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及应对策略
社贷款利率浮动 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 2倍,金融机 构贷款利率浮动 区间下 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 0 . 9倍不变。 2 0 1 3年 7月 2 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 0 1 3年 l O月 2 5日, 贷款基础利率( L o a n P r i me R a t e , 简称 L P R ) 集 中报 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 ( 二) 外汇利率市场化的具体进程 在2 0 0 0年 9 月份开始对外汇的利率管理进 行体制改革, 这 对我 国在外 币上实现利率市场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只要 外 币存款高于 3 0 0万元,那么存款的利率就可 以由金融机 构和 客户双方 自己协定。在 2 0 0 2 年 的是后续, 我们对中国和外国的 金融机构 的利率政策进行 了统一管理。 2 0 0 2年 3月将境内外资 金融机构对中 国居 民的小额外 币存款,纳入 中国人 民银行现行 小额外 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统一了中外 资金融机构在外 币利 率政 策上 的差 异。 2 0 0 3年 7月放 开 英 镑、 瑞 士 法 郎和 加 拿 大元 的外 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根据 自身的经营情况 自 主 决 定。 2 0 0 3年 1 1月对 美 元、日元 、 港 币和 欧元 的小 额 存 款 利 率实行上限管理。 到 目前为止,我 国基本上 实现 了除人 民币存 款 利 率 外 的利 率 市 场 化。 三、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存在的缺点 ( 一) 市场经济 的需求以及在消费方面的影 响 在当今这个商 品经济的社会条件下, 存在着 很多矛盾。 比 如在生产和消费之 间存在着多种不对称,特别是在空间以及时 间上的产品价格等等。市场营销的最终 目标就是满足 生产 以及 消费在需要和欲望这两方面相适应,完成消费和生产 最后统一 的 目标。在市场营销 中, 我们可 以经过对产 品的创新, 产品的促
利率市场化应对措施
利率市场化应对措施引言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使利率的形成更加市场化,从而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且促进金融资源的更加合理配置。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讨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和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和重要性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贷款利率是由国家计划决定的,利率水平普遍偏低,且没有竞争机制。
这导致了银行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定价,也没有动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几点:1.降低融资成本:利率的市场化将推动银行之间进行竞争,降低贷款利率。
这将使得融资成本降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通过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将面临更多的市场竞争,这将促使它们提高服务质量、产品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机制可以更好地反映供求关系,通过利率市场化,将有助于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利率市场化应对措施为了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下是一些应对措施:1. 开放利率定价权首先,需要进一步放开利率定价权。
完全放开利率定价权可以使市场对利率的形成具有更大的决定性作用。
此外,还可以考虑通过放宽外资在金融领域的准入限制,引入更多的金融机构,增加市场竞争。
2. 完善市场监管机制为了使利率市场化更加有序和规范,还需要加强市场监管。
政府监管机构应制定相关规定,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3. 提高利率市场化的透明度利率市场化需要更加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
金融机构应该及时、准确地向公众披露利率的形成和调整机制,提高利率市场化的透明度,让市场参与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市场利率。
4. 加强金融机构能力建设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挑战,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的,遇到的阻力大、动力不足。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在改革初期,改革的结果使大部分人都受益,所以改革的动力和决心很大。
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市场化改革必定会使大部分人收益,而部分人利益受损。
因此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各种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时会抵制改革,使改革进程受阻。
(2)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多个金融领域的改革,因此需要这些改革方案和进程相协调。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单独的、孤立的改革,而是伴随着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改革、证券市场的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改革。
这些领域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能不考虑到其他金融领域的改革进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中国对银行业实行的是隐性的保险制度,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
目前中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政府不允许商业银行倒闭。
为了冲销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政府也多次对银行注资。
政府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有义务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但是政府充当银行的最后担保人,会使银行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可能激励银行高风险经营,当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时,政府又会成为银行高风险经营行为的最后埋单者。
这样的隐性保险制度,不仅会导致银行的道德风险,而且当银行经营不善、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出现时,政府和银行都会去掩饰这些问题。
(4)尽管中国货币市场快速发展,但是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仍然发展不充分,制约着央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来有效地调节利率,执行货币政策。
首先,货币市场总体规模较小,市场发展不够均衡。
交易规模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其次,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较为单一。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一方面可以激发市场活力,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也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
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成为当前金融领域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1. 利率冲击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体系内的利率波动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造成直接冲击。
传统上,商业银行是以利差为主要盈利手段,一旦利率市场化,市场利率会更加灵活,这将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
2. 利差压力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导致银行存贷款利差持续下滑。
这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将产生巨大挑战,尤其是对那些侧重传统存贷款利差的银行来说,影响将更加深远。
3. 资金成本上升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商业银行融资成本和负债端利率将面临上升压力。
这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加大经营难度。
4. 风险管理挑战利率市场化下,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化,商业银行可能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
尤其是长期贷款的偿付能力将受到更大的挑战,风险管理将成为银行经营的重中之重。
1. 资产负债管理的优化商业银行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适时调整利率敏感性,灵活应对市场利率变化。
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有效控制资产负债风险,确保商业银行稳健经营。
2. 产品多样化商业银行需要通过产品创新,丰富自身的产品线,提高服务差异化和个性化,从而减少对利差的依赖,降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3. 经营成本控制商业银行要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对网络渠道建设和管理办法、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有效手段。
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审慎经营意识,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挑战。
5. 创新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应当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推动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利性,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自2013年开始,中国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实行市场供求决定利率的机制。
这一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过去,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受到政府的管制,难以充分反映市场需求和风险水平。
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风险评估来确定利率水平,促使银行更加精确地定价并提高资产负债的匹配性,从而优化了负债结构和资产质量。
利率市场化还加大了贷款利率的竞争,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以及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利率市场化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创新和转型。
过去,由于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方式是净息差,即利息收入减去利息支出。
而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净息差的收入空间逐渐被压缩,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求其他非传统业务来提高盈利能力。
开发金融衍生品、发行信用卡、承销债券和股票等。
利率市场化改革也鼓励了商业银行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以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一定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面临利率波动的风险,不同于过去利率稳定的情况,商业银行需要更好地管理利率风险,以避免资金成本的大幅波动。
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推动了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竞争压力增加、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
应对这些挑战,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第一,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进行资金配置,降低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存贷款利率的敏感度分析和风险管理,通过利率衍生品和利率锁定等金融工具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避免和控制。
第二,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应加大对贷款风险和信用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力度,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应对能力。
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走向综合化经营。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利率市场化是麦金农和肖金融发展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提出的重要措施之一。
近年来,中国学者从中国自身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利率市场化问题的内涵、动因、条件、影响、障碍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模式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
文章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即致力于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
出台了一系列如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等政策措施,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根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的层次和深度不断加强。
截至2004年10月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这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而存贷款利率虽然实现了围绕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的较大范围的浮动,但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并报国务院批准的利率决定的计划机制基本未变。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约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健全,过快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容易产生金融风险,损害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在各方面加快改革,塑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金融活动有较多的需求;较完善的金融系统能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
对于我国而言,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等因素制约了金融的深化,不利于进一步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也将逐渐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影响和应对措施两方面探讨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 利润来源减少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是贷款利差和利息收入,如果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均由市场决定,那么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将会大大减少。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非利息收入来弥补利润的下降。
2. 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利率市场化将促使商业银行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来降低风险,以保障稳健的运营并提高盈利能力。
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
3. 竞争压力加大利率市场化将使得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变得更加市场化,也将推动竞争加剧。
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加强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水平。
4. 负债端风险加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的负债端风险也将随之加大。
由于存款利率将由市场供求决定,银行面临的存款成本可能会增加,而这将会对商业银行的利润产生影响。
商业银行需要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理财产品的销售,降低借贷资金成本,从而降低负债端风险。
二、应对措施1. 科技创新商业银行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业务效率、加强风险控制和塑造品牌形象。
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压缩运营成本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商业银行需要时刻关注风险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员工培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要通过合理地分散风险、加强对新兴风险的研究和预测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
3. 加强产品创新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提高非利息收入,减轻利润减少的压力。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发新的理财产品、推出新型支付和结算方式等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4. 拓展市场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市场拓展,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多元化经营、股权投资等方式来增加非利息收入。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利率市场化是指将银行存贷款利率由国家统一定价调控,逐步向市场化定价调节的一种措施。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体制内容,对于促进金融发展、提升金融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分析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成效以及提出相关建议。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一系列金融措施的推动。
2004年,中国金融体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准许部分中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定价。
随后,2024年,央行进一步放开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实行了全面贷款利率市场化。
2024年,央行宣布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取消了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进一步深化了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成效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利率市场化能够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化定价机制能够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水平,使得银行资金能够更加灵活地流向实体经济中最有生产效益的领域,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
其次,利率市场化能够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
市场化利率机制可以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促进金融创新,降低金融中介成本,提升金融体系的整体竞争力。
再次,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市场化利率机制能够增加银行的自主定价权,对银行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最后,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市场化定价机制能够消除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链条影响,使得更加公平、透明的金融服务能够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市场化定价机制需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市场机制来支撑。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力量的作用还不够充分,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其次,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带来利率波动过大的问题。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利率可能会出现波动,这对于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都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一)改革方向。
毫无疑问,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而且是先后在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两个领域中进行。
我国最早的利率市场化是以非正规金融的形式出现的,是在非国有经济部门之内以及非国有经济部门和国有经济部门的结合部上展开的。
从历史上看,其主要形式是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
在这些非正规的融资交易中形成的利率基本上是市场化的。
(二)措施手段。
与此同时,与融资过程中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配合,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从行政性调控为主向市场化调控为主的转变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这方面,主要标志有:1998年,数十年的信贷规模控制停止执行,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央行的主要政策调控手段;从2000年开始,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政策工具,并迅速上升成为我国央行调控基础货币供应、影响市场利率走势的最主要手段。
这说明,在我国,中央银行的市场化调控手段体系已经初具雏形。
九十年代以来,货币当局推行利率市场化经历了10余年的过程。
(三)现状表现。
综合起来看,迄今为止,包括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等在内的我国的全部金融市场的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市场等在内的货币市场,其利率也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已经基本到位;存款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已经逐渐达到了基本上对银行的利率选择不构成严格约束的程度。
余下尚未被市场化的,主要就是银行的存款利率以及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
这样,进一步统一扩大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并最终实现贷款定价的自主化,逐步推动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并最终实现自由浮动,构成我国今后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与建议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与建议
自2013年开始,我国国务院一直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包括:放开银行存款利率管制、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实行贷款基准利率浮动调整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利率市场化改革仍然面临着种种挑战。
一方面,市场化程度还不够,有很多行业、领域仍然存在政府干预的情况。
另一方面,国内金融市场还存在着诸多障碍,例如资金利率波动大、信用风险高、市场主体参与度不高等。
建议:
1.集中力量解决市场发展中的制度性问题。
加强对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的支持和引导,提高市场体系化水平,培育市场信用体系,完善市场规则制度安排。
2. 推动金融创新与技术应用,建立完善的金融科技监管制度,提高市场效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增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快推出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例如设立国家流动性管理工具、实施无风险利率、创设多元化定价框架等。
4. 全面考虑外部因素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探索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市场交易等相互关联的协调机制,实现各类政策的有效衔接。
5.加强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客观性,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利率市场化是指市场利率由市场力量自由形成,利率政策不再直接干预市场利率的形式,是我国的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有着机遇。
本文将从影响和应对措施两个方面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竞争压力增大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力量直接推动利率的形成,不再存在由国家主导的利率政策。
银行面对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复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需要承担更为严格的监管责任。
2、减少存贷差传统的金融模式下,存贷款利率呈现大幅度差异,商业银行靠着这种差异获取盈利。
但利率市场化后,随着利率的逐渐自由化,银行的存贷差将逐渐缩小,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将受到影响。
3、削弱传统业务优势银行在传统业务上的优势将逐渐被削弱。
由于利率市场化后,资金成本的变化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借贷利率和存款利率,因此,银行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创新业务模式,开发新的盈利业务,以保持竞争优势。
4、经营管理压力增大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面临着更严格的市场监管,需要承担更多的金融风险。
银行需要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制定更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规则,以保障银行的稳健经营。
二、应对措施1、创新业务模式商业银行应该适应市场变化,创新业务模式,探索新的盈利业务。
如加强信用卡业务的推广,拓展理财产品等。
2、提高服务水平商业银行应重视客户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和产品。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还能够促进客户的转介绍和再次购买率,从而带动银行的业务增长。
3、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规则,改进风险管理体系,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4、江湖化经营商业银行应该探索江湖化经营模式,拓展业务领域,积极管理风险,寻求更多的盈利空间。
如拓展小额贷款、政府采购融资等业务领域,扩大金融服务范围。
同时,整合和优化机构资源,实现分布协作和资源共用。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银行应采取的措施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1】1、有利于促进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发挥商业银行经营的自主性。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将被赋予更大的自主定价权,使资金价格能有效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并通过对各种资金价格、经营成本、目标收益等进行分析核算,从而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有效地引导资金的流向,降低利率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筹集存款时,不再通过“送好处费”等不正当手段,而是通过自身的经营管理和综合实力能给出的高利率来吸收存款。
在发放贷款时,市场化的利率也使得贷款的价格公开,促进银行间的公平竞争,提高利于银行和企业的交易效率。
2、有利于推动银行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扩大理财产品创新和中间业务的范围从国际经验来看,放松利率管制后,利差缩窄冲击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促使银行经营结构,业务范围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同时,银行获得了自主的定价权,将大力扩张中小企业和消费者贷款(包括房地产等非生产领域贷款)以获取更高的回报。
理财产品的创新和中间业务的发展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寻找更高价格的趋利性所导致的银行经营的主动调整。
3、有助于优化客户结构,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
最主要的盈利收入来源于存贷利差。
取消利率管制后,各商业银行纷纷利用价格战作为吸收公众存款的重要手段,银行通过将内部的资金转移定价与市场的利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内部绩效考核与内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1、商业银行间竞争加剧,利润下降。
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盈利能力受到巨大冲击。
我国在开展利率市场化之前处于利率管制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一直是传统业务;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获得了实际的支配存贷利率的权利,商业银行间同业竞争日趋激烈,银行间的厮杀不仅停留在贷款的数量上,也体现在存贷款的价格上。
这样一来,存款利率提高的同时降低贷款利率会成为竞争的必然结果。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推进措施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推进措施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之一、随着金融领域的不断开放和国际化发展,推进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本文将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及推进措施进行浅谈。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从市场主体角度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定价。
在2024年,我国发布了《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浮动上限管理办法》,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由央行统一定价变成了市场定价。
其次,从金融市场角度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有国际竞争力的债券市场,并不断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投资者可以通过债券市场获取更加多元化的投资机会。
再次,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通过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稳步取消了贷款基准利率,建立了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制度,这一举措为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还需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首先,要健全利率市场化的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使得利率市场化进程受到了一定制约。
因此,需要加快完善利率市场化的法律法规,提高其适应需求的能力。
其次,要推进货币政策的市场化。
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利率市场化同步进行,以实现货币政策的市场化定价,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再次,要建立健全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防控机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展,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将增加,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金融市场风险的监测和监控,及时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
总之,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从现状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还不够深入,市场竞争程度相对较低。
为此,需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进货币政策市场化,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利率水平,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和效率。
以下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渐进式的改革进程。
具体来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萌芽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探索和实践。
主要措施包括扩大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逐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等。
2.初步推进阶段。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进一步扩大了利率市场化的范围,逐步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利率限制,同时推出了国债发行利率招标等市场化措施。
3.加速推进阶段。
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逐步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管制。
4.基本实现阶段。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实现。
二、利率市场化的成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这使得金融机构必须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2.促进了金融创新。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不断推出各种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互联网金融、P2P借贷、资产证券化等。
这些创新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3.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
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资金价格更加市场化,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风险溢价。
这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监管。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定价权,但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
2、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才能真正成为资金的使 用价格。
—反映资金供求,发挥其杠杆调节作用,使社会资源 的配置通过资金的流动和组合形成第一推动力;只有 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公司才能实现预算约束,按照 利润最大化原那么进展投资;商业银行才能成为企业 法人,量入为出,严格控制坏账风险,尽量减少坏账 损失;只有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央银行才能真正 实现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以基准利率为指 导,沉着采用再贴现率的货币政策工具;才能实现供 求双方最大程度的通过市场实现资金交易,并尽量杜 绝高利贷,地下钱庄等非法行为的发生。
再贴现率:众所周知,再贴现率和贴现行为的 载体是商业票据,而商业票据的产生那么源于 商业信誉,一个兴隆的贴现、再贴现市场,必 然有兴隆的商业信誉支撑;而在我国商业信誉 那么处于无序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贴现和再 贴现市场的开展。此外,商业票据市场的交易 品种单一,来源渠道相对狭窄,市场管制太少, 也限制了商业信誉的票据化和企业票据融资的 扩大。我国再贴现规模较大,拓展再贴现市场 的根底比较薄弱。再贴现金额及其占数仍然较 低。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根本原那么: —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稳
定及金融业安康开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 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 承担的财政职能。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的: —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程度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 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 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国家控制下的信贷资金价格与民间自由信贷资金价格和
国外金融机构更富强性的资金价格的矛盾与背离。由于
低利率政策的扭曲,一方面造成银行资本充足率低和清
偿力缺乏,财务根底非常脆弱,难以消化正常的冲击。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与应对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与应对自2013年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建设性探索阶段。
这项改革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金融体系内各类利率的改革,还需要改革相关的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目的是切实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然而,在实践中,这项改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和解决。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1.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此前,我国的利率体系基本上都是由政府主导和控制的,并不具备完全的市场化机制。
而改革后,利率变得更加市场化,利率的定价会更加灵活多样,这有助于优化资金配置和增加银行效益,对于提升实体经济水平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 对银行业的影响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这项改革会让银行面临竞争加剧的压力,由于利率会更加灵活多样,银行的贷款利润也可能会大幅度降低。
其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会加速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从而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经营水平。
3. 对投资者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还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特别是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的投资者。
在市场化之前,银行存款口径的利率基本上都是政府进行控制和干预的,给予的回报也非常有限。
而改革之后,理财产品投资者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自由和机会,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从而实现最大化的价值提升。
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法1. 引入差异化收益机制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经营会面临到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挑战。
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风险控制、稳定银行业盈利和促进银行技术创新,显得非常重要。
应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引入差异化收益机制来解决,通过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利率定价,使得银行业的盈利更加稳健。
2. 发挥银行机构创新能力另一个应对方法就是发挥银行机构的创新能力。
今天,金融市场进一步市场化后,创新也成为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抓手。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难点与对策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难点与对策,不少于1000字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利率市场化是指银行间市场和公开市场等市场主导决定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等利率形成的过程,它是市场经济调节利率的必然要求。
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仍存在一些难点,本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失衡问题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失衡问题。
虽然我国央行已经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应对这个问题,包括启动LPR和改革MPL等,但是仍未得到完全解决。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银行业体系仍存在很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隐性债务问题,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高企,也导致了存款利率过低。
对策建议:1、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监管,严格控制隐性债务的新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存款利率上行。
2、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发展信托、资管等多元化金融产品,以多样化的融资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推动贷款利率的下行。
3、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规范,推动市场价格和信用风险的充分体现,有利于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均衡调节。
二、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问题银行信用风险是指银行对借款人的信誉违约和还款能力状况产生损失的潜在性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难点。
特别是在银行发放贷款上,因信用风险的存在,需要加强对各类借款人的风险评估和严格的还款管理,从而有效降低贷款风险的潜在性。
对策建议:1、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借款人进行评估和分类管理。
2、加强风险监管和风险预警,做好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等工作。
3、完善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强化风险责任和风险奖惩机制,促进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三、利率市场化的机制建设问题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机制建设存在着不少问题。
例如,一些银行间市场的参与主体不完全、市场机制不透明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利率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略论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渐加速。
然而,利率市场化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市场体系不完善、监管不到位、利率传导机制不畅等等。
本文将简要论述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问题一:市场体系不完善首先,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市场体系尚不完善。
具体表现为市场参与主体不够多元化,市场机制不够灵活。
当前,银行仍然是主导利率定价的主体,而其他金融机构的参与度较低,市场竞争程度不够充分。
此外,具备影响力的利率市场参考利率(比如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基准利率)依然存在,限制了市场化利率的形成。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大力推动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鼓励其积极参与利率市场化进程。
此外,应逐步取消基准利率制度,推动市场参考利率向市场定价利率过渡,以便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经济形势。
问题二:监管不到位第二个问题是监管不到位。
利率市场化需要有完善的监管机制来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利益。
然而,目前我国的监管体系存在着制度不够完善、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
一方面,监管标准和规则还不够完善,导致市场行为不规范,存在一些违规操作。
另一方面,监管力量不足,造成监管无法全面覆盖市场,监管效果有所削弱。
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监管机构的建设,提高监管标准和规则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加大监管力量和力度。
同时,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监管机构的合作,借鉴先进的监管经验和制度,提升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监管水平。
问题三:利率传导机制不畅另一个问题是我国利率传导机制不够畅通。
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利率调控与货币政策之间的传导机制仍然存在问题。
一方面,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导致货币政策的影响力有所削弱。
另一方面,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效果并不明显。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市场利率之间的衔接,确保市场利率能更好地传导货币政策的影响。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推进措施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推进措施摘要:实现利率市场化,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
七次利率政策调整,为我国利率体系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在当前宏观经济稳定、金融市场初具规模、人们对利率波动敏感性和预期心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无疑已使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
因此,探讨和研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现实发展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 引言: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换言之,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来决定。
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具体讲,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不由上级银行统一控制,而是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
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的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回顾 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6期中旬刊(总第483期)时代金融Times FinanceNO.06,2012(CumulativetyNO.483)应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研究罗彦杰(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650221)【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到了最后的阶段,通过研究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及失败的经验,对于提出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措施以及具体实施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思路和方案已经基本明晰的前提下,主要任务是积极创造存款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客观条件,防范和化解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隐藏的各种风险。
【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一、为何我国要实行利率市场化(一)利率市场化概述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中央银行则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及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使之间接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机制1。
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市场主体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是指人民银行完全放开对利率的管制。
人民银行仍然可以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如确定基准利率、根据特殊行业设定相应的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对利率进行间接、宏观的调控。
(二)我国为何要实行利率市场化麦金农和肖提出,利率市场化是一国金融深化重要的标志。
对于我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转轨至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不可避免的过程。
改革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是利率市场化。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就是要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通过价格机制优化配置资源,价格的决定取决于市场的供求状况。
对于利率来说也是如是,管制下的利率弱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利率市场化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水平,提升经济效益;可以使央行有效的使用利率杠杆以增强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
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
第二,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在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的今天,任何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应该适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我国要进一步融入国际大市场,放开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行政管制,与国际经济接轨。
第三,管制利率不能真实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
中央银行对利率的管制程序复杂、决策滞后、信息不及时导致决策失误,是管制利率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央银行统一规定的利率无法体现不同的风险特征,使利率机制在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被扭曲。
利率管制还导致体制外融资活动严重,民间融资成本很高。
第四,利率市场化将推动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是存贷业务,而存贷业务与利率密切相关,因此利率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巨大冲击。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银行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
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商业银行必须将业务范围扩大,更多的投向非利差收入业务,进行产品和服务的金融创新,寻求新的利润来源。
二、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经验借鉴(一)外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叙述1.美国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通货膨胀,利率飞涨,资金大量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导致了美国出现“金融脱媒”的现象。
为了缓解资金过度流失引起的银行经营困难,美国的商业银行进行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经过6年的渐进改革,美国于1986年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
美国利率市场化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970年,放松对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的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1973年,放松所有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并取消1000万美元以上,期限5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1978年,准许存款机构引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6个月期,l万美元以上),不受支票存款不允许支付利息的限制;1980年,允许所有金融机构开设NOW账户;1982年,准许存款机构引入短期款账户(91天期限,7500美元以上),并放松对3年6个月期限以上的定期存款的利率管制;1983年,取消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1986年,取消NOW账户的利率上限。
2.日本的成功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战后初期,日本国内金融秩序混乱,为了整治金融秩序,防止利率高涨,日本政府在1947年对利率进行了严格的管制,但是随着日本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资金流量结构的变化,以及个人与企业对金融资产运用的多样化,利率管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责难,日本银行认识到必须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975年,废除日本银行对贷款利率的指导性限制;1978年,银行间拆借利率和票据买卖利率市场化;1985年,引入大额货币市场存单(5000万元以上)和取消大额定期存款利率管制(10亿元以上);1992年,引入自由、浮动利率的储蓄存款;1993年,取消较小额的定期存款和货币市场存单的利率管制(低于1000万元);1994年,取消除活期存款外的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
3.阿根廷的失败利率市场化改革。
阿根廷是拉美国家中率先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但其利率市场化却是在国内经济不稳定的背景下展开的。
1971年2月,阿根廷就开始了部分利率市场化的尝试,但却在不到一年里夭折,原因是资金大量从商业银行流向率先市场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975年,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阿根廷第二次启动金融改革,再度推行利率市场化,除了储蓄存款利率上限仍定在40%外,取消了其他所有利率管制措施。
1976年9月,储蓄存款利率放宽到55%,次年6月全部放开利率管制,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利率的全面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并未有效缓解阿根廷国内通胀率高企、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局面,反而增加了经济的波动性。
利率市场化后,阿根廷的GDP增长率在经历了大幅提高之后,很快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通货膨胀率也并未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深化率出现了小幅上升,但规模仍较小。
改革后,阿根廷国内利率迅速上升,且利差进一步放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热情高涨,国内资金供不应求,资金需求者转向利率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借贷资金,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因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倒闭,反过来又冲击银行,导致银行破产,中央银行被迫发行10万多亿比索救助,最终导致债务危机。
在1981年3月爆发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中,70多家金融机构被清算,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6%、金融2012年第6期中旬刊(总第483期)时代金融Times FinanceNO.06,2012(CumulativetyNO.483)公司总资产的35%。
在这种情况下,阿根廷政府只好在20世纪90年代初放弃了利率市场化政策。
(二)外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特点1.以美日为代表的成功国家改革中的特点。
美国利率市场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有效地法律出台。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解除利率管制的议案,然后就颁布相关法律,有序开展利率市场化。
美国先后颁布的两部法律,既对前期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果予以确认,又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目标。
在法律保障下,利率市场化得以有序推进。
二是金融创新与利率市场化同步进行。
1961年美国花旗银行率先推出CD,之后美国银行业又陆续创新出利率不受限的金融工具和业务,促进了市场利率在银行业务中发挥作用,使银行产品定价能力得到提高。
三是加强了金融监管。
美国在改革中颁布了相关法律,还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存款机构自由化委员会,由其对利率市场化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利率市场化的有序进行。
四是利率市场化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同时也导致了许多中小银行倒闭。
利率市场化为金融机构营造了良好的竞争环境,缓解了“金融脱媒”的现象,提高了银行吸收存款和支付能力。
但同时公平的竞争环境导致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银行倒闭。
日本利率市场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金融创新与利率市场化同步进行。
日本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通过引进带有市场化性质的新的存款和贷款品种来推进。
如在存款方面推出大额CD、市场利率连动型定期存款(MMC、小额MMC);在债券方面,将金融债的票面利率和贷款信托的预期红利率与新存款品种联系;贷款方面采取以银行平均融资利率决定短期优惠贷款利率的新办法,并通过不断降低新品种限额、放宽期限、增加品种等方式,扩大新的存贷款品种的市场份额,通过其规模的扩大来提高银行机构存款、贷款的市场化程度。
二是循序渐进的推进利率市场化。
先国债利率后存贷利率,先长期资金市场利率后短期资金市场利率,先大额存款利率后小额存款利率。
先是定期存款利率后流动性资金存款利率。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共用了16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改革时间明显较长。
这充分体现了日本政府从国情出发,充分考虑间接融资规模大、影响大,以及利率市场化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在具体推进中持审慎态度和保守做法,保持了经济金融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三是对中小金融机构实行必要保护。
在日本的银行类机构中,有专门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而建立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主要有相互银行、全国信用金库联合会、信用金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等。
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分布广、数量多,占全部存款式民间金融机构较大。
日本政府考虑到中小金融机构基础薄弱、自由竞争能力小、难以与大金融机构抗衡的现实,以及中小金融机构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率放松的实施都能控制在中小金融机构的承受能力范围内,不对其正常的经营产生大的冲击,使其平稳过度。
2.以阿根廷为代表的失败国家改革的特点。
阿根廷利率市场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改革时的宏观环境不稳定。
20世纪70年代的阿根廷,宏观经济情况极不稳定、通货膨胀严重、存在巨额财政赤字,这成为阿根廷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的原因。
二是改革启动时间早、项目多。
阿根廷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完成了利率市场化,启动时间比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等国都要早。
此外,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自由化的其他内容同时实施,如放开设立金融机构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进入本国经营、放开汇率管制、开放资本账户等措施往往与利率市场化同时实行。
三是改革方式过于激进。
在通货膨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深化没有实现之前,阿根廷就放松了对银行系统的管制,并且激进的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整个过程只用了2年时间,最终导致改革失败和国内经济恶化。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及现状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从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这20年来通过逐步开放,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入到了最后的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经历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改革,最后进行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人民银行发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总结了改革的顺序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