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

合集下载

血细胞直方图

血细胞直方图
新生儿
6.0-7.0× 1012/L 成年男性: 4.30-5.80× 1012/L 成年女性: 3.80-5.10× 1012/L
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增多: 相对性增多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 等 绝对性增多: 可分继发与原发 1 继发: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 织缺氧所引起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和 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见于慢性心、肺疾患。红细 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2 原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 致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本病属慢性和良性增生。但具有潜在恶性趋向。
中性粒细胞比例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淋巴细胞群





(1-5)
%
中性粒细胞群
虚线为正常白细胞曲线
35
90
160
300
450
中性粒细胞比例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淋巴细胞群





(1-5)
%
中性粒细胞群
虚线为正常白细胞曲线
35
90
160
300
450
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增高 直 方 图

直线方程图生成原理
在上述数据的基础上,仪器对不同 体积的细胞通过小孔时产生的电脉冲大小 进行分群,将大小2~450fl的血细胞产生 电脉冲细分入256个通道,每个通道为 1.64fl。 同一类细胞产生的电脉冲相同或相 近归属为同一区域,从而显示出各类细胞 的体积直方图。
血球仪可在一分钟之内对样本同时进行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三种细胞的直方图绘制。

血细胞直方图

血细胞直方图

血细胞直方图核心提示:直方图是统计学上常用的来表示样本各组在成分布的一种直观的图表。

如图1所示:X轴表示体积单位,Y轴表示个数(即统计学的频数),柱条表示在某个体积段内的物体个数。

将体积段无限细分下去方块图就会变成曲线图。

图1 图2_S1表示的是常见血细胞分析仪的红细直方图是统计学上常用的来表示样本各组在成分布的一种直观的图表。

如图1所示:X轴表示体积单位,Y轴表示个数(即统计学的频数),柱条表示在某个体积段内的物体个数。

将体积段无限细分下去方块图就会变成曲线图。

图1图2_S1表示的是常见血细胞分析仪的红细胞直方图:曲线的每个点对应的坐标(X,Y)表示X体积的红细胞有Y个,而曲线与X轴围成的范围表示的是红细胞的总数。

图中显示了两个峰,A峰体积小,峰值是PLT(血小板)峰,B峰值高,显示RBC(红细胞)峰。

而A、B峰的面积显示了PLT和的RBC总量,峰值的X坐标显示了RBC和PLT体积大小,峰宽显示了RBC和PLT体积的极差(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峰的面积越大表示总量越多,峰越宽表示体积大小差异越大,即大小分布不均。

曲线向左移(如S2),即表示,RBC和PLT的体积较小,曲线向右移,即表示,RBC和PLT的体积较大。

因此通过红细胞分布直方图,再结合Hb、MCH、MCVH等指标就能知道,是不是贫血,是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还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以及大小分布状况等临床诊治信息。

图2同理,白细胞分布直方图(图3)也一样。

在图3_a中前一峰是淋巴细胞峰,后一峰是中性粒细胞峰,a1、a2显示了不同大小的粒细胞图。

具体分析同红细胞分布图。

图3直方图能很直观的看出血分析中的各类指标,但因为只能给人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于单独一张报告单,就很难知道这个分布是不是正常,因此有许多血细胞分析仪用了RDW(红细胞分布宽度)PDW (血小板分布宽度)等指标来反映直方图的信息,本人认为更贴合于临床。

血常规直方图解析

血常规直方图解析

白细胞直方图解析三分类的血液分析仪一般都以电阻抗原理进行白细胞分类,仪器依据大多数正常形态的白细胞细胞在溶血素作用后的大小排列,人为设置了4个辨别线,将白细胞直方图划分三个区域,来辨别小白细胞、中白细胞和大白细胞。

一.白细胞直方图的基本概念1.电阻抗原理根据血细胞是非导电的性质,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颗粒,在通过检测小孔时可引起电阻的变化为基础,对血细胞进行计数和体积测量。

2.直方图定义以血细胞体积大小为横座标,不同体积的细胞出现的相对频率为纵座标,来描绘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曲线图形称作血细胞直方图。

3.白细胞直方图在计数白细胞时,要加入溶血素使红细胞破坏,此时白细胞膜受到破坏,细胞浆流失,使白细胞体积大小发现变化,因此需要强调的是在白细胞直方图上细胞排列的顺序不是细胞的原始大小,而是经溶血液修饰的细胞大小。

图1,加入溶血素前的细胞大小LYMGRANMOEOBASORBCPLT图2.为加入溶血素后的细胞大小(在直方图上所示)二.白细胞分类原理(一)辨别线的设置1.低辨别线(LD):在30至60fL之间自动寻找最适位置。

2.高辨别线(UD):固定在300fL ,用作粒度分布的异常监视。

3.辨别线1(T1):自动寻找从LD至UD之间白细胞分布曲线的波谷,第一波谷值设为“TROUGH”辨别线1(T1),4. 辨别线2(T2):自动寻找从LD至UD之间白细胞分布曲线的波谷,第二波谷值设为“TROUGH”辨别线2(T2)。

(二)辨别线的作用1.对正常形态的白细胞进行粒度分类从以下两图可以直观地看到白细胞分类情况。

WL与T1之间为W-SCR%,相当于LYM%;T1与T2之间为W-MCR%,相当于MEX%(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之和,)。

T2与WU之间为W-LCR%,相当于NEUT%)。

2.监视白细胞粒度分布的情况,提供异常分布信息白细胞粒度分布正常时,白细胞直方图显示三峰性分布,在低辨别线(LD)与高辨别线(UD)之间有两个谷值(T1)和(T2)。

血细胞直方图

血细胞直方图
红细胞体积大小发生变化,直方图可出现左移、右移或出 现双峰现象。
正常红细胞直方图(2-1)
% 两侧对称、正态分布曲线
100
200
300
400
红细胞左移、右移直方图(2-3)
紫红色虚线为正常红细胞直方图
%
蓝色曲线为红细胞左移直方图 黑色曲线为红细胞右移直方图
100
200
300
400
红细胞直方图与参数关系
35 90
160
300
450
中间细胞增高白细胞直方图(1-6/7)
% 淋巴细胞群
单核细胞群
中性粒细胞群 虚线为正常白细胞曲线
35 90
160
300
450
急性白血病直方图
白血病细胞在某一区域出高大细胞峰,同时仪器报警。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必须指出,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可 出现相似的直方图,同一标本在不同的仪器分析,其直方图也 有所差异。 患者出现白血病共性特征时须骨髓细胞学明确诊断。 (图1-8和1-9)
正常白细胞三分类直方图(1-1)
小细胞群 %
大细胞群
中间细胞群
35 90
160
300
450
白细胞直方图与临床应用
白细胞直方图的变化,可评价血液中 白细胞群体的变化,但这种变化的细胞图 并无特异性,某一类白细胞的增多或减低 均可使直方图产生相似的变化。
因此,异常白细胞直方图(如图:14~1-16)只能提示白细胞分群之间比例 变化或可能出现异常白细胞,故必要时可 用显微镜复查血涂片(外周血细胞学分 析)。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RDW是一个较新的红细胞参数,由血液分析仪根据红细 胞体积的直方图导出,反映所测标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 度,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

血细胞分析

血细胞分析

八 一
血涂片镜检:异淋7%
解放军总医院 临床检验科
八 一
血涂片镜检:中晚粒4%
解放军总医院 临床检验科
Blast
RBC ghost
DC
4. RET-散点图
Forward Scatter(Volume)
RBC-O
LFR
MFR
HFR
WBC
IRF
RET
PLT
Fluorescence(RNA)
八 一
解放军总医院 临床检验科
八 一
解放军总医院 临床检验科
八 一
血涂片镜检:淋巴69%
解放军总医院 临床检验科
随红细胞在一个系统中进行检测。 正常血小板直方图呈左偏态分布:2~30fl 分布,主要在2~15fl。
%
10
20
30(fl)
八 一
八 一
二、血细胞散点图
XE-2100 检测原理
参数 WBC, BASO 通道 WBC/Baso - ch 原理
NEUT, LYMPH, MONO, EO Diff - ch
FCM+半导体激光
NRBC NRBC - ch RET - ch RBC/PLT - ch HGB - ch 鞘流原理 SLS-Hb RF-DC
RET, IRF, PLT-O(RNA)
RBC, HCT, PLT HGB HPC
IMI - ch
流式细胞
激光波长: 633nm
鞘流
半导体激光
CELLPACK
血细胞分析
山东省立医院检验科
王盛华
主要内容
直方图
散点图
• 你会审核血常规报告吗?
• 你知道血常规复检标准是什么吗?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报告单中的直方图有什么检测意义?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报告单中的直方图有什么检测意义?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报告单中的直方图有什么检测意义?血细胞分析仪是用于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数量的仪器,通过对各类细胞数量的计数,能够分析潜在疾病的威胁,保障机体的健康状况。

很多人对血常规分析的报告单不是太了解,特别是针对红细胞直方图、白细胞直方图和血小板直方图,下面具体给大家分析一下。

什么是直方图?血细胞分析仪在进行细胞分析时,将每个细胞的脉冲数据根据其体积大小分类并储存在相应的体积通道中,每个通道收集的数据被统计出相对数量表示在“Y”轴上,体积数据以fl为单位表示在“X”轴上,即得到细胞直方图。

白细胞直方图:白细胞直方图有三个细胞群体,左侧为高而陡的峰为小细胞群(35~90fl),右侧低而宽的峰为大细胞群(161~450fl),左右两侧之间的波谷为中间细胞群(91~160fl)。

白细胞直方图病理性改变:(1)左侧小细胞波峰明显降低,而右侧大细胞群波峰明显增高。

提示中性粒细胞增高。

(2)左侧小细胞波峰相对增高,而右侧大细胞波峰明显变低。

提示淋巴细胞增高。

(3)在90~160fl区域出现一个明显的细胞峰。

提示中间细胞增多,可有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各种幼稚细胞增多等。

红细胞直方图:红细胞直方图有两个细胞群体,从60fl开始到120fl之间有一个几乎两侧对称,较为狭窄的正态分布曲线,即红细胞主群;主群右侧,约分布在120~200fl 区域有一个小细胞群,又称“足趾部”,此群含有大红细胞、二聚体或三聚体细胞等。

红细胞直方图病理性改变⑴主峰曲线的波峰左移,波峰基底增宽。

提示为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⑵主峰曲线的波峰左移,波峰基底变窄。

提示为小细胞均一性贫血,常见于轻型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⑶主峰曲线的波峰左移,峰底增宽的双峰。

常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经治疗有效时,也可出现峰底更宽的类似双峰图形。

⑷主峰曲线的波峰右移,波峰基底增宽。

提示为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其经治疗有效时,也可出现双峰图象。

血常规直方图解析

血常规直方图解析

4. T1高 (1)仅T1高的粒度分布时:WBC、GRAN%、GRAN# 结果无警号,LYM%、LYM#结果标有警号F1,MXD%、 MXD%结果标有警号F2。警号F2表示T1或T2鉴别线位置 上相对度数超过预定值。常见于存在原始细胞、幼稚粒 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增高,红细
胞溶血不全,标本放置时间过长等情况。
外抗凝剂的种类和浓度也会影响细胞直方图,通常应选用 EDTA-K2,1.5-2.0mg抗凝剂抗凝1.0ml全血。
(c)样本放置时间:一般认为样本应在采集后20分钟至二 个小时内检测。若放置时间过短,可能存在血小板没有完全 解离、抗凝剂未完全溶解等情况。若放置时间过长,则易引 起细胞的变形,尤其是一些免疫功能亢进的病人,其淋巴细
冷凝蛋白干扰。
3. MP:当出现两个以上的粒度分布峰值时。提 示存在血小板聚集或血小板值过低。
解析
• (一)基本概念 • 仪器在2-30fL范围内分析血小板。正常血小板直方图呈左偏态分布,
血小板主要集中在2-15fL内。仪器使用3条鉴别线来进行血小板的粒 度解析,分别为2-6fl和12-30fl之间自动决定的2条浮动鉴别线(LD) 和(UD),以及固定鉴别线12fl。通过对三条鉴别线对血小板直方图 进行监控,检查是否存在LD、UD相对度数的异常,分布宽度的异常 及双峰或多峰。 • (二)血小板粒度异常标记 • 当血小板粒度分布不正常时,粒度分布异常标记将标在相应结果上。 当有两个以上的标记时,将标上优先顺序最高的标记。
(三)常见异常直方图及报警信号含意 1. RL:低鉴别线与红细胞直方图交点高,提示 存在电子噪声干扰,破碎红细胞,大血小板增
多,血小板聚集等情况。
2. RU:高鉴别线与红细胞直方图交点高,提示 存在电子噪 声,冷聚集素的干扰或有白细胞

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的作用

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的作用

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多参数检测仪器,一般在报告单上不仅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定量检测结果,还会有三类细胞的直方图,既然有了定量检测结果,那么这个直方图又有什么作用呢?
海力孚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是根据库尔特原理设计的,其基本原理是当血细胞通过一个电场,产生电阻及脉冲波。

仪器采集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不同血细胞(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以及不同类型的白细胞)体积大小不同,产生的电阻和脉冲波大小也不同,这样就可以将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报告单上的数值可以准确的报告检测结果,但不够直观,而直方图可以直观地帮助我们发现异常情况。

在直方图中,横坐标是细胞体积的大小,用fl表示,纵坐标是某一体积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直方图反映的是血细胞体积大小的分布情况。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直方图各具特点,正常人的细胞直方图在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分析仪上有特定的曲线。

掌握正常直方图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异常情况。

我们以红细胞直方图为例——不同类型的贫血可表现直方图的变化。

例如缺铁性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其直方图表现为曲线峰值左移,曲线基底宽度增大。

巨幼细胞贫血属于大细胞性贫血。

直方图曲线峰值右移,曲线基底宽度增大。

地中海贫血也属于小细胞性贫血,但由于RDW在正常范围,所以直方图表现为峰值左移,而曲线基底宽度不增大。

铁粒幼细胞贫血由于具有小红细胞和大红细胞两类体积大小不同的细胞,所以直方图表现为双峰。

所以认真分析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的变化,将有利于疾病的诊断,而且可以甄别仪器计数的正确性。

成教-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特点

成教-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特点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M5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M7
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单核细胞增多症
粒细胞增多
粒细胞增多
3、血小板和直方图〔68页〕
正常血小板体积直方图
血小板和MPV的关系
血小板聚集病例 〔EDTA依赖性聚集〕
大血小板增多病例
血小板增多
本节重点
• 直方图的形成原理 • 三种血细胞正常直方图特点 • 红细胞直方图异常改变和特点 • 三分类法白细胞直方图异常改变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改变特点
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特点
复习
• 血细胞计数仪基本原理 • 三分类法血细胞计数仪直方图形成 • 红细胞直方图特点 • 血小板直方图特点 • 白细胞直方图特点
三分群法〔体积分类法〕原理
• 电阻法原理:根据电阻抗原理,不同体积大小的白 细胞通过小孔时所产生的脉冲信号大小不同。根据 脉冲信号的大小,对白细胞进行分群处理。
直方图〔histogram〕的形成
• 每个测量过的细胞,可同时得到细胞体积大小的信 息。根据每个细胞体积大小信息,分别累积他们的 数量,得到每个相应体积通道〔channel〕中累积 的细胞数量。根据仪器预先设定的域值范围,将每 个通道从小到大排列,同时每个通道中累积的细胞 数量进行堆积,得到最初的直方图分布雏形。
镰刀形红细胞贫血
遗传性球 形红细胞
增多症
红细胞体积和直径
RDW和Price-Jones曲线
2、白细胞直方图和典型病例介绍
参考教材68~71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小结】常见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与直方图散点图

【小结】常见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与直方图散点图

【小结】常见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原理与直方图散点图小编将以国内占有率排在前两位的希森美康(SYSMEX)和迈瑞(MINDRAY)的仪器为例来进行说明,这两个品牌的血细胞分析仪加起来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一大半。

考虑到现在五分群仪器已经十分普及,本文不涉及白细胞直方图的有关内容。

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图形:根据检测原理不同,分为直方图和散射图两种细胞分布图形。

【第一部分】血细胞直方图(Histogram)希森美康/迈瑞血细胞分析仪常规检测红细胞/血小板的技术为电阻抗原理,又称库尔特原理):如上图所示,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血细胞直方图,其横坐标为血细胞体积大小,纵坐标为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是表示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统计图形。

它可以显示出某一特定细胞群的平均细胞容积、细胞分布情况及有无明显异常细胞群的存在。

直方图观察的内容:①峰的位置,反映主细胞群的位置有无异常。

②峰的高低,大致反映主细胞群数量的多少。

③峰底的宽度,反映细胞群容积大小的不均一性或离散程度大小,如RDW、PDW等。

④有无异常峰出现,和正常直方图相比有异常峰出现,多提示血液中有异常细胞群或干扰因素存在。

⑤峰的起始处或结尾处有无异常,若有多提示有干扰因素。

(一)红细胞直方图正常红细胞直方图是一条近似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通常位于36~360 fl 范围内,横坐标表示RBC体积,纵坐标表示不同体积红细胞出现的频率。

正常红细胞集中在50~200 fl 范围内,可见两个细胞群体:一个是红细胞主群,从50~125 fl ,为一个两侧基本对称、较狭窄,呈现倒扣钟状的正态分布曲线;另一群是大细胞群,位于主群右侧不与X 轴重合拖尾部分,分布在125 fl ~200 fl 区域,又称“足趾部”,是一些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的二聚体、多聚体及白细胞的混合物。

血常规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ppt课件

血常规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ppt课件
桑葚状。 • PH对红细胞的影响: • 酸性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内层面积增加,体积变小。碱性
红细胞 吞噬细胞
白细胞
.
上皮细胞
33
1.红细胞
• 未染色的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淡黄色,直径大约 7~8μm
• 渗透压对红细胞的影响: • 低渗透压尿中红细胞胀大,使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
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红细胞。 • 高渗透压尿中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似锯齿形、棘形或
.
24
.
25
尿液分析的内容
➢ 尿液理学检查 ➢ 化学检查 ➢ 显微镜形态学检查
.
26
一、尿液的理学检查
☺包括对尿量、颜色、透明度、比密、气味、 (酸碱度)、渗透量、电导率等物理指标 进行分析检验。
.
27
二 尿液的常规化学检查
☺尿液干化学检验项目主要有:pH、比密、 蛋白质、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 亚硝酸盐、红细胞(潜血)、白细胞(粒 细胞酯酶);维生素C。
.
28
干化学检查和镜检
• 已经有很多研究和文献证明,尿干化学检查中的红 细胞和白细胞项目,不能取代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 尿液干化学检查的所有内容也都是过筛性检查内容, 并不能取代显微镜检查内容;而显微镜检查也不能 取代化学检查。
• 在某些情况下干化学检查与湿化学检查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应用价值也有不同。
– 尽可能同一体位(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红 细胞计数于站位时增加)、一定时间和近似生 理条件下采血
.
3
血细胞分析仪
血细胞分析仪实质上是指
对一定体积内血细胞数量及异
质性进行分析的仪器,包括血
细胞计数与分类、血红蛋白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意义
• 正常尿中可见少量鳞状上皮细胞,如大量 增多并伴有白细胞增多,则提示有炎症。 女性患者则应排除阴道分泌物混入的位于 阴道表层的扁平上皮细胞。
尿液管型检查
•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 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集体,是尿 沉渣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成分
• 形成管型的四个条件: ① 原尿中有清蛋白、T-H蛋白 ② 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 ③ 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 ④ 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 又称多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约为1.5倍);胞核圆形,核膜厚, 核突出易见;胞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件数量不等的含铁 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粒,此时称复粒细胞。
临床意义
• 尿液中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 • 见于: • 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症,如
肾小管上皮细胞成堆出现提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 •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复粒细胞); • 肾移植术后1周,尿内可出现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
后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但如放生排斥反映,则尿中可再 度大量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 • 如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见含铁血黄素,则提示有慢性心力衰 竭、肾梗死、血管内溶血等。
②移行上皮细胞
表层移行上皮:因胞体较大又称大圆上皮细胞,其体积可随器官胀缩状态而 变化较大。器官充盈时,脱落细胞体积约为白细胞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 核较小,常居中;器官收缩时,则细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 ~3倍,形态 较圆。
中层移行上皮细胞:又称尾形上皮细胞或纺锤状上皮细胞, 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 圆形或椭圆形。
中间细胞
血小板和红细胞共用一个小孔管。正常人红细胞体积和血小板 体积有明显的界限。因此血小板计数准确容易。当血细胞悬液中含有 异常血细胞(如小红细胞)时,划分界限不清。为使血小板计数有较 高的准确性,计算机对血小板和红细胞分布图进行判断,将血小板计 数的上限阈值判定线放在红细胞和血小板分布图交叉部分的最低处计 数。
闪光细胞(glitter cell):在低渗条件下有时可见到中性粒 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分子运动。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 见灰蓝色发光现象,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故称为闪光细 胞。
脓细胞:是由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 细胞形成,其外形多变,细胞质内充满颗粒,细胞核模 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
3.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约为白细胞的2~3倍,可分为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 小吞噬细胞来自中性粒细胞,多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大吞噬细胞 来自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边缘不整齐,胞核呈肾性或类圆形, 胞质丰富,胞质内含有大量被吞噬的物体,有时胞质能见到空泡及 伸出的阿米巴样伪足。
临床意义
• 尿中吞噬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急性炎症, 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且 常伴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脓细胞和细菌。 尿吞噬细胞的多少常与炎症程度有密切关 系。
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形态较圆,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统称为较圆 上皮细胞,但两者有差别,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较大,而核 较小。肾小管上皮细胞则反之。
临床意义
• 移行上皮细胞增多提示相应部位的病变, 如膀胱炎时可见大量大圆上皮细胞;肾盂 肾炎时可见大量尾行上皮细胞。
③鳞状上皮细胞
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是尿液中最大的上皮细胞, 形状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曲,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 可有2个以上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甚至不见。这种细胞形体扁平而薄, 又称扁平上皮细胞。
②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
多为肾小球性血尿,即变形红细胞性血尿,其中的红细胞形 态变化与肾小球基底膜病理性改变对红细胞的挤压损伤,各 段肾小管内不断变化的ph、渗透压、介质张力、代谢产物对 红细胞作用有关。
临床意义
•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暂时性血尿、泌 尿系统自身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尿液 蛋白质一般不增多。
• 在某些情况下干化学检查与湿化学检查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应用价值也有不同。
常见的几个问题
• 红细胞: • ①干化学(+)镜检(-):可能由于尿液红细胞被破
坏释放出血红蛋白,或某些患者尿液中有对热不稳 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 • ②干化学(-)镜检(+):可发生在尿中含大量维生 素C或试带失效时。 • 白细胞: • ①干化学(+)镜检(-):可能为尿液在膀胱贮存时 间过长或其他原因致使白细胞破坏。 • ②干化学(-)镜检(+):多发生在尿液中以淋巴细 胞或单核细胞为主时。
•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 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常 伴有尿蛋白增多及管型出现。
2.白细胞
尿中性粒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0~14μm,较红细胞大,不 染色时的细胞核较模糊,胞质内颗粒清晰可见,无明显蜕 变,常分散存在,外形完整。
白细胞检查
在正常尿中可偶然见到1~2个白细胞/HPF,如果高倍视野 见到>5个白细胞或每小时尿白细胞>4000个,称为镜下脓 尿。如尿液含大量白细胞,成乳白色,含甚至出现凝块, 称为肉眼脓尿。
检测方法
红细胞
RBC
鞘流DC检测方法
红细胞比积 HCT
RBC累积脉冲高度检测 法
平均红细胞 MCV RBC 体积
红细胞分布 RDW-SD
宽度-标准 差
MCV(fl)=(HCT×1015) /(RBC/L)
根据红细胞直方图算出
红细胞分布 RDW-CV 宽度-变异 系数
根据红细胞直方图算出
血红蛋白 HGB
首字母缩写 WBC-C WBC-D NEUT% LYMPH% MONO% EO% BASO% NEUT# LYMPH# MONO# EO# BASO#
检测方法 FSC DIFF
流式细胞 计数
血细胞分析仪在进行细胞分析时,将每个细胞的脉冲根据 其体积大小分配并存储在相应的体积通道中,每个通道收集 的数据被统计出相对数,表示在Y轴上,体积数据以飞升(fl) 为单位,表示在X轴上。可将白细胞体积从30~450fl分为 256个通道,每个通道1.64fl,依据体积大小分别将其放在 不同的通道中,得到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初步确认:第 一群是小细胞区,主要是淋巴细胞,体积在35~90fl之间; 第 二 群 是 中 间 细 胞 群 , 主 要 是 单 核 细 胞 , 体 积 在 90 ~ 160fl,;第三群为大细胞区,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它分叶 多,颗粒多,体积可大至160fl以上。
• 1L尿液中含血量在1ml以上,肉眼能观察到尿呈 红色,称为肉眼血尿。
①均一性红细胞血 尿
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主要见于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道毛细 血管破裂的出血,红细胞未受肾小球基底膜挤压,因而其形态 正常。来自肾小管的红细胞虽可受PH及渗透压变化的作用,但 因时间短暂,变化轻微,故呈均一性血尿。
3.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 直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用电阻抗原理对血 细胞进行检测,以细胞体积为横坐标,细 胞的相对数量为纵坐标,表示某一种细胞 数量分布情况,可反映细胞体积大小异质 性。
白细胞直方图
1、正常白细胞直方图
2、异常白细胞直方图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增生症
透明管型
呈规则的圆柱体,但大小、长短很不一致,通常两边平行, 两端钝圆(一端可稍尖细成尾形),平直或略弯曲,甚至 扭曲,质地菲薄。
• 正常人晨尿中可偶见透明管型,儿童尿中透明管 型较成人略多,老人尿中透明管型较常见。剧烈 运动、发热、心功能不全时透明管型略微增多。
• 尿中透明管型明显增加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淤血、高血压、 肾脏动脉硬化和肾淀粉样变性。急性肾小球肾炎 时,透明管型常与其他病理性管型同时出现;慢 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尿中可长期大量出现透明管型。
☺包括对尿量、颜色、透明度、比密、气味、 (酸碱度)、渗透量、电导率等物理指标 进行分析检验。
二 尿液的常规化学检查
☺尿液干化学检验项目主要有:pH、比密、 蛋白质、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 亚硝酸盐、红细胞(潜血)、白细胞(粒 细胞酯酶);维生素C。
干化学检查和镜检
• 已经有很多研究和文献证明,尿干化学检查中的红 细胞和白细胞项目,不能取代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 尿液干化学检查的所有内容也都是过筛性检查内容, 并不能取代显微镜检查内容;而显微镜检查也不能 取代化学检查。
白细胞 上皮细胞
1.红细胞
• 未染色的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淡黄色,直径大约 7~8μm
• 渗透压对红细胞的影响: • 低渗透压尿中红细胞胀大,使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
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包圈样,称为影红细胞。 • 高渗透压尿中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似锯齿形、棘形或
桑葚状。 • PH对红细胞的影响: • 酸性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内层面积增加,体积变小。碱性
第四篇 实验诊断
血液检查
临澧中医医院检验科 刘军
血常规检查
• 即全血细胞分析,可以对感染、炎症、手术后、 血液系统疾病、肝脾病等进行辅助诊断、监测 治疗效果等。
• 标本采集与要求
– 抗凝剂 :EDTA-K2 – 静脉采血方法 :4小时内测定 – 毛细血管采血方法 :半小时内测定
– 手指血与静脉血有差异,条件允许尽可能静 脉采血
三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 尿液显微镜形态学检查也称作尿沉渣检查 或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 显微镜检查包括定性检查、定量检查、红 细胞形态分析等内容。
• 常规显微镜检查主要观察的内容是细胞、 管型、结晶三大类成分。同时注意发现异 常细胞和寄生虫。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学比较
尿液细胞检查
红细胞 吞噬细胞
MPV
P-LCR PCT
MPV(fL)=PCT(%)/ PLT(×103/μL)×1 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