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品读经典.智慧人生
读老子品读经典智慧人生
读老子《道德经》有感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灵,却深切地感 自己的渺小。
也许是为了 饰心理上的自卑感,大家都争先 后地为自己 取更多的东 :房子、车子、票子……,似乎只有从 人仰视的目 中才能得 许安慰与满 。
随之而来的 是人性中种种丑恶现象的 现和泛滥;自私、贪婪、虚伪……于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一 人 取豪夺的借 ;“人性本恶”成了某 哲 家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可奈 的解释;“逢人只说三 话,未可全抛一 心”,成了许多人 奉的为人处 的金玉良言;而那 正直 良的人也只能抱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 条无奈地生活。
虽然是同顶 烈日,共沐皎皎月 ,但人与间人之似乎除了漠不关心以外,就只剩下日 激烈的尔虞 诈。
也不例外。
一方面,虽然 一直 守“与人为 ”的 念,可严酷的现实却常提醒 不要丢了“防人之心”;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当 大生,激烈的竞争 得 不得不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 无休止的课本,参考书和作 。
为此, 常常感 心疲惫。
想改变现 ,可又不知从 入手,彷徨、困惑,使 的神经 渐变得麻木 来,昔日的快乐,梦想已被封 在遥远的记 中,以冷漠的心 对待周围的人与事成了 自然的选择。
这种冷漠 渐形成一层厚厚的“壳”,将 与外界 绝开来,而壳中的 也只能望“壳”兴叹。
理智告诉 ,这种近乎封 的生活并不是需要的,但 却没有 气也没有能力去打破它。
在 接触 老子《道德经》后, 的思想终于开始转变。
接触 《道德经》完全是偶然的。
开始 只是 一个同 去上《道德经》的选修课,可是老师生 的讲解和对“大道”的执着 念 快激 了 的好奇心, 急切地想知道疲乏家始 老子的这本 作究竟讲述了怎样的道理,竟使这么多人对其奉若神 。
在因特网上 快就找 了《道德经》的原文,配合注释, 快读通了全文,知道了《道德经》主要讲述的就是“大道”的性质、由来及修 性的方法。
品读《老子四章》 修习人生智慧 部级课《老子四章》品鉴
第四章则探讨了“兼爱”和“非攻”思想。这是墨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强调 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和平相处。在当今社会中,“兼爱”和“非攻”思想同样 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同时也要摒弃以暴 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冲突时,我们应该尝试通过沟通、 协商、妥协等方式来解决分歧和矛盾,避免因情绪失控或利益纠纷而采取过激行 动。
3、鼓励创业
政府可以鼓励创业,通过扶持中小企业等方式来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政府 还可以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和见习机会,帮助年轻人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技能水平。
解决失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 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创业等方式来促进就业;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创 新等方式来增加就业机会;个人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寻找工作机会等方 式来缓解失业问题。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三、研习课文: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失业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是指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无法实现全部就业的状态。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的 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失业的类型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工作机会不足等原因导致 的暂时性失业。这种失业通常发生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人们无法及 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总之,《老子四章》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修习人生 智慧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品读和理解这部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 挑战和困难,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老子四章》所倡 导的“道”、“德”、“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兼爱”和“非攻”等思 想也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认真践行。
品味老子感悟人生选修课心得
品味老子,感悟人生——这是我选修的课程,也是我在忙碌的学程中,探寻生活真谛的重要一步。
老子的《道德经》以其深邃的哲理,独特的视角,引导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世界。
老子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即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这让我深深地理解到,与自然对抗,就是与自己对抗。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我忙碌的生活中,我常常被各种纷扰所困扰,但是通过学习老子的思想,我学会了放下执念,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生活的起伏。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的柔软、包容、谦卑、无为而治,正是老子所推崇的品质。
这让我思考,人生如水,有时候需要冲击,有时候需要退让,有时候需要静止,有时候需要流动。
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改变自己,但同时又要保持内心的坚定和纯净。
再者,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控制往往会破坏自然的平衡,而无为而治则能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
这使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只有放下执念,让事情自然发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品味老子,我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智慧。
他的思想让我明白,人生的真谛不在于追求外在的繁华和名利,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要学会像水一样包容一切,顺应自然规律,无为而治。
这样的人生,才能真正的宁静致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的一些名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以下是20 句经典名句及解释: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道是无法言说的,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名也是无法定义的,能够定义出来的名就不是真正的名。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第二章解释:当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的时候,丑就产生了;当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
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第四章解释: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解释: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圣人也是一样的,不偏袒任何人,而是一视同仁。
5.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解释: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6.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解释: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第十三章解释:受到宠爱和侮辱都感到惊恐,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为什么说受到宠爱和侮辱都感到惊恐呢?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令人惊喜,失去宠爱令人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8.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才完成;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读后感(推荐5篇)
《老子》读后感(推荐5篇)《老子》读后感(一)是谁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悠悠地述说着亘古的智慧?是谁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是谁只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是他,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
他就如一颗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发出神圣的光芒,透过数千年的时光,照耀在宇宙深处的每一个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总与‘道’息息相关。
道是万物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通过一个‘道’字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论和宗教主义。
在我看来,道的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
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
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
《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
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
“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
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谓,无所为吗?其实不然。
无为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把其归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
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是顺道办事,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姿态的智慧。
“不做也完美”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有道理。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上)引言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一部最重要的经典《道德经》。
大家知道《道德经》是我们中国古代一位智者老子写的,所以老子这个人和《道德经》以及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影响非常大。
谈到老子就要谈到道家,因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家学派在中国文化当中又和儒家学派几千年来相互的对峙、互补,形成中国文化当中的两个重镇,就是道家和儒家。
有人形容儒道两家像双峰并峙,像两条河流并跓,这样一个关系。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生存的智慧,中国人的一些人生的哲学应该说就基本上是在儒道两家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在先秦诸子里面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我想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子》这部著作的最主要的思想意涵、影响,以及在今天现代社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为什么要重读《道德经》第一节工业文明发展的影响第一部分就讲一下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读《老子》,就是读《道德经》的背景。
大家知道当今人类文明有一个变动,我们最近10年应该感觉非常明显,就是说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带给我们人类的重大的影响。
当然一方面是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福祉,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我们说文明走到现在暴露了它的负面的东西。
我们说人类文明形态发展到今天经过多次的变动,没有绝对的、永远不变的一种文明形态。
工业文明形态所暴露的问题在我们今天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思考,就是说大家所经常议论到的我们当今人类面对的一些重大的挑战。
最主要一个挑战就是我们的生态问题,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今天为什么重读《老子》,我想在一个意义上讲就是老子的哲学或者道家的哲学,包括儒家、佛教,我们统统叫做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的哲学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我们大家所常听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实际上这就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构成道家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价值体系。
国学经典《老子》精选100句!字字珠玑、人生大智慧,受益匪浅
国学经典《老子》精选100句!字字珠玑、人生大智慧,受益匪浅《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道经·第八章》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8、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老子·道经·第三十六章》9、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1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訥。
——《老子·德经·第四十五章》1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道经·第十二章》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德经·第四十二章》13、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国学经典与人生智慧】《诵读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广播稿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下面一起来看下为大家精选的演讲稿。
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智慧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结晶。
下面是由整理的“《诵读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广播稿”,欢迎阅读。
《诵读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广播稿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
重在诵读,旨在积累,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一首《青花瓷》,曲调温柔委婉、淡雅脱俗,以至于我脑海中浮现的全是烟雨江南的画面,这就是中国风的魅力所在。
今天的《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广播的主题是《诵读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
我们班的男孩子都很喜欢周杰伦的歌,特别是这首《青花瓷》。
论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幅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走笔曲折只因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多有不尽之意。
其实我们女孩子也很喜欢这首歌。
这首歌之所以受欢迎,是它开拓了中国风歌曲创作的新路,歌词正是传承了国学词汇风雅、精深的魅力,将离愁别绪描写得婉转细腻,隐藏得愈加含蓄而韵味别生,仿佛青橄榄在口,可以慢慢回味。
一首歌渗透出国学之美,让我们更加关注国学。
正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并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第一章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论无为第一节老子提出“无为”概念现在我们讲老子的智慧的第四讲,就是讲讲老子的政治智慧。
我们上一讲讲了老子的哲学智慧,关于老子的哲学我们上一节谈到自然无为、道常无为。
那么道常无为也就是天道的无为,落实到无为,按照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这种天道无为要落实到人道上,人道也要效法天道,就是说人道也要无为,这才符合天道的基本性质,所以无为这样一个概念就成为老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除了前面我们讲的“道”就是“无为”了。
应该说老子著书立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或者主要的动机就在于发挥这个“无为”的思想。
他建立起的道论,他的形上学,也都是要突出无为思想,为这个无为思想制造一个理论的根本。
所以老子完整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道论和无为论。
那么他的道论,我们上一讲从他形上学的角度、本体论的角度谈老子哲学的道的主要的内容。
那么我们这一讲主要是把“道”落实到人,那么人也无为,而且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说的,就是社会的上层、管理者、统治者,当时当然都是春秋末期的各国的君主。
所以他的无为论主要的目的,实际上是涉及到社会政治领域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如何实施他的各项的政治措施和管理。
那么老子就是把无为纳入到他的道的无为的基础之上。
那么我们说老子,第一个在中国思想史上提出了无为的概念和思想,这也成为老子政治哲学的一个精髓,对后来影响非常大,而且应该说里面也充满了一种政治智慧,所以我们这一讲叫做老子政治智慧。
第二节老子的政治观点大家知道老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谈到政治、谈到政府,他把时代、世代、政府分成了四个等级。
在《老子》第十七章讲的这一段话叫“太上,不知有之”;其次是“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就是说“太上”就是最好的时代或者最好的政府,“太”就是最的意思,最好的,太上,上就好了,最好的时代或最好的政府。
那么是不知有之,下面的老百姓不知道这个政府、不知道领导人是谁,这是最自然的。
老子的智慧启示——《道德经》中的人生哲学解读
老子的智慧启示——《道德经》中的人生哲学解读1. 简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深刻思考了人与自然、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的主要思想进行解读,旨在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启示,为读者提供独特而深入的人生哲学观点。
2. “道”与无为而治《道德经》强调“道”的概念,认为它是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无处不在且不可控制的力量。
通过追随“道”的指导,人们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摆脱世俗束缚。
同时,《道德经》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只会带来更多问题。
取舍合度、均衡平稳地附和自然之“道”是实现真正和谐发展的关键。
3. 自然与自我老子将自然视为至高无上、包容一切、源头万物的存在。
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状态,并将其作为修炼道德品质的根本依据。
通过观察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人们能够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智慧与真理。
4. 道德与感知《道德经》强调个体内心感知的重要性。
它倡导人们通过静心冥想、深入思考来净化自我的内心,以达到超越世俗欲望和烦恼的境地。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觉知,从而意识到道德行为对于幸福和自我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5. 非对抗与柔软胜刚强老子主张非对抗性原则,认为与其通过冲突与斗争来解决问题,不如采取柔软胜过刚强的策略。
通过放下执着、退让、包容等方式,可达到更加和平、和谐的局面。
这种非对抗性原则也可以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和管理社会纷争。
6. 好处与益处的平衡《道德经》中强调平衡,维持一切事物间的和谐关系。
它提醒着人们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是要找到平衡中生活的真正快乐。
同时,《道德经》也警示人们不要沉迷于自我苦难、放弃追求个体与整体和谐共进的机会。
7. 自我反省与变革通过对自我进行深入反省,认知和修正错误,我们能够不断成长、发展并实现真正的自我。
老子认为这种修炼是一种智慧,可帮助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清晰思维和正确行动。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对人生、道德、治国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的智慧所在。
一、道法自然1.1 顺应自然:《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行事,不可逆天而行。
1.2 尊重自然: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可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1.3 自然无为: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过多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哲学:《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做过多干预,顺应自然规律。
2.2 政治智慧:强调政治领袖应当保持谦逊、低调,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由自在。
2.3 治国之道:认为最好的治国之道是让民众自由自在,不要过度干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无为而成3.1 无为而成的哲学:《老子》认为最好的成就是无为而成,不要强求,顺其自然。
3.2 不强求功利:强调不要过于功利导向,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3.3 放下执念:认为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四、谦虚谨慎4.1 谦虚为本:《老子》强调谦虚为本,认为谦虚能够使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4.2 谨慎行事:强调人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率言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3 不自大自满:认为不要自大自满,要保持谦虚态度,不断学习进步。
五、淡泊名利5.1 淡泊名利:《老子》认为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名利,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2 追求精神境界:强调追求精神境界,不要被物质所累,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3 修身养性:认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提升和境界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老子》的智慧贯穿于各个方面,从顺应自然到无为而治,再到谦虚谨慎、淡泊名利,都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领悟《老子》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作者为道家学派鼻祖老子。
在《老子》中,他阐述了许多关于道德观和人生智慧的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道德观老子的道德观强调返璞归真、自然至善。
他认为,宇宙间万物皆为“道”的体现,而“道”具有无为而治、柔弱而胜等特点。
在追求道德上,他主张退让谦逊、无欲无事以达至高境界,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平和。
1.1 返璞归真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回归初心,摆脱功利心态,追求纯粹、朴素的道德行为。
他提倡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简朴度日,通过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安宁。
1.2 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通过一个自然的方式去解决。
他认为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能够带来最佳结果,因为每个人和事物都有自己的天性和规律。
1.3 柔弱而胜老子强调以柔弱战胜坚硬,以无为取胜有为,体现了非暴力与和平主义的思想。
他反对武力与暴力,主张以柔克刚、以和制敌。
2. 人生智慧《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面对现代社会中各种挑战和困境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
2.1 追求内心平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巨大。
《老子》中提倡保持内心平和,适时调整自己的节奏和状态,不要被外界影响所困扰。
只有通过保持内心平静,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境。
2.2 尊重自然、顺势而行《老子》中的道德观也呼吁我们要尊重自然,并找到合适的方式去顺应时势。
这意味着我们要善于观察和适应变化,并以柔软的方式去应对问题,而不是强行抗拒。
2.3 追求简朴,减少欲望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常常陷入追求物质和享受的过程中,沉溺于无尽的欲望。
《老子》主张简朴度日,摒弃浮华的外表和功利的心态,提醒人们追求内在的满足感和内心的宁静。
[结论]通过分析《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并且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深远启示。
从返璞归真、无为而治、柔弱而胜等观点来看,《老子》给予了我们反思当下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之重要启示。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精选文档】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
一些学生视崇俭、谦让、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
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
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①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②)。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
”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
“无为”并非“不为”,在《老子》一书中,找不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
他只讲“不为始”④、“不敢为”⑤、“不可为”⑥、“不为主”⑦等等。
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
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
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⑧,就在无为之列。
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
老子《道德经》50句,道尽人生智慧,令人惊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
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
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0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0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启示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启示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老子的代表作。
尽管《道德经》写作于约公元前250年左右,但它的思想仍然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分析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启示。
传达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
他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相反的力量来实现的。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冲突的世界中,而通过保持平衡和和谐,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并取得成功。
运用相对论的思维方式老子的思想中强调了相对论的观念。
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对错。
这种相对论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面对的问题和冲突常常是复杂而多元的,而通过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推崇自然的智慧《道德经》中反复强调了自然的智慧。
老子认为,自然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自然的智慧来引导我们的生活。
现代社会压力巨大,人们常常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
而通过回归自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并追求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强调无为而治的智慧老子的哲学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智慧。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松身心,不要过分干涉事物的发展,而是顺其自然。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有启示意义。
当我们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有时候放下执念,顺势而为,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传达谦逊与无私的品质《道德经》中体现了谦逊与无私的品质。
老子认为,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并将自己置于他人之前。
这种品质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重要。
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但通过谦逊和无私,我们可以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并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强调内省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注重内省和自我修养。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反省,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达到心灵的宁静。
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
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篇1)一提到《道德经》,我们不免会想到老子,不妨先简单介绍下我心目中的老子。
老子其人,是一个不求闻达的“隐君子”。
老子其说,博大精深。
其主旨可以归结为“言道德之意”。
老子其书,世称《老子》,又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的“第一经典”。
因此,老子不仅被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也被道教尊奉为道祖和天尊。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
“道”、“德”俩词是《道德经》提纲挈领的俩个概念。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
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
“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
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仔细看完老子的《道德经》一书后,我略有所思所悟,尽管不能完完全全地领悟到老子的精髓之所在,但我还是受益匪浅,下面就是我想同你们分享的财富。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
《道德经》人生哲理启迪及读书感悟
《道德经》人生哲理启迪及读书感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会议纪要、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rules and regulations, job responsibilities, meeting minute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道德经》人生哲理启迪及读书感悟《道德经》人生哲理启迪及读书感悟7篇《道德经》人生哲理启迪及读书感悟是什么?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品读《〈老子〉四章》,修习人生智慧——部级精品课《老子〈四章〉》品鉴
品读《〈老子〉四章》,修习人生智慧——部级精品课《老子
〈四章〉》品鉴
高建春;桂彩丽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
【年(卷),期】2022()29
【摘要】《〈老子〉四章》为《老子》第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四章内容,分别论述了老子“无中生有、无有大用”“欲速不达、顺应自然”“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等思想观点,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共同学习文章内容,或完善学生文化认知,或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从而初步理解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总页数】4页(P63-66)
【作者】高建春;桂彩丽
【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区第一中学;北京市延庆区教科研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老子生命本原论——以《老子》四章、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为中心
2.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再到言语运用--以《〈老子〉四章》教学为例
3.无败事:老子对圣人成功之道的系统阐释——以《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为中心的考察
4.基于
学科德育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索——以《〈老子〉四章》的教学为例5.浅析老子的刑杀观——以《老子》七十四章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谦逊守道、返璞归真,详细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
一、顺应自然:1.1 人生如水,顺势而下。
《老子》中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启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争强好胜。
就像水流一样,顺势而下,能够顺利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1.2 保持内心平静,追求内在的宁静。
《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惟独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干真正体验到生命的夸姣。
1.3 与自然和谐共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老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真正的自由。
惟独与自然相处融洽,我们才干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实现真正的自由。
二、无为而治:2.1 不要过度干预,顺其自然。
《老子》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告诉我们在管理事物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应顺其自然。
惟独顺应事物的本然规律,才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老子》强调“无事强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加限制。
惟独赋予他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才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 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这告诉我们在处理冲突时,应以柔克刚,保持和平。
通过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避免冲突的升级,实现和谐共处。
三、谦逊守道:3.1 谦虚使人进步。
《老子》中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惟独谦虚,才干不断学习、进步,达到更高的境界。
3.2 守道而行,追求真实自我。
《老子》认为守道是人生的关键。
我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我,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3.3 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老子》中强调“为无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不自我膨胀。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作文「5篇」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作文「5篇」【品读经典作文一】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可以永无尽头,如果一个人的健康可以用不破坏。
如果没有战争和死亡,那他是不是和消失在一片安详之中。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
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
读书是生命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书中有着黄金库’已不是对知识宝库的科学估计,因为书籍不是名利场。
所以在书海中漫游,不用苦心计算钱的多少。
因为书籍不易物欲角逐圈。
所以在书山上攀登,只有尽心享受自然和恬静即可。
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册册光辉的篇章,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河或如泣如诉的诗词赋曲如群星璀璨,华光四射。
阅读经典,你能感受到一颗颗激越跳荡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情。
屈原峨冠博带,手执长剑,伫立在江边眺望楚郁,忧叹长问,文天祥在伶仃洋上悲壮的豪迈高歌,保尔永不言败的奉献精神。
保尔幼年时在被压迫中生活的,无人管理无人收留的保尔,开始了童工生活,后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朱赫对他的指导,还有冬妮娅,丽达,达雅这三位美丽女性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
在革命的熔炉中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初期,他有忘我的工作她的病情虽然在不断的加重。
但他却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病魔,用笔作为战斗的武器,从事文学创作。
品读经典让我们领略着人世间奇峰异景。
让我们的思绪飞到广阔的宇宙空间,品读经典有时轻松愉快,有时心重如磐,为作者的精彩描述而兴奋,为各种各样的故事而沉思默想。
被子里行间的真知灼见启迪,读好书,让我们慢慢的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
失意泰然的人生境界,好书,能跨越时空,引导我们走向新的辉煌。
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品读经典作文二】经典是经过时间筛选出的着作,它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有其宝贵的价值。
只有做到品读经典,经典着作的那些价值才会显现。
经典固然有其价值,但如果不去细细品味,经典中的价值又如何能够被显现出来呢?“品读”就是在认真阅读过经典着作后,仔细思考,慢慢领悟出其中的深刻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老子《道德经》有感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灵,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渺小。
也许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自卑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为自己攫取更多的东西:房子、车子、票子……,似乎只有从别人仰视的目光中才能得到些许安慰与满足。
随之而来的则是人性中种种丑恶现象的出现和泛滥;自私、贪婪、虚伪……于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一些人巧取豪夺的借口;“人性本恶”成了某些哲学家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解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成了许多人信奉的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而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也只能抱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信条无奈地生活。
虽然是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但人与间人之似乎除了漠不关心以外,就只剩下日益激烈的尔虞我诈。
我也不例外。
一方面,虽然我一直坚守“与人为善”的信念,可严酷的现实却常提醒我不要丢了“防人之心”;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激烈的竞争逼得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永无休止的课本,参考书和作业。
为此,我常常感到身心疲惫。
我想改变现状,可又不知从何入手,彷徨、困惑,使我的神经逐渐变得麻木起来,昔日的快乐,梦想已被封存在遥远的记忆中,以冷漠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与事成了我自然的选择。
这种冷漠逐渐形成一层厚厚的“壳”,将我与外界隔绝开来,而壳中的我也只能望“壳”兴叹。
理智告诉我,这种近乎封闭的生活并不是我需要的,但我却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打破它。
在我接触到老子《道德经》后,我的思想终于开始转变。
我接触到《道德经》完全是偶然的。
开始我只是陪一个同学去上《道德经》的选修课,可是老师生动的讲解和对“大道”的执着信念很快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急切地想知道疲乏家始祖老子的这本著作究竟讲述了怎样的道理,竟使这么多人对其奉若神明。
在因特网上我很快就找到了《道德经》的原文,配合注释,我很快读通了全文,知道了《道德经》主要讲述的就是“大道”的性质、由来及修身养性的方法。
也许是时间太匆忙,也许是原文过于晦涩,通读之后,我对《道德经》的含义只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
为了弄懂《道德经》的深刻含义,我每周按时去课堂听老师讲解。
渐渐地,“大道”这个原先看起来虚无缥渺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可以实实在在理解并感受到的力量。
大道,先于天地而生,存在于万物之中,它蕴含着宇宙万物诞生、发展、演变衰亡的一般规律。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意思。
大道是比水还柔的至柔之物。
因此,大于宇宙,小至原子,它可以无所不至,作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
它是一种力量,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虽然它并不是我们平时想象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它诠释着世界运行的最基本的规律。
大疲乏又是永恒的,纵然是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它也不会有所变更,在漫漫长河中,它所作用的事物有兴有衰,有生有死,但它绝不会随之减弱、衰亡,因为一切的变化都是在它的作用之下,由它控制着。
《道德经》还有许多关于人应修道修德的阐述。
老子强调人要努力排除贪欲。
的确,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从一出世开始,生存的本能便指挥我们不断为自己索取各种的生存必需品。
特别是步入社会后,有太多的事使我们对现状不满,我们总是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得到了第一件又想要第二件,旧的欲望刚满足,新的、更大的欲望又产生了,……这无疑是与大道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古人云:“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想想自己从小到大,似乎都在不停地与别人争:争分数、争名次、争奖励……我太在乎结果了。
因为好胜心不允许我失败,我只有通过不断地与人竞争才能满足自己那点可怜的虚荣。
竞争的结果,是我常常感到自己活得太累了,其实,我们应该将胜败荣辱置于脑后,凡事看淡一些,做事只求尽心尽力,问心无愧,根本不必太在意结果,一切随缘就行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保持轻松平静的心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人要善于“处弱”和“处下”,这是我从《道德经》中得到的另一个启示。
且不说历史上众多以柔弱胜刚强的事例,路边的野草,以其细小柔弱之身躯,竟能顶开压在其上的硕石,顽强地生长,即使被大火烧尽,来年春天,又是一片生机盎然,做人处世的道理其实一样。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木秀于林,风于摧之,人高于行,众必诽之”。
“示强”的结果只能是受到众的围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处处夸耀表现自己,总要显得自己比别人高出一筹,实际上,这种炫耀除了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心理上的满足以外,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好处。
对于那些既没有真才实学而又喜欢到处夸耀自己的人,人们会嗤之为“半瓶子醋”;对于那些确有过人之处但喜欢到处表现的人,则往往会因为过于出风头而遭到大家的不满甚至妒忌,其结果往往也不会很好。
所以明智的人在各种场合非常谦虚,对任何人都不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正如老子所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处下也”。
只有善于处下的人才能得到众人的拥护。
《道德经》提倡对待他人应该采取一种容忍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斤斤计较,争论不休。
如果置身事外,冷静地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样的争论只会破坏人际关系,徒增烦恼。
而在当事人看来,大动肝火的原因不外乎是认为对方占了自己的便宜。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只要将得失看得淡一些,不要将“我的”分得那么明确,不要将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位置,遇事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必在乎。
洒脱一点既可以融洽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又可以使我们保持愉悦的心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从另一个角度看,无“容人之量”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
因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能容忍下属的过失和偶尔的“恃才傲物”,而一个杰出的下属则必须忍受上级的苛求和有时的“无理指责”。
回顾所学、所思,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
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经过对老子《道德经》一年的学习,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道德经》这本书上也由最初的不屑一顾转变到现在的爱不释手。
《道德经》不仅我喜欢,就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从年轻的学生到成熟的学者,从普通的白领到商界精英以及政府官员,都会从那里汲取到滋养。
《道德经》可以说是现代人的知识、生存智慧、管理艺术。
《道德经》也可以说是成功者的冷静药方,是遭遇挫折者的心灵慰藉。
在现代专家的解读之下,《道德经》就当代中国社会也始终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部分。
老子《道德经》确实是一本专门讲道讲德、修道修德的一本书,它始终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现在,我就对《道德经》给当代大学生能够带来什么这个话题来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2.近几年大学生在学习上、就业上、爱情上、人际方面均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嫉妒、报复、自杀等;究其原因出现在哪里?许多资深专家也做出了明确的断定。
一般来说,大学生接受着高等教育,不应该犯有这方面的错误,但事实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趋向功利方面太重,而对拯救自身本质的学习与发展有明显欠缺,自然,对于思想文化学习和掌握程度也十分落后。
当代的大学生喜欢夸夸其谈,不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例如在学习方面,很多学生写论文都不想自己动手,而是借鉴同学或者是在网上的摘抄,以为可以欺骗老师、教授蒙混过关。
喜欢唾手可得、占小便宜等,以为自己聪明做得不错,但实际结果却反之。
我认为,道德既是逻辑的,又是超逻辑的。
可以把道解释为人的超越性的生成。
一种道。
绝对不会企求去符合经验的现实,相反。
它倒是要把现实陌生化,与现实疏离,同时又使现实内在的意义得以彰显。
而德又是一种好的品行,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
然而《道德经》,却是“道”的具体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则。
那么老子《道德经》究竟能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几点启示呢?1.首先体现在认知观方面。
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
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道德经》提供了大量的朴素的辩证认知方式与内容,例如《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义称“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东西不能阻碍认知的宽阔性。
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
《道德经》可以以究其意义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些思考。
至于《道德经》中以辩证方式说明处世认知也很多,例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贵富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
《道德经》所提供的认知方式不仅在形式上有益,而且内容都关联于人生社会,的确应值得大学生们思考与借鉴。
2.其次体现在价值观方面。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道德经》上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今天社会对个人利益的强调与关注,固有其合理之处,但自私心会不会因此而助长,实在难以预料。
大学生应该根据其意义调节自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也寓意了人至高的善就是利大众而不争。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就是告诫世人要保持本色;不谋私利,就可以万事无忧“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适可而止,就能避免灾难。
道德经在涉及人生价值提出了无私、简朴、知足等等多种观念应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
3.再次体现在人际观方面。
人际是人一生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又称为为人处世。
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不喜欢的、不舒服的,喜欢和舒服的。
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验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
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
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
《道德经》上讲“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要做一个成功人,首要的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