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与自然环境
商务星球版 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综合讲练 专题17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解析版)
专题17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知识概括1.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成为聚落。
聚落一般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类型。
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
2.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的形态与分布也千差万别,有的呈团状,有的呈条带状,还有的呈点状等。
在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聚落零散分布,数量较少。
3.聚落文化一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另一方面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促进着地区经济的发展。
4、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5、“南北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异。
“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
“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合。
综合训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1.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乡村交通发达B.城市建筑高大、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小D.乡村房屋高大、分散【分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
【解答】解:城市交通运输发达,城市建筑高大、密集,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市房屋高大、密集,乡村房屋比较矮、分散,选项AC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民居景观图中,属于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居住的房屋是()A.B.C.D.【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解答】解:人们居住的房屋往往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建筑风格差异很大,如因纽特人生活在北冰洋沿岸,气候寒冷,居住的房屋是冰屋,A是热带地区的高脚屋,B是温带地区的窑洞,D是温带地区的蒙古包,只有C是寒带地区的冰屋。
初二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我国农村的房屋朝向主要是:()A.向东B.向南C.向西D.向北【答案】B【解析】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范围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所以北半球建房子时考虑到采光条件好,门窗就应该朝南,这是气候因素的影响,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适应湿热环境的民居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D【解析】依据各地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高架屋,图中的D属于高架屋式民居,故选D.【2】周边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观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C【解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蒙古族聚居区的景观描述,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建筑是蒙古包,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这种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A.湿热地区B.寒冷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答案】A【解析】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炎热多雨的地区,所以A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民居的分布。
4.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不包括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C.东南沿海地区D.西南地区【答案】C【解析】我国56个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
所以C为正确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点评:我国民族众多,地区分布不均匀。
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所以从大范围来说,呈现“大杂居”的特点。
同时在各民族地区分布中,我国汉族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又可以说小范围集中分布,即呈现“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人教版初中地理聚落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聚落教案教学目标:1.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1. 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 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教学准备: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教师出示两个古汉字“村”和“城”,引导学生猜测它们代表的含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对乡村和城市的认识。
3. 教师总结:今天让我们走进乡村和城市,了解它们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 学生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 教师讲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引导学生了解保护聚落的重要性。
三、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1. 观察身边的乡村或城市,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它们的景观特点。
2. 思考乡村和城市的生活差异,并结合自然环境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了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讲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聚落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观察身边的乡村或城市,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它们的景观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世界的聚落
世界的聚落
1. 下面的做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理由。
有人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
敦煌博物馆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的人数 2.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 果,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聚落的保护,有 不同观点。你赞成下列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拆旧建新 整旧如新 修旧如旧 建新如旧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地势平坦
世界的聚落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气候适宜
世界的聚落
一、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指人类文明史和地球发展史上罕见的、无法
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共有的具有特殊意义和
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文化产品。 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 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 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境有什么关系?
干栏式民居,高 脚、窗大、墙体薄、
尖顶。这些特点均 是为了适应当地高 温多雨的自然环境。 高脚有利于防潮、 防止爬虫进入屋内; 窗大、墙体薄有利 于通风散热;尖顶 有利于排水。
世界的聚落
读图,想一想,北非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有什么关系?
窗户较小,
房屋多采用石 材和泥土修建, 墙体较厚实, 平顶。这与北 非气候干旱, 光照强,气温 高有关。
世界的聚落
福建土楼 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的聚落
敦煌莫高窟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的聚落
西递宏村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的聚落
丽江古城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带答案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带答案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选择题1、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C.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2、小李在观察下图后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①赤道横穿亚洲东南部②亚洲位于非洲的西南方向③西经60°经线穿越亚洲大陆西部④亚洲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3、阿拉伯人属于三大人种中的()A.混血种人B.黄种人C.黑种人D.白种人4、“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
歌词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A.乡村,这里有板桥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C.城市,这里有道路.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5、下列属于经济全球化具体体现的有①资源、技术共享②人才、信息共享③经济相互依赖④生产分工不明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关于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B.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西亚C.非洲北部的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D.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7、谷爱凌夺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
接受采访时,她流利的说着两种不同的语言,其中一种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另一种是使用最普遍的,它们分别是()A.汉语、英语B.法语、汉语C.汉语、俄语D.汉语、西班牙语8、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来看,不属于同类型国家的是()A.印度B.巴西C.中国D.英国填空题9、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用_____________表示, 即人口密度=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10、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1)白种人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案聚落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案聚落课程标准: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掌握聚落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聚落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掌握聚落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 能够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利用地图和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教学重点:聚落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地图、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提问: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可以看作是一个聚落吗?为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以是大城市,也可以是小村庄。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如城市、乡村、小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城市聚落的特点是高楼大厦、交通拥堵、人口密集等;乡村聚落的特点是房屋较低、环境优美、人口较少等。
3.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聚落的图片,如意大利的威尼斯、中国的平遥古城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聚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聚落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聚落,分析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聚落的分布和形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地形、气候、资源等。
四、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自己家乡的聚落资料,了解家乡的聚落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了不同类型的聚落和它们的特点,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析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整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更加多样化,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聚落。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西递
图4.20
云南——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著名的“三眼井”,三个水 塘相互连通,清水顺序而下,一塘饮水, 二塘洗菜,三塘洗衣。
1.聚落可分为 ( D ) A、乡村与牧村 B、乡村与渔村 C、乡村与林场 D、乡村与城市 2.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表现在 ( B ) A、乡村的道路较城市狭窄,错综复杂 B、人口的职业构成有较大的差异 C、功能差别,乡村功能较为复杂 D、人口密度不同,乡村人口较稠密 3.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B ) A、聚落就是人们休息的地方 B、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演变而来的 C、一般说来,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D、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聚落
10
200
0 月份
0
100
-10 1 4 7 10
0 月份
图4.17
西亚的民居
图4.17
东南亚的民居
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 大,厚墙可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 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 天从沙漠区吹来的热风。
在全年湿热的热带,双层竹楼或木楼, 下层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 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 多,房屋密集。
图4. 14 团块状聚落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 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图4. 15 条带状聚落
认识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资料,分析下面 两处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气温/℃
40 30 20
降水量/毫米
300 250 200 150 100 50
气温/℃
30
降水量/毫米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即学即练
1、以下属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措施是( A )
A.减少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破坏 B.拆除全部古代建筑,建设现代化高楼 C.在古代建筑上刻写“XXX到此一游”,为其增添光辉 D.接待尽可能多的游客参观,以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经 济价值
知识小结
人
聚落的类型
类
的
居
住
地 聚
聚落与环境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Part 01 聚落与环境
1、聚落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 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地球上的人类,不管生活在哪里,都是生活在不同的聚落之中: 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便利和生活情 趣;而生活在乡村的居民,则陶醉在绿野的休闲之中。
❖1987年,威尼斯被列
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多,桥也多, 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百多条运河纵横全市。运河两侧多棕
红色屋顶的矮楼,少有高层建筑。
❖1997年 11月被列为世界 文化保护遗产
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 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 且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 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 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 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 筑之一。
3、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过:如果历史的记忆 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 化了。
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承的一种体现,更 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望我们能在其中发挥自 己的一份力量。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点
人口 居民从事的职
初中地理晋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6.1 聚落与环境-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综合题文】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答题】图中A、B、C三个聚落都是沿______分布的,充分说明了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影响了A、B、C三个聚落的区位选择。
【答案】河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
【解答】从图中看出,A、B、C三个聚落都是沿河流分布,这充分说明了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影响了聚落的区位;【答题】图中A、B、C三个聚落中,哪处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理由是什么?【答案】B,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更为便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
【解答】从图中看出,A、B、C三个聚落中,B聚落处地形平坦,位于两河流的交汇处,属于物资交流和人口流动的腹地,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更为突出更可能发展为城市,因此更可能发展为城市。
2.【答题】下列地点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A.水源充足的地方B.交通不便的地方C.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聚落的形成条件。
【解答】聚落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较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而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人口分布较少,也就很难形成聚落,选B.3.【答题】下列民居属于北方地区的是()A.四合院B.土楼C.高脚屋D.茅草棚【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解答】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四合院是极具北京特色的民居建筑,属于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土楼是福建地区的传统民居;高脚楼是湿热地区的传统民居;茅草棚是用稻草或者用麦秆做挡雨的瓦建成的屋子,主要是南方地区农村的民居,故本题选A。
4.【答题】图中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A.炎热干旱B.终年严寒C.高温多雨D.地势高峻【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民居建筑特色影响。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河流走向
河流的走向对聚 落空间布局有重 要影响
河流的流向和流 速会影响聚落的 选址和布局
河流的弯曲和分 叉也会影响聚落 的空间布局
河流的走向还会 影响聚落的交通 和交流
植被覆盖
植被覆盖率:影响聚落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 植被类型:森林、草原、湿地等不同植被类型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植被分布:植被的分布密度和均匀性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植被变化:植被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如森林减少、草原退化等
自然环境变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地形地貌变化:地形、地貌、 河流等变化对聚落发展的影 响
自然资源变化:水资源、矿 产资源、生物资源等变化对
聚落发展的影响
气候变化:温度、降水、风 力等变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干 旱、台风等自然灾害对聚落
发展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聚 落特色的影响
地方特色建筑风格的形成
合等
地方文化的特 点:独特性、 多样性、地域
性等
地方景观的形成与保护
自然环境的影响:地形、气候、植被等对聚落特色的影响
地方景观的形成: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对聚落特色的影响
保护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广绿色建筑等 案例分析:分析某个地区如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地方景 观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 影响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内容 03 自然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05 自然环境对聚落特色的影响
02 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04 自然环境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06 自然环境与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添加章节标题
自然环境对聚 落形成的影响
地理条件
地形: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不同地形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气候:温度、降水、湿度等气候条件对聚落的选址和布局产生影响 水资源: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资源对聚落的生活和生产产生影响 土壤条件:土壤肥力、酸碱度等土壤条件对聚落的农业发展产生影响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专项训练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专项训练选择题1、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C.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答案:B聚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一般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山区聚落密稀疏,数量较少;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B符合题意。
小提示: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来说,城市聚落的形成早于乡村聚落B.欧洲经济发达,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C.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气候、资源条件优越的地方D.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不因环境而异答案:C一般来说,乡村聚落的形成早于城市聚落,故A错误。
欧洲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城市,村落中的房屋很稀疏,故B错误。
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气候、资源条件优越的地方,故C正确。
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会因环境不同而有差异,故D错误。
故选C。
3、下列地区与传统民居对应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窑洞B.华北平原——竹楼C.青藏高原——冰屋D.云贵高原——蒙古包答案:A人们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在黄土高原挖掘了冬暖夏凉的窑洞来居住,窑洞也成了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居所,A正确;华北平原冬冷夏热,地势平坦,民居一般形态规整,院落较大,典型代表如四合院,而竹楼是西双版纳的典型民居,B错误;青藏高原显著特征为高寒,传统民居如藏南谷地的碉楼,藏北牧区的帐篷,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而冰屋是北极地区的典型建筑,C错误;云贵高原气候湿热,传统民居是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而蒙古包一般是在内蒙古高原,D错误。
故选A。
4、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D.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和文化设施不如乡村聚落答案:D乡村聚落的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A正确;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B正确;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C正确;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和文化设施优于乡村聚落,D错误。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章节测试习题(9)
章节测试题【答题】北欧民居的建筑特色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是()A. 湿润多雪B. 低温少雨C. 高温多雨D. 寒冷干燥【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解答】从图中看出,北欧民居多用松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说明森林资源丰富,该地气候湿润;民居屋顶坡度大,说明北欧地区冬季多雪,屋脊坡度大是为了使积雪迅速滑落,故选A。
【答题】读懂天气预报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必备技能。
下列天气符号代表的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组合合理的是()A. -高空作业B. -减少出行C. -播种小麦D.-晾晒衣服【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天气符号的差别。
【解答】A表示的是雷雨的天气符号,雷雨天气高空作业容易雷击,选项错误;B表示的是沙尘暴的天气符号,应减少出行,选项正确;C表示的是中雪的天气符号,大雪天气气温较低,不适合播种小麦,选项错误;D表示的是大雨的天气符号,不利于晾晒衣服,选项错误,故选B。
1.【综合题文】地窨(xūn)子是旧时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
当地居民选取附近有水源的山坡,在山坡上开挖2-3米深的长方形凹地建屋,屋子大半部在地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答题】与地窨子建筑特点类似的我国传统民居是()A. 吊脚楼B. 碉楼C. 蒙古包D. 窑洞【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传统民居的判别。
【解答】地窨子赫哲语称“胡日布“,是在地下挖出长方形土坑,再立起柱脚,架上高出地面的尖顶支架,覆盖兽皮、土或草而成的穴式房屋;与地窨子建筑特点类似的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该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故D正确。
故选D。
【答题】地窨子大部分位于地下,有利于()A. 防寒B. 采光C. 通风D. 取水【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解答】“昂库“或“地窨子“一般都是南向开门,里面搭上木板,铺上厚草和兽皮褥子即可住人;冬季寒冷或雨季潮湿的时候,在舍内正中拢起火堆取暖,支起吊锅做饭;地窨子盖造方便,保暖性好,便于防寒,很适合不在一地长期居住和建房技术水平不高的游猎民族冬季使用,但这种房子的耐用性很差,通常每年都要重新翻盖一次。
初中地理_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故本节的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形成发展。
2.掌握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尊重自然和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三、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比较法、归纳法:本节课始终以南、北方地区的比较为主线,包括自然环境的比较、人文环境的比较,从图像的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描述比较,落实教学内容,列表格归纳知识点。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知识点解析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知识点解析1.聚落的形态(1)聚落的概念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聚落的形式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①城市Ⅰ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Ⅱ特点:人口密集,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居住状况相对拥挤,多高层住宅,城市空间利用率高,交通发达。
Ⅲ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
Ⅳ解决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②乡村Ⅰ定义: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分为村庄和集镇。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
Ⅱ特点:居住地相对分散,房屋不高,但经济实用;外围常有大片农田,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
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谈重点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从事的行业不同,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乡村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
(3)聚落的演化过程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
地理位置优越,聚落向前发展的速度越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聚落人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为集镇,集镇进一步发展,楼房越来越高,人们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发展成为小城市,并由小城市逐渐向大城市发展。
谈重点城市和乡村的演化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或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的形成受地形、气候、水源、交通、资源等条件影响。
谈重点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②聚落的分布状况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条件好 农业发展较早 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
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少 ?少 ?少 工业发展早, ?少 经济水平高 ?少 自然条件好, 农业发展早 ?少
活动
一、什么是聚落
二、聚落与环境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聚落,人类的集中居住地。
读图分析:早期的世界文明有著名的四大发祥地,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形 其中有三大发祥地在亚洲,图中绿色的区域就是这 平坦,工农业比较发达,交通便利等, 三大文明发祥地。 聚落比较密集 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
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环境因素:
水源充足(井、 泉、湖滨、 河畔等地) 土壤肥沃,适于 耕作
西亚沙漠地区的村庄
厚墙加小窗 ,防晒又凉 快
热带沙漠地区,白天 炎热,昼夜温差大,厚 墙可减少白天通过墙壁 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 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 漠区吹来的热风。
草原地区的住房 ——蒙古包
圆锥形大 帐篷
便于拆装
适合游牧生活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 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 起居十分方便。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 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 广大。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丰富,全面 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历史文化、宗 教信仰、生活 习俗等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交通 沿线和交汇处、 沿海港口等地)
?
自然资源丰富 (林、渔、矿 等地)
最能体现聚落特色的是哪一种景物?
3、影响聚落建筑风格的因素 自然环境
生活习俗
历史文化 宗教信仰
极地地区的冰屋
冰 房 子 的 建 造
北极地区:终年严寒,最低气温在 四五十摄氏度以下,是一片冰雪世 界,没有零上温度。 冰房子, 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 果好。可以抵挡极地寒风,形成独 特的人文景观。
亚洲
非洲
二、聚落与环境
1、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地形、 气候、资源 、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 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 交通发展等社会经济条件
2、聚落分布
① 河流中下游平原区,聚落密集。
② 雨林区、高山、荒漠地区聚落稀疏甚至没有
在高山、荒漠地区,交通不便,地形不平 等,少有或没有聚落
以工 以楼房 多种 城 … 商业 大 市 大 复杂 为主 多样 为主
乡 小 简单 村
以农 以平房 业为 为主 简单 小 … 主
为什么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会有 这么大的差异?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劳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
江西婺源
2010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人均纯收入达8.5万元。华 西村家家拥有设施现代化的别墅。以前的“小华西”村,也已发展 成为拥有约3.5万人口、面积30多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的“大华西
北京——四合院
30个城市欲耗巨资重建古城 百姓须 世代还债
30个城市加入古城复建风潮 别让" 大手笔"割裂文脉
日前,有消息称我国正有不少于30个城市已经或即将加入
古城重建风潮,少则数亿、多则上百亿的古城重建项目正 在如火如荼地实施过程中。比如,山东肥城“春秋古城” 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河南开封“千亿打造古城,力 争四年内重现北宋汴京繁华”;昆明市晋宁县投资220亿 元的“七彩云南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名城”破土动工,“确 保3年时间再造一个古滇国”……然而,看到这样的“大 手笔”,我们感到的并不全是“振奋人心”,而是“心有 余悸”,人们不禁想问,我们的文化真的能在这样的重建 中得到传承吗? 看这些城市的古城复建“蓝图”,不但被寄予了修复 残损和保存文化的殷殷期望,而且被描绘为“重建现代城 市文明与城市历史记忆时空关联的重要举措”。殊不知, 一座古城的文化价值,正在于它悠久的历史以及附着其身 的人文底蕴、价值精神,而复建的古城,既不具有实用价 值,也不具备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只是一个“假古 董”。。。。
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地 方,还是人们进行劳动 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地方, 包括房屋、道路、树木、 农田、工厂等。
聚落的分类
资( 料点 )击 图 片 观 看 更 多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农 村
牧 村
渔 村
林 场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居民 人口 经济结 职业 密度 构特点 构成
房屋 结构 交通 聚落 … 方式 规模
云南——丽江古城 贵州西江苗寨,被誉为“千户苗寨"
江苏——苏州古典园林图片
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
安徽皖南古村落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 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 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 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 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 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 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水城印象:河湖众多,水运发达。 居民建筑也是临河而建,形成“小 桥、流水、人家”的动人画面。
水城——威尼斯
水源充足
我们发现即使经济发达的威尼斯也 没有什么高层建筑,你知道这是为 什么吗?
地质松软
黄 土 高 原 的 窑 洞
黄土高原地区 的窑洞
黄土直立 就地取材 冬暖夏凉
热带雨林气候
高架屋
竹楼
聚 落 与 环 境
小 结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
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如果不加以保护 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乡村和城市的发展中,如何保护好有价值的纪念
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
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的高架屋
楼上住居民 ,
楼下养牲畜
在全年湿热的热带, 双层竹楼或木楼,下层 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 人,因为上层风大凉 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树 屋
树屋:多见于热带雨林地区,房屋 与树木浑然一体。 建筑材料易于获得,即通风凉 爽,又可以躲避走兽侵袭。
云南西双版纳 的傣族竹楼
盛产竹子 就地取材 通风散热
热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西亚村庄
窑洞
温带
寒带
黄土高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 )
寒带冰原气候
冰屋
聚落的建筑差异
高纬地区的冰屋 中纬地区的砖结构
低纬地区高架的细胞,道路是聚落的血管,住民是聚 落的神经。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人们总是通过建 筑的各种形式来表达各种文化理念。因此,任何聚落不 论怎样简单或多么复杂,民居都成为一个聚落最有其特 色的代表。
传统民居与世界文化遗产 欣赏
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多,桥也多,一百多条运河纵横全市。 运河两侧多棕红色屋顶的矮楼,少有高层建筑。
意大利水城 ——威 尼 斯
水城威尼斯
云南的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
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
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且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
非洲------村落较原始
图A
亚、欧、非?
图B
图C
欧洲-----人口密 度小,房屋分散
亚洲-----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欧洲
同样是乡村,景观不同 提示: 亚洲乡村人口众多,村落中的 房屋较密集; 欧洲和北美洲乡村人口较少,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村落中 的房屋较分散; 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 的村落。
人类的居住地
——聚落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 请指出人口的稠密区 请找出人口的稀疏区 请找出人口的稠密区
中低 纬度 地区
稠密区
C B A
“四密”
D
沿海 平原 地区
A 亚洲东部
C 欧洲
.
.
B 亚洲南部 .
D 北美洲东部 .
稀疏区
3
1
3
2
“四疏” 1
4
1 沙漠地区 2 高原山地
. .
3
3 高纬度地区 . 4 雨林地区 .
山西平遥古城
澳 门 历 史 城 区
柬埔寨的吴哥窟
巴黎的塞纳河两 岸, 有着太多精彩的 建筑, 浓缩了法国沉 甸甸的历史, 也记载 了巴黎十九~二十世 纪城市的发展. 从卢浮宫到艾菲 尔铁塔, 从协和广场 到大小皇宫, 这就是 巴黎变迁的历史. 巴 黎圣母院和圣礼拜堂, 代表了当时精美绝伦 的哥特式建筑.
法国塞纳河岸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
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
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 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 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 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 同楼聚居。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 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6座 )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 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 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 “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 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