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理性与启蒙:论康德的教育思想体系建构

理性与启蒙:论康德的教育思想体系建构

. 理性与启蒙:论康德的教育思想体系建构理性与启蒙:论康德的教育思想体系建构林 凌(华东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 200062)摘 要:该文重点探讨在教育思想中康德如何从人性论(善恶共居)过渡到人的本质规定(道德),以及如何通过教育的途径(自然性的教育和实践性的教育)将之实现。

该文试图探索康德贯穿在教育思想中的隐微支柱:理性(理性的彻底性,一方面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得教育必定要寻求自身的终极目标,也即完备性与普世性)与启蒙(使人具有使用自身理智的勇气和决心),整体地呈现出康德关于“自由行动者”的培养何以可能的设想与规划。

关键词:理性;启蒙;康德;教育思想体系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001收稿日期:2014-11-10作者简介:林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E-mail:**************①1774年,哥尼斯堡大学根据普鲁士政府的专门命令,开设了教育学公开讲座,规定由哲学教授主讲,每周两个小时。

1776-1777冬季学期是康德首次主讲(八位教授轮流讲授结束后则开启下一轮,当某教授去世时便有后任教授接替主讲;此外,也有暂停授课的情况),前后共四次。

康德采用巴泽多(Basedow, 1723~1790)的《献给各家庭之父母及民众之父母的教育方法手册》为教材,1780夏季讲授时则改用博克(F. S. Bock, 1716~1785)的《耶稣教徒的父母和年轻教师使用的教育艺术教科书》,但“教科书不仅是用来做复述的蓝本,也不仅是用来使材料系统化的依据,而且还是争论的对象”,康德的授课都是超越固定教材的。

[详见:[苏]古留加.康德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90.] 之后,接替康德主讲的是赫尔巴特(Herbart, 1776~1841),他将轮流讲课改成了由一人主讲。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康德是德国启蒙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欧洲及世界,对教育学思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教育学思想是为了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自由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教育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本文将从康德的教育学思想中阐述教育的重要性、人类智力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康德对教育的“法则”和“方法”的看法。

一、教育的重要性康德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类资质并使之成为理性人类关键的因素,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类智力的发展。

他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这样能够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进一步发展自己。

康德认为,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格,这是通过学习道德根源和规律来实现的。

此外,教育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由意志,使其具备自主思考并在其中发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康德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没有国界和种族之分,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建立良好的品格和道德。

他在《教育的法则》中写道:“人的价值就在于他的人格。

因此,教育就是成为一个有品格的人的培养之所在。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机会均等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发现自身的价值,透过教育发现自我,实现自身潜能。

二、人类智力发展的重要性康德认为,人类的智力发展非常重要,这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智力包括评估、理解、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更准确的说,康德的教育学思想是揭示人类智慧的本质,人类的智慧应具有哲学本质,即法则和原则的智慧。

人类的智慧能够指导我们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能为人类提供稳定的道德基础。

三、康德对教育的“法则”和“方法”的看法康德认为,教育的“法则”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智力特质,包括以自由意志为基础的理论智力、实践智力、审美智力和道德智力。

这些特质实现了康德对人类智慧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明确指出人类智慧的本质。

康德的教育“方法”是指通过教育中的具体活动来培养学生这些智力特质。

这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通过问题解决和协作学习来培养技能、交流和沟通,以及通过艺术、文学和哲学的学习来培养审美和道德。

对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对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对康德教育思想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也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教育思想对欧洲的教育体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道德与自律的培养,下面我将对其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康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人。

康德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和自主思考来获得知识,而不是通过被动接受知识来实现教育目标。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估和批判,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其次,康德教育思想注重道德和自律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自律能力。

康德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使他们能够正确有序地处理各种问题和冲突。

他强调自律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自我约束和自律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康德认为自律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康德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性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注重实际应用。

康德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他认为学生在实际做中学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应用的技能。

康德教育思想中的实践性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康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尊重和平等。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应该受到平等和尊重的对待。

康德主张教育应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不论学生的社会背景和身份,都应该受到同等的教育和关注。

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使其成为独立、自由和有尊严的人。

总结来说,康德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注重道德和自律的培养,强调实践性教育,并强调个体的尊重和平等。

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道德品质和自律能力,注重实践性的教育,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尊重和平等。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是德国哲学家、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同时也对教育领域具有重大的影响。

康德的教育思想包括自由、普及、启蒙和传统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自由、独立思考及有创造力的公民,进而构建一个自由而和谐的社会。

一、自由教育思想康德主张自由教育,他认为个人应当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由和独立思考的公民。

教育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自由地探索,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

康德认为,自由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主张让学生思考与实践对生活的贡献,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和工具。

二、普及教育思想康德主张普及教育,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

康德的普及教育思想是基于平等的教育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康德认为,教育是一种公共责任。

他主张政府应该为普遍接受教育的人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

三、启蒙教育思想康德提倡启蒙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理性和自由的过程。

康德认为,通过反思和自由的思考,个人具备了处理现实世界的理性能力。

康德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现实世界,评估并理解各种现象和事件。

启蒙教育是一种启发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发挥他们的观察能力,发现和理解世界的不同层面。

四、传统教育思想康德对传统教育持负面态度,他认为传统教育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

他强调自由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而非一味地灌输知识。

康德批评传统教育的机械化教学方法和对现成知识的只是理解,而非真正的理解。

他主张教育不能仅仅是填鸭式的知识积累,而应该是学生能够自由思考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他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主张学生应该掌握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被激进地引导去探索新的领域和发现创新的思考方式。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也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被视为对个人自由、人类尊严和普遍理性的承认和发展。

本文将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重点探讨他对教育目的、方法和理想教育制度的看法。

首先,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个体的理性和才能,使其成为自主、自由的公民。

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个体应该学习道德原则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

康德主张通过推动个体发展自己的理性来培养自律和道德责任感。

他强调通过道德自由的实践,个体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并成为正确行为和决策的自主主体。

其次,康德特别强调理性的培养。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个体真正自由的基础。

因此,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个体的理性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康德提倡学习纯粹理性的原则,并强调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发展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评判。

康德还提出了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划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观点。

他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潜力,因此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发展阶段提供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例如,在早期阶段,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基础知识和道德情感上;在中期阶段,应该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在后期阶段,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

康德的教育思想还涉及到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的问题。

他认为教育制度应该保护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并提供平等的机会。

同时,教育环境应该是开放的、鼓励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

康德主张学校应该是人格培养和道德教育的场所,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

他反对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机械训练,而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性。

最后,康德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他提倡通过教育来促进道德进步和社会改革。

他相信通过教育,个体可以培养自己的理性和道德能力,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康德认为一个理想的教育制度应该是社会进步和个人自由的基础。

论教育 康德

论教育 康德

论教育康德康德是德国启蒙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致力于将理性与道德、启蒙与自由相结合,对现代欧洲哲学以及西方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康德的哲学中,教育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训练,其核心重点是通过理性的、自由的、普遍的教育来帮助人类实现统一和道德。

因此,论教育康德是对他哲学思想的重要阐述。

第一部分:康德的教育哲学康德的教育哲学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如何培养“平民”来更好地参与民主制度,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自由和道德。

他强调要向人们传授知识、道德和情感,以使其能够理性地思考和适应社会。

康德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成功的自我完善,依靠人类理性共同规定的知识结构和规范,这种规范应该是普遍、均等、自由的。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的本质特质,应该通过教育来促进人类理性发展。

因此,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是推动个人和社会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

第二部分:康德的教育目标康德的教育目标在于推动个人的道德、智力和体力的完善,在人们的自由和自治中达到统一。

他认为,教育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道德教育:康德主张通过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由本质,达到道德上的完善。

个人应该培养自己的道德兴趣和道德才能,明确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道德义务。

2.智力教育:康德认为,如何控制和利用我们的理性是启蒙的关键。

他试图培养智力上的自由和能力,以此来确立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培养人们的批判思维和理性判断。

3.体力教育:康德认为,体力教育对于个人健康、社会秩序和智力发展都是必要的。

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有利于个体发展和道德、智力、社会的自由,并提倡体育运动和锻炼。

第三部分:康德对教育的影响康德的教育哲学对后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自由、客观的,这促进了教育在社会中的发展和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与才能。

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成为现代教育话语中普遍的主题。

他辩称教育的目的是推动个人成为道德的和自由的个体,这也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伊曼努尔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

康德作为18世纪德国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其伦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康德的伦理学背景,强调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原则,即道德行为的自律性和义务论。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康德的德性理论,包括善良意志、德性作为道德行为的动力以及德性与义务的关系。

在深入探讨康德的德性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阐述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分析其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实践这些德性。

文章最后将讨论康德的这些思想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指出其在培养具有道德自律和责任感的个体方面的价值。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和讨论,本文旨在为理解康德的伦理学思想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并为其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2. 康德的德性理论每个子标题下,我们将详细探讨康德的德性理论,并分析其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这一部分的内容将基于康德的伦理学著作,特别是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以及相关的历史和当代评论。

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康德的德性理论,并探讨其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

3. 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深受其德性理论的影响,他坚信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理性和自由。

康德认为,人作为理性的存在,有能力认识道德法则,并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启发和引导人的理性,使其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在康德看来,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自我立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他强调,人应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自主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法则,并坚定地践行之。

这种自我立法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人的自由,也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康德主张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使其能够在面对各种道德困境时,能够做出符合道德法则的抉择。

康德还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他认为,虽然道德法则的遵守需要理性的指导,但情感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作为一代思想泰斗,他提出的“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哲学体系。

其实,他在教育学上,不仅以哲学家的身份经常开展讲坛,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论教育》的专著。

本文将试探康德的教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康德教育学观点(一)重视教育的目的以及价值。

在整体上,康德接受了卢梭关于教育价值的看法,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是由于教育造成的。

教育是养成人的一种活动。

因此,康德特别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这在当时实属卓见。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除了主张教育要培养人的一般本性(普遍理性)、以人类的大同理想为目的以外,他还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达,乃是道德的完善。

这一点可联想起了赫尔巴特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论,说明康德的观点至少是他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在于超越现实、满足未来。

康德针对历史上关于教育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教育是为了现实社会生活还是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点,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康德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为了现在,即把青少年培养成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的人,不管现实社会是多么的险恶,只要儿童能够应付这种现成的社会环境就可以了。

不仅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抱着这种目的,许多国家的政治家、教育家也只是着眼于现在,把现在的国家利益当作目的。

康德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远见、苟安于现状的表现,与人类的崇高使命和教育的真谛是背道而驰的。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并主张把这作为一条原则确立起来,以便证明教育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

(三)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目的的高度来认识。

康德看重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从教育的构成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考虑,而是从他的批判哲学出发,试图通过教育建立一种主体性的道德原则,让人们服从“绝对命令”,教育使人的发展达到了这一步,人便成为具有普遍理性的人了。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篇一: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TheLawofmoralityinKantsethics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条“绝对命令”,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

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

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康德教育思想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教育的思考和见解,对现代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的重要性,倡导培养个体的批判思维、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

下面就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进行总结。

首先,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自主性,即使个体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自由人。

他强调个体自主的意义,认为个体不应仅仅是被动接受外界的教育或影响,而是应该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决策来实现自我发展。

康德指出,人的自主性是其人性的重要特征,是与动物区分开的关键特点。

其次,康德强调教育应该培养个体的批判思维能力。

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理性的表现,是通过理性思考和判断来寻求真理和改进现实的能力。

批判思维使个体能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估,并通过独立的判断来决定相信什么和拒绝什么。

因此,康德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个体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做出明智的判断。

第三,康德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是个体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康德主张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感和道德责任感,使其能够通过自律和遵守道德规范来实现自由而有意义的生活。

他强调个体要自觉地遵循道德准则,而不是被外界的奖惩或利益驱使。

最后,康德教育思想还强调美育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美是纯粹感性的表达,是人类共同的享受和理解。

美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其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康德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个体对美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使其能够欣赏和创造美,并从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愉悦。

综上所述,康德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个体的自主性、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意识及美育能力。

这些核心理念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主思考能力,通过启发性的教学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
康德的《论教育学》是一部启发性的教育学思想著作,以教育者的
角度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概念、原则与职业要求,及其对后人哲学思想
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教育是熏陶和培养身心,是发展智力、社会归属感和礼仪
习惯的过程。

他坚持认为,只有在恰到好处的礼仪和法律要求下,学
生只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习惯,从而为社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康德还强调,教育者亦是学习者,他们应当从不断的反省深处学习与
熟悉,引导教育者从规则出发,以道德原则做为思考的基础,引领学
生沿着道德原则的路径发展个人的智力和能力。

重申教育者的责任,康德认为教育者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在教学的
过程中,必须克服一切阻碍,让学生感到教育既平等又尊重,为学生
提供有效的、生活实用的教育资源。

康德教育学思想的核心是,要将道德原则和法律规定融入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根据全新的道德价值观来评估自己的行为;要培养学生能够
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与分析思维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
自卫、抵抗负面的影响,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正确的思维及行
为技能。

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康德教育思想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康德对于教育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启蒙是什么》中。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智力和品德,使其成为自主、独立的自由人。

康德的教育思想可以总结如下:首先,康德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智力。

对康德来说,智力是人类最高贵的能力,它可以使人超越感性的欲望和动机,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和真理。

因此,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的品质。

康德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引导人们不依赖外部的权威和传统,而是依靠自己的理性来进行思考和判断。

其次,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

康德主张人应该具备自由和道德的品质,即能够按照理性的原则行动,而不受感性的欲望和动机的支配。

他提出了“以人为目的”的原则,即人们在行动时应该把自己和他人都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种道德原则对于人的品德养成和社会互动非常重要。

康德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使其成为自主、负责任的公民。

第三,康德强调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经验中逐步形成。

康德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力。

他提出了“自由发展”的理念,主张人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自由的选择和发展。

教育应该为个体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其能够实现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最后,康德强调教育应该注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者应该是有基本素质和道德的榜样,他们应该以身作则,引导被教育者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同时,被教育者也应该主动参与学习和发展,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规则,而是通过引导和启发,使被教育者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成长。

康德的教育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人的智力和品德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

康德论教育学心得体会(3篇)

康德论教育学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德国哲学家康德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康德的教育思想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康德教育学的体会。

一、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康德的教育思想以“人”为中心,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智慧、身体健康和审美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对康德教育思想核心的几点体会:1. 教育应关注人的德性培养。

康德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所在,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在行为上遵循道德规范。

他强调,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2. 教育应关注人的智慧培养。

康德认为,智慧是人的理性所在,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他主张,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3. 教育应关注人的身体健康。

康德认为,身体健康是人的基础,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保持健康的体魄。

4. 教育应关注人的审美能力。

康德认为,审美是人的情感所在,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

他主张,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康德教育思想的特点1. 哲学性。

康德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他强调教育应该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这种哲学性使得康德的教育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2. 实践性。

康德的教育思想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他主张,教育者应该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使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 全面性。

康德的教育思想关注人的德性、智慧、身体健康和审美能力,具有全面性。

这种全面性使得康德的教育思想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4. 自主性。

康德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时独立思考、做出判断。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首先要提到的,康德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思想是,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系统思考之上,这也是完整教育过程所必须要求的。

康德认为,只有涵盖整个个人发展阶段的系统思考,才能形成一种准确的、能够真正追求教育的价值的观点,使得教育更加有建设性、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空间。

此外,康德认为,教育应该以真理、善良和美德为核心思想,以人文社会为基础,以和谐为目标,以学习为基础。

他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自由思考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实践思维能力以及整体概念思维能力的学生,以及教授学生善良、真理和美德。

康德认为,善良和真理是教育的根本,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自由思考、实践思维、整体概念思维以及理解真理和奉行善良的能力,并发现、遵循和实践人文和社会的精神,从而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

另外,康德还认为,教育是一种永恒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他认为,在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是灵魂和思想上的熏陶,只有通过这种深刻的熏陶,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自主和最大的自由。

此外,康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而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智慧和感受力,帮助他们形成自由而健康的思想角色。

因此,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主观自由为核心,并以此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审美选择以及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等。

最后,康德也提出了“海德讲课”的概念,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和自我真理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集体和个人精神,使他们将真理与美德结合起来,成为具有品质和实践能力的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康德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很深的智慧和启示。

它将教育看做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人生经历,把真理、善良和美德作为教育的核心,以和谐和真理为目标,以学习为基础,以人文社会为基础,以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和自我真理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精神。

自由和健康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在品质、实践和道德之间取得平衡。

可以说,康德的教育思想有着强大的鼓舞作用,他更加注重整体思维,以及教育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作为一代思想泰斗,他提出的“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哲学体系。

其实,他在教育学上,不仅以哲学家的身份经常开展讲坛,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论教育》的专著。

本文将试探康德的教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康德教育学观点(一)重视教育的目的以及价值。

在整体上,康德接受了卢梭关于教育价值的看法,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是由于教育造成的。

教育是养成人的一种活动。

因此,康德特别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这在当时实属卓见。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除了主张教育要培养人的一般本性(普遍理性)、以人类的大同理想为目的以外,他还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达,乃是道德的完善。

这一点可联想起了赫尔巴特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论,说明康德的观点至少是他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在于超越现实、满足未来。

康德针对历史上关于教育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教育是为了现实社会生活还是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点,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康德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为了现在,即把青少年培养成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的人,不管现实社会是多么的险恶,只要儿童能够应付这种现成的社会环境就可以了。

不仅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抱着这种目的,许多国家的政治家、教育家也只是着眼于现在,把现在的国家利益当作目的。

康德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远见、苟安于现状的表现,与人类的崇高使命和教育的真谛是背道而驰的。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并主张把这作为一条原则确立起来,以便证明教育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

(三)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目的的高度来认识。

康德看重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从教育的构成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考虑,而是从他的批判哲学出发,试图通过教育建立一种主体性的道德原则,让人们服从“绝对命令”,教育使人的发展达到了这一步,人便成为具有普遍理性的人了。

康德的教育学观点

康德的教育学观点

康德的教育学观点
康德的教育学观点可以概括为“自主、合理、自由”的教育理念。

他强调个体应该能够自主地思考和决策,以促进合理的行为和自由的发展。

首先,康德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理性和自主能力的人。

他强调道德和良心的作用,认为人们应该凭借他们自身的意志行事,而不是被外部因素所左右。

这种自主能力应该在教育过程中被培养和发展。

其次,康德认为教育应该以理性为基础。

教育应该在理性的框架内进行,而不是被感性因素所左右。

他主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掘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他们知识。

第三,康德主张教育应该促进个体的自由发展。

他认为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而不是把他们限制在某种规定的框架内。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帮助学生成为他们所能成为的最好的人,而不是在任何方面让他们受到限制。

最后,康德认为教育应该以实践为基础。

他认为理论性的学习是不够的,实践应该与之相配合。

学生应该有机会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学习的理解并学以致用。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加容易地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总之,康德的教育学观点主张自主、合理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理性和自主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实践为基础,注重个体自由的发展。

这些观点至今仍然有启示意义,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方向。

论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这本书中,康德首先提出了教育的定义和目的。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有知识和技能的机器。

这种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者和家长往往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品格和道德的培养。

这导致了许多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丧失了道德底线,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

因此,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格和道德,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另外,康德还在书中探讨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启发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强迫的、机械的过程。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思考。

这种观点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往往过分强调考试和竞争,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压抑。

因此,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和机械地灌输知识。

总的来说,《论教育》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格和道德,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读康德论教育学心得体会(3篇)

读康德论教育学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阅读康德的《论教育学》一书后,我深感康德对教育学的深刻见解和独到思考。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使我对自己未来的教育事业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理性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理性。

他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康德看来,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2. 教育应遵循自然法则康德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法则,即顺应人的天性。

他认为,人的身心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教育者应充分了解和尊重这些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3. 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康德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在康德看来,道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幸福生活的保障。

4. 教育应注重个性发展康德主张,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兴趣,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二、康德教育思想的启示1. 教育工作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康德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要时刻牢记教育的根本目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理性、道德和个性的人才而努力。

2.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康德强调理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 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康德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发展。

4. 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康德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摘要:伊曼努尔・康德是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康德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他的教育教学观对我国现今教育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康德;《论教育学》伊曼努尔・康德是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康德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去世后由他的学生林可对其讲课笔记进行整理成《论教育学》,对随后教育学的确立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一、康德重视教育目的及价值康德受卢梭自然教育观的影响较大,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也成于“教育”――培养成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故而《论教育学》开篇就指出“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规训或训戒把动物性转变为人性等”,指出教育的目在于使用自然教育法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将人育之为“人”。

从这点出发,康德特别注重对儿童早期教育,即从襁褓中就应开始对一个孩子进行教育,这将直接影响孩子随后的发展。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主张:首先,对心灵各种能力的一般培养。

它与对个别能力相区别,它与技能和完善有关。

其次,对心灵各种能力的个别培养。

这是指对认知、感官、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及机智等能力的培养。

康德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是使学生具有完善的道德品质。

二、康德对不同阶段孩子的教育内容进行了论述康德首先指出教育指的是保育、规训及塑造在内的一切教导。

人要依次经历婴儿、儿童和学生这几个成长阶段。

还指出“天意希望人自己从自身中把善产生出来,因此对人说‘到世界中去吧,我已经给你配备了达至“善”的所有禀赋,现在要由你自己把它实现出来,因此你能否幸福就取决你自己了’。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康德教育观的核心就是围绕自然教育而展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作为一代思想泰斗,他提出的“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哲学体系。

其实,他在教育学上,不仅以哲学家的身份经常开展讲坛,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论教育》的专著。

本文将试探康德的教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康德教育学观点(一)重视教育的目的以及价值。

在整体上,康德接受了卢梭关于教育价值的看法,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是由于教育造成的。

教育是养成人的一种活动。

因此,康德特别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这在当时实属卓见。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除了主张教育要培养人的一般本性(普遍理性)、以人类的大同理想为目的以外,他还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达,乃是道德的完善。

这一点可联想起了赫尔巴特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论,说明康德的观点至少是他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在于超越现实、满足未来。

康德针对历史上关于教育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教育是为了现实社会生活还是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点,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康德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为了现在,即把青少年培养成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的人,不管现实社会是多么的险恶,只要儿童能够应付这种现成的社会环境就可以了。

不仅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抱着这种目的,许多国家的政治家、教育家也只是着眼于现在,把现在的国家利益当作目的。

康德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远见、苟安于现状的表现,与人类的崇高使命和教育的真谛是背道而驰的。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并主张把这作为一条原则确立起来,以便证明教育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

(三)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目的的高度来认识。

康德看重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从教育的构成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考虑,而是从他的批判哲学出发,试图通过教育建立一种主体性的道德原则,让人们服从“绝对命令”,教育使人的发展达到了这一步,人便成为具有普遍理性的人了。

这就是个人发展的境界和人类要追求的目标。

达到这一目标,道德教育必须由“他律”向“自律”过度。

在康德的视野里,人的自由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

自由的人是不需要管束的,因为他的行为与绝对命令融于一体,只有那些受动物的本能所支配而不明白做人的目的的人才需要管束。

如果说道德是某种约束的话,那么,从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帮助他解除身上的约束,便是形成自由人的必要环节。

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康德不同意卢梭的观点,即所谓“自然后果教育法”,而是主张对儿童进行必要的引导。

陶冶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道德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信仰,是以理性为基础去指导思想和行为,故陶冶是一种以高尚的情感去规范、引导物性和感性,并达于知性和理性的良好教育手段。

(四)肯定了智育的重要性。

康德从与道德教育的对比中,说明了智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智育是使人聪明的教育,要使人聪明,就必须注意在记忆力、判断力、理解力、思维力等方面去训练儿童,他称之为“心理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康德不仅注重儿童思维的培养,而且还特别强调遵循自然的原则。

这一点,康德与其前人一样,认为一切与自然相冲突的人为的办法都是有害的。

要形成儿童的各种心理能力,首先必须让儿童在自然状态下成为一个自由人,然后才能赋予他各种能力的教育。

在智育方法上,康德特别推崇苏格拉底方法,以训练儿童的推理能力。

他认为,不要先把知识或结论教给儿童,而是要他们从推理中作出他们自己的判断,得出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给一个青年引证一条普遍的原则,我们既可以让他从历史上找出违反这一原则的事例,又可让他找出证明这一条原则的事例,这样,他不仅理解了这一条原则,也训练了他的记忆能力,还帮助他扩展了知识体系。

(五)康德对体育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康德教育学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关于身体方面的和关于道德方面的。

身体方面即包括体育和心育两类。

体育的目的是指导身体自然生长,使身体强壮有力;心育的目的是发展心智,训练思维。

在体育的方法上,康德推崇游戏,认为“游戏不应以游戏为目的,应另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使身体增强,健康进步,更可以使他不至于有放纵的恶果”。

我们从康德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出,关于教育目的和价值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

即使是论道德教育,也是服从于他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即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应该说,这是与他的批判哲学联系得最为密切的部分,也是他与以前的教育学家所不同的地方。

在这部分内容中,他所表达的教育理念,后来成为支配欧洲教育的基本思想。

此外,关于道德教育,是康德教育思想中篇幅最长,也是论述最精细的部分,他不仅对道德教育的意义作了深层次的思考,而且试图摆脱他的批判哲学思维方式,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作了许多明确具体的论述。

在体育上,他继承了洛克的思想,从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真正身体和精神统一的“完人”的角度来论体育,其眼光更高一筹。

二、思想来源康德的教育学说与洛克、卢梭不同,倒是与泛爱派的教育主张有些相近,他在讲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多是在方法的层面对教育发表见解,这就导致了后人对康德教育学的一个基本评价,即康德的教育学与他的批判哲学没有多大的关系。

如福培特(K.Vopt)说,康德的教育学说,一部分是从他对人类学的兴趣出发,阐明他对教育目的、身心保育及道德教育诸方面的意见;另一部分是受教育思想史特别是洛克和卢梭的思想的启发,对教育方法所发表的见解。

这两部分都不是他的批判哲学的总结或超越。

然而,本人对此却有不同看法。

第一:康德的教育思想不可能不受其批判哲学观的影响。

康德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论教育》一书是康德逝世后不久由他的学生经手出版的,他成了康的论述教育思想的独立之作。

康德先是做了近十年的家庭教师,1755 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做教师,直到1797年他73岁时退休,从事了十余年的教师事业,可谓是鞠躬尽瘁。

他讲授教育学期间,正是他潜心研究批判哲学时期,本来无暇顾及教育学,可能是由于他认识到教育学的重要性,才在没有人讲授的情况下承担起这门课的讲授任务。

通过研究他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价值及道德教育的方法,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在自己的哲学思想导向下研究教育,并试图通过教育研究来反映他的人生观和哲学信念。

格罗舍在其《精神的再认与发展:教育的合法性关注》中认为,康德关于自律的道德主体的构建这一哲学思想成为他论述教育学的基本精神。

第二:康德的教育学主要来源于虔信派伦理学和卢梭的《爱弥儿》。

同时还应加上洛克和泛爱派两种教育思想以及他自己的哲学观。

从《爱弥儿》那里,康德吸收了三个方面的思想,即对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评价(如自由人、完人等观点),以及对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从他自己的哲学中,他提炼出了三个思想运用于教育:一是关于主体建构的哲学观念,二是关于先验主义伦理学,三是关于社会历史的观念。

对于第一点,康德运用于分析教育目的,提出教育对于培养一个具有和谐发展、具有高度的信心和责任心的人的重要性;对于第二点,康德在道德教育中加以具体化,并运用他所习惯的“二律背反”表达方式,分析了道德教育的诸多方法利弊相互依存的矛盾关系;对于第三点,康德将其转化为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并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上升过程,从教育方面去解决这个矛盾,就应倾向于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去选择相应的教育。

康德除了应用自己的哲学观去研究教育以外,也把自己思考哲学的方法论运用于分析教育,比如康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思维方式充满着辩证法思想,对后来德国的唯心主主义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贡献及影响康德作为哲学家,造就了一批后来者,他的两个最直接的受益者是赫尔巴特和费希特。

赫尔巴特是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职位的第一个继承者,他从康德哲学中发掘出了“统觉”心理学思想,并把它作为建立教育学的基础;又从康德教育思想中吸取了最根本的内容:研究教育的哲学思维方式和道德(或伦理学)范畴的教育目的论,从而实现了对原有的教育学理论的彻底改造,建构了一种无论在理论体系上还是在观点上或是在实际应用价值上,都臻于完备的教育学体系。

费希特则是从多方面接受了康德的影响,在哲学领域,他将康德的批判哲学方法运用于研究自己的哲学,曾受到康德的赞赏。

在教育思想上,费希特将康德的教育价值论运用于解决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问题,并通过他在柏林科学院的十四次讲演,唤醒了当时德国民众的教育意识和民族意识,为日后德国教育走向国家主义、极权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康德除了直接影响上述二人外,恐怕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教育学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即哲学教育学时代。

这不管是从历史事实上来看,还是从教育理论本身的发展逻辑来看,我们都必须承认这一点。

在教育学发展上,裴斯泰洛齐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最终在实践中的运用,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几乎所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想,都在他的实验学校中得到了检验和证明。

他的成功也向后人昭示了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在自然主义的研究方向下,人们要想超越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后来的教育学家们纷纷转向康德拓通的道路,从哲学的角度对教育学做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使得教育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新的进展。

康德以后的教育学家几乎花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用思辨的方式去探讨哲学教育学,并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从思想源头上看,这不能不是康德的教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影响的结果。

一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不在或者主要不是在具体的内容,因为这些具体的内容基于当时的历史环境,随着时代的变迁终将失去现实的意义,而在于它解决问题的特殊方式,正是这种特殊方式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我们可以选择它也可以超越它另寻他途。

以康德为例,他的部分观点放在如今来看不一定合适,但其提出的道德教育、教育的超越性对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