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是一种血浆蛋白质,它是维持血液凝固的
关键成分。

当人体受伤时,纤维蛋白原会被转化成纤维蛋白,进而形
成血栓,帮助止血。

但是,如果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疾病。

因此,了解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对于疾病的预防
和治疗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与心脏病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纤维蛋
白原的升高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
纤维蛋白原的升高也是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疾病的危险因素。

因此,
利用纤维蛋白原对心脏病的诊断和预防有重要的帮助。

其次,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还与其他许多疾病有关。

例如,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的升高与某些癌症(如胃癌和肺癌)的风险密切相关。

此外,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也与慢性肺病、糖尿病等疾病有关。

因此,
测量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这些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监测在手术和创伤后特别重要。

在这些情况下,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明显增加,血管内血栓的形成也会
加速。

监测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对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并帮助医护人
员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纤维蛋白原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诊断疾病,减轻医疗费用和患者痛苦。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并定期进行检测。

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测定的临床意义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

想象一下,咱们的身体就像一台复杂的机器,里面有无数的小零件在默默运转。

纤维蛋白原就是这台机器里一个特别重要的零件。

它可不是个普通角色,它在我们身体里的作用大得很,简直就像是派大星和海绵宝宝里的水母,没它可不行。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脏制造的蛋白质,主要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

它的工作就是帮助我们的血液凝固,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它,我们一不小心划伤了皮肤,哎呀,那血可就流个不停,真是“流得我心疼”。

所以说,纤维蛋白原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止血大将军”,没有它的帮忙,我们就得在医院里过夜了。

有趣的是,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可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根据我们身体的状况而变化。

比如说,如果你生病了,身体的某些炎症就会导致纤维蛋白原水平飙升。

你可以想象成,身体在发出信号,“喂,快来人啊,我需要救援!”这时候,医生就会根据测定的结果来判断你是哪里出了问题。

所以说,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就像是身体给我们写的“健康报告”,告诉我们发生了啥事。

不过,测定这个东西可不是仅仅为了看个热闹。

它在临床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比如说,医生可以通过测定结果来判断你是否有心血管疾病。

如果你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过高,那就可能意味着你得小心了,心脏的健康状况可能不太妙。

医生就像是侦探一样,借助这个“证据”,来推测你的健康状况。

纤维蛋白原还跟很多疾病有关系,比如糖尿病、肿瘤等。

哎呀,这可真是一个“好朋友”,随时都在帮忙指路。

如果你的检测结果不正常,医生可能就会建议你做进一步的检查,以便找到潜在的健康隐患。

所以说,纤维蛋白原的测定简直就是“健康探险”的必备工具。

很多人可能对这个测定有点陌生,觉得它离自己很遥远。

其实不然,咱们身边的小病小痛,往往和它有关系。

比如,感冒、发烧后,医生可能会给你做个检查,顺便测一下纤维蛋白原的水平。

它不仅仅是个技术活儿,更是我们健康的“守门员”。

想想看,每次去医院检查,医生都会像老妈子一样叮嘱你,“注意身体,保持健康”,这就是在强调纤维蛋白原的重要性啊。

癌症患者高纤维蛋白质血症及临床意义

癌症患者高纤维蛋白质血症及临床意义

Fb平 均 血浆 水 平经 t检验 显 著高 于 无转 移者 ( i P<
0 0 ) 1 降 纤酶 治 疗者 延 长 生命 达 2年 。 .5 。 例
3 讨 论
3 1 癌 症 患者 存在 高 纤 维 蛋 白 原血 症 .
这 是 因 为
恶 性 肿瘤 细 胞分 泌 粘蛋 白 、 组织 因子 , 破坏 血 管 内皮 细胞 , 抑制 凝 血 酶 调 节 蛋 白表 达 , 导 x 因子 激 活 诱 剂形成, 促进 凝血 活性 , 与 Fb升 高 有关 。本 研 究 此 i
维普资讯

3 ・ 6
o m o otrd ae f dc eNoe ! u a f sga ut o 1 P s Me in . vm i

: ! :
癌症患 者高纤 维蛋 白原血症 及临床 意义
宋 香 志
( 京铁 路 总 医 院 内五 科 , 京 10 3 ) 北 北 0 0 8
相 平行 , 献 报道 有 转 移 灶 癌 症 患 者 纤 维 蛋 白原 及 文
1 对 象 和 方法
1 1 对 象 健 康 对 照 组 5 . 0例 , 3 男 0例 , 2 女 0例 , 年 龄 5 ~8 0 0岁, 均 ( 3 0±2 0 岁 , 症组 5 平 6. .) 癌 0例 , 男 3 例, 1 1 女 9例 , 龄 5 ~ 8 年 1 0岁 , 均 ( 5 0± 平 6. 0 5 岁 , 经 组织 学 确 认 , 中 2 .) 均 其 5例 影像 学 检 查 确 诊转 移 , 部病 例 均 未 接 受 抗 癌 及 影 响 凝血 功 能 的 全 药 物治 疗 , 肾功 能 正常 , 1 降 纤酶 治疗 。 肝 仅 例 1 2 观察 方 法 .

恶性肿瘤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临床意义

恶性肿瘤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临床意义

恶 性 肿 瘤 患 者 的 FB进 行 了 检 测 研 究 , 探 讨 其 在 肿 瘤 诊 治 I 以
方面的意义 , 报告如下 。 现 1 资 料 Nhomakorabea与 方法
含量明显升高 , 与正 常健康人 和 良性肿 瘤患者相 比差异 有统 计学意义 ( 0 0 )表 明恶性肿瘤患者存 在高纤维蛋 白原血 P< .5 ,
5. ; 4 6岁 子宫肌瘤 1 , 6例 乳腺纤维瘤 1 , O例 甲状 腺瘤 6例 , 脂
肪 瘤 3例 ; 性 肿 瘤 组 4 恶 0例 , 2 男 6例 , 1 例 ; 龄 3 女 4 年 2—
义, 对于无其 他原 因可解释的高纤 维蛋 白原血症 , 警惕恶性 应
肿瘤的可能。
8 5岁 , 中位年龄 5 . ; 9 5岁 肺癌 8例 , 胃癌 9例 , 食管癌 4例, 宫 颈癌 4例 , 乳癌 5例 , 结肠癌 4例 , 他癌 6例 ; 其 另选 取健康体
无 效 患 者 FB 含 量 与 治 疗 前 相 比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 I P
00 ) 提示 FB含量的变化与治疗效果有关 j可见血浆 FB .5 , I , I 含量的变化也可作为判 断肿瘤转 移 、 恶化及评 估治疗效 果 的
等 高凝状态疾病及其他应激状态 , 2周内无服药史。 近 1 2 测定方法 : . 对照组 于清晨空 腹抽取肘 静脉血 18m , . l加 入装有 19m o 0 m WL枸橼 酸钠 02 m 的抗凝 管 中混匀 , . l 离心
1 i , 上层 血浆 , 用 全 自动 分 析 仪 A L 0 0m n 取 采 C 2 0测 定 。 肿 瘤 患者 于住 院 次 日清 晨 空 腹 抽 血 检 测 , 法 同 上 。 方 1 3 统 计 学 方 法 : 据 用 均 数 ±标 准 差 ( ±S 表 示 , 间 比 . 数 ) 组 较 采用 “检 验 进 行 统 计 学 分 析 。

凝血指标 fib fbg

凝血指标 fib fbg

凝血指标 fib fbg
凝血指标是用来评估人体血液凝血功能的重要参数。

其中,fib 和fbg是两个常见的凝血指标,分别代表纤维蛋白原和空腹血糖。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它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特别是在怀疑出血或血栓问题时。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水平在2-4克/升之间。

如果纤维蛋白原水平过高,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而如果水平过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空腹血糖(FBG)。

空腹血糖是指在至少8小时禁食后测得的血糖水平。

它是评估糖尿病和糖代谢紊乱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空腹血糖水平应该在70-100毫克/分升之间。

如果空腹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糖尿病或糖代谢紊乱的风险。

综上所述,fib和fbg作为凝血指标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监测纤维蛋白原和空腹血糖的水平,医生可以更好地评估
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糖代谢状态,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方法及进展

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方法及进展

改良的Jacobsson法
是WHO推荐的参考方法,为第1个血浆Fg国际标准品(89/644) 制备时所推荐使用的方法。该法准确并满足2项有效测定Fg的主 要标准:首先通过凝血酶将可凝固的Fg从血浆中分离出来,其 次使用了简便的分光光度法独立操作的定量步骤.
四.浊度法
该法原理是用凝血酶凝固的血浆,纤维蛋白形成 增加了浊度,并达到一个与Fg浓度成比例的最后 浊度。这种方法灵敏度低,对Fg的最低检测限为 0.5 g/L。
功能测定法利用Fg特异的2种生化反应,即凝血酶的蛋
01
白水解作用和随后发生的纤维蛋白单体聚集为纤维蛋白
多聚体。在这些
方法中,通过加入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后的检测手
02
段不同,又可分为重量测定法、酚试剂比色法、紫外光
度法、浊度法和凝血酶凝固时间法等。
一.重量测定法
将Fg转变成纤维蛋白凝块经反复洗涤脱水后,用精 密天平(精确到0.000 1 g)称重。该法简单,不需 要复杂的操作或精密仪器,技术误差很小。在80年 代有一些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将该法作为参考方法
8.37 9.39 8.51 12.15 13.65 11.33 13.15 14.68 11.72 13.13 13.06 11.77 13.81 20.62 12.19
二.酚试剂比色法
在世界卫生组织(wH0)推荐的参考方法出来前曾作为参考方法。 该法将过量的凝血酶加入血浆中,将产生的纤维蛋白凝块洗涤 数次后溶于NaOH溶液中。用Folin—Ciocalteau酚试剂或Biuret 反应来测定。
紫外光度法
该法将纤维蛋白凝块溶解于碱性尿素溶液中,然
01
后通过在280nm波长紫外光直接比色计算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单体生成后即开始聚合成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稳定分子(ⅩⅢa) 作用下,经过共价交联的纤维蛋白网更加牢固。纤维蛋白与凝血酶有高亲 和力,因此纤维蛋白生成后即能吸附凝血酶,有助于局部血凝块的形成

纤维蛋白原和冷沉淀

纤维蛋白原和冷沉淀

纤维蛋白原和冷沉淀
纤维蛋白原和冷沉淀都是血液中的成分,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

它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态,从而止血。

纤维蛋白原缺乏会导致凝血障碍和出血倾向。

冷沉淀是在血浆中通过低温处理分离出来的沉淀物,主要含有纤维蛋白原、Ⅷ因子等成分。

冷沉淀可以用于治疗缺乏Ⅷ因子及纤维蛋白原而出血不止的患者或血友病患者,有时也用于手术后出血、严重外伤及DIC等病人的替代治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与临床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与临床意义
M M)的关 系,探 索其临床 意义 。方 法 采 用全 自动血凝分析仪 测定 5 例 M 0 M患者 治疗前血 浆 F B I 含
量和化疗后 F B含量 ,并 以 4 例健康体 检者 为对 照组 。结果 M I O M患者血 浆 中 F B 正常人 明显 升 I较
高( 尸<0 0 ;M . 1) M患者 I 、 I期 的 F B 浆水平均显著低 于 I期 ( 期 I I血 I I 尸< 0 0 ) . ,而 I 、 I期之 5 期 I
间差异无 统计学意 义;M M治疗有 效者 ,血 浆 F B水平比治疗前 明显降低 ( <0 0 ) I 尸 . , ,而治疗无效 1 者 ,其血浆 F B水平与治疗前 比较 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结论 血浆 F B 量测定在 M I I含 M的辅助诊 断、
疗效 判断及 预后评 估 方面有 一 定临床 意 义。
n s g fi a d c as i t m. o o i ni c nt e re e n he C nc1 i us ons T FI P1 ys n mp t nt he B a a i or a rol i t e n he di g a nos S e al ti n o t t r i . v ua o f he he ape ti e fe a p g u C f ct nd ro nos o mul pl myel ma iS f ti e o p ati nt . e s
关键 词 多发性 骨髓瘤 纤 维蛋 白原
T e h ReI ti s P f bri og W i h a on hi o Fi n en t iuI p M eI ma e we ti aI y o b t en
维普资讯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纤维蛋 白原含量测定 与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方法操作规程一.【产品名称】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试剂盒(凝固法)二.【预期用途】用于体外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用于辅助诊断。

三.【临床意义】FIB含量增高: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休克,外科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FIB含量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四.【检验原理】采用Clauss凝固法原理,高浓度凝血酶存在时,待测稀释血浆的凝固时间与其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成反比关系。

五.【主要组成成分】1.FIB凝血酶:5瓶/6瓶(内含凝血酶、缓冲液、高岭土、稳定剂、防腐剂)2. FIB定值血浆:1瓶,定值见瓶标FIB定值血浆经HBsAg、HIV抗体、HCV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但仍需如病人样本一样小心处理。

3.FIB缓冲液:2瓶(内含缓冲液、防腐剂)4.说明书:1份注:不同批号试剂盒中各组份不可互换。

六.【储存条件及有效期】未开启试剂于+2℃~+8℃保存可稳定至标签所示失效日期。

FIB凝血酶试剂复溶后于+2℃~+8℃可保存7天;4小时内-20℃冻存,可稳定20天,使用时37℃迅速解冻,勿反复冻融。

FIB定值血浆复溶后于+2℃~+8℃可保存8小时。

七.【适用仪器】血凝分析仪。

八.【样本要求】1. 静脉采血,置于含有1/10体积0.109mol/L枸橼酸酸钠抗凝液(1份抗凝液+9份全血)的塑料管或硅化玻璃管中,轻轻颠倒混匀,3000rpm(或2500g)离心15分钟,收集上层液(血浆,黄色)。

2.不宜使用EDTA●Na2、肝素、草酸盐作为抗凝剂。

3.红细胞比容超过55%或小于20%时,应调整抗凝剂用量。

抗凝剂体积(ml)=0.00185x血液体积(ml)x(100 - 比容)。

4.样本采集避免溶血及组织液污染。

5.样本保存时间如下:+2℃~+8℃保存,不宜超过8小时。

九.【检验方法】1. 试剂重建与保存每瓶FIB凝血酶加入瓶标标示体积的蒸馏水,轻摇溶解。

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含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

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

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适应症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

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偶有过敏反应。

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

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

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

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

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

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1.0/瓶,1.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

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

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

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

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

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

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

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

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β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

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

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02
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生理作用
止血与血栓形成
止血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过程 中的重要因子,参与止血过程, 帮助受损血管止血。
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原可转化为纤维蛋白, 形成血凝块,即血栓,在某些情 况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 成可能导致血管阻塞。
炎症反应与感染
炎症反应
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可能引发炎症反 应,促进白细胞和血小板在受损部位 聚集,对感染和损伤的修复具有重要 意义。
长期维持较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预示着良好的预后,有助于降低患者心血 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指导抗凝药物的使用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抗凝药物的使用 是必要的,以防止透析器及管路凝血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作为抗凝药 物使用的参考指标。
相反,如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低 ,可能需要减少抗凝药物的剂量,以 避免过度出血的风险。
04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指标在血液透析患 者中的临床意义
评估透析效果与预后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反映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情状况和预后。通过监测血浆纤维蛋 白原水平,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透析效果,判断其预后情况。
高水平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可能表明患者的透析不充分,需要调整透析方案或增加透 析频率,以提高清除效果。
感染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可能与感染有 关,例如在一些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会升高。
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纤维蛋白原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 主要病理基础。
心血管疾病
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风 险增加有关,例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 等。
02
血液透析患者通常存在代谢紊乱 、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等并发 症,因此需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肝硬化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

肝硬化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

2 7 2・
检 验 医 学 与临 床 2 0 1 7年 第 1 7卷 增 刊 Ⅱ L a b Me d C l i n , 2 0 1 7 , Vo 1 . 1 7 S u p p l 1 I
温度控 制在( 4 1 ±2 ) ℃左 右 , 保持 患 者 的体表 温度 在 ( 3 7 ±2 . o ) ℃左 右 。每 次 熏 蒸 时 间 为 2 o mi n, 每 日熏 蒸 患 侧 肢 体 1 次。
3 0( 3): 2 83 — 2 85 .
( 收 稿 日期 : 2 O 1 7 一 O 4 2 O 修 回 日期 : 2 0 1 7 - 0 8 1 2 )
临床 探讨 ・
肝硬 化 患者 血 浆 纤维 蛋 白原 、 D 一 二聚 体 和 抗凝 血 酶 Ⅲ活 性 检测 及 临床 意义 州 省 铜 仁 市 人 民 医 院 检 验 科 5 5 4 3 0 0 )
摘 要 : 目 的 探 讨 肝 硬 化 患者 血 浆 纤 维蛋 白原 ( F I B ) 、 D - 二聚体( D) 、 抗凝血酶 Ⅲ( AT — l l I ) 活 性 检 测 及 其 临床 意 义 。方 法
效 果 优 于 采 用 常 规 康 复 护 理 措 施 的 对 照 组 患者 ( P% 0 . 0 5 ) , 表 明 中医 康 复 护 理 疗 法 在 用 于 脑 卒 中 肢 体 功 能 障 碍 患 者 护 理 过 程 中, 具 有 着 良好 的应 用效 果 。
4 结 论
行 评估 ] , 得 分 越 高 患 者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越 严 重 。 同 时 采 用 B a r t h e l 生 活 质 量 评 估 量 表对 两 组 患 者 护 理 干 预 前 后 的 生 活 质 量进行评估 , 分值 越 高 表 明 患 者 生 活 质 量 越 好 。 1 . 5 统计处理 采用 S P S S 1 7 . 0统 计 软 件 对 各 组 实 验 数 据 进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及测定

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及测定

整理版ppt
14
• 化疗药物对肝脏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会影 响Fg的合成及分泌,有些患者虽病情加重, 但Fg并不升高,反而降低。
• Fg作为一个简便、敏感的指标,从血凝学 变化方面检测肿瘤转移、恶化及治疗效果, 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整理版ppt
15
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糖尿病相关性的 研究
• 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病患者(不论是否合并有慢 性肾功能衰竭)均存在高凝状态,Fg含量增高为 其重要特征,纤维蛋白在肾小球的沉积是肾病患 者最常见的病理变化,35%的病例会发生血栓形成。
使血中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力增加,溶解纤维蛋白,消耗体 内原有的Fg,使其含量减少;严重的肝实质损害,如各种 原因引起的肝坏死、慢性肝病晚期、肝硬化等都可出现Fg 的减少;此外,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也可见于肺及前
列腺手术中。
整理版ppt
4
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 研究
• 心脑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群中的常见病,其 发生大都存在着Fg的异常增高,Fg又是血 浆黏度增高的主要因子,更是血栓病的主 要基质。
整理版ppt
8
纤维蛋白原G/A-455基因多态性与动 脉粥样硬化血栓并发症的研究
• Fg是一种糖基化蛋白,它由两条α链、两 条β链和两条γ链组成,每三条肽链(α、 β、γ肽链)绞合成索状,形成两条索状 肽链,两者的N-端通过二硫键相连,整个 分子成纤维状。
• Fg的三条多肽链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 其中β链的翻译和转录是Fg合成的限速性 步骤。
整理版ppt
7
• Fg水平的增高与冠状动脉炎症反应程度和 组织损伤程度有关,Fg水平仅在心脏有急 性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CHD中才明显增高, 在组织损伤程度较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中增高不明显。

纤维结合蛋白的临床意义

纤维结合蛋白的临床意义

纤维结合蛋白的临床意义纤维结合蛋白(Fibrinogen)是血浆中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具有临床意义。

它参与了血液凝固的过程,维持了血液在体内正常的流动状态。

本文将从凝血机制、临床应用及相关疾病等方面探讨纤维结合蛋白的临床意义。

一、纤维结合蛋白的凝血机制纤维结合蛋白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物质之一,它在血液凝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损伤部位,并释放出血小板因子。

这些因子能够激活凝血酶原,将其转化为活性的凝血酶。

凝血酶能够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

纤维蛋白的形成使血液凝结,从而阻止了进一步的出血。

二、纤维结合蛋白的临床应用1. 凝血功能评估纤维结合蛋白可以用作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通过测量纤维结合蛋白的含量,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是否正常。

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可以通过纤维结合蛋白的检测来辅助诊断。

2. 血栓疾病的筛查与诊断纤维结合蛋白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血液中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异常增高时,可能提示存在血栓疾病的风险。

因此,纤维结合蛋白的检测可以用于血栓疾病的筛查与诊断。

3. 炎症反应的监测纤维结合蛋白在炎症反应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机体遭受感染或炎症刺激时,纤维结合蛋白的合成会增加。

因此,纤维结合蛋白的检测可以用于监测炎症反应的程度和进展。

4. 肿瘤的评估一些研究表明,纤维结合蛋白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纤维结合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和预后有关。

因此,纤维结合蛋白的检测可以用于肿瘤的评估和预后判断。

三、纤维结合蛋白相关疾病1.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缺乏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液凝固功能受损。

患者常常出现易出血和血肿等症状。

对于这类患者,可以通过输注纤维结合蛋白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2. 血栓性疾病纤维结合蛋白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异常升高时,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高纤维结合蛋白水平与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临床检验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等凝血指标参考值、临床意义及干扰因素

临床检验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等凝血指标参考值、临床意义及干扰因素

临床检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抗凝血酶、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等凝血指标参考值、临床意义及干扰因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❶参考值。

20-40 s❷临床意义APTT 检测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筛查试验,用于APTT 定量分析和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活性分析,还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测。

APTT 延长:1. 血友病 A、B,凝血因子Ⅵ、Ⅶ缺乏症,血管型血友病(vWD)。

2.严重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等。

3.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DIC,原发性后期及循环血液中含有 FDP/D-D。

4. 口服抗凝药,肝素治疗等。

5. 循环血液中含有抗凝物质:抗因子Ⅷ、Ⅸ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APTT 缩短:1.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

2.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期高血压、肾病综合征和严重灼伤等。

❸干扰因素1.标本采集管顺序错误,先采集含促凝剂或草酸盐、EDTA、肝素等抗凝剂的采血管;存在部分抽血困难的患者,使用含肝素抗凝的抽血针抽血后注射到柠檬酸钠抗凝管;肝素污染导致 APTT 延长。

2.标本采集不顺畅导致组织损伤,引起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试管,导致 APTT 缩短。

3.输液过程中同侧采血,导致 APTT 延长。

4.采血量过多或过少导致抗凝剂比例变化,导致 APTT 延长。

5.标本黄疸、脂血可能会对部分检测方法产生影响,导致无法测得或假性升高。

6.标本采集后长时间放置,导致 APTT 延长。

7. 标本采集后处理不当,混匀时过分用力,使标本溶血,导致APTT 缩短。

血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出现凝块,无法测出结果。

8. 标本离心力低、离心时间短,导致 APTT 结果降低。

9. 患者红细胞比容>0.55 或<0.25,调整抗凝剂比例进行校正。

10. 试剂配置以后未用完,与新批号试剂混合使用;部分检测试剂配置后需常温放置 5-10分钟,若没有常温放置,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_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_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单位: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微循环(王敏莲),神经内科(毛小平),感染办公室(吴小翠)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 2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王敏莲 毛小平 吴小翠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 2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 2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

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浆D 2二聚体及Fg 含量分别为(2.49±1.21)mg/L 和(3.76±0.59)g/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26±0.17)mg/L 和(2.17±0.52)g/L ],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凝血2纤溶系统异常,呈高凝状态,纤溶活性明显增高。

【关键词】 脑梗死 D 2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血浆【中图分类号】 R 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0478(2009)0420251202 D 2二聚体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标示物[1],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纤溶活性增强。

大量国内外临床资料表明[2],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凝血2纤溶系统异常密切相关。

纤维蛋白原(Fg )是凝血系统的最主要成分,也是形成血拴的重要物质和影响全血和血浆粘度的重要因素,具有生理和病理双重作用。

新近认为,Fg 可以介导血小板聚集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肿瘤血行转移。

有关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血浆Fg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浆Fg 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栓塞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

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ACI )患者血浆D 2二聚体和Fg 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并为进一步寻找脑血管病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本院2006年3月~2007年8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8.8)岁。

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FIB的检测原理(Clauss检测原理)以过量的凝血酶作用于待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使其全部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浆凝固,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凝固时间呈负相关,检测结果与参比血浆制成的标准曲线对比可得出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二、FIB的检测试剂1、FIB测定中的试剂用的是凝血酶,其含量约100IU/mL,首先是凝血酶引起的凝血反应,其反应过程与TT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其使用的过程也是“共同途径”的过程。

2、凝血酶的含量,FIB用的凝血酶的含量约为100IU/mL(足量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出现FIB过高导致凝血酶不足的情况),而TT使用的凝血酶的含量为1.5IU/mL,其选择不同浓度的意义说明在FIB的反应过程中,凝血酶是过量的,其测定的结果可以将所有的FIB都给反映出来,而TT中的凝血酶是标准量的,其反应的不是所有FIB的含量,更多的是反映实际真实状态下对TT检测的影响因素。

因此,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可以认为,FIB代表其纤维蛋白原的真实含量,而TT可以代表所有对纤维蛋白形成或者纤维蛋白铰链过程的影响因素(如肝素、达比加群酯等药物,如高FDP血症,如异常纤维蛋白原,如抗凝血酶的抗体),如果出现延长说明存在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因素。

在实践工作中需要相辅相成的去辩证的看这两个项目。

三、FIB检测的临床意义1、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是一个影响因素非常多的一个物质,其生理性增高主要见于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

2、纤维蛋白原减少:(<1.5g/l) 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

也见于蛇毒治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栓治疗(UK、T-PA),故是它们的监测指标。

3、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等,此外在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

常见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常见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9、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参考值: 20~40秒,超过10秒有临床意义 危急值:>70秒
监测肝素治疗的首选目标,延长提示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或后 天多种凝血因子缺乏。
缩短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妊高症等高凝状态。
10、纤维蛋白原(FIB)
参考值:2-4g/L 增高:
见于糖尿病及酸中毒, 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 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术后及轻度肝炎 减低:
4、血小板计数(PLT)
危急值区间< 30X109/L > 1000X109 /L <10X109/L 可致自发性出血。若出血时间>15分钟,和(或)已有出血,则应立 即给予增加血小板的治疗。 <50X 109/L在病人有小的出血损伤或将行小手术时,则应给予血小板浓缩物。 <100X 109/L在病人有大的出血性损伤或将行较大手术时,则应给予血小板浓 缩物。 >600X 109/L若无失血史及脾切除史,应仔细检查是否有恶性疾病的存在。 > 1000X109/L常出现血栓,若此种血小板增多属于非光过性的,则应给予抗 血小板药治疗。
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1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参考值:5-40u/L 增高:见于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中毒引起的急性
肝损伤;心脏、骨骼肌等组织受损及其他肝胆疾病。 尤其注意的是,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清中ALT
可逐渐下降,故ALT活性不一定与疾病的重症程度成正比。
2、红细胞计数(RBC)
病理性减少: ①各种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地中海性贫血等; ②急慢性失血:如产后、手术后、消化道溃疡引起的大量出血,钩

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血浆蛋白,其主要作用是参与凝血反应,是形成纤维蛋白凝块的核心物质。

纤维蛋白原在人体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其水平也成为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和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预测方面进行探讨。

一、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人体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对血液凝固功能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其水平的异常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影响。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浓度在人体内的维持是很关键的,一方面可以保证血液凝固系统的正常运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血浆的流动性,防止血栓形成。

由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受个人年龄、性别和生理状况的影响较大,因此将不同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与正常范围相比较,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其身体健康状态。

此外,纤维蛋白原还可以参与免疫反应、早期炎症反应以及调节细胞增殖、迁移等生理过程,因此其异常水平可能会对许多细胞生理、病理过程产生干扰。

二、纤维蛋白原与疾病诊断1. 心血管疾病纤维蛋白原水平常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预后判断。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提高可以促进血液凝固,增加血小板和红白细胞的聚集,在冠心病、缺血性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往往表现为其增高的趋势。

此外,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肌钙蛋白、心肌酶等指标结合使用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

2. 炎症性疾病纤维蛋白原在炎症过程中的反应也非常敏感,因此在某些炎症性疾病的诊断中也常常被使用。

例如,结核病、肺炎、风湿病等疾病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往往会显著升高。

当然,单一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通常需要结合其他检测指标进行诊断。

3. 肝脏疾病肝脏受损时,纤维蛋白原合成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会随之下降。

因此,一些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等)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常常会低于正常范围。

同时,肝脏疾病发生时体内可出现血小板减少、红血球增多等现象,这些因素在肝脏疾病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之间可能存在筛底效应,限制了纤维蛋白原作为肝脏疾病唯一指标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

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

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适应症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

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偶有过敏反应。

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

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

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

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

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

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规格1.0/瓶,1.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

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

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

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

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

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

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

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

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β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

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

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临床意义1.纤维蛋白原与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系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亦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

正常血浆浓度为1.5~3.5g/L,因此当肝脏严重受损,使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功能发生障碍,则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

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一个指标,也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之一。

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促血栓形成。

2.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综合征( NS) NS患者的凝血因子改变,以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最为明显。

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达10g/L,这是由于合成增加的结果,这种增高与其从尿中丢失的量成比例,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率则正常。

N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水平有显著相关性,而且两者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3.纤维蛋白原与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素与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

已知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吸烟、糖尿病,尤其是高血清甘油三酯都能引起血浆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从而降低了纤溶酶原的合成。

血液粘稠度比较高,这些均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作为凝血因子I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进展。

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纤维蛋白凝聚物的量组疾病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4.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性缺血综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程度密切相关。

有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在其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现象。

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再梗死多发生在纤维蛋白原水平超过7g/L的患者。

5.纤维蛋白原与血液流变学发现纤维蛋白原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及血小板聚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可使血液粘度增高.红细咆聚集增高,血小板聚集增高,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因其分子量大.浓度高,又具有聚合作用,是除红细胞外使血液粘度增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在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纤维蛋白原与其它因素影响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其它因素较多,如遗传倾向性、年龄增长、高脂血症、吸烟、原发性高血压、肥胖症、口服避孕药及妊娠期等,均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的危险因素。

测定方法现有的方法大体上分三大类:即(1)基于凝血酶的作用,形成纤维蛋白的方法;(2)物理化学测定法和(3)免疫学测定法。

第一类方法是一种功能测定法,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又可再分为测重法,酚试剂比色法和紫外光度法、测氮法、浊度法和凝血酶凝固时间法等。

这类方法的优点是测定的是有凝血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又称为可凝固蛋白(clottable protein),故特异性较好。

方法可简可繁,常规使用中,多采用较简便的Von Clauss法。

根据这种方法设计的商品药盒(kit),已在一些国家广泛使用。

据1975年美国CAP的调查,1939个临床化验室中,用此法者占1824家,即94%用了本法,其中Tan等采用了速率法。

这类方法中由Ratnoff 和Menzzie改良的酚试剂比色法,其曾被提出作为参考方法。

近几年来,不少文献推荐用Jocobsson的改良法作为纤维蛋白原标准的定值方法。

这类方法的缺点是,从理论上讲,有两方面可引起误差。

一是所析出并测定的是纤维蛋白而非纤维蛋白原。

已知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时会从α和β肽链上分别切下两个短肽,即A肽(FpA)和B肽(FpB)。

这样纤维蛋白实际上比纤维蛋白原的质量少了10%。

二是已知纤维蛋白旦形成,就会吸附一些凝血因子或纤溶因子,这样又会增加所测纤维蛋白原的量。

此外,本法在操作中在获取纤维蛋白和洗涤(挤压)除去其它蛋白成份时,不仅比较麻烦而且也难以完全彻底,会造成其它蛋白污染。

第二类方法(物理化学测定法)在我国应用最广。

这类方法又可分为盐析法(包括用亚硫酸钠、硫酸铵或氯化钠盐析,用蛋白质显色或比浊法测定),热变性沉淀法和电泳法等几种。

这类方法都比较简单、快速,尤其适于急诊检验,但缺点是本法的特异性不强。

所测的不是有凝固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可能包括部分的降解产物和/或其它蛋白。

而电泳法又太繁琐,不适于常规工作。

第三类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将纯纤维蛋白原作为抗原免疫动物,制成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

然后用免疫胶乳、被动血凝或反向血凝、单向免疫扩散、火箭电泳以及ELISA等方法测定。

优点是大部分方法简便,但缺点是所测的不仅是可凝固的纤维蛋白原,可能包括了它的降解产物(因为它们有共同抗原),也可能包括了障碍性纤维蛋白原(dysfibrinogens 即N端谷氨酸γ位未羧化的无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又称缺维生素K引起的蛋白质,PIVKA)。

但免疫法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用来测定PIVKA。

如果一个患者总纤维蛋白原(用免疫学测定结果)不低,甚至增高,而功能性(即可凝固性)纤维蛋白原却明显减少,即可判断为存在PIVKA。

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均可导致PIVKA升高,有临床诊断价值。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介绍: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在肝脏中合成的大分子球蛋白,分子量为340000,它与血浆凝固有关。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经凝血酶作用生成纤维蛋白单体。

后者经聚合,并在Ⅻ因子和钙离子存在下转化成纤维蛋白细丝,形成互相交织的纤维蛋白网,使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包罗其中而形成血块。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纤维蛋白比色法、凝血酶凝固时间法、盐析分离比色法,盐析分离比浊法等。

应用较广的比色法有双缩脲法和酚试剂法两种。

国外近年广泛应用的为凝血酶凝固时间法。

本节介绍纤维蛋白比色法和凝血酶凝固时间法两种。

纤维蛋白原正常值:双缩脲比色法2~4g/L (200~400mg/dl)。

纤维蛋白原临床意义:(1)增加C.纤溶亢进休克(电击)、手术(一次纤溶)、DIC(二次纤溶)等。

纤维蛋白原注意事项:1、抽血禁食12小时,取新鲜血液送检。

2、口服避孕药可使纤维蛋白原升高。

3、妇女月经期、妊娠期、纤维蛋白原亦可升高。

4、纤维蛋白原忽然升高,往往预示肿瘤有转移的可能。

纤维蛋白原检查过程:(1)取具有2ml刻度的血标本管1支,加入109mmol/L枸橼酸钠0.2ml,然后抽静脉血约2ml加至刻度,摇匀。

离心10min,分离血浆。

(2)取10×100mm小试管1支加入血浆0.2ml,然后再加36mmol/L氯化钙溶液0.2ml 或凝血酶0.2ml,混和,置37℃水浴1h。

(3)轻摇小试管,使纤维蛋白凝块松动。

沿管壁插入小玻棒将纤维蛋白凝块轻压,慢慢使纤维蛋白游离,最后将纤维蛋白卷在小玻棒上。

(4)用水洗纤维蛋白小块4次。

(5)取15×150mm试管2支,写明测定管(U)及空白管(B)。

(6)将纤维蛋白放入U管,在U,B两管中各加2.5mol/L氢氧化钠0.2ml,再将U管置100℃沸水浴中加热5min,直至纤维蛋白完全溶解。

(7)2管中各加水约5ml和酚试剂1.0ml,再各加水至10ml,最后再加1.9mol/L碳酸钠溶液各3ml。

在室温放置30min后,以B管为空白管,于580~640nm波长读取U管的吸光度,再查预先绘就的标准曲线即得血浆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