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练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作业 试题试卷含答案(1)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作业 试题试卷含答案(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作业(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

(8分)《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

(8分)《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七上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期中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期末课外古诗词: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何等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玉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1、下面临这首诗的赏析,不得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墨客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涛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空阔。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默写训练(附参考答案)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默写训练(附参考答案)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默写训练(附参考答案)一、直接性默写1.,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2.,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3.,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5.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6.,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7.,无人送酒来。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8.,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9.,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其一)]10.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11.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12.,秋风吹散马蹄声。

(谭嗣同《潼关》)二、理解性默写1.曹操的《观沧海》中描绘草木生机勃勃的句子是:,。

2《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把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5.《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6.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7.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8.“,”(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含蓄地透露出个人身世之悲以及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9.《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岑参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 _。

10.《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笛声寄托了将士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11.《秋词》(其一)中,刘禹锡一反前人悲秋之调,表明对秋天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12.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作者通过对秋天别致景观的描绘,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句子是:,。

1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两句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想象了团聚后的情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练习题(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练题班级:姓名:成绩:一、古诗理解性默写:《观沧海》XXX1.《观沧海》中,写望海的初得景象,描写大海神奇壮观的语句是“”。

2.《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3.《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4.《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5.《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6.《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7.XXX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英雄,他有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在《观沧海》中他用四句诗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雄伟景象。

8.《观沧海》中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诗句是:9.《观沧海》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XXX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朋友的诗句是: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3.XXX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怜悯与关怀的名句是:《次北固山下》王湾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托大雁传书,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2.XXX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和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3.XXX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5.《次北固山下》表现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6.《次北固山下》中既是写景,又是诗眼的句子是:7.《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天净沙.秋思》XXX1.《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2.XXX在《天净沙•秋思》中摄取九种景物来表现秋季的句子是:3.《天净沙•秋思》中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其中是哪两句:4.《天净沙秋思》中主旨句是:5.《天净沙•秋思》中写景的诗句是:;与XXX的诗句“日暮乡关那边是,烟波江上令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6、《天净沙·秋思》中写乡村暮景暮年的句子是:7.XXX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8.XXX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课外古诗理解性默写:《江南逢李龟年》XXX1、XXX《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浊世时难的景况,,同时暗示时令是暮春。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同步练习卷班级姓名学号一、基础与积累1.默写:(1)峨嵋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2)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_____;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3)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是:,。

3.解释下列词语:向:发:下:4.“半轮秋”“ 影”分别是什么意思?5.《峨眉山月歌》作者是(朝代)的(姓名)。

6.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7.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8. “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入”、“流”有何表达效果?9. 《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10.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大门通向公园深处,尽植芙蓉。

________①远远望去,似绿云接天,如彩练当空。

②置身花丛,但见“大红芙蓉”花大质丽,灼灼照人,时而薄雾笼罩,若隐若现,犹如戴上面纱的少女,别有一番情致。

③只见坡上坡下,花连花,树挨树,层层叠叠,红绿交替,使人仿佛身临千年前那遍植芙蓉、高下相照的古“锦城”。

④当秋阳普照,寒霜下的“醉芙蓉”闪闪烁烁,似朗星点点,色泽由白色渐渐变成粉红,进而转为大红,奇趣无穷。

A.③①④②B.④③①②C.①③②④D.②④①③12. 下面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历了这件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就是那个一直在暗地里帮助我的人。

B.高铁动卧的出现,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能够蜷缩在被窝里旅行,幸福感油然而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赏析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赏析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赏析练习题(含答案)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翻译: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主题思想:这首诗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表现了诗人对独特江行体验的喜悦和思友之情。

重点赏析: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实例赏析: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部编语文七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练习 ( 含答案)

部编语文七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练习 ( 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一、名句默写1、直接型默写。

(1)(2023·威海中考)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2)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逄李龟年》)(3)强欲登高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4)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2、理解型默写。

(1)《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感慨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2024·江苏宿迁宿城区期中)简要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二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及答案1.曹操在《观沧海》里引吭高歌:“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观沧海》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3.《观沧海》中总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4.《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5.《观沧海》中这首诗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叙事的是: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迁谪之远的诗句是: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8.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9.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的诗句是:10.《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是:11.《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是: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13.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渺,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漂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美景。

14.《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点明主旨的名句是:15.《天净沙·秋思》中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16.《<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17.《<论语>十二章》中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18.《<论语>十二章》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19.《〈论语〉十二章》表示在生活中,我们要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20..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21.《<论语>十二章》中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2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23.《论语>十二章》中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有重要的意义:24.《<论语>十二章》中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25.《<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26.九年级(1)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第一场比赛,队员们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鼓励队友,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测试题(含答案)一、句子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 补写下列诗句。

(1)峨眉山月半轮秋,。

(2),思君不见下渝州。

(3)正是江南好风景,。

(4),崔九堂前几度闻。

(5)遥怜故园菊,。

(6),无人送酒来。

(7)回乐烽前沙似雪,。

(8),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情景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2. 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峨眉山月歌》中描写月夜景色的连续两句是:,。

(2)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既暗示时令是暮春,又借景比喻二人潦倒处境的诗句是:,(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中,巧用典故,并反其意而用,写出旅况凄凉的句子是:,。

诗中写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5)《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色的句子是:,。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8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 填空题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这样就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4. 简答题“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 简答题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6. 简答题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7. 简答题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8. 简答题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请写出这五个地名,并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9. 简答题请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课内外古诗词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课内外古诗词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课内外古诗词练习题(含答案)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主题概述。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这两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

寥寥十六字将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沧海之景描绘得蔚为壮观。

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展现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不仅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默写考点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主题概述。

诗作中诗人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与同情,并给予友人关切与安慰。

【部编版】七年级上期古诗词理解性默写检测(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期古诗词理解性默写检测(含答案)

七年级上期古诗词理解性默写检测1.《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2.《峨眉山月歌》中写出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写景;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写峨眉月色美并且点出远游时节,暗指秋夜行船)的诗句是:,。

3.《江南逢李龟年》中言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隐写“风景不殊,山河有异”的世乱时艰的境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常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诗句是:,。

4.《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盛,为后文抒发感慨作铺垫(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的诗句是:,。

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诗人惜花思乡,企盼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

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诗人在战乱时重阳登高时凄清景况的诗句是:,。

7.《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诗人借芦笛之声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

)句是:,。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诗句是:,。

9.《秋词(其一)》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积极向上志向(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是:,。

10.《秋词(其一)》中赞美秋景胜春光(体现诗人一反前人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的观点;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诗句是:,。

11.《秋词(其一)》中热情歌颂秋天的诗句是:。

12.《夜雨寄北》中作者想象与亲友剪烛夜谈的情景(表达诗人思念亲友,渴望团聚;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盼望有朝一日与亲友相聚的欢快场景;抒发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的诗句是:,。

13.《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通过问答和眼前环境的抒写,来表达孤寂情怀和对友人(妻子)深深的怀念)的诗句是:,。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全诗鉴赏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

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阅读答案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答:借白鹤一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4、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搏击长空的气势,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愈挫愈奋、锐意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前4首诵读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前4首诵读试题(含答案)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并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4、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2、这首诗被推祟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峨眉山月歌1、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2、这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3、“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而且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4、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1、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2、“落花时节”可以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国运衰败之际”和“诗人衰病漂泊之时。

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阅读题训练(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阅读题训练(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阅读题训练班级姓名完成情况(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所展现的画面。

(2分)2.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2分)(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2.请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简要赏析(2分)(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分)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作简要赏析。

(2分)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首小令的情景。

(2分)2.这首诗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最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2分)3.“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人”是个怎样的人?(2分)(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分)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4、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分)(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峨眉山月歌【作者】XXX【朝代】唐XXX,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朗读节奏划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XXX,XXX不见/下/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

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XXX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XXX的诗作。

这是XXX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通过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XXX【朝代】唐XXX宅里寻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光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朗读节奏分别】岐王/宅里/平常/见,XXX。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⑴XXX:唐朝开元、XXX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XXX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XXX 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⑵XXX:XXXXXX的弟弟,名叫XXX,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⑶XXX:XXX,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XXX的弟弟。

XXX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XXX宠幸。

XXX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XXX原来受赏识。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备课材料大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教案、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备课材料大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教案、习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备课材料大全——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教案峨眉山月歌【原文】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影:月光【赏析】之一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部编人教版七年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词练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词练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词练习一.填上下句。

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2.__________________,无人送酒来。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3.岐王宅里寻常见,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4.__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敌》)5.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6._______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7.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8._________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

(谭嗣同《潼关》)二.理解性默写。

1.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寄托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敌》中体现“征人”绵绵不断的思乡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禹锡的《秋词》中,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越挫越奋的豪壮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

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五、课文主题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期末专项复习十 古诗词鉴赏专题及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期末专项复习十 古诗词鉴赏专题及答案解析

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十古诗词鉴赏专题及答案解析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望和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

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杨花落尽子规啼”开篇,杨花指暮春时节漫天飞舞的_____________。

3.南宋文艺理论家严羽以“心寄与月,幻甚”点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请你谈谈本句妙在何处?阅读《观沧海》,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也用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5.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一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②战场开。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皎洁的月影,或月光的影子。

向:到。

渝州:重庆。

夜:今夜。

发:出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君:指峨眉山月。

下:顺流而下。

[译文]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简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在途中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练习资料
1.默写:
(1)峨嵋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2)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2分)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

(2分)
3.解释下列词语:(3分)
向:。

发:。

下:。

4.“半轮秋”“影”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5.《峨眉山月歌》作者是(朝代)的(姓名)。

(1分)
6.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分)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练习资料答案
1.默写:
(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嵋山月半轮秋;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影入平羌江水流。

(2分)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分)
3.解释下列词语:(3分)
向:到。

发:出发。

下:顺流而下。

4.“半轮秋”“影”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影:皎洁的月影,或月光的影子。

5.《峨眉山月歌》作者是唐朝(朝代)的李白(姓名)。

(1分)6.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分)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景物完整得2分,语言生动得1分。

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思友1分,思乡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