气韵……一段萧疏清旷之气,出于烟波柳岸间。
”②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写道:“唐寅笔墨灵逸,李唐刻画之迹,为之一变,洗其勾斫,焕然神明。
”③王樨登在《吴郡丹青志》中写道:“唐寅画法沉郁,风骨奇峭,刊落庸琐,务求浓厚,连江叠嵫,洒洒不穷,信士流之雅作,绘事之妙诣也。
评者谓其画,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
”④毛大伦在《增绘宝鉴》中写道:“唐寅山水,人物无不臻妙,虽得刘松年、李晞古之皴法,其笔姿秀雅,青出于蓝也。
”⑤李开先在《中麓画品》中写道:“唐寅如贾浪仙,身则诗人,犹有僧骨,宛在黄叶长廊之下。
”⑥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写道:“伯虎才高,自宋李营丘、范宽、李唐、马夏,以至胜国吴兴,王(蒙)黄(公望)数大家,靡不研解,行笔极秀润,缜密而有韵度,惟小弱耳。
”⑦徐祯卿在《新倩集》中开篇即写道:“唐寅,字伯虎,雅姿疏朗,任逸不羁。
喜玩古书,不为章句。
”……唐寅宗法南宋名家李唐笔法,气势磅礴,与同为吴门四家的文人画代表沈周、文徵明交好;山水、人物画作俱佳,气度不凡。
这样的一位画家,同仇英一起长时间被划分到职业画家群体当中,未免抹杀了他的才情和在绘画方面独到的见解与认知。
《春游女几山图》的画面语言分析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春游女几山图》,是唐寅创作于明代正德年间的一件重要代表作品,是唐寅职业文人画画风形成的历史关键。
唐寅在明以来的画史中常被冠以风流才子的称号,这一称谓让人过多瞩目他随性的处世态度,似乎掩盖了其在内心深处欲说还休的踌躇和郁郁不得的寂寥。
与其存世名作诸如《蜀国宫妓图》《秋风纨扇图》所呈现的工整之至和色彩艳丽不同,《春游女几山图》无论从画面题诗,还是笔墨章法上都更加贴合“唐家样”。
既不迎合市场的需要,也并不完全是文人心意的表达,突破明中期画坛的商品化气息,直追宋元。
在技法上复古,在意趣上启新,展现① 江兆申,《关于唐寅的研究》,台北故宫博物院,1976年,第2页。
② 杭春晓、张燕飞,《明四家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96页。
③ 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369页。
④ 潘运告,《明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⑤ 邵洛羊,《洛羊画谭》,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279页。
⑥ 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82页。
⑦ 王世贞,《艺苑卮言》,凤凰出版社,2009年。
图一 周臣《春山游骑图》 64cm×185 cm 绢本80画理出亦行亦利的职业文人化倾向。
(一)自题诗与书斋画《春游女几山图》上端正中有唐寅为女几山所作的一首诗:“女几山头春雪消,路旁仙杏发柔条。
心期此日同游赏,载酒携琴过野桥。
”唐寅注重诗画的结合,在现有的唐寅诸多作品中,均采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方式。
除了《春游女几山图》之外,《春山伴侣图》《落霞孤鹜图》等也是采用了一贯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艺术主张。
在目前研究唐寅绘画风格转向的很多文章当中,都把唐寅的这首诗作为唐寅注重写生、走出书斋的证据,笔者认为不然。
女几山位于河南洛阳,又名花果山,是晋唐以来中原地区的圣地,被古人喻为仙山。
古地理书上更将它与江西庐山、湖北武当山、河南嵩山并称为七十二福地。
唐代白居易、韩愈、刘禹锡、裴度、李贺,宋代司马光,金朝元好问等历代文人墨客都为女几山的自然风光倾倒,题诗作画、赋词吟唱。
女几山更是由于明皇的登顶,引得历代骚客留下诗篇颂赞。
边塞诗人岑参诗云:“女几知君忆,春云相逐归。
草堂开药裹,苔壁取荷衣。
”宋代蔡襄《云中不见女几山》云:“宜阳南路是仙山,雪拥云埋杳霭间。
洗眼来看无处觅,不知可否在尘寰?”《石仓历代诗选》卷六十七中唐二十一的《羊士谔》篇中有诗一首,名为《过三乡望女几山,早岁有卜筑之志》。
羊士谔在这首诗里是这样描述早春女几山的:“女几山头春雪消,路旁仙杏发柔条。
心期欲去知何日,惆怅回车上野桥。
”唐寅与羊士谔,一位是中唐时期受谗言所贬的饱学之士,一位是朱明王朝被科举所累的青年才俊,仕途的坎坷,让唐寅从羊士谔的诗中找到了一份归属感。
只是,这位倜傥的才子后生与前人不同的是,他用了更加积极的人生观来渡人渡己。
他将羊士谔的“知何日”改为“此日”,把“惆怅回车”变成“载酒携琴”,体现了他淡然恬适的心境。
唐寅既然是风流才子,改他人之诗肯定不是因为他才思枯竭。
其实,这首女几山的自题诗并不是唐寅为女几山所撰唯一的诗文。
根据明万历刻本的《唐伯虎先生集》外编卷一中的记录,该诗出自题画四首之一,是春、夏、秋、冬中的“春”。
其他几首如下:树合泉头围绿荫,屋横涧上结黄茅。
日长来此消闲兴,一局楸棋对手敲。
(夏)网上西风得四腮,清斋准拟捣齑开。
诗肠忽作干枯崇,又使溪丁换酒来。
(秋)寒雪朝来战朔风,万山开遍玉芙蓉。
酒深尚觉冰生脚,何事溪桥有客踪。
(冬)在唐寅的诸多题画诗中,对于女几山的热爱,多有流露。
《唐伯虎先生集》外编续刻卷六的《题自画山水诗》有“仙杏柔条映小寰,柴门流水自潺湲。
心期写处无人到,梦里江南女几山”。
暂且不论唐寅是否真的到过河南洛阳,在上述各处的题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女几山对于唐寅而言,是梦幻的仙境,是可以给予他精神寄托的地方。
所以,他会超越地域的界限,写下“梦里江南女几山”的诗句。
同时,《春游女几山图》确是“卧游”的书斋画无疑。
唐寅对于春日邀三五知己同游女几山的想法,是未能实现的美好愿景。
《庄子》“扶摇直上九万里”和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中,都用了夸张的修辞来比喻上升速度之快。
实际是没有人可以做到“扶摇直上九万里”和“坐地日行八万里”,也正是这种夸张的修辞,丰富了文学的内涵,美术作品亦然。
书斋画通常被认为是“闭门造车”,是脱离实际生活的“自说自画”。
可在传统文人的世界中,创造出可游可居的书斋画,是文人自娱的典型方式。
(二)笔墨意趣唐寅宗法周东村,上可追至李唐一派。
李唐初期山水气势恢宏,画面图四 周臣 《春山游骑图》(局部)图三 周臣 《春山游骑图》(局部) 图二 周臣 《春山游骑图》 (局部)墨色浓郁,笔力遒劲,是南宋院体的代表。
李唐一生随宋先后经历北南二朝,南渡之后,画风突变为清雅丽质。
一位艺术家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调整自我风格的转变是很正常的,唐寅在身份发生转变之后创作心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师法李唐的过程中,李唐的个人魅力也给了唐寅很大的鼓励。
周臣的传世名作中有一幅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春山游骑图》(图一)。
同是初春出游的作品,整个画面所传达的笔墨意境,可以明显感受到周臣的繁复和凝重。
这一点较之上海博物馆藏的唐寅《春游女几山图》而言,不免逊色。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真迹日录》卷五对《春游女几山图》有这样的评述:“唐子畏浅绛山水一幅题‘云仙杏花开,女几山道旁。
流水碧潺潺,心期欲到知何日,况是邻逋剩有闲。
’唐寅此画全仿李晞古,略无周东村笔法,真绝品也。
此画今在李氏。
”唐寅将披麻皴和斧劈皴结合,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长线条斧劈。
兼用侧锋和中锋,在塑造林泉意境上脱离了沈周、文徵明从元画而来的单纯的萧索,增添了细致柔和的成分,有了一种宁静、舒缓的空间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直以来确定院体画和文人画的重要一点是看创作主体的身份。
李唐是南宋画院的职业画家,李唐的作品被称为院体画无异议。
根据记载,唐寅虽卖过画,且以卖画为生过,但并没有迎合统治阶级趣味,他满足的是市井百姓的审美需求,以商品交易的成功实现为目的,排除了政治性的影响。
(三)章法构图此画作采用全景式构图,近景有在古松掩映之下的一座草堂,曲径连野桥,山间杏树间杂生长,画面最下方中间位置有一位持杖前行的长者,身后有一琴童跟随其后。
近处山石以重墨压脚,平衡了画面远处山顶的重色。
中景是山色湖光,两只渔舟泛舟湖上,平直的湖面线条和蜿蜒曲折的山路形成画面动静的节奏对比。
远处群山高低有致,低处的山体采用淡墨渲染的方法,右侧远处高山用长直线条抒发春日畅游的心情,杂树灌木掩映其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样一个唐寅打造出来的内心世界,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无异。
周臣在整个空间的配置和安排上更在意人的存在。
周臣的《春山游骑图》(图二、三、四、五、六),画面五处有人的存在,在画格和气韵上不及《春游女几山图》清幽别致、空旷隐逸。
可见,历史上说唐寅诸多作品皆为周东村代笔是不可信的。
上海博物馆还藏有唐寅另外一件山水画作——《春山伴侣图》(图七、八、九、十),是以元人笔法改良宋代院体画风的山水佳作。
图中初春冬气还未完全褪去,透过画面传导出的冷逸似有元画尚意的极简风格。
画面左上角题诗云:“春山伴侣两三人,担酒寻花不厌频。
好是泉头池上石,软沙堪坐静无尘。
”图七 唐寅《春山伴侣图》(局部)图六 周臣 《春山游骑图》(局部)图九 唐寅 《春山伴侣图》(局部)图八 唐寅 《春山伴侣图》(局部)图五 周臣 《春山游骑图》(局部)81画理画面上,流泉飞溅的山间大石上端坐两位激烈论道的高士。
构图Array上打破时空限制,仅截取崇山峻岭的一处。
透过画面上零星的几处新枝展现初春时节。
设色清淡,仅用墨色晕染,浓淡干湿、皴擦勾染之间笔笔有情,见韵见形。
人物服饰略用赭石提亮,与朱红的印泥相映成趣,丰富了黑白的画面效果。
山中盘旋处几多云彩,就在这一派云山雾绕之中,元人的景韵在北方山石的崇高中释放,可谓一幅融合南北的佳作。
唐寅的才情亦通过独到的视角和技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周臣虽是唐寅的师父,唐寅在前期的笔墨运筹上也几乎完全仿照了东村,但离开技术层面的笔墨来看意趣时,东村和六如之间,伯仲立现。
且唐寅绘画几乎都带题诗,他本人并不以职业画家的身份来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