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性原则的探析
直观性原则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直观性原则对家庭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c70100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0.png)
直观性原则对家庭教育的启示直观性原则对家庭教育有如下启示:1.教育内容多元化和综合化,当我们谈及家庭教育时,似乎会产生一些误读。
一部分家长认为它仅仅承担教会孩子说话、吃饭.认字和懂礼貌等基础性工作,而没有把它视为一项复杂和精细的系统性工程。
还有很多中国家长们则容易把教育目标单一化,即重点关注智力教育,忽视那些非智力因素方面。
事实上,孩子的身心健康与智力教育具有同等重要性。
教育,绝不单单是文化知识教育。
直观性原则在内容上的特点,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和启示。
家庭教育应该在内容上涉及品德教育.认知教育及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品德教育既包括家长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学会关爱和分享,也应该对礼仪.习惯和规则性等内容有所涉及;认知教育除了对一般常识性内容的掌握外还需要包含亲近白然与艺术实践等多项心智能力的开发和锻炼;同时,通过社会教育帮助孩子与人和谐交往,正确表达自我意识,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压力,在逆境和挫折中积极进取。
如果说品德教育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那么认知教育和社会教育则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事。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元的社会之中,同时社会生活作为认知的源泉也不断丰富我们认知的内涵。
因此,家长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全方位、多视角地接触社会,通过将信息整合并融会贯穿于整个家庭生活当中,为他们创造-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
真正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无疑会塑造全面和健康的人格。
2树立平等尊重的亲子观,尊重与自由是衡量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直观性原则我们看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孩子普遍被父母视为独立.完整的个人,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兴趣和自尊心。
正因为保证了家庭成员的人格平等,父母与子女间彼此之间才不会产生心理隔阂.孩子能够畅所欲言,其主体性便得以充分的发挥。
事实上,允许孩子与自己进行平等的探讨和辩论,不仅是互爱的一种体现,而且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分辨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局限性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局限性](https://img.taocdn.com/s3/m/e785a344e45c3b3567ec8bfd.png)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局限性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常讨论教学原则,其中有一条被称为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最初起源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在这部被认为是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教育学著作中,提出了关于教学原则的一个体系,书中列述了29条原则。
其中就包括了后来由凯洛夫正式称之为直观性原则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基于对感官的作用的重视,基于对感性认识在人的认识中的影响的看重。
所以夸美纽斯提出了“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
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事物都应该放到听官的跟前。
气味应当放到嗅官的跟前,尝得出和触得着的东西应当分别放到味官和触官的跟前”。
并且他说这是“一条金科玉律”。
一、直观性原则的积极意义直观性原则实际上是明确肯定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地位。
一般来说,许多认识是起始于感性,起始于直观的。
感性材料越丰富,越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直观不只是用眼睛的直接观察,还有用其他感官的直接感知。
因此,直观实际上就意味着直感,直接的感悟。
比直观和直感有更广泛内容的是直觉。
直观、直感都属于直觉,但直觉之中有并非直观、直感的内容,比如说顿悟、灵感。
顿悟、灵感并不直接源于直观。
直觉是直接的觉察,它与逻辑思维相对。
非逻辑的认识活动基本上可归结于直觉。
直观、直感的充分发展有利于直觉的发展。
直觉能力很强的人并不一定需要丰富的感观材料,并不需要看见的东西很多。
他们往往有自己内省的“感观材料”,内省的“形象事物”,依据这些内省的直觉材料就能生成顿悟或灵感。
这些内省的因素又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感性材料。
直觉能力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宝贵的部分。
甚至,一个人的创造力如何,主要取决于他的直觉能力。
在我们比较了直观、直感、直觉的概念之后,也可以进一步明白,直观是具有基础性作用的。
虽然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与其直观材料的多少并不是成正比关系的,但是,没有一定的感性知识,这种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人们的内省的感性材料与外观的感性材料并不是完全无关,毕竟,后者的丰富与充实有利于前者的生成和扩展。
浅谈直观性原则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直观性原则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d86c7744bcd126fff6050b4c.png)
浅谈直观性原则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摘要】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知识。
【关键词】直观性;美术教学;语言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知识。
美术鲜明生动的造型和富有情趣的色彩具有直观感人的艺术魅力,更应该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减少学习抽象概念的困难,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得到知识的提高。
那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运用直观性原则呢?直观的语言、手势。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要求教师除了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以外还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不但要规范,而且要准确、精练;不但要通俗易懂还要形象生动;不但要简洁明快又要合乎逻辑。
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语言要准确,字斟句酌,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悲剧的震撼力,要让他们带着沉重的心情走进二战中的格尔尼卡小镇。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认真准备,细心推敲,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直观美、意境美,增加课堂教学感染力,引起学生共鸣。
另外手势是人体强有力的表情器官,教师还可以用手势传递心声表达特定含义,比如可以用手势比划事物的大、小、方、圆,用摇头表示否定,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许等等。
得体的语言和手势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强课堂魅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直观的教具。
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教具在美术课堂上是不可缺少的。
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教具会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身心,开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兴趣,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育学直观性原则案例(3篇)
![教育学直观性原则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a32b7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0b.png)
第1篇一、引言直观性原则是教育学中的一种基本教学原则,它强调在教学中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直观性原则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某小学四年级一班,共有学生30人。
该班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以下问题:1.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深刻;2.缺乏数学思维;3.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较弱。
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决定采用直观性原则,结合实际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案例实施1. 案例一:分数的认识(1)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教学过程:①导入:教师出示一张饼,将饼分成若干份,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表示饼的其中一份?②演示:教师用实物(如蛋糕、饼干等)展示分数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数。
③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实物表示分数,如用苹果表示分数的$\frac{1}{2}$。
④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2. 案例二:面积的计算(1)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过程:①导入: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纸的面积。
②演示:教师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面积。
③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面积。
④讨论: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3. 案例三:几何图形的认识(1)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教学过程:①导入:教师出示各种几何图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②演示:教师用教具展示各种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几何图形。
③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纸制作各种几何图形,并描述其特征。
浅析直观性原则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浅析直观性原则的优越性和局限性](https://img.taocdn.com/s3/m/168efdd4da38376bae1fae03.png)
浅析直观性原则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姓名:朱曦培训学校: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培训班级:一班学号:122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常讨论教学原则,其中有一条被称为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是针对教学中的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学生在教学中是以学习前人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的。
这些书本知识的真理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必然是存在相当的差距的,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
由于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距离,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必然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
直观性原则的意义正在于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本文拟从直观性原则的历史考察及其优越性及直观性原则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加以分析探讨。
关键词:直观性原则历史考察优越性要求摘要 (2)关键词 (2)一.引言 (4)二.直观性原则的历史考察 (4)(二)1.荀子 (4)(二)2.夸美纽斯 (4)(二)3. 凯洛夫 (5)三.直观性原则的优越性 (6)四.直观性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6)(四)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7)(四)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7)(四)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7)结语 (8)参考文献 (9)一.引言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学生在教学中是以学习前人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的。
但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必然是存在相当的差距的,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
而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具体过渡到抽象,完全没有感性认识和具体形象做基础和支撑,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纯粹理论知识的。
由于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距离,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必然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
直观性原则的意义正在于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直观性原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直观性原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9d3d19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6e.png)
直观性原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学是一门抽象、抽象和逻辑性强的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
在数学教学中遵循直观性原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本文将探讨直观性原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一、直观性原则的定义和基本理念直观性原则,即在教学中强调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知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应用。
这一原则强调通过图像、实物等直观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和思维模式。
直观性原则的基本理念是:直观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基础,直观是思维的载体和媒介,直观是推理的依据和支撑。
直观性原则突出了学习的可视性和感性性,强调给学生提供感知和思维的材料,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二、直观性原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利用实例引入概念在引入新概念时,可以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概念时,可以通过实际的平行线图形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平行线的特点和性质。
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感知并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和特性。
2.运用图像辅助解题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图像的方式呈现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解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时,可以利用图形演示等腰三角形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像找到规律并解题。
3.实物引导抽象思维对于抽象概念和知识,可以借助实物来引导学生的抽象思维。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实物或模型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和应用。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
4.多角度呈现知识内容直观性原则强调学习的可视性和感性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多角度呈现知识内容。
通过多角度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以多种方式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面几何图形”的时候,可以通过平面图、实物模型等方式来呈现,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感知和理解。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8212d53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4.png)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理念,它让学习者不仅能够认识到新知识的内涵,还能理解新知识的内在逻辑,并且能够快速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掌握知识。
直观性教学法通过形象化、拆解化、关联性、联想性等方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直观性教学原则的概念直观性教学原则是一种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以可直观出现、容易记忆、能正确理解的形式表现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让学习者通过形象化的表象、关联的网络,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能)融会贯通。
二、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1、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是一种能够让学习者直观感受教学内容的工具,并且对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习者以视觉化、听觉化的方式理解所学知识。
2、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背景知识和掌握的特征,把知识结构融合到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建筑性思维的知识网络,提高学习效率。
3、注重学生认知过程:教师应当注意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方式,通过探究、研讨等活动,让学生能够认知到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从而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效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三、直观性教学原则的社会效应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拓展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迅速掌握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实际应用,并且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树立完善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更多的关爱。
四、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建议1、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教师应将学生的兴趣特征结合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有趣,更加有效;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有实际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3、重视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学习质量,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在课上不断做好测评,引导学生有规律地进行复习和学习;4、完善评价体系:每学期完成学习任务给学生根据学习情况掌握自身学习状况,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体系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加有效。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0d9abb7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5.png)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直观性原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学原则。
它强调通过直观的手段,让学生能够直接感知物理现象和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这一原则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作用。
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他们对于直观、具体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兴趣和理解,而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往往感到难以捉摸。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为他们进一步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直观性原则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
其中,实验教学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种方式。
物理实验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过程,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实验数据,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表面上的运动情况,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
此外,多媒体教学也是直观性原则的重要体现。
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
比如,在讲解“电流的形成”时,通过播放动画展示电子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电流的概念。
实物演示也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实物教具,如模型、标本等,向学生展示物理现象和物体的结构。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教师使用凸透镜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位置的物体所成的像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除了以上方法,教师还可以运用生活实例来进行直观教学。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许多物理现象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
例如,在讲解“压强”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书包带做得比较宽、刀刃为什么要磨得很锋利等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压强的知识。
在运用直观性原则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确保直观材料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直观性原则的探析
![直观性原则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9e2738a32d7375a41780cb.png)
直观性原则的探析【摘要】对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古今中外教育家都作过非常精辟的阐述。
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直观教学的运用也更为广泛和重要,使直观对象本身和人的感官本身的局限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为直观教学原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直观性;原则;教学1 直观性原则的历史考察1.1 荀子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中,抽象说教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也有类似直观原则所要求的方法和思想。
中国古代一些蒙养教材就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况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廖”,提出了在学习中不仅要做到闻之更宜见之,才能博而不谬。
但是,明确地把直观性作为教学原则,主要是由于近代朴素唯物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由资产阶级教育家在改革中世纪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2 夸美纽斯在西方教育史上,一些教育思想家或教育家如伊拉斯谟、莫尔、康帕内拉、拉伯雷等人曾经谈到过直观性原则,但那只是在经验上运用直观,并未给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夸美纽斯第一次以法兰西·培根的感觉论为基础,从理论上对直观性原则作了论证。
他认为事物的存在先于认识,认识是存在的反映,直观性的教学可以保证教学来得容易、迅速、彻底。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生亲身感觉得来的知识,才是确切的知识;从书本上和教师的讲解得来的知识是不可靠的,不是真实的知识。
1.3 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也十分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但他不同于夸美纽斯,他还强调必须把直观得到的感觉印象上升为概念,而且认为应该把直观教学作为感官训练的手段。
他创造的算术教学的直观教具——算术箱,至今仍有现实价值。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过程中,裴斯泰洛齐“确立了一个最高的教学原则,即感觉印象是一切知识的绝对基础”,即直观性原则。
1.4 第斯多惠第斯多惠在《德国教育教育指南》一书中论述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直观性原则。
第斯多惠反对当时学校中所实施的空洞无用、脱离实际的教学,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出发,认为直观性原则是“革新课堂教学的主要的原则”。
教育学案例_直观性原则(2篇)
![教育学案例_直观性原则(2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813be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7.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直观性原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教师通过直观手段,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将以一堂小学语文课为例,探讨直观性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
课文讲述了一只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动物,最终找到妈妈的感人故事。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亲情、友情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小蝌蚪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
(3)合作探究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①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动物?②小蝌蚪是如何辨别妈妈的声音的?③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它有什么感受?(4)直观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①小蝌蚪的图片、动画,让学生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②青蛙、金鱼、螃蟹等动物的照片,让学生了解这些动物的特征。
③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小蝌蚪的艰辛。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性原则,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以下是本节课的反思:(1)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三、案例分析直观性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性原则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结合实例谈谈直观性原则的启发
![结合实例谈谈直观性原则的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50110cd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b.png)
结合实例谈谈直观性原则的启发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直观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根据其基本含义可以发现,直观性原则强调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感官”、“感知”、“感性认识”,这些归根结底都启示我们在教育中应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
这也间接证明了直观性原则的依据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过程规律。
在直观性原则贯彻过程中,可以分为三大类别:(1)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实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2)模象直观:通过对事物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视频的观察和演示;(3)言语直观: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历史课上教师对历史事件的形象描述、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领会。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直观性教学的优势,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教学工具的选择也是如此。
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恰当的选择直观教具。
第二,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实物直观和模象直挂更为鲜明、完整,但是教学中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教师应利用语言提示,指导学生进行具体观察。
第三,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相比较而言,言语直观不受事件、地点、设备条件的限制,成为经常、广泛使用的一种直观手段。
此外,语言能发挥优势,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实例去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想象。
当然,教师在运用直观性教学的过程中,应避免以下几种误区:(1)堂堂不空手。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9e6c679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3.png)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直观性原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学原则。
它强调通过直观的手段和方式,让学生能够更直接、更生动地感知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直观性原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
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往往难以真正理解和接受。
而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演示、多媒体等,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见可感的形象,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一知识点时,如果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以及折射的规律,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
但如果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路径变化,他们就能直观地看到光的折射现象,从而更容易理解折射的概念和规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理实验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要注重实验的设计和组织。
实验应该简单易行,现象明显,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中所蕴含的物理原理。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调整凸透镜与蜡烛、光屏的距离,观察光屏上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演示也是直观性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操作,可以将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物理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同时要配合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比如,在讲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时,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电动机的模型,让学生观察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情况,从而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谈谈直观性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谈谈直观性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2199040e45c3b3567ec8b85.png)
教学论坛十。
7擞’7(2008年第10期高中版)7谈谈直观性原则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528000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中学陈汝林所谓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善于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形成丰富的表象,掌握感性认识,使概念的形成过程以事实、实物和表象为基础.由于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比较抽象,让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生动的直观予以弥补.由于数学科学的抽象性,大多数学生都感到数学难学,成绩难以提高.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具体的直观形象材料作支持.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虽然较初中生有所发展,但仍然离不开具体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尽可能地结合数学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对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就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数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数学概念教学和解题教学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利用直观性原则来加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1加强数学概念教学的直观性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多级的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因此,无论数学概念如何抽象,我们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它的具体材料和背景.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不要孤立地讲授抽象的概念,而要从学生思维特点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数学概念的具体素材,以增强讲解的直观性,并在此基础上讲清它的产生、形成、运用和发展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易于深刻理解每一个数学概念..例如,引入“负数”的概念时,应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如:零上5℃和零下10℃;高出海平面8848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前进2米和后退3米;收入3元和支出5元等等,说明客观现实中存在着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明白,“负数”的产生是为了准确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它是一种新的数.又如:引入“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时,应对照数轴进行讲解.让学生看到:在数轴上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线段的长”,如I一2I_10A I(如图1)图l它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量,所以一个数的绝对值不会是负数,即l口I≥O;一对“相反数”从数轴上看,就是关于原点成对称的两个点(如图1).如一3与+3,显然,这两个点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即I一3I= l+3I.这样通过结合数轴直观地加以分析.不但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两个概念,而且使学生理解了“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性质,并学会了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和它的相反数;在讲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这两个概念时,可自制两个教具模型,把“对折”和“旋转”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一遍,再对概念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在立体几何中,讲解有关旋转体的概念时,可准备好教具模型,边演示旋转体的形成过程边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在讲解各种“轨迹”和圆锥曲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的概念时,应先通过直观教具进行画图或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轨迹”或“曲线”的形成过程,再结合精辟的讲解,学生就容易抓住概念的本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总之,尽管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恰当地创造性地运用直观性原则进行概念教学,肯定会给学生的抽象思维搭起一个有形的平台.2加强数学解题教学的直观性数学解题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搞好数学解题教学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一环.大部分学生觉得解答数学问题思路难觅,原因就在于数学问题本身的抽象性.老师在解题教学中应多利用直观性原则进行教学,以利于寻找解题思路.在诸多直观教学手段中,数形结合的方法具有很好的效果.数形结合能使数量关系的问题借助于几何直观而形象化.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表象的联系和转化,从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生为熟,使学生解题的思路豁然开朗,并能激发学生解数学题的兴趣.下面我将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数学解题教学的直观性,以期抛砖引玉.2.1借助于轴一元不等式(组)的解集用轴表示,~目了然.8十。
浅谈直观性教学原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一)
![浅谈直观性教学原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一)](https://img.taocdn.com/s3/m/c0b5c89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b.png)
浅谈直观性教学原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一)摘要: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规律来决定的。
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通过学生本身各种感觉器官和已经取得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以及生动形象的表象,使学生尽快地领会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就必须通过合理地运用身体的各种感觉和已获得的经验来感知动作,从而形成完整的概念。
关键词:直观性教学;动作示范;本体感受;间接感知动作直观性教学原则时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规律来决定的。
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通过学生本身各种感觉器官和已经取得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以及生动形象的表象,使学生尽快地领会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
由于学生在学习训练中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决定,必然要经过粗略地掌握、改进与提高、巩固与运用自如的过程,即由大脑皮层兴奋过程扩散到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分化而建立初步的动力定型,再通过实践反复练习到大脑皮层兴奋过程高度集中而建立初步的动力定型,随着所学动作的不断重复和技术细节的不断改进,使自动化程度不断获得深化和提高。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运用。
根据体育运动本身的身体活动能力和思维活动能力紧密结合的特点,正确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于体育教学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关于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两种方式1.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动作示范和教具模型、录像等的演示活动、赖以视觉、听觉去感知动作的形象。
2.教师运用助力与阻力这一通过肌肉本体感受来感知动作的方式,使之所学动作形成基本概念。
以上这两种方式是辩证的统一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感知能力与思维能力。
诸如,在体育教学中,各项运动技术都具有其适合于本项活动特点的重心移动的轨迹(形式、方向、幅度)及完成动作的速度、耐力、力量、方向、动作幅度、动作角度等要求,当然,这里还有动作时间关系,又有空间关系、位移关系等比较复杂的变化,都是不容忽视的。
直观性原则探疑
![直观性原则探疑](https://img.taocdn.com/s3/m/87b6203b67ec102de2bd89fd.png)
直观性原则探疑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对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中国教育有重大影响。
这些影响并不都是消极的。
例如,他的教学原则曾为中国的教师广泛熟悉并在教学中运用。
这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有帮助的,至少是使教学活动走上了一个更为自觉的探索道路。
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解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和自觉性原则,称为五项原她。
有些中国学者扩展为六项、七项甚至八项,但基本框架、基本内容还是那五条。
现在,我们仅就直观性原则作一点讨论,分析它的积极和消极的意义。
其实,直观性原则更早来源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那是17世纪就有了。
这一原则强调,教师所讲述的事物,若能放在眼前,就尽量放在眼前看一看;若是有味道,就尽量放在鼻子底下闻一闻;若是发出了声音,就尽量放在耳边听一听;若是可进之食物,就放在口中尝一尝。
总之,充分调动人的感觉器官的作用。
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但如果只是这样,那么就跟动物差不很多。
许多动物也能听,也能看,也能闻,也能尝。
论看,论视觉,人可能不如高空飞翔的鹰;论闻,论嗅觉,人可能不如小狗;论听觉,在某些方面,我们可能不如蝙蝠,它能利用自己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论奔跑,我们不如小狗、小虎、小豹、小鹿……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差别在于大脑,人有高级神经活动,人能想善思。
因此,人的手,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在配合着思维时,就是任何动物所不能比拟的了。
人可以预测、想象、推理,因而,人可以设计,可以预判,可以期待,可以规划,可以入木三分,看到事物背后的东西,看到隐藏在深处的东西,看到用肉眼无法看见的东西,想到唯有用思维才能达到的世界。
由于这一切,也唯有人世间才存在着无限和永恒。
科学家们已基本上弄明白了,时间是有始有终的,空间是有边有际的。
整个宇宙如此,还有什么不是有限的呢?这样,还有无限吗?恰好,正有无限,且正存在于人身上,存在于人的思想中。
比如说,我们就很容易知道自然数为无限个;又立即可知道,有理数也是无限个,并且跟自然数的无限个是同一个无限等级;无理数也是无限个,并且,我们还可以知道,无理数的无限个是高一档的无限。
浅谈直观性教学原则在读图教学中的恰当运用
![浅谈直观性教学原则在读图教学中的恰当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2cc4ada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4e.png)
直观性教学原则在读图教学中的恰当运用
一、什么是直观性教学原则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得信息,让学生们更容易记住和理解。
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把文字改为图形,它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易于理解。
二、直观性教学原则在读图教学中的恰当运用
1、使用直观图片
在读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应当使用具有直观性的图片,而不是一些晦涩难懂的抽象图片。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可以采用生动形象化的表述,并将读图规律事例结合起来,使学生们能够真正感受到读图的实际意义。
2、丰富语境
在读图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读图的实质,除了采用通过直观图片,也可以把读图引出带有一定生活语境的内容,让学生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读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他们一些解题思路,让他们结合实际情况,自主获取信息,锻炼他们自身解题情商。
4、扩展思维
读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们掌握读图的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们不断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推理思维习惯。
为此,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解题策略,让他们发散思维,培养全面的分析解题能力。
五、结语
读图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们增强解图的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直观性教学原则正是读图教学中实施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清晰地理解读图内容,塑造学生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助力学生在掌握全面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提升认知能力。
简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及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简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及对教师的基本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56d2d42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6e.png)
简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及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应该能够直观地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直观性教学通过提供生动、具体、明确的教学内容和过程,使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和吸收知识,以及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直观性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考,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
直观性教学的基本要求是:1.生动有趣:教师应该运用鲜活的教材、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明确简洁:教师应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例子解释教学内容,避免使用太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语句,让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和记忆。
3.重点突出:教师应该清楚地界定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适当的强调和重复,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地理解和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4.图文并茂: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丰富的图文材料,包括图片、图表、实物等,以及利用实践活动和实验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理解和掌握知识。
5.启发思考:直观性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应该通过提出问题、设计讨论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参与,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1.知识储备丰富: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知识背景,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语言表达清晰: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3.教学设计合理: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规划和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注重教学实效: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供必要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5.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该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教育学直观性原则
![教育学直观性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1383697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9.png)
教育学直观性原则在教育学的广袤领域中,直观性原则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知识传递与学生学习的道路。
直观性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直观的手段,如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能够直接感知所学的对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直观性原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如同云雾般难以捉摸。
通过直观的呈现,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仿佛触手可及。
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清晰的表象,为后续的抽象思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如果只是单纯地用语言描述,学生可能只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模糊的概念。
但倘若教师能够带来一颗正在发芽的种子,或者展示一段植物生长的视频,学生就能亲眼看到种子如何破土而出,如何长出叶子,如何开花结果。
这种直观的感受会让他们对植物生长的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记忆也会更加牢固。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使教学更加高效。
它能够帮助教师将复杂的知识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直观的教学手段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直观性原则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几何图形的展示、教具的使用,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空间概念和数学公式。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的演示能让学生亲眼看到物理现象的发生,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图片、视频等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地感受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然而,要有效地运用直观性原则,教师需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直观的教学材料。
这些材料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直观材料和呈现方式。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f22598b8e9951e79a89274b.png)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
直观教学, 是指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感性认识, 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 从而比较深刻地掌握知识, 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直观教学对于完成中学生物课教学的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几乎所有的生物教学都离不开这个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水平如何, 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特别是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直观教学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下面笔者仅就直观教学手段的使用及其作用谈几点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记忆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表象。
因为记忆的内容,大部分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
有了表象也就有了记忆, 复杂的心理活动才有可能进行。
所以, 表象是由感知到思维的必要过渡环节。
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各种生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的形象即表象,大脑就不能进行积极思维, 也不可能在头脑中留下明显的印象。
而生物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例如: “鲫鱼的解剖和观察”、“青蛙的解剖和观察”等;学生通过实验,使生物体的内部结构全部展现于跟前。
这种“刺激”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印象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抹不掉的。
另外, 生物学实验在直观方面能更生动、深刻地把抽象的生物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 通过“观察小肠绒毛”实验,可使学生深刻理解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辩证关系; 通过“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脊蛙反射实验”可以把学生不易用肉眼看到的现象, 直接地显现出来, 从
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因此。
直观性原则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直观性原则对家庭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8c4a9c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12.png)
直观性原则对家庭教育的启示首先,直观性原则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要尽量减少复杂性。
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相比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加亲密、个性化。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需要根据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制定合适的教育计划和方法。
直观性原则告诉我们,教育计划应该简洁明了,教育方法应该易于理解和操作。
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教育时,应避免复杂的教育计划和方法,让孩子能够快速理解和接受。
其次,直观性原则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可视化。
可视化是一种通过图像、图表、动画等形式呈现信息的方式。
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来呈现知识和概念,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家长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
通过可视化方式教育孩子,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效果,也能够增加教育过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再次,直观性原则强调在家庭教育中减少认知负担。
认知负担是指在学习或使用过程中,由于信息过多、复杂度高等原因,导致学习者面临的认知压力增加。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不能提出过多的要求和任务,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兴趣和能力等因素,合理设置学习目标和任务,让孩子能够轻松地完成,并获得成就感。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分解任务、提供清晰的指导等方式,帮助孩子减轻认知负担,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直观性原则还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是指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主观情感。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是最重要的用户。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家长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育方式,例如游戏化学习、角色扮演等,增加孩子的参与度,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家长还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及时调整教育策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直观性原则对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观性原则的探析
作者:吴惠玲
来源:《科技视界》2012年第26期
【摘要】对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古今中外教育家都作过非常精辟的阐述。
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直观教学的运用也更为广泛和重要,使直观对象本身和人的感官本身的局限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为直观教学原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直观性;原则;教学
1 直观性原则的历史考察
1.1 荀子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中,抽象说教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也有类似直观原则所要求的方法和思想。
中国古代一些蒙养教材就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况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廖”,提出了在学习中不仅要做到闻之更宜见之,才能博而不谬。
但是,明确地把直观性作为教学原则,主要是由于近代朴素唯物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由资产阶级教育家在改革中世纪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2 夸美纽斯
在西方教育史上,一些教育思想家或教育家如伊拉斯谟、莫尔、康帕内拉、拉伯雷等人曾经谈到过直观性原则,但那只是在经验上运用直观,并未给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夸美纽斯第一次以法兰西·培根的感觉论为基础,从理论上对直观性原则作了论证。
他认为事物的存在先于认识,认识是存在的反映,直观性的教学可以保证教学来得容易、迅速、彻底。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生亲身感觉得来的知识,才是确切的知识;从书本上和教师的讲解得来的知识是不可靠的,不是真实的知识。
1.3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也十分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但他不同于夸美纽斯,他还强调必须把直观得到的感觉印象上升为概念,而且认为应该把直观教学作为感官训练的手段。
他创造的算术教学的直观教具——算术箱,至今仍有现实价值。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过程中,裴斯泰洛齐“确立了一个最高的教学原则,即感觉印象是一切知识的绝对基础”,即直观性原则。
1.4 第斯多惠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育教育指南》一书中论述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直观性原则。
第斯多惠反对当时学校中所实施的空洞无用、脱离实际的教学,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出发,认为直观性原则是“革新课堂教学的主要的原则”。
第斯多惠还认为直观的手段可以多样化,不仅象夸美纽斯那样重视运用实物、模型、图画进行教学,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经历与经验。
1.5 乌申斯基
直观性原则在乌申基教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看来,直观教学,并不是以抽象的观念和文字为基础,而是以学生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为基础的。
他把直观性看成保证学生获得牢固而有充分价值的知识的条件之一。
他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论证了直观教学的必要性。
乌申斯基制订了在小学实现直观性原则的教学法。
同时,他正确地预告要避免过份地迷恋于直观性,指出在教学中从具体过渡到抽象,养成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必要性。
1.6 凯洛夫
凯洛夫的《教育学》认为,教学原则中首先提出的第一条应该是直观性原则,他认为直观原则在教学的最初阶段上,对那些缺乏直接观察所获得的丰富形象的低年级学生,“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发达,在应用直观教学原则时,可以“常常应用过去的经验积累起来的那些形象,”也要经常采用“简明的描绘”的间接的直观教学法。
1.7 赞科夫
赞科夫也认为直观是有重大意义的,他主张让儿童直接观察自然现象。
但是,赞科夫认为,直观只能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一条可以在教学全过程中普遍应用的原则。
在各科教学中,绝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进行直观教学。
2 直观性原则的新发展和应用
2.1 大学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原则
如今,直观性原则除了在中小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外,也对高等院校、高职学校的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许多学科中都用到直观性原则。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如何对待直观性原则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
有些人认为,大学生没有必要像中小学教育那样,大量使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消化有些抽象知识。
其实不然。
到了大学阶段,抽象成分形成主导趋势,但具体成分依然大量存在,学生认识活动中依然面临着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存在,客观地决定了在大
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继续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精神。
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直观性原则,除了解决上述关于学生学习特点认识方面的问题之外,还应该着眼于:
第一,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结合,有赖于直观手段为之扫清障碍。
第二,教材编写粗疏之弊端,有赖于直观手段给予弥补。
第三,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学科学内容,有赖于直观手段的帮助。
2.2 “缄默知识”理论对直观性原则的新的理解
1958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了著名的“缄默知识”理论。
“缄默知识”就是指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的“前语言知识”、“不清晰的知识”。
在学生的头脑中存在着系统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类不相联系的知识,如果这两类知识没有统一起来,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要么学生通常理解不深,很快就会忘记,要么就是不能学以致用。
因为直接经验(缄默知识)和间接经验(系统知识)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一对矛盾统一体。
因此,我们对“直观性教学原则”的理解除了要借助于直观的教学手段和直接经验以外,还必须将“直观性教学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总之,缄默知识理论的提出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传统的直观性原则进行反思,而且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直观性原则进行创新。
这样,就使得我们懂得如何更好地应用直观性原则,如何更好地利用缄默知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3 直观性原则发展的现代启示
书本知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讲授课本知识就是许多认识过程的总和,显然,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形象到抽象,从实证到思维,具体直观地被感知,是首要的。
对于幼儿班、小学生以、中学生以及大学生,“直观性” 是极端重要的。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传统的直观性原则还是有严重的缺点,夸大了直观的作用,误认为它是一切教学的基础。
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夸美纽斯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述直观性原则的功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百多年来,经过教育家们的研究、修改、补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直观性原则能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基础,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它巨大的作用。
特别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可以超越客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或超客观世界,为教学过程打开了新的境界,使教学的高难度,高速度成为可望又可及的事。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张梦麟,向世强.直观教学法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3]于光远,王文琴.试论大学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原则[J]. 河西学院学报,2003(06).
[4]陈丽春,陈凤梅.缄默知识理论对“直观性教学原则”的新理解[J].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