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6期中旬刊(总第483期)
时代金融
Times Finance
NO.06,2012
(CumulativetyNO.483)
应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研究
罗彦杰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到了最后的阶段,通过研究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及失败的经验,对于提出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措施以及具体实施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思路和方案已经基本明晰的前提下,主要任务是积极创造存款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客观条件,防范和化解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隐藏的各种风险。
【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
一、为何我国要实行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中央银行则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及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使之间接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机制1。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市场主体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是指人民银行完全放开对利率的管制。人民银行仍然可以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如确定基准利率、根据特殊行业设定相应的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对利率进行间接、宏观的调控。
(二)我国为何要实行利率市场化
麦金农和肖提出,利率市场化是一国金融深化重要的标志。对于我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转轨至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不可避免的过程。改革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是利率市场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就是要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机制优化配置资源,价格的决定取决于市场的供求状况。对于利率来说也是如是,管制下的利率弱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水平,提升经济效益;可以使央行有效的使用利率杠杆以增强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
第二,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在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的今天,任何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应该适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我国要进一步融入国际大市场,放开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行政管制,与国际经济接轨。
第三,管制利率不能真实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中央银行对利率的管制程序复杂、决策滞后、信息不及时导致决策失误,是管制利率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央银行统一规定的利率无法体现不同的风险特征,使利率机制在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被扭曲。利率管制还导致体制外融资活动严重,民间融资成本很高。
第四,利率市场化将推动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是存贷业务,而存贷业务与利率密切相关,因此利率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巨大冲击。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银行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商业银行必须将业务范围扩大,更多的投向非利差收入业务,进行产品和服务的金融创新,寻求新的利润来源。
二、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经验借鉴
(一)外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叙述
1.美国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上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通货膨胀,利率飞涨,资金大量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导致了美国出现“金融脱媒”的现象。为了缓解资金过度流失引起的银行经营困难,美国的商业银行进行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经过6年的渐进改革,美国于1986年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美国利率市场化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970年,放松对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的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1973年,放松所有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并取消1000万美元以上,期限5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1978年,准许存款机构引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6个月期,l万美元以上),不受支票存款不允许支付利息的限制;1980年,允许所有金融机构开设NOW账户;1982年,准许存款机构引入短期款账户(91天期限,7500美元以上),并放松对3年6个月期限以上的定期存款的利率管制;1983年,取消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1986年,取消NOW账户的利率上限。
2.日本的成功利率市场化改革。二战后初期,日本国内金融秩序混乱,为了整治金融秩序,防止利率高涨,日本政府在1947年对利率进行了严格的管制,但是随着日本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资金流量结构的变化,以及个人与企业对金融资产运用的多样化,利率管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责难,日本银行认识到必须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975年,废除日本银行对贷款利率的指导性限制;1978年,银行间拆借利率和票据买卖利率市场化;1985年,引入大额货币市场存单(5000万元以上)和取消大额定期存款利率管制(10亿元以上);1992年,引入自由、浮动利率的储蓄存款;1993年,取消较小额的定期存款和货币市场存单的利率管制(低于1000万元);1994年,取消除活期存款外的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
3.阿根廷的失败利率市场化改革。阿根廷是拉美国家中率先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但其利率市场化却是在国内经济不稳定的背景下展开的。1971年2月,阿根廷就开始了部分利率市场化的尝试,但却在不到一年里夭折,原因是资金大量从商业银行流向率先市场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1975年,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阿根廷第二次启动金融改革,再度推行利率市场化,除了储蓄存款利率上限仍定在40%外,取消了其他所有利率管制措施。1976年9月,储蓄存款利率放宽到55%,次年6月全部放开利率管制,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利率的全面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并未有效缓解阿根廷国内通胀率高企、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局面,反而增加了经济的波动性。利率市场化后,阿根廷的GDP增长率在经历了大幅提高之后,很快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通货膨胀率也并未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深化率出现了小幅上升,但规模仍较小。改革后,阿根廷国内利率迅速上升,且利差进一步放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热情高涨,国内资金供不应求,资金需求者转向利率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借贷资金,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因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倒闭,反过来又冲击银行,导致银行破产,中央银行被迫发行10万多亿比索救助,最终导致债务危机。在1981年3月爆发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中,70多家金融机构被清算,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6%、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