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合集下载

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意思

致君饶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意思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意思是: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出自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文选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译文: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

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

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

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

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自以为是一个超异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

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时杜甫37岁,居长安。

韦左丞指韦济,时任尚书省左丞。

他很赏识杜甫的诗,并曾表示过关怀。

天宝六载(747年),杜甫应试落第,困守长安,心情落寞,想离京出游,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向韦济告别。

思想主题:
此诗叙写了作者自己的才学以及平生志向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窘状,并且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政治现实。

全诗直抒胸臆,慷慨陈词,是杜甫自叙生平的一首重要诗作。

唐诗三百首之《旅夜书怀》赏析

唐诗三百首之《旅夜书怀》赏析

唐诗三百首之《旅夜书怀》赏析唐诗三百首之《旅夜书怀》赏析【评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

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

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

这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这首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后半是“书怀”。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古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翻译赏析

古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翻译赏析

古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翻译赏析《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前言】《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叙写了作者自己的才学以及生平志向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窘状,并且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政治现实。

全诗慷慨陈词,抒写胸臆,是杜甫自叙生平的一首重要诗作。

【注释】⑴纨绔:指富贵子弟。

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

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

这句是全诗的纲要。

《潜溪诗眼》云:“此一篇立意也。

”⑵丈人:对长辈的尊称。

这里指韦济。

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

这里是杜甫自称。

请,意谓请允许我。

具陈:细说⑶“甫昔”两句,是指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

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白“早充”。

“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⑷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

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⑸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

料:差不多。

敌:匹敌。

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

看:比拟。

亲:接近⑹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

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

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⑺挺出:杰出。

诗圣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诗圣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 甫草 堂
杜 甫 草 堂博 物馆 位 于 四 川 省成 都 市 青 羊 区 青 华 路 37号 ,毗 邻 浣 花 溪 公 园 ,是 中 国唐 代 大 诗 人杜 甫 流 寓 成 都 时 的故 居 。杜 甫先 后 在此 居 住近 四 年 ,创作 诗 歌 240余 首 。唐 末诗 人 韦庄 寻得 草 堂 遗址 ,重 结茅 屋 ,使 之得 以 保 存 ,宋 元明 清 历代 都 有修 葺 扩 建 ,1955年 成 立杜 甫纪 念 馆 ,1985年 更名 为成 都杜 甫 草堂 博物 馆 。
公元765年 ,严 武去 世 ,杜甫 离 开了成 都 。经 嘉州 、戎
州 (宜宾 )、渝州 (重 庆 )、忠州 (忠 县 )、云安 (云阳 ),于唐 代宗 大历 元年 (766年 )到达夔 州 (奉 节 )。幸得 夔 州都督 柏茂 林 的 照 顾 ,杜 甫得 以在 此暂 住 。此 间杜 甫 创作 达 到 了高 潮 ,不到 两 年 ,作诗 四百 三 十 多首 ,占现 存 作 品 的百 分之 三 十 。这 一 时 期 的作 品 有 《春夜 喜雨 》、《茅屋 为秋风 所破 歌 》、《蜀相 》、 《闻 官军收 河 南河北》、《登高 》、《登 岳 阳楼》等大量 名作 。
名 人堂
>>>人 物简介
杜 甫并 非 四川 人 ,却 与 四 川有 极 大 渊 源 。据 统计 ,杜 甫一 生 作诗 1400余 首 ,仅 在 成 都 所作 便超 三 分之 一 ,约475首 ,而后 到 夔 州(今 重 庆奉 节 )又作 410首诗 。他 的诗 篇心 系 苍 生 ,胸 怀 国事 ,虽是现 实主 义诗人 ,却 又狂 放 不羁 ,豪气干 云 。
坎 坷 一 生 ,心 系 家 国
公 元712年 ,杜 甫 出生 于 河 南巩 县 ,在 那 度 过 了 几乎整 个 童年 。7岁学诗 ,15岁扬 名 ,公 : ̄744年 , 杜 甫 在 洛 阳与 李 白相 遇 ,二 人 同游 梁 、宋 (今 河 南 商 丘 、开封 一带 ),后 客居 长安 ,仕途 不 顺 。

诗圣杜甫个人观后感800字精选作文

诗圣杜甫个人观后感800字精选作文

诗圣杜甫个人观后感800字精选作文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诗圣杜甫个人观后感800字精选作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诗圣杜甫个人观后感800字精选作文1你就像那冰冷的北极星,以你那孤独而深刻的情怀给中国诗坛增添一份奇特的炫彩,给中国历史一个永不磨灭的记号,历史将记住爱国的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可以看出他早已与国家融为一体,与国共忧喜,国衰则己愁,国强则己兴!俄风云倾定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惨淡的天气昭示着惨淡的心情,忧愁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与崇高理想,打动着每一个人。

历史将记住豪迈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站在泰山之下,仰首望去,山势峭拔,直冲云霄,一轮红日顶于山上,九片浮云随风飘,此时,杜甫早已心潮澎湃,在他心中,这山也是渺小的,它就好比一座更高的山,他有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他就是历史上一个豪放的杜甫。

历史将记住重情义的杜甫。

杜甫与李白是挚友,他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为李白吟不平。

用“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写出与李白离别时的悲痛之情,“李杜”是家喻户晓的词组,他们的感情也是至死不渝,但却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爱好,迫不得已只能匆匆见过又匆匆离去。

在寂寞中,杜甫的情感又有几人能懂?杜甫是悲惨的,杜甫的一生,是史也是诗,他付出毕生心血忧国忧民,而他却得到的是一生坎坷。

其实,我们对杜甫很同情。

他与好友李白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有同样的才华,可实际上,杜甫比李白的才华高出很大一个台阶。

并且他心怀远大理想,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报效祖国。

但事与愿违,十年应举,皆名落孙山。

之后,又爆发了安史之乱,追求功名的心一再破灭,还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切身悲痛的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让我深刻感受到他在战乱中的流离之苦。

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渚:水中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生命运。

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潦倒:哀颓,失意。

新停:刚刚停止。

译文1: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译文2:风这样急,天这样高,猿猴的叫声是如此悲哀;水这样清,沙这样白,鸟儿飞去又飞回。

那无边无际的树林里,落叶萧萧飘落;那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浪涛滚滚而来。

在这悲凉的秋天,我离家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在这思亲的节日,我拖着病体,独自一人缓步登台。

生活真是太艰难了,痛苦和烦恼使我的白发一天比一天多,再加上病体潦倒,最近竟连一杯苦酒也不能喝了。

赏析:《登高》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颠沛夔州时期所作,其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数年,但关河以东局势越发混乱,肘腋之间宦党日强朝纲日废,后庭方寸吐蕃弄强回纥嗜欲,天下大势实在悲观。

杜甫满腔爱国热情,一身耿骨义气,不但客寓夔州,而且沉疴日起,惶惶终日,自认重见社稷光耀朝纲振奋天下益安苍生乐享,怕是此生无望他生未卜,其萧索落寞悲愁苦涩可以想见,正是这种绝望孤寂悲苦无端的心境,在767年那个秋天,直接催生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文及赏析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文及赏析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唐] 杜甫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分类标签: 读书作品赏析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

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

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

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

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

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

杜甫自二十四岁(735)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

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

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诗人是怎样倾吐他的愤激不平的呢?细品全诗,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

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

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

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象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挡之势。

《沁园春-孤馆灯青》原文及翻译赏析

《沁园春-孤馆灯青》原文及翻译赏析

《沁园春·孤馆灯青》原文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沁园春·孤馆灯青》原文及翻译赏析《沁园春·孤馆灯青》原文及翻译赏析《沁园春·孤馆灯青》原文及翻译赏析1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致君尧舜 心系苍生———浅析杜甫诗中的诸葛亮情结的形成原因

致君尧舜 心系苍生———浅析杜甫诗中的诸葛亮情结的形成原因

致君尧舜,心系苍生———浅析杜甫诗中的诸葛亮情结的形成原因主要内容:研究杜甫的诗,不难发现杜甫诗中的诸葛亮情结。

那么,杜甫诗中的诸葛亮情结究竟是为什么形成的呢?在本文中,将从杜甫个人的政治抱负、怀才不遇、白首无功三个方面去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字:诸葛亮情结、政治抱负、怀才不遇、白首无功正文:我们仔细分析杜甫的诗,不难发现杜甫诗中涉及诸葛亮的诗很多,虽然与杜甫写的千多首诗相比,确实是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把这个数字和其它诗人的相关作品数量相比较,则不难看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偏爱。

下面,我将浅析杜甫诗中的诸葛亮情结的形成原因。

首先,杜甫诗中的诸葛亮情结是源于杜甫自己怀才不遇、空怀终老的无限感慨。

杜甫政治抱负远大,满腔济时报国之志,却苦于空有济世才和报国志,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和空间。

杜甫两次科举考试都未及第,一次是在开元二十三年,二十四岁的杜甫在洛阳参加了科举考试,由于文章不合时宜,而被黜落;第二次是在天宝五年,年近不惑的杜甫本来是志在必得,但没有想到的是,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嫉贤害能,排斥异己,制造了“无一人及第”的假象,还向玄宗称贺“野无遗贤”。

这不久之后就发生了安史之乱,直到至德二年五月,杜甫被任命为左拾遗。

就任不久,便因上疏营救被罢相的房丞相,触怒了肃宗,并于乾元元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此后,杜甫便再也没有机会让朝廷听到他的声音了,终是终生都未能一展雄才,只能空怀抱负,诗文终老。

而诸葛亮却正是儒家兼济的典范,是君臣相得的最佳范式。

刘备“三顾茅庐”的美谈,使得诸葛亮得遇贤主,为光复汉室施展毕生才能,为汉室创下丰功伟绩,流传千古,这不能不让人羡慕,更何况是像杜甫那样怀有满腔才能和报国之志的人,自然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

可以说,正是相似的时危世乱的时代背景却非相似的怀才不遇的多舛命运和报国无路的情愫,使得迟暮之年的杜甫飘落在夔州江边时,对刘备、诸葛亮君巨相契的际遇艳羡不已。

对照自身,便格外感到委屈、寂寞。

杜甫《江村》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杜甫《江村》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杜甫《江村》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江村》是由杜甫所创作的,这首诗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细腻地描画了优美恬淡的景物,随意地叙写了闲适温馨的生活情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江村》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江村》唐代: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堂上一作:梁上)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译文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恬静、安闲。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相伴多年的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年幼的儿子敲弯了钢针要做成鱼钩。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江村》注释江村:江畔村庄。

清江:清澈的江水。

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称浣花溪。

曲:曲折。

抱:怀拥,环绕。

长夏:长长的夏日。

幽:宁静,安闲。

自去自来:来去自由,无拘无束。

相亲相近:相互亲近。

画纸为棋局:在纸上画棋盘。

稚子:年幼的儿子。

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

“但有”句,一说为“多病所须惟药物”。

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江村》"多病所需唯药物"、"但有故人供禄米"分析《江村》一诗的尾联上句,有两种版本,对于该两种版本的优劣,有说法认为:“先看“多病所需唯药物”句。

上面我们已经感知了诗人幽居江村的快乐与闲适只是表面的,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年老多病之身所需的唯有药物,能满足这微薄的希望,微贱之躯夫复何求?而我们体会:乱离之世,命如蝼蚁,药物又有何用,不过苟延残喘而已;正是暂得安宁,家人相聚,才想到珍惜生命,也好让这艰难得来的快乐延续下去,这应该是很朴素很低微很不得已的一种希望。

可这希望能否满足呢?将尾联下句“微躯此外更何求”连起来读,就会发现那只是一种奢望。

读到此,想到此,我们会不会为老杜的辛苦艰难的生存境况而洒下同情之泪?再看“但有故人供禄米”句。

杜甫的诗词点评

杜甫的诗词点评

杜甫的诗词点评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

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

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

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

”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

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

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情感内涵的沉郁深刻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

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

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诗圣杜甫的个人观后感800字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千家诗:杜甫《南征·春岸桃花水》原文译文赏析

千家诗:杜甫《南征·春岸桃花水》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南征》是⼤历四年(769)春,杜甫从岳阳赴长沙途中所作。

写作这⾸诗歌时,距诗⼈去世只有⼀年。

在诗歌中表现了诗⼈晚年极度⽭盾的思想感情。

下⾯是⽆忧考分享的千家诗:杜甫《南征·春岸桃花⽔》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南征·春岸桃花⽔》 唐/杜甫 春岸桃花⽔,云帆枫树林。

偷⽣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病南征⽇,君恩北望⼼。

百年歌⾃苦,未见有知⾳。

【译⽂】 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帆驶过枫林。

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漂泊远⽅⼀路上泪洒⾐襟。

当此年⽼多病乘⾈南⾏的时候,⼀颗向北的⼼啊永念皇恩。

我苦苦地写了⼀辈⼦诗歌,可叹⾄今还没有遇到⼀个知⾳。

【注释】 ⑴桃花⽔: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

⼜名‘“桃花汛”。

《岁时⼴记》载:“黄河⽔,⼆⽉三⽉名桃花⽔。

” ⑵云帆:⽩帆。

⑶避地:避难⽽逃往他乡。

⑷适远:到远⽅去。

沾襟:浸湿⾐襟,指伤⼼落泪。

⑸君恩:指唐代宗之恩。

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补京兆功曹和检校⼯部员外郎)。

君,指唐代宗。

⑹百年:⼈的⼀⽣,⼀辈⼦。

【赏析】 杜甫诗《南征》,作于唐⼤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距他去世只有⼀年。

诗作反映了诗⼈死前不久极度⽭盾的思想感情。

“春岸”⼆句写南⾏途中的春江景⾊。

“偷⽣”⼆句表现了诗⼈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

“⽼病”⼆句,道出了⾃⼰思想上的⽭盾。

杜甫仕途坎坷,壮志未酬,在诗坛的光辉成就⽣前并未得到重视,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活与思想的⾃我写照。

整⾸诗悲凉凄楚,令⼈怆然⽽涕下。

这⾸《南征》是⼤历四年(769)春,杜甫从岳阳赴长沙途中所作。

写作这⾸诗歌时,距诗⼈去世只有⼀年。

在诗歌中表现了诗⼈晚年极度⽭盾的思想感情。

诗歌⾸先写道:“春岸桃花⽔,云帆枫树林。

”这两句⾸先写南⾏途中的春江景⾊。

上句“春岸桃花⽔”是说,春⽔⽅⽣,桃花夹岸。

诗⼈描绘了初春时节的景象。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在这⾥运⽤了⾮常式句,以此突出了“春⽔”之美。

杜甫传·引用诗句翻译

杜甫传·引用诗句翻译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 莫仓卒!
《悲青坂》
怎么能托人带个信给我军,嘱咐 他们暂时忍耐一下,等到明年再 来反攻,千万不要急躁。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塞芦子》
芦关控制着两股敌军,然而边兵都调 去东征,那里防守空虚,万一他们趁 人不备,就可以直捣反攻的根据地。 谁能去提醒皇上:胡人行军的速度快 得就像鬼行一样。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之二
“生还”也是只有到此刻才敢想的 事,逃亡时在山间小路上逃命的 情形仿佛就在眼前,那时性命就 如悬在顷刻之间。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之三
如果间道时死去,也无人报信。 现在回到自己的国家,终于有人 怜惜自己了。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经常挨饿抱病,动不动卧床十来天, 衣裳则是补丁重补丁。你没有看见我 家徒四壁,天色已晚,只能默默泣血, 因为有苦无处倾诉。 表现自己晚景凄凉,极度贫困。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回忆当年遭受李林甫执政,真是叫人 闻之丧胆,他善于玩弄阴谋诡计,专 权跋扈。我一介书生,偏偏受到了他 的忌妒和陷害,此后的生活更加辛酸。
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胜。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屡次给我恩赐,真让我感到 力弱难胜。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喜觉都城动,悲怜子女号; 家家卖钗钏,只待献春醪。

高中语文杜甫《蜀相》赏析

高中语文杜甫《蜀相》赏析

高中语文杜甫《蜀相》赏析《蜀相》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游成都武侯祠,却为什么要题作《蜀相》?写蜀相的“两朝开济”,为什么要先提到刘备的“三顾茅庐”?古人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不妨寻踪觅迹,来探寻一下“诗圣”的心迹。

为什么要题作《蜀相》?一种解释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见人教版《教师用书》)。

这似乎有些道理。

但游记也可以涉及到有关的人物,游武侯祠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也是顺理成章,这种解释当然有些牵强。

所以,这其中,应该还有些其他原因。

大唐自“贞观之治”,中间经过高宗、武后朝,至玄宗当政迎来了“开元盛世”,人口至“安史之乱”前增至五千余万,国力空前强盛。

但是,随着玄宗的老迈,李林甫、杨国忠两位奸相先后把持朝政,将一个好端端的“开元盛世”葬送了。

随着安禄山起兵,各种矛盾突然如决堤泄洪,奔涌狂突,形势急转直下。

兵连祸结,哀鸿遍野。

杜甫舍妻弃子,亲历了战乱,其间耳闻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人民的痛苦,能不忧心如焚吗?痛定思痛,他对治国贤相倍加思念,渴望能有一位诸葛亮式的人物横空出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救黎民于水火。

于是,在成都刚刚安定下来,他就寻来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首联写专程寻访武侯祠,这是“起”。

开篇一问一答,一个“寻”字,迫不及待之情毕现。

而“柏森森”三字,一言祠堂清冷寂寞,一言诸葛亮没世已久。

五百多年过去了,诸葛武侯已经托体山阿,到哪里去找这能安邦定国的奇才大贤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颔联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

杜甫参谒武侯祠,一不写殿宇,二不写塑像,却写什么碧草和黄鹂,虽然一植物一动物,一碧一黄,一静一动,一视觉一听觉,对仗极是工稳,但这未免有些偏题——捡芝麻漏西瓜了。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一)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杜甫的伟大之处,首先是表现在他所具有的那种一贯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他不仅是看到、而且和人民一同经受着战乱、饥饿、寒冷,因此他能够以中国古代诗人从来没有达到的深度,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各种压迫和苦难。

特别可贵的是,诗人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在晚年最重要的杰作《岁晏行》中,他这样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指人民)杼柚茅茨空。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又写道:“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诗人又更进一步地把阶级对立这一本质现象,用鲜明而凝炼的诗歌语言凸现在人们的面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与热爱人民的感情相联系,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又成为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

他的笔锋,一直伸向最高统治者。

在《丽人行》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进前丞相嗔”,他以非常出色而含蓄的笔墨,讽刺了在唐玄宗的骄宠下,杨氏姊妹所过的奢侈淫乱的生活;在《枯棕》中,“伤时苦军阀,一物官尽取”,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来缴纳租庸的凄惨景象。

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朽现象加以多方面的抨击。

在《洗兵马》中,“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他指斥李辅国等一群官僚的得势嚣张;在《草堂》中,他谴责成都军阀李忠厚的作威作福和残杀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嘲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无能;在《释闷》等诗中,他更对唐代宗的昏庸怯懦和宦官程元振的专权祸国作了谴责和讽刺。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二)在唐朝国势因“安史之乱”的爆发由极盛转衰的过程中,唐代的诗坛上出现了一位泽被后人的大诗人,他就是与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者出处及全诗翻译赏析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者出处及全诗翻译赏析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者出处及全诗翻译赏析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译文] 我要使当今皇上达到古唐尧和虞舜的治国境界,使社会风俗再次归于醇厚朴实。

[出自]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2、注释:纨绔:指富贵子第。

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

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

这句是全诗的纲要。

《潜溪诗眼》云:'此一篇立意也'。

丈人:对长辈的尊称。

这里指韦济。

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

这里是杜甫自称。

请,意谓请允许我。

具陈:细说。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这两句是指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

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白'早充'。

'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

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

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

料:差不多。

敌:匹敌。

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

看:比拟。

亲:接近。

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

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

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挺出:杰出。

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命途多⾇⽽胸怀天下,饱经沧桑⽽⼼系苍⽣。

他⽤丰沛的感情和悲壮的⽣命创作的诗歌博⼤精深,⼴泛⽽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变迁。

在艺术⽔平上,他是古典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成者,对后世的影响⽆⼈能及。

杜甫(712—770),字⼦美,祖籍襄阳(湖北襄樊),出⽣于河南巩县。

⾃号少陵野⽼,后世称其杜拾遗、杜⼯部,也称杜少陵、杜草堂。

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被誉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远祖是汉武帝时的名⾂杜周,与杜牧同是晋代⼤学者、名将杜预之后,其祖⽗杜审⾔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之⼀。

青少年时的杜甫家庭优渥,⽣活安定,“七龄思即壮,开⼝咏凤凰”,堪称神童级⼈物;“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并且志向⾼远;不过,贪玩起来也⾮⽐寻常:忆年⼗五⼼尚孩,健如黄犊⾛复来。

庭前⼋⽉梨枣熟,⼀⽇上树能千回。

19岁的时候,杜甫出游⼭东临沂,随后漫游吴越,直到23岁时才回故乡参加“乡贡”(指不在学校上学⽽欲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向其所在州、县官府报考参加的考试),24岁在洛阳参加进⼠考试,结果竟然落第了。

适值⽗亲在兖州任司马,杜甫于是前往,并开始了齐赵之游。

著名诗篇《望岳》就写与这⼀时刻,“会当凌绝顶,⼀览众⼭⼩”,可见其凌云壮志。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颗巨星在洛阳相遇。

其时李⽩刚被唐⽞宗赐⾦放还。

两⼈虽然年龄相差11岁,却⼀见如故,并相约同游梁、宋(河南开封、商丘)。

此后,两⼈⼜有两次相见,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同⾏”的深厚情谊。

747年,唐⽞宗诏天下“通⼀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前往应试,宰相李林甫竟然宣布“野⽆遗贤”,所有⼠⼦⽆⼀录取。

以天下为⼰任的杜甫此时也不得不另辟蹊径,投赠⼲谒,奔⾛于权贵之间:“朝扣富⼉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

”可见当时的困窘。

三年后,因唐⽞宗要举⾏祭祀⼤典,杜甫献上《⼤礼赋》,⽞宗遂命待制在集贤院,不过只是得到“参列选序”资格,杜甫⼀度兴奋异常,但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他还是没有得到任⽤。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什么意思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什么意思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什么意思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什么意思|出处|翻译|用法
例释【名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出处】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译注】辅
佐皇上,使他成为尧舜那样圣明的君主,再使社会风俗恢复淳朴敦厚。

致君:使君王达到。

尧舜(yáoshùn):传说中上古社会的两位贤明的君主。

一、用以形容希望辅助当政者,实现政治清明,世风淳朴的抱负。

[例]然而他对八股文之类并不感兴趣。

而总是想把孔
孟圣贤们讲的道理运用到现实中去。

他认为这样做虽不能达到像杜甫说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那样的高超境界,但改变一下社会现实中流行的种种弊端和恶习,还不是难以做到的奢望。

(张德《海瑞》)
二、用以形容期盼领导者贤明公正,社会风清弊绝。

[例]
但现实生活中给领导提意见的,绝大多数还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不要在他们的言词态度上挑剔。

(孙乃民《道德
纵横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关键词:原则理性风俗
杜甫于天宝七载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提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一年杜甫三十七岁,正值壮年,胸怀报国之志。

可以说,杜甫的人生抱负、人生基调几乎定格于这两句话中。

后来虽经历过“安史之乱”、房琯事件、颠沛流离等生活上的打击,杜甫始终保持了这样一种人生志向、人生追求,“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移”、“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中国自秦朝之后已走出封建社会而进入中国所特有的伦理社会,“中国政府是消极于政治而积极于教化的,强制所以少用,盖在缺乏阶级以为操用武力之主体,教化所以必要,则在启发理性,培植礼俗,而引生自力。

这就是士人之事了。

”士人居于君王与众人之间,对众人则负有礼仪教化的义务,对君王则有规讽劝谏的责任,而士人本身也是一个道德的表率。

使整个国家向着理性的方向靠拢。

杜甫出身仕宦家庭,为东晋大将杜预二十世孙,其祖父杜审言曾任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因而在杜甫的思想中儒家思想占了主流地位。

在杜甫早期的作品中就有很高的入仕情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呼之欲出。

然而,天宝年间的所见所闻却使它的这一情结受到了动摇,此时唐王朝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前夜,唐玄宗沉湎与后宫享乐之中,日益骄奢淫逸,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先后受到重用,而玄宗的好大喜功更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其《丽人行》、《前出塞九首》等对玄宗及当朝权贵有很明显的劝谏之意。

而杜甫的的入士之心尚未泯灭,“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作《后出塞五首》,“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后来从长安逃脱后,杜甫直奔灵武肃宗行宫,此时的杜甫应当是最接近于权力中心的时期,仿佛“致君尧舜上”的人生抱负也将于此时实现。

但房琯事件的发生却使杜甫打断了这一想法,加之先前的对天宝年间玄宗的不满,杜甫毅然决定断绝与统治者的合作。

其实,即使没有房琯事件杜甫也照样难与统治者相容,房琯事件只是一个催化剂。

自肃宗后唐朝统治者日益昏庸,或排斥异己、或容忍割据势力以苟且偷安、或纵容宦官势力以致不可控制,李唐王朝不再那样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反而给普通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三吏》、《三别》正反映了这一现实。

这样的政府在杜甫眼中已经不是一个合乎道义的政府,它在道义上已经丧失了一个政府的资格。

柏林墙倒塌后,一位法官在审判一位原东德警察时说“先生,你是必须遵守国家的命令向一位平民开枪,可是你可以选择不把枪口瞄得那么准些。

”而对耿介的杜甫而言,则直接选择了与统治者决裂。

“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锐减,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而李唐王朝未能实现中兴,北方黄河流域依旧割据,叛乱时有发生,中央政府不能制止。

平叛后,不仅原安史旧部桀骜不逊,不服从中央管制,就是参加平叛的各地方藩镇将领也常常拥兵自重、独霸一方,成为一方诸侯,李唐王朝只能依靠始终服从中央的号令的南方各地,长安所需的粮食物资常常要从扬州等地出发途经大运河运至长安。

这里面固然有制度的原因在里面,如节度使权力过大统制当地的军事、财政等各种权力、中央所拥有的实力较弱等,但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是文化的破坏,所谓“夷狄而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仁义充塞,以至于率兽而食若人,人将相食,以至于亡天下”。

地方军阀不仅不听从中央的号令,即使在自身内部也矛盾重重,因为失去了文化的制约作用,士兵是否听从号令往往取决于一己之力,若拥护首领于己有利则拥护之,若背叛首领于己有利则背叛
之,毫无忠信、礼义可言,地方节度使往往出现被手下刺杀的情况。

此时已埋下了五代十国分裂动荡的种子。

杜甫在“使风俗淳”上着力最大,他的诗歌或反映统治阶级的腐朽、或写出广大民众的疾苦、或写战争对民众造成的灾难,其写作手法融入了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又着意反映了李唐的社会、政治矛盾,对后世的士人、统治者有极大的启发与警醒作用。

如《又呈吴郎》一首写出作者对一“无食无儿”老妇人的怜悯,指出老妇人“不为穷困宁为此”并再三恳求吴郎对老妇人要和颜以对,最后说“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泣沾巾”,将全诗上升到普遍的人文关怀的高度,并将老妇人的遭遇与当时的战乱相联系,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这类诗歌在杜甫的诗集中占了大量篇幅。

此外,杜甫本人也成为了一个士人心中效法的榜样,他的儒者情怀、他的敢于犯颜直谏、他的不断积极进取。

梁启超曾经讲明亡后大批士大夫自杀殉国,无益于挽救明朝的败亡,但这些行为却激励了国人的民族情怀,终演成辛亥革命“驱逐鞑虏”之势。

受时代条件的限制,杜甫没能在他有生之年看到“再使风俗淳”,并在颠沛流离中死去,而他的诗文、他的榜样作用却激励着后代士人积极探索、为天下疾苦而奔走。

参考书目:1,《杜甫诗集导读》,刘开杨、刘新生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1月北京第1版。

2,《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

3,《少年中国说》,梁启超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九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