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罗诸家胆大心细——丁四新教授《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读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 春流入香港古玩市场、后 由上 海博物馆购藏 的战 国 楚竹书 《 易》 97年 7月 出土 的安徽阜 阳双 古堆 周 、17 汉简 《 周易》和 17 年 1 93 2月 出土 的湖南长沙 马王堆 汉 帛书 《 易》 三种 。其 中汉初 帛书 《 易 》最 完 周 周 整 ,发表最早 ,得到 的研 究最 多;楚竹 书 《 易》是 周 目前所见最古 的易文本 ,但不 完整 ,其所存文 字约 占 原本 的五分之二 ;阜 阳汉 简 《 易》最 为残破 ,仅 存 周 经文 11 10字,其 所获 得 的研 究也 最少 。所 以,对 校 勘 易文本而言 ,最重要 的出土易材 料还是 战国楚竹书 易和汉 帛书易两种 。系统整理和 校注 帛书 《 易》 的 周 著作有几部 ,但 系统地将 帛书易 与其它 出土 易作严格 校读 的不 多。当然 ,此外还有不少论 文综合校 读 了简 帛易文本 的相 关部 分。楚 竹 书 《 易》是 20 周 04年 才 公布 的,一经公布就形成 了研 究热潮 ,但 学者 们 的讨 论 主要集 中在文字释读和特殊符 号上 ,对 它的系统而 详尽 的校注还不 多,且一般是简注。 现在 丁四新教授 以 4 2万 字篇 幅的专 著 《 竹书 楚 与汉 帛书 ( 易>校注》 ( 海古籍 出版 社 2 1 年 4 周 上 01 月) ,对 目前最 重要 的 两个 出土 易文 本作 出了系统 而 又 比较详尽 的校注 ,无疑极 大地 推 动 了 《 易经》文本 的整理 与研 究。 丁四新教授 习中国哲 学出身 ,有着 良好 的哲 学训 练和很 强的理论 思辨 能力 ,这 一点 已经很好地 体现在 他 的博士论文 《 郭店楚墓 竹 简思 想研 究》 ( 方 出版 东 社 20 00年) 中。这篇论 文获 得 了全 国 百篇优 秀 博士 论 文奖 ,他也 以此声名鹊起 、知名于 学界 。从这 篇博 士论文 ,我们也看到 了他对 中国古典 哲 学文本 的熟悉 程 度、深刻 的把握能力和很 强的分析水平 。这 些构成
除 , 以避 免芜 杂 。
其二 ,不论名 望,不论 古今 ,惟 学术 真理 为大 。 与文献择 取 一样 ,丁教 授 对 学 术观 点 的评 判 也是 以 “ 惟其 是” 的态度 对待 ,敢 于挑战 学术权 威 ,而不论 古今 名家 ,不畏人言 。比如 ,他批 评南唐文 字训诂 学 家徐锴及近代 著 名 学者杭 辛斋 区别 “ 无” “ , 以 燕” “ 无” 为虚 无,“ 桀” 与 “ 有” 对之说为 “ 说 ,不可 臆 据” ( 4页) 第 。他 批 评 《 需》 九 二 “ 于 沙” 的 需
把握 《 易经》文本 的核 心内容之一就是 把握 它的 异文 ,因为许 多我们难 以评判其 对错 的对爻 辞的 多种
了他在 中国古典 哲 学方 面 的深厚 学养 和 扎 实 的 学术
基础 。
解释 ,都是 由于没有注意 到异文 ,或者难 以分 辨异文 之 间的通借 、古今 字及其 它诸 种 文字关 系而造 成 的。 所 以,易文本校勘 ,对于理解 易卦爻辞 而言就 显得尤 为基础和重要 。 半个世纪 以来 ,陆续 出土 了不少 简 帛易学资料 ,
多 种说 法可 参 。
寇 至” 的 “ ” 字 ,郑 玄、 王 肃、虞 翻 本 作 “ , 寇 戎” 丁教授 据 简 帛本 所作 字并 参 李 富孙 等说 , 以之 为 非 ( 1 第 l页) 。对 于 《 》卦 辞 “ 惕” 一语 ,郑 玄 据 讼 窒 马本作 “ 呸” 解 为 “ 悔貌” 觉 ,近人 李镜 池 以窒借 为 “ ,训愕。丁教授古批郑、今批 李而谓 “ 侄” 郑玄实据 毛 《 》以 训 本 经 ,而 私 为 新 说 也” 传 ,李 镜 池 说 乃 “ 削经义 ,殆 不可从” ( 1 蔑 第 4页) 。这样 的批评在 丁 著 中俯拾 即是 。尽 管丁教授 的批评未 必都正确 ,但其 所体现 的学术 气魄和 批判 的态度 却是值得敬 佩和肯定
而 以 《 经》 文本 的形 式 出现 的 ,最 重要 的有 19 易 94
近年来,我们发现丁 四新教 授在学术上似 乎有一 点点转 向,即从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方 面的研 究 转 向了 文本校勘 、文字释读等方面的朴学研究。2 1 年 ,丁 00 教授 出版 了 《 郭店楚竹 书 < 子>校注 》 ( 汉大 学 老 武 出版社 2 1 3月)一书。该 书被列为 “ 00年 十一五” 国 家重点 图书。甫一 出版 即得 到 学界 的高度 重视 和好 评 ,被认为是 “ 一个突破 性成果” 胜 义如云 ,新 见 、“ 迭 出” 。刚过 一年 时 间,丁教授 又 向学界推 出 了这本 厚重扎实 的 《 楚竹 书 - 帛书 < 易>校 注》 9汉 周 ,令 士 林叹为观止 。可 以说 ,这本 简 帛易 《 校注 》是 目前简 帛易文本研 究成果的最佳集成 ,它把易文本 的研究推 向了一个新 的高度。 其实,这并不意味着 丁教授 的学术转 向,而是意 味着在 学术上 的进一步深入 。这也 正是传统 学 问的方 法,即由小 学的路子进入 。要 真正研 究 中国古 典哲 学 文献 ,非要有这 项训练 不可。看得 出来 ,丁教 授是借 研 究 出土哲 学文献之机 ,要为 自己打下更扎 实 的研 究 传 统思想文献的学术基础 。 从 《 楚竹书与汉 帛书 ( 周易>校注 》一书 ,我们
“ 沙” 字郑 玄作 “ 浊”乃 “ ” 字 形 讹 ( 1 沁 第 O页) , 批评孔 颖达 训 《 需》九 二象 “ 需于沙 ,衍在 中也” 的 “ 衍” 字为 “ 宽衍” 为非 ( 1 第 O页) 《 。 需》九 三 “ 致
如,丁著 引王引之 《 经义述 闻》等说指 出 《 师》六五 “ 田有禽” 的 “ 禽” 字 不 当读 为 “ ( 2 擒” 第 4页) , 《 师》初 六 “ 师出以律” 的 “ 律” 字不 当训为 “ 六律” 而应该训为 “ 律令”( 2 第 1页) 蛊》卦名之 字不 当 ,《 训 “ 惑”而 当训 “ 故” “ 。又 《 事” 大有》六 五 “ 孚 厥 交如” 的 “ 交” 字,濮茅左 、廖名春 等均 已正确地 读 作 “ ,丁著 进一 步据俞 樾 《 经平议 》说加 以疏 皎” 群 解 ,并指 出俞樾 于此 字之训 已先得之 。 其三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不足 以判 断则诸 说 并存或不作 判断。丁著 中有 大量 的学术批评 ,也有 大 量 的学术弓证 ,但丁著并非为批判 而批判,为 引证 而 I 引证,一切都 以 问题 和 材 料本 身 为 准 ,当批 判 则批 判 ,当引证则 弓证 ,而 当证据不足 以支持某 种独一 性 I 的判断时,他就往往 不作判 断或诸 说并存 而无抑扬 于 其间,不强作解人,这 正表 明 了丁教授为 学具 有一种 客观严 谨 的态度 。 比如 ,对 《 比》九 五 “ 驱” 一 三 语 ,历来有许 多 解读 ,丁教 授 主 要介 绍 了传 统 的王 弼、孔颖达之说和清人李道平说 , 同时还指 出有其 它
如是。
Leabharlann Baidu
丁教授在校注竹书 《 子》时,曾收集数十 G 的 老 《 老子》注 疏及 简 帛文 献 ,在 校 注 简 帛 《 易》 时 , 周 同样是如此 。这一点从 书后所 附 “ 参考文献”就 可以
( 下转封三 )
( 上接封二 ) 看 出来 。但是 ,如果 因为文献太 多而被 文献 牵着 鼻子 走 ,也 无疑是 一个误 区。文献收集后 应该 有 一个通 过 阅读 的 良莠鉴 别过 程 ,以及 根据 自己的主题 精其 选。 与竹 书 《 子》校 注一样 ,在对简 帛 《 易》 的校 注 老 周 中,丁教授 一般 只引述和评 判权 威学者及 首创者 的看 法,以及 正确 的意见 ,对 于人云 亦云 的看 法则不加提 及 。所 以,他 的综罗诸 家,主要是综 罗那 些值得综 罗 的观点 ,对 于 一般 性 的看 法则 以其 学术 气 魄大胆 汰
的。
当然,丁著并非只有批 判,对 于证据充分 的正确 的看法有大量 的引证 。在文 字辨形上 ,吸收 了当代古 文字学家如廖名春 、李零 、何 琳仪 、濮茅左 等 的不少 成果 ,并相互 参 证 辨 析 ,然 后 给 出 自 己的选 择和 判 断 。从 中可 以看 出丁教 授用 心之 细致 ,评 析 之果 断。 丁教授 对 楚竹 书原 文的释读 提 出 了许 多 自己的看 法, 对原释有 不少 改释。 《 需》卦 卦名 “ 需” 字,释 读很 多,丁著从何 琳 仪、季 旭 异释 ,并 为 之疏 通。又 如, 《 需》卦辞 “ 涉 大川” 的 “ 利 涉” 字,丁教授 根 据 图 版 隶作步字 中间从水 之字。据 《 集韵 ・叶韵》和 《 正 字通 ・ 部》 止 ,这 个 字是 涉的古 字 ,同涉。这 是 一般 人没有注 意到 的。 《 蒙》 六三 “ 勿用 取 女” 的 “ 取” 字 ,《 易集解 》作 “ ,丁著 引王 筠 《 文句读 》 周 娶” 说 说 ,精确指 出 “ 娶”为 “ 取”的分别 字 ,而不是 泛泛 地 指 出两 字相 通 ( 3页,第 44页) 《 第 0 。 比》九 五 “ 显比” 的 “ 显” 字,今 本 、 帛本 、 帛书 《 缪和 》等 均作 “ ,阜阳本 作 “ ,丁著据 《 颢” ” 说文 》段注 ,指 出 “ 为本字 , “ ” 颢”为 借 字 ( 3 第 2页) 。这 些 虽然 于字义训诂意义不大 ,但对古字形 的发 展研 究是 有意 义 的。在 训诂释 义上丁著采用清人 的看法 比较多。 比
综 罗 诸 家
胆 大 心 细
丁四新教授 《 楚竹书与汉 帛书 < 易>校 注》读后 周
陈 仁 仁
《 易经 》文字古奥,成书体例 独特 , 自古号称难 读 。短短五 千 言,历代 为之 注 疏 、说 解 之 作 汗 牛充 栋 ,众说纷 纭。致使 有时 《 易经 》的难 读 ,不是难在 它无解 ,而是难在 它能解 的可能性太 多,甚至 多种解 说之 间相 互 冲突、矛 盾者所 在 多有。众 多解 说 当 中, 不可 能都对 ,孰对 孰错,何 以评 判?追 根溯源 , 当然 还是要 回到对 《 易经 》文本 的把握上。
可以看到 ,丁 四新教授 对文 字、声韵 、训 诂之 学,以
及 古文献 学、古 汉语语 言学 的方 法有着 深入 的 了解, 对朴 学考据之法有着娴 熟的掌握和运用 。而这 正是 目 前 中国哲学界尤其是 中国古典 哲学研 究领 域,所普遍 缺乏的一种必备能力。从 丁著 ,我们还可 以看 出丁 四 新教授具备 一种 “ 综罗诸家” 的学术气 魄和 “ 胆大心 细” 的学术 品格。这 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 方面。 其一,文献搜 集务 穷其尽 , 良莠判别 由我作 主。 在校勘版本 的选择上,丁教授 综罗 了历代众 多 的重要 版本 。楚竹 书 《 易》 以濮茅 左释 文为 基 础 , 帛书 周 《 易》则 以 《 周 马王堆 帛书 < 六十 四卦>释 文 》 (《 文 物》18 年 第 3 94 期)为基础,依据彩版 照片逐 一作 了 核对。凡校 注楚竹 书 《 易》 周 ,即用 帛本 、阜 本 、汉 石经、今本 ( 嘉庆 二 十年 《 清 重刊 宋本 十三 经注 疏》 南 昌府 学刊本) 、陆德 明 《 文》 《 释 、 易传 》类 帛书 引 经对校 ,辅 以 《 文》 弓经 及 阮元 《 勘记 》 说 l 校 、黄焯 《 经典释文 汇校》等材料 。凡校 注 帛书 《 周易》 ,亦 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