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的污染问题

合集下载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繁殖和育种技术,通过培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生长和分化,可以实现植物遗传改良、获得大量优良无病毒植株、进行基因转化等重要目标。

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种潜在的问题,即内生细菌的污染。

内生细菌是存在于植物的内部组织中的细菌,它们与植物存在共生关系,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这些内生细菌可能会从植物组织中释放出来,并污染培养基和植株,造成培养过程的失败和成果的损失。

内生细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危害:1. 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内生细菌的存在会增加培养基的微生物负荷,增加细菌和真菌的污染风险。

这些细菌会竞争养分,降低植物组织的生长速度,影响组织分化和生根。

它们还可能分泌产物导致植物细胞死亡和损伤,从而导致培养失败。

2. 影响植株品质和健康:内生细菌污染还会导致植株生长发育异常,易感染病原菌,使植株受到病毒、细菌、真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这些病原微生物会导致植株的病斑、癌症、坏疽等病害,降低植株的生长势和生产效益。

3. 增加繁殖成本和时间:内生细菌污染不仅会增加培养基和试管中杂菌的检测和灭菌工作量,还会增加植株的筛选和复制的难度。

有时候,内生细菌污染还需要通过转基因技术进行基因修饰,进一步增加了繁殖的成本和时间。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内生细菌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严格的无菌操作:进行组织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严格的无菌操作,保证培养环境的无菌性。

这包括使用无菌器皿、培养基和培养液,进行手术操作时需穿戴无菌手套和口罩,避免培养环境的污染。

2. 筛选适宜的组织材料:在进行组织培养之前,需要对原材料进行筛选,选拔出无病毒和无内生细菌的材料。

可以通过病毒和细菌检测技术对材料进行筛选,确保无菌状态。

3. 对培养基和试管进行灭菌处理:在进行组织培养之前,需要对培养基和试管进行灭菌处理。

可以使用高温蒸汽、辐射或化学方法进行灭菌,杀死可能存在的内生细菌。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用于繁殖和研究植物的无性生殖。

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常常会遭遇内生细菌污染的问题。

内生细菌是指存在于植物组织内部的微生物,通常以潜伏状态存在,等待适宜的条件复苏生长。

这些内生细菌对当地的植物没有危害,但当植物受到伤害或在组织培养的环境中,它们可以迅速生长并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内生细菌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可能来自栽培环境、种子、外部接触以及分离组织过程中的污染等等。

为了避免内生细菌污染,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在植物组织培养的环境中应该保持高度清洁和无菌的状态。

实验室台面、工具和容器等设备应经常进行消毒,并采用一次性使用的工具或经过高温高压灭菌的工具。

组织培养的工作区域应设立隔离区,避免与外界空气接触,以减少微生物侵入的可能性。

在进行组织培养之前,种子和外来材料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消毒处理可以通过在合适的消毒剂中浸泡,如70%乙醇或次氯酸钠溶液,然后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种子表面的消毒。

消毒过程应严格控制时间和浓度,以确保细菌的消灭,但同时又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使用无菌技术和设备进行植物材料的分离,并在无菌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避免外部细菌的侵入。

应该定期进行无菌性检测,以确保培养过程中的无菌状态。

选择抗菌剂或抗生素,添加到培养基中,以抑制内生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抗菌剂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所需要培养的植物种类来确定。

添加抗菌剂的培养基应事先经过验证,以确保其对内生细菌的有效抑制。

处理植物组织时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

这包括无菌实验室环境、使用酒精灯或高压灭菌器对器具进行灭菌,手套和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等。

合理的操作流程和技术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内生细菌的污染可能性。

对于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通过维持无菌环境、对种子和外来材料进行消毒、细菌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无菌操作的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生细菌的污染,并保证正常的培养结果。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探讨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探讨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方法,广泛应用于植物组织生长、植物育种和植物繁殖等领域。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类型的污染影响,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污染,以及化学物质污染等。

这些污染会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结果,甚至导致实验失败。

对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进行探讨,对于提高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类型有细菌污染、真菌污染、病毒污染以及化学物质污染等。

这些污染会严重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结果。

1. 细菌污染细菌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微生物之一。

细菌污染通常表现为植物组织培养物表面或内部出现细菌菌落。

细菌污染会导致植物组织培养物变色、腐烂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结果。

以上所述的污染类型,如不及时发现和控制,都会对植物组织培养产生严重影响,采取有效的防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二、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防控技术对于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类型,有一些常见的防控技术可供选择,包括无菌技术、消毒技术、分离培养技术、基因工程抗性技术等。

1. 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防控技术之一。

通过无菌操作和无菌环境建立,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污染。

无菌技术包括无菌操作技术、无菌工作台和培养室的建立,无菌试剂和器皿的使用等。

2. 消毒技术消毒技术是防控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消毒技术包括热消毒、化学消毒和辐射消毒等。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确保除菌效果和对植物组织的安全。

3. 分离培养技术分离培养技术是防控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分离培养,可以将受污染的植物组织分离出来,保护无染的组织,减少污染的扩散。

分离培养技术需要耐心和技巧,但可以有效防控污染。

4. 基因工程抗性技术基因工程抗性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防控污染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技术,但内生细菌污染已成为制约其应用的一大难题。

本文探讨了内生细菌污染的来源,包括空气、工具和培养基等,并分析了内生细菌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如降低成活率和增加病原性。

提出了预防和控制内生细菌污染的方法,例如消毒操作和无菌技术的应用。

介绍了常见的内生细菌种类和检测方法,以帮助科研人员及时发现及处理污染问题。

强调了内生细菌污染对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应对策略,以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内生细菌、污染、来源、影响、预防、控制、常见种类、检测方法、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应对策略1. 引言1.1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组织细胞培养技术,旨在研究细胞、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的生长、分化和发育规律。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内生细菌的污染,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对象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内生细菌污染的来源可以包括试管、培养基、空气及研究者等。

试管和培养基的污染是由未经有效消毒或灭菌的实验器皿及培养基引入外源性细菌,而空气中的微生物也可能通过飘浮微粒或空气循环传播到培养环境中。

研究者操作不当或不洁净也会成为细菌污染的潜在来源。

内生细菌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影响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发育,导致细胞分裂和分化受阻;2.产生有害代谢产物,影响培养基的成分和PH值;3.引起细胞凋亡和死亡。

为预防和控制内生细菌污染,研究者应采取有效的消毒和灭菌措施,定期清洁工作区域,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特定的生长调节剂和抗生素也可应用于培养基中,以抑制细菌的生长。

常见的内生细菌种类包括:大肠杆菌、普通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

内生细菌污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培养法、PCR法和荧光染色法等。

内生细菌污染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不容忽视,预防和控制内生细菌污染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用于研究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过程。

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内生细菌污染的问题。

内生细菌污染是指离体培养组织中由于细菌的存在而导致细菌生长的现象。

内生细菌污染不仅会影响植物组织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还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性。

解决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至关重要。

内生细菌污染主要来自于植物体表面和环境中的细菌,它们随着操作中的伤口进入组织内部,并在培养基中繁殖。

为了解决内生细菌污染问题,首先需要做好无菌操作。

在实验室中,需要严格控制环境,使用无菌技术,例如在无菌工作台下进行操作,穿戴无菌手套等,以防止细菌进入培养组织。

还可以对培养瓶、器皿等实验仪器进行高温和高压灭菌,以杀死存在于表面的潜在细菌。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控制内生细菌的污染。

常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万古霉素、红霉素等,可以加入培养基中,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不同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和浓度。

使用组织表面的消毒剂也是防止内生细菌污染的有效方法。

常见的消毒剂有酒精、次氯酸钠和过氧乙酸等。

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使用这些消毒剂对植物体表面进行消毒,以破坏可能存在的细菌。

植物组织的预处理也是控制内生细菌污染的重要步骤。

在植物组织培养前,可以将组织切取后进行初步处理,例如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暴露一段时间,以消除组织表面的细菌。

还可以进行冷冻杀菌或过氧化氢处理,以抑制细菌的生长。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是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无菌操作技术,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使用消毒剂进行植物体表面的消毒,以及对组织进行预处理。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研究植物发育、代谢和遗传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由于组培外植物材料易受微生物污染,因此内生细菌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逐渐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内生细菌指的是存在于植物体内且无害或有益的细菌。

它们往往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参与植物的养分吸收、有机物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等生理过程中。

然而,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内生细菌也会存在污染问题。

1. 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内生细菌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会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例如,一些内生细菌会导致植物细胞分裂和分化受到抑制,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

内生细菌还可能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和使用,引起叶片发黄、萎缩等症状。

2. 影响植物代谢内生细菌的存在会改变植物的代谢途径,导致植物代谢产物的类型和数量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药用成分产生影响。

例如,内生细菌可能改变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导致药材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3. 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内生细菌污染可能会引起实验结果的误差,降低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如果实验中使用的植物材料受到内生细菌污染,实验结果可能会受到内生细菌的干扰,从而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无法复制性。

1. 消毒试管、培养基和器具对需要使用的试管、培养基和器具进行充分的消毒处理,防止细菌污染。

消毒的方法可以选择热处理、化学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

2. 选择无内生细菌的植物材料在进行组织培养实验时应选择没有内生细菌的植物材料,以尽量避免内生细菌污染。

如果需要使用含内生细菌的植物材料,应该进行合适的处理,如洗涤、消毒和筛选等。

3. 建立污染检测体系建立污染检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去除污染物。

可以使用常规的菌落计数法检测细菌污染量,或者使用PCR技术检测特定的内生细菌存在情况。

总之,内生细菌污染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研究人员重视并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只有保证组织培养环境的卫生和无菌,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1.内生细菌的来源:植物体内和外界环境。

内生细菌是植物表面或体内自然存在的微生物,它们通过空气、水、施肥、土壤等途径进入植物体内,与正常的植物菌内共生共存。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内生细菌可能迁移到组织样品中,引起污染。

而外界环境中的细菌污染同样也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问题,这些污染源可能来自实验室空气、工具、试剂、介质和手套等。

2.内生细菌的危害:影响研究结果和组织培养的成功率。

内生细菌的存在会影响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增加细胞失活和污染的风险,降低细胞再生的能力。

同时,内生细菌的分泌物可以抑制植物细胞分裂、伸长,排出的酸性代谢产物会导致组织坏死或凋亡。

内生细菌还可能导致组织黑化、变异等并严重威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预防内生细菌污染:标准化培养操作,选择无菌性质高的组织。

为了预防内生细菌污染,我们需要实施标准的无菌培养操作,尽可能保持无菌状态。

首先,培养环境应该具备良好的通风、消毒、气密性和自净能力等条件;其次,操作过程中必须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工作服,对操作台面、仪器、试剂瓶口等部位进行定期消毒;最后,对培养物及器皿的处理应该严格执行消毒方法。

此外,在选择组织样品时,也应该注重无菌性质较高的种类,如种子、芽等,而不是较易受污染的根、茎、叶等组织。

4.治理内生细菌污染:外洗、去壁、抗生素消毒预处理。

当植物组织出现内生细菌污染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外洗处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即将组织在消毒水中反复洗涤和搅拌,去除表面细菌。

去壁预处理能够明显地减少内生细菌数量,提高组织转化率。

还可以利用抗生素消毒法对组织进行预处理,如乳胶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抗生素,能有效杀灭表面内生细菌,但对植物组织生长也具有一定影响,需要正确选择时机和剂量。

5.结语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内生细菌污染是一种常见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我们应该加强操作规范,建立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流程,注意样品选择和处理,提高组织培养成功率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1-5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1-5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有效降低褐变现象的发生。
(二)减轻褐变现象发生的方法
(3)使用抗氧化剂:在培养基中,使用半胱
氨酸、抗坏血酸等抗氧化剂能够有效地避免 或减轻很多外植体的褐变现象。

培养基中添加0.1%~0.5%的活性炭对防止 褐变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二)减轻褐变现象发生的方法
(4)连续转移:对容易褐变的材料可间隔
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结
合你的实践经验,分析如何降低
组培过程中污染现象的发生?
1)植物品种

由于多酚氧化酶活性上的差异,有些品种 的外植体在接种后较易褐变,而有些品种 的外植体在接种后不易褐变。
2)生理状态:

一般来说,老熟的组织在接种后褐变程度较
幼嫩组织严重。
3)培养基成分:

浓度过高的无机盐会使褐化程度增加;
细胞分裂素水平过高也会刺激某些外植体的 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使褐化现象加深。
(二)、继代培养阶段
• 1、苗分化数量少、速度慢、 分枝少、个别苗生长细高
• 可能原因:细胞分裂素用量
不足,温度偏高,光照不足。 • 改进措施:增加细胞分裂素 用量,降低温度,改善光照, 改单芽继代为丛芽继代。
2、苗分化过多,生长慢,有畸形苗,节间极短,
苗丛密集,微型化

可能原因:细胞分裂素用
量过多,温度不适宜。
(一)、初始培养阶段

1、培养物变色、坏死、茎断面附近 干枯
可能原因:表面杀菌剂过量,消毒 时间过长,外植体选用不当 改进措施:调换其他杀菌剂或降低 浓度,缩短消毒时间,试用其他部


位,生长初期取材。
2、培养物长期培养几乎无反应
可能原因:基本培养基不适 宜,生长素不当或用量不足, 温度不适宜。 • 改进措施:更换基本培养基 或调整培养基成分,增加生 长素用量,试用2,4-D,调 整培养温度。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改进措施:减少激素用量,适当降低培养温度,调整无机盐 (尤其是铵盐)含量,适当提高琼脂用量增加培养基硬度。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13
4、愈伤组织太紧密、平滑 或突起,粗厚,生长缓慢 可能原因:细胞分裂素用 量过多,糖浓度过高,生长 素过量。 改进措施:减少细胞分裂 素用量,调整细胞分裂素与 生长素比例,降低糖浓度。 5、侧芽不萌发,皮层过于 膨大,皮孔长出愈伤组织 可能原因:枝条过嫩,生长 素、细胞分裂素用量过多。 改进措施:减少激素用量, 采用较老化枝条。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17
8、幼苗生长无力、发黄落 叶、有黄叶、死苗夹于丛 生苗中 可能原因:瓶内气体状 况恶化,PH值变化过大, 久不转接导致糖已耗尽, 营养元素亏缺失调,温度 不适,激素配比不当。
改进措施:及时转接、 降低接种密度,调整激素 配比和营养元素浓度,改 善瓶内气体状况,控制温 度。
第五章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
问题及解决办法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1
第一节 组培污染及防治
一、污染来源
1、真菌:种类丰富,分布 广泛,繁殖快速,无处没有, 无处不在。 2、细菌 细菌是无孔不入的微生物, 为避免细菌的侵袭,科学家 曾尝试用抗微生物材料生产 各种用品,但效果不十分理 想,因为这些材料虽然能杀 死细菌,却充满了化学物质。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6
第二节 材料褐化及其防止
一、褐化现象 外植体褐变是指在接种后,其表面开始变褐,有 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变褐的现象。它的出现是由于 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而使细胞的代谢发 变化所致。在褐 变过程中,会产 生醌类物质,它 们多呈棕褐色, 当扩散到培养基 后,就会抑制其 他酶的活性,从 而影响所接种外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7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植体的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可以用于植物的育种、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操作环境、培养基配制等多方面原因,都可能导致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内生细菌的污染问题。

那么,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植物内生细菌的来源内生细菌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种子或叶片内部植入。

这些内生细菌通常是通过自然界中的向性转移或植物表面的微生物来传到植物体内的。

另一类是来源于培养环境:如空气、土壤、操作人员、试剂和器皿等,由于操作不当有可能就会污染到组织培养物。

内生细菌的种类和危害内生细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利菌,另一种则是可能引发危害的病原菌。

有利菌一般来说是对植物成长有益的,如植物有些成分需要内生菌来辅助代谢;而病原菌则会对植物造成不良后果,如减少植物生长、病害发生率增高等。

内生细菌的检测方法组织培养中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通常是不可见的,常常只有在组织扩展和生长极慢的情况下才被发现。

如何及时了解组织培养中是否出现菌污染呢?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可视检测、培养和PCR检测技术等多种方式。

避免内生细菌的污染是最有效的方法,如建立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引导操作人员正确操作、使用无菌技术的方法,保证器皿、设备等工具的卫生与消毒等等。

同时,如果发现污染事实,我们需要及时的消灭污染。

实验操作者可以通过使用特殊的细菌剂量消毒液来清洁培养器皿,有效抑制菌落的生长。

同时,还可以通过更换接种的生物、更换培养基等方法来清除有害细菌或有害菌种的繁殖。

在此之前,我们要对照好对比试验,从而达到更好地消减菌污染的效果。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手段,但要确保实验的结果准确性,必须有效的避免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只有经过有效的预防、排除和管控才能有效保障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繁殖技术,然而内生细菌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者。

本文旨在探讨内生细菌污染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并介绍内生细菌的来源、常用的检测方法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

对现有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出内生细菌污染的风险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研究者们对植物组织培养中内生细菌污染问题的重视,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内生细菌污染、影响、来源、检测方法、预防和控制、研究进展、风险、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繁殖、基因转化和植物病毒检测等领域。

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内生细菌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内生细菌是指存在于植物体内或组织表面的微生物,它们可能对植物组织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包括影响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导致细胞死亡和细胞再生能力降低等。

了解内生细菌污染的影响,了解内生细菌的来源以及建立有效的检测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内生细菌污染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内生细菌污染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成功率和效率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内生细菌污染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机制和传播途径,从而找到有效的检测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

通过总结现有研究进展,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进一步发掘内生细菌污染问题的风险和解决方案,推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内生细菌污染问题的现状和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促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科研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2. 正文2.1 内生细菌污染的影响内生细菌污染会对植物组织培养的质量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内生细菌会竞争养分和生长空间,导致植物组织生长受到抑制,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工程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的无菌植物组织和植物体细胞。

在实际操作中,植物组织培养往往会受到内生细菌污染的影响,从而影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内生细菌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内生细菌的来源内生细菌的来源主要包括原植物体、空气、培养基、操作人员和器皿等方面。

1.原植物体:植物体内生细菌是植物体内固有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植物体共生。

当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如果植物体不经过充分的无菌处理,就会导致内生细菌的污染。

2.空气: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尤其是在无菌操作环境不严谨的情况下,空气中的内生细菌会成为植物组织培养的一大污染源。

3.培养基:培养基中的原料和添加剂可能含有内生细菌,如果在制备培养基的过程中不严格控制无菌操作,就有可能导致培养基中含有内生细菌。

4.操作人员和器皿:操作人员和器皿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污染源。

操作人员身上可能携带有内生细菌,而器皿则可能存在细菌残留。

内生细菌对植物组织培养会带来以下危害:1.影响培养的质量:内生细菌的污染会导致培养物生长缓慢、愈伤组织形成受阻,甚至无法正常生长。

2.引发病变:一些内生细菌可能对植物组织产生病原性,导致植物组织发生病变。

3.污染培养基:内生细菌对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消耗和改变,降低培养基的营养价值。

4.传播病原体:某些内生细菌可能携带病原体,进而通过培养物传播病害。

为了有效防治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内生细菌污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1.选择健康的原植物材料: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前,对原植物材料进行充分的无菌处理,确保原植物材料是无菌的。

2.严格控制无菌操作环境:在植物组织培养的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操作环境,确保操作场所、器皿、培养基、工具等都是无菌的。

3.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选用高质量的无菌培养基原料,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制备培养基。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可用于植物繁殖、基因转化和产生无性繁殖体等多个方面。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内生细菌的污染问题,给研究和应用带来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内生细菌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细菌,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在一些特定的植物组织中,内生细菌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抗逆性和增强植物免疫等功能。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内生细菌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内生细菌的存在会竞争植物体内的养分和生长空间,导致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

内生细菌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或外源毒素,对植物组织产生毒害作用。

内生细菌还可能传播植物病原菌,引发植物疾病。

内生细菌的污染来源多种多样。

植物材料的起源是内生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植物材料可能来自自然环境中的野生植物,而野生植物通常与多种细菌共生。

这些野生植物材料被用来建立植物组织培养系统时,就有可能带入内生细菌。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也是内生细菌污染的重要原因。

培养基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是内生细菌的天然寄主,比如某些植物激素或类似物。

而培养条件的不洁净和污染也会导致内生细菌的存在。

实验操作的不严谨和器皿、仪器的不洁净也可能引入内生细菌。

针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

在选择植物材料时,应该尽量选择健康无病毒的植物,并对其进行表面消毒处理。

在培养基的配制和使用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无菌操作。

可以使用无菌培养器具和器皿,并且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抗生素或抗生素类似物,以抑制内生细菌的生长。

培养室的环境和设备也需要保持清洁和无菌。

要经常对工作台、培养箱和操作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定期更换培养箱内的紫外线灯管。

当发现内生细菌污染时,应立即将受污染的组织或培养物处理掉,并对培养系统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是一个常见而又严重的问题,对于研究和应用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可以用来繁殖和改良植物。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植物组织培养往往会受到内生细菌的污染,影响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甚至导致失败。

如何有效地控制内生细菌的污染成为了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内生细菌是指存在于植物体内部组织中的细菌。

它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植物体内,如种子表面、受伤的组织、土壤等。

一旦进入植物体内,内生细菌往往会与植物共生,在某种程度上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内生细菌的存在却可能成为一种污染源,影响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发育。

内生细菌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成污染环境:内生细菌会在培养基中形成一定的菌落,导致培养基的污染,使得培养细胞难以生长和分化。

2. 抑制植物细胞的生长:内生细菌释放的代谢产物可能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细胞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3. 影响植物生长物质的合成:一些内生细菌会产生植物生长激素、抗生素等活性物质,影响培养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

为了有效地控制内生细菌的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 无菌操作: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规范,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防止外源细菌的污染。

2. 建立无菌种子资源库:对于植物种子的来源,应尽量选择无菌的种子,建立无菌种子资源库,减少内生细菌带入的可能性。

3. 优化培养基配方:合理设计培养基的成分和配比,以抑制内生细菌的生长,提高培养细胞的生长率和发育速度。

4. 筛选抗菌素: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抗菌素,抑制内生细菌的生长,减少污染的可能性。

5. 加强监测管理:定期对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内生细菌的污染问题,避免影响培养效果。

除了以上的常规措施外,还可以通过生物学手段来控制内生细菌的污染。

例如利用植物内生细菌和植物本身之间竞争的原理,通过合理的植物选择和培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内生细菌的数量和活性。

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部分,植物组织培养已经成为了科学家们研究植物发育、繁殖、基础遗传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实践中,植物组织培养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培养的效率和成功率。

本文将就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其对策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污染污染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此类污染往往源于致污物的不洁、操作人员的不洁以及环境的不洁。

对此,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对器皿、培养基、辅助物质等实验关键点的消毒操作必不可少;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勤洗手、不闲置的原则;尽可能在清洁的环境下工作,如实验室的净化处理等。

二、温度温度是组织培养中的核心因素之一,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组织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温下培养,组织分化发育快,营养物质吸收速率增快;低温则能有利于激发细胞分裂。

但如操作者不去细心调节温度,则会造成培养组织养分不充足或异常分化等不良现象。

因此,对于植物组织培养,科学家们应该注意温度的调节,使其在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以达到最理想的培养效果。

三、培养基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制和新鲜度都会影响培养的效果。

无论是配制过量、欠量,还是老化的培养基,都会降低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化能力,从而影响分化速率, 使组织无法正常分裂,影响胚胎质量。

要想避免上述情况,科学家应该严格控制培养基的配制方法、投入量,及时更换过期的培养基,以保证最好的培养效果。

四、光照光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光照将有助于培养出优质植物组织。

而适应不同光照强度的植物,其光合作用速率也不同,从而影响到组织细胞的分裂能力。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科学家应该给予足够的光照,同时根据植物的特性和需求设置光照强度,并注意避免光照过度或不足,以及光照时间不均等问题,保障植物组织的健康发育。

总之,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性一方面取决于实验者的经验与技能,另一方面则取决于齐备的实验设备和极为细致的操作。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在植物病理学、遗传学和育种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然而,植物组织培养在实践中存在着内生细菌污染的问题,这种污染会影响植物细胞分裂、愈伤组织的生长和较低的再生效率,因此需要重视和防范。

内生细菌是指在植物体内繁殖的细菌,其中一些细菌可以生长在培养基中。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内生细菌通常来自初始植物材料,如种子、叶片和茎。

这些细菌可能会引起愈伤组织的扭曲、变薄和成红色,其它症状包括褐色的组织、细胞烧伤和腐烂。

内生细菌污染的另一个问题是可通过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的操作消除,从而导致识别和清除过程更加困难。

防止内生细菌污染的方法包括选取合适的材料、使用无菌操作、进行适当的消毒、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的抗生素等措施。

对于初始植物材料,应该仔细地选择无污染和健康的材料,并在组织培养前进行无菌处理。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操作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并检查器械和培养基是否无菌。

如果发现污染,必须立即停止操作并检查其原因。

对于污染的器械和培养基,应该进行适当的消毒,可以使用含有70%的乙醇或2%的次氯酸钠消毒物。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添加一些适合的抗生素可以抑制内生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降低污染的风险。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抗生素应该适度,过多的抗生素会对植物细胞形成影响而导致再生率下降。

综上所述,内生细菌污染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它可以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较低的再生效率。

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如选择合适的无污染材料,使用无菌操作,进行适当的消毒和添加适当的抗生素等方法,以减少内生细菌污染的发生。

同时,无菌技能和防治污染的能力也要得到不断提高,以确保植物组织培养科学有效地进行。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它可以用于植物的无性繁殖、基因转化和种质资源的保存。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常受到内生细菌的污染,影响了培养的效果和植物的健康。

本文将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期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内生细菌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1. 细菌污染导致培养失败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内生细菌的污染会导致培养失败,使得植物再生难以实现。

细菌通过分泌毒素、竞争养分和感染植物细胞等方式,破坏了培养组织的正常生长和分化,导致培养物的死亡或退化,从而影响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效果。

2. 细菌污染影响植物健康内生细菌的污染不仅仅影响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效果,还会影响植物的健康。

细菌通过分泌毒素、引起植物细胞死亡、干扰植物代谢等方式,导致植物长势不良、病害率增加,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内生细菌的污染不仅对植物组织培养有害,也对实际植物生长和发育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内生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1. 基质和培养条件不洁净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基质和培养条件不洁净是内生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如果培养罐、培养器皿、工作台面和操作工具等未经过彻底的消毒和无菌处理,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细菌污染。

基质中的污染源、水源、空气中的微生物等也是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

2. 植物材料本身带有内生细菌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通常来源于植物的芽、叶、茎、根等组织,这些组织本身可能带有内生细菌,尤其是在未经过消毒处理的情况下。

如果植物材料中存在内生细菌,那么进行培养时就很容易出现细菌污染问题。

1. 基质和器皿的消毒和无菌处理为了避免细菌污染,基质和培养器皿必须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无菌处理。

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前,应先对培养器皿、基质、操作工具等进行高温蒸汽消毒或紫外线消毒。

还需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2. 植物材料的表面消毒和内部消毒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应首先对植物材料进行表面消毒和内部消毒处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育种和生物技术手段。

然而,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是植
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

这些细菌可以附着在植物材料的表面,或在内部组织中生存。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控制污染,这些细菌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使植物组织培养
的效果大打折扣。

内生细菌污染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消毒操作
消毒操作是控制内生细菌污染的关键。

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之前,必须对所有的工具
和操作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紫外线消毒、酒精消毒和高温消毒。

此外,在取材时也要注意消毒。

2.选择材料
选择无菌材料可以有效地避免内生细菌污染的问题。

无菌材料一般是指经过特殊处理,经检测后证明没有细菌污染的材料。

3.媒体配制
植物组织培养媒体的配制也是控制内生细菌污染的重要环节。

在媒体配制过程中,应
使用高品质的原料,并注意消毒操作。

4.选择抗生素
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添加适量的抗生素以防止细菌污染。

常见的抗生素包
括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

5.定期检测
定期检测也是控制内生细菌污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测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内生细菌数量,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总之,针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应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控制。

只有掌
握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和效果。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但其常常受到内生细菌污染的影响。

本文从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内生细菌的来源、内生细菌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还介绍了预防和处理内生细菌污染的方法以及内生细菌污染的检测方法。

结论部分强调了重视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解决内生细菌污染的方向。

本文对内生细菌污染问题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内生细菌污染,影响,来源,影响,预防,处理,检测方法,重视,未来解决方向,重要性1. 引言1.1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可以用来繁殖植物、培育新品种、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等。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内生细菌污染问题,这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内生细菌是存在于植物组织内部的一类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径进入植物组织中。

内生细菌如假单胞菌、赤点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等,会在植物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危害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发育。

内生细菌的存在会对植物组织培养产生多种负面影响,如导致组织黑化、增殖受阻、生长异常等。

内生细菌还可能分泌毒素或产生其他代谢产物,进一步影响植物组织的健康和生长。

为了解决内生细菌污染问题,可以采取一些预防和处理措施,如加强培养基消毒、选择无菌操作环境、加入抗生素等。

还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质控技术进行内生细菌污染的检测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对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未来,应继续加强研究,改进技术,以解决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推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 正文2.1 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内生细菌污染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一个常见且严重的问题,其会对培养过程和植物生长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真菌的污染真菌(fungi) 一类没有叶绿素,异养的真核微生物。

除极少数种类是单细胞外,绝大多数是由多细胞组成的菌丝,结成一团的菌丝称菌丝体,菌丝分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两种。

有隔菌丝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相邻的细胞之间由隔丝隔开。

在地球上广泛存在于空氣、水、土壤以及各類生物的體表或體內。

皆可有真菌生长。

大气中已知的真菌有11255属10万种,在室内常附着在物体表面,能自动或随人的活动而扩散。

种类丰富,分布广泛,繁殖快速,无处没有,无处不在。

一个季节繁殖4-5代,孢子可达1万亿个室内真菌种类:主要有芽枝孢霉属、曲霉属、铰链孢霉属、镰刀霉属、青霉属等,真菌数量的多少,与温度、湿度有很大关系。

真菌以腐生、寄生或共生的型式進行異營性生活。

釋放消化酵素於鄰近的環境,以分解食物成較小的水溶性分子進入細胞內消化。

並可於菌絲產生孢子以完成有性或無性繁殖。

真菌季节变化:春、夏季.尤其是南方的梅雨时节.温暖潮湿,非常适合真菌生长。

冬季室内真菌浓度较高。

空调加重污染:如果长期使用空调而不注意通风,可引起室内真菌污染。

室内有空调比没有空调情况下曲雾菌落数多4倍。

2、细菌(bacteria)的污染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约有2000多种。

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成球菌、杆菌和螺旋菌3类。

细菌是无孔不入的微生物,儿童玩具、手机、计算机键盘和衣服上,甚至植入人体的医用植入物等(如心脏起搏器),都随时有可能沾染细菌,对人体造成危害。

为避免细菌的侵袭,科学家曾尝试用抗微生物材料生产各种用品,但效果不十分理想,因为这些材料虽然能杀死细菌,却充满化学物质。

细菌是处于生物和无生物之间的东西。

泥土里、水里、都市的空气里都有细菌散布着,多到50种以上。

三类细菌的形状:就是球形的,杆形的,及螺旋的。

球形的有的正圆,有的卵圆;杆形的有长有短,有的微弯螺旋形的也有长短和弯曲的转数多少的不同,有的生着细毛,毛长与短多少不定。

虽然概括地说,形状只有球形、杆形、螺旋形这几种,但细分起来,形状还是很不少。

论大小,它长约1~2微米,阔0.5微米余。

病菌,能分泌出毒质,如果寄生在体里,因病菌种类的不同,人就会发生不同的疾病。

3、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源[1]。

户外风大菌类进屋机会多[2]。

屋内太潮菌类繁衍多[3]。

物品带菌多[4]。

屋内不干净[5]。

屋内清理带菌组培苗[6]。

接种不正确4、菌类传播途径[1]户外风传播细小如尘随风飘散由上下落见湿就长有风就有沙有沙就有尘有尘就有菌菌尘混共存[2]涡流传播我们在大街上常常看到一些大货车驶过后,马路上的尘土、纸屑打着转满天飞,这就是汽车行驶搅动空气形成的涡流。

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车顶、车侧、车后都可以产生涡流。

涡流在自然界可说是无所不在,在这些涡流中人们若是想要观察涡流旋转方向改变的话就必须将整个涡流给破坏掉。

超净工作台上,摆放物品太多,当无菌风吹过时,就会在物品周围形成涡流群,菌类就会在涡流群中停留,从而降低净化效果,增加污染机会。

[3]接种传播脏手每只带有细菌4万~40万,干净的手,指甲盖大小也有3200多个细菌。

指甲缝可以窝藏30多种细菌。

1克重的指甲垢里竟藏有38亿个细菌。

洗的手3小时后,在大拇指的细菌由原来的300个变成30万个。

如果手上带菌较多,在操作过程中,就难免有菌落入培养基或植物材料上,而导致污染。

用肥皂洗手比不用肥皂洗手的杀菌功效要大8~10倍。

流动的温水可去掉95%以上。

因此,在注意个人卫生的同时,操作前一定要对手进行彻底消毒。

另外,不正确操作也会增加污染机率掀盖生硬,灭菌不够,操作过慢等。

接种过程应该轻开盖,火灭慢,操作快。

5、相应的措施通风: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使室内真菌数量减少。

通风方法简便易行.应多使用。

去湿:保持室内空气干燥,如使用空调“除湿”功能,也可减少真菌生长繁殖。

光照:紫外线能杀灭或抑制真菌生长,有调查发现下午一时是大气细菌粒子沉降的一个低谷,说明太阳辐射对空气微生物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因此,保持室内较好采光,在梅雨季节后将衣物等晾晒,对减少室内真菌污染大有好处。

防霉:污染物品和污染培养基不要在培养室近距离开瓶洗刷。

6、污染原因判断及污染苗抢救[1]若污染菌类是零星分散在培养基中,则可确定是人为引起的污染,比如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超净工作台长时间不换滤网,致使净化能力降低;接种用具灭菌不彻底;操作不正确,动作生硬缓慢,开瓶时间太久,接种台摆放物品杂乱,操作中心在人体范围之内;接种室长期不灭菌,菌类太多。

若污染菌类是从材料周围长起,则可证明是植物材料带菌引起。

可能是接种用具灭菌不彻底,接种时材料被污染;或者是未及时发现污染苗,接种过程交叉感染;若是外植体,菌类从材料培养基以上部分长起,而不是从培养基先长起,且发生在5天以后,则说明是材料带的内生菌。

若从培养基以下开始长菌,发生时间较早,且有从里向外的趋势,则说明是切口引起的污染,原因有是灭完菌后,未剪去两个切口或虽剪但器具带菌;[2]真菌污染后,如果已形成孢子,则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扔掉,即使仅形成菌丝,菌丝能够达到材料内部,因此,真菌污染是灭绝性的。

但若使细菌污染,由于细菌繁殖是靠芽孢,细菌不会弥散整个空间,因此只要及时发现,将材料上部未感菌的部分剪下转接,材料仍可以用。

[3]用抗生素等杀菌药剂的处理,虽有不少报道,但至今还未发现那种抗生素能够对各种菌都有效,并且常常也会影响植物材料的正常生长分化。

另一些药剂,虽有的杀菌效果好,但往往容易引起盐害,也无法利用。

[4]本研究室自1999以来,在污染防治研究和简化组培的基础上有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对国内外近百种抑菌材料的选择、配比,成功研制出了广谱性杀菌药剂—山农1号。

该药剂在低浓度下,就能抑制各类真菌和细菌的生长繁殖,在不经高压灭菌和超净工作台接种的情况下,在40天内,污染率也能控制在5%以下,在2003-2004年,本试验室进行了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开放接种试验,试验表明,利用山农1号进行彻底简化组培环节,降低组培生产,使组织培养走出试验室,进入千家万户,是完全可能的。

本研究有望在2005年,进行鉴定和推广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随着这项技术的日益完善,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可用于种苗快繁、植物脱毒、植物育种、种质资源保存以及次生代谢物提取等方面。

尤其植物快繁和脱毒是应用最多和最广的方面,而且许多花卉苗木的试管育苗已进入了商品化生产。

但是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困难使试验无法进行下去,甚至导致整个试验失败,给科研和工厂化生产带来损失。

污染是组织培养中经常遇到的困难。

污染是指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最终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现将在矮牵牛、菊花、树莓等组织培养研究中的一些体会,从污染的原因、影响因素和防止措施几方面进行浅析,为科研和工厂化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l污染的原因在培养过程中污染是经常发生的。

它会导致培养基和培养材料上滋生杂菌,最终组培失败。

在科研和商品化生产种苗中,污染率是与经济效益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指标,控制污染率无疑是一项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探讨和重视污染在科研和生产中显得十分重要。

1.1造成污染的病原菌在矮牵牛、菊花、树莓等的组培过程中,发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其污染物主要是真菌(木霉、青霉、曲霉、毛霉)和细菌。

1.2污染的症状及原因真菌性污染主要指霉菌引起的污染。

一般接种后3~8 d可在培养基中发现各种颜色的菌斑。

真菌性污染,一股多由接种室内的空气不洁净、超净工作台的过滤效果不理想、操作不慎等原因引起。

细菌性污染的主要症状是材料附近出现黏液状和发酵泡沫状物体,或在材料附近的培养基中出现混浊和云雾状痕迹。

一般在接种后1~2 d即可发现。

细菌性污染除外植体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外,主要是操作人员的不慎造成。

除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操作外,外植体带菌引起的污染与外植体的种类、取材季节、部位、预处理方法及消毒方法等密切相关。

2影响污染的因素2.1外植体本身植物组织培养的成败除与培养基的组分有关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外植体本身,即由活体植物上切取下来,用以进行离体培养的那部分组织或器官。

为了使外植体适于在离体条件下生长,使组织培养工作顺利进行,有必要对外植体进行选择与处理。

首先,应该从田间或温室中生长健壮的无病虫害的植株上选取发育正常的器官或组织作为外植体,离体培养易于成功。

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茎尖是较好的外植体,由于茎形态已基本建成,生长速度快,遗传性稳定,病毒含量低或无病毒,所以是获取无病毒苗的良好途径。

但是,不同植物的不同部位,由于其本身的生长特点,在外植体培养中也存在着各种差异性。

比如,各部位的分化再生能力不同,各部位接种后的污染率也不同,各部位培养形成的再生植株的脱毒率也不同。

所以选取外植体时应选择适当大小的、病毒含量低的、易于消毒和灭菌的外植体,这样才能保证在组织培养中污染率低、脱毒率高、成活率高。

如在芳香植物唇萼薄荷的组织培养中,由于其组织非常柔嫩且表面密生绒毛,在自然条件下,表面常被霉菌和细菌污染。

所以在培养时,选取去掉叶片的带腋芽的幼嫩茎段进行繁殖,这样既能降低污染率(因为去除了污染率较高的叶片),又能提高成活率。

还如在广佛手的组织培养中,不同外植体的顶芽的污染率最低,成活率最高,叶片次之,带节茎的污染率最高。

另外,不同季节取材的外植体,污染率也不同。

如在广佛手的培养中,春季取材与秋季取材差别不大,夏季污染率就高,明显高于冬季。

因此,适当的时候取材会降低污染率。

所以,为了降低污染率、提高成活率.选取外植体应该从多方面考虑。

2.2培养条件在培养室内的培养条件中,温度和湿度与污染率密切相关。

外植体在夏季培养时,由于夏天高温高湿有利于杂菌滋长,所以污染率就高;冬季培养时,污染率就相对低一些。

如在广佛手、矮牵牛、菊花、树莓的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在夏季污染率和死亡率就高;在冬季就相对低一些。

此外,一些用于组织培养的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环境也会影响污染率。

有报道指出,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和多年生木本植物容易出现内生细菌的污染。

内生细菌存在于植物材料内部,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着材料带人培养过程引起污染。

3 防止措施组织培养中降低污染率是不可忽视的技术环节。

以下是在矮牵牛、菊花、树莓等的组织培养中总结出来的几点污染防止措施。

3.1外植体的采集为了防止材料带菌,我们在采集外植体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在生长健壮的无病虫害的植株上选取发育正常的组织或器官;或将嫩梢采集回来,放在洁净的空气中水培抽芽,然后用这种新生组织培养,也可以避免污染。

在晴天中午采集外植体。

采集易于消毒和灭菌的组织部位进行培养,也可以降低污染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