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正面描写
装束羽扇纶巾
神态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侧面描写
小乔初嫁了)
②.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明确:写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一日,他漫步黄冈城外赤鼻矶,千里涛声在耳,赤壁旧垒在目,禁不住思接千古,将周瑜和自己相比。
③.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正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张翼语)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பைடு நூலகம்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4、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当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人生感慨时,里面包含着多少幽愤和怅恨啊!)
2、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三、朗读。
1、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二遍,注意屏幕上这几个字的注音。[幻灯片展示]
垒(lěi)纶巾(guān)樯橹(qiáng lǔ)早生华发(fà)还酹(huán lèi)
2、指名学生个别朗读,注音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
有一男女,一女生完成。
(“多情”在古诗词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人生如梦”只是一种自慰,作者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上述几句虽略显苍凉,但纵观全词,这种苍凉只是对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八、总结全词:
全文线索:大江东去→江山如画→公瑾当年→人生如梦
感慨人生如梦(壮志难酬)
十、教学反思:
(3)用典故——弄清典故,推断意思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决不能按照字面理解,只能弄清典故,推断意思。词人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2、对于一首难理解的古诗词,如何从外部寻找信息?
(1)从标题中找信息。以本文为例“赤壁怀古”,可以找到什么信息?
(三)分析下片(下阙)
1、女生集体朗读。
2、思考问题:
①.下片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的是什么?感慨的是什么?
明确: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
所感——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1.(词的下阕是如何描写周瑜的,刻画了他的什么特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一、导入:
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日:“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说明《赤壁怀古》是苏东坡豪放词的代表,应该由关西大汉抱着铜琵琶、敲着铁绰板来唱。
(“谈笑间…”和“多情应笑我”两句中的“笑”字有什么不同,蕴含哪些深意,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分组讨论)
参考答案:
一“笑”出现在凭古咏史的狂想之中。这一笑表面上是突出周郎成竹在胸、傲然取胜的神态,实则表达的是词人对前世英雄得君王信任,建不朽功业的羡慕,又潜隐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与失意。
二“笑”出现在词人的狂想之后。是狂想之后清醒的自慰,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的抒情。
小结上片: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3、集体朗读并试背上片。
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江水浩荡,巨浪翻腾,倚势挟风,一泻千里。这是一幅壮美的大江奔流图。“浪淘尽”三个字最妙,它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转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人类社会杰出人物的歌颂。自然伟力所引起的心灵震憾同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羡慕叹惋妙合无垠地统一起来,给人以丰厚的意象美。)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因素,与豪放情调不合,你怎么认为?)
3、听录音,再次感知文本。
四、读懂和理解
1、古代诗歌有碍理解的几个说明
(1)词序错位——需要我们理解时“拨乱反正”
例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调整顺序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2)语意跳跃,表达不全——需要我们想像补充
上例,补充为:(我在)寒秋(中)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北去。
1.阅读点拨:以词的第一句为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个词人站在大浪滔天的江边,须髯随风舞动,两手背后,口中吟诵“大江东去”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语调和气势。同时要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
老师指导:起调较高,语速较慢,慷慨激昂。
老师范读,并再次让学生揣摩。
2.诵读指导结束后,让学生酝酿情感,自由放声诵读。
(赤壁,是地点;怀古,缅怀古迹或者古人,本文是人——周瑜)
(2)从作者找信息,本文苏轼——仕途坎坷而又追求豁达
(3)从注解中获知有关内容
(4)从给出的问题中找信息。如本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由观赏景色引出对古代英雄的赞叹,抒发自我情怀的?”你从这个问题里不能看出点什么吗?
五、串讲词的大意。
补充注释:
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火烧赤壁时,周瑜为都督,上得主公信任,下有群僚敬畏,雄姿英发,春风得意,年仅34岁,可谓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而东坡当年47岁,华发早生。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风流人物:古义:有文采、有功绩、杰出的英雄人物。今义:有才华而不拘礼法或者跟男女情爱有关的。
灰飞烟灭:灰,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烟,名词作状语,像烟一样。
[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六、研读词作,探究情感
(一)上阕诵读指导
苏轼毕竟是苏轼,看似消极的一句并非真的消极。词人也许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
七、探究: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总揽全篇)(描画景色)(追想历史)(抒写情怀)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九、作业:
十、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
绘景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羽扇纶巾
写人谈笑间
墙橹灰飞烟灭
3.点名学生读,鼓励学生读出感情。(老师适时点评)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作,具体探究。
(二)分析上片(上阙)
1、男生集体朗读。
2、思考讨论:
①.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你认为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景观?
明确:赤壁景观: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
装束羽扇纶巾
神态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侧面描写
小乔初嫁了)
②.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明确:写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一日,他漫步黄冈城外赤鼻矶,千里涛声在耳,赤壁旧垒在目,禁不住思接千古,将周瑜和自己相比。
③.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正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张翼语)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பைடு நூலகம்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4、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当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人生感慨时,里面包含着多少幽愤和怅恨啊!)
2、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三、朗读。
1、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二遍,注意屏幕上这几个字的注音。[幻灯片展示]
垒(lěi)纶巾(guān)樯橹(qiáng lǔ)早生华发(fà)还酹(huán lèi)
2、指名学生个别朗读,注音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
有一男女,一女生完成。
(“多情”在古诗词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人生如梦”只是一种自慰,作者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上述几句虽略显苍凉,但纵观全词,这种苍凉只是对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八、总结全词:
全文线索:大江东去→江山如画→公瑾当年→人生如梦
感慨人生如梦(壮志难酬)
十、教学反思:
(3)用典故——弄清典故,推断意思
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决不能按照字面理解,只能弄清典故,推断意思。词人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2、对于一首难理解的古诗词,如何从外部寻找信息?
(1)从标题中找信息。以本文为例“赤壁怀古”,可以找到什么信息?
(三)分析下片(下阙)
1、女生集体朗读。
2、思考问题:
①.下片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的是什么?感慨的是什么?
明确: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
所感——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1.(词的下阕是如何描写周瑜的,刻画了他的什么特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一、导入:
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日:“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说明《赤壁怀古》是苏东坡豪放词的代表,应该由关西大汉抱着铜琵琶、敲着铁绰板来唱。
(“谈笑间…”和“多情应笑我”两句中的“笑”字有什么不同,蕴含哪些深意,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分组讨论)
参考答案:
一“笑”出现在凭古咏史的狂想之中。这一笑表面上是突出周郎成竹在胸、傲然取胜的神态,实则表达的是词人对前世英雄得君王信任,建不朽功业的羡慕,又潜隐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与失意。
二“笑”出现在词人的狂想之后。是狂想之后清醒的自慰,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的抒情。
小结上片: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3、集体朗读并试背上片。
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江水浩荡,巨浪翻腾,倚势挟风,一泻千里。这是一幅壮美的大江奔流图。“浪淘尽”三个字最妙,它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转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人类社会杰出人物的歌颂。自然伟力所引起的心灵震憾同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羡慕叹惋妙合无垠地统一起来,给人以丰厚的意象美。)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因素,与豪放情调不合,你怎么认为?)
3、听录音,再次感知文本。
四、读懂和理解
1、古代诗歌有碍理解的几个说明
(1)词序错位——需要我们理解时“拨乱反正”
例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调整顺序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2)语意跳跃,表达不全——需要我们想像补充
上例,补充为:(我在)寒秋(中)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北去。
1.阅读点拨:以词的第一句为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个词人站在大浪滔天的江边,须髯随风舞动,两手背后,口中吟诵“大江东去”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语调和气势。同时要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
老师指导:起调较高,语速较慢,慷慨激昂。
老师范读,并再次让学生揣摩。
2.诵读指导结束后,让学生酝酿情感,自由放声诵读。
(赤壁,是地点;怀古,缅怀古迹或者古人,本文是人——周瑜)
(2)从作者找信息,本文苏轼——仕途坎坷而又追求豁达
(3)从注解中获知有关内容
(4)从给出的问题中找信息。如本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由观赏景色引出对古代英雄的赞叹,抒发自我情怀的?”你从这个问题里不能看出点什么吗?
五、串讲词的大意。
补充注释:
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火烧赤壁时,周瑜为都督,上得主公信任,下有群僚敬畏,雄姿英发,春风得意,年仅34岁,可谓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而东坡当年47岁,华发早生。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风流人物:古义:有文采、有功绩、杰出的英雄人物。今义:有才华而不拘礼法或者跟男女情爱有关的。
灰飞烟灭:灰,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烟,名词作状语,像烟一样。
[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六、研读词作,探究情感
(一)上阕诵读指导
苏轼毕竟是苏轼,看似消极的一句并非真的消极。词人也许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
七、探究: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总揽全篇)(描画景色)(追想历史)(抒写情怀)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九、作业:
十、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
绘景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羽扇纶巾
写人谈笑间
墙橹灰飞烟灭
3.点名学生读,鼓励学生读出感情。(老师适时点评)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作,具体探究。
(二)分析上片(上阙)
1、男生集体朗读。
2、思考讨论:
①.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你认为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景观?
明确:赤壁景观: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