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理论

合集下载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第一,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把人格特质理论与人格类型理论、因素分析法与实验心理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研究人格。

他认为纬度是人格研究的重要因素,纬度表示的是一个连续尺度,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这个连续纬度上占有特定位置。

经长期研究,他提出了人格的基本纬度的理论。

第二,人格的基本纬度。

A内向与外向
AA外向的人不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具有情绪冲动、难以控制、好交际、善社交、渴望刺激、冒险、粗心大意、爱发脾气等人格特质。

AB内向的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具有情绪稳定,好静,不爱社交,冷漠,不喜欢刺激,深思熟虑,喜欢有秩序地工作与生活,极少发脾气等人格特质。

B神经质和精神质
BA神经质又称情绪性,表现为情绪稳定和不稳定。

艾森克指出,情绪不稳定的人,表现出高焦虑,容易激动,喜怒无常等人格特质;情绪稳定的人,情绪反映缓慢而微弱,并且容易恢复平静,这种人具有稳定、温和、自制和不易焦虑等人格特质。

第三,艾森克认为特质只是观察到的个体行为的集合,用零散的特质描述人格不准确,不系统,因此应采用类型的概念。

类型是观察到人格特质的综合集。

为此,艾森克根据外向与内向和神经质(稳定与不稳定)这两个相互垂直的纬度,将人格划分为四种类型,稳定内向型,
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内向型,不稳定外向型。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特质论主要用来描述个体间的人格差异。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①共同特质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

②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奥尔波特特别重视个人特质,才能表现个人的真正特质。

他指出:“严格地说,只有个人特质是真实的特质。

因为第一,特质是个人的而不是地区社会的;第二,特质是以个人经验独特方式发展起来的动力倾向,所以共同特质不是真正的特质。

”个人特质又有三个不同层次:a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核心的概括性的特质,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渗透性,影响到个人行为的所有方面。

b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每个人都有几个彼此相联系的重要特质构成其独特的人格。

它虽然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明显的支配作用,但本身还相当概括,对人格有一般意义的倾向。

每个人身上大概有5-10个中心特质。

c次要特质: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它最不明显,渗透性极小,对个体行为影响小。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是16PF的理论基础,卡特尔受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人格的四层理论。

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表面特质常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根源特质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那些稳定的,做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卡特尔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具有根源特质,所以他运用因素分析法来测量根源特质。

人格特质层次结构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五大人格特质解析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五大人格特质解析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五大人格特质解析人格是指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认知方式。

通过对人格的研究,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人格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本文将对五大人格特质进行解析,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一、外向性外向性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倾向性。

外向性高的人喜欢与他人交往,善于表达自己,喜欢冒险和刺激,并且充满活力。

相反,外向性低的人更加内向和安静,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二、神经质神经质是个体情绪稳定性的度量。

神经质高的人更容易感到紧张、焦虑和情绪波动,对压力和挫折更敏感,情绪容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神经质低的人情绪较为稳定,更加冷静和镇定。

三、开放性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奇、变化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高的人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对艺术、文化和科学有较高的欣赏度。

开放性低的人更加保守,对传统和熟悉的事物更感兴趣。

四、宜人性宜人性是指个体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和态度。

宜人性高的人友善、乐于助人,善于合作、信任和建立亲密关系。

宜人性低的人较为独立和自我中心,不太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五、尽责性尽责性是指个体对任务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尽责性高的人具有强烈的自我约束力和目标导向,有很强的决心和毅力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尽责性低的人更加放松和随意,缺乏自律性。

这五个人格特质被认为是对人格的综合描述,每个人在这五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个体独特的人格特点。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理论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五大人格特质理论被广泛用于心理评估、人才选拔、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等方面。

通过对个体在五个特质上的得分,可以了解其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发展和职业规划。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格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除了五大人格特质外,还存在着其他的人格理论和模型,如MBTI性格类型理论、Eysenck的三个维度理论等。

不同的人格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和理解人格,用于不同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1)•特质理论把特质看作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

特质论的心理学家用一些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每一种特质都有两个对立的特性•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着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

•个人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的范围不同,奥尔波特又将其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人格特质理论(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椐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卡特尔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16种人格特质,只是表现的程度上有差异。

用这个调查表所确定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反应。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

最初发现的是两个主要的人格维度,即内外倾和神经质,后来又找到第三个人格维度,即精神质。

用艾森克的这三个人格基本维度的首写字母E(外倾)、N(神经质)和P(精神质),缩写为PEN,表示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模型。

•艾森克及其夫人还一起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专门用于测定这三个基本特质维度的个体差异。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二 理论旳主要观点
(一)有关特质旳基本观点
1.特质旳定义 奥尔波特以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旳、一般旳、 现实焦点旳神经心理构造。
因为有特质,诸多刺激便等值起来,从而使人在 不同情况下旳适应行为和体现行为具有一致性。
例如,一种具有"谦虚"特质旳人,对不同旳情境 也会作出类似旳反应。与领导一起工作时,体现为留 心、小心、顺从;在访友时,体现为文雅、克制、依 从;在遇见陌生人时,体现为笨拙、尴尬、害羞;在 和父母亲共进餐时,体现为热情、迎合;在同伴予以 赞扬时,体现为不愿露面、不愿为人注意等等。
他提出了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旳要求十分相同 旳健康人格旳六个特点:
(1)自我扩展旳能力。健康成人参加活动旳 范围极广。
(2)亲密旳人际交往能力。健康成人与别人 旳关系是亲密旳,富有同情心,无占有感和嫉 妒心,能宽容自己与别人价值观旳差别。
(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健康成人 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防止旳冲突和挫折,经得起 一切不幸遭遇。他们还具有一种主动旳自我形 象。
中心特质 清高、率直、聪慧、 孤僻、内向、抑郁、 敏感
次要特质 冷酷
(二)人格动力观点
奥尔波特提出了理想旳动机理论旳四个要求: (1)必须认可动机旳现实性。反对S·弗洛伊德主义
以为小朋友时期旳动机决定人一生行为旳观点,主张 动机是目前旳动机,过去旳动机只有目前还存在才干 解释行为。 (2)必须认可几种动机旳同步存在。反对把动机归 纳为一种类型,如:“性”、“自我实现”“自卑” 等等。 (3)必须认可认知过程旳主要性。与前人不同,他 强调动机与认知过程旳亲密联络。以为不了解一种人 旳计划、意愿、价值观等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旳动机。 (4)必须认可每一种人具有独特旳动机模式。正如 两个人不会具有相同旳特质构造一样,两个人也不会 具有相同旳动机构造。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是指一种学习理论,它认为,人格发展和行为是通过一些经过长期积累的、易于变化的、可以解释个体行为的“特质”来实现的。

它也被称为“个体差异理论”,因为它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用来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发展。

人格特质理论的最早发起者是爱德华·卡尔森(Edward C. Carlson),他把人格定义为“一组个性特征和固有行为,其中每一项都可以用于解释个体的反应和行为”。

他的理论建立在认为,人格特质是可以测量的,可以用来解释个人行为的一组有组织的特征。

他认为,这些特征是通过日常环境中的交互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社会环境和个人发展的产物。

伴随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理论也发展了许多。

现在,科学家们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会受到个体的遗传基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因此,人格特质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个人行为,还可以用来解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人格特质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差异,以及个人行为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程度。

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如何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独特特质。

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更好的自我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倡导一种独特的人格理论,它的核心是人格特质的概念。

人格特质是指一个人的性格,包括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反应。

人格特质理论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可以通过他的人格特质来理解。

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质,这些特质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这些特质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从而影响他的行为。

据研究,人格特质可以被分为六大类: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可靠性、开放性以及直觉性。

另一方面,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格特质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例如,一个外向的人可能更喜欢参加社交活动,而一个内向的人可能更喜欢独处。

另一方面,一个可靠的人可能比较善于完成任务,而一个不可靠的人可能更倾向于逃避任务。

最后,人格特质理论还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也受其环境因素的影响。

比如,一个宜人性的人可能会更善于与他人相处,而一个社交环境不太友好的人可能会更容易变得社交不良。

此外,一个人的行为也可能受到他的遗传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总之,人格特质理论是一种有效的人格理论,它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可以通过他的人格特质来理解,而这些特质又受其遗传、环境
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人格特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从而更有效地控制和影响他的行为。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总结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总结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总结人格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类个体性格特征的重要分支,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人格理论。

1.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和研究的人格理论之一。

它包括五个核心人格特质: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

这些人格特质在不同的人群中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并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显著影响。

2. 个体心理学人格理论个体心理学人格理论是由荣格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了人格的个体化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格由个体的意识和无意识因素共同决定,个体需要通过意识化和面对阴暗面来实现内心的和谐。

3. 因果属性理论因果属性理论认为人格特质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反应有关。

根据因果属性理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的解释会影响个体的人格特质。

这种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模式的框架。

4. 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是由弗洛伊德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的无意识动机对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动力学认为个体的人格特点受到无意识冲突和童年经验的影响,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和经验的处理,个体可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成熟。

5.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格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知觉和解释方式,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关。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环境的观察、评估和模仿的重要性,这些过程对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格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人格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进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体的特点和需求。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 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 系,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 机能自主的。
持续机能自主: 统我机能自主: 先前经验对其后行为 由兴趣、爱好、态度、 的持续影响作用,它 生活方式等高级过程 涉及个体的习惯方式, 组成的自主系统,指 与个体兴趣、爱好无 的是那些与统我有关 关。 的自我维持的动机。



精神质 (P): 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 程度不同。但如果某人表现出明显程度,则容易发展 成行为异常。 高分特征:可能孤独,倾向于独身,不关心他人, 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缺乏同情心,感觉迟钝,对人抱 有敌意,与他人不能友好相处,固执、倔强,喜欢寻 衅,具有攻击性,且不顾危险。 低分特征:能与人相处,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 度温和,不粗暴,善解人意。

特质是一种潜在的反应倾向; 特质具有可推测性; 特质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 特质不是处于睡眠状态; 特质具有独特性; 特质间可能具有关联性。



首要倾向 个人特质 中心倾向 次要倾向 特质 共同特质

(三)机能自主
“任何习得的动机系统中,其所含有的动力 不是该习得系统发展时原有的动力,就称之 为机能自主作用。”

根源特质制约着表面特质,根源特质可 以视为人格的基本元素,我们的一切行 为无不受它们的影响。尽管每个人所具 有的根源特质相同,但其程度并不相同。
卡特尔16PF根源特质卡特尔 16PF.ppt



16PF.ppt 计分方法: 1、计算原始得分 将每项因素所包括的测试题得分加起来, 就是该项因素的原始得分。 2、标准分换算 需要通过查16种人格因素常模表将其换 算成标准分数(标准为10分)。各因素标准 分的范围为1-10分,3分以下为低分,8分以 上属于高分。

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差异特质以及这些特质在个体行为和情感中的作用的学科领域。

在心理学研究中,人格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独特的特质组合,它通过构建人的一些共同特征和行为模式来描述个体的心理特点。

在人格心理学中,五大人格特质理论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并成为了人类个体差异研究的核心。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和戴维斯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包括了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这五个核心特质。

这些特质能够较为全面地描述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个性特点。

下面将对这五大人格特质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个特质是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描述了一个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变化的积极态度。

高开放性的个体通常具有探索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造和创新。

相反,低开放性的个体更喜欢稳定和经验丰富的事物,相对较为保守。

第二个特质是尽责性。

尽责性描述了一个人的自律能力和组织能力。

高尽责性的人通常守时、自律、有目标并善于计划,他们更倾向于承担责任并始终坚持工作并取得成果。

反之,低尽责性的人可能较为随性,不够有条理和规划性。

第三个特质是外向性。

外向性描述了一个人与他人交往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高外向性的个体通常善于社交,对刺激有较高需求,并具有较高的活动水平。

他们富有热情、好社交,并且乐于与别人合作。

而低外向性的个体更喜欢独自活动,较为安静和内向。

第四个特质是宜人性。

宜人性主要描述了一个人的善良、友善和合作性。

高宜人性的个体通常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并具有较高的同理心。

他们富有同情心、宽容心,并乐于与他人合作。

而低宜人性的个体可能更加竞争性,较为自我中心和冷漠。

最后一个特质是情绪稳定性。

情绪稳定性描述了一个人对情绪起伏的程度和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

高情绪稳定性的个体通常情绪稳定,较少焦虑和抑郁,并能够有效地应对压力。

相反,低情绪稳定性的个体可能情绪波动较大,易受负面情绪影响。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为心理学家提供了一种客观、可操作、有效的量表来评估个体的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也称为个性特质理论,是一种探索个体内外表现之间关联的心理学理论。

它试图通过观察个人的态度、行为和情绪,洞悉他们的真实生活倾向。

人格特质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有助于他们构建健康而充实的生活。

1. 一般来说,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人格是由许多基本特质如性格特征、情绪特征、交流能力和情感稳定性等构成的。

2. 根据人格特质理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

可以理解不同的人根据他们的个人经验和社会常识建立的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认知模式。

3. 人格特质理论还提出,性格受遗传、社会环境和日常体验的双重影响。

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性格可以由他的父母的遗传特征和其他社会经验共同构成。

4. 人格特质理论认为,性格主要体现在行为表现中,这些行为受到基础特质,如情绪特征和个性特征等的深刻影响。

5. 人格特质理论进一步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力,并根据他们的神经机制和心理变化而发生变化。

6. 人格特质理论还指出,每个人的性格有其独特的结构,它反映出其社会环境和社会价值观。

7. 人格特质理论是一种生动具体的理论,它有助于人们了解自己,改善自我和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社会中各种关系都是互相交互作用的,不能单独解释但可以分析一个人的表现。

总之,人格特质理论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身,建立健康的和有满足感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社会的建设发展。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五大人格特质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五大人格特质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五大人格特质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在人格心理学中,有一种常用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即“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格特质可以通过以下五个维度来描述: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五大人格特质覆盖了人类行为的广泛范围,对个体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偏好有深刻的影响。

1. 外向性外向性是五大人格特质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维度。

外向的人通常喜欢社交活动,与人交往时表现得开朗和乐观。

他们热衷于结交朋友,擅长社交技巧,并且从人际交往中获得能量。

与外向相对的是内向性,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思考问题时更多倾向于内省和反思。

外向性在个体的社交行为、领导能力和情绪表达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2. 神经质神经质是指个体情绪稳定性的程度。

神经质高的人容易焦虑、紧张,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

相反,神经质低的人更加冷静、稳定,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境。

神经质与个体的情绪健康、应对能力和压力管理能力密切相关。

3. 开放性开放性是个体对新观念、新经验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高的人更加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充满好奇心,热爱冒险和探索。

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相对较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价值观。

相反,开放性低的人更喜欢传统稳定的事物和观念,对新的挑战抱有保守态度。

4. 宜人性宜人性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友善、和蔼和合作的特质。

宜人性高的人关心他人,喜欢帮助他人,乐于合作。

他们通常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够在团队中扮演协调和凝聚力的角色。

相反,宜人性低的人更加自我中心,不易与他人相处并且表现出较高的竞争性和敌对性。

5. 尽责性尽责性指个体对任务和职责的承担和完成程度。

尽责性高的人有较强的自律性和责任感,他们通常勤奋努力、有计划地完成任务,并且更加注重细节和效率。

相反,尽责性低的人常常拖延任务、难以专注,并且容易对工作或活动失去兴趣。

以上五大人格特质,每一个都代表了人类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胡佛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又称“五大人格特质”或“五倍体”,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胡佛卡特尔根据对数以万计的被试的性格测试结果而提出的理论,这一理论涵盖了胡佛卡特尔多年来测量性格的基本元素,并把这一理论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中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如工作环境、关系和职业选择等。

胡佛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认为,所有人都具有五大离散的基本人格特质,这五大特质也称之为“五倍体”,它们分别是外向性(Extroversion),权威性(Conscientiousness),情感性(Agreeableness),神经质(Neuroticism)以及独立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外向性是普遍概念,愿意与他人交往,具有热情和相信他人的特质。

权威性是社会期望意义上的概念,所有的职责都得以良好的负责任执行。

权威性的主要特征就是责任心和有组织。

情感性代表着对他人真诚处事,乐意为他人服务,乐于与他人分享,乐于提供帮助。

神经质指的是容易情绪化,情绪容易波动,很容易紧张、焦虑、憔悴。

最后,独立性代表着对新鲜-有趣的事物的开放态度,以及探索性的行为,喜欢发现新的思想和文化,在表达新的想法时不受惯性思维的约束。

因为胡佛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提出了一种五基本维度性格衡量标准,可以使研究者更为客观地衡量个体的性格特征,其中外向性、权威性、情感性、神经质和独立性是五维度中最重要的。

五大特质中,外向性可以深刻地反映一个人激活一个人,并影响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使他能够有效地处理任务和参与社会实践;权威性指的是一个人的责任心,他的有组织性和专注力,能够有效地完成成就目标,并达到更好的个人成果;情感性表现为一个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和睦相处,以及善待他人的特质;神经质表现为一个人对不同的情境及环境容易情绪化及易怒,易焦虑;独立性则指的是一个人的开放性,他不受惯性思维的约束;他有提出新的想法,能够为他人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

一、人格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特质分成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指的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个~10个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表现出来。

往往只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理论的一个理论模型。

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与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观点相同。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人格的内在因素。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从根源特质可以区分出这两种特质。

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如16PF中的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

环境特质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如16PF 中的忧虑性,有恒性等。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征,使个体朝向某一目标。

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

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作用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他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所以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三)现代特质理论1.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这三个因素是:(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五大人格特质模型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五大人格特质模型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五大人格特质模型人格是指个体在某些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上的相对一致性。

在心理学中,人格理论是对个体人格特征进行分类和描述的理论框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人格理论,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是五大人格特质模型。

五大人格特质模型是指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这五个基本的人格特质。

这个模型源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人格心理学研究,以其简洁的分类和准确的描述成为了人格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

下面将对这五个人格特质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个人格特质是开放性(Openness)。

开放性指的是个体对新鲜事物和经验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高的人喜欢探索新领域,对于文化、艺术和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相反,开放性低的人偏好传统、稳定的事物,对新鲜事物和想法比较抵触。

第二个人格特质是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尽责性指的是个体的责任感和自律程度。

尽责性高的人倾向于勤奋、有条理并追求目标,他们通常非常注重细节并善于计划。

相反,尽责性低的人可能比较懒散、松散,并且容易放纵自己。

第三个人格特质是外向性(Extraversion)。

外向性指的是个体与外界互动的方式。

外向性高的人喜欢社交活动,乐于与他人交往,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而外向性低的人则比较内向,喜欢独立思考和独处,不太善于与陌生人建立联系。

第四个人格特质是宜人性(Agreeableness)。

宜人性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宜人性高的人倾向于友好、合作、乐于助人,他们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而宜人性低的人可能相对冷漠、独立且不太愿意帮助他人。

最后一个人格特质是神经质(Neuroticism)。

神经质指的是个体情绪稳定性的程度。

神经质高的人容易焦虑、易怒和情绪波动大。

而神经质低的人则比较冷静、稳定和情绪平衡。

五大人格特质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

它不仅可以用于描述个体的人格特征,还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况。

人格心理学第六编 特质理论

人格心理学第六编 特质理论
3.动力特质 能(erg) 外能(metaerg) · 情操(sentiments) · 态度(attitudes) 辅助或派生(subsidiation)
第二节 理论观点
三、人格成因
(一)学校因素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 工具性条件反射学习 统合学习(integrative learning)或人格学习:最重要,动力格状是机制。
如果一种动机在机能上是自主的,那么它本 身就是对行为的解释。
2. 机能自主 两个水平: • 持续机能自主
先前经验对后续行为的影 响,涉及个体习惯方式 。
• 统我机能自主
由兴趣、爱好、态度、生活方式 等高级过程组成的自主系统。
六.人格发展
奥尔波特提出“统我”概念,认为统我有八个发展阶段:
躯体我的感觉阶段 自我认同感阶段 自尊感阶段 自我延伸感阶段 自我意象感阶段 自我理智调适感阶段 统我追求阶段 知者自我显露阶段
筋骨型
黏着气质 固执,认真,冲动,理解问题缓慢
斯普兰格根据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讲价值观分为理论 的、经济的、社会的、审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六种类型。
第一章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第一节 生平
1897年出生于印第安那州的蒙特苏马 奥尔波特的父亲是一位医生,母亲是一名小学 教师,有三个哥哥
幼年时家里一直住着很多的病人和护士,奥尔 波特负责打扫整理门诊室、洗瓶子和照顾病人。
七.人格成因
遗传 学习过程 无意识基础 文化、情境和角色 动机的发展与转化 认知与人格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合理研究人格的方法
系统观察、科学评鉴、解释。
二、人格研究侧重点
1、一般规律研究法(nomothetic) 2、特殊规律研究法(idiographic) 3、个人档案技术

(完整word版)人格特质理论

(完整word版)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Personality Trait Theory)在现代人格心理学中,人格特质理论将特质定义为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得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予一致的反应.但是特质理论最早却源于研究人格个别差异的类型理论。

类型理论往往根据一个人的某一特征或者特质来描述人格.例如,如果某人迷恋权位则说他是权力型的人,如果某人看问题总是能够考虑到好的一面则认为他是乐观的人.古罗马医生盖伦(Galen)提出的四种气质类型就属于最早的类型理论。

他根据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的“体液说"提出了四种气质类型,即多血质(具有过多的血液,充满活力和动力)、胆汁质(具有过多的黄胆汁,容易激怒)、抑郁质(具有过多的黑胆汁,通常表现为忧郁和悲哀)、黏液质(具有过多的黏液,使人迟缓或者懒惰)。

体型说也是类型理论的一种.体型说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克瑞奇默(E. Kretschmer)的三分法,他将人分为肥胖型、瘦长型和健壮型,并企图分别以几种典型的性格归属具有某一种体型的人(如肥胖型与情绪不稳定相联系等)。

体型说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谢尔顿(W。

H. Sheldon)则将体型分为内胚型、中胚型和外胚型,并分别以不同的性格进行归属(如快乐、喜好社交的属于内胚型;好动、侵犯属于中胚型;思维退缩属于外胚型等).体型与气质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相关,但是,将人的气质类型归结于体型,是不科学的。

[1]与体液说和体型说不同的是建立在心理特质基础上的理论,称为心理类型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

G。

Jung)首创的。

他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大类。

前者在性格上喜沉静,易羞怯;后者则好活动,喜社交。

此理论曾一度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心理学研究.但是这种二分法不足以说明一般的人格问题,绝大多数人处于两极之间,因此不能采取以少数特质来解释人的全部行为。

试述阿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观点

试述阿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观点

试述阿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观点引言:阿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是心理学领域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由Raymond B. Cattell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

人格特质是描述个体行为和思维模式的稳定性特征,被认为是人格的基本构成要素。

阿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通过对人类行为的系统观察,提出了16个核心人格特质,包括主动性、忧虑、冒险性、情感稳定性等。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阿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对其实际应用进行探讨。

一、人格特质的概念和作用人格特质是个体稳定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能够在不同情境下持续表现出来。

人格特质与个体的思考方式、情绪反应、动机和决策等密切相关。

它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模式、适应性、情绪稳定性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方式等。

阿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会因其在不同特质上的高低表现出差异。

二、阿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的背景与发展阿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是Raymond B. Cattell对心理学既有理论的改进和扩展形成的。

Cattell通过对数百种人格特征的分析和因素分析技术的应用,发现这种大量的人格特征可以整合为更少数目的基本特质。

基于这些发现,Cattell提出了阿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并将这些特征进一步减少为16个核心人格特质。

三、阿尔波特人格特质的分类及定义阿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将个体的人格特质划分为16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质。

以下为其中一些经典的特质及其定义:1. 主动性(Assertiveness):个体表现出自信、果断和努力追求目标的特征。

2. 忧虑(Anxiety):个体对未知和威胁的反应,表现出担心、紧张和容易恐慌等特征。

3. 冒险性(Adventurousness):个体对新奇刺激和冒险的兴趣和渴望。

4. 情感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个体情感的稳定性和抗压能力,表现出不易受负面情绪影响的特征。

四、阿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的实际应用阿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在心理学和相关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心理学中的人格特质理论戈登阿伦泰尔的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特质理论戈登阿伦泰尔的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特质理论戈登阿伦泰尔的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戈登阿伦泰尔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即人们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五个核心人格特质来描述和解释。

这五个人格特质分别是神经质(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神经质(Neuroticism)这个人格特质。

神经质是指个体情感的稳定性和情绪反应的程度。

神经质高的人容易情绪波动大,对压力和挫折的反应较为剧烈。

他们倾向于焦虑、担忧和紧张,更容易出现压力相关的心理和身体问题。

然而,神经质高的人也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创造力和反应敏感度,所以他们在一些需要情感共鸣和表达的艺术领域可能表现出优势。

第二个人格特质是外向性(Extraversion)。

外向性是指个体对社交活动和刺激的需求程度。

外向性高的人喜欢与人交往,容易表现出活泼、开朗、自信和外向的特点。

他们愿意成为注意的焦点,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并且往往有较高的社交技巧。

外向性高的人也更容易获得积极情绪,有更高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第三个人格特质是开放性(Openness)。

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奇和变化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高的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对艺术、文化和思想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更有创造力,对于理解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更强。

开放性高的人往往喜欢独立思考,追求个人成长和内在满足。

第四个人格特质是宜人性(Agreeableness)。

宜人性是指个体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倾向。

宜人性高的人善良、慷慨、信任他人,愿意与他人合作和帮助他人。

他们更容易理解和体谅他人的需要,表现出温和、友好和有利于集体的行为。

宜人性高的人通常能够建立稳定且亲密的人际关系。

最后一个人格特质是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尽责性是指个体对目标和责任的承担程度。

尽责性高的人有明确的目标和高度的自律性,他们善于计划、组织和坚持。

人格的特质理论

人格的特质理论
责任心
指个体对任务的胜任力和责任感,表现为自律、谨慎、 有条理和成就导向等特点。
外倾性
与大五人格模型中的外倾性相似,指个体对外部世界的 积极投入程度,表现为热情、活力、自信和社交等特点 。
宜人性
指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合作性,表现为友善、信任、利 他和同理心等特点。
神经质
与大五人格模型中的神经质相似,指个体情绪的稳定性 和调节能力,表现为焦虑、抑郁、敏感和多疑等特点。
调整交往方式
根据他人的人格特质,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和沟 通策略,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解决人际冲突
在了解双方人格特质的基础上,寻找解决人际冲 突的有效方法,化解矛盾,增进理解。
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措施
自我认知与接纳
认识并接纳自己的人格特质,避免自我否定 和过度追求完美。
情绪管理与调节
根据自身特质,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保持 情绪的稳定和积极。
3
指导实践
人格特质理论在教育、职业选择、心理咨询等领 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指导实践并提升 个体生活质量。
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
研究方法
人格特质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 卷调查、心理测量、实验法等,通过 这些方法可以收集到关于个体人格特 质的大量数据。
应用领域
人格特质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如组织管理中的员工选拔与培训、 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障碍诊断与治疗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研究等。
早期经历
童年时期的经历,如亲子 关系、创伤事件等,对个 体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深 远影响。
重要事件
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如失 业、离婚等,可能导致个 体人格特质的改变。
学习与成长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 习、适应环境,从而形成 和改变自身的人格特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奥尔波特的特质分类理论
特质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30年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1897—1967)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而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Allport,1937)。

根据奥尔波特的理论,特质使行为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它们将一个人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联系并统一起来。

特质可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使一系列刺激和反应产生联系,而这些刺激和反应最初看起来可能彼此间几乎没有联系(见图16-3)。

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common trait)和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

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中人们可以相互比较的人格特质,是同一文化中许多个体都具有的那些特质。

即使同一文化群体中人们有某种共同特质,但人们的得分有高有低。

一个人独特的人格则主要是由个人特质决定的。

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cardinal trait)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渗透于个人的一切活动之中。

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生动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关羽、赵子龙、曹操分别代表了忠、义、勇、奸四种首要人格特质,这些首要特质渗透于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奥尔波特的解释,首要特质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所有方面,并不是众人都具有的,而另外两种个人特质则是众人都具有的。

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指一个人的人格的基本方面。

它构成个人人格的核心部分。

如果我们要求大学生们描述他所熟悉的某个人的特点,他们可能会说出5~7个特质形容词,如用自信的、聪明的、勤奋的、成熟的、敏感的、易冲动的等形容词加以描述。

这里所作出的描述便是这个人的中心特质,用这些中心特质便可以揭示一个人的人格。

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指一个人的一些表面的特点并且不一定是很稳定的,相当于习惯和态度,如食物偏好、对音乐的态度等。

因此,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使用次要特质的数量可多可少。

2.卡特尔的特质分类理论
奥尔波特等(Allport & Odbert,1936)通过对字典的检索,发现在英语中有超过18 000个形容词被用来描述个体的差异。

自那以后,研究者一直试图在浩如烟海的特质词汇中确定基本的维度。

他们希望弄清有多少维度存在,哪些维度有助于心理学家给出一个对于所有个体都可用的、普遍的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aymond B.Cattell,1905—1998)认为,仅仅依据特质词对人格进行分类是远远不够的。

要深入探索人格就必须要了解这些特质是怎样相互联系并组织起来的。

他把人格的“可见部分”称为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并由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卡特尔通过问卷调查、直接观察和履历研究等所获得的表面特质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一些经常同时出现的表面特质词具有同源性,反映出具有某种更为基本的特质。

他把这类更为基本的人格特质称为潜源特质(source trait)。

卡特尔提出的潜源特质与奥尔波特的中心特质有相似之处,但也有重要的区别。

区别在于后者使用主观分类法,对特质词进行分类而提出中心特质,前者使用因素分析法,通过对大量表面特质进行分析,而后得出了若干个潜源特质。

通过因素分析,心理学家可以看到多个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情况,而分析中产生的相关模式被假定为反映着某种一般的潜在因素。

最后,卡特尔找出了16种潜源特质,并编制出16种人格因素问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简称16PF)来测量人们的人格。

这16种人格特质(或人格因素)包括:(1)服从性对支配性,(2)保守性对试验性,(3)情绪性对稳定性,(4)权宜性对真心实意,(5)直率对机灵,(6)团体志向对自负,(7)谦恭对武断,(8)低智力对高智力,(9)平静对忧虑,(10)注重实行对富于想象,(11)松弛对紧张,(12)缄默对开朗,(13)胆小对冒险,(14)清醒对听天由命,(15)坚强对柔弱,(16)信任对多疑。

后来,不少心理学家对这个问卷进行了很多研究,并把它应用于实际的人格测量之中。

3.艾森克的人格维度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可以借助于维度的概念来描述人格的个体差异,对人格的类型加以划分(Eysenck,1947)。

根据内倾—外倾和情绪稳定—不稳定这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可以把人分成四种类型:稳定内倾型、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和不稳定外倾型(Eysenck,1970)。

从图16-4中,不难发现人格与四种传统气质类型的关联:稳定内倾型表现为温和、镇定、安宁、善于克制自己,相当于黏液汁;稳定外倾型表现为活泼、悠闲、开朗、富于反应,相当于多血质;不稳定内倾型表现为严峻、慈爱、文静、易焦虑,相当于抑郁质;不稳定外倾型表现为冲动、好斗、易激动等,相当于胆汁质。

其中小圆圈代表四种传统的气质类型,大圆表示按两个维度区分出的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

另外,为了解释心理异常者的人格,艾森克又在内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之外,增加了第三个维度──精神病倾向(Eysenck,1975)。

但这并非独立于原来的两个维度之外,而是相关的:个性内向而又情绪不稳定的人,其精神病倾向的可能性较高。

图16-4艾森克的人格结构图示
4.五因素模型
大五(Big Five)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人格特质分类模型。

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似乎过于烦琐,而艾森克的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又似乎太简单。

不少学者借助自然语言样本重新作了分析。

图普斯和克里斯特尔(Tupes & Christal,1961)对8组不同的从只受过高中教育的空军士兵到一年级的研究生被试样本的相关矩阵进行了重新分析。

这些数据包括同伴评定、导师和教师评定,以及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的评定。

结果发现有五个相对显著和稳定的因素,除此之外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以后不少学者对美国、德国、荷兰、英国、菲律宾等许多国家的被试加以研究,都重复得到了五因素结构。

这五个因素及其特质是外向性(extraversion)、情绪性(emotionality)、宜人性(agreeableness)、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和开放性(openness),如表16-4所示。

恰好,这五个因素的头一个字母可以构成“OCEAN”一词,表示“人格的海洋”。

这些因素之所以被称为“大五”,不是说它们多么重大,而是强调这五个因素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极其广泛。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目前大五人格成了“人格心理学里通用的货币”(Funder,2001),是目前对人的基本特质最理想的描述(Ender & Speer,1998)。

表16-4大五人格因素
(改编自McCrae & Costa,1986)
对人格结构的探寻,大五不是唯一或最后的结论。

虽然较之于艾森克提出的人格维度,大五是扩展了,但两者关系密切,在维度划分及特质分布上有着复杂的交叉重叠。

还有人认为应考虑再增加一些维度,诸如自我意识、男子气—女子气或正向—负向情绪等。

目前对大五普适性的探讨仍在继续。

(1)这些特质对哪一个年龄阶段都一样稳定吗?有研究表明,成人的大五特质是相当稳定的。

大学毕业后几十年里,某些倾向性(如情绪性、外倾性、开放性)会有所减弱,而另一些倾向性(如宜人性和责任心)会增强(McCrae et al.,1999; Vaidya et al.,2002)。

(2)这些特质在多大程度上是遗传的?有研究表明,各维度有50%或者更多一些是受遗传影响的(Loehlin et al.,1998)。

(3)这些特质适用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见热点问题讨论16-3)。

(4)大五人格特质能预测其他人格特征吗?虽然探索仍在进行,但大五的研究为特质心理学带来了活力,激起了人们对人格研究的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