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外部形态-教案

合集下载

观察小虫幼儿园教案

观察小虫幼儿园教案

观察小虫幼儿园教案教案名称:观察小虫
适用年龄:3-4岁
教学目标:
1. 能够了解小虫的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

2. 能够培养观察力和耐心。

3. 能够积极参与观察活动,增强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准备:
1. 放大镜、显微镜、学生放大镜、显微镜处理片。

2. 透明塑料盒子,放置虫子的小盒子。

3. 小虫的研究材料(比如甲虫、蜘蛛、蚂蚁等)。

4. 工作表,作为小学生活动的记录。

教学步骤:
1. 首先,教师要向孩子介绍不同类型的小虫,并鼓励孩子提出疑问。

老师也可以描述
不同种类的小虫并展示他们的图像。

然后,老师可以问孩子他们知道哪些小虫,孩子
如何描述小虫。

2. 接下来,老师可以将小虫收集到一个大的盒子中,并让孩子观察它们。

老师可以让
孩子使用手持放大镜、显微镜或学生放大镜分析小虫,并问一些关于小虫的问题,例如:小虫的外形、特征、颜色等。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帮助孩子分析小虫的外形,并鼓
励孩子在工作表上记录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看到的东西。

3. 教师还可以讨论小虫的生态,即它们在哪里可以找到,它们吃什么等。

老师可以用
视觉、听觉等方式刺激孩子的多感官,从而更好地了解小虫和与它们的环境互动。

4. 最后,教师应该促进孩子在实验室中实践,并允许他们使用显微镜处理片研究小虫。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小虫的结构。

教学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参与、工作表上的笔记、观察总结等方式进行评估,以了解
孩子对小虫的理解和观察力的提高。

昆虫的外部形态(胸、腹、体壁)教案

昆虫的外部形态(胸、腹、体壁)教案

教案模板(试行)教研组长审阅年月日日期:课程:茶树病虫害防治班级:茶叶1601 章节:昆虫的外部形态(胸、腹及体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昆虫翅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2.了解昆虫雌性和雄性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类型;昆虫体壁的作用。

能力目标:1.掌握昆虫的胸、腹的构造及其器官的作用。

2.掌握昆虫体壁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同学们对昆虫的胸、腹及体壁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1.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昆虫翅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2.昆虫体壁的作用。

【教学难点】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昆虫翅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课时安排】组织教学 1min回顾上一节课内容 4min本节课的新内容 80min重点内容的总结 3min考勤、组织教学 2min【教学过程】1、昆虫具有哪些主要特征?答: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头部具有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和0-3个单眼,是昆虫取食和感觉的中心。

胸部具3对足,2对翅(多数种类),是昆虫运动的中心。

腹部包含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动附肢,多数有外生殖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2、昆虫口器类型与化学药剂防治有何关系?答:咀嚼式口器的农业害虫取食固体食物,咬食植物各部分器官,造成寄主的机械损伤。

在进行化学防治时,一般采用胃毒剂或触杀剂进行防治。

对于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一般使用内吸杀虫剂,防治效果最好,触杀剂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胃毒剂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则不能奏效。

虹吸式口器的昆虫吸食暴露在植物体表的液体,根据这一习性可将胃毒剂制成液体毒饵,使其吸食后中毒。

如目前常用的糖酒醋混合液诱杀多种蛾类等。

导入新课:昆虫的胸部胸部是昆虫的第二体段,是运动中心。

胸部由前胸(prothorax)、中胸(mesothorax)和后胸(metathorax)三节组成。

每一胸节各具胸足一对,分别称为前足(fore legs)、中足(middle legs)和后足(hind legs)。

昆虫的外部形态(胸、腹、体壁)-教案

昆虫的外部形态(胸、腹、体壁)-教案

教案模板(试行)教研组长审阅年月日日期:课程:茶树病虫害防治班级:茶叶1601 章节:昆虫的外部形态(胸、腹及体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昆虫翅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2.了解昆虫雌性和雄性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类型;昆虫体壁的作用。

能力目标:1.掌握昆虫的胸、腹的构造及其器官的作用。

2.掌握昆虫体壁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同学们对昆虫的胸、腹及体壁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1.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昆虫翅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2.昆虫体壁的作用。

【教学难点】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昆虫翅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课时安排】组织教学1min回顾上一节课内容4min本节课的新内容80min重点内容的总结3min考勤、组织教学2min【教学过程】1、昆虫具有哪些主要特征?答: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头部具有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和0-3个单眼,是昆虫取食和感觉的中心。

胸部具3对足,2对翅(多数种类),是昆虫运动的中心。

腹部包含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动附肢,多数有外生殖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2、昆虫口器类型与化学药剂防治有何关系?答:咀嚼式口器的农业害虫取食固体食物,咬食植物各部分器官,造成寄主的机械损伤。

在进行化学防治时,一般采用胃毒剂或触杀剂进行防治。

对于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一般使用内吸杀虫剂,防治效果最好,触杀剂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胃毒剂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则不能奏效。

虹吸式口器的昆虫吸食暴露在植物体表的液体,根据这一习性可将胃毒剂制成液体毒饵,使其吸食后中毒。

如目前常用的糖酒醋混合液诱杀多种蛾类等。

导入新课:昆虫的胸部胸部是昆虫的第二体段,是运动中心。

胸部由前胸(prothorax)、中胸(mesothorax)和后胸(metathorax)三节组成。

每一胸节各具胸足一对,分别称为前足(fore legs)、中足(middle legs)和后足(hind legs)。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导学案-植物保护技术》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导学案-植物保护技术》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内容,同砚能够精通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识别方法,了解昆虫的分类特征,提高对昆虫的识别能力。

一、导入引入请同砚们观察身边的昆虫,你们是否能够准确地识别它们的种类?昆虫外部形态特征是怎样的?今日我们就来进修如何通过昆虫外部形态特征来准确识别它们。

二、观点诠释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头部、胸部和腹部的结构,以及触角、翅膀、腿部等部位的特征。

2. 昆虫的分类特征: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口器形态、触角、翅膀、腿部等特征进行分类。

三、进修重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识别方法;2. 昆虫的分类特征及其应用。

四、进修内容1. 头部特征:触角的形态、复眼的数量、口器的类型等;2. 胸部特征:翅膀的形态、腿部的结构等;3. 腹部特征:腹部的节段数目、生殖器官的特征等。

五、进修方法1. 观察实物:通过观察昆虫标本或图片,了解不同种类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2. 比较比较:比较不同种类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3. 记忆总结:将进修到的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进行总结,形成记忆点。

六、进修任务1. 观察实物:观察老师提供的昆虫标本或图片,记录其外部形态特征;2. 比较比较:比较不同种类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3. 记忆总结:总结进修到的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筹办下节课的小测验。

七、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自行收集昆虫标本或图片,尝试识别它们的种类;2. 参与昆虫观察活动,了解更多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3. 探究昆虫分类学知识,深度了解昆虫的分类特征及演化历史。

八、教室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精通了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识别方法,了解了昆虫的分类特征,提高了对昆虫的识别能力。

期望同砚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息提升自己的昆虫识别能力,探究昆虫世界的玄妙。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导学案内容,希友人们在进修过程中能够勤勉对待,乐观参与,取得抱负的进修效果。

祝大家进修幸福!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基本知识;2. 精通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分类和识别方法;3. 提高同砚对昆虫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培育同砚对昆虫的爱好和保卫认识。

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说课教案(中职教育).docx

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说课教案(中职教育).docx

课题: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说课稿)重庆北硝职教中心李天容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中的“实验实训1 •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1、通过实验观察进一步认识昆虫体躯的组成及附器。

2、复习和巩固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构造及类型。

3、为鉴别昆虫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认识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结构和特征。

(2)理解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各部分构造和作用。

(3)掌握昆虫的口器、触角、足、翅的基本类型。

2、能力目标(1)学会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门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冠1、认识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结构和特征。

2、掌握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结构及类型,特别是触角类型繁多, 学生不容易掌握,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1、借助多媒体弥补实验过程屮不容易观察到部分结构,如把昆虫的体躯放人,蜜蜂的触角放人,蝴蝶的翅放人、蝗虫的后足放人、蝗虫的口器放人, 通过感官和视觉,把抽象变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直观功能,对突破难点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真正达到了对触角、口器、足、翅的结构的理解。

2、利用多媒体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触角的类型部分,通过学生观察后回答,答对一个给一个动画笑脸, 答错一个给一个动画哭脸,体现多媒体的趣味性特点,这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对于昆虫的足、翅的类型,学生观察后,答对一个就把该类型的图片展现出来,把无声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带学生进入教学的情景Z中,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情趣,口然的步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

三、说学法(1)课前准备组织学生外岀捕捉昆虫,要求学生在家附近搜集昆虫,由于学生个人的兴趣、经验、所处环境不同,学生搜集到的昆虫种类、数量不同,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形成了开放性的学习过程。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导学案》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导学案》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基本知识2. 掌握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分类和识别方法3. 提高对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导学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概述2.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分类3.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方法4.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实地观察练习三、导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兴趣。

2. 进修环节(1)昆虫外部形态特征概述昆虫外部形态特征包括头部、胸部和腹部,每部分又包含不同的结构特征,如触角、复眼、翅膀等。

(2)昆虫外部形态特征分类根据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不同,可将昆虫分为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不同类群。

(3)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方法进修如何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来确定其分类和识别方法,包括形状、颜色、纹路等方面。

(4)昆虫外部形态特征实地观察练习组织学生到校园或野外进行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实地观察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识别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3.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进一步了解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增加知识面。

四、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昆虫外部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分类和识别方法,提高了对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实地观察练习,加深了对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实际操作经验,为今后的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后作业1. 思考:你觉得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识别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2. 实践:选择一种昆虫,对其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

3. 拓展:自行查阅资料,了解一些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特殊适应性结构,并做简要介绍。

六、参考资料1. 《昆虫学》2. 《昆虫分类学》3.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手册》希望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对昆虫外部形态特征有更深入的认识,培养对昆虫的兴趣和热爱,为今后的进修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昆虫的外部形态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昆虫的外部形态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教学进程:昆虫的外部形态学时:2班级:1、19教学目的1. 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

2.掌握昆虫体躯的外部结构。

3.掌握昆虫体躯功能。

教学重点1.掌握昆虫体躯的外部结构。

2.掌握昆虫体躯功能。

2.教学用具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表格、图片等)。

教学方法教师讲述、演示多媒体幻灯片等直观教学与对学生提问相结合。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体节和体段昆虫属节肢动物。

身体由许多连续的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体节,根据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表明,昆虫体躯是有18-20个原始体节所组成。

相邻的两个体节由节间膜相连,使昆虫的身体自由活动,这些体节分别集后组成三个体段。

分别成为头、胸、腹部头部具有:口器,一对触角,通常有3个单眼。

胸部:3对足,2对翅,前、中、后胸三段。

此三体节虽不愈合,但彼此紧密相连,不能自由活动。

腹部:都段着生有生殖器,有的还有一对尾须,通常由11节组成。

二、体面和骨化区昆虫的体躯和各体节可按附肢着生的位置氛围四个体面,两侧翅基着生的部分称为侧面或侧区。

足内侧的腹面部分称为或腹区,翅基上方的部分称背面或背区。

体节的各体面常大部分骨化成骨板,通常按所在体面称为侧板、腹板和背板。

三、体形昆虫的成虫的身体一般呈圆筒形。

有的为椭圆形或圆形,有的扁平,有的较肥大,有的较细长。

昆虫的身体和翅等具有各种色泽。

多数为棕,褐或黑色.也有一些具有红、黄、蓝、绿等颜色,或由这些色泽混合组成鲜艳美丽的斑纹,甚至闪烁着金属光泽。

一般隐蔽生活的体色较浅,裸露生活的体色较暗。

生活于植物上的多呈绿色,等等。

昆虫体色的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昆虫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使之更好的隐蔽,不受天敌为害。

中班大自然动植物的科学教案: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

中班大自然动植物的科学教案: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

教案名称:绿色星期四——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本次课程是中班大自然动植物模块中的一节课程,希望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让孩子们对于昆虫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提高他们的观察力、细心程度和科学实验能力。

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让孩子们对昆虫有更深入的了解;2.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和细心程度;3.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实验能力;4.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昆虫的形态特征;2.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3.昆虫的食性;4.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昆虫标本、显微镜、放大镜、手电筒、镊子、显示器等观察工具;2.昆虫标本注释图、昆虫分类图、昆虫生长周期图等;3.昆虫知识卡片、昆虫分类表、昆虫饲料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本次课程的导入环节采用“听音乐猜生物”的方式,孩子们通过听动物的叫声或配乐,来猜测出这个生物的名字。

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孩子们对于生物的认知和兴趣。

2.观察昆虫形态特征通过昆虫标本注释图,让孩子们对于昆虫的各种特征进行观察。

其中包括昆虫的头、胸、腹、口器、触角、翅膀等部位。

教师引导孩子们分析这些特征的用途和功能。

3.昆虫生长发育通过昆虫生长周期图,让孩子们了解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

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对于不同阶段的昆虫进行观察,让孩子们了解昆虫幼虫期、蛹期、成虫期等各个阶段的变化和特征。

4.昆虫的食性通过昆虫分类表,让孩子们了解不同昆虫的食性。

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不同昆虫的口器和食物来源,来划分不同的昆虫类型。

5.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通过昆虫知识卡片,让孩子们了解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昆虫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昆虫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6.小结环节在教学结束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测验、点名等方式对于本次课程的学习进行复习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1.通过观察昆虫标本来引导孩子们发现昆虫的形态特征;2.通过显微镜和放大镜等观察工具来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实验能力;3.通过讨论和合作来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意识;4.通过提问来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昆虫》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昆虫》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昆虫》
1. 教学目标
1.认识昆虫的外部形态;
2.了解昆虫的习性和生活习惯;
3.学习保护自然环境,爱护昆虫。

2. 教学准备
1.昆虫标本;
2.昆虫图片;
3.昆虫生物模型;
4.化装品、化妆刷子、压膜机等。

3. 教学过程
3.1 导入环节
1.师生问候;
2.以图片展示昆虫,并进行简单的描述,引起学生的兴趣。

3.2 分享环节
老师向学生分享一些常见昆虫的图片、标本和生物模型,让学生初步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以及生活习性。

3.3 互动环节
1.学生模仿昆虫进行化妆游戏,加深对昆虫特征的认知。

2.童话绘本《谁偷了我的牛奶》的故事会,通过故事带领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3.播放生活中的昆虫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的昆虫生活和生存状态,加深学生对昆虫的认知。

3.4 操作环节
1.准备昆虫标本、昆虫生物模型、显微镜等工具,让学生仔细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进一步加深对昆虫的认知。

2.让学生轮流分组,结合图片进行朗读,积极参与班内比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5 总结环节
否定和肯定教师当地的教法,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点,达到概括复习的目的,并强调爱护及保护自然环境和昆虫。

4.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幼儿园大班学生的思维和观察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但是,在实践操作环节中,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采取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性。

此外,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并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指导。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导学案》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导学案》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识别》导学案一、进修目标1. 了解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基本知识;2. 掌握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识别方法;3. 能够通过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二、进修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基本结构;2.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分类方法;3.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识别技巧。

三、进修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昆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引发学生对昆虫分类的兴趣。

2. 进修:讲解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基本结构和分类方法,重点介绍昆虫的头部、胸部和腹部结构。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种类的昆虫,并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可以应用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识别技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拓展: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昆虫,通过观察和钻研,撰写一份关于该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报告。

四、教室互动1. 提出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增进教室氛围的活跃。

2.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认识和沟通能力。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昆虫钻研员的角色,进行模拟钻研和交流,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识别练习;2. 撰写一份关于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实验报告;3. 收集不同种类昆虫的图片,进行分类整理。

六、评估方式1. 学生教室表现评判;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判;3. 学生实验报告评判。

七、拓展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昆虫采集和分类实践活动;2. 鼓励学生参与昆虫钻研比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次进修,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昆虫外部形态特征的识别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激发学生对昆虫钻研的兴趣,为学生未来的科学钻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在进修中获得知识的快乐,不息探索科学的奥秘,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钻研者。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观察昆虫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观察昆虫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观察昆虫教学主题:观察昆虫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昆虫的兴趣与好奇心;2. 让幼儿了解昆虫的外观、习性以及生命周期等基础知识;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昆虫概述;2. 昆虫外貌特征;3. 昆虫各阶段生命周期;4. 幼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

教学用具:放大镜、显微镜、昆虫标本、绘画纸、笔、彩色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一、热身环节1. 教师显示几张昆虫图片,引导幼儿谈论昆虫的特征,如有几只脚、有没有翅膀等。

2. 教师向幼儿展示昆虫标本,让幼儿观察,尝试描述昆虫的外貌特征。

二、学习环节1. 昆虫概述教师简单介绍昆虫的特点和分类。

然后,通过互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昆虫,例如:(1)什么是昆虫?(2)昆虫和我们有什么不同?2. 昆虫外貌特征1)利用图片或实物让幼儿们看到昆虫的外部特点,引导幼儿们观察并辨别观察到的昆虫的颜色、大小、腿的个数、翅膀的状态等。

2)老师播放昆虫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发现昆虫与生俱来的本领:蜘蛛织网、蚂蚁搬家等,让幼儿们进一步了解昆虫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3. 昆虫各阶段生命周期1)使用图片或实物让幼儿们看到昆虫的不同阶段,如幼虫、蛹和成虫等。

2)通过互动提问的方式,带领孩子们制作昆虫生命周期的简单生动模型,帮助幼儿们进一步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

4. 幼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让幼儿们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让幼儿们探索昆虫世界。

教师可以先放大昆虫图片,再引导孩子们在显微镜下观察昆虫的各个部位。

三、温故知新环节1. 回顾昆虫的形态特征、生命周期、及其它有趣的知识点,引导幼儿们通过画画或剪纸等形式,回忆和表现所学。

2. 教师向幼儿介绍一些有趣的生活问题,并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幼儿思考和探索,例如:蚂蚁为什么能够在山上爬?3. 鼓励幼儿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想象力,自主创作绘画作品,表达对昆虫的见解和感想。

四、总结与小结环节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们应该通过观察昆虫,积极探索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苏科版生物上册《昆虫》教案

苏科版生物上册《昆虫》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包括身体结构、翅膀、触角等。

(2)学会识别常见昆虫,如蝴蝶、蚂蚁、蜜蜂等。

(3)掌握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昆虫标本,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2)运用比较法,分析昆虫的不同种类及其生活习性。

(3)运用调查法,了解周围环境中的昆虫种类和分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昆虫的兴趣,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昆虫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

(2)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 教学难点:(1)昆虫翅膀、触角的识别。

(2)昆虫发育过程中的变态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昆虫标本或图片。

(2)昆虫发育过程的资料。

(3)相关昆虫的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昆虫的基本知识。

(2)收集周围环境中的昆虫标本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昆虫,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昆虫有哪些特征吗?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昆虫标本或图片,介绍昆虫的生活习性。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如身体结构、翅膀、触角等。

(2)教师讲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重点介绍变态现象。

4.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观察昆虫标本,比较不同昆虫的特征。

(2)学生运用调查法,了解周围环境中的昆虫种类和分布。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昆虫发育过程的示意图。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

六、教学内容:6. 昆虫的生态习性(1)了解昆虫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习性。

(2)掌握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7.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1)了解昆虫在农业、医药、环保等方面的作用。

(2)认识昆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害虫防治。

2016植物保护(人教版)教案:昆虫的形态结构

2016植物保护(人教版)教案:昆虫的形态结构

第1章 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第一节 昆虫的外部形态一、昆虫的头部昆虫成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一)头部结构是一个坚硬的半球形头壳,表面有许多沟缝,将头壳分成许多小区。

头壳的上面称头顶,后面称后头,前面称额,两侧称颊,额的下面是唇基。

(二)头的形式昆虫头部根据口器着生位置,可以分为下口式、前口式、后口式三种头式。

(1)下口式 口器向下,头部的纵轴与体躯的纵轴几乎成直角。

(2)前口式 口器向前,头部的纵轴与体躯的纵轴差不多平行。

(3)后口式 口器向后,头部的纵轴与体躯的纵轴成锐角。

(三)昆虫头部的附器 1.触角功能:嗅觉、触觉、听觉。

构造:柄节、梗节、鞭节三节,鞭节由许多亚节组成,其数目和形状变化最大。

类型:刚毛状、线状或丝状、念珠状、锯齿状、鳃叶状、具芒状等。

2.口器昆虫口器的基本结构是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及舌五个部分组成。

对农业生产危 害较大的是咀嚼式与刺吸式两类口器。

(1)咀嚼式口器构造特点: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及舌五部分组成。

危害性:这类口器的害虫,都能给作物受害部位造成破损,为害很大。

(2)刺吸式口器构造特点:上唇很短,呈三角形小片,下唇长而粗,延长成喙,喙的前面有一个槽,里面藏着由上颚、下颚特化成的细长口针,昆虫的头式四根口针相互嵌接组成食物道和唾液道。

危害性:昆虫的这类口器能刺入动植物的组织内吸取血液及细胞汁液,危害植物后,在危害部位形成斑点,引起畸形,如卷叶、虫瘿、瘤等。

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

(3)其他类型:如蝶蛾的虹吸式口器,蝇类的舐吸式口器,蓟马的锉吸式口器。

二、昆虫的胸部1.胸部的基本结构由三节组成,依次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

每个胸节下方各着生一对胸足(前足、中足、后足),中胸和后胸背面两侧各有一对翅(前翅、后翅)。

足和翅是昆虫的主要运动器官,所以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胸部的每一个胸节都是由四块骨板构成,背面的称背板,左右两侧称侧板,腹面的称腹板。

2.胸足主要类型: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游泳足、抱握足及携粉足等。

昆虫的外部形态(一般构造与头部)_教(学)案

昆虫的外部形态(一般构造与头部)_教(学)案

教案模板(试行)教研组长审阅年月日日期:课程:茶树病虫害防治班级:茶叶1601 章节:昆虫的外部形态(一般构造及头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

2.了解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

能力目标:1.掌握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

2.掌握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同学们对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及头部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1.昆虫的体躯的一般构造。

2.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课时安排】组织教学1min回顾上一节课容4min本节课的新容80min重点容的总结3min考勤、组织教学2min【教学过程】1、中国分为哪些大的茶区?主要的产茶省份有哪些?答:华南茶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是我国最南部茶区,包括、广西、、闽南等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中北部和东南部。

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以南,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浙、赣、湘、南、皖南、鄂南等地。

江北茶区: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北、鲁东南等地,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2、中国茶树病虫害种类答:我国茶区地域辽阔,气候适宜,环境多样,因而病虫区系复杂,种类繁多。

已知的茶树害虫达400多种,造成经济损失的害虫有50一60种。

这些害虫主要是昆虫,少数是螨类。

已知的茶树病害有100多种,其中常见的有30余种。

茶树病害主要是由一些真菌侵染所致,还有藻类、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导入新课: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一、体躯和体段昆虫的身体由一系列连续的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体节,昆虫的体节分别集合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有些体节的侧面着生有成对分节的附肢,根据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表明,昆虫体躯共有18~20个体节。

1、体躯的分节与分段3段20节,6、3、11 切;头部愈合无节痕,胸部各节紧相接;腹部节数常11,少增多减附多缺。

二、体节的分区和构造体面:身体或体节大致呈圆筒形,左右对称。

《第一节昆虫的外部形态与结构》教案

《第一节昆虫的外部形态与结构》教案

《第一节昆虫的外部形态与结构》教案职教中心岳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握昆虫胸部体段和体壁的形态、构造(二)能力目标1、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2、能根据昆虫胸部及体壁结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防治农业害虫。

(三)情感目标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取知识的满足感、成功感。

2、形成生物休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培养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昆虫胸部体段及其附器的构造2、体壁的作用及构造特点三、教学难点:如何结合昆虫胸部及体壁特点,有效地防治农业害虫。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六、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课件;蝗虫模型;足、翅实物标本。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捕捉生活中常见的“虫子”。

七、授课类型:新授课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授课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昆虫),它们中有的对我们的农业生产是有利的,有的是有害的。

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些动物,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想一想它们属于那种动物?看看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环节一:学生分组观察探索、教师归纳总结新知。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着生有口器、触角、一对复眼,多数有2-3个单眼,是昆虫的感觉和取食中心。

3.胸部由3节组成,分别着生有3对分节的足和两对翅,是昆虫运动的中心。

4.腹部一般由9-11节组成,末端生有外生殖器,有的具有1对尾须,是昆虫的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

5.昆虫体壁高度骨质化,称为“外骨骼”。

环节二: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标本,教师详细讲解昆虫胸部及其附器的形态、构造和类型,学生认真理解和观察。

胸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二个体段,由颈膜和头部相连接。

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后胸三节。

每节有背板、侧板和腹板组成。

多数昆虫的前胸背板发达。

前胸无翅;中胸生一对翅,称为前翅;后胸生一对后翅。

昆虫的形态特征-技能训练手册讲课教案

昆虫的形态特征-技能训练手册讲课教案

植物保护基础NO2-1:农业昆虫识别-昆虫的形态特征技能训练1 昆虫形态特征的观察一、目的要求熟悉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特征,认识各种附器及其类型;了解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和构造。

二、材料及用具蝗虫、蝼蛄、家蝇、蛾类、蝶类、蜜蜂、蝉、蝽、螳螂、龙虱、草蛉、金龟甲、步行虫、蚜虫、蓟马、象甲、白蚁等浸渍或针插标本,有关昆虫外部形态挂图;体视显微镜、放大镜、镊子、挑针等用具。

三、内容及操作步骤(一)昆虫体躯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蝗虫体躯,注意体外包被的外骨骼,体躯的分节情况和头、胸、腹3个体段的划分,触角、眼(复眼、单眼)、口器、足、翅及气门、听器、尾须、雌雄外生殖器等的着生位置和形态。

(二)昆虫触角的观察用体视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蜜蜂或象甲触角的柄节、梗节、鞭节的构造。

对比观察蝗虫、蝉、蛾类、蝶类、蝽、金龟甲、步行虫、蝇类、白蚁等的触角,辨识触角的不同类型。

(三)昆虫口器的观察1.观察蝗虫的咀嚼式口器,注意其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等构造和特征。

2.观察蝉的刺吸式口器(喙),注意其外形特征。

3.观察步行虫、蝗虫、蝽象的口器着生位置,注意其头式的类型。

4.观察蛾蝶类虹吸式口器、蝇类舐吸式口器示范标本。

(四)昆虫足的观察观察蝗虫足的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的构造。

对比观察蝼蛄、螳螂的前足,蝗虫、蜜蜂、龙虱的后足,步行虫的足,以了解昆虫足的变化特点并辨别其类型。

(五)昆虫翅的观察观察蛾类前翅,了解昆虫翅的构造及分区。

对比观察蝗虫、蛾类、蜂类、蓟马类、草蛉类的前后翅,蝽类、金龟甲类的前翅,蝇类的后翅。

比较不同昆虫翅的类型在质地、形状上的变化特征。

(六)昆虫内部器官的观察观察蝗虫消化、神经、生殖系统和家蚕呼吸系统的示范标本。

四、考核标准五、实训报告1.昆虫的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在构造上有何区别?2.绘蜜蜂触角图,并列表说明所观察昆虫触角的类型。

3.绘昆虫足的基本构造图,并指出蝗虫后足,蝼蛄、螳螂、金龟甲前足各属何种类型?4.绘翅的模式图,标注其三边和三角,并列表说明所观察昆虫翅的类型。

小学生物教案昆虫的结构与生活习性

小学生物教案昆虫的结构与生活习性

小学生物教案昆虫的结构与生活习性教学目标:1.了解昆虫的基本结构,并能够描述昆虫的外部特征;2.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如昆虫的食性、生长发育等;3.培养学生对昆虫的观察和研究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I.昆虫的基本结构1.头部:有眼、触角、口器等;2.胸部:有3对体节和6只脚;3.腹部:有多个环节。

II.昆虫的外部特征1.外骨骼:保护身体和提供支撑;2.腹部的环节:用于呼吸、排泄和生殖;3.触角:感测环境和寻找食物;4.眼睛:昆虫的眼睛有复眼和单眼。

III.昆虫的生活习性1.食性:根据食物的不同,昆虫分为食肉性、草食性和杂食性;2.生长发育:昆虫的生长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3.觅食方式:根据不同的昆虫种类不同,有直接摄食、吸食和咀嚼等不同方式;4.迁徙:有些昆虫会在季节变化时进行迁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昆虫的分类;2.提问:你了解昆虫的基本结构吗?二、教学(30分钟)1.介绍昆虫的基本结构,并用图片展示昆虫的外部特征;2.细说昆虫的头部、胸部和腹部的不同功能;3.解释昆虫的外骨骼和触角的作用;4.制作昆虫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更好地理解昆虫的结构。

三、活动(40分钟)1.小组合作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的昆虫,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观察和描述,包括昆虫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2.分享展示:每个小组将观察到的内容和描述分享给全班。

四、总结(10分钟)1.归纳昆虫的基本结构和外部特征;2.总结昆虫的生活习性。

五、家庭作业(5分钟)1.鼓励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他们能够看到的昆虫;2.要求学生写下观察到的昆虫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并画出昆虫的简单结构示意图。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昆虫的结构和生活习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和自主观察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观察能力。

这种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二: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二: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二: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一、教学目标1.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及形态结构;2.观察昆虫,发现昆虫的身体构造和特点;3.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认知能力;4.培养幼儿的爱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2.观察昆虫身体构造;3.通过观察发现昆虫的身体特点。

三、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运用精美的图片或简单的课件,给幼儿播放昆虫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并引发幼儿们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

2.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通过简单的教学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头、胸、腹三部分,六条腿,一对触角等等。

让幼儿知道昆虫中有很多种类,但它们都有这些基本特征。

3.观察昆虫身体构造分小组让幼儿通过实物或图片认识昆虫的身体构造,并深入了解头、胸、腹三部分各自的作用。

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手镜等工具,让幼儿可以更仔细地观察昆虫身体的构造,让幼儿对昆虫的身体构造有更深的了解。

4.发现昆虫的身体特点让幼儿通过在课堂上观察昆虫并记录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认知。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外部身体特征、内部构造、食性、习性等多个方面发现昆虫的独特之处,并引发幼儿们对昆虫的更多好奇。

5.总结教师可以回顾本节课幼儿们的发现和收获,并让幼儿回答关于昆虫信息的提问,再对幼儿们的一些发现进行澄清并对其中的误解进行纠正。

教师鼓励幼儿们总结对昆虫的认知和体会,并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

四、延伸活动1.昆虫的趣味探究:教师汇集一些趣味有趣的昆虫图片和视频,通过观看、描述和讨论等方式让幼儿充分了解一些奇特或珍稀的昆虫,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2.昆虫的观察体验:幼儿在户外观察各种昆虫,教师可以给幼儿分发虫笼或放大镜等工具,让幼儿更加直观地观察昆虫的身体构造和特点。

3.昆虫实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有趣的昆虫实验,如观察蚂蚁的移动,让它们回到巢穴中等等,帮助幼儿加深对昆虫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幼儿的自主观察和个性发展方面强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育,同时也为幼儿们对昆虫的了解提供了帮助。

小学生物教案:观察并描述一种昆虫的生活习性

小学生物教案:观察并描述一种昆虫的生活习性

小学生物教案:观察并描述一种昆虫的生活习性一、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与分类作为最多样化的生物类群之一,昆虫在地球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它们具有外骨骼、六条腿和一对触角等独特的特征。

根据现有的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并描述了大约一百万种不同的昆虫,其中仅仅在中国境内就有超过三十万种。

为了便于研究和理解,科学家将昆虫划分为多个目和科,基于共同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进行系统分类。

二、选择待观察的昆虫本次教案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一种昆虫的生活习性。

老师可以根据班级所在地的环境条件和季节特点选择一个容易观察到且足够有代表性的昆虫种类进行讲解。

以“蚕”的生活习性为例展开以下说明。

1. 外部形态:体长约2-3厘米,身体呈柱形,由头、胸和腹节组成,表面覆盖着绒毛。

2. 生活环境:主要栖息于桑树上,并且在养殖中需要充足的桑叶供应。

3. 生活习性:蚕是一种植食性昆虫,卵孵化后会进入幼虫阶段,通常被称作蚕宝宝。

幼虫期间,蚕以吃桑叶为主要生活方式,并通过脱皮不断增长体型。

当蚕宝宝长到一定体积时,会裹上自己吐出的丝织成茧,进入蛹化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后,茧内的幼虫变成成熟的蛾。

三、昆虫的生活循环1. 昆虫的产卵:大多数昆虫通过产卵来延续物种。

根据昆虫的种类和繁衍特点,产卵地点也会有所不同。

以我们选取的“蚕”为例,雌性蚕在适当环境下选择性地寻找适合产卵的地方,在桑叶下面用各种分泌物将卵粘贴在上面。

2. 幼虫期:这个阶段是昆虫生命周期中最活跃和可见度最高的部分。

从刚刚孵化出来的小幼虫开始,它们便开始不断摄食生长。

幼虫通过多次蜕皮增长个体大小,从而逐渐转变为成熟的形态。

3. 蛹化:当幼虫达到足够的生长后,它们会选择一个适合安全和保护的地方裹上自己吐出的丝,并进入蛹化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昆虫的身体会经历重组和改造,并经历从幼虫到成虫的转变。

4. 成虫阶段:当蛹内所发生的变化完成后,昆虫就会孵化出成熟的样子。

在外界条件符合要求时,蛾慢慢地从茧中挣脱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模板(试行)教研组长审阅年月日日期:课程:茶树病虫害防治班级:茶叶1601 章节:昆虫的外部形态(一般构造及头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

2.了解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

能力目标:1.掌握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

2.掌握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同学们对昆虫的体向、体躯的一般构造及头部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1.昆虫的体躯的一般构造。

2.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昆虫的头部的主要器官的作用。

【课时安排】组织教学 1min回顾上一节课内容 4min本节课的新内容 80min重点内容的总结 3min考勤、组织教学 2min【教学过程】1、中国分为哪些大的茶区主要的产茶省份有哪些答:华南茶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是我国最南部茶区,包括广东、广西、台湾、闽南等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贵州,四川,重庆,云南中北部和西藏东南部。

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以南,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浙、赣、湘、苏南、皖南、鄂南等地。

江北茶区: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东南等地,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2、中国茶树病虫害种类答:我国茶区地域辽阔,气候适宜,环境多样,因而病虫区系复杂,种类繁多。

已知的茶树害虫达400多种,造成经济损失的害虫有50一60种。

这些害虫主要是昆虫,少数是螨类。

已知的茶树病害有100多种,其中常见的有30余种。

茶树病害主要是由一些真菌侵染所致,还有藻类、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导入新课: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一、体躯和体段昆虫的身体由一系列连续的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体节,昆虫的体节分别集合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有些体节的侧面着生有成对分节的附肢,根据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表明,昆虫体躯共有18~20个体节。

1、体躯的分节与分段3段20节,6、3、11 切;头部愈合无节痕,胸部各节紧相接;腹部节数常11,少增多减附多缺。

二、体节的分区和构造体面:身体或体节大致呈圆筒形,左右对称。

根据附肢基部的部位,将其划分成4个面:肢基上面的部分为背面;两侧着生肢基的部分为侧面;肢基下面的部分为腹面。

体向:为了描述昆虫各部分的相对位置,通常将昆虫一定的体躯部分作为定向的基础,按照体躯各部分的位置和方向,分为6个体向。

头向(cephalic):与头部的方向一致,与体躯纵轴相平行。

尾向(caudal);与尾部的方向一致,也与体躯纵轴平行,但与头向方向相反。

中向(mesal);向着虫体中轴的方向,与体躯纵轴相垂直。

侧向(lateral):与中向相反,背离体躯中轴的方向。

背向(dorsal),向着虫体背面的方向,背向朝上。

腹向(ventral):向着虫体腹面的方向,腹向朝下。

除上述体向外,在形态描述中也常用到下列部位及名称;基部(proximal)和端部(distal):昆虫的附器和外长物,以其靠近虫体的部分为基部,远离虫体的部分为端部。

前胸背板的后方是基部,前方是端部,而甲虫类的鞘翅则以靠近前胸的部分为基部,远离前胸的部分为端部。

外边(ectal)和内边(intal);昆虫的体部和附器,凡与体躯纵轴比较接近的一边称为内边,与体躯纵轴较远的一边称为外边。

前缘(anterior)和后缘(posterior):昆虫的体部和附器与体躯纵轴垂直的部分,离头部较近的一方为前缘,离头部较远的一方为后缘。

纵或长(length)、横或阔(width):昆虫的体部和附器凡与体躯纵轴平行的称纵或长,与体躯纵轴垂直的称横或阔。

昆虫的头部头部是昆虫体躯的第一个体段,位于体躯最前端,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头壳坚硬,以保护脑和适应取食时强大的肌肉牵引力。

头壳上着生有触角、复眼、单眼等感觉器官和取食的口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一、头壳的构造昆虫的头壳是一个完整的高度骨化的硬壳,称为颅壳。

无背板、侧板、腹板之分,头壳上各体节的分节界限虽然已经消失,但有数条由体壁内陷形成的沟,其中除了次后头沟可能代表下颚节和下唇节的分界外,其余都是与分节无关的后生沟。

沟内有相应的内脊和内突,形成头部的内骨骼,这些沟将昆虫头部划分为若干区域,头壳的后面有一个圆孔,称为头孔,内部器官穿过头孔进入头部,头孔周围有膜质的颈与胸部相连。

二、头式昆虫食性和习性间的差异,引起头部部分区域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大的变化,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和方向即头式有了差别。

1.下口式口器向下,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大致垂直,称为下口式。

大多数取食植物茎、叶的昆虫如蝗虫、蟋蟀和鳞翅目的大多数幼虫属此类型。

该类型昆虫的取食方式比较原始。

2.前口式口器向前,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成一钝角或近于平行,称前口式。

很多捕食性及钻蛀性昆虫属此类型。

如步甲、潜叶蛾幼虫等。

3.后口式口器向后,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成一锐角,称为后口式。

常见于刺吸式口器昆虫,如蝉、蝽、蚜虫等。

三、昆虫头部的感觉器官1、触角触角基部着生在膜质的触角窝内,围角片上有一小的突起,称为支角突,是触角活动的关节。

(一)触角的基本构造昆虫的触角是分节的构造,由基部向端部通常可分为柄节、梗节、鞭节3个部分。

(二)触角的功能昆虫触角的主要功能是嗅觉、触觉与听觉。

此外,昆虫的触角还有一些其他功能,如芫菁在交配时雄虫的触角能起携助拥抱雌虫的作用,魔蚊的幼虫利用触角可以捕获猎物,仰泳蝽在游泳时触角能平衡身体,水龟虫潜水时可以用触角帮助呼吸。

(三)触角的类型1.刚毛状:触角短,基节与梗节较粗大,其余各节细似刚毛,如蜻蜒、蝉、叶蝉等的触角。

2.线状:线状触角又叫丝状触角,细长,呈圆筒形,除基节、梗节较粗外,其余各节大小、形状相似,向端部渐细。

线状触角是昆虫触角最常见的类型。

螽斯类、天牛类的触角属典型的线状,有时触角可长达身体的数倍。

3.念珠状:基节较长,梗节小,鞭节由多个近似圆球形、大小相近的小节组成,形似一串念珠。

如白蚁、褐蛉等的触角。

4.棒状:棒状触角又叫球杆状触角,结构与线状触角相似,但近端部数节膨大如棒。

蝶类和蚁蛉类的触角属于此类。

5.锤状:似棒状,但触角较短,鞭节端部突然膨大,形似锤状。

如郭公虫等一些甲虫的触角。

6.锯齿状:鞭节各亚节的端部呈锯齿状向一边突出。

如部分叩头甲雄虫、芫菁等的触角。

7.栉齿状:鞭节各亚节向一侧显著突出,状如梳齿。

如部分叩甲及豆象雄虫的触角。

8.羽状:又叫双栉齿状,鞭节各节向两侧突出呈细枝状,枝上还可能有细毛,触角状如鸟类的羽毛或形似篦子。

如很多蛾类雄虫的触角9.肘状:又叫膝状或曲肱状,其柄节较长,梗节小,鞭节各亚节形状及大小近似,在梗节处呈肘状弯曲。

如蚁类、蜜蜂类、象甲类昆虫的触角10.环毛状:除柄节与梗节外,鞭节部分亚节具一圈细毛,如雄性蚊类与摇蚊的触角。

11.具芒状:鞭节不分亚节,较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一刚毛状或芒状触角芒。

为蝇类所特有。

12.鳃叶状:鞭节端部几节扩展成片,形似鱼鳃。

如金龟甲之触角。

(四)了解昆虫触角的类型和功能的意义1.鉴别昆虫的种类:触角的形状、分节数目、着生位置以及触角上的感觉孔的数目和位置等,随昆虫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因此触角常作为昆虫分类的重要特征。

2.鉴别昆虫的雌雄:许多昆虫种类雌雄性别的差异,常常表现在触角的形状上。

3.利用昆虫触角对某些化学物质有敏感的嗅觉功能,可进行诱集和驱避。

2、复眼1.功能:复眼是昆虫最重要的一类视觉器官,能辨别出近距离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着的物体。

为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若虫或稚虫所具。

原尾目等低等昆虫、穴居及寄生性昆虫的复眼退化或消失。

2.结构:复眼多位于头部侧上方,常为圆形或卵圆形,一般由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小眼组成。

昆虫复眼的小眼数目变化甚大,一种蚂蚁的工蚁每个复眼只有一个小眼组成,而鳞翅目昆虫一个复眼常有12000~17000个小眼,蜻蜓目昆虫一个复眼的小眼数在10000~28000个或更多,但昆虫一个复眼的小眼数大体在300~5000个之间。

小眼数目越多,复眼造像越清晰。

多数昆虫复眼的视野比人眼的(180°)开阔,如螳螂复眼的水平视野为240°,垂直视野为360°;突眼蝇的复眼长在头部两侧突出的眼柄上,水平和垂直的视野可达360°;多数昆虫复眼能感受的光波波谱范围也比人眼宽广。

如昆虫复眼能感受的波长为240~700毫微米,对紫外线或蓝绿光最为敏感,而人眼能感受到的光波波长大约为400~800毫微米。

大多数昆虫对于运动物体的反应也比人眼敏捷。

如蜜蜂仅需秒就能作出反应,而人眼需要秒才能看清轮廓。

但是,昆虫的视程远不及人类。

如蜻蜓只可以看清1~2米,家蝇只能看到40~70毫米;另外,绝大多数昆虫是色盲,如蜜蜂不能分辨出青色和绿色,也不能分辨出红色和黑色。

复眼的大小与种类及性别有很大关系,如头蝇科昆虫复眼几乎占据头表的全部,蜻蜒目的种类复眼亦很大,而在缨翅目昆虫和一些同翅目昆虫中复眼要小得多。

在双翅目与膜翅目昆虫中,雄虫复眼常显著大于同种雌性的复眼,甚至雄虫复眼在背面相接,称为接眼式,而雌虫复眼则相离,称离眼式。

3、单眼昆虫的单眼包括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它们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与方向而无成像功能。

1.背单眼:为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若虫或稚虫所具有,着生于额之上部,常为2~3个,极少为1个。

若为3个常呈倒三角形排列。

背单眼的有无、数目及位置等是有些类群分科或分亚科的特征。

2.侧单眼:仅为全变态类幼虫所具有,位于头部两侧,常1~7对不等,单行或双行,弧形或线形排列,其数目与排列方式对幼虫的分类与区别有较大用途。

四、口器口器(Mouthparts)也称取食器(feeding apparatus),由属于头部体壁构造的上唇和舌,以及头部的三对附肢,即上颚、下颚和下唇组成。

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口器类型。

1、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rts)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与舌5部分组成。

主要特点是具有发达而坚硬的上颚以嚼碎固体食物。

无翅亚纲、襀翅目、直翅类、大部分脉翅目、部分鞘翅目、部分膜翅目成虫及很多类群的幼虫或稚虫的口器都属于咀嚼式。

其中以直翅目的口器最为典型,以东亚飞蝗的口器为代表逐一介绍。

2、刺吸式口器(piercing sucking mouthparts)同翅目、半翅目、蚤目及部分双翅目昆虫所具有。

刺吸式口器的主要特点是:上颚、下颚延长成口针(stylet);下唇延长成包藏和保护口针的分节的喙(rostrum);食窦和前肠的咽喉部分特化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咽喉唧筒。

以蝉的口器为例说明其构造和功能。

3、虹吸式口器:蛾蝶类所特有。

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形成喙,其内面具纵沟,相互嵌合形成管状的食物道。

4、锉吸式口器:蓟马类昆虫所特有。

5、嚼吸式口器:兼有咀嚼、吸收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