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判断中心管理规范(试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https://img.taocdn.com/s3/m/6afd0fbcb0717fd5360cdc25.png)
国 家 卫 生计 生 委 医 政 医 管 局
罗庆
断 中 心 间 检査 结 果 互认
医 疗 资源 纵 向 流 动
,
鼓励利 用 信 息 化手段促进
华
、
胡瑞荣
、
王毅
-
由 医 学 影 像诊 断 中 心 向 基 层 医电
。
话
:
0
1
0
6 87 9
1
885
、
68 7 9
1
程影 像诊断 等 服务
《
健全落 实 社 会治 安 综 各 省
(
区
、
牵头 部 门 要 及 时 收 集汇 总 本 地 区
、
合 治理领 导 责任 制 规定 》
能 正确履 行相 关 职责 的
,
对违反有 关规定 或者未 专 项 行 动 工 作 进 展
、
先 进 典 型及 经验
,
、
主 要 成效
、
依法依 规进 行 责 任督 导和 重 大 案 件
1
6
-
国 家 卫 生计 生 委 公 报
20
1
6 ? 0 7
量 控制和医 疗 服务 监 管 确 保 医 疗 质 量 与 医 疗 安 全
,
。
验
,
及 时 将工 作 进 展 情 况报 送我 委
:
。
在质 控 的 基础 上
,
逐 步 推 进 医 疗机 构 与 医学 影 像 诊 联 系 人
分 管 负 责 同 志 要范性文 件
。
。
有针对性地制 定 相 关 规
,
主 要负 责 同 志 要 亲 自 抓
,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规章制度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4e8fda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8.png)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管理,保障患者的权益,提高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是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从事医学影像学工作,为临床医生提供影像学诊断服务。
第三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规范,保守病人隐私,确保医学影像检查和诊断准确可靠。
第四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管理应当实行科学、民主、法治、谨慎原则,确保医学影像诊断工作有效有序进行。
第五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医学影像诊断质量。
第六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格证书,遵守专业道德规范,不得违法违规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
第七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医学影像设备的安全运行,防止发生事故。
第八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二章组织架构第九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设有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技术人员、医师、护士等组成的专业团队。
第十条主任负责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全面工作,副主任协助主任开展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技术人员负责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维护,保证医学影像检查的准确有效。
第十二条医师负责医学影像诊断工作,保证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三条护士负责患者的照顾和陪护工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第十四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定期召开全体人员会议,讨论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第十五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人员积极工作。
第三章服务内容第十六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提供X光、CT、MRI等医学影像检查,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第十七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为患者提供检查前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配合检查。
第十八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及时将医学影像检查结果报告送达临床医生手中,以便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第四章质量管理第十九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对医学影像诊断工作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制度
![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0113e9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8.png)
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制度
一、诊断中心划分区域,个人工位范围内属于个人区域,其余属于公共区域。
二、个人区域环境卫生由个人负责,每日打扫,包括桌面、地面、电脑主机、显示屏、小桌柜、桌面隔断等,时时保持干净整洁,桌面绿植个人负责养护。
三、公共区域环境卫生,由每天排好的值日班人员负责每日打扫,包括地面、门、窗、墙壁、洗手盆、公用桌子、书柜、大显示屏、门窗帘、公共绿植等。
四、爱护公共物品,保持环境干净整洁:自觉维护室内公共环境卫生及公共物品,用后及时归位;自己私人物品及时归位放置,禁止乱放;上班前到影像科更换工作衣、工作鞋后再进入诊断室工作,禁止换下的外套、鞋子乱放。
五、保持工作状态,遵守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上班期间禁止大声喧哗、说笑,影像他人工作;注意个人形象,保持端庄整洁、精神饱满。
六、每天下班后由最后走的人员负责关闭窗、灯,锁好门。
七、诊断中心日常管理由田文锋负责落实,由王俊负责督察,具体执行情况纳入每月奖惩部分的绩效考核,诊断室
全体员互相监督,对违反规定屡教不改者或被医院领导发现者加重处罚,诊断室全体人员连带处罚。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f9138a295727a5e9856a6173.png)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一、诊疗科目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
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可设置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
其中,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
三、人员(一)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
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和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每台CT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每台MRI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
至少有8名放射科技师(每台DR至少1名技师、每台CT、MRI各至少有2名技师)。
(二)超声科至少有4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其中1名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名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每台超声至少1名医师)。
至少应有1名副高、1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医师助理人员数量应不少于医师数量。
每台超声设备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
增加超声设备应按照以上标准增加相应的医师、助理人员数量。
(三)心电图室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并按照每2台心电图机配备1名执业医师的标准配备执业医师。
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上岗证。
(四)护士至少3人。
(五)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
配备3名以上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可由医护人员兼职,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熟练掌握影像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急危症状和急救技能,确保业务时间至少有1名质量安全人员在岗。
医学影像诊断科资料管理规范
![医学影像诊断科资料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655c119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1.png)
医学影像诊断科资料管理规范医学影像诊断科负责获取、整理、存储和管理患者的医学影像资料,为医生提供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的依据。
为了保证医学影像诊断科的工作高效、准确,特制定本资料管理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医学影像诊断科的所有工作人员,旨在规范资料管理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和保护患者隐私。
一、资料获取与整理1. 诊断资料获取医学影像诊断科通过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获取医学影像资料。
获取过程中,工作人员需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设备操作符合相关规范,并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以获得准确的影像。
2. 资料整理与标记所有获取的医学影像资料需进行整理和标记。
工作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格式,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例如姓名、性别、年龄等。
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应保证影像的真实可靠,不得进行篡改或删除。
二、资料存储与传输1. 影像资料存储医学影像诊断科应建立完善的影像资料存储系统,保证资料的安全和隐私。
影像存储系统应具备数据备份功能,以防止数据丢失。
同时,应定期对存储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2. 影像资料传输在需要将影像资料传输给其他科室或医院时,应采用安全可靠的传输方式。
禁止使用不符合安全规范的文件传输工具,如普通邮件或社交平台。
传输过程中,需加密影像数据,同时携带必要的患者信息,以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
三、资料管理与访问1. 资料管理权限医学影像诊断科应根据工作需要,对不同职责的人员进行不同级别的资料管理权限分配。
确保资料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只有授权人员可以查看、修改和删除相关资料,未经授权不得随意处理资料。
2. 资料访问审批当其他科室或医生需要访问诊断影像资料时,需向医学影像诊断科提出书面申请,并经过相关负责人的审批。
审批完成后,方可提供访问权限,并记录相关信息,以备核查。
四、隐私保护与合规要求1. 隐私保护措施医学影像诊断科应建立健全的隐私保护制度和措施,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不受侵害。
工作人员在处理患者信息时,应注意保密原则,不得私自泄露患者信息或用于非法用途。
医疗机构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管理标准规范
![医疗机构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管理标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5e583b4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fc.png)
医疗机构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管理标准规范一、引言医学影像诊断在现代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确保医学影像诊断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医学影像诊断质量管理标准规范。
二、术语和定义1. 医学影像诊断:通过放射学、超声学、核医学等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医学影像研究:对医学影像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果。
3. 影像质量管理:通过各种措施和方法,监控和提高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
三、质量管理组织和责任1. 医疗机构应设立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专家组成。
2.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
3. 影像科室负责医学影像质量管理的具体落实,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四、医学影像设备标准1. 医疗机构应选用具备国家药监局认证的医学影像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2. 影像设备的性能要满足国家和行业标准,并定期进行校准和质量控制。
五、影像采集标准1. 影像采集前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病史、过敏史等相关信息。
2. 影像采集需要遵循安全操作步骤,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和隐私。
3. 影像采集时需要采用正确的采集参数和方法,确保影像清晰、准确。
六、影像诊断标准1. 影像诊断需要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医学影像专家进行,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2. 影像诊断报告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检查方法、所见和诊断意见等内容。
3. 影像诊断结果需与其他临床信息相结合,形成综合诊断意见。
七、质量评估和监控1. 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评估和监控体系,定期对医学影像质量进行评估。
2. 质量评估可通过定期召开影像会诊、内部交流等方式进行。
3. 对质量不合格的影像诊断结果,应及时进行追踪评估和纠正措施。
八、质量持续改进1. 医疗机构应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提高医学影像质量。
2. 医疗机构应积极参与相关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了解最新的医学影像技术和发展趋势。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23e4d29c915f804d2b16c1de.png)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指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一、诊疗科目医学影像科以及与检查项目相关的药剂科。
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可设置放射科、超声科、心电图室,以及信息科、药剂科、设备科和消毒供应室。
其中,消毒供应室可以设置也可以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服务。
三、人员(一)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级以上职称、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放射科医师、技师应当具备医用设备使用相关技术能力。
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和2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其余4名医师可以多点执业的方式在本机构执业(每台DR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每台CT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每台MRI至少有2名执业医师)。
至少有8名放射科技师(每台DR至少1 名技师、每台CT MRI各至少有2名技师)。
(二)超声科至少有4名注册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的执业医师,其中1名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3名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每台超声至少1名医师)。
至少应有1名副高、1名中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医师助理人员数量应不少于医师数量。
每台超声设备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
增加超声设备应按照以上标准增加相应的医师、助理人员数量。
(三)心电图室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并按照每2台心电图机配备1名执业医师的标准配备执业医师。
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从事相应专业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上岗证。
(四)护士至少3人。
(五)所有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
配备3名以上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可由医护人员兼职,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熟练掌握影像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急危症状和急救技能,确保业务时间至少有1名质量安全人员在岗。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3d7d371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4.png)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12.29•【字号】•【施行日期】2016.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诊断标准正文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各区卫生计生委,各有关医疗机构:现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卫医发〔2016〕36号),转发给你们,并就有关工作提出以下要求:一、在北京市辖区内设置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由区卫生计生委负责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并按有关规定向市卫生计生委备案。
二、北京市医学影像质控中心要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纳入医学影像质控管理范围,根据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协助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做好技术指导和质量管理工作。
三、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按有关规定与我市区域内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协作关系,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四、各区卫生计生委要严格按照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进行审批和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同时,要结合辖区分级诊疗工作和医疗联合体建设情况,推进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与其他医疗机构间的协作,鼓励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
工作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并将工作进展情况报送我委。
附件: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略)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年12月29日。
深圳市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设置标准及管理规范
![深圳市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设置标准及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49fa57de518964bcf847cab.png)
深圳市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设置标准(试行)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卫医发〔2016〕36号)的相关规定,为缓解基层医疗机构和偏远地区医疗机构医学影像诊断人才短缺和会诊读片难的情况,制定本标准。
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是指通过宽带互联网和远程PACS获取完整的远程医学影像资料包括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影像,并通过现代通讯手段了解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经注册执业医师综合分析出具影像诊断意见的远程医学影像诊断机构。
一、诊疗科目医学影像科(可含X线诊断专业、CT诊断专业、磁共振成像诊断专业、核医学专业、超声诊断专业、心电诊断专业、脑电图及脑血流图诊断专业、神经肌肉电图专业)及与诊断项目相关的其他辅助科室。
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可设置主要包括X线诊断专业、CT诊断专业、磁共振成像诊断专业、核医学专业、超声诊断专业、心电诊断专业、脑电图及脑血流图诊断专业、神经肌肉电图专业等的专业组,并设置独立或者统一的诊断室,及设备科、信息科、质控科等其他辅助科室。
(一)各专业组:根据各自的执业范围和专业特长出具诊断报告,供临床参考。
(二)设备科:负责本单位设备的维护,并指导图像传输单位设备的调试和维护。
(三)信息科: 负责本单位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配备远程或云PACS/RIS系统,并实施维护保养及负责其他各种设备的维护管理,负责影像数据资料的传输、保存、完整性核查及数据安全性管理,对图像传输医疗机构的信息化设备日常维护和数据传输工作进行指导。
(四)质控科负责影像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分辨率进行审查,对影像诊断报告的质量、诊断符合率等进行管控,要与传输医疗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定期对临床对诊断报告的使用情况进行回访。
(五)其他辅助科目:财务、行政管理、运营、后勤等。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建设和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10b4bd45b7360b4c2e3f649e.png)
目录CONTENTPART ONE PART TWOPART THREEPART FOUR PART FIVEn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背景介绍n 国家卫计委《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解读n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信息化建设n 医学影像设备的科学化配置和管理n 国内外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行业现状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背景介绍PART ONE多种因素导致医学影像需求增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n 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n 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背景:分级诊疗的落地需要发展独立医学影像中心不同医疗机构的影像业务存在问题n 三级公立医院:MRI、PET-CT满负荷运行,患者需预约排队较长时间;PET-CT设备有更新需求,新型设备PET-MRI、PET-CT的购买配额受限制。
n 二级及二级以下医院:设备落后,购买设备的预算有限。
但分级诊疗的实现,需解决二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像诊断问题。
2015年3月《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和准入管理,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装备。
•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
•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
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集中检查检验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2015年6月《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严控公立医院超常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
2015年7月《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162e7001804d2b160b4ec060.png)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试行)为规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得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独立设置得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结果报告得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得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一、机构管理(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不得开展放射产前筛查与诊断、治疗及介入治疗工作、(二)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制定或者认可得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放射安全与控制措施,保障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三)应当设置独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1、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得落实情况进行检查;2。
对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器械与设备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3、对重点环节与影响医疗安全得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与反馈,提出控制措施;4、对工作人员得职业安全防护与健康管理提供指导;5、监督、指导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一次性6。
用物品得管理与医疗废物得管理等,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与措施;7.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得影像报告书写、保存进行指导与检查;对影像病例得信息登记进行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得真实性与及时性;8。
对设置得影像诊断科、超声诊断科、信息科等部门进行指导与检查,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与措施。
(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得执业医师担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五)财务部门要对医疗费用结算进行检查,并提出控制措施。
(六)后勤管理部门负责防火、防盗、医疗纠纷等安全工作。
二、质量管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健全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落实影像质量控制与评价制度与影像诊断项目相关得标准化操作规程,持续改进医学影像诊断质量。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045e083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8.png)
国家卫⽣计⽣委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的通知各省、⾃治区、直辖市卫⽣计⽣委,新疆⽣产建设兵团卫⽣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意见》(国发〔2013〕4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等相关⽂件要求,进⼀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我委组织制定了《医学影像诊断中⼼基本标准(试⾏)》和《医学影像诊断中⼼管理规范(试⾏)》。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
现就开展医学影像诊断中⼼设置⼯作提出以下要求:⼀、设置医学影像诊断中⼼等医疗机构对于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推进分级诊疗具有重要作⽤。
各省级卫⽣计⽣⾏政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政策,确保⼯作顺利开展。
⼆、医学影像诊断中⼼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为独⽴法⼈单位,独⽴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由设区的市级及以上卫⽣计⽣⾏政部门设置审批。
三、各级卫⽣计⽣⾏政部门要将医学影像诊断中⼼统⼀纳⼊当地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和医疗服务监管,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
在质控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医疗机构与医学影像诊断中⼼间检查结果互认。
⿎励利⽤信息化⼿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由医学影像诊断中⼼向基层医疗卫⽣机构提供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
四、⿎励医学影像诊断中⼼形成连锁化、集团化,建⽴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
对拟开办集团化、连锁化医学影像诊断中⼼的申请主体,可以优先设置审批。
五、医学影像诊断中⼼应当与区域内⼆级以上综合医院建⽴协作关系,建⽴危重患者急救绿⾊通道,加强技术协作,不断提升技术⽔平。
各省级卫⽣计⽣⾏政部门要定期总结⼯作经验,及时将⼯作进展情况报送我委。
联系⼈: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罗庆华、胡瑞荣、王毅电话:************、68791887、68791886传真:************邮箱:****************附件:1、医学影像诊断中⼼基本标准(试⾏)2、医学影像诊断中⼼管理规范(试⾏)国家卫⽣计⽣委2016年7⽉20⽇附件1医学影像诊断中⼼基本标准(试⾏)医学影像诊断中⼼指独⽴设置的应⽤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体进⾏检查,出具影像诊断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试行)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2e1467390066f5335a8121e7.png)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试行)为规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结果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一、机构管理(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不得开展放射产前筛查与诊断、治疗及介入治疗工作。
(二)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放射安全和控制措施,保障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三)应当设置独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1.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2.对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器械和设备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3.对重点环节和影响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控制措施;4.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5.监督、指导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一次性使用物品的管理和医疗废物的管理等,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6.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影像报告书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影像病例的信息登记进行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7.对设置的影像诊断科、超声诊断科、信息科等部门进行指导和检查,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担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五)财务部门要对医疗费用结算进行检查,并提出控制措施。
(六)后勤管理部门负责防火、防盗、医疗纠纷等安全工作。
二、质量管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健全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落实影像质量控制与评价制度和影像诊断项目相关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持续改进医学影像诊断质量。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更新版,附全文)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更新版,附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9ff855f46f1aff00bfd51e1c.png)
定期进行影像诊断与手术、 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 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 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 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 高诊断正确性
二 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04
05
06
建立日常工作中发现质 量问题逐级报告的机制, 出现较多或明显的质量 问题时,应及时由影像 质量保证工作组组织集 体分析研究、协调,加强患者的信 息管理
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 按照规定对患者进行告知, 加强沟通,维护患者合法 权益
三 安全与感染防控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建立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 规范,科学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
01 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02 建立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 03 科学设置工作流程
至少有1名高级专业技术 任职资格、具有五年以上 影像诊断资历的医师(可 以多点执业)不少于每周 1次的定期巡查影像质量 和报告质量
按照规定使用和管理医疗 设备、医疗耗材、放射防 护用品、消毒药械和医疗 用品等
二 质量管理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07
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影像质量管理 和控制,根据影像诊断质量评价标 准,组织影像质量管理组定期对影 像诊断质量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 题,提出改进意见,对评价结果进 行分析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定期 分析影像质量优良率,根据图像质 量缺陷,对成像环节进行核查,有 评价结果分析与持续改进措施
制定并落实 管理规章制度
执行技术规范 和操作规程
明确工作人员 岗位职责
落实放射安全和 控制措施
一 机构管理
应当设置独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履行以下职责
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
![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71abe862e3f5727a5e962f2.png)
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为规范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管理工作,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规章,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结果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一、机构管理(一)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不得开展放射产前筛查与诊断、治疗及介入治疗工作。
(二)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有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放射安全和控制措施,保障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三)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设置独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监控工作,履行以下职责:1.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2.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医疗质量、医源性感染管理、器械和设备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3.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重点环节和影响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控制措施;4.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5. 监督、指导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一次性使用物品的管理和医疗废物的管理等,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6.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影像报告书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影像病例的信息登记进行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7.对设置的影像诊断科、超声诊断科、信息科等部门进行指导和检查,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四)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的执业医师担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五)财务部门要对医疗费用结算进行检查,并提出控制措施。
深圳市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设置标准及管理规范
![深圳市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设置标准及管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49fa57de518964bcf847cab.png)
深圳市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设置标准(试行)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卫医发〔2016〕36号)的相关规定,为缓解基层医疗机构和偏远地区医疗机构医学影像诊断人才短缺和会诊读片难的情况,制定本标准。
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是指通过宽带互联网和远程PACS获取完整的远程医学影像资料包括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影像,并通过现代通讯手段了解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经注册执业医师综合分析出具影像诊断意见的远程医学影像诊断机构。
一、诊疗科目医学影像科(可含X线诊断专业、CT诊断专业、磁共振成像诊断专业、核医学专业、超声诊断专业、心电诊断专业、脑电图及脑血流图诊断专业、神经肌肉电图专业)及与诊断项目相关的其他辅助科室。
不含产科超声诊断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和放射治疗专业。
二、科室设置可设置主要包括X线诊断专业、CT诊断专业、磁共振成像诊断专业、核医学专业、超声诊断专业、心电诊断专业、脑电图及脑血流图诊断专业、神经肌肉电图专业等的专业组,并设置独立或者统一的诊断室,及设备科、信息科、质控科等其他辅助科室。
(一)各专业组:根据各自的执业范围和专业特长出具诊断报告,供临床参考。
(二)设备科:负责本单位设备的维护,并指导图像传输单位设备的调试和维护。
(三)信息科: 负责本单位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配备远程或云PACS/RIS系统,并实施维护保养及负责其他各种设备的维护管理,负责影像数据资料的传输、保存、完整性核查及数据安全性管理,对图像传输医疗机构的信息化设备日常维护和数据传输工作进行指导。
(四)质控科负责影像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分辨率进行审查,对影像诊断报告的质量、诊断符合率等进行管控,要与传输医疗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定期对临床对诊断报告的使用情况进行回访。
(五)其他辅助科目:财务、行政管理、运营、后勤等。
芜湖市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管理办法试行
![芜湖市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管理办法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4c20636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e.png)
芜湖市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管理办法试行1. 引言芜湖市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是医疗机构中重要的辅助诊断科室,负责提供医学影像和心电检查服务。
为了规范和提高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的管理水平,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2. 目的和适用范围本管理办法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芜湖市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的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服务质量和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办法适用于芜湖市所有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
3. 职责和权限3.1 医学影像中心职责医学影像中心负责以下工作:- 提供各类影像学检查服务,包括X光、CT、MRI等;- 准确判断影像结果,编制报告并提供诊断意见;- 协助医疗机构进行影像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3.2 临床心电中心职责临床心电中心负责以下工作:- 进行心电图检查和分析,提供心脏电生理诊断服务;- 协助医疗机构进行心电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提供心电监护和急救服务。
3.3 权限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有权:- 要求患者配合检查,提供相关病史和信息;- 进行必要的医疗设备维护和更新;- 参与相关医疗会议和培训活动,提高专业水平。
4. 资质要求4.1 医学影像中心资质要求医学影像中心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具备合格的医学影像设备和设施;- 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医学影像师;-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质量控制。
4.2 临床心电中心资质要求临床心电中心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具备符合标准的心电图设备和设施;- 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心电学医师;-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质量控制。
5. 管理要求5.1 医学影像中心管理要求医学影像中心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管理:- 制定医学影像检查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建立影像资料的存档和管理制度,保护患者隐私;- 定期组织医疗影像师进行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
5.2 临床心电中心管理要求临床心电中心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管理:- 制定心电图检查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建立心电图资料的存档和管理制度,保护患者隐私;- 定期组织心电学医师进行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系统要求规范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系统要求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1060903aeaad1f347933fc7.png)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X〔试行〕为规X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根据《中华人民某某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与《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X。
本规X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展检查,出具影像诊断结果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一、机构管理〔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不得开展放射产前筛查与诊断、治疗与介入治疗工作。
〔二〕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技术规X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放射安全和控制措施,保障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三〕应当设置独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1.对规章制度、技术规X、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展检查;2.对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器械和设备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管理等方面进展检查;3.对重点环节和影响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展监测、分析和反响,提出控制措施;4.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5.监视、指导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一次性使用物品的管理和医疗废物的管理等,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良意见和措施;6.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影像报告书写、保存进展指导和检查;对影像病例的信息登记进展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和与时性;7.对设置的影像诊断科、超声诊断科、信息科等部门进展指导和检查,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良意见和措施。
〔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担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五〕财务部门要对医疗费用结算进展检查,并提出控制措施。
〔六〕后勤管理部门负责防火、防盗、医疗纠纷等安全工作。
二、质量管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健全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相关技术规X和标准,落实影像质量控制与评价制度和影像诊断项目相关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持续改良医学影像诊断质量。
芜湖市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管理办法(试行)
![芜湖市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管理办法(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f3b639c8a8956bec0975e3df.png)
芜湖市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共享医疗资源,提高基层诊疗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向基层群众提供便捷、优质、价廉的诊疗服务,规范和促进我市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工作,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国家卫计委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利用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向全市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异地医疗咨询、诊断、会诊和医疗质量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原则,积极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网络系统医学服务,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向全市提供业务指导、培训、医疗咨询、诊断、会诊和医疗质量管理服务。
第四条未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设立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网络。
第二章机构设置及职责第五条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分别设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的专家成员由市医学会负责遴选、推荐,中心挂靠单位的专家组组长负责推荐专家的资格审核与认定,审核通过后形成正式专家库资料提交医监局备案。
第六条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的管理模式:以挂靠单位为管理平台,实现区域内影像中心网络成员单位的统一管理。
1、区域医学影像和临床心电诊断质控管理:由挂靠单位牵头,组织中心专家组成员制定区域内医学影像和临床心电的诊疗标准与规范,不定期对于各网络诊断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报告进行质量评价,对于各网络诊断医疗机构的报告出具资质实行动态监管。
2、区域医学影像和临床心电网络诊断工作:由具备网络诊断资格的医疗机构按照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的合作协议承担影像学和临床心电检查网络诊断工作。
3、区域医学影像和临床心电会诊管理:由挂靠单位牵头,组织中心专家组成员对于各网络诊断医疗机构提交的会诊影像和临床心电资料进行会诊,出具会诊报告。
4、医学影像中心和临床心电中心统计管理:由医学影像中心专家组成员制定影像质控指标及统计标准,卫生信息办协助完成指标提取、统计,并在区域医学影像和临床心电系统内实现分级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管理规范(试行)为规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管理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MRI)、超声等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出具影像诊断结果报告的医疗机构,不包括医疗机构内设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一、机构管理(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不得开展放射产前筛查与诊断、治疗及介入治疗工作。
(二)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放射安全和控制措施,保障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安全、有效地开展。
(三)应当设置独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1.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2.对医疗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器械和设备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3.对重点环节和影响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控制措施;4.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提供指导;5.监督、指导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一次性使用物品的管理和医疗废物的管理等,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6.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影像报告书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影像病例的信息登记进行督查,并保障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7.对设置的影像诊断科、超声诊断科、信息科等部门进行指导和检查,并提出质量控制改进意见和措施。
(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担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五)财务部门要对医疗费用结算进行检查,并提出控制措施。
(六)后勤管理部门负责防火、防盗、医疗纠纷等安全工作。
二、质量管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健全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落实影像质量控制与评价制度和影像诊断项目相关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持续改进医学影像诊断质量。
(二)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开展相关工作,建立合理、规范的影像检查流程,制定严格的接诊制度,施行患者实名制管理。
(三)定期进行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四)建立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逐级报告的机制,出现较多或明显的质量问题时,应及时由影像质量保证工作组组织集体分析研究、协调解决。
(五)至少有1名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具有五年以上影像诊断资历的医师(可以多点执业)不少于每周1次的定期巡查影像质量和报告质量。
(六)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影像质量管理和控制,根据影像诊断质量评价标准,组织影像质量管理组定期对影像诊断质量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定期分析影像质量优良率,根据图像质量缺陷,对成像环节进行核查,有评价结果分析与持续改进措施。
(七)设立影像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组织,成立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应包括影像诊断医师、技师、影像设备维修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质量管理。
设立图像质量评价小组,定期开展影像质量和诊断报告的自查和质量评价的业务活动。
(八)按照规定使用和管理医疗设备、医疗耗材、放射防护用品、消毒药械和医疗用品等。
(九)建立影像设备档案管理制度,为影像设备建立档案,对影像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证影像设备及其他相关设备正常运行。
(十)建立患者登记及医疗文书管理制度,加强患者的信息管理。
(十一)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按照规定对患者进行告知,加强沟通,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三、安全与感染防控(一)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建立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科学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
(二)建筑布局应当遵循环境卫生学和感染控制的原则,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符合功能流程合理的基本要求。
(三)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划分为影像诊断功能区、辅助功能区和管理区。
影像诊断功能区包括登记及候诊区、检查区、检查机房、试剂和耗品保存区、医疗废物处理区和医务人员办公区等基本功能区域;辅助功能区包括医疗费用结算,以及药剂和消毒供应室等;管理区包括病案、信息、器械管理、实验室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部门等。
(四)检查区域应当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Ⅱ类环境标准。
应当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正确使用。
(五)放射科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根据《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和《放射科X射线辐射防护管理规定》的要求,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加强放射科辐射防护安全管理。
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应当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影像诊断技术。
2.各X射线检查室和CT检查室门应设置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有醒目的工作指示灯和相应X射线防护的告示,MR机房门要贴有高磁场、有心脏起搏器和铁磁性植入物患者禁止入内的警示标志。
各X射线机房内配备必要的个人辐射防护用品,X射线检查过程中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机房,如确需陪同则应采取防辐射措施,并叮嘱陪同人员尽量远离辐射源。
3.应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受检者受照剂量。
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应当进行屏蔽防护。
对婴幼儿应采取适当的辐射防护,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射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
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8周至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
对孕妇的X射线检查应向受检者说明可能的危害,在受检者本人知情同意并本人或直系亲属签字后方可实施此类检查。
(六)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1.进入患者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造影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采用一次性耗材。
医学影像中心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4.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应当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具有应急处理能力,并定期进行应急处理能力培训和演练。
严格掌握放射影像检查适应证和注意事项,熟悉各种设备及药物对受检者的风险。
受检者检查过程中,发生意外或病情突然加重,立即停止检查,现场按照应急预案紧急施救。
在MR检查室内发生意外,首先将受检者抬到MR检查室外,再实施抢救。
(八)必须制定危重病处理和对比剂不良反应抢救应急预案,熟悉危重病处理和对比剂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和抢救预案的内容,掌握危重受检者的一般处理,熟悉对比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掌握对比剂过敏反应的应急处理,配备必要的抢救药品、设备和器械。
(九)强化危急值报告制度,必须与就近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签订对急危重症患者处理与转诊的专门协议。
(十)增强网络与数据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信息安全管理有关法律、法规,PACS/RIS信息运行要设置防火墙,安装防病毒软件,拒绝外来病毒的恶意攻击。
PACS设计与实施工程应满足国家对医学大数据的管理,包括上传、多向传输与存储要求,以便各类检查数据的开放。
同时设定岗位人员不同的访问权限,保护受检者个人隐私,不得随意公布与和拷贝受检者有关资料。
(十一)影像资料保存10年以上,至少3年在线,可供快速调阅、浏览和诊断使用。
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有关要求及时上传影像资料数据信息。
(十二)PACS计算机房建设需符合相关规定,配备独立UPS不间断电源、烟雾探测系统和消防系统。
机房内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和环境整洁。
MR机房需配有气体灭火装置。
(十三)依法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各种设备性能通过技术监督部门的检查合格。
X射线设备检查辐射剂量在允许范围。
机械装置安全性能良好,检查环境要安全。
(十四)有专职人员负责对设备进行定期校正与维护和保养,设备的运行完好率>95%。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每日记录设备运行状况。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并有记录。
应当严格按照仪器使用有关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十五)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和处理。
四、人员培训与职业安全防护(一)医学医学影像中心应当制定并落实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使工作人员具备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
(二)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入职前需经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要求;经过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或《放射性工作人员培训证书》。
工作人员工作时间佩戴个人剂量仪,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在岗期间定期接受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放射工作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进行监督检查。
(三)医务人员进入影像室应当穿工作服、换工作鞋。
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诊疗时应当按照医疗护理常规和诊疗规范,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要求。
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伤害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报告机构内相关部门。
(四)医学医学影像中心的执业医师、技师、护士应接受对比剂过敏反应抢救流程的严格培训,并建立定期复训考核制度。
五、监督与管理(一)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辖区内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监督管理,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安全隐患时,应当责令其立即整改。
(二)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1.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进行现场检查,了解情况,调查取证;2.查阅或者复制影像诊断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资料,采集、封存样品;3.责令违反本规范及有关规定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停止违法违规行为;4.对违反本规范及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理。
(三)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出现以下情形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视情节依法依规从严从重处理:1.使用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影像诊断工作的;2.出具虚假诊断报告的;3.不接受当地医学影像诊断质控中心的技术指导和质量评价,或参加质量评价连续两次以上不合格的,经整改后仍不合格的;4.其他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