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萌发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的萌发说课稿

巩小龙08507173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大胆、好动、敢问敢讲,本节课通过分课前实验析案例,展示查阅资料、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注意的品质。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潜能。通过设计探究方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

二、教学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科学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得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并培养科学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把探究性学习与基础知识的教学统一起来,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建构概念、理解概念,既培养了能力,又重视了知识的掌握,这样才能把新课程落实到实处。[1]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探究式教学的以探究为主,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等,它提倡学生去想、去做,并允许学生得出深浅不一的结论,不搞一刀切,这就有可能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处于活跃、激发状态,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巨大潜能,对一个问题能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思考并生疑、释疑。留给学生思考空间,而不是使课堂成为教师精心设计的“一言堂”。[2]

三、教材分析、课标解读和内容分析

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2] “科学探究”被放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十个主题的首位,目的是强调教师要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其他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自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1]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

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实验;第二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过。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1)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和寿命之内。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2)种子的萌发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萌发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初一的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虽然不是重点,但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种子的休眠是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暂时的休眠正是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萌发。这种特性对于保证植物种类的繁衍是有巨大意义的。关于种子休眠的意义,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不然他们会感到这是不可思议的。[2]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2、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2]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1]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2、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2]

五、重点难点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和对照实验的设计。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2]

六、教学方法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提出一个故事----中国千年古莲子发芽之谜,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萌发的问题中。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课堂上总结学生实验的不足,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然后在课上让学生讨论完整的准确的实验设计思路,课下之后在学校一周再次进行种子萌发实验。

1、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需要同学们在课上完成好实验设计,课下完成实验并记录分析,下周同时间课上老师总结,完成本堂课的知识学习,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与本节课其它知识的学习。

2、在种子萌发的三个外界条件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这两项的原因,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至于种子萌发需要空气的原因,则比较抽象,要涉及到呼吸作用的概念,由于呼吸作用的概念要通过今后的不断学习才能逐步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不易把这个概念讲的过于透彻,可以结合种子萌发的实验,分析一下在室温下完全浸没在水中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时间一长,种子还会腐烂。这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有机物的转变和运输,胚细胞对有机物的吸收、利用以及长成幼苗等生命活动,都需要有氧,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才能保证这些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水中缺乏氧,种子就不能进行呼吸,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就不能进行,种子也就不会萌发,甚至死亡。

3、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通过实物观察了解到,但教师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出萌发条件(外界)促使种子内部有机物(内因)的转化并被细胞吸收,确保胚根、胚轴、胚芽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最后使胚发育成幼苗,帮助学生树立起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观点。[2]

七、教学过程:

种子萌发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个探究活动的教学。种子的萌发需要时间,在一个课时里得出实验结论显然不可能,第一课时完成实验设计、课下完成实验、下周的这节课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课上通过讨论、探究式学习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从而掌握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 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七年级学生较难以理解。

单元学习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