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星:曾侯乙编钟六阳律的三度生律及其音阶形态.

合集下载

曾侯乙编钟相关资料解读

曾侯乙编钟相关资料解读

曾侯乙墓编钟曾侯乙墓是公元前5世纪一位曾国国君的墓葬,墓主人叫“乙”。

所谓曾国,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

根据性质明确的曾国青铜器推断,曾国存续于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之间。

1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王熊章镈有明确纪年,相当于公元前433年,属于战国早期偏晚。

2400年后,曾侯乙(公元前478—433年)墓内出土了许多无与伦比的瑰宝,那些瑰宝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曾侯乙编钟。

编钟是由64件钟按音高秩序编排在一起的打击乐器。

曾侯乙编钟是迄今所知先秦时期件数最多的一套编钟,全套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

长架长748、高265厘米;短架长335、高273厘米。

上层分三组悬挂钮钟,中层分三组悬挂甬钟,下层则依长、短架分两组悬挂大甬钟。

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

最小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总重5000公斤。

编钟制作精良,全部用浑铸、分铸法铸成,并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

曾侯乙编钟每件钟均具备两个不同的音高,全套编钟音域跨五个半八度。

墓中还出土了用于演奏编钟的木槌和木棒。

这套编钟的钟及钟架、挂钩上共有3755字的铭文,内容为记录诸如音名、阶名、八度组等方面的乐律理论。

中国青铜钟的铭刻自商铙开始,整段成篇的钟铭最早见于西周钟,往往以单件铭和多件组合铭的方式,记录着祭祀、征伐、赏赐、册命、婚媾等事件,以彰显业绩和功勋,并明著后世。

在现知五百多件有铭文青铜钟里,绝大多数的铭文都与音乐无关。

如西周晚期南宫乎钟,甬部铭记:“司徒南宫乎作大林协钟。

兹钟名曰‘无射’”属于鲜见的实例。

曾侯乙编钟则出乎常规,其钟铭的内容除少量为记事之外,绝大多数是直接与编钟及其音乐相关的编号、标音及乐律理论,并有钟声应证和诠注,还有同墓所出的磬铭互通互证。

这是一部声、文对应,文、文相合,内容丰富、金光闪烁的乐律经典,一部迄今仅见的先秦乐律专著。

其铭文的全部内容,在传世的文献中绝无仅有。

先秦编钟音律的特色

先秦编钟音律的特色

先秦编钟音律的特色[摘要]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特别重视音乐的发展,认为优美的音乐是繁荣的象征。

曾侯乙墓的出土,使我们了解了先秦音乐的发展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又成为先秦音乐辉煌的见证。

[关键词] 先秦编钟曾侯乙编钟三份损益法特色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因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也被称为“歌钟”,它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的悬挂在木质钟架上,用木槌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

编钟最早出现于商代,当时为三枚一组,能演奏旋律。

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为空心,并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

近年来,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中,又发现有五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西周中晚期,编钟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

当时编钟常用于宫廷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

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九枚一组或十三枚一组。

先秦的编钟,钟身均呈合瓦(扁圆台)形,下端直径稍大,向下开口,口的中部向上弯曲。

一套编钟的枚数差异较大,有6枚、7枚,有十几枚,还有36枚的和65枚的。

均按照音序有规则地挂置在钟架上。

演奏时用棒锤敲击钟身,即可得到一定音高的乐音。

在制作技术上,先秦编钟已经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这不仅是就制作工艺上说,更是就对乐器的发声原理的研究而言的。

1953年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战国楚墓中的一套13枚编钟,工艺精美,音调准确,音色悦耳动听。

经专家测定,发现它的制作、性能不仅符合现代声学原理,而且每枚钟都能发两个乐音,两音之间为大三度关系。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编钟,共六十五枚,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王”。

其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其它乐器近百件。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

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

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

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

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

曾侯乙编钟——中国古代乐器之“瑰宝”内容摘要: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堪称“国之瑰宝”。

本文主要从结构、铭文、声音、工艺和价值等方面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还介绍了编钟的主人----曾侯乙。

本文最后谈到作者学习曾侯乙编钟后的感想,以及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学习,给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曾侯乙曾侯乙编钟价值感受一、曾侯乙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

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青铜器等文物。

出土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

从橱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

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

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参考文献:郭漠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这位姓乙的诸侯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经测量,墓葬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

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记载:“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14倍,这种构筑在岩石上的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发现” 。

墓类的乐器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在他巨大的坟墓里专门有一个墓室(东室)陪葬着乐器,这些乐器有:琴、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一件,悬鼓一件,还有编磬、建鼓、排萧、瑟、抱鼓等等。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1978年,一套在地下沉睡了2400余年的编钟在原襄阳地区随县城关镇西部城郊公社团结大队出土。

专家通过编钟上的铭文鉴定,这是一位名字叫“乙”的曾国君主的编钟,于是,它被命名为曾侯乙编钟。

这个墓葬,被称为曾侯乙地宫。

这次曾震惊中外的文物发掘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甚至,曾侯乙编钟曾险些毁于爆炸中。

炸出一座“日军地下军事仓库”1977年9月,某单位在原随县城关镇西两座山岗上开山炸石,平整土地,准备扩建厂房。

在施工中,施工人员王家贵发现,在东团坡红色砂岗岩山岗上有一片灰褐色泥土。

他当即感到,这里可能有古墓,并马上向单位负责人郑国贤汇报,随后又向原随县文化馆汇报。

原随县文化馆听到后,并没有回复。

工地便接着施工。

接下来的爆破作业中,工人发现了几件古铜器,郑国贤当即将铜器交到原随县文化馆,并请原随县文化馆派人勘察。

原随县文化馆随后派出一名工作人员到现场,因为该同志不是学习考古的,看了现场后轻率地表态:“这里没有文物,你们可以继续施工”。

事后,该工地继续采用爆破方式施工,并用推土机推土。

1977年12月底,工人施工时在土层中发现一片整齐的青石板。

因为文化馆工作人员曾说这里没有文物,一些工人便猜这里可能是日本人在此修筑的地下军事仓库。

很多人信以为真,并很快在当地传开。

但郑国贤、王家贵等人猜测,这可能是古墓,并由王家贵再次向原随县文化馆报告。

随县文化馆派两人看过后,因拿不定主意,便向原襄阳地区文化局报告。

1978年3月5日,在原襄阳地区文化局邀请下,刘柄和襄阳地区文化考古行政负责人王少泉到现场进行勘察。

当刘柄和王少泉赶到现场时,工地上刚刚放完炮,灰尘飞扬。

刘柄一进现场踏勘后,不禁大吃一惊,他根据现场花白土(注:在开挖墓地回填土时,由于原来土层上下混杂回填,使回填土颜色不一致)情况,断定这是一座大型墓葬无疑。

随后,刘柄便根据现场痕迹,铲出了墓葬的墓口。

经测量,墓葬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

刘柄还根据墓葬形制,初步认定该古墓时间处于西汉与春秋之间,并且墓葬规模较大,应该是一座重要的贵族墓葬。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文化品读编"、音%、&声学+美冯惠愚江苏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几首融入血脉的歌0谁的生命历程没有几段触动心弦的曲0谁的一生没有被沁人心脾的音乐感动过0当你沉浸于那宛如天籁的旋律,感动于那荡气回肠的和声,震撼于那石破天惊的乐章时,你可曾想过,这是数学之美跨越了时空与音乐之美的天衣无缝的对接•谈到音乐,离不开音阶,谈到音阶,不妨先看看举世无双、巧夺天工的,音乐史上无与伦比的愧宝----中国古代的编钟•曾侯乙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的考古发掘中,历经2430年,重达2567kg的65个大小编钟被发掘出土.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这套编钟以恢弘的气势、精湛的铸造工艺、非凡的音乐效果以及内容丰富的乐律铭文震惊了世界!它的音域跨越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在每个钟的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其音阶结构与现代的C大调系同一音列.用这套编钟可以毫无困难地演奏古今中外的乐曲•我国的音乐工作者就用这套编钟演奏过中外名曲,如表现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被流放时悲愤之情的《楚荡》,意境深远、乐音悠长的《春江花月夜》,还有那情意深长的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气势恢宏的贝多芬名曲《欢乐颂》等•过去,西方总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形成晚于希腊,中国的七声音阶是“舶来品'依据是中国古代音乐主要用五声音阶(“宫(gong),商(shang),角(jue),徵(z+),羽(y-)'即只有类似于“1(哆),2(睞),3(咪),5(嗦),6(啦)"的五音,而无“4(发),7(希)这两音)•其实,在《周礼》中,就已经有了十二音的专名: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而曾侯乙编钟则以实物证明了我国古代音乐的理论发展水平极高•这都说明了我国古代的乐律与西方的乐律是互相独立发展起来的!既然是独立发展的,为什么不像语言文字那样差异巨大,不能兼容0以致2400年前的中国古代乐器可以毫无困难地演奏现代的中西音乐呢0这与音乐的数理特性有关.声音由振动产生.振动的频率决定了音调的高低.1834年,物理学家把国际标准音定为-i=440Hz(第一国际音咼,还有—= 435Hz的第二国际音高)•键盘乐器的键盘大家都看过•用七个白键与五个黑键组成一组完整的音阶,从低到13新高普数学文化品读高顺序排列为:……;c,"C,D,"D,E,F,"F,G," G,A,"A,I;c,"c,d,"d,e,f,.......在此序列中,相邻的同名的两个音(例如C与c)相差八度,后者频率是前者的2倍.而在此序列中相邻的两个音,后者的频率都是前者的频率乘以一个常数q・于是,c 的频率等于C的频率乘以32.所以,32?2!q =2!.由此可以得到各音的音频与“C”音音频的比值表:C"C D"D E F"F G"G A"A B c 12令2令2令2令2令2令2十2令2备2普2#2爭11•059461.122461.189211.259921.334841.414211.498311.587401.681791.781801.887752这就是十二平均律的数理基础.十二平均律的首创者,是明朝的朱载境,朱载境原为藩王的世子,但在他父王去世后七次上疏,放弃了原本应该由他继承的藩王王位,退居山野.他潜心研究音律多年,终于创建了十二平均律,1584年,朱载境应用自制的八十一档双排大算盘,开平方、开立方求出十二平均律的关键数据——&的12次方根'这个最重要的参数,计算结果精确程度达二十五位有效数字,并据此精心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定音乐器——弦准,把十二平均律的理论推广到音乐实践中.朱载境还制作了三十六支铜制律管,每管表示一律.在他的著作中对每律的选材、制作方法、吹奏要求都有详细的说明,数据极其精密•比利 时布鲁塞尔乐器博物馆馆长马容经过多年的研究,复制了其中的两支律管,他说:“这样伟大的发明,只有聪明的中国人才能做到•'十二平均律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包括钢琴,故朱载境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就说过:“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载土育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在朱载育发表十二平均律理论之后52年,Pere Marin Mersenne在其所著《谐声通论*(1636年)中发表相似的理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根据它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钢琴.所以,音阶其实与函数关系非常密切•这里,q=2!•由—=440Hz,故得1=440R1.68179 ?26!626Hz.由此即可以推出所有的音名对应的频率!这样确定的音阶的关系特别有利于转调,以任何一个音为“1”都可以很方便地转调•这就是钢琴上任何一个键都能作音弹奏曲调的原因.每一个单音都有它独一无二的音咼,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魅力,但是几个单音同时演唱(奏),便形成和声,和声才是真正来自天堂的声音,当我们屏气凝神,如痴如醉地聆听这天上之音,你仿佛会感到音符在全身缓缓流淌,直达心灵深处,引起情感上的无限共鸣•为什么和声如此美妙,如此摄文化品读人心魄?你可知道,和声的秘密其实隐藏在数学之中吗?在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2'&!5,2& &!25;这意味着,G的频率约为C的1.5倍,也就是说,C调的“1(哆%音的波长约是&(嗦%音的1.5倍,在“1”音的音波振动2次时,“5”音的音波振动$次,这样的两个音应该听起来很像,仅次于“1”和“1”(“1”音的音波振动1次时,&”音的音波振动2次),C调的“1”音的波长约是&”(咪)音的1.25倍,在“1”音的音波振动4次时,&”音的音波振动5次,这样的三个音同时发出时特别和谐,相互映衬,相互融合•这应该就是为什么把类似于“1$5(哆咪嗦%这样的三音称为五度和弦的原因.波长为1.5: 1.25:1((虚线):(点线):(实线))的三个音的波长比较示意图当然,我国古代的音阶还用”三分损益法”得到,三分损益法中,“5(嗦%和“1(哆%的波长比就是1.5:1;而用三分损益法得到的音阶演奏起来曲调优雅,但变调性较差,我国的琵琶、笙、箫、笛等乐器多用三分损益法制造.我们已经从数理的角度讨论了音阶与和声,而音乐艺术是千变万化的,音乐家的无限的艺术创造力天马行空,超越我们的想象,所以这样纯粹用数学计算得到的结果并不能完全体现他们的灵感与思维的变化,因此现在的键盘乐器的每个音也是可以微调的•除此之外,也还有用其他方法来得到12音阶的•但无论用什么方法得到的音阶,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音在高八度之后,音频都为原来的2倍,而且相邻两个八度音之间都分成了12个半音.这样一来,古今中外的音乐都可以相通而不像语言文字那样差别巨大了,所以说音乐是人类的共同的语言.一旦数学与音乐完美结合,音乐艺术便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小小音符从艺术家魔术大师般的指尖上流淌出来,从涓涓细流汇集为浩瀚大海,从点点星辰延伸到无垠的银河,光耀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伴随着我们,温暖着我们,提升着我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音乐.妈妈浅吟轻唱那温柔的摇篮曲伴随着你成长,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在几代人的童年中唱响.几首略带乡音的山歌把我们带回魂牵梦萦的家乡.战士们唱着慷慨激昂的战歌,誓把侵略者赶下太平洋•音乐那跳跃的音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音乐那美妙的旋律化入了我们的生命,带给了我们无可比拟的快乐.当你全身心享受那摄人心魄的乐音时,可曾想过,那悦耳动听的千变万化的音符与旋律,也是数学大花园中五彩缤纷的奇异花朵.数学无处不在.。

浅析曾侯乙编钟的文化属性和音乐技巧

浅析曾侯乙编钟的文化属性和音乐技巧

浅析曾侯乙编钟的文化属性和音乐技巧□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胡舜方【摘要】摘要:本文对曾侯乙编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曾侯乙编钟的文化属性和音乐技巧进行了探讨,探求了曾侯乙编钟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诸多方面代表的意义以及成果。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年(卷),期】2014(000)018【总页数】2【关键词】曾侯乙文化属性音乐技巧作为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数量最多、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曾侯乙编钟的艺术感染力和所传达的文化属性震撼了整个世界。

由于钟在当时作为礼乐用器而体现出的特殊含义,与家具、车马器、兵器、葬具、生活用品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体现了特殊的文化属性。

同时,作为重要的礼乐用器,曾侯乙编钟在音乐频率、音阶、音色方面也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值得后人进行不断的探索。

一、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和特点1.曾侯乙编钟的出土。

在197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随(曾)国故都,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随州市郊外偶然发现了一座战国早期的随国国君墓葬。

这所墓葬整体面积达到了220多平方米,甚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了六倍,被称之为“超级古墓”。

在考古小组赶到现场时,在部队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顶层仅差80厘米时,及时阻止了炮弹的破坏,保存下了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

1978年5月,在对这所墓葬进行积水抽干后,这座神奇的古墓震撼了整个世界。

考古人员不仅仅在这所墓葬群里发现了大量精美的车马器、漆木器、铜礼器、乐器、金银器、珠玉器、兵器、服饰以及铭文文字资料等,而且挖掘出了精美绝伦的青铜铸器——多达65个、重达2567公斤的大大小小的编钟,它们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被世界所瞻仰。

这就是曾侯乙墓,而出土的编钟就是震撼世界的曾侯乙编钟。

本次考古活动所挖掘出来的墓葬,实属中国历史上所罕见,其墓主的身份明确、下葬年代准确、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出土文物保存完好、种类齐全等都是空前的。

尤其是其中的音乐乐器以及音乐文物资料等,都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次空前发现,其数量之多、品类之全、保存之完好、学术内容之丰富都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国考古史上、冶铸史以及音乐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曾侯乙编钟铭文呈现先秦钟律的“六律”实践

曾侯乙编钟铭文呈现先秦钟律的“六律”实践

・29・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JOURNAL OF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曾侯乙编钟铭文呈现先秦钟律的“六律”实践宋克宾摘要:“六律”是先秦钟律的一个核心概念。

对于不同文献中记载的“六律”, 学界存在几种不同的解释:六阳律、六声音阶、十二律的泛称、阴阳六律、五声音 阶五度关系转调所需要的“六个音律”。

曾侯乙编钟乐律铭文是先秦钟律实践的直 接记载。

文章认为曾侯乙编钟乐律铭文呈现了先秦钟律的“六律”实践,反映出先 秦钟律实践中的“六律”就是六阳律。

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的概念,曾侯乙编钟 六阳律体现的音乐实践包括:以六阳律为中介比较各国律名;以六阳律名为基础构 成六阴律名从而完形十二律;用六阳律(之均)来说明姑洗均之声的宫调关系。

关键词:曾侯乙编钟;乐律铭文;钟律;六律;六阳律;实践D0I : 10. 3969/j. issn. 1008 -7389. 2020. 04. 003中图分类号:J612. 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7389 (2020) 04-0029 -12先秦礼乐以“钟磬之乐”为代表,“钟磬之乐”的乐律实践是先秦“钟律”在音乐层面 的基本含义。

“六律”是先秦钟律实践的核心概念。

虽然受到先秦阴阳文化观念的意义叠加, 但“六律”必然有其音乐操作或技术层面的本初意义。

由于钟律实践的知识、技术往往为专 职乐师所掌握,加上周、秦、汉的社会更替,汉代人已经不完全清楚先秦钟律在实践层面的 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产生了许多千古谜题。

“六律”就是其中谜题之一。

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了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钟体铸有2828字铭文。

这些铭文,是汉代注经者们也没有见过的、先秦钟律实践的直接材料,为我们解读先秦钟律 包括“六律”概念的实践内涵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收稿日期:2019-12-12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先秦编钟编磬的乐律实践研究” (19YJC760087);广东省教育厅2018年度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两周钟磬的乐律学研究” (2018WTSCX058)。

从六十调到工尺七调

从六十调到工尺七调

从六十调到工尺七调李芸倩【摘要】先秦到明清,中国的调式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经过梳理可以发现宫调史的发展轨迹是从六十调、八十四调到二十八调到最终形成工尺七调,这是一个从偏向理论存在到注重实践使用的一个变化的过程.【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8(000)022【总页数】1页(P10)【关键词】宫调史;六十调;八十四调;二十八调;工尺七调【作者】李芸倩【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一、先秦六十调的产生对于先秦文献的解读可以看出十二律的体系已经建立,五声七声的音阶观念在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清楚地表明这时已经产生五声为核心的音列,和十二律的观念,“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

”还说明了此时已有旋宫的理论存在,那么也就是说,理论上此时已经有产生六十律的依据。

既然人们是用三分损益为生律方法来安排十二律的产生,以三分损益为标准,自然就会产生五声音阶以及含有增四级的七声音阶,也就是后世的雅乐音阶。

曾侯乙编钟甫页曾生律体系,是以四个五度关系的基本音宫徵商羽分别为基础,上下三度个生出两个音,从而形成十二律。

在此之前,都是约定俗成的默认中国的生律方法就是三分损益法。

对编钟的音阶研究,发现含有增四级的音列的客观存在,从而表明先秦已经形成了正统的雅乐七声观念。

同时从编钟的铭文中还可以看出清乐音阶观念存在的可能。

也就是说,早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六十律和延续两千余年的雅乐音阶观念,而且清乐音阶的某些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着的,而并非人们一直认为的清乐音阶完全是在外来音乐的影响下产生的。

二、八十四调到了汉代,针对三分损益法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进行研究,出现了京房六十律,何承天新律,以及梁武帝的四通十二笛。

从京房起,开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对黄钟不能还原沿着三分损益的思路的漫长的探索;而何承天的新律是另一种思路,将黄钟不能还原的所差音分平均到每个音上,音律的计算在数学上是模糊的,注意到了实践的灵活性,直到朱载堉得到了十二平均律才将这个问题解决。

编钟的常识介绍及其演奏重点

编钟的常识介绍及其演奏重点

编钟的常识介绍及其演奏重点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编钟的常识介绍及其演奏重点,希望有所帮助!编钟,是大小相次的青铜钟组编而成的打击乐器,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木锤敲击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可以演奏各种美妙的乐曲。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礼乐重器,历史悠久,不仅用于祭祀天地,宴宾奉祖,祈安送福,而其用以育人、教乐。

古代统治者每逢盛世或重大庆典,都冶铸钟或鼎器,以严祥和,故而编钟又称和钟,钟鼓之乐成为帝王诸侯的特权。

工艺:钟的铸制采用精密铸造法。

精密铸造法又称为失蜡铸造法,它是采用一次性可熔失的蜡质材料作模型,然后在蜡模上反复涂盖耐火涂料制成型壳,型壳硬化后,在蒸汽和热水中将蜡模熔失得到壳型。

壳型经焙烧后趁热浇注,金属凝固后打碎型壳,得到铸件。

整个过程要经过设计、制模、作范、合金、浇铸、铸后加工(包括调音)多道工序。

钟体、挂钩以及钟架上的金属构件均为铜、锡、铅合金,配方因用途而异,合乎科学原理。

它用浑铸、分铸、铜焊、镴焊、铸镶、错金、磨砺等方法制作而成,工艺精湛。

它的装配、布局,在力学、美学、实用上,都处理得十分恰当。

音乐原理: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在蜡模制好之前,必需对石膏模型进行调音,石膏有固定的频率,也有明显的双音关系,只是发声微弱短促。

石膏钟的声音和铸青铜钟的声音有一定的关系,它们的发声原理是一样的,因此可以调石膏钟,以减少青铜钟浇注后的调音工作量和可以准确的调出有明显的双音关系的钟。

编钟的材质:编钟作为演奏乐器,材料的选择对声学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编钟的材料是青铜。

青铜是一种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又加进了少量的锡和铅,各种金属成分的微妙的比例变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重大的影响。

青铜中锡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铜的硬度。

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

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曾侯乙编钟——中国古代乐器之“瑰宝”内容摘要: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堪称“国之瑰宝”。

本文主要从结构、铭文、声音、工艺和价值等方面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还介绍了编钟的主人----曾侯乙。

本文最后谈到作者学习曾侯乙编钟后的感想,以及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学习,给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曾侯乙曾侯乙编钟价值感受一、曾侯乙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

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青铜器等文物。

出土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

从橱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

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

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参考文献:郭漠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这位姓乙的诸侯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经测量,墓葬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

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记载:“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14倍,这种构筑在岩石上的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发现” 。

中国音乐美学专业课部分答题

中国音乐美学专业课部分答题

中国音乐美学(专业课)部分答题单选题----------------------------------------------------------------------------------------------------2.《礼记》中记载少年从多大就开始学习礼乐()。

正确答案:C.123.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正确答案:6.哪部文献中对曾侯乙编钟做了记载()。

正确答案:A.《周礼》7.孔子乐教的道德内容首先体现在哪项规定上()。

正确答案:B.有教无类多选题----------------------------------------------------------------------------------------------------1.新石器中晚期乐器测音的乐器出土于哪里()。

正确答案:A.陕西 B.山西 C.甘肃2.下列哪些是孔子谈对音乐型态美的感性体验()。

正确答案:A.始作,翕如也 C.从之,纯如也 D.《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3.下列哪些属于嵇康认为音声的作用()。

正确答案:A.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 B.导出人的情感4.哪些特点表明了《诗经》中记载的是郑国东迁之后郑风()。

正确答案:A.有对溱水的描写 B.有对洧水的描述5.《声无哀乐论》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A.思辨性很强 D.对审美规律进行了探讨6.“琴之为言禁”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恪守准则()。

正确答案:A.道德自律 B.行为规范判断题----------------------------------------------------------------------------------------------------1.对钟律十二律制而言,三度生律成就了六阳律、六阴律。

正确答案:对3.唐玄宗曾着重说过,乐舞的表演不是为了供人娱乐之用的。

正确答案:错5.“指与音合”是讲在演奏技术上要达到对演奏技巧的自如运用与纯熟掌握。

【吉金传】曾侯乙编钟:千古绝响

【吉金传】曾侯乙编钟:千古绝响

【吉金传】曾侯乙编钟:千古绝响一、乐出东方1978年5月,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地区,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发掘工作的对象,是当地空军部队扩建营房时偶然发现的一座大墓。

初步勘探结果显示,这是一座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1号墓大六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十四倍,构筑在岩石上——这种筑穴方式叫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见到。

当墓室巨大的椁盖被吊车吊起后,人们才发现这座古墓内部已经完全被3米深的积水淹没。

一番考量后,考古人员决定先用抽水机将积水抽干,再进行下一步的发掘工作。

5月22日午夜,当水位下降到距椁墙顶50厘米处时,墓穴中室内靠西壁不远处隐约出现了与之平行的2个长约2米的木架。

之后几天内,随着水位的逐渐下降,更下层的横梁、木架、柱托相继出水,一同露出的还有其上悬挂的一组组纹饰精美、悬挂整齐的钮钟、甬钟和镈钟。

墓内积水终于见底后,一整套保存完整、气势宏大的青铜编钟呈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注1]在泥土之下沉睡了2400年后,这件人类音乐史上的伟大奇迹,终于带着一个钟鸣鼎食的古老时代,重新回到阳光之下,用它金声玉振的袅袅乐音,奏鸣出震撼世界的千古绝响。

二、宝器宗彝这套编钟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

木制钟架由长短不同的两堵呈曲尺形垂直相交的立面构成,分上、中、下三层,有足足246个构件;7根有着繁复彩绘的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6个佩剑的“武士”和8根圆柱一起,为曾侯乙托起他心爱的乐器。

全套编钟共计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

每件钟上不仅有铭文,而且以圆雕、浮雕、阴刻、错金、髹漆彩绘等多种技法加以装饰,显得典雅、大气而庄重,代表着先秦时期铜器范铸技术的一座高峰。

位于这组编钟最上层的,是三组较小的钮钟,全套编钟的最高音就是由其中最左边的那枚发出的。

所谓“钮钟”,就是指通过顶端一个被称为“钮”的方形环挂到钟架上的钟。

中国古代音乐的六律五音

中国古代音乐的六律五音

中国古代音乐的六律五音中国古代音乐的六律五音律,定音器(竹管)。

共有十二个,各有固定的音高和名称:1.黄钟(C),2.大吕(#C),3.太簇(D),4.夹钟(#D),5.姑洗(E),6.中吕(F),7.蕤宾(#F),8.林钟(D),9.夷则(#G),10.南吕(A),11.无射(#A),12.应钟(B),合称十二律。

区分开来,奇数(阳)称六律,偶数(阴)称六吕,合称律吕。

古书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就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而言的古代的六个音律①通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

②由于律吕的发音,阴阳相生,左右旋转,能发出许多声音,周而复始,循环无端,所以用六律来比拟十二经脉在周身循环的统一性。

《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

”③专指六阳律。

把六阴律称为六吕。

《灵枢·邪客》:“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六律是《易经》上的东西,比较复杂。

《易经》《乐象篇》说:“声者,乐之象也。

”这里的“声”指构成乐象的基本要素,即五声、六律。

五声表示音程,但还不能决定一只曲子音调的高低,决定音调高低的是十二律。

十二律分阴阳两类: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属阳律,称为“六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是阴律,又叫“六吕”。

通常所说的“六律”,则是包括阳律六律和阴律六吕的总称。

六律也是取法自然的结果,具体说是对一年十二个月不同风气观察的结果。

贾谊论六律曰;“声音之道,以六为首,以阴阳之节为度。

是故一岁十二月,分而为阴阳,阴阳各六月,是以声音之器十二钟,钟当一月,其六钟阴声,六钟阳声,声之术,律是而出,故谓之六律。

”贾谊又说:“夫律之者,象测之也,所测者六,故曰六律。

”这就明白地道出了六律是观物取象的产物。

五音(1)出《灵枢·邪客》。

指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音。

楚王酓章钟商穆试解

楚王酓章钟商穆试解

楚王酓章钟“商商穆”试解方建军天津音乐学院1978年发掘的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编钟一架65件,其中有一件楚王酓章为曾侯乙所作的镈钟,钲间纪事铭文如下(用通行字依原行款写出):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

作器者楚王酓章即楚惠王,作器时间为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1。

与楚王酓章镈同铭的编钟,北宋时在湖北安陆曾出土过两件,最早著录于宋代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但只有编钟的铭文摹本,缺少铭文和纹饰拓本,也没有编钟的图形。

这两件楚王酓章钟,其中一件纪事铭文与曾侯乙墓所出楚王酓章镈完全相同,唯行款有异,铭文末尾尚有“商商穆”三字(图一)2。

另一件钟的纪事铭文为“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系全铭的后半。

此钟铭文的末尾又另起一行,直排书写“少羽反、宫反”五字。

图一楚王酓章钟铭文摹本薛书之后,宋代仍有其他金石学著作收录这两件楚王酓章钟,其中以王厚之的《钟鼎款识》所录最可参考。

此书收录具“商商穆”铭文的一件钟,并增印了这件钟的铭文和纹饰拓本(图二)3。

由拓本看出,“商商”二字分别位于此钟正鼓部花纹的上、下居中处,“穆”字则在编钟的右侧鼓部。

另一件钟的“少羽反”和“宫反”,虽无铭文和纹饰拓本,但据曾侯乙编钟标音铭文通例,应分别铸写于编钟的正鼓部和右侧鼓部。

图二楚王酓章钟铭文和纹饰拓本曾侯乙编钟出土之后,宋代所出楚王酓章钟再度引发学者的讨论。

目前,各家对于铭文“少羽反”和“宫反”的解释基本一致,即“羽”、“宫”分别为编钟正、侧鼓音的阶名,其音程关系为小三度。

“少”指高音区,“反”乃高八度之意。

但是,对于“商商穆”的理解则仁智互见,异说纷呈。

杨树达先生认为,“穆”应为变徵4;黄翔鹏先生认为,“穆商商”为楚国穆钟律(音高位置在bB)的商调之商5;李纯一先生认为,“商”、“穆”为编钟的正、侧鼓音,音程关系为大三度6;吴钊先生认为,“穆”应为“变徵”,“商”、“穆”二音为大三度音程7;曾宪通先生认为,“穆商商”应为“穆音商”,“即曾国穆音律之商音”8;王德埙先生认为,“商商”应为商音之上方大三度(#F),“穆”为“商商”的上方大三度(#A或bB)9;王子初先生认为,“穆”应为“穆钟之徵”,其音高位置为F,“商”、“穆”二音为小三度关系10。

我国十二律阳律

我国十二律阳律

我国十二律阳律
我国十二律的阳律是指从黄钟到仲吕的十二个乐律,它们分别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大吕、夹钟、仲吕、半相加。

其中,阳律有六个,它们是黄钟、太簇、姑洗、大吕和夹钟,这四个乐律属于高八度的律吕,属于阳律,而仲吕则是半相加的一个乐律,属于阴律。

这六个阳律各有特点,黄钟是十二律的开始,具有纯厚宏亮的特点;太簇乐律,表现清新悦耳的音乐特点;姑洗乐律清澈而刚健;大吕和夹钟都属于高八度的律吕,大吕音乐特点纯厚含蓄,而夹钟音乐特点则轻快活跃。

总的来说,阳律代表着积极向上、光明正大的品质,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阳律在古代乐器制作、音乐演奏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影响着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曾侯乙编钟铭文中所体现的中国人早期律学实践

曾侯乙编钟铭文中所体现的中国人早期律学实践
关键词: 曾侯乙编钟铭文; 纯律;曾; 下角; 变商 中图分类号: J612.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3-7721.2017.01.015
一、 律学史的背景

5 世纪就形成了十二个标准律名: 黄钟、 大吕、 太
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 人类文明史中一项专门的学问是有关对乐 音之间运动规律的认识, 这就是律学。作为最古 老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很早就开始探索音律在 弦鸣、 体鸣和气鸣乐器上的物理常量。这些对乐 音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引向音乐数学这门学科。 从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 8-3 世纪) , 就已经形成 了对乐音的体系化认识, 这些系统化的知识都记 载在古籍文献中。在两千多年的学术史书写中, 关于乐律学的书籍难以胜数。中国人在先秦就 形成的大国意识, 充分体现在统一度量衡方面, 这其中也包括了音乐方面的统一原则, 在公元前
论断得到实物确证。测音数据和铭文记载也证 实了这个结论, 即先秦合瓦形编钟是双音结构, 中国音乐也早有三度生律的实践。同墓出土的 另一件五弦器, 是专为调钟的音高而备的调音器 ——均钟 ( 见图 1), 其原理也是通过听辨迅速找 到弦的分段振动节点而获得正确的音, 如同古希 腊的一弦器(monochord)。
李 玫
摘 要: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门的纯律理论, 但是在传统乐器古琴的演奏及其大量有关文献
中却包含着纯律的实践和理论。琴律的记述年代较晚, 未能形成系统的纯律理论。20 世纪 70 年 代末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已经存在的纯律实践。结合其它材料, 文章获得这样 一个认识, 即纯律的运用并非必然地与复调音乐和功能和声体系共生, 在旋律性的单音音乐发展 中也同样有所实践。

关于曾侯乙编钟的礼仪文化分析

关于曾侯乙编钟的礼仪文化分析

关于曾侯乙编钟的礼仪文化分析摘要:曾侯乙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

关键词:曾侯乙编钟;礼仪文化;分析一、曾侯乙编钟的结构特点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是楚惠王赠予曾侯乙并永世享用的,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

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

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铸钟共65枚。

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

另有一件铸钟,位于下层甬钟中间,形体硕大,钮呈双龙蛇形,龙体卷曲,回首后顾,蛇位于龙首之上,盘绕相对,动势跃然浮现。

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

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铸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

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

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

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

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从音效上看,编钟所用青铜是以高纯度的铜、锡、铅按一定比例冶炼而成,钟壁厚度、钟的形制的设计,都达到了完美极至、无可挑剔的地步,如此才保证了编钟绝佳的音响效果。

【音乐干货】曾侯乙墓编钟

【音乐干货】曾侯乙墓编钟

【音乐干货】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

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1)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

中下两层为甬钟,有45件,也分三组。

编钟之外另有一件是楚惠王铸赠曾侯乙的铜镈。

这套编钟是目前所见古代编制最为庞大的一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音乐的规模、音乐活动情况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资料。

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2)整套编钟以姑冼律为宫。

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即从最低音大字一组的A音到最高音小字三组的c音之间为五个八度)。

中间三个八度(即从大字组的G音到小字组的g音)十二律齐备。

钟上共有2800多个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曾等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

这些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代各地音乐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并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古代乐律提供了实证资料,这也说明我国音乐文化中的旋宫转调问题不止是确凿有据的理论,而且已有丰富的音乐实践成果。

3)多数甬钟可发大三度或小三度的两音(分别在鼓部和隧部),引发了研究者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范围、意义及出现时代的思考。

4)编钟的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说明三分损益律较早运用于实践中。

各组编钟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中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

由此可以看出,从编钟制作、乐律学理论等方面,研究者都能从曾侯乙墓编钟得到直接的解答和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曾钟设计中三度定律“角-曾”结构与五度定 律的互补、结合,形成了一个有别于管律、弦律 的钟律十二律体系。
例二: 曾侯乙编钟钟律中两种生律法的互补、融合示意图
❖ 从以上图示上可知,在宫、徵、商、羽这四个音上建立的“角-曾”大三 度关系,是基本的,是整体结构的基础,相应产生的小三度关系是派生 的,而五度生律则起到使之结为一个统一体的作用。
曾侯乙编钟六阳律的三度定律 及其音阶型态
修海林
文献发表: 黄翔鹏:曾侯乙钟、磐铭文乐学体系初探,音乐研究,1981年1期。 修海林:曾侯乙编钟六阳律的三度定律及其音阶型态 ,中国音乐, 1988年1期。 关键词:曾侯乙编钟 六阳律 三度生律 音阶观念
相关知识: 曾侯乙编钟简介
❖ 全套65件青铜钟,悬挂于曲尺形钟架,分纽钟(上层,分为 三组,共19件)、甬钟(中层分为三组、下层分为二组,共 五组45件)、鎛钟(置于下层,1件),依其音列有序排列。
(﹟5——)1——3——﹟5—— 1 宫曾 宫 宫角 宫曾 宫
(﹟2——)5——7——﹟2—— 5 徵曾 徵 徵角 徵曾 徵
❖ 在曾侯乙全套编钟中,由上层钮钟(二、三组)中可以看到此结构方式 的生律思维模式。我们称其为“六阳律三度定律思维模式”。
❖ 链接:《说文》解“曾”,称“曾,益也。”取增益层垒之 意。
❖ 其意义在于完成了钟律十二律中六阳律、六阴律的构建: 宫、商两组“角-曾”结构,完成的是十二律中六阳律的构建。 徵、羽两组“角-曾”结构,完成的是十二律中六阴律的构建。
曾侯乙编钟的六阳律
❖ 曾侯乙编钟在其钟律设计上,是以“割先聿均(姑洗均)” 统一全局,作为全部标音体系总纲的前提。曾钟的六阳律, 实际上是以割先聿 之宫的“角-曾”结构(与上层三组钮钟 “宫——宫角——宫曾——宫”的定律框架相合),与割先 聿 之商的“角-曾”结构(与上层三组钮钟“商——商角— —商曾——商”的定律框架相合)的互补而完成的。构成这 六个阳律基础的,其实是割先聿 与妥宾(蕤宾)这两组“角 -曾”结构。其他的夷则、无射、黄钟、太簇四阳律,都是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例一:曾侯乙编钟上层钮钟(二、三组) 在宫-徵、商-羽这四音上建立的 “甫页-曾”结构。
上层钮钟铭文展示的两种“角-曾”结构定律框 架:
❖ 宫-徵五度关系律位上建立的“角-曾”结构定律框架: 上层三组钮钟铭文展示的,是在宫-徵五度关系律位上,
各建立一个“角-曾”结构的定律框架: 宫——宫角——宫曾——宫
❖ 3、曾钟演奏中,正鼓部(原称“隧部”)的发音效果及演 奏的便利程度要远胜于侧鼓部(原称“鼓部”)。曾钟中, 古音阶的商角(﹟4)发音敲击部位,均在正鼓部。但是, 这个音,若和曾侯乙编钟具有的“管子生律”特征放在一起 考虑,则可以看到实际存在着的、可以正鼓部上演奏的新音 阶形态。这个商角,却是作为新音阶的第七级音而存在并发 挥作用。历史上被后世文献记载的“管子生律”特征,也在 这里以整体的正鼓音设计形态,以及完整的、合乎其生律推 演逻辑规律的七声形态展现出来。
徵——徵角——徵曾——徵 商-羽五度关系律位上建立的“角-曾”结构定律框架:
上层二组钮钟铭文展示的,是在商-羽五度关系律位上, 各建立一个“角-曾” 结构的定律框架:
商——商角——商曾——商 羽——羽角——羽曾——羽
从中看到的是不同以往古代律学史上常见的五度生律中,始发律经十二 次循环相生然后重返原位的生律思维,而是以更为简结而独特的方式,由始 发律连续向上两次大三度生律而达到其还原。
❖ 曾侯乙钟的六阳律为: 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 十二律中的六阴律为: 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相关链接:
❖ 1、历史上十二律制中的所谓“六律”、“六吕 (或六同)”,与钟律体制中三度生律与五度生 律的融合有一定关系。
❖ 2、对钟律十二律制而言,三度生律成就了六阳律 (“六律”)、六阴律(“六吕”),五度生律 则使阴阳律维系在十二律制的统一结构中。
分析:
❖ 1、曾钟钟律体系中,古音阶和新音阶并存。古音阶中的第 四级音是“商角(﹟4)”,新音阶中的第四级音是“羽曾 (4)”。曾钟中,羽曾的音数甚多,诸均中,羽曾又远多 于商曾,已说明新音阶已较古音阶要突出。
❖ 2、在编钟铭文中,对新音阶第四级音专有一个名称“龢”, 并且,在主要用于演奏的甬钟设计中,新音阶第四级音有明 显的地位。
上钟架构件铭文计3755字。 可视为文物上的先秦乐律 学文献。
曾侯乙编钟钟律体制中的
“甫页-曾”(或可称“角-曾”)结构
经由曾侯乙编钟的钟律铭文与实际测音结果的证实,在 曾侯乙编钟的钟律体制中,存在着一个“甫页-曾”(或可 称“角-曾”)结构。该结构的含义是指: ❖ 以本位音上方大三度称其“甫页”(或称“角”); ❖ 以本位音下方大三度称其“曾”(亦可理解为本位音连续向 上两个大三度)。 如(设宫为1):

中层一二三组甬钟正鼓音的五声形态
曾钟的设计中,“管子生律”的五声形态是显而易见的。
曾侯乙编钟音列设计中新音阶形态的存在
❖ 例三:曾钟正鼓部上的七声新音阶
链接: ❖ 在下层二、三组甬钟音列的正鼓音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具
“管子生律”特征的完整的七声新音阶形态。
中层二组和中层三组钟列,在实际演 奏的互补中,能够构成七声新音阶形态。
中层一、二、三组甬钟上的“角-曾”结构
曾钟设计中三度生律法与五度生律法的融合
❖ 曾钟中的三度生律,是分别在“宫——徵——商——羽”这由 五度生律生成的四音基础上形成的。
❖ 证明在曾侯乙全套编钟的钟律理论设计中,存在着一个三度生 律法与五度生律法的融合。这两种生律法对曾侯乙编钟钟律的 十二律体系的构筑中,是必不可少的。
❖ 编钟的铸造,经过铸型、浇铸、调音工艺。 ❖ “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凫氏为钟”(《周礼·考工记》) ❖ 每钟可发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体现出两个不同的基频:
正鼓音为第一基频,侧鼓音为第二基频。 ❖ 编钟音域最低音为C,最高音是d4。谓“一钟二音三度音程” ❖ 钟体刻有铭文2828字,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