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第一章第一节
湖南大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湖南大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0dcb7225dd88d0d233d46ad4.png)
sp2杂化态
三、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难点)
三、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难点)
3) sp杂化——CH≡CH
2p 能 量 2s
1s
基态
2p 激发
2s
1s
杂化 激发态
sp杂化态
三、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难点)
三、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难点)
3. 碳原子三种杂化态特性
杂化轨 道类型
sp
sp2
sp3
s成分 1/2 1/3 1/4
(1936—?) 美国人 (1927—?) 美国人 (1936—?) 日本人
2000年获奖
2000年获奖
2000年获奖
导电高分子聚合物
第二节 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方法
5. 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
1990 2005
诺 贝40 尔 奖 项30 (
20
~10
0
)
有机化学
生命科学
有机化学 生命科学
维生素B12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有机化学 有机合成化学
化 学
有机化学
元素与金属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生物有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
应用有机化学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定义及特点 Organic :有机的、有生命的。 Organic Compound: 最初含义是指有生机之物。
1848年与富兰克兰(林)把乙腈碱性水解得到醋酸,后来发展成氰 水解合成有机酸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 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方法
1854年伯赛罗(M . Brethelot)合成油脂
1850-1900年,合成有机化学时代 煤焦油化学时代
大学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第一章第三节.ppt
![大学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第一章第三节.ppt](https://img.taocdn.com/s3/m/859c981d453610661ed9f4f7.png)
和 ΔrGmө(T) = ΔrHmө(T) – T •ΔrSmө(T)
∴ lnK =
ө
-ΔrHmө(T) RT
+
ΔrSmө(T) R
表明:对于给定反应,Kө只是温度的函数,lnKө与1/T呈线性关系.
(1)对于吸热反应,ΔrHm (T)>0, 斜率为负, 温度T↘,K ↘;
ө ө
温度T↗, Kө↗.
ө
Qc =
(cD/cө)d (cE/cө)e (cA/cө)a ө b (cB/c ) dD+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 a A + b B
ө
eE
ΔrGm(T) = ΔrGm (T) + 2.303 RT lgQ
当ΔrGm(T) <0, 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生成物增多, Q 值增大, ΔrGm(T)也增大; 直到 ΔrGm(T) = 0, 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反应商 Q 的表达式就成为平衡时的浓度幂或分压幂的乘积之比,即称 ө 为标准平衡常数.用符号K 表示。
反 应 速 度 v
v正
化学平衡 v正=v逆
v逆
时间t
2、实验平衡常数
在一定温度下,当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各生成物的 浓度幂(或分压幂)的乘积与各反应物的浓度幂(或分压幂) 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称为实验平衡常数。
实验平衡常数有下列两种表达形式:
① 浓度平衡常数(Kc ):以浓度表示的平衡常数。
② 分压平衡常数(Kp ):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 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 aA+bB dD+eE
Kc = Kp =
(cDeq)d (cEeq)e
b eq a eq (c A ) (c B )
(pDeq)d (pEeq)e
工程化学第一章课件
![工程化学第一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a20bf44693daef5ef73d15.png)
分类 敞开系统
物质交换 有
能量交换 有
封闭系统
孤立系统
无
无
有
无
敞开系统
封闭系统
孤立系统
孤立系统是一种科学的抽象,对于科 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1.1.2 过程和环境
过程:当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过程。 途径:完成这个过程的具体步骤称为途径。
1. 等压过程 系统的压力始终恒定不变(△P=0)。
应速率很慢,就要寻找适当的催化剂以加快反应速率。 4. 进一步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化 学反应的本质。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1.1.1 1.1.2 1.1.3 1.1.4 1.1.5 系统和环境 过程和途径 状态和状态函数 热和功 热力学能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液体和固体——Pθ压力下的液态和固态纯物质
温度可以任选,通常选 298.15 K。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H 2 ( g ) 0.5O2 ( g ) H 2O(l )
rH m1
rH m 2
rH m3
rH m 4
2H ( g ) O( g ) H 2O( g )
体积功—系统体积变化反抗外力所作的功称为体积功。 非体积功—其他功(电功、表面功)等都称为非体积功。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1.1.4 热和功
规定: 系统从环境吸热时,Q为正值; 系统向环境放热时,Q为负值。 环境对系统做功时,W为正值; 系统对环境做功时,W为负值。
环 热
Q﹥
境
Q﹤
体
w﹥
1.2.4 键能
大学化学第一章
![大学化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476d6b6925c52cc58bd6be14.png)
1.2 热力学基本概念
1.2.1 1.2.2 1.2.3 1.2.4 1.2.5 系统与环境 系统状态与状态函数 热和功 内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23
热和功是系统状态发生变化时与环境交换能量的两种形式。 热和功是系统状态发生变化时与环境交换能量的两种形式。 系统状态发生变化时, 系统状态发生变化时,与环境因温度不同而发生能量交换 的形式称为热。在热力学中常用Q表示 表示, 的形式称为热。在热力学中常用 表示,定义系统从环境吸 热时Q为正值 系统放热给环境时Q为负值 热的单位在SI 为正值, 为负值。 热时 为正值,系统放热给环境时 为负值。热的单位在 中为J或 。 中为 或kJ。 热是系统状态变化过程中与环境交换的能量, 热是系统状态变化过程中与环境交换的能量,因而热总是 与系统状态变化的途径(系统状态变化的具体步骤 密切相关, 系统状态变化的具体步骤)密切相关 与系统状态变化的途径 系统状态变化的具体步骤 密切相关, 所以,热不是系统的状态函数。 所以,热不是系统的状态函数。
16
1.2 热力学基本概念
1.2.1 1.2.2 1.2.3 1.2.4 1.2.5 系统与环境 系统状态与状态函数 热和功 内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17
(1)系统与环境的定义 )
热力学分析中,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 热力学分析中,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 热力学常把要研究的那部分物质或空间与其余物质或 空间分开,被划分的这部分物质或空间称为系统,系 空间分开,被划分的这部分物质或空间称为系统, 统以外并与之有联系的其余部分称为环境。 统以外并与之有联系的其余部分称为环境。 例如,一杯 溶液,若是研究其溶液性质, 例如,一杯CuSO4溶液,若是研究其溶液性质,则研 究对象CuSO4溶液就是系统,烧杯和它周围的空间即 溶液就是系统, 究对象 为环境。 为环境。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c2d38e4856a561252d36f1d.png)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开课单位: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学教研室学分:3 总学时:48H(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课程类别:必修考核方式:考试基本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大学化学课程阐述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是高等工科院校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与工程技术间的桥梁。
通过化学反应原理和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化学实验,使学生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使学生能在工程技术中以化学的观点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对一些涉及化学的工程实际问题,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化学与材料的关系。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启发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热情,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2、掌握从能量变化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程度,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基本原理,为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一系列化学问题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
3、掌握水溶液的性质,掌握单相与多相离子的解离平衡,配合平衡的规律,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理解电化学原理,了解化学电源,腐蚀及防腐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5、掌握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材料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6、了解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极其常见的化学治理方法,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7、了解材料学中的一般化学问题,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中学化学知识。
后续课程:本课程属导论课、基础课性质,目的是为后续课、相关课打好基础,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腐蚀与防腐》等。
大学化学教材
![大学化学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b8c1934227d3240c8447efd9.png)
大学化学教材1、大学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大学化学教程——高等学校教材3、新大学化学(第二版)4、大学化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5、化学功能材料概论——高等学校教材6、新编普通化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7、大学基础化学/高等学校教材8、大学化学9、大学化学10、大学普通化学(第六版)11、大学化学教程——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12、大学化学13、化学实验教程——高等学校教材14、大学化学(高等学校教学用书)15、大学化学原理及应用(上下)/高等学校教材16、大学化学教程/高等学校教材17、大学基础化学/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材18、新大学化学19、大学化学原理及应用·上下册20、普通化学(英文版)21、近代高分子科学22、绿色化学与环境23、普通化学简明教程24、大学化学(第二版)——高等学校教材1、大学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金继红主编•丛书名:•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502597221•出版时间:2007-1-1•版次:1•印次:1•页数:403•字数:679000•纸张:胶版纸•包装:平装•开本:16开•定价:39 元当当价:30.6 元折扣:78折节省:8.40元钻石vip价:30.60 元••共有顾客评论0条内容提要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意与中学化学的衔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概念阐述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
本书包括物质的聚集状态、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平衡、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含酸碱滴定、重量分析)、氧化还原和电化学基础(含氧化—还原滴定)、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配位化合物(含配位滴定)、单质和无机化合物、表面与胶体、环境化学及材料化学等内容。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对化学要求较多的材料、地质、能源、环境、冶金、海洋等专业的基础化学教学使用。
大学基础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基础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973df83be23482fb5da4c81.png)
大学基础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大学基础化学II——有机化学;物理学院材料化学专业,主干基础课;4学分;(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材料、生物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有机化学(第二版)》共17章,按照以官能团分章的方式编排,每章最后都设置了相应的习题。
教材内容精练,重点突出。
在选材和举例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前沿性,许多实例都来自于科研。
在内容设置上,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几乎每个章节都设立了思考、引导和探究项目,可供学生讨论。
还设置了拓展阅读部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有机化学(第二版)》的另一特色是,引入理论计算,对每种官能团的代表化合物都拟合出形象的电子分布密度图,便于读者形象地理解化合物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
课程任务: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能够掌握并运用一些常见重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造就应用型人才打好一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无机化学与化学原理。
先修课程对学生在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和立体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等化学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
可通过前期的基本了解学习,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李艳梅等,有机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4.参考资料:高坤、李瀛等,有机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1.李瀛等,有机化学质疑暨考研指导,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古练权等,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伍越寰等,有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邢其毅等编著,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特征第三节共价键第四节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第五节有机反应中的酸碱概念第六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七节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写法第八节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第九节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第一节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第二节烷烃的命名第三节烷烃的结构第四节烷烃的物理性质第五节烷烃的化学反应第六节环烷烃的命名第七节环烷烃的结构与构象第八节环烷烃的物理性质第九节环烷烃的化学反应第十节烷烃和环烷烃的制备第三章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第一节烯烃的结构第二节烯烃的异构和命名第三节烯烃的物理性质第四节烯烃的化学反应第五节炔烃的结构第六节炔烃的命名第七节炔烃的物理性质第八节炔烃的化学反应第九节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第十节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效应第十一节共轭二烯烃的化学反应第十二节烯烃和炔烃的制备第四章芳烃第一节芳烃的分类、异构和命名第二节苯的结构第三节芳烃的物理性质第四节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第五节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第六节稠环芳烃第七节非苯芳烃第八节芳烃的来源及煤炭产业第五章对映异构第一节手性和对称性第二节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第三节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第四节环状手性化合物第五节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第六节前(潜)手性碳和分子的前(潜)手性第七节不对称合成与拆分第八节手性与药物第九节异构体的分类第六章卤代烃、金属有机化合物第一节卤代烃的分类、异构、命名和结构第二节卤代烃的物理性质第三节卤代烃的化学反应第四节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第五节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第六节消除反应历程第七节影响消除反应发因素第八节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第九节其他卤代烃第十节卤代烃的制备第七章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第一节电磁辐射第二节红外光谱第三节核磁共振第四节紫外光谱第五节质谱第八章醇、酚、醚第一节醇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二节醇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第三节一元醇的化学性质第四节多元醇的特殊反应第五节醇的制备第六节酚的分类和命名第七节酚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第八节酚的化学性质第九节酚的制备第十节醚的分类和命名第十一节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性第十二节醚的化学反应第十三节醚的制备第十四节环醚第十五节冠醚第九章醛、酮、醌第一节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第二节醛和酮的结构第三节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和波普特性第四节醛和酮的亲核加成反应第五节醛和酮的α-H的反应第六节醛和酮的氧化和还原反应第七节 Cannizzaro反应第八节α,β-不饱和醛、酮第九节醛、酮的制备第十节醌的结构第十一节醌的化学性质第十二节醌与染料第十章羧酸及其衍生物第一节羧酸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二节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第三节羧酸的化学性质第四节羧酸衍生物的命名第五节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第六节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第七节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第八节羟基酸的化学反应第九节β-二羰基化合物第十节羧酸的制备第十一章含氮化合物第一节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二节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第三节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第四节胺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五节胺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第六节胺的化学性质第七节季铵盐和季铵碱第八节胺的制备第九节芳香族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第十节腈和异腈第十二章含硫、含磷及含硅有机化合物第一节含硫有机化合物第二节含磷有机化合物第三节含硅有机化合物第十三章杂环化合物第一节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二节五元杂环化合物第三节六元杂环化合物第四节杂环类药物第十四章类脂化合物第一节油脂第二节蜡第三节磷脂第四节萜类化合物第五节甾族化合物第十五章碳水化合物第一节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第二节单糖第三节二糖第四节多糖第十六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核酸第一节氨基酸第二节多肽第三节蛋白质第四节酶第五节核酸第六节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药物第十七章周环反应第一节前线轨道理论第二节电环化反应第三节环加成反应第四节 -迁移反应(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采用课堂多媒体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大学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2课时)讲诉
![大学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2课时)讲诉](https://img.taocdn.com/s3/m/7a9bd983b9f3f90f76c61bf4.png)
n= m/M = 2.6/60 = 0.0433mol
尿素的质量摩尔浓度: bB= nB /mA= 0.0433 /(50×10-3) = 0.866mol·kg-1 ΔT b= Kb·bB =0.52×0.866=0.45K ΔTf = Kf ·bB =1.86×0.866=1.61K 溶液的沸点:373.15K + 0.45K = 373.60K 溶液的凝固点:273.15K-1.61K=271.54K 答:此溶液的沸点为373.60K,凝固点为271.54K。
局限性
无法解释NH3·H2O的弱碱性 (无NH4OH)
不适用于非水体系或无溶剂体系
NH3(g)+HCl(g) 苯
NH4Cl(s)
H+不能单独存在于水溶液中
2. 酸碱质子理论
(1)定义 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称为酸 凡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称为碱
如: 酸 HCl
碱 H+ + Cl-
HAc
H+ + Ac-
通常把仅取决于溶质的质点数(即浓度),而与溶质的 本性无关的性质称为稀溶液的依数性.
2.1.1 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
物质
蒸气压P (mmHg , 20℃)
沸点t b (℃)
凝固点t f (℃)
纯水 (溶剂) 0.5m糖水 0.5m尿素溶液 0.5m甘油溶液 0.198m糖水 0.395m糖水 0.596m糖水 0.793m糖水
H+
酸2 碱1 H3O+ + ClH3O+ + AcNH4+ + OHH2O + H2O
HAc + OH-
大学化学1-2章
![大学化学1-2章](https://img.taocdn.com/s3/m/b0c9b43287c24028915fc350.png)
两层含义: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化学(衣食住行)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 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 *2010年中国最大的上市公司前10名中(市 值排名) 第一: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
第二:中国石化公司
化学发生、发展
古代化学
实用和自然哲学时期: 我国的四大发明 Aristotle的原性学说(热、冷、湿、干)
这种蛋白为生物与医学实验带来革命,它发 出的荧光像一盏明灯,帮助研究人员照亮生 命体在分子层面和细胞层面的诸多反应
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目前分离和筛选目的 基因的一种有效方法,可用来进行性别检查.-
----而发明此技术的Mullis [美]则获得1993
临界温度,无论加多大的压强也不能使气
体液化
pc是在临界温度下,气体加压液化的最低
压强。即临界温度时,若压强在pc以上,
该物质总是以气态形式存在
一般情况下,物质的沸点 Tb<Tc
超临界流体(自学)
第二节 液体
液体的通性 1)具有确定的体积和可变的形状 2)膨胀性和压缩性比气体小的多 3)互溶性 4) 表面张力
的温度
气化热(气化焓):指定温度和压强下,
液体气化所吸收的热量,用△vapH表示
Clapeyron-Clausius方程:
lgp*=△vapH m
2.303RT
△vapH m
+C
lg(p2*/p1*)=
2.303RT
(1/T1-1/T2)
Clapeyron-Clausius方程也适用于固-气 平衡即升华(sublimation)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322f56fd4d8d15abf234e0a.png)
《大学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大学化学University Chemistry二、课程编号:1403001三、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四、使用教材:曲保中等,《新大学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xx五、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必修课六、教学对象:地质工程本科生七、开课单位:环境学院化学中心八、先修课程:中学化学九、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以及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基础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和晶体结构;培养学生分析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般化学问题以及自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
十、课程要求: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系统讲授普通化学原理。
本课程主要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结合的课程讲授方式并结合课堂问题讨论,实行师生互动研究型教学,要求学生课前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的参考资料,课堂上主动积极思考,选择性的记录课堂上讲解的重点和难点,课后有重点的复习和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疑难问题实行师生互动交流。
要求学生能利用课堂上讲授的化学基础知识正确地解释化学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在实验中巩固化学理论知识。
本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为:⏹课前预习⏹5-7次课外作业⏹一篇课程论文⏹8次课外实验⏹一次期末考试十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第一章化学反应基本规律(8学时)⏹知识要点: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重点难点: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阿仑尼乌斯定律⏹教学方法:讲解、课堂习题、自学、作业第二章溶液与离子平衡(7学时)⏹知识要点:稀溶液的依数性、酸碱质子理论及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重点难点:酸碱质子理论中酸碱的概念、稀溶液依数性的计算、缓冲溶液、溶度积规则及应用、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及结构、配位平衡及移动。
大一普通化学第二版知识点
![大一普通化学第二版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6de1d0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5.png)
大一普通化学第二版知识点第一章:化学概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变化和结构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重要的一支。
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无机物、有机物及其相互转化等。
化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和理论计算。
第二章:化学元素与周期表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以其不同的原子核构成而存在。
化学元素按照其原子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形成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根据化学元素的性质及其排列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化学键及化学式化学键是化合物中构成分子和离子的力,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不同类型。
化学式用来表示化合物中不同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离子化合物采用化合价或简并活性指数表示,而共价化合物则使用共价键表示。
第四章: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来描述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化学方程式必须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并且需要平衡各种原子的数目。
第五章:现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是以量子力学为理论基础,描述原子和分子结构的学说。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中有质子和中子。
电子则分布在不同能级上,通过电子跃迁来吸收和放出能量。
第六章: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是反应物消耗量与时间的比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达到稳定,反应速率相等的状态。
化学平衡可通过化学平衡常数来描述。
第七章:溶液及溶解度溶液是指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布的混合物。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无法再溶解更多的状态。
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原子或离子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剂接受电子,同时还原剂失去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氧化数、电位差和电荷平衡等多种方法来判断和平衡。
第九章:“光、电、磁”光、电、磁是物质与能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现象。
光是波动现象,电是电子的运动产生的现象,磁是由于电子运动引起的现象。
大学化学(第二版)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化学(第二版)部分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99f55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7.png)
(PNH3/Pө)2
(PN2/Pө)1 ·(PH2/Pө)3
ΔrGm(T) = ΔrGmө(T)+2.303RT lgQ
Sn(s)+O2(g)= SnO2(s)
[P34:8题] 设汽车内燃机内温度因燃料燃烧反应达到1300℃, 试计算该反应: N2 (g) + O2 (g) = 2NO(g) 在1300℃时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和标准平衡常数Kө。
p(O2) = 101.325Kpa×21% = 21.28Kpa
P(O2)
Pө
1
P(O2)/Pө
21.28Kpa
100Kpa
解: 查表可知: Sn(s) + O2(g) = SnO2(s) ΔfGmө (298.15K)/( kJ·mol-1) 0 0 -519.7
(1) 在标准态下自发进行的温度T的计算:
△rSmө(298.15K) =∑viSmө(生成物) -∑viSmө(反应物) =[ 1×106.7] –[1×39.75 + 1×248.22 + 1/2×205.14] = -283.84J·mol-1·K-1
(1000/100)1 ·(1000/100)3
(1000/100)2
ΔrGm(T) = ΔrGmө(T) + 2.303RTlgQ = -21.63 + 2.303×8.314×10-3×573.15×lg(100) = 0.318(kJ·mol-1)
ΔrGm(T) =ΔrGmө(T) +2.303RTlgQ = -145.28 + 2.303×8.314×10-3×1250×lg(22.37) = -112.98kJ·mol-1<0
湖南大学有机化学课件第一章+绪论jgf
![湖南大学有机化学课件第一章+绪论jgf](https://img.taocdn.com/s3/m/dbb8d2838762caaedd33d433.png)
第二节 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方法
6. 学习目地
1
衣食住行
生活、生 产、科研
2
化学专业 基础课 (5学分、 必修课程)
3
以有机化学的 观点观察和分 析工程技术的 实际问题
第二节 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方法
7.学习方法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结构稳定原理
中心
结构
性质 基本点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二、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难点) 四、有机化学反应 五、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重点和难点) 六、研究有机物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七、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重点)
McGraw-Hill
2000.
❖ 习题集
2. 教材、参考教材及习题集
汪秋安. 大学化学习题精解 (下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主讲内容
章节
课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脂肪烃化合物(一)(烷烃和脂环烃) 第二章 脂肪烃化合物(二)(烯烃、炔烃和二烯烃)
6学时 6学时 6学时
第三章 立体化学和现代物理分析方法 第四章 芳烃
生命力说
Jöns Jacob Berzelius
(1779-1848 ) 瑞典化学家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3) 魏勒(F.Wöhler)合成尿素(1828)
AgOCN + NH4Cl
AgCl + NH4OCN
无机物
O
有机物
C
H2N
NH2
“我应当告诉您,我制造出尿素并不求助于肾或动物 ——无论是人或犬”
5.
O
6.
O
三、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难点)
大学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第一章第一节
![大学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第一章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6bae066f011ca300a6c390a6.png)
ξ=△nR/vR= [nR(ξ) - nR(0)]/vR
反应进度的微变定义为:
dξ= dnR/vR
说 明: (1) vR 符号: 反应物为负(-);生成物为正(+)。
(2) 化学反应进度(ξ)的单位:mol。 (3)反应进度表示的意义:若ξ=1, 表明发生了1mol反应。
例如: 合成氨反应的有关数据见下表。试比较下列 两个反应式中反应进度是否相同? 反应式 (1) N2 + 3H2 = 2NH3 vR -1 -3 2 开始时物质的量/mol 10 20 0 t 时刻物质的量/mol 9 17 2
b.体积功W(膨胀功,expansile work)
在恒定外压下 W = - p外 • △V
C.热和功不是体系的状态函数,它们是途径函数。
六、反应进度(ξ)
1.定义: 反应进度是用来定量地描述和表征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物 理量。符号:ξ ,单位:mol 2.化学反应的一般形式:
对于某一反应:
可写为:
2.焓和焓变
焓(enthalpy)
焓变
根据 △U = U2-U1 = QP - P (V2-V1) 则有 QP=(U2-U1 )+P (V2-V1 )=(U2+Pபைடு நூலகம்2)-(U1 +PV1) 令: H = U + P V 则 : QP = H2-H1 = △H 即:△H = QP
结论:恒压过程的热效应在数值上等于该系统在变化过程中的焓变。
热化学与能量转化—热和功
五、热和功
1、热 ( heat , Q) 体系和环境间因存在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
2、功 ( work, W )
除热以外其它各种形式传递的能量,统称为功。 W =W(体积功) + W′(非体积功) 说明:a 热力学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 按题意,反应式为:
H2(g) + 1/2O2 (g) = H2O (l)
1mol H2和0.5mol O2, 完全反应生成1mol 液态H2O 时: QV =-282.1kJ. △n = [ 0 – (1 + 0.5) ] mol = -1.5mol QP = QV + △nRT = -282.1kJ + (-1.5mol)×8.314J· -1· -1×298.15K×10-3 mol K =-285.8kJ 所以, 当生成2mol 液态 H2O时的恒压反应热为: (-285.8kJ) ×2 = -571.6kJ 答:该温度下生成 2mol 液态 H2O时的恒压反应热为-571.6kJ.
则反应进度为:
n ( H 2 )
n( N 2 )
(N
2)
9mol 10 mol 1mol 1
(H
2)
17 mol 20 mol 1mol 3
n( NH 3 )
( NH
3)
2mol 0mol 1mol 2
结论: 对于同一反应方程式,用何种物质来表示反应进度 结果都是相同的。
-1
(2) CaCO3(方解石) = CaO(s) +CO2 (g) ,
二、 化学的定义
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 性能及其 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科学。
三、 化学的分类(五大分支)
按照研究对象或研究目的不同,可划分为五大分支学科: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
(1)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无机化学
反应与过程的化学。
1、物质的聚集状态
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称为物质的聚集状态。( 通常有气、液、固三态)
2、相
系统中任何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组成均
匀的部分,称为相。(相也可分为气、液、固三相)
说明:(1)气态物质,无论包含多少种气体,也总是形成一个相。
(因为气体可以无限均匀混合) (2)液态混合物可形成一相、两相和多相。
b.体积功W(膨胀功,expansile work)
在恒定外压下 W = - p外 • △V
C.热和功不是体系的状态函数,它们是途径函数。
六、反应进度(ξ)
1.定义: 反应进度是用来定量地描述和表征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物 理量。符号:ξ ,单位:mol 2.化学反应的一般形式:
对于某一反应:
可写为:
2.焓和焓变
焓(enthalpy)
焓变
根据 △U = U2-U1 = QP - P (V2-V1) 则有 QP=(U2-U1 )+P (V2-V1 )=(U2+PV2)-(U1 +PV1) 令: H = U + P V 则 : QP = H2-H1 = △H 即:△H = QP
结论:恒压过程的热效应在数值上等于该系统在变化过程中的焓变。
热化学与能量转化—热和功
五、热和功
1、热 ( heat , Q) 体系和环境间因存在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
2、功 ( work, W )
除热以外其它各种形式传递的能量,统称为功。 W =W(体积功) + W′(非体积功) 说明:a 热力学规定:
吸热为正(Q>0,放热为负(Q<0);
得功为正(W>0,做功为负(W<0)。
(3)恒容反应热与恒压反应热的关系
又 ∵ △U =QV
∴ QV = QP – △nRT
或 QP = QV + △nRT
△n 为反应后和反应前所有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的改变量.
[例1-1] 298.15K 时, 向刚性密闭反应器中充入1mol H2和 0.5mol O2, 完全反应生成1mol 液态H2O 时放出热量282.1kJ. 试计算该温度下生成 2mol 液态 H2O时的恒压反应热.
(如水-酒精,为一相; 水-油,为两相)
(3)固态物质,每一种物质为一个相;同一物质不管分成多少部分 都是同一个相。 (如铁、食盐等。) (4)相与相之间是有明确界面的,如果界面发生了变化,则系统的 一些性质也要发生变化(密度、组成等)。(如水—冰)
热化学与能量转化—状态和状态函数
三、状态和状态函数
在恒温、只有体积功条件下,伴随化学反应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也叫反应热。
反应热分为两种: 恒容反应热(QV)和恒压反应热(QP)
(1)恒容反应热(QV)
是指化学反应在恒容 ( V1=V2) 条件下的反应热。 在恒容和不做非体积功条件下: ∵ V1 = V2, △V = 0, W =- P△V=0, Q =QV ∴ △U = Q + W = QV
2、只需了解反应的始、终态,不考虑反应过程。
1.1 热化学与能量转化
1.1.1 基本概念
一. 系统和环境
(1) 系统 (system): 人为划定的被研究对象称为系统(之前称为体系)。 (2) 环境(environment): 系统之外与系统又有直接联系的其它部分称为环境。 系统的分类 ------依据系统与环境有无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
2
2
结论: 反应进度与方程式的写法有关,方程式写法不同,反应
热化学与能量转化—热力学第一定律
1.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 内能 U( internal energy ) 系统内部各种能量的总和称为热力学能,也叫内能. 内能是系统的状态函数,内能变△U=U2-U1 , 只与始态 和终态有关,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2.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
四、本教材的内容
理论化学(上篇:讲授) 应用化学(下篇:自学) 实验化学( 实验课 )
五、学习方法
1、听: 听课;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解决问题。 2、做: 做好课堂笔记、作业和实验。 3、看: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结合理论进行解释。
六、考核办法
1、平时成绩: 上课情况、作业情况 2、实验成绩: 实验情况、实验报告 3、期终考核: 试卷 10% 20% 70%
热化学与能量转化—反应进度
同理: 反应式(2)的计算结果见下表:
反应式(2)
vR 开始时物质的量/ mol 至t 时物质的量/ mol △nR
1/2 N2(g) + 3/2 H2(g) = NH3(g)
-1/2 10 9 -1 -3/2 20 17 -3 1 0 2 2
ξ= △nR/vR
进度也不同。
⒈ 状态(state) 由一系列描述系统性质的物理量所确定下来的系统 的存在形式,称为系统的状态。(如PV=nRT) ⒉ 状态函数(state function) 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系统的状态函数。 (如 P、V、T、U、H 等) 特点: ①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只取决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 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水(373K) 水(323K)终态 水(298K)始态 △T =T2-T1= 25K 水(273K)
说明: (1) 由于H = U + PV, 其中的U、P、V 都是状态函数, 所以焓也是系统的状态函数. 即△H只与始态和终态 有关,与途径无关. (2) 对于恒压反应: 当△H>0, 表示吸热反应; 当△H<0, 表示放热反应。
1.1.4 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
1、 Hess’Law(盖斯定律)
ξ=△nR/vR= [nR(ξ) - nR(0)]/vR
反应进度的微变定义为:
dξ= dnR/vR
说 明: (1) vR 符号: 反应物为负(-);生成物为正(+)。
(2) 化学反应进度(ξ)的单位:mol。 (3)反应进度表示的意义:若ξ=1, 表明发生了1mol反应。
例如: 合成氨反应的有关数据见下表。试比较下列 两个反应式中反应进度是否相同? 反应式 (1) N2 + 3H2 = 2NH3 vR -1 -3 2 开始时物质的量/mol 10 20 0 t 时刻物质的量/mol 9 17 2
(2)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也有人
称之谓“碳的化学”。
(3)高分子化学:研究链状大分子的合成、大分子的链结构
和聚集态结构,以及大分子聚合物作为高分 子材料的成型及应用。 (4)分析化学:用来测量和表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学科。
(5)物理化学:研究所有物质系统的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
和方法的学科。 上述学科不断交叉、渗透、融合,界限越来越模糊,综合性越来越强。 《大学化学》就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无机、有机、分析、物 化等。)
ⅰ在恒压或恒容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应的始态和 终态有关,而与变化途径无关(因为: Qv =△U ;Qp =△H ); ⅱ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该反应的热效 应总值是相同的。即 △H = △H1 + △H2+ …
[例题] 已知:在298.15k、100 kPa时,
(1) Ca (s) + C(石墨) + 3/2O2(g) = CaCO3(方解石), △rHmө = -1206.92kJ•mol △rHmө = 178.3kJ•mol-1 求: 反应(3) Ca (s) +C(石墨) + 3/2O2(g) = CaO(s) +CO2(g)
例如:对上式: vA = -a ; vB = -b ; vD = d ; vE = e
3.化学反应进度的数学表达式
对于任一反应: 0 =ΣvR R
设反应开始时,物质R的反应进度为ξ=0,物质的量为nR(0).
设在反应进行至t时,物质R的反应进度为ξ=ξ, 物质的量为nR(ξ).
物质R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为:△nR = nR(ξ)- nR(0) 反应进度(ξ)定义为:
即: △U = QV
结论:恒容过程的热效应在数值上等于该系统在变化过程中的内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