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小故事集锦
孝顺的小故事1
![孝顺的小故事1](https://img.taocdn.com/s3/m/117661d1c1c708a1284a4413.png)
1.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2.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3.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4. 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5. 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6. 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7. 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孝心故事大全
![孝心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c4c166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b.png)
孝心故事大全孝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孝心被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推崇。
孝心故事,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传承着孝道精神,感人至深,启迪人心。
下面,我们将为您呈现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孝心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亲情之美。
故事一,《孝顺母亲的小草》。
在一个贫苦的山村,有一位孝顺的女孩。
她的母亲年老多病,生活非常艰难。
女孩知道母亲最喜欢的是一种野生的小草,她每天都会爬山采摘,然后放在母亲的枕边。
有一天,女孩病倒了,母亲急得哭了出来。
女孩知道母亲的心情,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也要去找那种小草。
她艰难地爬上山,终于找到了那种小草。
当她回到家时,已是筋疲力尽。
但她看到母亲满脸的笑容,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故事二,《孝敬父亲的木屐》。
有一位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
每天清晨,儿子都会将父亲用的木屐擦得干干净净,然后放在父亲的床前。
有一天,儿子出门办事,忘记了给父亲擦木屐。
当他回到家时,看到父亲自己用力擦拭木屐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酸楚。
从那天起,儿子下定决心,无论多忙,都要记得给父亲擦木屐,因为他知道,这是他对父亲最简单却也最真挚的孝敬。
故事三,《孝心如水的女儿》。
有一对姐妹,她们的母亲患有严重的疾病,需要定期输液。
姐姐因为工作繁忙,无法照顾母亲,而妹妹却不顾一切地放弃了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顾母亲。
她每天早晨煮粥,给母亲擦洗,陪着母亲聊天,让母亲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姐姐看在眼里,心里暗暗佩服妹妹的孝心,也下定决心,要更加孝顺母亲。
这些孝心故事,或许在现代社会看来有些古老,但它们所传递的孝道精神却是永恒的。
孝心,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贫富,不分地域。
它是一种情感的传承,一种家风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愿我们都能心存孝道,将这份美德传承下去,让孝心之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开放。
孝的故事简短 优选20个
![孝的故事简短 优选20个](https://img.taocdn.com/s3/m/dbb6dcc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a.png)
孝的故事简短优选20个篇1:关于孝的故事简短单衣顺母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
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
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
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
之后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
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明白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
”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
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篇2:关于孝的故事简短打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明白必须去救自我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最终松口逃走。
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篇3:关于孝的故事简短后面还有多篇关于孝的故事简短!弃官奉亲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
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
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
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
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
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
上官再三挽留。
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
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
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
他还喂了一群羊,每一天挤奶给母亲喝。
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孝顺的经典故事大全
![孝顺的经典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15e367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1.png)
孝顺的经典故事大全1.孝顺的经典故事大全篇一卧冰求鲤王祥性至孝。
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
由是失爱于父。
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
父母有疾,衣不解带。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
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
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
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孝顺的经典故事大全篇二芦衣顺母——闵损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闵损母亲早逝,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亏待他,冬天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用棉花做的冬衣,而给闵损的,却是野地里芦花做的薄衣。
一次,闵损的父亲外出,叫闵损来推车子,那芦花衣根本起不到御寒的作用,可怜的闵损冻得哆哆嗦嗦,手指僵硬,父亲起初很生气,以为闵损做事潦草敷衍。
一路上迎着凛冽的寒风,闵损冻得身体缩成一团,闵损一个不小心,把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都弄掉了而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闵损的棉衣被打破了,突然从破洞处露出一些芦苇花洒了一车,父亲一看愣住了,刹那间他就已经明白过来:原来后娘竟如此狠心待儿子,气得当下掉了眼泪。
- 待到拉完货回到家里后,闵损父亲立即写了一纸休书逐后妻!那时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这一生就算是完了,为此走投无路而轻生寻短见的不在少数。
- 眼看父亲不肯饶恕继母,闵损跪求父亲恳求道:“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孝敬父母的故事15个
![孝敬父母的故事15个](https://img.taocdn.com/s3/m/b0859389102de2bd97058813.png)
孝敬父母的故事15个孝敬父母的故事(一):方观承千里探亲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
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
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
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
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
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
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
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
几个月后,他们最终见到了二老。
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我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孝敬父母的故事(二):陈毅孝敬父母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陈毅还是一个十分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陈毅孝敬父母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在走过家乡时,他就抽空去探望已经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母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看见陈毅进了家门,母亲十分高兴,陈母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于是她赶紧示意身边的人把尿裤藏到床下。
陈毅见了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长问短。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明白瞒可是去了,只好说出了实情。
陈毅听后,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十分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这时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来,抢着去洗。
关于孝顺的名人故事
![关于孝顺的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466de6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14.png)
关于孝顺的名人故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子路啊,他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子路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穷得叮当响那种。
但是呢,他的父母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太好,就特别想吃米饭。
可家里哪有米啊?子路就想办法呗。
他家附近有个亲戚比较富裕,家里有米。
子路就大着胆子去借米了。
那亲戚家离他家还挺远的,子路一路小跑着去。
到了亲戚家,他就把父母想吃米的事儿一说,亲戚看这孩子这么孝顺,就借给了他米。
子路高兴得不得了,又一路小跑着把米背回家,给父母煮了香喷喷的米饭。
他父母吃着米饭,那心里肯定是暖乎乎的,有这么孝顺的儿子啊。
子路虽然穷,但是在孝顺父母这件事儿上,那可真是没话说。
二、汉文帝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可是个好皇帝,也是个大孝子。
他的母亲薄太后生病了,这一病啊,就病了好久。
刘恒那叫一个担心啊,每天都亲自去照顾母亲。
他母亲喝的药,他都要先尝一尝。
为啥呢?他得看看药的温度合不合适,太烫了怕母亲喝着难受,太凉了又怕没效果。
而且啊,他还得尝尝药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味道,万一药有问题,那可不能给母亲喝啊。
他每天就守在母亲的床边,衣不解带的。
母亲病情严重的时候,他就整宿整宿地不合眼,就盼着母亲能好起来。
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薄太后的病慢慢就好了。
汉文帝这孝顺的事儿啊,在当时就被传为佳话,大家都夸他是个孝顺的好皇帝呢。
三、黄庭坚涤亲溺器黄庭坚呢,是北宋时候的大文学家、书法家。
他可是个大名人,但是在孝顺父母这件事儿上,那也是做得非常细致。
他的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太方便,生活上很多事儿都需要人照顾。
黄庭坚就亲自照顾母亲的起居。
他母亲有个情况,就是上厕所不太方便,需要用溺器(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便盆)。
黄庭坚呢,他不嫌脏不嫌累,每天都亲自给母亲洗刷溺器。
要知道,他可是个大文人,在当时社会地位挺高的。
但是他觉得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没有什么比照顾好母亲更重要的了。
他的这种孝顺行为,也让周围的人都特别敬佩他。
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99ebea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7.png)
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孝敬父母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让人铭记于心。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
故事一,《孝顺的儿子》。
从前,有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需要儿子的照顾。
儿子每天早早起床,为父亲做好早餐,然后搀扶父亲出门散步。
晚上,儿子还要为父亲洗脚按摩,给他讲故事。
父亲虽然年迈,但因为儿子的孝顺,一直很开心。
直到父亲离世,儿子仍然怀念着父亲的笑容和温暖的陪伴。
故事二,《感恩的女儿》。
有一个女儿,她的母亲一直默默地为家庭付出,照顾家人的一切。
女儿长大后,她明白了母亲的辛苦和付出,便决定要好好孝顺母亲。
每逢母亲的生日,女儿都会亲手制作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母亲在女儿的孝顺和关爱中,过得很幸福满足。
故事三,《无私的父亲》。
一个父亲为了供养家庭,日夜辛勤工作,从不言苦。
尽管他的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从不抱怨,默默地为家人付出。
他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不仅给予物质上的支持,还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们。
孩子们在父亲的教导下茁壮成长,他们深深地感激父亲的无私奉献。
故事四,《懂事的孩子》。
有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需要孩子的照顾。
孩子懂事地帮父母做家务,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还经常陪伴他们聊天散步。
父母虽然年迈,但因为孩子的孝顺,一直很开心。
他们感慨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这些孝敬父母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我们的生活如何,都应该铭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用心去关爱他们,让他们老年生活幸福美满。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孝顺父母的好儿女,让孝敬父母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传承。
尽孝的故事
![尽孝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4927d8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b.png)
尽孝的故事:
1. 虞舜孝感动天:虞舜,早年丧母,父亲老实,继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对继母更孝敬,对弟弟更友爱,使他们受到感化。
舜在历山务农时,其孝感动天帝,使大象来替他耕田,鸟儿替他除草。
尧帝知道了他的贤才,让他做丞相,并传位于他。
舜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圣君。
2. 郯子鹿乳奉亲:郯子,春秋郯国国君。
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
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
猎人感动,以鹿乳相赠。
3. 子路负米:子路,字仲由,孔子的弟子。
他家里很贫穷,但为了奉养父母,不惜负米百里之外,把米挑回家。
后来子路做了大官,仍然保持着孝心,被孔子称赞为“孝哉子路!”
4. 黄香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
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极为孝顺。
夏天炎热时,他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寒冷时,他为父亲温热被子。
黄香的孝行感动了世人,被赞誉为“江夏黄香,天下无双。
”
5. 卧冰求鲤:东汉时,有一个名叫王祥的人,他的母亲喜欢吃鲤鱼,但当时正值寒冬,无法捕捉到鲤鱼。
王祥便卧在冰上,祈求能捕捉到鲤鱼。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突然冰裂,跃出两条鲤鱼。
王祥把鲤鱼带回家,孝敬母亲。
这些故事都传颂着尽孝的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孝敬父母的故事23则精选
![孝敬父母的故事23则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7a1dc0d43169a4517623a347.png)
一、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单独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疑心她怠慢妈妈,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突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爸爸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妈妈坟前,跪拜抚慰妈妈说:"裒儿在这里,妈妈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屡次在他爸爸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突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五、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了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爸爸不够安睡。
孝心故事(精选16篇)
![孝心故事(精选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33b25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6.png)
孝心故事孝心故事(精选16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孝心故事(精选16篇)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孝心故事篇1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心故事篇2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13岁的女孩在一个富裕人家做保姆。
一天,主人家吃月饼。
主人也给女孩一个月饼,女孩没有同主人一道吃,她到另一个房间去了,没有人注意女孩吃或不吃,在只有女孩一个人的房间里,一个香甜的月饼,在女孩陌生的眼里显的很模糊了。
有一个熟悉的背影愈来愈清晰:她驼着背,淌着汗……锄草、拾粪……在烈日下,在雨中……艰难地支撑起一个家。
她就是小女孩的母亲。
小女孩的鼻子酸了,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
于是,她用那双颤抖的小手用旧报纸包了一层又一层,留意翼翼地藏起,小女孩要留着让她的母亲尝尝啊!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小女孩最后获得了回家的机会,稚嫩的小手郑重地捧出月饼,从未有过的喜悦袭遍全身:“妈妈,您尝尝……”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所以,心中有孝,才能感悟充满孝心的世界;心存感激,才能体验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孝心--不必须非得是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心。
孝心故事(10则)
![孝心故事(10则)](https://img.taocdn.com/s3/m/24c9812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a.png)
必读孝心小故事(10则)孝心小故事(一):百里负米仲由也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仍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却也不可复得。
”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孝心小故事(二):曾国藩孝敬父母的故事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父母大人金福万安……阿胶两斤,高丽参半斤……”,托人带回湖南老家,以略尽人子之孝。
曾国藩之后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这些东西当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还是个翰林院编修,是个穷京官,弄到这些东西并不容易。
异常是在他的家书中,将阿胶与高丽参并列,并且阿胶位居高丽参之上,可见当时社会风尚,以阿胶为难得的滋补上品,甚至比名满天下的高丽参还难得。
之后曾国藩的家书中,屡屡出现寄赠阿胶的字句,阿胶成为曾国藩为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
那么,阿胶对老年人的滋补功效,在医理上有何依据?对老年人来说,健康长寿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么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内经》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长久”。
很显然,气血虚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缓衰老,就要从气血两字入手。
而阿胶味甘,性平,能补血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益气补虚,除风化痰清肺,利小便,润大肠。
这些滋补功效确实十分适合老年人滋补。
孝心小故事(三):方观承千里探亲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
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
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
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六篇】
![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bda4f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b.png)
【导语】孝敬⽗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往来的名⼈贤⼠,多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物。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 铁⾯包公孝⼦⼼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亲包仪,曾任朝散⼤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当时28岁。
先任⼤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母年⽼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母。
他的孝⼼受到了官吏们的叫⼝称颂。
⼏年后,⽗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母只有⼀个⼉⼦,那么这个⼉⼦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般情况下,⽗母为了⼉⼦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和本家族的其他⼈规劝。
⽗母不愿意随⼉⼦去做官的地⽅养⽼,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母有病,⽆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
对⽗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些素质底下的⼈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私,把包公孝敬⽗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篇⼆】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 ⼀只⽊碗 从前有个⽼⼈,跟他的⼉⼦、⼉熄和孙⼦住在⼀起。
⽼⼈⽼得连路都⾛不动了,他眼睛花,⽿朵也背,双⼿还经常不停地发抖。
⽼⼈⽆法照料⾃⼰,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
⼉⼦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回,⽼⼈吃饭时,⼜把汤撒了⼀地,碗也摔碎了。
媳妇⼤为⽣⽓,指着⽼⼈的⿐⼦⼤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
关于孝的故事(精选36篇)
![关于孝的故事(精选3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bc025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9.png)
孝的故事关于孝的故事(精选36篇)目录《孝的故事》之望云思亲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之后做了丞相。
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
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十分悲痛。
仁杰明白他的'痛苦情绪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
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
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
”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
有诗颂曰: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孝的故事》之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期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
之后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孝的故事》之彩衣养亲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故人们叫他杨乞。
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
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
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
”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
之后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
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有诗赞曰: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孝的故事》之上书救父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以前做过齐国的仓令。
经典孝顺故事
![经典孝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1ea67e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a.png)
经典孝顺故事故事一:《孝顺的儿子》从前有个年老体弱的母亲,她的儿子非常孝顺,经常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
每天早上,儿子都会给母亲端上一杯热茶,然后为母亲准备早餐。
他会切好水果,把面包放进烤箱里烤,然后把早餐端到母亲的床前。
他每天都会陪母亲一起吃早餐,然后帮她洗脸、梳头。
他还会陪母亲去公园散步,让母亲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有一天,母亲突然病倒了。
儿子非常担心母亲的身体,立即把她送到医院。
医生检查后告诉儿子,母亲需要住院治疗。
儿子没有犹豫,立即决定陪伴母亲住院,每天都会给母亲送去美味的饭菜和水果,陪她聊天、看书、听音乐。
在儿子的关心照顾下,母亲很快康复了。
故事二:《幸福的家庭》阿姨年过七旬,儿女已嫁人,孙子也都长大了,却始终没有一个人想起来来看望她。
她常常自言自语:“我这个老不死的,没人要,没人疼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有一天,她的孙女回家并对她说:“奶奶,您可真幸福。
您的儿女都健在,孙子也都长大了,而我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我只有一个人孤单地过日子。
”阿姨听了孙女的话,感触颇深,她意识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幸福,因为她还有儿女和孙子们陪伴在身边。
从那天起,她开始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也开始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希望能让他们更加幸福。
故事三:《卖苹果的孝子》从前有个卖苹果的孝子,他善良勤劳,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助身边的人。
他的母亲年老体弱,每天只能靠卖苹果来维持生计。
他每天都会陪母亲去街头卖苹果,然后帮助母亲把苹果打包、运回家里。
有一天,孝子在街头遇到一个乞丐,他看到乞丐双脚瘸了,非常可怜,于是他立即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乞丐。
他回到家里,母亲看到他赤着脚回来,非常心疼,问他为什么要把鞋子给乞丐。
孝子笑着回答说:“妈妈,我可以再去买一双鞋子,但是乞丐却没有这个条件。
如果我能帮助他,我就会感到非常开心。
”故事四:《孝顺的女儿》从前有个年迈的母亲,她有一个非常孝顺的女儿。
女儿每天都会为母亲准备早餐、洗衣服、清洁家里。
她还会陪母亲去公园散步、逛街购物,让母亲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关于孝顺的故事
![关于孝顺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65ef16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5.png)
关于孝顺的故事
故事一,《孝顺的牛郎》。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牛郎的年轻人,他的父母早逝,只留下他和一个年幼的妹
妹相依为命。
牛郎从小就十分孝顺,他每天早早地起床干活,晚上则在家里照顾妹妹。
为了养活妹妹,他辛苦耕种,日夜不息。
尽管生活艰辛,但他从未抱怨过,只是默默地承受着。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上的织女,于是织女便嫁给了他,两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故事二,《感恩的女儿》。
有一位老人年迈体弱,生活十分困难。
他的女儿知道父亲的辛苦,便决定每天
早早起床去市场摆摊,用自己的双手赚钱养家。
她每天卖力地工作,尽管辛苦,但她从未放弃过。
她的孝顺感动了许多人,也感动了上天。
最终,她的父亲得到了上天的眷顾,身体渐渐康复了。
故事三,《孝顺的儿子》。
有一位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
他的儿子知道父亲的辛苦,便
决定放弃工作,回家照顾父亲。
他每天早早起床给父亲做早餐,陪父亲散步,给父亲讲故事。
他的孝顺感动了许多人,也感动了上天。
最终,他的父亲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健康渐渐好转了。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
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无论是牛郎、感恩的女儿还是孝顺的儿子,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顺的含义。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更是一种美德,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传承和弘扬这种美德,让孝顺之风在中华大地上永远吹动。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孝顺的传承者,让孝顺之风在中华大地上永远吹动。
孝道经典小故事
![孝道经典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fdf9f6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2.png)
孝道经典小故事孝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孝道概念体现了对父母的尊敬与孝顺,也展示了一个人良好品格与道德修养。
以下是几个经典的孝道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孝道的力量。
故事一:《孟母三迁》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其母是一位智慧贤德的女性。
孟子还小的时候,他的家乡荣宅斗室非常狭小,但孟子的母亲当时很明智地决定搬家。
第一次迁居后,孟子的母亲感觉仍然屋小人多,于是选择了再次搬家。
第二次迁居后,母亲仍然感受到了拥挤,于是又决定搬回原来的住所。
孟子的母亲之所以三迁,是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宽敞而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孟子能有更好的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母亲的付出和关心是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的。
故事二:《卧冰求鲤》南朝梁代的时候,有个年轻人叫张仲景,他自幼聪明好学,喜欢医学。
由于家境贫寒,张仲景的父亲不同意他进学堂。
但张仲景非常渴望学习,于是找到一位名医为他传授医术,但要求张仲景在冬天去河边卧冰上,每日寒冰中要捕鱼一位,才能传授他医术。
为了完成这个要求,张仲景每天早晨都冒着寒冷去河边卧冰上,持久坚持捕鱼。
经过一年,张仲景的毅力得到了这位名医的肯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更大的收获。
故事三:《婴儿奇迹》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名叫安东尼·瓦尔巴里西的男孩出生后就患有一种罕见的皮肤病,皮肤极为脆弱,只要稍微摩擦就会起泡。
由于病情严重,父母非常担心他的生活。
于是,父亲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辞去了工作,在家中开办起一家特殊学校,专门为那些有皮肤病的孩子提供教育服务。
父亲的付出和关心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并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艰难的困境并不能打败坚强的父母与孝顺的孩子。
故事四:《白发齐眉》敦煌艺术家王圣容,在他父亲高龄时,陪在他的身边读书。
他提起笔墨,凭借着他的天分和毅力,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敦煌艺术作品。
他用画笔表达对父爱的深情意愿,用孝道为灵感创造了许多动人的敦煌壁画。
有关孝道的故事
![有关孝道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572aaa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9.png)
有关孝道的故事
故事一,《孝顺的牛郎》。
相传古代有一位牛郎,他的父母年老多病,生活十分困难。
但是,他总是心怀
感恩,孝顺父母。
每天清晨,他都会起来照顾父母,给他们做饭、梳洗,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
即使是在牛棚里,他也总是把父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他的孝顺之心感动了上天,最终他得到了仙女的帮助,与织女相会成为了一对鸳鸯。
故事二,《感恩的种子》。
有一位孝顺的农夫,他的父母年老多病,需要他的照顾。
他每天早早地起来干活,晚上回家后还要照顾父母。
他总是心怀感恩,用自己的孝顺之心感动了父母。
父母看到儿子如此孝顺,也倍加珍惜他。
后来,他的父母病情渐渐好转,家庭也渐渐变得幸福美满。
他的孝顺之心感动了上天,最终他的家庭也得到了幸福的回报。
故事三,《孝顺的女儿》。
有一位女孩,她的父母年老多病,生活十分困难。
但是,她总是心怀感恩,孝
顺父母。
她每天早早地起来照顾父母,给他们做饭、梳洗,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
即使是在工作之余,她也总是把父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她的孝顺之心感动了上天,最终她得到了幸福的回报,也结识了一个懂得珍惜她的伴侣。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我
们要铭记孝道,传承孝道,让孝道之风代代相传。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够得到幸福的回报。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用心感恩,用心孝顺,让孝道之风在我们心中永远传承下去。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位孝顺的子女,让父母幸福快乐,家庭幸福美满。
孝心小故事(通用34篇)
![孝心小故事(通用3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9f253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f.png)
孝心小故事孝心小故事(通用34篇)孝心小故事篇1吴猛,是晋朝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吴猛家里贫穷,家里空荡荡的,可谓是家徒四壁。
甚至连一个便宜的蚊帐都买不起。
每当夏天来临的时候,一群群的蚊子咬得他父亲,不能入睡。
吴猛看着不能入睡的父亲,很难过。
于是,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
蚊子叮他,他也不驱赶。
因为他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后,会去叮咬父亲。
孝心小故事篇2王祥,是琅琊人。
他很小的时候,自己的母亲就去世了。
他的父亲,又重新结了婚,为他找了一个继母。
继母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甚至多次打骂王祥。
渐渐地,父亲也不爱他了,对他很冷漠。
之后,他继母生了重病。
继母想吃活鲤鱼。
那个时候呀,正好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想要把冰融化,下河捉鱼。
冰慢慢融化融化,他很快地便两条鲤鱼。
继母吃了鲤鱼后,病很快好了。
继母对他很惭愧。
王祥长大后,做了大官,又造福了一方百姓。
孝心小故事篇3东汉时的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体弱多病。
黄香便主动承担家务,辛勤劳作,照顾父亲。
夏天,天气炎热,晚上屋里还有蚊子,使人难以入睡。
为了让父亲休息好,黄香晚上总是先用扇子替父亲把席子扇凉,赶走蚊子,才让父亲躺下,使父亲能早些入睡。
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屋内被褥冰冷,黄香怕父亲受凉,在睡觉前,先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把被窝暖然,再让父亲上床睡觉。
黄香长大后,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担任魏郡太守。
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
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灾民,百姓没有不感动的。
孝心小故事篇4俗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是中国人的目标,民以孝为天。
老师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懂孝道、有孝心的好孩子,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了心里记得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夏天,放学铃声一响,我就像出了笼的小鸟跑出了教室。
但是,我感到几滴水滴到我头上,随后,倾盆大雨疯狂地下了起来。
这时,爷爷赶了过来,撑着一把伞,递给了我。
但是爷爷没穿雨衣,我说“爷爷你没穿雨衣,我就应帮您撑着。
关于孝心的小故事
![关于孝心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c17172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2.png)
关于孝心的小故事1. 家有孝子:张三的孝心张三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年老多病,起床、洗脸、穿衣、下床等日常生活的一切,全部由他独自承担。
每周日还会到市场买新鲜蔬菜和水果,为家人烧些美味的饭菜,让父母的身体得到了很好的保养。
张三的孝心感动了一家人,也感动了身边的朋友。
2. 一份特殊的礼物:李明的孝心李明的母亲有个颈椎病,脖子不能动,但家里有很多需要放在高处或者捡拾的东西。
为了方便母亲生活,李明到附近的铁铺自己设计了一支具有多个伸缩节的特别长的钩子,几乎可以取到房间内的任何角落。
这份特别的礼物让母亲非常感动,也让李明成为了这个家庭中最孝顺的孩子。
3. 青年的孝心:王小明的故事王小明是一位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
他一直记得父母的养育之恩,尽管工作很忙,每周末他都会坚持回家陪伴父母,并且陪伴中关注家庭琐事,给家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其中,他最擅长的就是做家务,每到周末,王小明就会主动承担起全部的家务工作,让父母能够安心地轻松一下,享受居家生活的温馨与幸福。
4. 医生的孝心:王大夫的故事王大夫是一位护理科主任,他每天都忙忙碌碌地工作,但他仍然保持了一颗关心长辈的心。
他的父母年老多病,行动不便,于是他每周会带着孩子一起回家看望父母,陪伴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此外,他也会帮助父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调整饮食、排便习惯等方面。
他这份孝心和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也赢得了周围人的赞扬。
5. 在濒死之际的孝心:李爷爷的故事李爷爷是一位在世界各地寻找文化遗迹的冒险家。
他年轻时彪悍有力,拥有无比的冒险精神,后来也成为了一位成功的收藏家。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他的身体也开始渐渐地虚弱起来。
终于在一天的探险中,他突发脑溢血倒地,被紧急送往医院。
在昏迷之前,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孝敬父母,对我来说。
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一句话也成了他一生最后的遗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刻,他的儿子们恰好也赶到了,完成了他最后的心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孝”的小故事集锦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相传他的父亲瞽叟(gǔ sǒu),及继母、同父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汉文帝刘恒,对他的母亲很孝顺,从来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春秋时期郯[tán]子,父母年老,都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
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宋朝时有一个名叫朱寿昌的人,也是个很有名的孝子。
他的生母刘氏,原来是他父亲的小妾,正妻妒忌她有了小孩,设了一个计谋将她赶出了朱家。
自此母子骨肉分离,五十年未能相见。
五十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母亲,每到一地为官,他都在四处查找老人家的踪迹。
可是人海茫茫,找人谈何容易。
宋神宗当朝的时候,他再也没有心思做官了,决定辞掉官职去寻找母亲。
临行时,他告知家人自己的决定,发誓说:“找不到母亲,我今生今世绝不回家!”这一次,他将寻母的重点放在秦地。
后来,历尽千辛万苦的他,终于在同州寻找到了自己的母亲。
当时刘氏已经七十多岁了。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人。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
晋朝人吴猛,八岁的时候,非常孝顺,伺候父母极其周到细致。
他的家境贫寒,睡觉的地方没有蚊帐。
每到夏天夜间,很多蚊子咬人,吴猛让蚊子随意
地咬自己,吸血吃饱。
虽然蚊子很多,却不驱散,惟恐飞离自己去咬父母。
爱护父母之心无微不至。
鲁迅从小到大都拥有一颗孝心。
少年时,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主动地承担起典当旧物和为父亲请医买药等杂务。
母亲六十大寿时,鲁迅先寄回60元钱,给母亲过生日,在生日将临时,又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祝寿。
为了让母亲愉快,鲁迅特邀请演员来家里唱戏。
这一天,全家热闹非凡,也是鲁迅母亲最欣慰的一天。
后来,鲁迅在北京西城八道湾购置了一套住房,购房当年,鲁迅就亲自返回绍兴,把母亲和全部家属接到了北京。
母亲爱吃火腿,鲁迅在上海时,经常寄火腿给母亲吃。
母亲爱读言情小说,鲁迅多次购买张恨水的小说寄给母亲看。
包公即包拯,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在宋仁宗天圣五年的时候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杨香,是晋代的山东人,杨丰的女儿。
杨香还是十四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杨丰去田间收获粟子。
其父被老虎拖咬了去。
杨香手无寸铁,但心里只想着父亲,她奋不顾身,死死地卡着老虎的脖子。
老虎最后也只能磨着牙而离去。
其父因此得免于害。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杨怀保10岁时母亲身患重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他坚强地挑起了一家的重担,操持家务,利用课余时间上山挖药、种地,补贴家用。
18岁时,父亲腿被砸伤且丧失了劳动能力。
他仍积极面对,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带着家人上大学,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照顾全家的重担,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孝子"之歌、自强之歌。
2009年,杨怀保创建了国内首家民间敬老公益机构——中国孝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