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评价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氯、黄磷、甲(基)肼、甲醛、焦炉逸散物、肼(联氨)、可溶性镍化物、磷化氢(膦)、硫化
氢、硫酸二甲酯、氯化汞、氯化萘、氯甲基醚、氯(氯气)、氯乙烯(乙烯基氯)、锰化合物(锰
尘、锰烟)、镍与难溶性镍化物、铍及其化合物、偏二甲基肼、铅(尘、烟)、氰化氢、氰化物、
三硝基甲苯、砷化(三)氢(胂)、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石棉(总尘、纤维)、铊及其可溶化合
<88
88-94 94-100 100-106
IV 级 >112 >109 >106
8
<85
85-91
91-97 97-103 >103
表 3.1-9
噪声作业分级表
范围
声级≤ ~ ~ ~ ~ ~ ~ ~ ~ ~ ≥
100 103 106 109 112 112
85 88 91 94 97
级别
接噪时间(h)
Ⅱ
Ⅱ
Ⅲ
Ⅰ
Ⅰ
Ⅱ
Ⅱ Ⅱ-Ⅲ Ⅲ
Ⅲ
0
Ⅰ
Ⅰ-Ⅱ
Ⅱ
Ⅱ
Ⅲ
Ⅲ
Ⅳ
0
Ⅰ Ⅰ-Ⅱ Ⅱ Ⅱ-Ⅲ Ⅲ
Ⅲ
Ⅰ
0
Ⅰ Ⅰ-Ⅱ Ⅱ
Ⅱ
Ⅲ
Ⅲ
Ⅱ
0
Ⅰ
Ⅱ Ⅱ-Ⅲ Ⅲ
Ⅲ
Ⅲ
10≤M≤50
Ⅲ
0
Ⅰ
Ⅱ
Ⅲ
Ⅲ
Ⅲ
Ⅲ
Ⅳ
0
Ⅰ Ⅱ-Ⅲ Ⅲ
Ⅲ
Ⅲ
Ⅲ
Ⅰ
0
Ⅰ
Ⅱ
Ⅲ
Ⅲ
Ⅲ
Ⅲ
Ⅱ
0
Ⅰ Ⅱ-Ⅲ Ⅲ
Ⅲ
Ⅲ
Ⅲ
50<M≤80
Ⅲ
0
卫生毒理学第八章化学致癌作用及其评价II课件
6
7
➢ 肿瘤发生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通常涉及到多个基因。 ➢ 既有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也有癌基因的活化,而且
活化或失活的基因不只是一种。 ➢ 癌基因异常可增强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抑癌基因异常可消除细胞正常的生长抑制与分化。
7
8
癌基因
癌基因(oncogene)是指其编码的产物与细胞的恶 性转化有关的基因。
22
28
第四节 化学致癌作用的影响因素
23
29
PAHs分布极为广泛,空气、土壤、水、植物以及食物 中都发现了PAHs的存在。有许多苯并(a)芘污染源, 如工业废气,香烟烟雾,厨房油烟,烧烤和熏制食品 等。人群和动物研究均证实PAHs是人类肺癌及胃癌等 重要病因之一。然而并不是所有人接触PAHs都会产生 不良的健康效应,即使暴露的环境相同,年龄相近,有 些人患了肿瘤,而有些人却安然无恙。
✓ microRNA突变或异位表达与多种人类肿瘤相关。 ✓ microRNA可以起到肿瘤抑制基因或者癌基因的功能。
17
22
Nature 杂志评论称: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 佛大学等单位开展的这些研究“改变了癌症 遗传学的前景,开启了理解和诊断癌症的新 篇章,将引来肿瘤诊断的潜在革命”, “是肿瘤遗传学的新的里程碑”。
①基因突变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
②染色体畸变试验:体外细胞系细胞遗传学分析,小鼠骨髓 微核试验,大鼠骨髓染色体畸变试验;
③原发性DNA损伤:DNA加合物,链断裂,DNA修复诱导 (细菌SOS反应,大鼠肝UDS诱导),SCE试验;
④体外细胞转化:叙利亚地鼠胚胎细胞,Balb/c 3T3细胞。
(二)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7-4 化学致癌物危险评价
第四节化学致癌物危险评价化学致癌物危险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定性的,即该化学物能否致癌;二是定量的,即进行剂量反应关系分析,以推算可接受的危险度的剂量,或人体实际可能接触剂量下的危险度。
由于致癌是一种后果严重的毒性效应,因此致癌性评定的工作极其复杂。
需要严密设计的人群流行病调查才能判定对人的致癌性;动物试验只有长期终生试验才被公认为确切证据。
这些调查和试验都不容易进行,因此先进行致突变试验,可对受试物的致癌性进行初步推测。
对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则需要进行体外恶性转化试验和短期动物致癌试验。
∙构效关系分析致癌物的化学结构种类繁多,分析从一种同系物着手,找出该系物质化学结构中与致癌性关系最密切的构份,以及其他构份改变时所产生的影响。
如对数百种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小鼠皮肤癌诱发试验结果做的构效关系分析表明,不仅化学结构的微小变化都关系着致癌性的强弱,而且与其立体结构性的变化也有密切关系。
∙通过致突变试验进行致癌物筛检此筛检又称为短期致癌物筛检试验。
首先应明确,致突变试验是依据大多数致癌物具有致突变性而大多数非致癌物无致突变性来对受试物进行致突变检测。
筛检阳性的受试物可能是具有遗传毒性的致癌物,也可能是具有遗传毒性的非致癌物;阴性的受试物可能是非遗传毒性的非致癌物,还有可能是非遗传毒性的致癌物。
∙试验组合根据目前对致癌机理的认识,遗传毒性致癌物可能有多种致癌机理,因此要求试验组合尽可能反映较多的遗传学终点。
致突变试验观察到的现象所反映的事件称为遗传学终点。
国际环境致突变物致癌物防护委员会(ICPEMC)1983年提出把致突变试验所反映的遗传学终点分为5类:∙DNA完整性的改变(形成加合物、断裂、交联);∙DNA重排或交换;∙DNA碱基序列改变;∙染色体完整性改变;∙染色体分离改变。
其中第3实际指基因突变,而第4和第5依次指染色体结构改变和数目改变。
试验组合应反映3种或5种终点。
有一种试验阳性,即可认为该受试物为致突变物,因而就可能是遗传毒性致癌物。
外来化合物致癌作用及其评价
第二节 化学致癌物旳分类
一、化学致癌物 是指具有诱发肿瘤形成能力旳化学物。
二、化学致癌物分类
化学致癌物旳种类繁多,分类措施不尽相同.先简介常用旳分 类措施.
一、根据致癌作用分类 1 、组1 对人类是致癌物。 即对人类致癌性充分旳。 2 、组2 对人类是很可能或可能致癌物。 3 、组2A 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但对人类致癌 性证据有限,对试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4、组2B 对人类可能是致癌物,但对人类致癌性 证据有限,对试验动物致癌性证据也并不充分。 5、组3 既有旳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 6、组4 对人类可能是非致癌物
原癌基因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它们在细胞 中行使正常旳生物学功能,对细胞增殖、分化和 信息传递旳调控起主要作用。当发生突变、缺失、 病毒整合、染色体易位、基因扩增或促长剂插入 和分化功能,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发生恶性转 化旳原癌基因即是癌基因。只有化学、物理或生 物等致癌原因作用于细胞后,引起原癌基因突变 使之激活,转变成癌基因后才会造成细胞癌变。
二、根据化学致癌物作用机制分类
(一)遗传毒性致癌物 1.直接致癌物
此类物质绝大多数是合成旳有机物。涉及有内 酯类如β-丙烯内酯等;烯化环氧化物如1,2, 3,4-丁二烯环氧化物;亚胺类;硫酸酯类; 芥子气和氮芥;活性卤代烃类等等。
2.前致癌物
前致癌物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两大类。
人工合成旳主要有:多环或杂环芳烃类如苯并 (a)芘、3-甲基胆蒽等;单环芳香胺类如邻甲 苯胺等;双环或多环芳香胺类如联苯胺等;喹 啉类;硝基呋喃类;硝基杂环类;烷基肼类等 等。 天然物质主要有:黄曲霉毒素、环孢素A、烟 草和烟气、槟榔及酒精性饮料。
ras基因家族旳体现有相正确组织特异性。
H-ras主要在泌尿道肿瘤如膀胱癌、肾盂癌等中体现, K-ras主要在肺癌和结肠癌中体现较高,而N-ras则主要 在造血系统旳恶性肿瘤体现。但近来旳研究指出,体 现旳这种组织特异性是相当有限旳,如H-ras和K-ras在 胆囊癌、胰腺癌、肾母细胞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 病及黑色素瘤旳体现也较高。而N-ras在神经母细胞瘤、 纤维肉瘤及横纹肌肉瘤中旳体现也有一定程度增长。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使用的几种主要分析方法为:三、有毒作业分级1、高毒物品卫生部2003年颁布了《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142号),列入《高毒物品目录》的依据是:MAC或PC-TWA<1mg/m3的有毒物质及被IARC认定的人类致癌物,近十年列在职业中毒发病前十名的有毒物质。
《高毒物品目录》规定,高毒物品共有54种:N-甲基苯胺、N-异丙基苯胺、氨、苯、苯胺、丙烯酰胺、丙烯腈、对硝基苯胺、对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二苯胺、二甲基苯胺、二硫化碳、二氯代乙炔、二硝基苯(全部异构体)、二硝基(甲)苯、二氧化(一)氮、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 、氟化氢、氟及其化合物(不含氟化氢)、镉及其化合物、铬及其化合物、汞、碳酰氯、黄磷、甲(基)肼、甲醛、焦炉逸散物、肼(联氨)、可溶性镍化物、磷化氢(膦)、硫化氢、硫酸二甲酯、氯化汞、氯化萘、氯甲基醚、氯(氯气)、氯乙烯(乙烯基氯)、锰化合物(锰尘、锰烟)、镍与难溶性镍化物、铍及其化合物、偏二甲基肼、铅(尘、烟)、氰化氢、氰化物、三硝基甲苯、砷化(三)氢(胂)、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石棉(总尘、纤维)、铊及其可溶化合物、(四)羰基镍、锑及其化合物、五氧化二钒烟尘、硝基苯、一氧化碳(非高原)。
高毒物质的特点:①毒性大;②危害大;③易发生急慢性中毒及急性中毒或亚急性中毒;④易发生癌变;⑤易被利用于恐怖事件或战争。
2、有毒作业分级有毒作业分级的依据包括化学物的危害程度、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三个要素的权数。
1)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W) 取值列于下表。
D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W)的取值)取值列于下表。
2)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B) 的权重数(WB3)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B)的计算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B)可按式(1)-(3)计算:(1)职业接触限值以PC-TWA 表示的:/(PC-TWA). . . . . . . . . . . . . (1)B =CTWA式中:B----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现场测量的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其取值按GBZ2.1 执行。
环境毒理学05-2 致癌试验和致畸试验
精选课件
3、染毒途径 尽可能模拟人体可能的暴露途径,主要途径有经口
、经皮和吸入三种,应根据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和接触 方式选择确定。
4、试验期限 一般情况下,试验期限小鼠和仓鼠应为18个月,大
鼠为24个月;然而对于某些生命期较长或自发肿瘤率 低的动物品系,小鼠和仓鼠可持续24个月,大鼠可持 续30个月。
精选课件
癌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1、持续性增殖,分化不良,体外培养无接触性抑制。永生 性。 2、浸润性生长:可侵入其他组织,并发生转移 3、过分旺盛地合成核酸和氨基酸 4、强烈的有氧酵解:在供氧充分时,仍能将葡萄糖转化为 乳酸,大量的乳酸使pH下降,影响细胞酶活力,破坏内稳 态的维持。 5、可将上述特征遗传给子代细胞
在进行试验的两个物种两种性别动物中,有一种结果为阳 性,即认为该受试物有致癌性。两个物种两种性别动物试验结 果均为阴性时,方能认为未观察到致癌作用。
精选课件
(二)致突变试验用于致癌物筛选 预测致癌性的理想致突变试验应能灵敏地预测
出受试物的致癌性,也能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预测出受试物的 非致癌性,即要有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
84/104(81)
-
77/106(73) 4/18(22)
40/54(74)
24/44(55)
8/9(89)
9/15(60)
100/
精选课件
(二)化学致癌的非遗传机制学说 一部分致癌物用目前的致突变试验不能检出其致突变性。
这些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促进细胞分裂增殖的机制多种多样:
具有细胞毒性的致癌剂可引起细胞变性坏死,细胞释放出的 物质具有刺激细胞分裂增殖的作用。
环境致癌物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环境致癌物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环境致癌物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是为了评估人类在接触环境致癌物时可能面临的健康风险。
环境致癌物是指能够引起癌症的化学物质或生物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农药等。
这些物质可以通过空气、水和食物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的发展对于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问题识别、暴露评估、剂量响应评估和风险特性评估。
首先,问题识别是评价过程的第一步,目的是确定评价范围和目标。
在问题识别阶段,需要确定所关注的环境致癌物的类型和特性,以及评估的目的和所关注的人群。
例如,可以针对某个特定的环境污染源(如工业废水排放)进行评估,或者针对某个特定的人群(如居住在污染地区的居民)进行评估。
接下来是暴露评估,即评估人类接触环境致癌物的暴露程度。
暴露评估的目的是确定人类的接触途径、频率和程度。
暴露途径主要包括呼吸、食物摄入和皮肤接触。
通过测量环境中致癌物的浓度、分析人体组织和生物标志物,以及调查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可以估计人类的暴露程度。
剂量响应评估是评估环境致癌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和方式。
通过研究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确定环境致癌物对癌症发生的剂量响应关系。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定暴露水平与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即剂量-反应关系。
根据剂量响应评估结果,可以确定环境致癌物的潜在健康风险。
最后是风险特性评估,即综合评估环境致癌物的健康风险。
在这一步骤中,评估者将暴露评估和剂量响应评估的结果与人群特征相结合,综合评估环境致癌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评估的结果可以表达为患癌的概率或相对风险。
如果评估结果超过了安全标准或指导值,就意味着人体可能受到潜在的致癌风险,并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减少暴露水平。
尽管现有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改进空间。
首先,暴露评估中的数据获取和分析仍然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对于部分环境致癌物的暴露途径和暴露水平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数据来源。
化学致癌物致癌强度因子与化学非致癌污染物参考剂量编评_曹希寿
4 公众健康危害评价4.1 化学致癌物致癌强度因子与化学非致癌污染物参考剂量编评曹希寿 张永兴1 化学致癌物致癌强度因子化学致癌物致癌强度因子是人体致癌风险评价与致癌物毒性的最基本、最关键的参数之一。
长期以来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科研力量并作了大量社会调查。
本编评报告主要依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动物毒理实验资料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以及美国环保局(U S.EPA)的《癌症风险评价导则》提供的资料。
从7万种常用的化学物质筛选出对人体健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致癌物140种。
编评这些化学致癌物致癌强度因子的目的也是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471066):“长寿命有害物质近地表处置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学研究”提供有关数据。
在编评报告中对化学致癌物作了如下论述。
(1)给出了化学致癌物致癌强度因子的定义公式Q=R/D,Q为致癌强度因子,即日均接受1单位剂量(1μg·g-1·d-1)下发生癌症的风险水平。
(2)癌症致病机理本质是基因毒害,即遗传物质DAN侵害,由于DN A的变化从而诱发癌症。
所以化学致癌物质的健康危害是无阈的。
(3)编评报告所列140种化学致癌物按毒性分组为:A组——肯定致癌物,有毒理学数据,有流行病学调查,癌病途径机理清楚;B组——可能致癌物,有毒理学数据,有部分流行病学调查,致癌途径不清楚;C组——或许致癌物,只有实验动物毒理学数据。
2 化学非致癌污染物参考剂量化学非致癌污染物参考剂量是环境生态保护中公众健康危害评价的最基本、最关键的参数之一。
也是判断污染物毒性的基本依据,为此各国环保部门与医疗保健组织都非常重视污染物的毒理学数据收集与编评工作。
本编评报告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筛选。
特别是参考了美国环保局健康评价导则(U S,EPA,AT SOR),从常用7万种化学物质中筛选出对人类具有严重危害的化学非致癌污染物425种,并编评出这425种污染物的参考剂量(RFD)。
编评报告中参考剂量定义公式如下:RFD=还未观察到(或最低可观察到)有害效应水平安全因子=TLVU FT LV——阈限值,其含义是低于这个阈限值剂量时对人的健康危害不发生或观察不到危害效应。
致癌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2)前致癌物
多数有机致癌物本身并不致癌,需代谢活化才 具有致癌活性,称为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 的原型称为前致癌物。前致癌物经代谢活化形 成 的 中 间 间 代 谢 产 物 —— 近 致 癌 物 ( 半 致 癌 物),有一定致癌作用但必须再一次激活—— 终致癌物(前致癌物经代谢活动形成的具有致 癌作用的代谢物和不需代谢活化的致癌物)。
DNA损 伤修复
引发 细胞
促癌物
正常 上皮
上皮过 度增殖
早期 腺瘤
中期 腺瘤
晚期 腺瘤
原 位 癌
浸润 转移
引发 促长 阶段 阶段
进展阶段
由抑癌基因APC丢失 开始,癌基因Ras突 变促进克隆的发展, 导致腺瘤发生。
抑癌基因DCC和p53缺失, 促进结肠肿瘤从良性到恶性 发展。
结肠癌的多阶段模型
2、化学致癌的癌基因学说
抑癌基因失活
肿瘤细胞增殖失控
化学致癌多基因、多因素参与的多阶段理论
癌基因 抑癌基因 DNA修复基因 代谢酶基因 凋亡基因 抗凋亡基因
化学致癌物
外源性因素
理化生物因素、营养等
生物体
内源性因素
遗传、免疫、激素、精神等
引起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发生点突变、 扩增、易位、重排、缺失等使癌基因活化, 抑癌基因失活,导致细胞的增殖、分化、 凋亡异常引起肿瘤。
3. 非 遗 传 毒 性 致 癌 物 (non-genotoxic
carcinogens)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不与DNA反应,可 能间接地影响DNA并改变基因组导致细胞 癌变,或者通过促长作用、增强作用导致 癌的发展。
(1)促癌剂:本身无致癌性,在给以遗 传毒性致癌物之后再给以促长剂可增强 遗传毒性致癌物的致癌作用,也可促进 “自发性”转化细胞发展成癌。
致癌危害等级
致癌危害等级致癌危害等级- 致癌物的等级手机已被列入2B级致癌物的清单。
致癌物严格地说只是致癌的外部因素。
这些外因大致可以分为化学致癌物、物理致癌物、生物致癌物和食物致癌物。
对于致癌物的分类依据,虽然各国之间或有些差异,但联合国辖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的分类表,系目前国际上最重要、也最常被引用的一项分类标准。
致癌物致癌性是筛选优先污染物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IARC的分类,致癌物共可分为四级:(一)、第一级(Group 1)致癌物:现有88类物质(如前述的马兜铃酸、苯、黄曲毒素、放射性物质、石绵、戴奥辛等),对人类为确定之致癌物。
(二)、第二级A类(Group 2A)致癌物:现有64类物质(如前述的氯霉素、甲醛、多氯联苯、丁二烯、硫酸二甲酯、环氧氯丙烷、苯乙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柴油引擎废气等),对人类为很可能致癌物,对动物则为确定之致癌物。
(三)、第二级B 类(Group 2B)致癌物:现有236类物质(如黄樟素、四氯化碳、电磁波、抗甲状腺药物propylthiouracil、二异氰酸甲苯、抗艾滋病药物zidovudine、汽油引擎废气、干洗业等),对人类为有可能致癌物,对动物为很可能也是致癌物。
(四)、第三级(Group 3)致癌物:现有496类物质(如前述的furazolidone、咖啡因、食用色素等),目前尚无足够的动物或人体的资料,以供分类该物质是否为人类致癌物。
(五)、第四级(Group 4)致癌物:现有1类物质(caprolactam,为一种化学原料),根据已有的资料,足以认为该物质并非致癌物。
[1]致癌危害等级- 致癌物的分类致癌危害等级致癌物按照对人类和哺乳动物致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确证致癌物、怀疑致癌物和潜在致癌物。
确证致癌物通过动物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都已确认具有致癌作用。
怀疑致癌物在动物,而且在多种动物,特别是在与人类血缘较近的灵长类动物机体上呈现致癌作用,但在人类仅有个别致癌临床报告,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尚未能证实。
毒理学评价的四个阶段和内容
毒理学评价的四个阶段和内容通常包括以下:
1.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ing):
这是毒理学评价的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确定物质在短时间内(通常是一次或几次接触后)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内容包括:经口、皮肤接触和吸入途径的急性毒性试验,计算LD50(半数致死剂量),即导致一半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2. 遗传毒性试验(Genotoxicity Testing):
这个阶段评估物质是否能够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损伤,这可能导致突变、癌症或其他遗传疾病。
内容包括:Ames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微核试验等。
3. 亚慢性毒性试验(Subchronic T oxicity Testing):
在这个阶段,物质的毒性效应在较长时间内(几周到几个月)被研究。
内容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观察动物的行为变化、体重变化、血液学参数、生化指标、器官重量和病理学改变等。
4. 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性试验(Chronic T ox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Testing):
这是最长的一个试验阶段,通常持续数月到数年,旨在评估物质长期暴露对生物体的影响,包括潜在的致癌性。
内容包括:生命周期研究,观察生长发育、生殖能力、寿命以及肿瘤发生率等。
在这些试验中,除了直接的毒性效应外,还会考虑物质的代谢途径、蓄积效
应、剂量-反应关系以及敏感群体(如孕妇、儿童和老人)的特殊反应。
这些信息对于全面评估物质的安全性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试验设计和要求可能会根据监管机构的指导原则和物质的特性进行调整。
抗高血压新药盐酸埃他卡林对SD大鼠的致癌性评价
抗高血压新药盐酸埃他卡林对SD大鼠的致癌性评价盐酸埃他卡林是用于治疗中轻度高血压的新药,通过经饮水反复给予SD大鼠盐酸埃他卡林24个月,对给药后实验动物的生长性能状况、体内代谢动力学的药物暴露情况、临床病理学指标变化及组织病理学肿瘤性病变发生率等的评价,判断盐酸埃他卡林对SD大鼠是否具有致癌性作用,用以预测其可能对人体是否有潜在致癌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选用SD大鼠600只,雌雄各半,设溶剂对照组1和溶剂对照组2(Omg·L-1)、盐酸埃他卡林低剂量(5mg·L-1)组、中剂量(15mg·L-1)组和高剂量组(45mg·L-1),每组每性别60只动物。
经饮水给药,共连续给药]04周。
检测指标包括动物生存状况(存活率、平均生存周数)、体重、摄水量、摄食量、临床异常症状等。
结果显示,经饮水反复给予SD大鼠盐酸埃他卡林24个月,给药结束时各组动物存活率范围为25~34%,平均生存周数为84.2~86.9周;给药期间各实验动物体重均呈增长趋势,雌性和雄性大鼠平均体重变化范围分别为108.6~511.1g和130.3~752.2g;给药期间各实验动物的摄水量有波动,每只雌性和雄性大鼠每日平均摄水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3.2~55.8m1·d-1和21.2~65.8ml·d-1;给药期间各实验动物的摄食量波动不明显,每只雌性和雄性大鼠每日平均均摄食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5.0~21.0g·d-1和19.0~30.5g·d-1;各实验动物雌性和雄性大鼠临床异常症状发生率分别为66~73%和40~53%;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给药各组动物的生存状况、体重、摄食量和临床异常症状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别,给药期间中剂量组雄性动物、高剂量组雌性和雄性动物的摄水量有明显减少。
故认为经饮水给予SD大鼠盐酸埃他卡林24个月对实验动物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但可以减少因饮用水适口性改变而引起的摄水量的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致癌物判别方法包括三大类
一、短期试验
(一)遗传毒性试验
➢依据:化学物致突变性与致癌性紧密相关。
➢局限性:无法检测出非遗传毒物的致癌性(假阴性)和分辨出具有遗传毒性的非致癌物(假阳性)。
致癌物筛选试验主要包括:
➢基因突变试验:包括用微生物、昆虫、哺乳类动物细胞及啮齿类动物进行体外或体内试验,其中以A m e s最常用。
➢染色体畸变分析,微核试验。
➢其它遗传学观察终点:S C E试验,U D S试验,彗星试验等。
(二)细胞恶性转化试验
●细胞恶性转化试验:是指受试物与正常细胞在体外接触,如有致癌作用,可使正常细
胞形态和功能发生变化,发生与癌细胞相似的过程。
●体外培养细胞观察内容:细胞生长自控能力、增殖速度、细胞形态、生化表型以及移
植于动物体内形成肿瘤的能力等。
原理: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不同是细胞核型的改变,导致细胞生长自控能力的丧失,引起细胞在离体培养时表现出生长特性改变。
●正常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克隆中的细胞排列有序、只能生长成单层;
●癌细胞:贴壁生长的克隆失去接触抑制的能力,因而形成的“恶性转化”克隆中的细
胞排列杂乱无章,重叠生长。
●判断是否出现了细胞的恶变,可将转化的细胞植入试验动物体内,观察转化的细胞是
否可发展成肿瘤。
恶变的细胞表现
●细胞偏大,且大小不等;
●核大而畸形,染色质深染而粗糙,核浆比例倒置,核膜粗厚,核仁增生而肥大;
●核仁核胞浆R N A增多,呈嗜碱性染色而偏蓝;
●多见核分裂现象;
●正常的接触抑制消失,它的克隆是多层细胞且排列紊乱;
●生长表型改变。
常用的细胞种类
●细胞选择的主要原则:
●体外容易培养和传代,阴性细胞克隆背景较低;
●细胞自发突变率低,或自发转化能力很弱;
●已获得无限生长能力,但仍保持接触抑制而无致肿瘤性。
结果判定方法
●体外细胞转化试验是以细胞形态恶性转化为检测终点。
对转化细胞的判定通常采
用细胞灶法,计数克隆数,观察鉴定转化灶,单盲法观察,由2人共同认定。
优点:
●试验周期短,经济方便;
●一个细胞克隆或细胞巢相当于一只受试动物;
●受试物直接与靶细胞作用,便于控制剂量,不受吸收、代谢、分布的影响,并且
可不受体内免疫系统等干扰;
●利于观察。
缺点:仍存在假阳性、假阴性等问题。
二、动物致癌试验
(一)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小鼠肺肿瘤诱发试验
➢大鼠肝转变灶诱发试验
➢小鼠皮肤肿瘤诱发试验
➢雌性大鼠乳腺癌诱发试验
结果评价
➢上述任一试验的阳性结果,其意义与长期动物致癌试验相当;
➢但是因试验期短、靶器官局限、适用化学物质类型较少,阴性结果意义不大。
(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化学致癌物最大的特点是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对于一个新化学物的致癌性评价,不可能也不容许等到数十年后取得人群肿瘤流行病调查资料方作出判断。
➢动物致癌试验只需相对较短的时间,对动物进行终生染毒,即可取得资料。
➢可严格控制受试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及动物的生活环境,从而排除其他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干扰。
1.动物选择
●种属:对肿瘤的感受性,特别是对受检物有特定的靶器官尤为重要。
●品系:①已知对相似化学结构的物质敏感;②肿瘤自发率低;③代谢转化速率和方式
与人相似。
●性别:一般是雌雄各半,特殊情况用单性。
●年龄:一般用刚断乳或断乳不久的幼年动物,因为此时动物的感受性高,同时也可以
使试验接触时间更长。
动物数量:每剂量组不少于雌雄各50只,希望在出现第一个肿瘤时,每组还有不少于25只动物。
当对照组肿瘤自发率较高,而染毒组肿瘤发生率较低时,所需动物数增加。
2.剂量设计
●低剂量组——无作用剂量组,不产生任何毒性效应
●中剂量组——阈剂量组
●高剂量组——发生肿瘤剂量组
●对照组(必要时另设一个溶剂对照组)
●注:为使染毒组肿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在设计剂量时应考虑使用尽
可能大的量,使试验不至于漏检具有阳性致癌作用的物质。
3.染毒途径
经胃肠道、呼吸道、皮肤、注射等途径染毒,前提是尽量按人类实际接触情况选用适宜的染毒途径。
4.试验期限与染毒时间
●染毒时间一般要求染毒至实验结束甚至终身染毒。
●也有研究为了减少中途非肿瘤性死亡,建议在9-10个月后停止染毒。
●观察期限要长,原则上要求长期甚至终生观察,一般小鼠1.5年,大鼠2年,可能时
分别延长至2年和2.5年。
5.结果观察
●一般毒性实验所观察的一些指标,如摄食、活动、体重。
●观察皮肤及全身浅表部位有无肿瘤,并记录发生的部位、数目、性质、大小。
病理学检查必不可少。
可从肉眼开始,逐一检查每一个器官,然后进一步作病理切片。
其
范围至少包括已出现的肿瘤或可疑肿瘤以及肉眼观察有明显病变和怀疑有某些病变的器官。
6.结果评定
(1)肿瘤的发生率:
●肿瘤的发生率=×100%
●计算时须注意:先计算全部肿瘤的发生率,然后将良性与恶性分开,还应注意统计不
同器官组织肿瘤的发生率。
●当染毒组肿瘤的发生率显著大于对照组,并呈现剂量-反应关系,以及发生与对照组自
发肿瘤类型不同的肿瘤等,均认为是阳性。
实验结束时患肿瘤动物的总数有效动物总数(最早出现肿瘤时存活动物总数)
(2)多发性:
肿瘤的多发性是化学物致癌的又一个特征,这包括一个器官出现多个肿瘤或多个器官出现肿瘤。
故要计算各组的平均肿瘤数,以及每一组中出现2个、3个或多个肿瘤的动物数或比例。
当染毒组与对照组存在差异,并有剂量-多发性关系,则认为是阳性。
(3)潜伏期:
动物从接触受试物起至出现第一个肿瘤的时间。
这包括不同染毒时间剖杀的濒死或已死动物的肿瘤发生时间,要求剖杀时要仔细,以防漏检。
致癌指数=肿瘤发生率(%)/潜伏期(天)×100
当潜伏期缩短,且存在剂量-潜伏期关系时,也视为阳性。
7.阳性结果的确定
任何一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出现差异并存在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即使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超出历史性对照范围,均视为阳性。
8.阴性结果的确定
实验设计的最低要求:
①二种种属②二种性别③至少三个剂量水平,其中一个接近最大耐受量
④每组动物至少雌雄各50只⑤肿瘤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三、人群流行病学观察
肿瘤流行病调查的结果判断应遵循的原则:
➢1、证明接触者的发癌率高于对照组,或肿瘤病例中接触者的比例显著超过非肿瘤病例的配对对照。
➢2、肿瘤接触者死亡年龄明显比非接触者提前。
➢3、结果最好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4、能排除共存的其它因素作用的可能性。
➢5、有动物致癌或细胞恶性转化试验支持。
➢6、所得的结论能够重复。
四、致癌物的确定和评价
动物致癌物的确定:
1.两种或两种以上种系的动物阳性;
2.一种种属但经两次或多次独立试验为阳性;
3.一种种属一次试验阳性,但发生率高,多个部位发生,出现罕见类型肿瘤、诱发肿瘤的时间短。
人类致癌物的确定:
1.能够重复的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动物致癌试验结果阳性,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具有重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