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与观察实验方案_百度文库.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方法、染色体组型分析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方法、染色体组型分析一、实验背景1、Carnoy固定液:固定液的重要特性是能迅速穿透细胞,将其固定并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还要能够增强染色体的嗜碱性,达到优良染色效果。
单纯的固定液一般难以达到这些要求,因此在实验中使用两种混合的固定液。
由于Carnoy首先使用的甲醇和冰乙酸混合液而称其为卡诺氏固定液。
Carnoy固定液(甲醇∶冰乙酸=3∶1)每次使用前需临时配制,长时间放置影响固定效果,固定时间15min至24h,冰箱、室温均可。
必要时可改变甲醇和冰乙酸的比例,冰乙酸比例增加,利于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但易导致细胞破裂、染色体散失。
2、低渗液(hypotonic solution)低渗液是指渗透压和离子强度均低于正常细胞生理条件的溶液,渗透压低于组织液,与外周血混在一起时,水分迅速进入细胞,使其膨胀,甚至破裂,获得分散良好的染色体分裂象。
常见的低渗液:水、低渗的柠檬酸钠或氯化钠、甘油磷酸钾(0.65mol/L)、氯化钾(0.075mol/L)等。
低渗效果取决于低渗液的化学组成、低渗的温度和处理时间。
低渗处理是凭借反渗透作用使细胞膨胀染色体铺展,同时可使黏附于染色体的核仁物质散开,以便能在一个平面上观察所有染色体形态。
实验室中一般选用0.075mol/L KCl为低渗液,其优点有:①染色体轮廓清楚,可染色性强,染色时间短。
②用于显带染色时能充分显示带型特点。
低渗处理为37℃,25~30min,以预实验条件为准。
2、肝素N-硫酸和艾杜糖醛酸含量较多的一种糖胺聚糖,由D-β-葡糖醛酸(或L-α-艾杜糖醛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形成重复二糖单位组成的多糖。
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
2、PHA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是一种有丝分裂原,主要用于激活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是一种干扰素诱导剂,不仅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白介素-2和干扰素;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抗体。
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及G带观察及核型分析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分子医学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G 带观察及核型分析 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及原理三、实验结果二、操作步骤 四、讨论分析一、 实验目的及原理熟悉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
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标本培养和制备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掌握G带标本制备的基本方法,学会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G 带分裂相。
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染色体的结构不同,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呈现细长的丝状结构,分散于细胞核中,且交织成网状,难以识别其数目和每个染色体特有的结构;在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凝缩形成短的棒状结构,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所以一般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
在人类遗传分析中,普遍采用外周血培养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G1期或G0期,因而外周血细胞中是没有分裂相的。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 PHA) ,可以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变为淋巴母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再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将细胞阻断在有丝分离中期。
再通过离心、低渗、固定和滴片,就可以获得大量有丝分裂相。
最后通过染色就可以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
本方法已为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方面广泛应用。
有许多显示G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将已经过老化的染色体制片放到37℃胰酶中进行处理,然后用Giemsa 染色。
胰酶可以从染色体上抽取蛋白特定的组成部分。
通过胰酶处理使G带区的疏水蛋白被除去或使它们构型变为更疏水状态。
由此可见在G带区中抽取的蛋白往往是疏水蛋白。
关于显带机理有多种论点,总的来说,还不能完全解释显带的机理问题。
二、操作步骤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1、采血2、培养RPMI1640培养液,37℃ 0.5℃恒温中培养72小时。
3、秋水仙素(colchicine)处理在终止培养前2-3小时,加入秋水仙素。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与观察实验方案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与观察实验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洒在桌子上,我拿起笔,准备写下这个实验方案。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与观察,这是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挑战的课题。
就让我以意识流的方式,带你走进这个神秘的实验世界。
一、实验目的1.了解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基本结构。
2.学习并掌握染色体制备与观察的方法。
3.分析染色体形态,探讨其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1.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可进行有丝分裂。
2.通过特定染色方法,使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
3.利用显微镜技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结构。
三、实验材料1.人体外周血:新鲜、无污染。
2.染色剂:吉姆萨染液、醋酸洋红染液。
3.试剂:肝素钠、氯化钠、磷酸缓冲液。
4.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离心机、移液器、吸管、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采集外周血:抽取2ml静脉血,加入含有肝素钠的抗凝管中,轻轻摇匀。
2.制备淋巴细胞悬液:将抗凝血置于离心管中,加入适量氯化钠溶液,1500r/min离心10分钟,弃上清,重复洗涤2次。
加入适量磷酸缓冲液,重悬细胞。
3.染色:取适量淋巴细胞悬液,滴加吉姆萨染液或醋酸洋红染液,染色5-10分钟。
4.制片:将染色后的细胞悬液滴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轻轻压实。
5.观察染色体:将制片置于显微镜下,调节光线和倍数,观察染色体形态和结构。
6.记录结果:记录观察到的染色体形态、数量、排列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分析1.染色体形态:观察到的染色体呈棒状或X形,颜色鲜艳。
2.染色体数量:正常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数为46条。
3.染色体排列:有规律地排列成2个染色体组。
4.遗传研究应用:通过染色体分析,可研究遗传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机制。
六、实验注意事项1.采集外周血时,要确保无污染。
2.制备淋巴细胞悬液时,要充分洗涤,去除红细胞和血浆。
3.染色过程中,要控制好染色时间,避免过染或欠染。
4.观察染色体时,要调节好显微镜光线和倍数,确保清晰。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实验报告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实验报告今天咱们来聊聊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制备这个实验。
说实话,听到这些名词,可能不少人脑袋都开始发懵了,觉得这不就是一堆复杂的科学术语吗?别急,咱们慢慢捋,听我给你讲讲。
这可不是要你背什么枯燥的理论,而是要带你一起走进实验的世界,让你感受到那种“哦,原来是这么回事”的瞬间。
毕竟,科学嘛,有时候就像拆礼物,总有惊喜!实验的核心就是“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乍一听,你是不是就想,外周血、淋巴细胞,都是啥玩意儿?咱们先聊聊外周血吧,这其实就是咱们常常说的“血液”啦。
血液里有好多种细胞,其中淋巴细胞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在咱们身体里干着“保卫战”的活儿,专门用来对付入侵的细菌、病毒什么的。
简单来说,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就是从咱们的血液里把这些“小卫兵”挑出来,然后在实验室里“喂养”它们,让它们活得更好,变得更强大。
你可能好奇,咱们怎么从血液中把这些淋巴细胞分离出来呢?这个过程就像是“捞金子”。
先把血液给分离开,过滤掉那些不需要的部分,然后通过一些化学方法把淋巴细胞从里面提取出来。
想象一下,就像在沙滩上捡贝壳,虽然周围一片沙子,关键是得挑到最闪亮的那个!而这些淋巴细胞就像是你捡到的宝贝,咱们要把它们培养得越来越强,看看它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咱们要讲到“染色体标本制备”了。
这一步可以说是实验的“高光时刻”,也是最让人兴奋的地方。
你想啊,细胞里的染色体其实就是所有遗传信息的“宝藏”,它们决定了咱们长得像谁、会不会秃头、是不是容易发胖,这些东西统统都藏在里面。
所以,看看这些染色体的“真面目”就成了实验的终极目标。
为了能看清楚它们,咱们要用一些特殊的染色技术,让染色体变得更“显眼”。
你可以想象,染色体就像一张复杂的地图,原本是密密麻麻、看不清楚的,但一旦染上颜色,它们就变得清晰可见,咱们才能一目了然地分辨出它们的结构和形态。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咱们得让细胞分裂。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熟悉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原理。
(2)、掌握人体微量血液体外培养技术。
(3)、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4)、观察人类染色体的形态,并计数、配对、分类和绘图。
(5)、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外周血液中的小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G1期(或Go期)一般情况下是不再分裂的在培养液中加入植物凝血素 (PAH) 时这种小淋巴细胞受刺激转化成为淋巴母细胞随后进入有丝分裂。
这样经过短期培养秋水仙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
本方法已为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方面广泛应用。
细胞培养是在体外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培养从机体中取出的细胞,并使之生存和生长的技术为细胞培养技术。
要使细胞能在体外长期生长,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供给细胞存活所必需的条件,如适量的水、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及其有关的生长因子、氧气、适宜的温度,注意外环境酸碱度和渗透压的调节。
二是严格控制无菌条件。
染色体是组成细胞核的基本物质, 是基因的载体。
人类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染色体。
本实验采用了微量全血培养技术,既方便又节省人力物力。
在正常情况下, 人外周血中是没有分裂相的, 只有在异常情况下才能发现。
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 是人类淋巴细胞有丝分裂的刺激剂,在 PHA 作用下, 原处于 G0期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 进而进行有丝分裂。
利用 PHA 这一特性, 淋巴细胞经过含有 PHA 培养液培养, 在体外便可获得丰富的含有丝分裂的生长活跃的细胞群体, 终止分裂中期的淋巴细胞, 经过短期培养,秋水仙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中期有丝分裂细胞。
最后经空气干燥法制片,便可得到质量较好的染色体标本。
即可得到所需的人体染色体图形。
染色体组型,又称核型,是指将动物、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亚种、种、属等)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相对恒定的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观察

37 ℃低渗处理20min后,发到同学手中
低速离心机使用图解
离心机顶盖
转速旋钮 电源指示灯 电源开关
转速显示
时间旋钮
对称放置离心管后方可启动离心机!!!
离心后倒去上清
7、固定:固定液成分为甲醇:冰醋酸=3:1 。每只离心管中,加入固定液2ml(2只 离心管共需4ml),立即用滴管轻轻冲打 成细胞悬液,在室温中固定15min后,准备:在接种罩内,用移液器将培养液分装入 10ml培养瓶中,每瓶量为: – 1640培养液4ml – 小牛血清1ml – PHA 0.2ml – 肝素 0.05ml – 双抗(青霉素和链霉素):终浓度为100U/ml – pH:7.2‾7.4用3.5%碳酸氢钠调节
实验用药品
细菌过滤器
光源亮度调节手轮
实验全程录像
染色体G带核型图
染色体核型图
优秀实验报告展示一
优秀实验报告展示二
Motic B1 目镜 瞳距调节拉板 物镜转换器 物镜 载物台 聚光镜 焦距粗\微调螺旋 集光镜 视度调节圈
Motic B1 目镜 瞳距调节拉板 物镜转换器 物镜 载物台 聚光镜 载物台左右推进螺旋 集光镜 焦距粗\微调螺旋 视度调节圈
10倍镜下镜检
玻片夹
使用油镜前,在玻片上滴加香柏油
油镜使用结束,用擦镜纸蘸洗镜液
擦洗油镜头
10倍镜下观察到的染色体分裂相
40倍镜下观察到的染色体分裂相
数码显微镜100X染色体观察一
数码显微镜100X染色体观察二
数码显微镜100X染色体观察三
五、实验结果
1.核型分析:绘制自己观察到的染色体 图谱,并注明分组编号(A,B和G组) 注明材料编号,并确定男女。 2,完成实验报告,当场打分。
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作

细胞的膨胀和染色体的皱缩是决定固定剂质量 的两个重要因素。以往曾认为渗透压是促使细胞内 结构膨胀或破坏的决定性因索,为此选用等渗液作 为固定剂,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事实证明, 稀释的醋酸具有20个大气压,照常可使细胞和组织 膨胀,而只有2.5个大气压的苦味酸却可使组织大大 地收缩。这提示一种固定剂的效果如何与渗透压的 关系很小。另一方面,苦味酸使蛋白质沉淀的作用 很强而醋酸却没有这一作用。可见,使蛋白质沉淀 这一特性在导致染色体收缩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 因此,在选用哪些化学物作为固定剂时,需要权衡 以上这些因素。
• 用作固定剂的化学物有非金属和金属两类。前者 如乙醇,甲醇、醋酸、甲醛、丙酸、苦味酸和氯 仿等。后者如铬酸、锇酸、氯化铂、氯化汞、硝 酸铀等。其中有几种化学物还可作为蒸气固定剂, 也即在接触水或其它溶剂之前使可溶性物质先转 变为不溶性物质,这样就可在原位制作标本。 • 在细胞化学研究上,大多数非金属固定剂(除甲醛 外)比之于金属固定剂有一优点是,在固定之后无 需在水中冲洗标本。
• 最后,理想的固定剂还应能有助于达到优良的染色 效果,即能增强染色体的嗜碱性。例如,甲醛虽具 有优良固定剂的其它所有特性,但却会降低染色体 的嗜碱性,所以不能单独用作染色体的固定剂。 • 显而易见,没有哪一种化学物能同时具备以上这些 条件,因而通常是将数种可以共存的液体混合起来, 使之成为染色体研究中真正有效的固定剂。尽管如 此,那怕是最佳固定剂仍难免有不足之处。首先, 细胞被杀死后发生的基本变化很难予以避免;其次, 可能会抽提出一些弥散成分;最后即使操作十分谨 慎,仍难以保持酶活性不变;此外,某些化学物还 会导致细胞的皱缩。
• 与其它预处理化学物相比较秋水仙素的另一个优 点是,在广泛的温度范围内都是有活性的。在热 带地区的夏季,那怕气温高达43.3℃,对秋水仙素 的活性也无显著影响,有人将秋水仙素加入保存 在8-9℃的组织中,发现中期细胞的数目比保存在 室温但未加秋水仙素的组织要多得多,而且染色 体的结构也很清楚。 • 乙酰甲基秋水仙碱是人工合成的秋水仙素的衍生 物。它的功能跟秋水仙素一样但对细胞的毒害作 用只有秋水仙素的1/30一1/40。4-6×10-6的浓度即 可得到所希望的效应。 • 除了秋水仙素以外,另一些化学物也可作为纺锤 体抑制剂。如三氯乙醛水合物、六六六、硫酸长 春花碱等,它们在人体细胞均可产生良好效果。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与分析技术规范

外周血染色体制备与分析技术规范原理:在正常情况下,人外周血中是没有分裂相的,只有在异常情况下才能发现。
植物血球凝集素(PHA)是人类淋巴细胞有丝分裂的刺激剂,在PHA作用下,原处于Go期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进而进行有丝分裂。
利用PHA这一特性,淋巴细胞经过含有HPA培养液培养,在体外便可获得丰富的含有丝分裂的生长活跃的细胞群体,终止分裂中期的淋巴细胞,例可得到所需的人体染色体图形。
具有用血量少、操作简单等优点。
1、实验材料2.5%碘酒、75%酒精、无菌棉签或棉球、镊子、吸管、培养瓶、培养液(PRMI 1640、M199)、小牛血清、秋水仙素、KCL、甲醇、冰醋酸、载玻片等。
2、培养液配制无菌条件下配制培养液,每瓶所含下列试剂:RPMI 1640或199 90%小牛血清 10%PHA(自制) 0.1ml 3%肝素 10u/ml 2%双抗 100u/ml(选择)分装于10ml培养瓶内,每瓶5ml培养液,封口置冷藏柜备用。
3、植物油凝素的制备植物血凝素也称为植物凝集素(PHA),可自制也可购自商品。
自制的方法常用生理盐水提取法。
(A)干品制备法(1)选广东鸡子豆10g,用蒸馏水冲洗,置培养皿内用75%酒精一次性浸洗,倒掉酒精留间隙置37℃。
恒温箱内24-48小时;(2)在无菌条件下研碎鸡子豆,加生理盐水30ml,摇匀后放入4℃冰箱24小时,第二天再加生理盐水70ml,再置4℃冰箱内24小时。
每8-12小时摇荡一次。
(也可一次性加100ml生理盐水);(3)无菌条件下移入10-50ml离心管内,3000-4000rpm30分钟。
在无菌箱内把上清液分装于10ml小瓶,置冰箱冷冻层备用;(4)效价:外周血染色体制备每100ml培养基加PHA约2ml。
注:若整个过程未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分装时用G5玻砂漏斗除菌即可。
(B)鲜品制备法:(1)选择完整无破皮鲜菜豆20g,用75%酒精浸泡10分钟;(2)在净化工作中用无菌盐水或蒸馏水漂洗二次,然后置无菌乳钵中捣成糊状,用100ml无菌盐水浸泡封口;(3)移入4℃冰箱中置24小时,中间摇动数次,次日3000rpm30分钟,在无菌情况下分装上清液于10ml小瓶内,置冰箱冷冻层备用。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制备

01
提交方式
根据实验室或研究机构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提交方式,如纸质版 或电子版。
提交时间
02
03
交流与讨论
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提交实验报 告,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与其他研究者或导师进行交流与 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探讨 和改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注意 事项
细胞培养环境控制
温度
CO2浓度
维持恒定的温度是细胞生长的必要条 件,通常在37°C左右。
维持5%的CO2浓度,以维持培养基的 酸碱平衡。
湿度
保持培养箱内湿度在95%左右,以防 止细胞干燥。
细胞培养基质选择
01
选择适合淋巴细胞生长的培养基 ,如RPMI-1640或DMEM培养基 。
收获细胞
当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或生长状 态良好时,可以收获用于后续 实验或应用。
02 染色体制备
染色体分散
染色体分散是染色体制备的重要步骤,通过使用低渗溶液或机械力等方法使细胞膜 通透性增加,染色体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染色体分散的关键在于保持细胞的完整性和染色体的天然状态,以避免染色体畸变 或丢失。
常用的染色体分散方法包括低渗法、酶解法、机械法等,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实 验目的和细胞类型。
02
根据需要添加适量的生长因子、 抗生素等添加剂,以促进细胞生 长和防止污染。
细胞培养过程监控
定期观察细胞生长情 况,记录细胞密度、 形态等指标。
定期进行微生物检测, 确保无污染发生。
定期检测培养基的 pH值和渗透压,确 保培养基的适宜条件。
05 染色体制备注意事项
染色体制备试剂选择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与观察实验方案 (1)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方案2012级师范2班第3组组员:吴婵胡颖月央珍杨基伟杨青松宋海燕田金梅(组长)一、实验目的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人的1ml外周血约含有1×10*6~3×10*6个小淋巴细胞,它们几乎都处于G0或G1期,一般情况下不分裂,但但采用人工离体培养的方法,经PHA(植物血球凝集素)刺激后,能转变成可分裂的淋巴母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所谓外周血培养即是将外周血接种在适当的培养物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使纺锤体微管解聚,这样细胞停留在中期,可以获得大量的分裂细胞。
用低渗盐溶液(一般是0.075mol/L的KCl)处理,使其中的红细胞及分裂相细胞膜和一部分细胞质除去然后用Carnoy固定液固定,最后以气干法制片,可获得较好的染色体标本。
核型(karyotype)指一个细胞中的整套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而成。
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体细胞的核型一般可代表该个体的核型。
组型(idiogram)是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代表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
将待测细胞的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特性的分析,确定其是否与正常核型完全一致,称为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
这对于探索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探讨动物和植物的起源,以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染色体的特征以有丝分裂中期最为显著,所以一般都分析中期分裂相。
根据染色体着丝粒位置可将染色体分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亚端部着丝力粒染色体(st),端部着丝力粒染色体(t)。
对于任何一个的基本形态特征来说,重要的参数有以下3个:(1)相对长度=单条染色体的长度/(单倍体常染色体+X或Y染色体)的总长度×100%(2)臂指数=长臂/短臂(反映着丝粒位置的指数)(3)着丝粒指数=短臂/整个染色体长度×100%(反映着丝粒位置的指数)人类体细胞的正常核型是含有23对染色体,共46条。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与观察实验方案 (1)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方案2012级师范2班第3组组员:吴婵胡颖月央珍杨基伟杨青松宋海燕田金梅(组长)一、实验目的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人的1ml外周血约含有1×10*6~3×10*6个小淋巴细胞,它们几乎都处于G0或G1期,一般情况下不分裂,但但采用人工离体培养的方法,经PHA(植物血球凝集素)刺激后,能转变成可分裂的淋巴母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所谓外周血培养即是将外周血接种在适当的培养物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使纺锤体微管解聚,这样细胞停留在中期,可以获得大量的分裂细胞。
用低渗盐溶液(一般是0.075mol/L的KCl)处理,使其中的红细胞及分裂相细胞膜和一部分细胞质除去然后用Carnoy固定液固定,最后以气干法制片,可获得较好的染色体标本。
核型(karyotype)指一个细胞中的整套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而成。
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体细胞的核型一般可代表该个体的核型。
组型(idiogram)是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绘制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代表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
将待测细胞的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特性的分析,确定其是否与正常核型完全一致,称为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
这对于探索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探讨动物和植物的起源,以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染色体的特征以有丝分裂中期最为显著,所以一般都分析中期分裂相。
根据染色体着丝粒位置可将染色体分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亚端部着丝力粒染色体(st),端部着丝力粒染色体(t)。
对于任何一个的基本形态特征来说,重要的参数有以下3个:(1)相对长度=单条染色体的长度/(单倍体常染色体+X或Y染色体)的总长度×100%(2)臂指数=长臂/短臂(反映着丝粒位置的指数)(3)着丝粒指数=短臂/整个染色体长度×100%(反映着丝粒位置的指数)人类体细胞的正常核型是含有23对染色体,共46条。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与观察实验方案_百度文库.

第四大组实验方案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染色体组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
2.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标本制备。
3.学会对人类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二、实验原理所谓外周血培养即是将外周血接种在适当的培养物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使纺锤体微管解聚,这样细胞停留在中期,可以获得大量的分裂细胞。
经过短期的培养后,用低渗盐溶液(一般是0.075mol/L的KCl)处理细胞,使细胞胀大而不破裂使最后的子染色体充分散开,滴片后再以空气干燥法制片,可获得质量较好的染色体标本。
人类外周血细胞几乎都处于G0期和G1期,一般情况不分裂,但在离体培养中,经PHA(植物血球凝集素)刺激后,可转变成可分裂的转化细胞。
核型是指一个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图像。
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而成。
正常的核型能代表个体的核型。
组型是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多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制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代表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
染色体的特征以中期最为显著,所以一般都都分析中期分裂相,根据染色体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可将染色体分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对任何一个染色体的基本形态,重要参数有3个:1.相对长度,指单个染色体长度与包括X与Y染色体在内的单倍染色体总长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2.臂指数,指长臂同短臂的比率。
按Levan(1964)的划分标准,臂指数在1.0~1.7之间的称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臂指数在1.7~3.0之间称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臂指数在3.0~7.0之间称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臂指数在大于7.0者称端部着丝粒染色体3.着丝粒指数,指短臂占该染色体长度的比,用百分率表示。
他决定着丝粒饿相对位置。
按Levan(1964)的划分标准,着丝粒指数在50%~37.5%之间称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指数在37.5%~25.0%之间称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指数在25.0%~12.5%之间称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指数在12.5%~0.0%之间者称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实验1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

实验一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实验目的】(1)了解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技术。
(2)初步掌握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
【实验原理】在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以小淋巴细胞为主。
在通常情况下,它们都处在间期的G1期或G0期,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分裂。
但在体外适宜培养条件下,它们经有丝分裂原如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简称PHA)的作用可发生转化而重新进行有丝分裂活动。
因此,当该类细胞在人体外经PHA 刺激短期培养后,经秋水仙素(colchicine)处理使正在分裂的细胞停止在中期,再经低渗和固定等处理,即可得到较多可供分析的中期染色体标本。
【材料】人外周血【器材与试剂】1、主要器材超净工作台,光学显微镜、恒温培养箱、水平式离心机、高压蒸汽消毒锅、水浴箱、冰箱、离心管、滴管、试管架、酒精灯、载玻片等。
2.主要试剂RPMI-1640培养基、小牛血清、PHA(浓度5mg/ml)、秋水仙素(浓度4ug/ ml), 肝素(配制浓度:0. 4%)、固定液(甲醇与冰醋酸按3: 1配制) 、低渗液(0.075 mol/L 氯化钾) Giemsa染液(浓度5%)。
【实验步骤】1.取材与细胞培养在无菌条件下抽取静脉血0.5 ml,立即接种于盛有5 ml RPMI-1640培养液的培养瓶中,加入5mg/ml PHA 20-40ul,轻轻将其摇匀后放在37℃恒温培养箱中。
2、培养至68 -70h。
然后加人秋水仙素0.05 ml,继续培养2-4h,即可获得细胞。
3.染色体标本制备(1)将培养物吸入离心管内,以1500-2 000 r/min离心5-10 min,用吸管小心吸弃上清液。
(2)将预温至37℃的低渗液7-8 ml加入离心管中,用吸管混匀后放人37℃水浴箱中低渗处理10-20 min 。
中途混匀一次。
(3)取出离心管,加入1 ml固定液,缓慢混匀,立即离心5-10 min(15 00-2 000 r/min)。
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

细胞与遗传学教研室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方法 2.了解人类染色体形态结构特征
24hrs 时加 入 BrdU
68 hrs 时加 入秋水仙素
人类外周血
植物血球凝集素 ( PHA) 肝素、培养基、小牛血清
体外培养
72 hrs 后 收集细胞
制作玻片标本
固定
预固定 紫外线照射
四、实验方法
1.外周血细胞培养
(1)采血:无菌,肝素抗凝。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肝素0.2ml,润湿针筒,推出多 余肝素.消毒后,抽取受试者静脉血2ml。) (2)接种培养:每培养瓶加入0.3~0.5ml(10滴), 接种于装有5ml培养基的培养瓶中,摇匀, 37℃培 养箱中培养68小时。 (20滴) • • (3)秋水仙素处理:0.05~0.4μ g∕ml培养基,轻 摇混匀后,继续培养至72小时 。
人类外周血体外培养收集细胞制作玻片标本固定预固定低渗处理植物血球凝集素pha肝素培养基小牛血清72hrs68hrs入秋水仙素24hrs入brdu紫外线照射giesma染色处理荧光染料染色染色体带的制作方法giesma染色外周血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几乎都是处在中的淋巴细胞几乎都是处在gg00期或gg11期期一般情况下是一般情况下是不分裂不分裂的
外周血淋巴细胞
PHA 37℃ 68h
G0期或G1期
秋水仙素 至72 h
三、实验用品
• 1.材料:人体外周血 • 2.器材:培养箱、培养瓶、离心机、刻度离心管、吸 管、恒温水浴锅等 • 3.试剂:培养基、秋水仙素(12.5μ g∕ml)、植物凝 集素(PHA)、肝素、0.075Mkcl低渗液、甲醇、冰乙 酸、PH6.8磷酸缓冲液、Giemsa原液。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外周细胞培养物收获方法; 2、掌握外周血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 3、熟悉相关试剂的配制。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
[原理]经低渗处理,细胞膨胀,然后用 固定液使细胞膜蛋白变性,保持细胞处于 膨胀状态;调节上述收获细胞的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 成细胞悬液,滴片,即可得到有丝分裂中 期的染色体标本。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
[收获] 1、离心
将培养物转入刻度离心管内,以1500r/min 离心10min,弃上清液,留下沉淀物。
2、低渗 在离心管中加入预温至37℃的低渗液
(0.075 mol/L KCl)8ml,用吸管轻轻吹打混 匀细胞,置入37℃水浴箱中低渗30min。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
[收获] 3、预固定
低渗处理后,在离心管中加入固定液[甲醇 : 冰 乙酸=3:1,新配备]2ml或至10ml刻度,混匀。以 15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液,留下约0.5ml液体 盖着沉淀物,轻柔重悬细胞。
4、第1次固定 预固定后,往离心管加入新鲜因定液至10ml刻度,
充分混匀细胞,在室温中固定30min。以1500r/min离 心10min,弃上清液,留下沉淀。
[培养] 培养72h,并每天将培养瓶振荡1~2次,在终止
培养前2h~4h,在培养物中加入秋水仙素(10mg/L) 0.2ml,混匀,继续培养到收获。
染色体标本制作准备--载玻片清洁
[载玻片清洁]
1、用过饱和洗衣粉溶液浸泡载玻片1h以上; 2、用自来水彻底冲洗干净载玻片上的洗衣粉成分; 3、将干净的载玻片置于长方形浅缸,蒸馏水冲洗3 次后,用蒸馏水浸泡置于冰箱冷冻待用。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片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人体的1ml 外周血中一般含有约1-3×106个小淋巴细胞,通常它们都处于间期的GO和G1期。
在培养条件下给予药物刺激时,经过53-72小时可在培养物中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供染色体标本制备和分析之用。
这种外周血培养方法是在1960年由Moorhead等所建立的。
人体外周血的形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和血小板不能离体培养。
血细胞中的小淋巴细胞处于间期的GO和G1期。
在培养时给予药物刺激,可转变为淋巴细胞,随后进行有丝分裂。
这样经过66-72小时短期培养、秋水仙素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有丝分裂的细胞。
这种微量全血培养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12年,Warfter 最先研究人类染色体。
1923年,报道人类染色体的二倍体为48条。
细胞遗传学、组织培养技术为人类染色体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技术突破主要在于:(1)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PHA的应用:PHA 是从菜豆种子中提取出来的,大量的PHA具有凝血作用。
如果适合,可刺激细胞转为母细胞,从而进行有丝分裂。
(2)秋水仙素的应用:秋水仙素可阻断纺缍体截止于中期,使染色体个体大,结构清晰,缩短适度,细胞质粘度降低。
(3)低渗处理(水或0.075mlKcl)使红细胞胀破,白细胞胀大,染色体空间变大,易伸展,便于观察。
1956年,J.H.Tjio A.Levan 培养人胚胎组织细胞,计数人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6条。
1960年,Moorhead建立人体外周血培养技术,使染色体的研究跃进一步。
1968年,T.U. Casperssan 提出染色体显带技术。
实验试剂RPMI1640培养基,植物血凝素(PHA),小牛血清,肝素,双抗,秋水仙素,低渗液:0.075Mol/L Kcl,卡诺氏固定液,Giemsa染色液,0.1Mol/L 磷酸缓冲液(pH7.4-7.6)等。
磷酸缓冲液的配制0.1Mol/L 磷酸缓冲液(pH7.4-7.6):A:Na2HPO4•12H2O 28.8克B:Na2HPO4•7H2O 2.164克KH2PO4 2.67克NaH2PO4•2H2O 0.3克溶解于1000 ml双蒸水中溶解于1000 ml双蒸水中实验设备2ml灭菌注射器,离心机,电子天平,恒温培养箱,除菌滤器,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等。
外周血染色体制备及分析

外周血染色体制备及分析原理: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在植物凝集素(PHA)的刺激下,能转变为具有分裂能力的母细胞。
外周血细胞经过含有PHA的培养液培养72小时后,再经过秋水仙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有丝分裂细胞,用空气干燥法制片,胰酶处理,吉姆萨染料显带,便能制备供显微镜分析的染色体标本。
由于整个培养过程操作比较繁琐,许多操作步骤对结果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接种的血量,培养基的质量,培养的时间和温度,秋水仙素加入的时间和浓度、低渗的时间,预固定、固定的时间以至制片时的温度和湿度等.本实验室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对培养的每个步骤都实行严格的标准化操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一、试剂准备1、0.2%的肝素溶液2、0.0005%秋水酰胺溶液(黑色纸包裹避光置4℃冰箱保存)3、0.075mol/Ll氯化钾溶液4、3:1甲醇冰醋酸溶液(固定液,临用前配制)5、10%Giemsa染色液(将Giemsa原液临用前用PH7.4的磷酸缓冲液即PBS新鲜配制)二、采血与培养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基(RPMI1640)室温复融,并标记姓名、编号,每例标本接种2瓶,肝素湿润的无菌注射器采取静脉血1-2ml,于每瓶接种0.3-0.5ml。
置37℃培养箱内培养72小时。
每日早晚定时摇匀培养物1次。
收获细胞前2小时,用5号针头加入10ug/ml秋水仙素2-3滴,(培养基中秋水仙素的最终浓度为0.1ug/ml左右)。
摇匀后继续培养 2小时。
三、收获细胞培养箱中取出培养瓶:将培养的细胞移入10ml刻度离心管中,标记姓名、编号,以1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后弃上清。
1低渗处理:向离心管中加入6-8ml事先预温(37℃)的0.075mol/L Kcl低渗液,用吸管轻轻吹打,使细胞均匀悬浮于低渗液中,放回37℃恒温水浴箱(或培养箱)中,静置15-20min,使白细胞膨胀,染色体分散、红细胞解体。
2、预固定:向离心管中加入固定液(甲醇:冰乙酸3:1)1ml,轻轻混匀。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A. Na2HPO4· 12H20 28.8g KH2PO4(无水) 2.67g 溶解于1000ml双蒸水中。
B. Na2HPO4· 7H20 2.164g NaH2PO4· 2H20 0.3g 分装:在无菌室或接种罩内,用移液管将培养
液和其它各试剂分装入培养瓶,每瓶量为: 培养液(RPMIl640或M199) 4ml 小牛血清 lml PHA 0.2ml 肝素 0.05ml 双抗(青霉素加链霉素)培养液中最终浓度各为: 100U/ml 用 3.5 % NaHCO3 调 pH 到 7.2—7.4 ,分装到 20ml 的玻瓶中,用 橡皮塞塞紧,待用或置于0℃条件下保藏。用前从冰箱内取出 ,放入37℃恒温锅中温育10min。
三、实验材料:
(5)抗菌素 青霉素( 以每瓶40万U为例 ): 以4ML生理盐水 (或培养基) 稀释,则每 ML 含 10 万 U 。取 1ml 加入 100ml 培养基中,则 最终浓度为100U/ml。 链霉素 ( 以每瓶 50 万 U 为例 ) :以 2ml 生理盐水 ( 或培养基 ) 稀释,则每 ml 含 25 万 U 。取 0.4ml( 含 10U) 加入 1000ml 培养 基 中 , 则 每 ml 含 100U( 即 100μg) 。 (100 万 U=lg , lg=1×106μg)。
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 四、操作步骤: 五、结果分析:
六、参考文献:
一、实验目的:
掌握人体微量血液体外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外周血液中的小淋巴细胞,几乎都处在 G1 期 ( 或 Go 期),一般情况下是不再分裂的,在培养液中加入植物凝 血素 (PAH) 时,这种小淋巴细胞受刺激转化成为淋巴母 细胞,随后进入有丝分裂。这样经过短期培养,秋水仙 素的处理,低渗和固定,就可获得大量的有丝分裂细胞。 本方法已为临床医学、病毒学,药理学、遗传毒理学等 方面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大组实验方案
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染色体组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
2.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标本制备。
3.学会对人类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二、实验原理
所谓外周血培养即是将外周血接种在适当的培养物中加入适量的秋水仙素,使纺锤体微管解聚,这样细胞停留在中期,可以获得大量的分裂细胞。
经过短期的培养后,用低渗盐溶液(一般是0.075mol/L的KCl)处理细胞,使细胞胀大而不破裂使最后的子染色体充分散开,滴片后再以空气干燥法制片,可获得质量较好的染色体标本。
人类外周血细胞几乎都处于G0期和G1期,一般情况不分裂,但在离体培养中,经PHA(植物血球凝集素)刺激后,可转变成可分裂的转化细胞。
核型是指一个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图像。
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而成。
正常的核型能代表个体的核型。
组型是以模式图的方式表示,它是通过多许多细胞染色体的测量取其平均值制成的,是理想的、模式化的染色体组成,代表一物种染色体组型的特征。
染色体的特征以中期最为显著,所以一般都都分析中期分裂相,根据染色体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可将染色体分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对任何一个染色体的基本形态,重要参数有3个:
1.相对长度,指单个染色体长度与包括X与Y染色体在内的单倍染色体总长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2.臂指数,指长臂同短臂的比率。
按Levan(1964)的划分标准,臂指数在1.0~1.7之间的称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臂指数在1.7~
3.0之间称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臂指数在3.0~7.0之间称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臂指数在大于7.0者称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3.着丝粒指数,指短臂占该染色体长度的比,用百分率表示。
他决定着丝粒饿相对位置。
按Levan(1964)的划分标准,着丝粒指数在50%~37.5%之间称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指数在
37.5%~25.0%之间称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指数在25.0%~12.5%之间称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指数在12.5%~0.0%之间者称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正常人类染色体的数目为46条(23对,1960年的Denver会议和1963年的London会议制定了统一的人类染色体命名体制:按照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和着丝粒指数,将常染色体(22对)按大小用阿拉伯数字标记,顺次排列为1~22
号,性染色体用X和Y标记;并按染色体大小和着丝粒位置,把人类染色体分为七个组,用大写字母A~G表示。
表1 人染色体组型
组别
染色体
序号
形态
大小
着丝点位置随体次缢痕鉴别
难度
A 1~3 最大m 无常见1
号
可鉴定
B 4~5 次大sm无不
易
C 6~12X 中等sm无常
见9号
难鉴定
D 13~15 中等st有偶见13
号
难鉴定
E 16~18 较小16m,17m和
18sm 无常见16
号
可鉴
定
F 19~20 小m 无不
易
G21~22+Y最小st有
,Y无有难鉴
定
三、实验试剂与器材
(一).试剂:
1.完全培养基RPMI-1640, 含小牛血清和双抗(抗菌素:青霉素:50000U/ml,链霉素:50000ug/ml,均用无菌生理盐水配制中的终浓度均为100 U/m)
2.肝素:抗凝剂(40ml生理盐水溶解粉末160mg(每mg含126单位U),配制成500U/ml);
3.植物血球凝集素(PHA):每毫升培养液加入100~200ugPHA粉剂。
4.50ug/ml秋水仙素:称取秋水仙素2mg,用40ml生理盐水溶解,过滤除菌分装,4℃保存。
5.低渗液:0.075mol/L KCL
6.Giemsa(姬姆萨)染液
7.1/15mol/LpH6.8的磷酸缓冲液。
8.Carnoy氏固定液。
(二).器材:光学显微镜 1台,离心机 1台,恒温水浴箱 1台,恒温箱 1台,离心管3支,量筒2个,烧杯 2只,培养瓶3个,冷湿载玻片3张,碘酒和酒精棉球,酒精灯1台,天平 1台,普通冰箱 1台,染缸 1个、染色架 1个、镊子3个,直头小吸管 3支、橡皮吸头 3个、吸水纸若干,剪子 1个,胶水,6号针头注射器若干,标签纸,玻璃棒1个,PH试纸,比色卡。
四、实验方法
(一)培养液配制(在超静工作台内无菌操作);
每个培养瓶(容积30ml)中加入5ml培养液,其中含:
RPMI1640 4ml
灭活小牛血清 1ml
PHA 2.5mg
青霉素 500ug
链霉素 500ug
依次将上述试剂加入培养瓶中,反复吹打使其混合均匀,用磷酸缓冲液调节培养基的pH值至7.0左右。
(二)采血、接种与培养:先以碘酒和75%乙醇消毒皮肤。
用2ml灭菌注射器吸取约0.2ml (500u/ml)肝素,作静脉穿刺,抽取外周静脉血1~2ml。
转动针筒以混匀肝素。
常规消毒后,立即将针头插入灭菌小瓶内,送入超净工作台,在火焰旁将血液滴入2~3个盛有5ml培养液的培养瓶内,每瓶0.2~0.3ml(6号针头45度倾斜,约20滴),盖上橡皮塞,轻轻摇动以混匀。
贴好标签,将培养瓶放在37℃恒温箱内静置培养72h。
(每天摇动培养瓶一次)
(三)秋水仙素处理:
向经恒温培养68小时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秋水仙素,使其终浓度为
0.2~0.5ug/ml,即每瓶(内装5ml培养基)中用6号针头倾斜45度角滴4滴,轻轻将液体摇匀,继续恒温培养2-3小时。
(四)标本的制备:
1、收集细胞:终止培养后,将培养物混匀,倒人离心管内,离心沉淀7分钟
(1000rpm/min,弃去上清液。
2、低渗处理:先加入1mL mol/L KCL溶液,轻轻吹打,使细胞重悬,然后补加
6mlKCL溶液,37℃水浴中低渗20min。
3、预固定:沿管壁慢慢加入1 m1新配的carnoy固定液进行预固定,轻轻吹打混匀,离心7分钟(1000rpm/min,去上清液。
4、固定:沿离心管壁缓慢加入固定液6m1,用吸管轻轻吹打,使细胞分散,固定
15min,离心去上清液。
5、重复第4步。
6、滴片:沉淀物中加入0.2~0.5ml固定液,用吸管吹打使其成为细胞悬液;用镊子取预先冰冻的干净载玻片上,迅速滴上2~3滴细胞悬液,立即用嘴向同一方向吹气,使细胞分散均匀,然后置酒精灯上微微加热(或空气干燥)。
(四)染色:
滴有细胞悬液的载玻片放于染缸中(内有Giemsa染液)染色20min,自来水冲洗,吹干。
(五)镜检及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1.在低倍镜下找到中期分裂相的细胞,转用高倍镜,选择染色体分散良好、长度适中、姐妹染色单体清楚的中期分裂相进行显微拍摄。
2.将显微拍摄放大的照片上的一个细胞的全部染色体分别一条一条剪下。
3.根据染色体的长短和形态特征进行同源染色体的目测配对。
4.测量出每条染色体短臂和长臂长度,计算出各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指数、臂指数、记录原始数据。
5.根据测量数据校正目测配对排列结果,进行调整排列。
6.把染色体按一定顺序一对一对地排列,排列时注意短臂向上,长臂向下,性染色体单独排列,之后把染色体贴成一完整的染色体核型图。
7.翻拍。
五、实验结果
1、观察并记录自己制作的标本片中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计数10个细胞的染色体数。
2、剪贴男性、女性核型个一套。
3、实验报告
六、注意事项
1、由于体外培养的细胞缺乏机体抗感染功能,所以在一切操作中要努力做到最大限度的无菌,防止污染。
2、接种的血样越新鲜越好,避免保存时间长影响细胞的活力。
培养过程中,如发现血样凝集,可将培养瓶轻轻震荡,使凝块散开,继续放回37℃恒温箱内培养,最好每天轻轻震荡混匀一次。
3、Giemsa染液PH值对着色效果有影响。
4、在采血接种培养是,不要加入太多的肝素。
肝素太多可能引起溶血、抑制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分裂。
5、培养箱的温度应控制在37℃+0.5℃,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细胞的生长。
6、秋水仙素处理的浓度、时间离心的转速、低渗处理是影响染色体标本制备质量的关键因素。
7、PHA的质量是人体淋巴细胞培养的成败。
8、carnoy固定要要现用现配,固定要充分。
9、载玻片清洗要彻底和冷冻要充分。
10、滴片的高度要在60c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