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3)

合集下载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5篇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5篇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一)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前三者和心律失常关系密切。

1.自律性:部分心肌细胞能有规律地反复自动除极(由极化状态转为除极状态),导致整个心脏的电—机械活动,这种性能称为自律性,具有这种性能的心肌细胞,称为自律细胞。

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接处、束支和蒲肯野纤维网均有自律性;腔静脉和肺静脉的入口、冠状窦邻近的心肌以及房间隔和二尖瓣环也具有自律性,而心房肌、房室结的房—结区和结区以及心室肌则无自律性。

2.兴奋性(即应激性):心肌细胞受内部或外来适当强度刺激时,能进行除极和复极,产生动作电位,这种性能称为兴奋性或应激性。

不足以引起动作电位的刺激,称为阈值下刺激,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低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值刺激。

心肌在发生兴奋时,首先产生电变化,并由电变化进而引起心肌的收缩反应。

心肌的兴奋性在心动周期的不同时期有很大变化,根据这一变化可将心动周期分为反应期和不应期,后者又可分为绝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从除极开始,在一段时间内心肌细胞对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起反应,称为绝对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是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反应的时期,在时间上略长于绝对不应期。

在有效不应期的后期,刺激可引起局部兴奋,但不能传布,从而影响下一个动作电位,形成隐匿传导。

这一时期相当于QRS波群开始至接近T波顶峰这一段时间。

心肌的不应期可保护心肌不至于因接受过频的刺激而发生频繁收缩。

房室结不应期最长,心室肌次之,心房肌最短。

心肌不应期的长短与其前一个搏动的心动周期长短有关。

心动周期越长,不应期越长,反之,则短。

(2)相对不应期:对弱刺激不起反应,对较强的刺激虽可产生兴奋反应,但这种兴反应较弱而不完全,表现在对兴奋传导速度缓慢和不应期缩短,二者均容易形成单向阻滞和兴奋的折返而发生心律失常。

心肌电生理

心肌电生理
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不表 现自律性
异位起搏点:低位自律组织取代窦房结的起 搏功能,异位节律
(三)心肌传导性
1、传导性: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传导性的高低可用兴奋的传播速度来表示。
1、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
1.0~1.2m/s
0.05m/s
0.02m/s
1.5~2m/s
1、对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对心肌梗塞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它不仅能确定有无心肌 梗塞,而且还可确定梗塞的病变期部位范围以及演变过程。 3、对房室肌大、心肌炎、心肌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包炎 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4、能够帮助了解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和电解质紊乱 对心肌的作用。 5、心电图作为一种电信息的时间标志,常为心音图、超声心动 图、阻抗血流图等心功能测定以及其他心脏电生理研究同步描纪, 以利于确定时间。
②相对不应期:-60mV至-80mV,阈上刺激 可产生AP,随膜电位增大,兴奋性回升。
③超常期:-80mV至-90mV,阈下刺激即可引起 兴奋,兴奋性超过正常。
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1)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0期 复极达-60mV), 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及其应用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房和心室不停歇的进行有顺序的协调的 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是靠心肌的生物 电活动实现的。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触发 心肌的收缩
心脏的节律性收缩舒张是由于心肌细胞的 自发性节律兴奋引起的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四大生理特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 传导性(conductivity)
S-T段: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线段,反映心室 早期复极过程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特点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特点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特点
心肌细胞是构成心肌组织的基本单元,具有独特的生物电特点。

心肌
细胞的生物电特点包括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其次,心肌细胞具有传导性。

传导性是指心肌细胞能够将电信号传导
到其他心肌细胞。

在心肌组织中,心肌细胞之间通过细胞间连接部位的间
隙连接形成紧密的耦联。

通过这些间隙连接,电信号可以沿心肌细胞之间
的纵向和横向传导。

这种细胞之间的电信号传导是通过细胞间连接的离子
通道进行的。

当一个心肌细胞兴奋时,产生的电信号能够快速传导到相邻
的心肌细胞,引发这些细胞的兴奋。

这种细胞之间的传导性能使得心脏能
够以一定的速率、节奏和协调地收缩。

最后,心肌细胞具有收缩性。

收缩性是指心肌细胞能够产生力量,引
发心室收缩。

心肌细胞内的肌丝蛋白通过钙离子的调控,能够发生收缩和
舒张的运动。

当心肌细胞受到来自电信号的刺激时,细胞内的钙离子储存器,肌质网中的钙释放通道会向细胞内释放钙离子。

钙离子的释放刺激肌
丝蛋白的收缩蛋白,使肌丝蛋白的重叠状态发生改变,导致心肌细胞收缩。

当电信号消失时,钙离子被肌质网重新吸收,肌丝蛋白恢复原状,心肌细
胞舒张。

心肌细胞的收缩性使得心脏能够有效地泵血。

总结起来,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特点包括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种特点使得心肌细胞能够自主产生电信号、传导电信号并引发收缩,从而
保证心脏的正常功能。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特点对于心脏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也为心脏病的发生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讲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3)

第三讲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3)

图2--10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的水平
(2) 阈电位水平
(3)酸硷平衡 当pH值降低,乳酸增多等酸
中毒时,可增加心肌的自律性。 (4)缺血、缺氧 缺血、缺氧可使浦肯野 细胞膜上的钠泵受抑制,最大舒张电位减小, 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加,易出现异位节律。 (5)其他 如温度、甲状腺素等,均可使 自律性增高。
(二)兴奋性
兴奋是指细胞受外来刺激或由内在变化而发生的膜 除极化现象。一般所说的“兴奋”是指膜发生全面 除极化而形成动作电位的“扩布性兴奋”,亦称
SNP.超常期 RRP.相对不应期 NEP.正常应激期

绝对不应期 从除极开始至复极达-55mV左右的间期。 在此期内,由于快通道、慢通道均处于全失活状态,任何强 大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心肌的反应。

有效不应期 继续复极至-60mV左右时,心肌对强刺激可 产生反应,但只是局部反应(使膜发生局部除极化),不能发 生全面除极化或扩布性兴奋。因此,从除极化开始至-60mV这 一段不能产生扩布性兴奋的期间,称为有效不应期。此期快 Na+通道有少数已可再激活,但数量过少,不足以除极化达 到阈电位水平而产生扩布性兴奋。
2.自律性的形成原理
非自律细胞(如心房肌和心室肌)的膜电位在复极 化完毕后的“4”时相内保持稳定水平,称为静息电 位。 自律细胞的膜电位在“4”时相内并不保持稳定状 态,称为舒张电位。膜在复极完后达到最大舒张电 位后,便自动地、渐渐地除极化,称为“4”时相(舒 张期)自动除极化。当这种缓慢的自动除极化达到阈 电位时,即突然发生“0”时相除极化而形成动作电 位和兴奋。“4”时相自动除极化产生的原理在快反 应和慢反应的自律细胞中机制不同,(图2-6)。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膜 电 位
当膜电位从-90 mV去极化达阈电位(-70 mV)时, Na+通道几乎全部被激活
膜 电 位
去极化后Na+通道很快(数ms内)全部失活,处于 失活状态的Na+通道不能再次被激活
膜 电 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要等到膜电位复极重新达到 -90 mV时,Na+通道才全部恢复至备用状态。
膜 电 位
长(约200~300ms)
,相当于心肌收缩活
动的整个收缩期及舒
张期早期。此期间,
任何刺激均不发生兴
奋和收缩。
意义:心肌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保持心脏收 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活动,使心脏泵血功能得 以完成。
心肌动作电位与张力 骨骼肌动作电位与张力
(二)心肌细胞的自律性
自律性的定义:在没有外来刺激的
条件下,心肌能自动地、按一定节律 发生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 (auto-rhythmicity,简称自律性)。 心肌的自律性起源于心肌细胞本身。
从0相→-60 mV刺激不产生AP — 有效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
当膜电位复极到 -60→-80 mV, 用阈上强刺激才 能产生动作电位 此期产生的AP复 极时程短,不应 期亦短,易导致 心律失常
(3)超常期
mV
-
超 常 期
RRP
• 复极至膜电位-80→-90mV
略低于正常阈值的刺激即可
产生动作电位,兴奋性高于
2. 心脏的起搏点
正常情况下:
①正常起搏点:
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心脏按 窦房结的节律活动,。
②潜在起搏点:
窦房结以外的其他自律组织并 不表现出其自身的自律性,只 起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 在起搏点。
心脏整体只能由一个起搏点主宰Leabharlann 窦房结(正常起搏点)控制心律的机制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44页PPT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44页PPT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心肌细胞的特性

心肌细胞的特性

心肌细胞的特性
心肌细胞的特性有电生理特性和机械特性。

电生理特性(以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
1.自律性
在没有刺激的条件下,细胞自发产生节律性兴奋,称为自律性。

其中窦房结细胞(心肌细胞的一种)的自律性最高,因而窦房结成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2.兴奋性
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的兴奋性表现为周期性变化。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高低与刺激的阈值(可以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相关。

阈值低,则细胞的兴奋性高;阈值高,细胞的兴奋性低。

3.传导性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当传导能力受损时,可能会导致心脏传导阻滞,产生心律失常。

机械特性:收缩性
心肌细胞的收缩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心肌细胞同步收缩、不会发生强直收缩、对细胞外钙离子依赖性更强等。

第三节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课件

第三节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课件

1 兴 奋 性 的 周 期 性 变 化
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 (2)阈电位的水平 (3)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
⑴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
⑵阈电位的水平
⑶ 0期去极化离子通道的状态
以Na+通道为例,Na+ 通道所处的机能状 态,是决定兴奋性正常、低下和丧失的主要 因素。 关闭——静息状态下 Na+通道 激活——去极化的过程中 失活——复极化到-60mv之前
第三节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
心肌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 属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收缩性
属心肌细胞的机械特性
(一)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概念:心脏在离体和脱离神经支配下,又无外来刺激的情况 下,仍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起源:心内特殊传导系统 单位时间内自动产生兴奋的次数是衡量自律性高低的指 标。
抢先占领(capture):也称夺获。
抢 先 占 领
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ve suppression)
超 速 抑 制
3.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⑴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
⑵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
⑴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
①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上移 与阈电位的差距缩小 4期自动去极化达到 阈电位所需的时间缩短 自律性 反之,自律性
不同部位自律细胞的自律性高低不同,其中 窦房结P细胞的自律性最高(100次/分) 房室交界(50次/分);
房室束(40次/分)及其分支次之;
浦肯野细胞的自律性最低(25次/分)
因此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所形成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 心律。其他自律组织的自律性较低,通常处于窦房结的控制之下, 其本身的自律性并不表现,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故称为潜在起 搏点。

心肌细胞的电

心肌细胞的电

特点
机制
无论刺激多 表现为可逆的,短暂的 Na+通道失活 强都不会再 兴奋性缺失或极度下降。 或尚未恢复到 次兴奋, 备用状态 兴奋性为零 阈上刺激可 引起局部兴 奋,但不能 产生AP
阈上刺激才 能引起动作 电位 兴奋性逐渐 恢复但仍低 于正常
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都低于 正常水平,兴奋的传导速度 也必然较慢,这一新的动作 电位的时程较短,不应期也 较短。此期内,心脏各部分 的兴奋性恢复程度不一,产 生的兴奋易于形成折返激动 而导致快速性心律失常。
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最慢,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耗时0.1s,这 意味着心房和心室的兴奋存在0.1s的时间差,即房室延搁现象,其 意义是保证心房肌收缩完了之后才能引起心室肌收缩,避免心房和 心室收缩的重叠现象,同时心房先收缩,增加心室充盈量对心室射 血是有利的。 其原因是房室交界区细胞体积小;细胞间缝隙连接少,细胞膜电位 低,以及0期除极幅度小,除极速度慢所致。另外,这些纤维是由 更为胚胎型的细胞所构成的,其分化程度低,也降低了冲动传导的 能力。 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慢易发生传导阻滞。某种原因使起源于 窦房结的兴奋不能正常向全心传播,在某处发生停滞现象,称为 传导阻滞。最常见的部位即是房室交界区,称为房室传导阻滞。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考试参考内容)
内容提要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 临床电生理
学习指南
兴奋性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和生理特性的内容
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有效不应期长的意义: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期前兴奋和代偿间歇
传导性 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
房室延搁, 传导速度最慢和最快的心肌细胞各是什么?为什么?各有什 么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律性最高的组织主宰整个心脏节律的机制为: (1)抢先占领或夺获 正常情况下,潜在起搏 点自律性低,在其能自发发生兴奋之前已被窦房结 传来的兴奋所激动而被动兴奋。 (2)超速抑制 是指具有自律性的组织受高于 其自律性的刺激频率所兴奋时,其自发的起搏活动 受抑制的现象。
超速抑制发生的机制有三种可能: ①快速兴奋使细胞内Na+浓度增高,以致以舒张期 Na+内流减慢,“4”期自动除极化速度减慢而自律 性降低; ②细胞内Na+浓度增高使Na+─K+泵活动增强,由 于其生电作用使膜发生超极化,自律性降低; ③细胞内Na+浓度增高使膜内外的Na+─Ca2+交换 减少,细胞内的Ca2+浓度增高,以致膜的K电导增 大,使膜发生超极化而自律性降低。

1.”4”时相自动除极化的速度 在最大舒张电位和阈 电位不变的条件下,“4”时相自动除极化愈快,达到阈电位 并产生动作电位的时间愈短,自律性愈高;反之,“4”时相 自动除极化速度愈慢,其自律性愈低。 “4”时相自动除极化的速度在快反应自律组织是Na+内流 超过K+外流(ik2)的结果;在慢反应自律组织是Ca2+内流超 过K+外流的结果。因此,凡能使Na+内流加速,K+外流减 慢或Ca2+内流加速的因素,都可使”4”时相除极化加速, 自律性增高。反之则可使自律性降低。

图2-6 心房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窦房结、浦肯野纤维的“4”时相自动除极化
(1)快反应心肌自律细胞 其“4”时相自动除极 化主要因钠内向起搏电流(If)逐渐增强所致,小部分 由IK减弱所形成,故凡能使Na+内流增加或K+外流 减少的因素,都能使“4”时相除极化加速,自律性 增高。 (2)慢反应自律细胞 其自动除极化是由于IK 的衰退和随后的慢Ca2+内向电流(ICa)的增强所致, 而IF和内向背景电流也起一定作用。


2.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4”时相舒张电位是自动 除极化而不断减小的电位,正常以其最大值为标准, 称为最大舒张电位。最大舒张电位减小(负度),则 和阈电位的差距缩短,自律性增高;最大舒张电位 增大,达到阈电位所需时间增加,则自律性降低。

3.阈电位水平 如果最大舒张电位和舒张期 自动除极化的速度不变,阈电位增高,则舒张除极 达到阈电位需要的时间延长,自律性降低;反之, 如阈电位水平降低(负度增大),则从最大舒张电位 到达阈电位的差距缩小,自律性增高。
2.影响正常自律性的因素
(1)自主神经及其介质
(2)电解质及其拮抗剂
(3)酸硷平衡
(4)缺血、缺氧
(5)其他
(1)自主神经及其介质 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β-受
体,激活腺苷环化酶形成CAMP,它在窦房结等慢反应自律组织可激活 慢Ca2+通道,促进Ca2+内流,使“4”时相除极化加速,自律性增高, 形成窦性心动过速;在浦肯野细胞等快反应自律细胞可使慢钾外流通道 失活,K+外流减慢,“4”时相除极化加速,自律性增高,故可形成室性 异位节律。 迷走神经兴奋或乙酰胆碱类药物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2-胆碱受体可: ①可激活一种称为乙酰胆碱激活性钾电流(IK.ACH)使“4”时相和复极过 程中的K+外流增加,前者使“4”时相除极速度减慢,后者使最大复极电 位绝对值增加,从而与阈电位的差距增大,两者均使自律性降低。②抑 制腺苷酸化酶,降低细胞内CAMP浓度,从而抑制钙通道激活,Ca2+内 流减少,使“4”时相自动除极化减慢,自律性降低。因此迷走神经兴奋 和拟胆碱类药物可致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搏。

易颤期 在相对不应期的前半部分,心肌复极程度、兴奋 性和传导速度常有悬殊差别,处于电异步状态。在此期间再 给予刺激,容易发生多处的折返激动而引起颤动,故称为易 颤期或易损期。心房的易损期相当于R波的下降肢处,心室 的易颤期大致在T波的上升肢处。 超常期 在某些心肌细胞中,从-80mV到复极完毕的这段 期间内,兴奋性会高于该细胞动作电位的第“4”时相。在这 期间,给予阈下刺激也可引起心肌细胞兴奋,但其动作电位 的“0”时相除极化速度和幅度仍小于正常。超常期(-80~- 90mV)期间,膜电位比复极完毕更接近阈电位,故引起兴奋 所需的阈刺激较正常为小。超常期相当于心电图中的T波末 部的U波。
相对不应期 从有效不应期完毕(-60mV)至复极化 大部分完成(约达-80mV)的期间内,特别强大的刺 激可以产生扩布性兴奋而引起动作电位,提示能再 激活的快Na+通道数量逐渐增多,但由于此时复极 尚未完全,膜反应性低,故其动作电位的幅度, “0”时相除极速度,冲动在细胞内、细胞间的传导 速度均小于正常,此期称为相对不应期。在此期内 所产生的兴奋称为期前兴奋。此期的兴奋易发生传 导阻滞和兴奋折返而导致心律失常。

.1.心肌细胞自律性和各自律组织的相互关系 心脏内的特殊传导组织大都含自律细胞,为自律组 织。 自律组织包括:窦房结、心房传导组织(结间束和房 间束)、房室交界(房室结的结区除外)区和心室内传 导组织(房室束、束支及浦肯野纤维)。
正常情况下,以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每分钟能兴 奋100次左右,向外依次逐渐降低,房室交界区每 分钟兴奋50次,浦肯野纤维每分钟兴奋25次等。
2.自律性的形成原理
非自律细胞(如心房肌和心室肌)的膜电位在复极 化完毕后的“4”时相内保持稳定水平,称为静息电 位。 自律细胞的膜电位在“4”时相内并不保持稳定状 态,称为舒张电位。膜在复极完后达到最大舒张电 位后,便自动地、渐渐地除极化,称为“4”时相(舒 张期)自动除极化。当这种缓慢的自动除极化达到阈 电位时,即突然发生“0”时相除极化而形成动作电 位和兴奋。“4”时相自动除极化产生的原理在快反 应和慢反应的自律细胞中机制不同,(图2-6)。
心脏内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往往决定整个心脏的兴奋 节律,也即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自动地、有节律 地发出的兴奋向外扩散传导,依次兴奋心房、房室 交界区、房室束、束支、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引 起整个心脏的收缩(搏动)。因此,窦房结是心脏内 发生兴奋和搏动的起点,称为心脏正常的起搏点, 其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为窦性节律。
图2-9
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2.兴奋性的决定因素 心肌细胞的兴奋是由于在 足够强的刺激下,细胞膜发生部分除极化并从静息 电位达到阈电位,从而激活离子通道引起兴奋性增 高以达到阈电位所需阈刺激的大小为指标,而阈刺 激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从静息电位到达阈电位的差距。 因此,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决定于
静息电位水平和阈电位水平(图2--10), 以前者为多见:
图2--10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的水平
(2) 阈电位水平
3.自律性高低的决定因素 自律性的高低,即自动 兴奋的频率,主要决定于:
①“4”时相(舒张期)自动除极化的速度;
②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③阈电位水平,其中以“4”时相自动除极化速度最 为重要(图2—7)。
图2-7

心肌细胞自律性高低的决定因素



1)“4”时相自动除极化的速度 (2)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3) 阈电位水平
(2)电解质及其拮抗剂 快反应自律组织的“4“时相自动除
极化及其自律性可受到细胞外K+、Na+浓度的影响。当细胞 外K+浓度升高,膜的K+电导增高,K+外流加速,可使“4” 时相自动除极化速度减慢而自律性降低;反之,当细胞外K+ 浓度降低,膜的K+电导降低,K+外流减慢,可使“4”时相 除极化速度加快,自律性升高。当细胞外Na+浓度降低,内 流减慢,可使“4”时相自动除极化减慢,自律性降低;反之 当细胞外Na+浓度升高,使Na+内流加快,可使“4”时相自 动除极化加速,自律性升高。 在慢反应自律组织,“4”时相自动除极化主要是由Ca2+ 内流所形成,故当细胞外Ca2+浓度增高,可使自律性增高, 并可为Ca2+拮抗剂如异搏定所抑制。
(3)酸硷平衡 当pH值降低,乳酸增多等酸
中毒时,可增加心肌的自律性。 (4)缺血、缺氧 缺血、缺氧可使浦肯野 细胞膜上的钠泵受抑制,最大舒张电位减小, 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加,易出现异位节律。 (5)其他 如温度、甲状腺素等,均可使 自律性增高。
(二)兴奋性
兴奋是指细胞受外来刺激或由内在变化而发生的膜 除极化现象。一般所说的“兴奋”是指膜发生全面 除极化而形成动作电位的“扩布性兴奋”,亦称
全国第一届心电图系统班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是以生物电变化,即跨膜电 位变化为基础而形成的心肌细胞的某些生理特性, 包括自动节律性(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

(一)自律性 自Biblioteka 性(Autorhythmicity)是指心 肌自律细胞能依靠本身内在的变化而自发有节律地 发生兴奋的性能,它包括自动性和节律性两个方面。 自动性即心肌自律细胞在脱离神经支配的情况下, 通过其本身内在的变化而能自发兴奋的机能;节律 性多指心肌细胞能有节律地发生兴奋的性能。
潜在起搏点

窦房结以外的具有自律性的组织,正常不出现自 动兴奋,它们受窦房结传来的兴奋所激而被动兴奋, 但它们具有自发兴奋的能力,故称潜在起搏点。在 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自律性下降或其兴奋传出 受阻时,或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大于窦房结的 自律性时,则潜在的起搏点可一时或持久地主宰整 个心脏节律,称为异位节律,包括主动节律(如过早 搏动及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和被动性 异位节律(如逸搏、逸搏心律)。
1.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发生 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在快反应细胞是“电位依从 性”的,在慢反应细胞是“时间依从性”的。现以 快反应心室肌细胞为例,根据心肌应激的不同表现, 分为下列时期(图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