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课件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教学课件
。
虚 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
想 像 联 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意: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展开丰富的想 象与联想,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业:自学《十五夜望月》
一、独立完成:
1、本诗中写景的诗句是 诗句是 。抒情的 。
2、“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二、小组讨论完成练习册P40页阅读题。
第一题: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 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 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 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曰怀远的情思 表现的蕴藉深沉。
第二题: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 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 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 味了。
赏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 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愁绪。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 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也流露出词人 内心的失意之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句紧密相 接,写词人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的情景,并由此想到天 上虽有琼楼玉宇却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写出了作者对人 间生活的赞美。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让他无 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对人生终究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 了这种虚无的画景,将失意的情绪化于清风明月之中。
中秋咏月词三首16ppt
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传统节日的认 知和了解。
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活动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节日活动,如中秋赏月、端午龙舟赛等,吸引公众参与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推广传统节日文化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宣传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节日。
中秋咏月词三首16
contents
目录
•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 诗词内容解析 • 诗词风格与特点探讨 • 意象手法与审美价值分析 • 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挖掘 • 现代意义与社会价值思考
01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中秋节历史渊源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 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 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手法运用
情景交融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融入其 中,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内 心世界。
虚实相生
诗人在描绘明月时,往往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对明 月的形态、光影等细节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
其他手法
诗人还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词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03
李白(701年-762年) ,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 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 有九百多首,现在《李 白全集》收录1010首。
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 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 ,“李白词”享有极为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传统节日的认 知和了解。
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活动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节日活动,如中秋赏月、端午龙舟赛等,吸引公众参与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推广传统节日文化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宣传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节日。
中秋咏月词三首16
contents
目录
•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 诗词内容解析 • 诗词风格与特点探讨 • 意象手法与审美价值分析 • 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挖掘 • 现代意义与社会价值思考
01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中秋节历史渊源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 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 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手法运用
情景交融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融入其 中,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内 心世界。
虚实相生
诗人在描绘明月时,往往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对明 月的形态、光影等细节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
其他手法
诗人还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词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03
李白(701年-762年) ,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 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 有九百多首,现在《李 白全集》收录1010首。
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 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 ,“李白词”享有极为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滋理寞无
桂花浮玉,正味 在
还 乱
梧 桐
言 独
月满天街,夜心 , 深 上
凉如洗。风泛头 。
是 离
院 锁
西 楼
须眉并骨寒, 愁 清 ,
人在水晶宫里。, 别
秋 。
月 如
是剪钩
一不,
般断寂
赏咏 析月 交词 流赋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艾青
2024/10/31
• 艾青,原名蒋海澄。艾青的诗, 往往较多的把个人的悲欢融合 到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 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 民的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 出表现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 求和讴歌。
延
月亮。
伸
海上明月、
水中望月
沙漠月升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李商隐《代赠二首》 “同来望月人何在, 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暇《江楼有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揣摩欣赏
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 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生动, 想象力丰富。
这首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 和怀想。
想像
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 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十四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三
·
中秋咏月诗十五夜望月 词水 调 歌 头三我 的 思 念 是首
圆
中秋咏月词三首16ppt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赏析《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 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 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 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 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 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 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 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我的思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 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3、 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 4、 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 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6、 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 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赏析《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 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 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 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 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 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 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 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我的思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 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3、 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 4、 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 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6、 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 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资料PPT课件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 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 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但诗人不用直 接的方式,而用疑问的口吻,明明是自己 在对月怀人,却偏说“秋思落谁家”,这 样就把自己对月怀人的情思表达的蕴藉深 沉。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 给人以动态的形象的感受,似乎看见了那 恼人的秋思随着月的银辉一起洒落人间。
二、探究主旨 1.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己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 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2.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 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 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 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 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水调歌头》是一首世 代相传的“中秋词”, 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 的。这时,苏轼因与王 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 廷,来到“寂寞山城” 密州,已经整五年了。 政治失意,妻子亡故, 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心 中十分苦闷,于是借询 天问月排遣愁绪。
水 调 歌 头(宋)苏轼
/ / /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月”的别称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 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
中秋的来历
1.能快速会背前两首诗词。 2.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探究主旨 1.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己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 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2.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 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 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 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 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水调歌头》是一首世 代相传的“中秋词”, 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 的。这时,苏轼因与王 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 廷,来到“寂寞山城” 密州,已经整五年了。 政治失意,妻子亡故, 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心 中十分苦闷,于是借询 天问月排遣愁绪。
水 调 歌 头(宋)苏轼
/ / /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月”的别称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 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
中秋的来历
1.能快速会背前两首诗词。 2.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
民俗传统
中秋节当晚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传统习俗深入人心。
咏月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
好姻缘,出相思,泪阑干, 忍相离。 玉楼月,弄明月, 弄清辉,长相思。
咏月诗词的文化传承
1
当代咏月的新创作
2
当代文人也继承并发扬了咏月的传 统,创作了许多新颖而充满情感的
咏月诗词作品。
古代咏月的经典作品
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等留下了众 多经典的咏月诗作,在后世产生了 广泛影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课 件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与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件介绍了中秋节 的起源、传统习俗以及咏月诗词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传承。
中秋节的起源
历史背景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是为了庆祝丰收和感谢月亮的神秘力量。
传说故事
一个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仙女变成了月亮上的仙子。
咏月诗词的艺术特点
1 表达情感的方式
咏月诗词通过独特的 音韵和意境,传递出 作者对美好事物及情 感的追求。
2 描绘月亮的形象
借助生动的形容词和 比喻手法,咏月诗词 将月亮描绘得如何光 辉、女性、神秘等。
3 展现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
咏月诗词是中华文化 中的瑰宝,反映了中 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 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中秋节当晚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传统习俗深入人心。
咏月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
好姻缘,出相思,泪阑干, 忍相离。 玉楼月,弄明月, 弄清辉,长相思。
咏月诗词的文化传承
1
当代咏月的新创作
2
当代文人也继承并发扬了咏月的传 统,创作了许多新颖而充满情感的
咏月诗词作品。
古代咏月的经典作品
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等留下了众 多经典的咏月诗作,在后世产生了 广泛影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课 件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与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件介绍了中秋节 的起源、传统习俗以及咏月诗词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传承。
中秋节的起源
历史背景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是为了庆祝丰收和感谢月亮的神秘力量。
传说故事
一个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仙女变成了月亮上的仙子。
咏月诗词的艺术特点
1 表达情感的方式
咏月诗词通过独特的 音韵和意境,传递出 作者对美好事物及情 感的追求。
2 描绘月亮的形象
借助生动的形容词和 比喻手法,咏月诗词 将月亮描绘得如何光 辉、女性、神秘等。
3 展现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
咏月诗词是中华文化 中的瑰宝,反映了中 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 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1 苏教版 (共26张PPT)
理解诗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关于小序: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 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 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 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 由)又长达六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 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 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 “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清风明月, 家家团圆之时,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 边的弟弟苏辙。这小序即交代了作此 词的理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诗人苏轼,他在政治如此失意之时, 也没有完全消沉,而愈显豁达开阔,他在 亲人多年离散的中秋之月下,也没有过分 沉浸在孤独中不能自拔,而是借月送去美 好的祝福。 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对苏轼、对自己、对其他……)
表达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能 力 训 练
结合下面的图片,任选一幅, 发挥联想与想像,描写画中的 月亮。
想像
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 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词作于丙辰(1076)年中 秋节,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 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 由己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明此银暮 月生汉云 明此无收 年夜声尽 何不转溢 处长玉清 看好盘寒 。,。,
滋理 寞 无 味还 梧 言 桂花浮玉, 在 乱 桐 独 心, 深 上 正月满天街, 头是 院 西 夜凉如洗。 。 离 锁 楼 清, 风泛须眉并 愁 ,秋月 骨寒,人在 别 。 如 水晶宫里。 是 剪 钩 一不, 般断寂 ,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精选教学PPT课件
但愿人长久
王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你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 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
一个不是好人”。
有人这样总结你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 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啊,苏东坡,你的一生比之常人,有太多太多 不幸,可是你却能以你广阔、博大的胸怀一一
化解,为后世留下一个光辉的形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谢大家!
先忍受寂寞再当高手 性格决定命运。我就是个内向、安静、骨子里要强的人,有人称我为“寂寞高手”。 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个画家。我3岁开始学画,那时候,父母去上班,因怕我一人在家不安全,就把我反锁在家里,一锁就是一整天,而我就安安静静地呆在家里画画,一画也是一整天。从那时起,我就养成了独处和静思的习惯。至今,我的朋友也不多。朋友多的话难免要应酬,应酬就要进入嘈杂的公共场所和方方面 面的人接触,这 样既占用我练球的时间,也不符合我的个性。我一个人呆在家里看书、看搞笑碟片,吃点零食,偶尔陪妈妈逛街。压力特别大的时候练练瑜伽,一个人静静地打坐,听听轻松的音乐减压,就是我很享受的业余生活状态。 现在想想,安静的人真的很适合做职业台球手,因为打台球需要很专注,凝神思考,耐得住性子,不急不躁,心理素质要特别稳定……而这些,我都具备。如今,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不多,我偏是其中之一。所以说,先忍受寂寞,再当高手吧。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王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你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 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
一个不是好人”。
有人这样总结你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 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啊,苏东坡,你的一生比之常人,有太多太多 不幸,可是你却能以你广阔、博大的胸怀一一
化解,为后世留下一个光辉的形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谢大家!
先忍受寂寞再当高手 性格决定命运。我就是个内向、安静、骨子里要强的人,有人称我为“寂寞高手”。 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个画家。我3岁开始学画,那时候,父母去上班,因怕我一人在家不安全,就把我反锁在家里,一锁就是一整天,而我就安安静静地呆在家里画画,一画也是一整天。从那时起,我就养成了独处和静思的习惯。至今,我的朋友也不多。朋友多的话难免要应酬,应酬就要进入嘈杂的公共场所和方方面 面的人接触,这 样既占用我练球的时间,也不符合我的个性。我一个人呆在家里看书、看搞笑碟片,吃点零食,偶尔陪妈妈逛街。压力特别大的时候练练瑜伽,一个人静静地打坐,听听轻松的音乐减压,就是我很享受的业余生活状态。 现在想想,安静的人真的很适合做职业台球手,因为打台球需要很专注,凝神思考,耐得住性子,不急不躁,心理素质要特别稳定……而这些,我都具备。如今,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不多,我偏是其中之一。所以说,先忍受寂寞,再当高手吧。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秋语文七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
苏轼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 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 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谪居海南儋州三年,带领乡民 挖井取水,减少疾病;改变生产 习俗,推行文化教育。虽过着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 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悲 惨生活,却随遇而安,超然物外, 深受海南人·民爱戴。
第二题: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 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 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 味了。
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 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 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 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 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 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所以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 一番宽慰的话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如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 样,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洒脱 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结束句“但愿 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 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 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虚 景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实 景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秋语文七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精品课件
关于小序: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 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 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 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 由)又长达六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 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 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 “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清风明月, 家家团圆之时,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 边的弟弟苏辙。这小序即交代了作此 词的理由。
琼楼玉宇
美玉做成的楼宇。这里指想像中的仙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
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婵娟,这里指月亮。
合作探究: 体会诗情
1、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两句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头 我的思念是圆的
序言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5.ppt
2020/9/29
13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品 析
抒情。但诗人不用直接的方式,而用疑问的 口吻,明明是自己在对月怀人,却偏说“秋 思落谁家”,这样就把自己对月怀人的情思 表达的蕴藉深沉。一个“落”字,新颖妥帖, 不同凡响。给人以动态的形象的感受,似乎 看见了那恼人的秋思随着月的银辉一起洒落 人间。
体味诗歌的意境
揣摩诗歌的语言
2020/9/29
11
配乐朗诵: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2020/9/29
12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赏 析
这两句写景,点明了望月的环境,渲染了中 秋望月凄清冷寂的特定的气氛,把读者带进 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为后两句 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中秋咏月 诗词三首
2020/9/29
1
中秋的来历
▪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 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 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 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 节又叫“仲秋节”。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 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 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2020/9/29
14
艾青
2020/9/29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原名蒋海澄。艾青的诗, 往往较多的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 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 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 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对 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
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
8
名句列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汇总课件
作。
06
中秋咏月诗词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 价值
中秋咏月诗词对现代人的启示与影响
培养情感表达
激发审美意识
中秋咏月诗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引导 现代人关注情感表达,学会珍惜亲情、 友情和爱情。
中秋咏月诗词的美学价值,能够激发 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提升对美的追求 和欣赏能力。
增强文化认同感
中秋咏月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有助于增强现代人对中华文 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苏轼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
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诗歌风格独特, 既有豪放派的豪放,又有婉约派的柔情。中 秋咏月诗词是他在官场失意时创作的,通过 月亮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历史意义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咏月诗 词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他的诗 歌风格和创作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容与主题
01
02
03
内容概述
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赞美 和对其时序变化的感慨,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 时光流逝的感慨。
主题分析
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是对人 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 留恋。
总结
苏轼通过《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传达了对人生和 时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 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留恋。
中秋咏月诗词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经典文化
中秋咏月诗词的传承,有助于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经典文 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创新表达方式
在传承的基础上,中秋咏月诗词 可以结合现代艺术手法和科技手 段进行创新,以更符合现代审美
的方式呈现。
06
中秋咏月诗词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 价值
中秋咏月诗词对现代人的启示与影响
培养情感表达
激发审美意识
中秋咏月诗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引导 现代人关注情感表达,学会珍惜亲情、 友情和爱情。
中秋咏月诗词的美学价值,能够激发 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提升对美的追求 和欣赏能力。
增强文化认同感
中秋咏月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有助于增强现代人对中华文 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苏轼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
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诗歌风格独特, 既有豪放派的豪放,又有婉约派的柔情。中 秋咏月诗词是他在官场失意时创作的,通过 月亮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历史意义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咏月诗 词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他的诗 歌风格和创作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容与主题
01
02
03
内容概述
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赞美 和对其时序变化的感慨,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 时光流逝的感慨。
主题分析
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是对人 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 留恋。
总结
苏轼通过《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传达了对人生和 时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 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留恋。
中秋咏月诗词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经典文化
中秋咏月诗词的传承,有助于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经典文 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创新表达方式
在传承的基础上,中秋咏月诗词 可以结合现代艺术手法和科技手 段进行创新,以更符合现代审美
的方式呈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 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 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8/18/2020
2
8/18/2020
水调歌头苏轼
❖ 水调歌头,词牌名。清朝 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 隐丛话》里曾道:“中 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眉州(今属四川)人。 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与 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 为唐宋八大
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
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
变得浓郁起来。
14
赏析
配乐初读诗歌
思考:作品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联想?
理解作者的感情 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揣摩诗歌的语言
8/18/2020
15
我的思念是圆的
▪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8
名句列举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曹植《怨歌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丝真珠月似弓
中秋咏月 诗词三首
1
中秋的来历
▪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 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 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 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 节又叫“仲秋节”。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 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 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欢乐的 骨肉分离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8/18/2020
16
口头训练
❖ 比较阅读 三首关于中秋节的作品,你最喜欢哪一首,
为什么?(要说出最喜欢某首的原因,从 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加 以阐述)
8/18/2020
❖ 本诗题作“十五望月寄杜郎中”
8/18/2020
10
赏析
领会诗歌的意思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雪。萧 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停下来,它们 终于适应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明月当空, 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 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但同是 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 的。
体味诗歌的意境
揣摩诗歌的语言
8/18/2020
11
配乐朗诵: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8/18/2020
12
这首诗歌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了形象的语言, 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 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 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 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非常委婉动 人。
----唐白居易《暮江吟》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 唐徐凝《忆扬州》
8/18/2020
9
十五夜望月王建
❖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 许州人(今河南许昌)。唐代 宗大历十年进士。一生困顿, 晚景尤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 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 诗多方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 面貌,揭露同志阶级的暴行。 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 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 《王建诗集》。
17
作业
一、联想训练:
⑴中秋节这样美好的夜晚,你会想到了哪些, 简单说说。(注意联想的合理性)
⑵冬日夜晚,寒气袭人 。我坐在温暖的教室 里,思绪万千……
二、背诵《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 两首诗词
8/18/2020
18
感谢您的阅读! 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本 文档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 改调整及打印。 欢迎下载!
8/18/2020
13
艾青
8/18/2020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原名蒋海澄。艾青的诗, 往往较多的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 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 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 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对 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
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
情景交融。
8/18/2020
5
(再读音乐欣赏)驱谴想象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哪些地 方运用了想象和联想?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朱阁、
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明月 青天 宫阙 琼楼玉宇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8/18/2020
6
联想:有一个事物想到另外一个事 物。比如:由天 上的星星联想到路上的街灯。 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是:明亮
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比如:有 天上的星图形状,由此及彼的想象出牛郎 织女的故事。
8/18/2020
7
理解词的主题
❖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 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 念头,表现了旷达和乐观的情致。
❖ 想一想:你还知道其他关于“月亮”的诗句吗?
8/18/2020
家之一。 3
背景介绍
❖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 兼怀亲人的抒情之 作。当时苏轼41岁, 为密州太史,政治 上很不得意,与其 弟子由已六七年不 见,心情郁郁寡欢。
8/18/2020
4
赏析
(配乐朗诵初读)疏通文句
讨论: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
的联系何在?
上阕:月下引酒(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阕:对月怀人(抒情)
8/18/2020
2
8/18/2020
水调歌头苏轼
❖ 水调歌头,词牌名。清朝 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 隐丛话》里曾道:“中 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眉州(今属四川)人。 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与 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 为唐宋八大
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
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
变得浓郁起来。
14
赏析
配乐初读诗歌
思考:作品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联想?
理解作者的感情 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揣摩诗歌的语言
8/18/2020
15
我的思念是圆的
▪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8
名句列举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曹植《怨歌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丝真珠月似弓
中秋咏月 诗词三首
1
中秋的来历
▪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 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 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 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 节又叫“仲秋节”。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 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 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欢乐的 骨肉分离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8/18/2020
16
口头训练
❖ 比较阅读 三首关于中秋节的作品,你最喜欢哪一首,
为什么?(要说出最喜欢某首的原因,从 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加 以阐述)
8/18/2020
❖ 本诗题作“十五望月寄杜郎中”
8/18/2020
10
赏析
领会诗歌的意思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雪。萧 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停下来,它们 终于适应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明月当空, 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 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但同是 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 的。
体味诗歌的意境
揣摩诗歌的语言
8/18/2020
11
配乐朗诵: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8/18/2020
12
这首诗歌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了形象的语言, 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 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 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 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非常委婉动 人。
----唐白居易《暮江吟》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 唐徐凝《忆扬州》
8/18/2020
9
十五夜望月王建
❖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 许州人(今河南许昌)。唐代 宗大历十年进士。一生困顿, 晚景尤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 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 诗多方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 面貌,揭露同志阶级的暴行。 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 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 《王建诗集》。
17
作业
一、联想训练:
⑴中秋节这样美好的夜晚,你会想到了哪些, 简单说说。(注意联想的合理性)
⑵冬日夜晚,寒气袭人 。我坐在温暖的教室 里,思绪万千……
二、背诵《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 两首诗词
8/18/2020
18
感谢您的阅读! 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本 文档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 改调整及打印。 欢迎下载!
8/18/2020
13
艾青
8/18/2020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原名蒋海澄。艾青的诗, 往往较多的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 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 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 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对 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
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
情景交融。
8/18/2020
5
(再读音乐欣赏)驱谴想象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哪些地 方运用了想象和联想?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朱阁、
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明月 青天 宫阙 琼楼玉宇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8/18/2020
6
联想:有一个事物想到另外一个事 物。比如:由天 上的星星联想到路上的街灯。 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是:明亮
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比如:有 天上的星图形状,由此及彼的想象出牛郎 织女的故事。
8/18/2020
7
理解词的主题
❖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 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 念头,表现了旷达和乐观的情致。
❖ 想一想:你还知道其他关于“月亮”的诗句吗?
8/18/2020
家之一。 3
背景介绍
❖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 兼怀亲人的抒情之 作。当时苏轼41岁, 为密州太史,政治 上很不得意,与其 弟子由已六七年不 见,心情郁郁寡欢。
8/18/2020
4
赏析
(配乐朗诵初读)疏通文句
讨论: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
的联系何在?
上阕:月下引酒(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阕:对月怀人(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