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修改

教学反思修改
教学反思修改

《会悬空的纸盒娃娃》的教学反思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摆脱过去“从书本到幼儿”的静态设计模式,《会悬空的纸盒娃娃》就源自幼儿在游戏中的发现。

一、活动内容从身边取材,保持幼儿探索兴趣

建构区“墙砖”悬空的现象让孩子们欢呼,是啊,生活中有许多悬空现象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杂技演员能悬空表演,墙砖能悬空搭建…..细心的张老师从孩子们的自主活动中发现并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点,开展了大班科学活动《会悬空的纸娃娃》。

孩子们的科学探索从身边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身边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利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还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二.活动的环节层层递进,从而达成活动目标

在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第一次的设计预案,是想创设一个表演杂技的情景来引入,然后引出纸盒悬空活动的主题,老师演示,悬空,学生进行了三次探索过程:纸盒悬空成功吗?怎样才能使纸盒悬空最多?了解悬空的多少与运用材料重心有关系,然后用三种不同的材料进行比较,看谁悬空得最多,明白与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系。所用的主要材料是用大小不等的牙膏盒,但在幼儿园中班试教后,发现幼儿把牙膏盒放在桌上,就认定是悬空,然后就去玩与活动无关的事,同时在进行三种材料操作时,每种材料悬空后在牙膏盒上作标记时,幼儿显得茫然,无从下手,作了标记的孩子过一会也混淆不清了。当然了,就更无从谈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了。整个活动并没达到探索的目的。

于是对活动进行了较大的修改。结合当地孩子的实际情况,用画有格子的纸包装纸盒,通过孩子数格子来确定悬空多少,这样变作标记为数格子,让幼儿更容易明白老师的旨意,操作起来也更方便。整个活动程序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问题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第一个问题由牙膏悬空会成功吗?变为你能悬空多少格?第二个问题由你怎样使纸盒悬空最多变为你的纸盒悬空能与老师一样多吗?有没有小朋友比老师的纸盒悬空还多?你是怎么做的?然后得出悬空最多的方法。整个活动的探索结果就由作标记变为填记录表,记录表的记录也只是填数字,简单明了,一眼就明白。当作了这样的变动,虽说切合了区乡幼儿的实际,但我也觉得有些无奈与困惑,比如画一样的格子,一样的纸盒,一样的记录方式,是否是约束了孩子的思维空间,与科学活动的宗旨探索活动是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原则有些违背。

三、在设计问题上

在科学活动的交流环节中,我们改变了过去封闭式、暗示性问题较多的弊病,在幼儿操作探索后设计开放性的提问:“你们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等。当幼儿思维方向不明或操作方法不当时,我采用导向式设问“为什么不能成功?”、“问题可能出在哪里?”这样适时、恰当的指点就使幼儿受到启发,改变原来的操作思路和方法。

(在课后延伸中可以探讨生涯中的各种悬空现象的运用,如:阳台、引桥等,从而形成有关悬空的“经验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