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操作研究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导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我们需要开展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分享一些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希望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有所启发。

一、实践活动的意义1.提高学习兴趣数学知识通常是抽象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容易觉得枯燥乏味。

而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促进团队合作实践活动通常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实践活动的内容1.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和模拟,对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等步骤,来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探究通过实际的调查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通过调查身边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使用统计学知识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竞赛活动可以组织一些数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运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问题的挑战和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实践活动的实施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实际操作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安排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安排一些实验课、实地考察、实践探究等活动。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初中数学精品课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例案分析

初中数学精品课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例案分析
●《纲要》对教学目标的三维提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具体在 “单元”或“课”中的落实, 因此既有结果性的目标,也有体验性或表现性的目标。
●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转变课程的功能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是否可以这样处理?
▪ 方程ax2+bx+c=0(a、b、c为常数,a≠0) 叫做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一个方程是否可以 化为一元二次方程,这两件事情能否分开 来处理?
案例: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模式化的定理教学
▪ 复习性质定理、给出判定命题
等腰三角形的两 个底角相等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 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初步获得动手制作的乐趣及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 2、在制作实验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立体图形的数学美。
案例 “有理数加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准确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并知道哪些问题适用有理
数的加法。 (2)能按法则把有理数的加法分解成两个步骤完成:①确定
符号;②确定绝对值。 (3)熟练、准确地利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归纳过程是分类过程 ▪ 分类要有标准 ▪ 标准是分类讨论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 按两圆交点个数分类就不会混乱
两圆位置关系(2)
▪ 该内容还蕴涵着什么思想方法?
类比点与圆位置关系探索直线与圆位置关系
点与圆位置关系
关系
图形描述
数量描述
1 点在圆外
d>r
OA
2 点在圆上
d=r
OA
3 点在圆内
OA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设计好吧,今天我们聊聊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要说这个话题,其实大家一听就知道,实验课跟其他的课不太一样,玩得开,动得了手,而且往往能看到一些“哇哦”那种反应,所以设计这类课,怎么让学生觉得有趣又能学到东西,就成了关键。

记得我之前去给一个初中的数学课做过个教学设计,课堂上带了一个超简单的实验——用绳子和尺子来量角度,帮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角度的概念。

其实一开始我也是有点担心的,心里想着,这么简单的操作,学生会不会觉得没意思,反正就是“玩玩儿”吧,能学到东西就不错了。

可是,结果超出预期。

课堂开始时,我给学生们发了每人一根绳子和一把尺子。

大家一开始就很疑惑地看着我,眼睛里仿佛写着:“我们要干嘛?是不是数学老师今天脑袋抽了?”不过没关系,我心里也有点默默期待,看看他们能不能从中找到点乐趣。

我先给他们讲解了角度的概念,什么叫锐角、直角、钝角,光是用嘴说,学生们通常是听着听着就走神了。

可是当我拿起那根绳子,演示给他们看怎么用绳子量角度,立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我把绳子放在一个大角度的地方,然后告诉他们:“看,咱们用绳子拉一拉,这不就是一个大角度了吗?如果我们把绳子拉得紧一点,这角度就变小了。

”学生们开始拿起绳子试着自己操作,那个瞬间真的是满满的惊奇感,原来角度不仅仅是看书上的公式和图形,自己动手去操作,才会更真实地感觉到它。

有个学生特别搞笑,他拿着绳子对着旁边的同学说:“你看,这就是钝角,我拉紧点就成锐角了!”他那表情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大家开始聚集在一起,互相讨论,讨论的热火朝天,整个教室的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然后我给他们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比赛,看谁能最快最准地用绳子量出一个直角,当然了,大家都知道,直角可不是随便就能量得出来的,不然我也不用在课堂上讲一堆理论了。

学生们拿着尺子、绳子,嘻嘻哈哈地试图找出合适的方法,最后有一对学生干脆就一起合作,用绳子搭成一个“L”形状,这样就有一个直角了。

初中数学教学实验课设计(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实验课设计(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实验课设计第一篇范文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初中数学教学实验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其核心理念是将数学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初中数学教学实验课进行详细设计。

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内容安排1.课程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对相关数学概念、原理进行讲解,为学生实验操作提供理论支持。

3.实验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究问题解决方法。

4.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数学规律。

5.拓展延伸: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其他领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总结经验,提高自我认知。

教学方法1.问题驱动: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的生成与传递。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原理。

5.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合作、交流等。

2.结果评价:评价学生实验成果,如问题解决、规律总结等。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

4.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灵活组织教学活动。

以下是一个实例:1.课程导入:教师展示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菜市场买菜如何计算总价?”引发学生的思考。

2.知识讲解:教师简要讲解相关数学概念,如“总价=单价×数量”,为学生实验操作奠定基础。

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平行四边形模型、剪刀、胶水、白纸、直尺、圆规等实验材料。

2. 学生准备: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结果的数据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2. 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如何证明这些性质?二、实验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实验材料。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

3. 小组成员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小组内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

三、展示与交流1.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 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巩固与应用1. 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实验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实例,分析其性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本节课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初中教育实习教案

数学初中教育实习教案

数学初中教育实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能够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并会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相似多边形的定义2.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3. 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相似多边形的判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似图形,如两只相同的茶杯、相似的树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2. 新课导入:讲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3. 案例分析:出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交流判定方法。

5. 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避免学生过于依赖教师。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4篇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4篇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4篇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

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

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如下是作者细致的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4篇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一)重点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1课时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一)明确目标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案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案

教案:初中数学实验课——“探索三角形的全等条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三角形全等的概念2.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三角板、直尺、圆规、剪刀、胶水等。

2. 教学课件: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条件、判定方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如三角形的定义、性质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全等吗?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分发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2. 实验要求:每组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制作两个三角形,使它们全等。

3.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成果展示(5分钟)1. 每组派代表展示制作的全等三角形,并介绍制作过程。

2. 教师点评,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制作方法。

四、理论学习(15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条件。

2. 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

3. 举例说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练习巩固(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讲解答案,解析解题思路。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在实验课中的收获,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方法。

2. 教师点评,强调三角形全等在数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课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案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案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探究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2.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定义2. 多边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3. 实验操作:用剪刀剪出多边形,测量内角和外角的大小4. 结果分析:总结多边形内角与外角的特点和规律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多边形图片,如足球、自行车轮等,引导学生关注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

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用剪刀剪出一个多边形,如五边形、六边形等。

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的大小,并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3. 结果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内角和外角的特点和规律。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外角的关系。

4.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有这样的关系?学生通过推理、证明,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的关系。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并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认真程度和参与度。

2. 学生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3.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实验课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实验操作是否顺利,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次实验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资源1. 剪刀、量角器、实验表格等实验器材。

2. 多边形的图片和生活实例。

3. 数学教材和参考资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及建议—《三角形首饰盒》为例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及建议—《三角形首饰盒》为例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及建议—《三角形首饰盒》为例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登上中学课堂的舞台。

本文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及折纸过程涉及的数学活动经验,以《三角形首饰盒》为例,设计了一堂初中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1.引言《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把"综合与实践"列入课程内容,"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1]。

"综合与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

折纸是一种充满数学味道的艺术。

在惊叹折纸艺术美的同时,你是否驻足停留去深究其中的数学原理呢当把精美的盒子展开时,你曾否关注过那一条条折痕折射出的数学线条呢将折纸作为一种有趣的数学活动能让学生经历"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折纸会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也是本研究将三角形首饰盒的折叠作为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素材的原因之一。

2.教学设计2.1选材分析开展综合实践课教学,必须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抓住学生兴趣开展教学[3]。

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三角形首饰盒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三学生已经习得相似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函数,为提高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特别选择《三角形首饰盒》作为本堂综合实践课的内容。

2.2材料准备由于三角形首饰盒由盒盖和盒底组成,而盒盖和盒底分别由3个相同的部分拼接而成,因此每个学生需准备6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我们选取边长为15cm 的正方形纸作为本节课的材料。

2.3学情分析本次实践课依据选材内容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将授课对象定为初三学生。

本堂课主要是研究三角形首饰盒的展开图分析盒子边长与正方形边长的大小关系,在本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盒底和盒盖的折叠方法。

本堂课重在应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培养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填幻方》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填幻方》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
六、教学设计反思
数学学习资源的开发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填幻方》的选题是我数学教学的一次全新尝试。幻方是一种神奇而有趣的填数游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古今中外众多爱好者,其蕴含的丰富的数学史实和思想方法恰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探索、整理和研究的机会。
本课的课题是对幻方有关知识的了解,填写奇阶幻方的方法,教材有一定的难度及探究性。《填幻方》是教材中七年级上第一章“实验与探究”的选学内容。人教版教材是将将这个内容放在有理数的加法之后,而我是把它放到初二方程学完之后,作为课题呈现,并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学习,目的是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会在做数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有关的思想及方法。在现有翻转课堂还不是常态使用的情况下,对于一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妨尝试做做。本次活动让孩子们经历了探究,体验了做中学,收获了展示。这也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用翻转课堂方式教学的成功体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班的学生思维活跃,聪明好学,善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的欲望。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特别是已经拥有课题学习的经历,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四、课前任务设计
1、观看微课视频,整理笔记,完成导学案。
(微课链接“墨染锦年” 255240634数学学习群);
2、在群中或课间讨论三阶幻方的构造方法,总结三阶幻方的规律;
2、尝试了解奇阶幻方填写的方法,如对易法检查学生学前目标是否完成。
1、幻方的定义
2、3阶幻方填写的关键点是什么?
3、3阶幻方中的幻和和中心数的关系;
4、在学校教学平台还没完善情况下,利用QQ群进行学习指引和群中研讨,即能让学生感觉学习是随时随地,也让他们知道老师随时可以答疑和关注他们。

初中数学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初中数学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平方根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平方根的概念、性质和运算。

2. 教学难点:平方根的性质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平方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平方的概念,即一个数乘以自己。

2. 提出问题: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是4,那么这个数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得出2和-2的平方都是4。

3. 引入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是4,那么这个数叫做4的平方根。

(二)探究平方根的性质1. 引导学生观察4的平方根2和-2,发现它们的平方都是4。

2. 提出问题:平方根有什么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以下性质:(1)平方根的值是正数或0;(2)平方根的平方等于被开方数;(3)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4)0的平方根是0;(5)负数没有平方根。

3. 通过举例验证这些性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方根的性质。

(三)平方根的运算1. 引导学生回顾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为平方根的运算做准备。

2. 介绍平方根的运算方法:(1)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即找到一个数,使得它的平方等于这个数;(2)平方根的乘除法运算,即求两个平方根的乘积或商的平方根;(3)平方根的加减法运算,即求两个平方根的和或差的平方根。

3.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平方根的运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1. 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方根的概念、性质和运算。

2.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怎么写数学实验课教案初中

怎么写数学实验课教案初中

怎么写数学实验课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2.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多边形物体,如足球、篮球、自行车轮胎等,引导学生关注多边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15分钟)(1)让学生任意画一个多边形,并数一数它的内角和。

(2)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并总结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3)让学生用剪刀将多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观察分割后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等于多边形的内角和。

3. 实践操作(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硬纸板剪出不同边数的多边形,测量每个多边形的内角和,验证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次实验课的收获,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并提出疑问。

5. 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多边形,使其内角和等于某个特定的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2. 学生能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强。

4. 学生对数学实验课有兴趣,能主动探索数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2. 硬纸板3. 剪刀4. 量角器六、教学建议1.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2. 教师在实践操作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教师要注重课堂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优秀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优秀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初中数学设计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作者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设计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学生的学习参与面,减小差距。

努力作好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中,下文将准备了初中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期的学习,要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上,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能够设计精美的图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

对于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较大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第十六章分式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

学生在本章中经历: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交流中发展能力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经历本章的重点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应用过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B5《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与尝试》

B5《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与尝试》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与尝试》内容提要:从数学课程标准上看,新的数学课程中一个与以往不同之处,就是在过去的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与实践”这个独特的领域。

对于这个新生事物应该怎样处理,在实施课题学习过程中老师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等等,直接影响着这项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效果。

一、背景及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都划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作为初中数学四大领域之一,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

这个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开放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再者,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不过,目前以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尚无有效途径,一方面新课标下的实验教材,虽有相当部分的活动课内容存在,但缺乏具体的活动方案及案例,使任教老师感到很难操作;另一方面由于不少现任活动课程教师的科学素养不高,对活动课程认识不清,仍固守着以课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班级授课模式,对活动课程的特点、方式、方法缺乏了解,导致随意性很大。

最致命的是由于评价体系的滞后,许多老师误认为可有可无,浪费课时,甚至视而不见,束之高阁。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方案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方案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方案篇一: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仁怀外国语学校数学教研组一、课题提出的意义与背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人教版7—9年级教材设置了“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就是数学活动课,因此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转变教师对数学活动课的认识。

活动课的教学实践研究是为数学活动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可操作模式,从而提升教师执教数学活动课的能力。

通过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思维与数学道理,从而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研究,有助于贯彻“再创造”的教育理论。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数学教学也是一种人类活动,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定律灌输给学生,而是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自己创造出各种运算法则,或是发现有关的规律。

他认为,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校的教学应当由学生被动的“听”发展为主动获得,使学生主动的学,而不是被动的学。

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通过自身活动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远比别人强加的要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更好,也更具有实用性,通过“再创造”进行学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再创造”应贯穿于数学教学整个体系中,体现数学活动课教学实践研究的理论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时间进行备课,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 课例研究综
是否感兴趣、是否配合等情况,还要搜集大量的网络资 述
源,考虑到如何才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要转
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手段,熟悉课程标准,把握好教材
大纲,才能很好的开展课堂教学。
松散,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不够。
针对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为提高学生的积极
性和自觉性,采取自学问答式、通过查找旧知观察类比 教学策略选
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前对相应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 择与设计
需考虑到如何才能将知识点通过问题的形式连贯起来,
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共同参与课堂,通过回答问题掌
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能运用。
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相似三角形的表
示方法及判定,并能运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2、通过观察、类比、探索相似三角形判定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的基础较弱,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高,缺 学生学习能
乏合作交流的能力,积极性和自觉性都较低,课堂纪律 力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及总结反 思
学科
初中数学
教学课例名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简单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说明课题教学的重点
和难点)本节课内容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至关重要,主
教材分析 要学习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如
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能较好的运用判
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第一种判问题,两个三角形相似
是由什么条件得到的?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观察自己 教学过程
或同桌手中的直角三角板,并找出形状相同的一组三角
板,并判断是否相似,从而得到两个三角形相似所需要

关于初中数学实验创新设计方案

关于初中数学实验创新设计方案

关于初中数学实验创新设计方案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

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数学实验创新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初中数学实验创新设计方案1一、教学目标:(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三、教学过程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联想转化和 试解的过程,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指导,还要 密切注意各小组交流情况,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 性。学生代表(尽量用不同方法的)上展台展示:在展 示中要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通过集体质疑“暴 课例研究综 露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联想、转化”在数学 述 学习中的重要性;体会到用“四六步骤法”来解决几何 问题的优越性。为学生后面“迁移策略总结”证明线段 相等的方法---转化思想打下基础。
2 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
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
如下:可以将图 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
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 2,
教学过程 •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
【理论认知】
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
三角形全等. 【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
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 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 了数学体验.
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 1】如课本图 11.2─3 所示,△ABC 是一个钢 架,AB=AC,AD 是连接点 A 与 BC 中点 D 的支架,求证 △ABD≌△ACD.(教师板书) 【教师活动】分析例 1,分析:要证明 △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 等. 证明:∵D 是 BC 的中点, ∴BD=CD 在△ABD 和△ACD 中 ∴△ABD≌△ACD(SSS). 【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 以”;从例 1 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 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 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 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 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

2023年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2023年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2023年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023年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一、案例实施背景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3节内容——5.3.1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操作研究上海市应昌期围棋学校陈骋提起实验,无论是中学生还中大学生都会本能地想到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说数学实验,他们都会表现出茫然和困惑。

那么,什么是数学实验,为什么要开设(做)数学实验呢?数学实验是高等数学教育改革的产物。

而在中学,数学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同在大学的情形是基本一致的,它们的主要差异表现为中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浓度较浅。

这样,中学开设数学实验在实验课题的选择上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马克思也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

无怪乎许多科学家认为对科学的分类应改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和哲学,即把数学从自然科学中剥离出来,认为数学和哲学都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

这些都预示着数学的地位已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中科院院士吴文俊在《数学教育不能培养数学家的要求出发》一文中指出:任何数学都要讲逻辑推理,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用数学去解决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其他学科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学校给的题目都是有答案的,已知什么,求证什么都清楚的,题目也一定是做得出的,但是将来到了社会上,所面对的问题大都是预选不知道答案的,甚至不知道是否会有答案,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实际数学总是的方法。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科学,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一般科学思想方法和数学中特有的思想方法,其中一般科学思想方法是基础。

我们可以把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形成有关的教学实验都构建为数学实验,由于初中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就界定了其使用之素材与实验工具的范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数学思考的第四条“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初中教育处于基础教育的地位,这决定了数学在素质教育里如果要成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必须从一般科学思想方法的猜想和实验出发逐步建立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实验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才能准确地得以体现,它既是建立在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实际发展的基础上,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与客观性的统一。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

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实验中教师仍然处于主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根据一年来的数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通过有关的案例分析,就如何更好地开展数学实验,谈我们的如下看法:1、数学实验一般是以问题为载体来实施的。

为了增强学生运用数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给出一些小课题让学生独立实验,通过这些数学实验的实际操作,学生可逐步掌握数学验的方法,由于我们是以问题为载体来开展数学实验的,从而提高了学生做数学实验的兴趣,克服了为了数学实验而实验的问题,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2、数学实验应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由于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法,呈现了相当的开放性,有些学生(或组)同时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并指出各种方法的优劣,体现了学生所具有的极大创新思维的潜力。

这种情况由于和长期以考试为中心而使学生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所有问题都有答案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不同,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的研究实验领域内自由的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

这种开放的、自由地进行数学实验操作,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

3、数学实验应当更能体现学生的“做”数学。

多做数学习题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这是部分数学老师指导学生更好应试的“经验之谈”,多少有点应试教育的味道,而数学实验中的“做”,则主要是要求学生多动手、多上机,在老师指导下探索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失败和成功中获得真知。

数学中的很多问题和概念是可以由“做”数学实验来帮助加深理解的。

4、开展数学实验应当重视结果,但更应注重数学实验的过程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在初中里就让学生接触到数学实验,让他们通过自己选取课题,收集信息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实验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真正地感受一下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

学生通过特定的数学实验,可以直观地了解非常抽象的数学内容,了解它的应用背景,化枯燥为有趣,这个过程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会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的艰辛;让他们以小组合作方式来做实验,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数学实验中,学生会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数学的和人文科学的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知识在他们眼里不再是相孤立的,而是相互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展数学实验的主要目的。

数学实验教学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并包含体现科学实验的一些要素:1、数学实验环境应能清晰地表达所研究的数学问题这种表达要符合数学的有关的约定。

2、数学实验环境应能迅速地提供大量有关数学概念和规则的正例,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则。

3、实验条件或原始参数可(在一定范围内)任意设定,以探究、发现它们对结果的影响,探究和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实验过程的中间数据和最终数据是可以测量的,在实验的动态过程中,测量数据的变化能即时得到反应,即具有实时反馈或同步互动的功能。

4、实验过程中可以随时添加某些可操控的数学元素,以帮助解决问题的探究。

5、实验通常是由学生直接操作的,而不是“眼看手勿动”只能观看的。

6、数学实验教学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法。

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起引导、辅导和帮助学习学习的作用。

7、与其它学科实验一样,学生实验前需要预习,实验后要完成实验报告。

数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严格的推量和证明。

而实验和测量总存在误差,因而实验决不能代替逻辑证明,但是逻辑证明的方法可以由实验发现。

数学实验只能提出一些猜想或假设,演绎能力的训练、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以及逻辑证明程序和方法的学习,还需通过实验以外的课堂教学进行。

数学实验教学只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决不要以实验教学代替演绎、推理、证明和练习的教学。

通过研究,我认为数学实验至少具有以下几个作用:1、激发兴趣的功能。

如教“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剪纸实验,学生能折、剪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2、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数学理论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数学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

例如,你能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个三角形,使它们恰好相似吗?教师就可通过实验——剪纸活动,使学生领悟其本质。

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引发学生两点思考:一是能不能剪;二是若能的话,则如何剪。

学生一般会先从特殊三角形入手,能迅速给出解决,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能分割。

通过剪纸这一直观形象的实验来阐述形象的数学内容,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及“勾股定理”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操作,一方面使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会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有创新的看法,数学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突破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例如:七年级(上)《13亿粒米到底有多大》教师设计实验步骤,学生开展活动:①先设计估算步骤,再根据步骤操作;②动手实验时,合理分工协作;③填写估算报告,并作好汇报准备;④合理评价实验过程及结果。

实验器材:米粒、天平、量筒、计算器、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

4、更加深刻揭示知识形成过程。

在教“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不同的圆纸片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

5、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数学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

学生在实验时要将课本知识与眼前现实结合起来,将以实验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得到对概念、定理的深入理解。

在要求学生解决“不过河测河宽”的问题时,学生们集思广益,结合课本知识提出了不下五种的解决方法:①利用全等三角形;②利用三角形或梯形中位线定理;③利用等边三角形性质;④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⑤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⑥利用勾股定理;⑦利用三角函数。

通过这一问题解决,使学生对“不过河测河宽”所运用的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

“做然后知不足”,在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的同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也促成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

6、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教学应用的实际训练。

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

当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如何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运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这样,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强化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但是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加之我国现阶段初中数学教育的现状,目前数学课堂教学对数学实验普遍存在着重视不够,缺乏指导、实施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认识上的不足。

在教育理论上传统的数学讲解式课堂模式,大容量、高强度、多反复的课堂训练模式在绝大多数数学教师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表现在担心数学实验花时较多,怕影响其教学的进度与质量,而数学实验教学与此则迥然有异,事实上,适当的数学实验不仅能提高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而且能提高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即什么是学生最重要的,什么是学生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且将来具有可迁移性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