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4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

1.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衍变的重要形式及特点,内容?

(1) 古代希腊人的朴素的自然观:主要有物质主义者--米利都学派“万物的本源是水”;辨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万物的本源是火”;唯心主义的毕达哥拉斯“万物的本源是数”;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观点。其特点:直观性、朴素性、猜测性、神秘性、思辩性、整体性、数理自然观。这种自然观靠经验、猜测,靠真实的感觉,对无法解释的一些自然界存在的具体现象,就产生了神秘的色彩——宗教意识。

(2)中世纪的自然观:上帝创世说、地心说、原罪说等。特点:政教合一、信仰至上。

(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自然观:此阶段牛顿经典力学取得了统治地位,近代科学发展的初期阶段,其特点:

①机械论:把机械力学的原理观点推广到其他学科,把所有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运动。

②还原论;把高级的归结于低级的。

③决定论:认为世界的运行是规律的必然性决定的,其他不能干预。

④把自然界看成绝对不变;把事物、现象看成是孤立的和静止的;把整体分割成部分来研究。

(4)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由于手工业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程在产业革命的发生,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到19世纪,科学技术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其特点;

①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②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量上、质上是不变的,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③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的运动与时空是不可分割的。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背景

[1]形而上学自然观的背景

在天文学方面,哥白尼提出日心学,并在去世前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推翻了地心说,动摇了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伽利略、开普勒、牛顿是经典力学的三个杰出人物。

伽利略的贡献:

◆在哥白尼去世60余年后通过观察证实了日心说,并且积极宣传日心说,使之得到广泛传播;

◆在地面物体力学方面,伽利略推翻了“重者先下地,轻者后下地”的认识;

◆在方法论方面,伽利略创立了科学的方法:数学+逻辑+实验。

开普勒的贡献:建立了天体力学,证实行星运动的轨道是椭圆。

牛顿的贡献:牛顿创立的牛顿力学将前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一切使人们逐步摆脱宗教神学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背景

⒈天文学:康德于1755年提出星云说,他从历史演化的观点出发,指出太阳系是从弥漫物质通过自身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逐步成为有序的天体系统,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太阳系是在时间进程中逐步生成的东西。拉普拉斯于1796年也独立提出星云说,论证了太阳系的起源。

⒉人工合成尿素:维勒于1828年人工合成尿素。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生命与非生命物质之间有严格的界限,而人工合成尿素的成功则打破这一传统认识。

⒊地球地层渐变假说:赖尔于1830提出地球缓慢进化的渐变论。

⒋细胞学说:由施莱登1838年,施尔于1839年提出细胞学说,揭示了一切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历史过程的秘密。

⒌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1842年左右,由迈尔、焦耳、赫尔姆兹提出的,揭示了运动的永恒性;

⒍生物进化论: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揭示生物物种在自然选择中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表明了生物界的历史性;

自然辩证法科学依据在于前6个,三大发现。

3.人与自然关系的几个阶段及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阶段:

1)古代:天人合一,主客不分;

2)近代:天人分离,主客二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确立,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环境被破坏,

环境问题产生。

3)现代:提倡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生态伦理学。

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主要指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经济影响: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制约生产力的布局(因地制宜);制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政治(军事)影响:对国家的政体产生明显影响,影响了国家制度是向民主制度发展还是向专制制度发

展。

3)文化影响:从历史长度看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文明,如中国文化受陆地环境影响被称为黄色文明,

西方文化受海洋环境影响被称为蓝色文明。

4.科学研究的起点是什么?P116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无论基础科学还是应用科学都是为了解决问题,都是探索未知的过程。

归纳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和收集材料开始的,然后经过归纳上升为理论。但是这种模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很难吻合,受到不少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质疑和批评。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认为,科学研究从问题而不是观察开始,尽管通过观察可以引出问题,但在观察时必须带着一定的问题,带着预期的设想,漫无目的的观察是不存在的。从科学理论的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它,或着手建立新理论,问题既是旧理论的终点也是新理论的起点;从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去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有关的材料才会被搜集起来,与问题无关的材料则任其流散,不在科学认识主体中引起信息效应。

因此,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包括科学)的来源,该观点和“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不同命题。前者着眼于认识的来源,后者着眼于科学研究的程序,二者层次不同,实质是统一的。作为认识的一般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自然科学理论归根结底产生于科学实践与生产实践。因此,科研从问题开始丝毫不意味着对实践基础的否定,而是把一般的认识论原则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体化了。

5.科学问题产生的源泉。P114 - 116

科学问题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与科学实践,但由于科学理论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与自主性,科学问题还可以有别的来源。

1)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的问题。当原有的科学理论不能解释新的现象和事实时,便产生了

矛盾,也产生了需要探索的问题。

2)从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中产生的问题。一种理论或一个概念,如果能从中推出矛盾逻辑,那就表明其中

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个理论,如果看上去是没有问题的,但在推论中却证明了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等价式,那么这个理论就包含有悖论,悖论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有助于新概念或新理论的产生。

佯谬也具有悖论的性质。如果从一个理论中能推出它不能成立的结论,就构成一个佯谬。

3)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在一个学科领域中,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学派运用不同理

论进行解释,或者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理论产生了矛盾。

4)从社会需要同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经过抽象、转化,

可以成为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问题。

6.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P128, P134

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上,存在着两种明显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归纳主义者的观点,认为观察独立于理论之外,只有经过纯粹的观察才能进入理论形成的阶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观察渗透理论,否认存在有纯粹的中性观察。从科学研究的实际进程来看,观察渗透理论是合理的。

观察不仅是信息接受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人在观察的过程中,必然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等处理,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理论指导甚至不同的生活经验,都会使不同的观察者对于同一件事物做出不同的观察陈述。

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的,而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当使用语言时,理论的框架也就出现了,进行科学观察的人正是带着这些理论框架进行观察的。

可见,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界信息,同时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什么。

渗透在观察中的理论,主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它反映着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这种理论与需由观察材料形成或观察验证的猜想和假说是有区别的。重视观察渗透理论与强调观察实验对科学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