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案-民歌欣赏

合集下载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3. 引导学生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欣赏和学唱代表性民歌3. 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欣赏法:播放代表性民歌,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3. 实践法:分组学唱民歌,进行合唱表演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音响设备3. 民歌乐谱4. 合唱麦克风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欣赏篇:播放代表性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民歌的美。

3. 学唱篇:分组学唱民歌,给予学生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4. 文化篇:讲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如《茉莉花》所反映的江南水乡风情。

5. 实践篇:分组进行合唱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民歌的魅力。

6. 总结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民歌的意义和价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合唱等。

2. 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学唱和实践,评估学生对民歌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民歌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所学民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参观民间音乐表演:组织学生参观民间音乐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歌文化。

3. 制作民歌专题报告:让学生选择一首感兴趣的民歌,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并进行报告分享。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给予个别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2. 注重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唱和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现力。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

中国民歌欣赏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歌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学习并欣赏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4. 引导学生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国民歌的分类。

3. 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欣赏。

三、教学流程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中国民歌,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的初步认识,比如内容、表达方式等。

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国民歌的分类,包括地域性、民族性、题材性等。

欣赏学习(3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几首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如《茉莉花》、《梁祝》、《采茶舞曲》等。

2. 欣赏过程中,教师介绍每首歌曲的背景故事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分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中国民歌。

2. 每个小组根据所选歌曲设计一段表演,可以是舞蹈、合唱或其他形式。

3. 小组表演结束后,学生互相评价并给出建议。

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自己在欣赏和表演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2. 学生可以用笔记、画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民歌的价值和意义。

2. 学生回答提问,对学习收获进行概括。

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民歌创作,根据自己对中国民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新的民歌曲目。

2. 学生可以选择乐器伴奏或自由发挥,发表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分组活动和创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本节课设置了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让学生回顾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民歌的理解和认同。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5篇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5篇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民歌欣赏》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我国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五首民歌:山西《走西口》、内蒙古《牧歌》、江苏《茉莉花》、四川《康定情歌》和广东《彩云追月》。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五首民歌的基本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各地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五首民歌的基本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

难点:理解并把握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我国各地区的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民歌欣赏。

2. 讲解与示范(15分钟)(1)介绍五首民歌的背景和特点。

(2)钢琴伴奏,教师示范演唱五首民歌。

3.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学唱,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1)分析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

(2)讲解各地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延伸:介绍其他地区的民歌,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1)五首民歌的名称及地区。

(2)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

(3)各地民歌风格形成原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学唱五首民歌,录制视频。

(2)分析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写成书面报告。

2. 答案:(1)视频提交至班级群。

(2)书面报告在课后一周内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五首不同地区的民歌,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民歌旋律、节奏的掌握情况,以及各地民歌风格特点的理解。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地区的民歌,如云南、贵州等地的特色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2篇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2篇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精选2篇(一)课题:民歌欣赏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了解民歌的起源、特点和历史背景。

3. 掌握一首民歌的歌曲结构和基本演唱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1.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2. 选取多种民歌的音频素材。

3. 教师准备的相关资料,如民歌的背景知识等。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是民歌欣赏,并简单解释什么是民歌,并让学生猜测一下民歌的特点。

欣赏:1. 教师播放一首精选的民歌音频,让学生静听,感受音乐的韵律和情感。

2. 欣赏完毕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这首民歌的感受和观点,并引导学生讨论民歌的特点,如简单易懂的歌词、纯朴的旋律等。

3. 教师播放多首不同类型的民歌音频,让学生欣赏并发表意见。

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民歌,向全班分享自己喜欢的民歌,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习:1. 教师向学生介绍民歌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民歌的发展轨迹,并提到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和民歌演唱艺术家。

2. 教师向学生展示民歌歌曲结构的示意图,解释歌词、旋律和伴奏等要素。

3. 教师逐句分析一首民歌的歌词和歌曲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4. 教师教授民歌的基本演唱技巧,如正确发音、节奏感等,并让学生跟着音频或教师的示范一起唱。

巩固:1. 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首自选的民歌,分别分析歌词和歌曲结构,并彼此演唱和表演。

2. 每个小组表演结束后,全班进行评价和讨论,欣赏彼此的表演,并互相给予建议和改进意见。

总结:教师总结学习内容,强调民歌的重要性和魅力,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欲望。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欣赏和演唱民歌,并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拓展:鼓励学生在家庭或社区中寻找更多的民歌资源,并主动向父母或他人传授自己学到的民歌知识和演唱技巧。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精选2篇(二)教案标题:舞蹈音乐教案目标:1. 了解舞蹈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我国各地区的民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通过民歌欣赏,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欣赏并理解各地区的民歌风格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茉莉花》,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2)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歌的了解和感受。

2.新课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民歌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民歌的基本知识。

3.民歌欣赏(1)教师播放不同地区的民歌,如《康定情歌》、《小放牛》、《敖包相会》等,引导学生感受各地区的民歌风格。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首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4.民歌学唱(1)教师教唱一首简单的民歌,如《茉莉花》。

(2)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注意掌握民歌的旋律和节奏。

(3)学生分组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5.拓展与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的民族音乐,如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民歌。

(2)学生分组收集各民族的民歌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在欣赏民歌过程中的收获。

四、作业1.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分析其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写成一篇短文。

2.学生收集一首家乡的民歌,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让学生对我国各地区的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能够辨识并描述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以及歌词中的地方方言和文化特色。

对话设计:“同学们,你们能听出这首《茉莉花》和我们在ktv里常听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吗?它的旋律和节奏有怎样的特点?”2.教学重点之二是通过学唱民歌,让学生体验并表达民族音乐的情感。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模板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模板

高中音乐《民歌欣赏》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我国不同地域的民歌,感受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通过民歌欣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我国主要地域民歌的特点及代表作品3. 民歌的演唱技巧和欣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学会欣赏民歌。

2. 教学难点:民歌的演唱技巧和地域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欣赏法:通过播放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2. 讲解法:教师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3. 实践法:学生参与民歌演唱,体验民歌的演唱技巧。

五、教学准备1. 音频、视频资料:各类民歌及演唱视频。

2. 教学PPT:展示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3. 教学乐器:吉他、钢琴等,用于伴奏。

4. 学生用具:笔记本、笔,用于记录和学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基本概念与分类: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介绍民歌的分类,如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

3. 地域特点与代表作品:讲解我国主要地域民歌的特点,如东北民歌、江南民歌、西南民歌等,并欣赏相关代表作品。

4. 演唱技巧与欣赏方法:讲解民歌的演唱技巧,如真假声转换、装饰音运用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演唱。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七、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喜欢的民歌进行学习,了解其地域特点和演唱技巧。

2. 各组汇报学习成果,进行课堂交流和分享。

3. 教师点评各组的学习情况,给予指导和鼓励。

八、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欣赏一首民歌,并尝试分析其地域特点和演唱技巧。

2. 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民歌欣赏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九、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技巧和欣赏能力。

高中音乐优质教案《民歌欣赏》

高中音乐优质教案《民歌欣赏》

高中音乐优质教案《民歌欣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教材第二册第五章《民歌欣赏》。

详细内容包括对各地域代表性民歌的介绍与欣赏,如《茉莉花》、《康定情歌》、《小河淌水》等,分析其音乐特点、历史背景及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其音乐表现手法。

难点:对民歌的深入理解和欣赏,以及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钢琴、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民歌欣赏。

2. 新课内容: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历史背景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学唱,感受不同地域民歌的特色。

4. 例题讲解:分析《康定情歌》的音乐结构和风格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学唱《康定情歌》,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各地民歌代表作品民歌的风格特点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首你喜欢的民歌,分析其风格特点、音乐结构和历史背景,并写出你的感受。

2. 答案示例:学生选择《小河淌水》进行分析。

《小河淌水》是云南民歌,其风格特点为曲调优美、抒情,节奏自由。

歌曲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表现了青年男女间的纯真爱情。

歌曲历史背景:源于云南民间,后经过加工整理,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各地民歌,让学生了解了民歌的风格特点、音乐结构和历史背景。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自行搜集其他地区的民歌,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提高音乐素养。

2024年音乐精彩教案民歌欣赏高中音乐精彩教案模板

2024年音乐精彩教案民歌欣赏高中音乐精彩教案模板

2024年音乐精彩教案民歌欣赏高中音乐精彩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的民歌特色及其历史背景。

2.培养学生对民歌的欣赏能力和音乐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民歌的欣赏和分析。

2.教学难点:民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民歌音频资料。

3.学生分组讨论准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茉莉花》。

(2)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

2.民歌欣赏(1)教师介绍民歌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播放不同地区的民歌,如江南民歌、西北民歌、藏族民歌等。

(3)引导学生分析每首民歌的特点,如旋律、节奏、歌词等。

3.民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元素的角度分析民歌,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深入分析。

4.民歌背景介绍(1)教师介绍每首民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歌故事和传说。

5.民歌演唱与创作(1)教师教唱一首民歌,如《康定情歌》。

(2)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所学民歌。

(3)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民歌,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在欣赏民歌过程中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选择一首民歌,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音乐特点。

2.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民歌,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不同地区的民歌,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演唱和创作民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改进空间,如在民歌分析环节,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探讨音乐元素,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具体音乐片段,引导学生辨识民歌的地区特色,例如通过《茉莉花》的旋律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民歌的委婉。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第三单元“民歌欣赏”,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民歌的界定与特点”,详细阐述民歌的概念、分类及艺术特色;第二章“中国民歌赏析”,涉及北方、南方、西北、西南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歌的界定、分类及艺术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通过对不同地区民歌的欣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各地区民歌的艺术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重点:民歌的界定、分类及欣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投影仪、钢琴、吉他等。

学具:笔记本、笔、歌词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各地区民歌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地区民歌的特色,引发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民歌的界定、分类及艺术特点,让学生对民歌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环节(15分钟):分组让学生学唱不同地区的民歌,体验民歌的魅力。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一首代表性的民歌为例,分析其音乐结构、旋律特点等。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分析一首民歌,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阐述其音乐特点及地域特色。

答案示例:歌曲名:《茉莉花》地区:江苏音乐特点:旋律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特色。

地域特色:歌词描述了茉莉花的美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拓展作业:了解家乡的民歌,尝试创作一首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践体验、例题分析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民歌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了解家乡的民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下节课中,可以组织一场民歌演唱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第一章:民歌简介1.1 了解民歌的定义:民歌是指民间口头传唱的歌曲,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

1.2 探讨民歌的分类:根据地域、风格和内容,民歌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

1.3 分析民歌的特点:民歌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地域性、时代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1.4 介绍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现代社会,民歌一直在不断发展演变。

第二章:地方民歌欣赏2.1 江苏民歌《茉莉花》:学习这首经典的江苏民歌,了解其歌词内涵和旋律特点。

2.2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欣赏这首具有浓郁云南特色的民歌,分析其音乐元素。

2.3 陕西民歌《信天游》:感受这首西北民歌的豪放与激情,探讨其歌词寓意。

2.4 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学习这首具有四川特色的民歌,了解其音乐风格和历史背景。

第三章:民歌演唱技巧3.1 发声练习: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演唱民歌做好准备。

3.2 咬字清晰:掌握正确的咬字方法,使演唱更加清晰易懂。

3.3 情感表达:学会通过歌声传达歌曲的情感,使演唱更具感染力。

3.4 节奏把握:掌握民歌的节奏特点,准确演唱歌曲。

第四章:民歌伴奏乐器4.1 简介民歌伴奏乐器:了解民歌演唱中常用的乐器,如二胡、笛子、古筝等。

4.2 学习民乐演奏技巧:以二胡为例,学习基本的演奏技巧。

4.3 分析民歌伴奏模式:探讨民歌伴奏的常见模式及其作用。

4.4 练习合奏:分组练习,模拟实际演唱场景,提高合作能力。

第五章:民歌活动实践5.1 举办民歌演唱会:组织学生进行民歌演唱,展示所学成果。

5.2 制作民歌海报:学习设计制作海报,为演唱会宣传活动做好准备。

5.3 开展民歌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形式,检验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民歌与文化背景6.1 探讨民歌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分析不同地域的民歌如何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

6.2 研究民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了解民歌如何体现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民歌欣赏》,详细内容包括《茉莉花》、《小河淌水》、《康定情歌》等经典民歌的欣赏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民歌的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学习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各地区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理解民歌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欣赏经典民歌,学会尊重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钢琴学具:音乐课本、笔记用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民间舞蹈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民间音乐的韵味,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民歌,播放歌曲,让学生跟随音乐感受旋律、节奏特点。

3. 例题讲解:以《茉莉花》为例,分析其旋律、节奏特点,讲解歌曲背景及所表达的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河淌水》和《康定情歌》的特点,并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实践:分组进行民歌演唱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歌欣赏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a. 《茉莉花》:江苏民歌,旋律优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小河淌水》:云南民歌,节奏明快,描绘了美丽的大自然景色。

c. 《康定情歌》:四川民歌,旋律激昂,表达了真挚的爱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2. 答案示例:以《茉莉花》为例,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分析,表达对这首民歌的喜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民歌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在分析民歌特点方面还有待提高,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地区的民歌,参加学校组织的民歌合唱团,提高音乐素养。

高中音乐优质教案《民歌欣赏》优质教案

高中音乐优质教案《民歌欣赏》优质教案

高中音乐优质教案《民歌欣赏》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民歌欣赏》,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民歌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民歌的音乐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民歌的历史背景、分类及音乐特征,感受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鉴赏民歌的能力,学会从音乐特点、地域特色等方面分析、评价民歌。

3.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歌的音乐特点及其地域性。

教学重点:了解民歌的起源、发展,掌握民歌的音乐特点,学会欣赏不同地域的民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介绍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

(2)讲解民歌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调式等。

(3)分析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1)播放不同地域的民歌,让学生分辨其特点,并说明理由。

(2)邀请学生上台演唱民歌,感受民歌的韵味。

4. 例题讲解:分析《茉莉花》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调式等方面进行评价。

5. 随堂练习:《小河淌水》(云南民歌)、《康定情歌》(四川民歌)、《阿里郎》(朝鲜族民歌)。

七、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1)民歌的起源与发展(2)民歌的音乐特点(3)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八、作业设计《小河淌水》(云南民歌)、《康定情歌》(四川民歌)、《阿里郎》(朝鲜族民歌)2. 答案:(1)《小河淌水》:具有明显的云南地域特色,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自由。

(2)《康定情歌》:四川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节奏明快。

(3)《阿里郎》:朝鲜族民歌,旋律优美、抒情,节奏富有弹性。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音乐特点,学会欣赏不同地域的民歌。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教材第二册第四章《民歌欣赏》。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各地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演唱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涉及的民歌有《茉莉花》、《康定情歌》、《小河淌水》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地民歌的基本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 通过对民歌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各地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艺术特点。

重点:掌握民歌的基本知识,学会欣赏和评价民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音响设备、教案、教材。

学具:笔记本、笔、歌词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民歌《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提问:“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它来自哪个地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介绍各地民歌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民歌的丰富多样性。

3. 例题讲解:以《康定情歌》为例,分析歌曲的演唱技巧、旋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民歌。

4. 随堂练习:分组让学生学唱《康定情歌》,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5. 情景实践:播放《小河淌水》,让学生跟随音乐,模仿民间舞蹈的动作,体验民间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六、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1)民歌的定义及分类(2)各地民歌的特点(3)民歌的演唱技巧(4)本节课学习的民歌:《茉莉花》、《康定情歌》、《小河淌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茉莉花》,分析其艺术特点。

2. 答案:(1)艺术特点: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富有民族特色。

(2)演唱技巧:注意气息的控制、咬字的清晰、音色的饱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学唱、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我国各地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其他地区的民歌,拓宽音乐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互动性;5. 板书设计的条理性与清晰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教案:《民歌欣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第二章第三节“中国民族音乐”中的《民歌欣赏》。

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分类、特点以及代表作品,通过欣赏和分析不同地区的民歌,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和特点,能够分辨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

2. 通过欣赏和分析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特点及代表作品。

难点:欣赏和分析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设备、投影仪。

2.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民间舞蹈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中国民歌的分类(如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和特点(如节奏、旋律、演唱方式等),并通过音响设备播放一些典型民歌,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

3. 欣赏与分析(10分钟)分别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陕西民歌《信天游》和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引导学生分析三首民歌在旋律、节奏、演唱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并讨论它们各自所属的民歌类型。

4. 实践环节(10分钟)分组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进行学唱,可以邀请部分学生上台进行演唱,让大家一起分享和学习。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民歌分类、民歌特点、代表作品等。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民歌的相关知识。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课后搜集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了解其背景、特点及演唱方式,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2. 分析本节课欣赏的三个地区的民歌,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不同地区的民歌,使学生了解了中国民歌的魅力。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教材第二册第五章《民歌欣赏》,详细内容包括我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小河淌水》等,通过欣赏和分析这些民歌,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地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和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和音乐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投影仪、钢琴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各地民歌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各地民歌的起源、发展、特点及音乐表现手法。

3. 实践环节(20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民歌,分析其特点。

(2)小组展示:每组选取一首民歌进行演唱或演奏,展示其风格特点。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茉莉花》为例,讲解其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模仿演唱《茉莉花》,体会其音乐风格。

六、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各地民歌特点及风格民歌音乐表现手法《茉莉花》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描述。

2. 答案:歌曲名:《康定情歌》分析:旋律优美,节奏悠扬,歌词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理论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民歌的进一步学习,鼓励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提高音乐素养。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5.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1. 视频选取要具有代表性,涵盖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一、教学内容1. 民歌的界定与特点:介绍民歌的定义、分类、地域特色、音乐元素等。

2. 各地民歌赏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各地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小河淌水》等,进行详细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歌的界定、分类、地域特色及音乐元素,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通过对各地民歌的赏析,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兴趣,鼓励他们尝试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民歌的地域特色、音乐元素的理解和把握。

2. 教学重点:各地民歌的赏析,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知识讲解:(1)介绍民歌的界定、分类、地域特色;(2)讲解民歌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调式等。

3. 茉莉花》为例,进行赏析:(1)播放《茉莉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2)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元素;(3)讨论歌曲的地域特色。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分析其音乐元素和地域特色。

5.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

六、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1)民歌的界定、分类、地域特色;(2)音乐元素:旋律、节奏、调式;(3)各地民歌赏析:《茉莉花》、《康定情歌》、《小河淌水》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民歌,包括歌曲背景、音乐元素、地域特色等。

答案示例:歌曲:《康定情歌》背景:四川康定地区民间传唱的情歌,描绘了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

音乐元素:旋律优美,节奏欢快,采用五声调式。

地域特色:具有明显的四川地方风格,歌词中融入了四川方言。

2. 拓展作业:尝试创作一首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

2024年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

2024年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

2024年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第四章《民歌的鉴赏》第二节《民歌的风格与特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各地民歌的代表作品,详细讲解民歌的音乐特征、地域特色以及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各地民歌的基本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对民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各地民歌的音乐特征、地域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音乐鉴赏中,准确地把握民歌的风格与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音响设备。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用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我国各地区民歌的剪辑,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地域民歌的魅力,引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0分钟)(1)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

(2)详细讲解民歌的音乐特征、地域特色以及文化内涵。

3.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邀请一位会唱当地民歌的学生现场演唱,让大家亲身感受民歌的魅力。

(2)教师现场演奏一曲民歌,让学生对比分析教材中的歌曲。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教材中的《茉莉花》为例,分析其音乐特征、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强调民歌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教材中的一首民歌,从音乐特征、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尝试创作一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

2. 答案:(1)分析教材中的《康定情歌》。

音乐特征:旋律优美、节奏自由、富有民族特色。

地域特色:四川康定地区特有的山歌风格。

文化内涵:表达了康定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创作一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

(此题答案略,根据学生实际创作情况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对我国各地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民歌是指民间口头传唱的歌曲,它反映了中国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和生活方式。

2. 讲解中国民歌的特点:民歌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等特点。

3. 引导学生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听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3. 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的感受和认识。

第二章:民歌的分类与分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分类和分布的认识。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民歌的分类:根据音乐形式和题材,中国民歌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几类。

2. 介绍中国民歌的分布:中国民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汉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本民族的民歌。

3. 引导学生欣赏几首不同类别和分布地区的代表性民歌,如《高山流水》、《小放牛》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分类和分布。

2. 学生听赏不同类别和分布地区的代表性民歌。

3. 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分类和分布的认识。

第三章:民歌的音乐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音乐特点的认识。

教学内容:1. 讲解中国民歌的音阶:中国民歌主要采用五声音阶,也有一些民歌采用七声音阶。

2. 介绍中国民歌的节奏:中国民歌的节奏多样,有均匀的、自由的、变换的等。

3. 讲解中国民歌的韵律:中国民歌的韵律丰富,有押韵、不对称韵、叠韵等。

4. 引导学生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分析其音乐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音乐特点。

2. 学生听赏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分析其音乐特点。

3. 学生讨论对中国民歌音乐特点的认识。

第四章:民歌的歌词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歌词特点。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教材第二册第六章《民歌欣赏》。

详细内容包括我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茉莉花》、《小河淌水》、《康定情歌》等,通过欣赏和分析这些民歌,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各地民歌的特点及其所反映的地域文化。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对音乐的鉴赏水平。

3.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培养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及其地域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钢琴、黑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茉莉花》,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0分钟)讲解我国各地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15分钟)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模仿不同地区的民歌,体验各地民歌的韵味。

4.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茉莉花》的旋律、节奏特点,以及它所反映的江南水乡文化。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自主分析《小河淌水》和《康定情歌》的特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7.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民歌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民族音乐。

六、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1)民歌的起源与发展(2)各地民歌特点及其地域文化(3)例题:《茉莉花》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河淌水》和《康定情歌》的旋律、节奏特点,以及它们所反映的地域文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地区的民歌,了解其特点,下节课进行分享。

同时,推荐学生观看相关音乐节目,提高音乐素养。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音乐欣赏》教材第四章“民歌”,详细内容包括了《茉莉花》、《小河淌水》、《康定情歌》三首经典民歌的欣赏与分析。

通过对这些歌曲的学唱和解读,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民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首中国民歌的旋律和歌词,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2. 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感受不同地域民歌的特色。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民歌韵律、节奏的把握以及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三首民歌的旋律、歌词学习以及音乐特点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设备、钢琴、黑板、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歌谱、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茉莉花》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三首民歌的背景、地域特点及音乐风格。

3. 学唱:带领学生学唱《茉莉花》、《小河淌水》、《康定情歌》,注重音准、节奏的把握。

4. 例题讲解: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结构等。

5.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演唱练习,互相评价,提高音乐表现力。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欣赏》2. 内容:a. 三首民歌名称b. 民歌地域特点c. 音乐特点分析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中国民歌,如《十送哥哥》、《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拓宽音乐视野。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演唱比赛,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对民歌韵律、节奏的把握以及情感表达。

2. 例题讲解: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结构等。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演唱练习,互相评价,提高音乐表现力。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解析1. 对民歌韵律、节奏的把握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讲解民歌的韵律、节奏特点,如平仄、押韵、对称等,并通过示范演唱,让学生模仿、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教案-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民歌欣赏音乐教案-民歌欣赏课题
民歌欣赏
课时
1
课型
综合欣赏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使学生对民歌的种类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民间音乐。

重点难点
1.民歌形成、作用、特点的介绍和欣赏。

2.分析民歌类型、特点、体会歌曲的内在感情。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法、手段
一.组织教学,唱师生问候曲。

二.引入课题
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放音乐,插入讲解:这悠扬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我们知道,草原上的人们最善于歌唱的,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就会从心里强烈的感受到他们歌声的优
美,这歌声好像从天上飘来,又好像从地里钻出来的,优美动人的旋律,传入我的耳朵……最后,歌声消失在茫茫草原上,这是一首内蒙古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它表现了草原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

三.新课教学
(一)民歌概念(出示幻灯)
民歌是人民群众的歌,民间的歌,它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为了表达各种思想感情,而口头传唱,并不断加工而成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民歌的分类(出示幻灯)
民歌根据其内容、作用、风格、特点、场合、演唱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1.号子
①让学生分成两队表演拔河,喊加油,让学生体验号子在拔河中的作用。

②让部分学生抬钢琴,并喊“嗨唷”,使同学们动作一致,节奏一致。

观看《川江船夫号子》、《盐工号子》VCD,让学生思考号子的节奏与劳动节奏有什么关系?
③老师总结号子特点(出示幻灯)
2.山歌
①欣赏广东民歌《月光光》。

老师用广东方言演唱后学唱歌曲片
断,激发学生热爱乡土音乐。

思考:这首歌曲声调、节奏有什么特点?
②欣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总结山歌的特点(出示幻灯)
3.小调(出示幻灯)
①欣赏江苏《茉莉花》
②欣赏《猜调》,它是一首云南儿童游戏时唱的儿歌,内容生动、形式活泼、以对歌的形式从一个呼吸性音调开始,采用起、展、落的结构。

由起歌向对方提出一连串的排性的问句。

③总结小调特点(出示幻灯)
(三)民歌三种不同类型的特点对比和总结。

(出示幻灯)
(四)巩固练习,听音乐,辨别民歌类型(放CD)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收集已学民歌,把它们进行分类。

六.唱下课曲,结束此课。

通过老师对民歌生动的讲解,用方言范唱、学生学唱,欣赏观看、讨论,即兴创作、表演、听辨等手段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听辨能力和即兴表演能力,可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趣状态,课堂气氛较活跃,从而达到预定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