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更加灵动
怎样让课堂“灵动”起来论文
怎样让课堂“灵动”起来“过程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之一。
在“三维目标”中,“过程”是其他目标得以落实的纽带和桥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主宰学习过程的学习。
然而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剥夺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机会,扼杀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导致了教学的“高耗低效”。
如何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灵动,这是每个处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根据已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多年的经验和自己的思考,认为应从以下几年方面着手。
一、学习目标由学生自主确定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为学生确立各种各样的目标。
大到人生奋斗方向,小到一篇课文的具体学习任务,无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设定目标,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去达到这个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唯独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略了学生实际需求,以致于常常出现目标与生活脱节,目标与学生的知识状况,与学生的情感需求脱节等不协调现象。
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接着各小组发言人在班上汇报各组提出的问题,然后老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
对一些简单的问题随时解决;对一些较麻烦但又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建议在课后解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气研究解决。
最后,通过梳理,学生自己确定了学习目标。
二、学习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传统课堂教学是大一统的,学习内容是计划性和指令性的。
对于老师给出的“教学任务”,每一个学生必须无条件全部完成。
结果是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在学习《鲸》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还有哪些疑问时,学生此时提出了许多问题。
此时,老师对学生说:“这些问题提得非常好,有的问题连老师也一时不能回答。
这样好吗?让我们把这些问题都写在纸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把它挂在我们教室右墙的绳子上,通过招标的形式,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它!如果谁找到哪个问题的答案,就拿下那张纸,告诉他的主人,然后再向全班发布,好吗?”学生兴高采烈,不一会,教室的右墙纸条翻飞。
教学方法生活化,音乐课堂更灵动9篇
教学方法生活化,音乐课堂更灵动9篇第1篇示例:音乐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感受的方式。
在音乐课堂中,如何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是每位音乐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音乐课堂更加灵动,让学生更好地领会音乐的魅力。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意味着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音乐知识相结合。
音乐是贯穿生活的艺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音乐元素,比如自然界中的声音、日常生活中的节奏等,让他们从身边的事物中感受音乐,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活动,比如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乐器,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创作过程当中等等,从而让音乐课堂更有生活气息。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参与感。
音乐是一门动感的艺术,学生应该通过参与来更好地理解音乐。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比如进行音乐游戏、唱歌比赛、音乐鉴赏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更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和乐趣。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让音乐课堂更加生动。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音乐是一门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来体会音乐。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自由发挥的机会,比如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演奏一首乐曲、编写自己的歌词、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还应该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建立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天赋,教师应该通过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建立自信心。
老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表演机会,比如举办小型的音乐会、参加校园音乐比赛等,让学生在表演中展现自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音乐课堂更加灵动,让学生更好地领会音乐的魅力。
“(大)任务下的情境创设”让课堂灵动起来
“(大)任务下的情境创设”让课堂灵动起来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
在现代课堂中,教师尝试用多种方法,如:小组合作、情境创设、学习共同体等方式,来替代直接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
其中,情境创设是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结合教学目标创设合理情境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断运用、发展知识,最终形成对知识的准确理解。
对于学生而言,情境学习不仅仅包含对知识的认识,还是个体与全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动过程,从而形成社会性知识的的建构。
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学习的模式,安排情境创设的内容,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了解学习过程,观察模拟小组成员思维方式与学习行为,从学习的旁观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
“(大)任务下的情境创设”需要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设计贴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细读文本,最终结合情境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适切的“(大)任务下的情境创设”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表达;帮助学生回顾旧知,提升学力;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融育于学,让创造与活力重回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语文活动的场所。
这样的课堂实现了从“教”到“学”的转变,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将语文学习过程转化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
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进行语言实践、获得情感体验、发展思维能力。
而学生也能在灵动的学习氛围里实现知识的灵动性,最终呈现出灵动的课堂。
一、巧用虚拟情境,引起情感共鸣对于低段学生而言,由于年龄的限制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对于课文中所描绘的新奇的、久远的内容并不能有所感悟。
教师在面对此类课文时可以创设虚拟情境,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拉近与课文内容的距离,帮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案例1:虚拟情境激活情感体验(一)设计背景《朱德的扁担》是统编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人物故事。
让课堂更加灵动——《声音的产生》案例分析
是 把 学 生 诚 心 诚 意 地 作 为 和 教 师
一
起 共建 课 堂 的主 人 , 双 方是 平 等
的、 互相 促进 的学 习共 同体 。
在灵 动 的课 堂 中 , 教 师 是 引 导
动 这 一 现 象。 当即有 同学提 出 , 可
( 教 师展 示材料 : 保鲜袋、 塑 料 瓶、 口哨 、 橡 皮筋 、 钢尺。 )
础 的一个 环 节 , 是 整 个课 堂 教 学 的
发 动 和 准备 阶段 , 是 其他 环 节 的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与学 , 搭建教师与学生平等 、 对
话 的平 台 。 灵 动 课 堂 注 重 学 生 的 探 究 活 动, 注重学生思辨能力 、 团 队 合 作
真 正做 到 以学定 教 , 顺 学 而导 。
确 。 最 终概 括 为 : 声 音是 由物体 振 次 含 义 。 深层 次 的 教 学 民 主应 该 动 产 生 的 。在 这 个过 程 中, 有 的 组 提 出: 有 的物 品很 容 易观察 是振 动 产 生 声音 , 有的很难观察到 , 例 如
臣夏至亘
16
。
豳匪豳
课 堂 展示 , 可 以 让 每个 学 生敢
生 态 度好 , 这 只 是 教 学 民 主 的 浅 层
班商讨, 统 一 确 定 用“ 振动 ” 比较 准
于、 乐 于 和其 他 同 学 分 享 , 获得 自 主 学 习 的 自豪感 , 锻 炼个 体 的 自信 心, 促 进 自主 学 习 ; 可 以充 分 展 现 各个 小 组 之 间 的 团结 协作 情 况 , 分 享合作乐趣 , 凝 聚 团 队精 神 ; 可 以 便于教师快速 、 准 确 地 了解 学 情 ,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为
了让课堂更加灵动,教师们可以通过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使学生更活跃地参与其中。
以下是一些切入点的建议: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主动地
参与文本解读,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利用真实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一些真实案例来解读文本,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帮
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概念和观点。
当解读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时,可以引用一些真实
的环境保护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结合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文本进行解读。
如果学生对
历史感兴趣,可以选择一些历史文本进行解读;如果学生对科技感兴趣,可以选择一些科
技类文本进行解读。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4.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比
如将文本中的观点与学生自己的看法进行对比,或者将不同文本中的观点进行对比。
这样
可以增加学生的思考深度,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5.开展讨论活动: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全班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本内容。
这样可以让课堂更加活跃和有趣。
通过以上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使课堂更加灵动,让学
生更主动地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让课堂灵动起来
让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是学习的地方,但也应该是充满活力和灵动的地方。
一个灵动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那么,如何让课堂灵动起来呢?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
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课堂的灵动性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得到体现。
老师可以采用讲述、讨论、展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得到启发和激发。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和参与。
2. 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多样化是让课堂变得灵动的重要手段。
老师可以引入一些新颖的教学内容,如新颖的案例、实例、图片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和领悟。
通过创新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新鲜和充满活力。
3.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思考和参与。
学生的主动性是课堂灵动的重要保障,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4.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是课堂灵动的重要因素,老师可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放松和愉快。
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笑话、趣味性的学习材料等方式打破严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更加舒适和自在。
5. 运用技术手段在现代社会,科技手段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老师可以运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等,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通过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热情和动力。
通过以上的方法和建议,我们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让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满足。
教学方法生活化,音乐课堂更灵动5篇
教学方法生活化,音乐课堂更灵动5篇第1篇示例:教学方法生活化,音乐课堂更灵动音乐课堂作为学校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音乐之美、锻炼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趣味性和生活化。
为了让音乐课堂更加灵动,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享受学习的乐趣,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一、注重情境教学生活是最好的教材,音乐也应该贴近生活。
教师们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
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音乐活动,比如在音乐课上邀请学生们带来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分享,或者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进行音乐欣赏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对音乐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呈现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比如播放音乐视频、展示音乐网站等。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将抽象的音乐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和声音,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为教学增添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开展音乐活动除了传统的听课学习外,教师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比如音乐比赛、音乐会、音乐剧表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将平时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锻炼音乐技能和表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这些音乐活动也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更加自信和自豪。
四、注重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爱好都不相同,因此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个性化教学。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个性化的音乐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对于喜欢唱歌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参加合唱团;对于喜欢演奏乐器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演奏机会等。
通过个性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生活化是音乐课堂更加灵动的关键。
只有注重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音乐活动,并且注重个性化教学,才能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音乐潜力,培养音乐素养。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课程之一。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思路,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细节和潜意识,更快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而对于老师来说,在教学中应该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让课堂更灵动,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下面是几个可用的切入点:1. 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在讲解课文时,首先应该了解背景和作者的意图,了解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以及文章写作的原因等。
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各种隐含意图。
2. 关注文章的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文章时,了解文章的结构为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和提高理解能力提供了重要帮助。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教导学生如何识别文章的主要结构,通过了解文章的结构,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和内在组织。
3. 寻找重点和难点在阅读文章时,学生通常会在某些方面遇到困难和障碍。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寻找和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例如,可以对于生字、不熟悉的成语和句式以及不常见的专有名词等,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解释。
4.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阅读,进行一些联想和思考,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鼓励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在的逻辑和相关主题。
最后,教师还应该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和策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口语表达机会,提供课外阅读和写作的机会和课内的互动和问答时机,在实践中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活动设计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灵动起来
活动设计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灵动起来一、引言在语文教学中,说明文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说明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说明文教学显得有些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氛围也不够活跃。
为了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变得更加灵动起来,我们需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二、分析说明文教学的特点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一些特点,比如:1. 知识性强:说明文涉及的内容通常比较丰富,需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加工,增加学生对事物的认知。
2. 逻辑性强:说明文的内容通常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条理性,需要学生能够承担较强的思维负荷。
3. 综合性强:说明文的内容通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能够跨学科综合分析。
基于以上特点,我们在设计说明文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活动设计示例1. 知识游戏:可以设计一些说明文相关的知识游戏,比如成语接龙、谜语猜等,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材料搜集:安排学生自主搜集一些与说明文相关的资料,比如图片、视频、新闻报道等,并分享给全班同学,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增强对事物的认知,提高学习兴趣。
3. 逻辑思维训练:设计一些逻辑思维训练的活动,比如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呈现给全班同学,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这些活动设计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变得更加灵动起来。
这些活动设计也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在设计说明文教学的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不能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让课堂灵动起来
用来出许多典型的中考阅读题目. 我认真地将文章读完 . 教室里很安静. 我看到了不少学生眼里已满含莹莹的泪花. 我说: " 也许大家有很多想法. 我们先根据文章出几 个题目做做 ." 我即兴出了以下几个题目: � �理解第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 很温柔 , 始终微笑; 抱着 , 坐 � � 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着; 一朵野花 . � �如何理解父亲的那一声大叫? � �为何补充介绍武警战士说的那个情况? � �如何理解文章末段的作用? � �试体会文章短句语言风格的作用. � �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 . (评点: 课堂教学能力 �: 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 充分
� 江 苏 省 南 京边的教学资源,把学生提供的美文作为中考阅读 材料出题.) 然后, 我们对以上问题作了交流. 起先学生发言有点拘谨, 不主动. "请猜谜.把你的手伸出来, 再握一下.打一个词 ." 我看似随意地说到. "掌握 ." 几个学生答道 . "是啊, 掌握 . 机会就在你面前, 就看你愿不愿意伸出 手了. 把你的解答说出来给大家评判, 这是一次多好的机 会啊." 于是一只手举起来了 . (评点: 课堂教学能力 �: 引导和铺垫能力. 能够根据 课堂教学现状, 做灵活机动 , 活泼自然的引导 . ) 我们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交流 . 交流中, 通过关注题 目, 强调答法, 努力引导孩子们学会答题, 而且答满分 . 几个题目交流后, 我以为差不多了 . 这时角落里举起一只手. 这是一个上课不太听课的孩子 . 他说: "父亲的那一声大叫, 压抑了三天. 也许他觉得 儿子希望自己的父亲保持镇静 .所以他后来才发泄 ." 尽管他的回答从考试的阅读题角度看, 不是很好 . 但 是他能参与, 主动举手表达自己对这一题的解读, 至少他 融入了我们的课堂, 至少他走进了文章, 走近了人物 . 课
让课堂灵动起来
让课堂灵动起来课堂的灵动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实现,其中包括以下几点:1. 创设活跃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利用课程预习,问题导入,小组合作等方式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课前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材料了解课程内容,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激发他们的思维。
2.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如教科书、电子书籍、演示文稿、视频、网络资源等。
这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资源,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3. 创设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小组合作项目、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
这些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现欲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和有趣。
这些任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入互动技术: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如投影仪、电子白板、学习管理系统等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通过这些技术,教师可以展示多媒体资料,进行实时投票,创造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5. 创设真实情景: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真实情景来增加课堂的灵动性。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讲解实际工作经验,或者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要让课堂灵动起来,教师需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和学习动力。
通过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创设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入互动技术和创设真实情景,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灵动和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理想的课堂时时涌动着生命的鲜活与灵动,洋溢着生命的热情。
课堂是师生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是资源的分享。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其生命能否得以延续、绽放,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
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有效的课堂教学。
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要让学生披文人情。
教师首先应该对文本深情投入、对主人公真情流露。
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合理建构文本。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中彰显课堂的生命力。
鲁迅先生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的是排满,流言家看见的是宫闱秘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抛开教学参考。
摒弃教学框图,一言以蔽之,教学呼唤文本解读的异度重构。
一、与时俱进,正确定位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些文章,由于时空关系,我们完全可以让这些作品在新的时代、新的读者身上生长出新的意义来。
如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教师如果游离了语文教学的主旨性。
重知识介绍轻语文能力培养,那么本课的教学就会纠结在对五种玻璃特点和功能的介绍上。
教材只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通过这则说明文我们可以来一场新型玻璃展销会。
在介绍这些新型玻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也可以是创造性思维的一扇窗,通过这扇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想象进行文本的再创造。
“防雾玻璃”“除臭玻璃”“抗辐射玻璃”……在课堂上应运而生。
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完全不必再拘泥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传统解读,我们可以把文本定位在“以美写悲,悲也求美”的基调上。
灵动课堂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革。
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决定开展以“灵动课堂”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课堂观摩、互动交流、反思总结等形式,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灵动课堂”教学理念的认识,明确“灵动课堂”的教学目标、原则和方法。
2. 培养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增强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课堂观摩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三个环节:课前准备、课堂展示和课后反思。
(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备课,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教学活动。
(2)课堂展示: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3)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2. 互动交流(1)教学经验分享: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享灵动课堂教学经验。
(2)教学困惑解答: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和讨论。
(3)教学设计研讨:教师共同探讨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
3.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活动流程1. 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研活动主题,提前进行备课。
2. 课堂观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3. 互动交流:教师进行教学经验分享、教学困惑解答和教学设计研讨。
4.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5. 总结发言: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
五、活动成果1. 教师对“灵动课堂”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2.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3.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激发。
4. 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得到增强,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小组合作,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灵动
小组合作,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灵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我们小组决定合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灵动。
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无论是课文还是课外读物,我们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通过阅读来开拓视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将选择精心编选的课文和优秀的故事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我们将鼓励学生多参加阅读分享活动,让他们爱上阅读。
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我们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感悟,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我们也将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和范文,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模仿对象。
我们还会定期组织写作比赛和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进步。
我们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更应该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将组织各种口语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口语表达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课堂上可以设置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口语表达,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们还将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现代科技的发展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手段。
我们将充分利用电子课件、网络资源等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课文的魅力和语言的力量。
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注重他们在协作中的表现和发展。
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和与他人合作。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我们小组将合作,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灵动。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我们相信小学语文课堂将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提高。
让课堂教学“灵动”起来
例 如 , 学 习《 打 开 大 自然 绿 色 的课 本 》 课 时 , 播 放 在 去 一 我
“ 天 在 哪 里 ” 片 段 。学 生 在 优 美 的 乐 声 中 , 赏 着 山 清 水 春 的 欣 秀, 鸟语 花 香 , 春雨 蒙蒙 的美 景 后 。 引 导 :多 么美 丽 、 人 的 我 “ 迷 春 天 呐 ! 鸟 也 来 聚 会 了 , 我们 听 听 , 小 让 他们 在说 些 什 么 ? 打 快 开 书 读读 吧 ! 同学 们 怀 着 好奇 心 , 带 着好 胜 心 , ” 也 兴趣 盎 然 地 读 起 课 文 来 。 不一 会 儿 , 双 双 小 手 举 起来 . 一 围绕 着 小 鸟 的话 轻 松 的气 氛 中学 习 。 总之 , 只有 让 初 中语 文 教 学 回 归 到生 活 中 去 , 能 够 使 学 生在 学 习过 程 中获 得 永不 枯 竭 的创 新 的 源 泉 。 才 ( ) 三 巧妙 运 用教 学方 式 。 在课 堂 上 , 据 学 生 的 已有 知 识 水 平 、 同性 格 , 握 机 依 不 把 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 , 学生创 造条件 , 励学 生大胆说 、 为 鼓 用 心 悟 、 性 总结 和 反 思 , 握 一 套 行 之 有 效 的 学 习 方 法 比 理 掌 如 : 学 习 《 色 龙 》 时候 , 析 奥 楚 蔑 洛 夫 判 案 时 . 根 据 在 变 的 分 他 狗 的 主 人 是 谁 , 了六 次 变 化 : 知 狗 的 主 人 时 , 判 赫 留金 做 不 就
着课题 , 自己发 展 问 题 , 出 问题 , 提 自己解 决 问题 。 用 好 情 境 运 教学 , 巧妙 地 牵 动 一 颗 颗 童心 , 堂就 能 活 起 来 。 课
二、 积极 参 与 。 课 堂 充 满 活 力 让 新 课 程 强 调 : 生 的双 边 活 动 . 堂 上 , 师 的作 用 在 于 师 课 教 组 织 、 导 、 拨 . 生 要 通过 自 己的 活 动 , 取 知识 。 以 说 . 引 点 学 获 所 课 堂舞 台上 的 主 角不 是 教 师 , 是 学 生 。 有 学 生 积极 参 与 的 而 没 课 堂教 学 , 可 能 有 高 质量 和高 效 率 。 理 学 认 为 :只有 经 常 不 心 “ 性 启 发 学 生 动 手 、 口 、 脑 , 己去 发 现 问 题 , 决 问 题 , 动 动 自 解 才 能使 学 生 真 正 地 动起 来 , 有 所 获 , 能 使 学 生 始 终 处 于 一 种 学 才 积 极 探 索 知 识 , 求 答 案 的 最 佳 学 习 状 态 中 。 ” 际 上 是 要 教 寻 实 师 发 挥 好 组 织者 和 引导 者 的 作用 。 教学 中 , 在 要经 常 引导 学 生 动 口说 一 说 。 一 读 . 到 不 懂 的 问 题 动 手 画一 画 , 脑 想 一 读 遇 动 想, 或者 在 小 组 内议 一 议 、 ~ 说 。这 样 , 种感 官参 与教 学 , 说 多 课 堂 才 会 生 机 勃 勃 . 满 活力 。 充 如 在 教 学 《 》 课 时 , 先 让 学 生 围 绕 课 题 提 出 问题 , 水 一 我 然 后 让 学 生 带 着 问题 自己学 习课 文 ,把 找 到 的 问题 答 案 用 直 线 划 出 , 理 解 的 地 方 打上 问号 标 出 。自学 时要 求学 生 做 到 动 嘴 不 读、 动手 划 、 动脑 想 。 这样 动 手 、 口、 动 动脑 训 练 学 生 , 使 他 们 促
动静结合 灵动课堂
动静结合灵动课堂近年来,“动静结合灵动课堂”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个理念将动态的学习方式与静态的传统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更具活力和灵活性。
本文将从动静结合的定义、特点、应用、意义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动静结合的定义“动静结合灵动课堂”指的是在教学中将动态的学习方式和静态的传统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更具活力和灵活性。
动态的学习方式包括讨论、实验、游戏、实践等,而静态的传统教学则是指传统的讲授、习题操作和笔记等。
将这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 灵活教学方式: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非常灵活,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2. 提高学习兴趣: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和游戏,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3.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实践、讨论等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能力。
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和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使课堂更加活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关注有效生成,让课堂更灵动
关注有效生成,让课堂更灵动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堂的主要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儿童是活泼生动的人,具有个体的能动性与独特性。
每个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又会有不同的发展变化,这其中就能出现与众不同的思想与行为,这些独特的言行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学生各不相同,生成也会千姿百态。
有的生成与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有些则毫无价值可言,甚至起着反作用。
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关注生成,学会激发、引领与调控课堂教学生成,关注其有价值的后续,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使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变得更灵动,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一、学会激发生成,促进目标达成《春天在哪里》一课主题活动中,我的一句“春天在哪里?你从哪儿看到了?”便引来了满堂的热烈讨论。
这个说:“小草绿了。
我在放学的路上看到小草长出的嫩芽了。
”那个说:“柳树枝条上都有一小点一小点的芽了。
”……孩子们看到了春天,听到了春天,一个个兴趣盎然。
怎样让他们更真切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体验到春天万物复苏时旺盛的生命力呢?我灵机一动,“是啊,春天来了,她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
那是一股神奇的魔力,只要她发出号令,万物都显现出生命的活力。
老师想请2名小朋友扮演春天里的事物,看看谁表演得最具生命力。
”王明乐、栗紫杭两位学生应邀分别扮演春雷、青蛙。
伴随着我的解说,两个“小不点”忙开了。
王明乐扮演春雷把眼睛瞪得很圆,猛吸了一口气,发出了“轰隆隆”的雷声,还不忘加了一个跳起来的动作,以示雷声来得猛烈。
小蜜蜂栗紫月唱着歌儿飞来了,嗡嗡嗡,嗡嗡嗡,这里停停,那里歇歇,一副采集花粉的忙碌样。
经过叙述和表演,学生对春天的美好认识加深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也更深了。
这时,再让他们唱《春天在哪里》,不用教师指点,都唱得声情并茂,教学的目标水到渠成。
“手势语”让数学课堂更灵动
“手势语”让数学课堂更灵动手势语是一种通过手、指、身体等运动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语言方式。
在数学课堂中,手势语可以起到让课堂更加灵动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都有很大帮助。
手势语能够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可见。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很多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想象。
手势语可以通过手势和动作来表示数学概念,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
教师可以用手指出直线的方向和特点,用双手的对称动作来说明对称的概念,用手势表示图形的形状等等。
通过手势语的辅助,学生可以形象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的抽象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手势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直接理解和转化的题目。
通过手势语的辅助,教师可以用简单的手势和动作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当教师用手势表示“加”、“减”、“乘”、“除”等运算符号时,学生可以更快速地理解题目的意义和运算过程;当教师用手势表示“取反”、“平方”等数学操作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变换和变化。
通过手势语的引导,学生可以更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手势语能够促进课堂的互动和交流。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
而手势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表达。
“举手”是最常见的方式,但有时学生可能因为害羞或者不善表达而不敢举手。
而通过手势语,学生可以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手势游戏、手势竞赛等活动,增加课堂互动的趣味性和活跃性。
手势语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数学知识和公式。
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公式和定理需要反复记忆和运用。
而通过手势语的辅助,学生可以用手势和动作来表示数学公式和定理,让记忆更加生动活泼。
学生可以用手指和手势来表示二次函数的顶点、平移和旋转等变换,用手势和动作来模拟三角形的相关性质等等。
通过手势语的记忆辅助,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记忆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巧用“辩论”,让语文课堂更鲜活灵动
巧用“辩论”,让语文课堂更鲜活灵动【摘要】在语文课堂中巧用辩论可以让课堂更加鲜活灵动,对学生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辩论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辩论可以促进学生团结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口才和应变能力。
通过巧用辩论,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未来,语文课堂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加注重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包括辩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关键词】关键词:辩论,语文课堂,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文学作品,团结合作,口才,应变能力,鲜活,灵动,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辩论在语文课堂的重要性辩论对学生的益处还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清晰地进行论证,善于运用逻辑和推理,这些都是逻辑思维的重要表现。
通过不断地参与辩论,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使自己能够更加合理地分析问题和进行推理。
可以说辩论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积极地推广和开展辩论教学,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语文课堂更加鲜活灵动。
就在于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提高。
1.2 辩论对学生的益处辩论在语文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辩论对学生的益处更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参与辩论,学生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思考问题,搜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从而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辩论也要求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据,促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辩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辩论中,学生需要有条不紊地组织自己的论据,建立逻辑关系,表达清晰,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更加灵动
————————————————————————————————作者:————————————————————————————————日期:
让课堂更加灵动-科学论文
让课堂更加灵动
吴蓓蓓
灵动课堂的外显特征是“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它的内核则是在人本、民主的理念引领下,通过教与学,搭建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
灵动课堂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
课堂中,教师没有准备一成不变的教案,所有的问题是开放式的,让学生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然后在交流、探究、汇报、展示、总结中找到能被大家认同的结论。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提供了一个舞台,由学生来表演,由教师来“穿针引线”,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到结论。
在教学四年级《声音的产生》一课时,笔者从个人准备、合作探究、课堂展示、课外延伸四个阶段人手,力图让课堂更加灵动。
1.个人准备——走进灵动空间
准备阶段是灵动课堂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发动和准备阶段,是其他环节的基础、前提和保障。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
(在《声音的产生》一课中,课前学生收集各种声音:高的、低的;大的、小的;悦声、噪声等。
)
师:(课堂播放几种代表性声音)请同学们猜测声音的由来。
(学生猜测声音的由来或者场景。
)
师:声音可以传递很多信息,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关于声音,你有
什么问题想问?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确定本节课研究的问题“声音的产生”。
)2.合作探究——体验灵动世界
本环节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彼此交流前概念,再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可将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是新的发现写于黑板上,最后集体归纳总结。
(教师展示材料:保鲜袋、塑料瓶、口哨、橡皮筋、钢尺。
)
师:有哪些方法能使它们发出声音?为什么这些方法能使它们发声?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最终全班交流商定。
之后,学生根据本组设计去完成实验,小组讨论结论、记录。
)
3.课堂展示——激活灵动智慧
课堂展示环节是全课的核心环节,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前两个环节对问题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提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解决,学生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会带来一些新的发现。
课堂展示,可以让每个学生敢于、乐于和其他同学分享,获得自主学习的自豪感,锻炼个体的自信心,促进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展现各个小组之间的团结协作情况,分享合作乐趣,凝聚团队精神;可以便于教师快速、准确地了解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教师要训练学生合作展示,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做展示准备。
各小组展示本组的实验情况,包括对问题的理解、收获以及存在的疑问。
教师应提示其他小组同学要倾听,适时补充、质疑、解惑或评价,通过生生互动,真正实现课堂自主高效。
学生在交流展示时,教师应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关注课堂中的每
个细节。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对于前两个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看能否解决,不要急于发表意见。
学生未能解决的,教师也不要急于讲解,应该通过进一步启发、点拨、引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于关键问题,学生未提出或是有误,教师应及时引导、指正;当学生点评不到位时,教师要做重点点评,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是好的,怎样做是不应该的,从而推进课堂的深层次发展。
(各小组上台演示他们分别用了哪几种方法使材料发出声音:敲、拍、吹、打、捏、弹等。
)
师:谁来说说产生声音时有什么共同之处?小组汇报时,其他学生倾听,自己发言时不重复之前别组汇报过的结论。
若汇报组的展示较为精彩应及时予以掌声鼓励,如果有比汇报组更好的提议可以及时补充。
(学生汇报:产生声音时的现象有抖动、颤动、振动等。
最后全班商讨,统一确定用“振动”比较准确。
最终概括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组提出:有的物品很容易观察是振动产生声音,有的很难观察到,例如吹塑料瓶发出声音,难以观察到振动这一现象。
当即有同学提出,可以“放大”振动这一现象:在塑料瓶中放入一些细小的东西,比如盐粒,这样吹起来就可以看见盐粒在塑料瓶中“跳舞”,也证明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听到这样的设计后,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鼓掌。
还有学生发现:只要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了。
发现这一秘密的小组上台演示,全班再次实验各自的材料,从而达成共识。
)4.拓展延伸——更显灵动魅力
学生在展示交流与互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练习。
在
此基础上,教师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知识盘点或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提升,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师:(用竖笛吹一段优美的旋律)请问怎么发出声音的,谁在振动?
(学生回答是空气。
)
师:同一根竖笛,都是空气在振动,为什么会吹出不同的声音呢?请课后思考,查阅相关资料。
反思:灵动课堂的教师角色意识
在灵动的课堂中,科学教师应当由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上的对话者,摒弃话语霸权,强化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
1.民主意识
很多教师对教学民主的理解是尊重学生、上课氛围宽松、对学生态度好,这只是教学民主的浅层次含义。
深层次的教学民主应该是把学生诚心诚意地作为和教师一起共建课堂的主人,双方是平等的、互相促进的学习共同体。
在灵动的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师树立民主意识,意味着教师认识到教学是师生共建的过程,意味着教学是师生心与心、智慧与智慧碰撞的过程,从而给课堂带来真正的活力。
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自主、创造、探究、合作、平等、协商、对话、共享等现代公民素养的学习,即便出现错误的认识,他也应该能真切感受到尊重和民主,从而帮助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人本意识
灵动的课堂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面对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教育对象,教师应当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搭造一个适合学生表演的舞台,既不让学生放任自流,又保证表演的顺畅与热烈。
灵动课堂要求教师通过高明的点拨艺术,润物细无声地、主动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在课堂中“穿针引线”,促进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到结论。
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成就灵动课堂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享受和收获学生充满喜悦、充满活力、充满成长味道的课堂。
江苏省南京市汉江路小学
( 2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