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合集下载

第十章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第十一章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第十章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第十一章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AMI诊断标准(1995年,WHO) :
①尸体解剖检查,②典型的持续的胸痛史,③典 型的心电图(ECG)异常改变,包括ST段抬高和Q 波出现,④心肌酶学的改变。后三项中二项阳性 者即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23
物化学标志物急性心肌损伤诊断的地位
• 确诊: 20%依靠生物化学标志物确诊
(心电图诊断AMI的阳性率至多81%), 提高了诊断可靠性。
高血脂、CRP和凝血因子异常。
15
二、冠心病危险因素(生物化 学(一))血脂
• 高血脂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高胆固醇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也是促进动
脉硬化的主要物质;
• TC和HDL-C不是很充分的预报因子, • TC/HDL-C比值可更准确地预报冠心病的
发 上生升,。TC/HDL-C>5,冠心病发病率急剧
• 临床评估病情和预后的灵敏指标。
24
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条件
➢ 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 ➢ 主要或仅存在于心肌组织(特异),在
心肌中有较高的含量,在正常血液中不 存在,可反映小范围的损伤(敏感);
➢ 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且窗口期长; ➢ 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 ➢ 能评估溶栓效果。
窗口期:被观察、升高持续的时间。 窗口期短,可被用于观察有无再梗死。
18
(三)凝血因子
• 冠脉内血栓生成是冠心病发展加剧的主要
因素之一,是特发性冠脉事件的最重要的 原因。
• 溶栓疗法已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主要治
疗措施:90%的急性心肌梗死有血栓生成 (首剂需在6h内使用)。
• 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血浆纤
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Ⅶ和血浆纤溶酶原激 活抑制剂。
19
31
3.临床意义(CK及其同工酶)

生物化学在诊断技术上的应用

生物化学在诊断技术上的应用

生物化学在诊断技术上的应用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已经广泛渗透到诊断技术的各个方面。

它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生物化学在诊断技术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方面。

通过对人体血液、尿液、脑脊液等体液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能够为医生提供有关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例如,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测,对于糖尿病、高血脂症、肝脏疾病和肾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以血糖检测为例,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水平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当胰岛功能出现障碍或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时,血糖水平会升高,可能导致糖尿病。

通过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的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患者过去 2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相比单次的血糖检测,更能全面地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在血脂检测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的测定,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肝功能检测则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

当肝脏受到损伤,如病毒感染、药物中毒或酗酒等,这些指标会发生异常变化,帮助医生诊断肝脏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肾功能检测中的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以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

如果肾脏出现病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肌酐和尿素氮在血液中的浓度就会升高。

除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生物化学在免疫诊断技术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疫诊断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体内的微量物质。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就是一种常见的免疫诊断方法。

ELISA 通过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相载体表面,然后与待检测样品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再通过酶标记的二抗进行检测。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测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测

促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子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即凝血因子I 凝血因子VII(coagulation factor VII)
*
常用预测冠心病发生AMI的危险因子RR比较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AS的病理机制 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 。 内皮细胞损伤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平滑 肌细胞转移 脂质的作用 血液凝集系统的激活及血栓形成
*
二、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事件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各种原因致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 。 95%以上CHD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故常将CH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混用。
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nternational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IAS))新近制定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综合指南”中,将AS危险因素进行了以下分类:
分 类
主 要 危 险 因 素
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LDL-C、低HDL-C、有成年前发生AS家族史、年龄
高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多采用其特异性抗体特别是高效价单克隆抗体的定量免疫学方法,包括免疫浊度法、ELISA法、放射免疫法等。
参考值:用于AS危险性评估时,hs-CRP< 1.0mg/L为低危险性;1.0~3.0mg/L为中度危险性,>3.0mg/L为高度危险性。若hs-CRP> 10mg/L,则可能存在其他急性炎症,应在控制后重新测定。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心脏受损时心肌酶主要通过第二种途径进入血液,故酶升高存在延迟
3.血中酶的清除:不同的酶在血清中清除时间不同
可能的机制包括:
①从尿路排泄。
②肝脏及网状内皮系统对酶的清除。
③酶在血管内失活或分解。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酶类标志物
1.肌酸激酶
分布 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中,也存在于脑和其它组织细胞。
亚类
由M和B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有三种同工酶: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 学检验
本章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脏标志物的测定 第二节 心脏标志物的选择和评价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酶类与蛋白类心脏标志物的种类、特点及临床意义;
熟悉:酶类与蛋白类心脏标志物的测定;
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疾病的诊断。
第一节 概 述
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 血脂分布异常是冠心病绝对独立 的危险因素,其中尤以血清总胆 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清总胆 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 白/高密度脂蛋白分布异常为主。
• 血浆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危险性 增加正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有炎 性过程的许多特点。
• 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
二、心脏疾病的诊断
心脏疾病的诊断技术:
①典型的病史和长期的胸痛。②明显的心电图改变。③一系列酶的改变
➢2000年对AMI 诊断的标准:
心肌肌钙蛋白升高随后缓慢降低或CK-MB快速升高后降低,并伴有如 下症状之一可诊断为AMI。
① 缺血症状。 ② ECG 出现病理 Q 波。
③ECG 呈缺血改变( ST 段抬高或降低)
④ 冠状动脉检查有异常。
急性心肌梗死的蛋白类标志物 (一) 肌红蛋白
结构特点:肌红蛋白(myoglobin ,Mb)是横纹肌组织特有的色素蛋 白,分子量为170kD。分子结构和血红蛋白的亚基相似,由一条多肽链 和1个血红素分子构成。 分布:Mb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肌细胞浆中,其含量为:骨骼肌 3~9mg/g,心肌为1.4mg/g。

CK、CK-MB

CK、CK-MB
检验科 徐美胜 2015年11月5日
心血管疾病概述 检测方法级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定义:是指以心脏和血管异常为主的循环系统疾 病,主要包括心脏和外周血管及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病诊断:❶动脉造影❷CT❸心电图❹临床 生物化学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生物化学指标:血清脂质、 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血浆纤维 蛋白原及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
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 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含量较高,可以反映小 范围的损伤、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窗口期长、 能预估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能评估溶栓 效果
包括:心肌酶和心肌蛋白
CK是一种二聚体,由M和B两个亚基组成,形 成CK-MM、CK-MB、CK-BB同工酶。CK-BB 存在于脑组织中,CK-MM、CK-MB存在于各 种肌肉组织中,其中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组 织。 CK优点:一快、二广、三相关; 缺点:特异性较差、在急性心肌梗死6小 时 以前和36小时后敏感度较低 目前临床倾向于用CK-MB代替CK作为心肌损 伤的常规检查项目
CK也常用于观察再灌注的效果,溶栓后几个 小时内,CK-MB还会继续升高,称为“冲洗 现象”,此后CK即下降。
病毒性心肌炎:CK活性升高 心脏非心脏手术:CK活性升高,升高 幅度与肌肉损伤的范围和手色谱法和电泳 法)再就是免疫抑制法,新方法用单克隆抗 体测CK-MB的质量,用二株抗CK-MB的单抗 测其的蛋白量
人卫版教科书:CK:男性80-200U/L 女性60140U/L CK-MB活性:<15U/L 质量:< 5ug/L
诊断心肌梗死:CK和CK-MB在AMI发生后4-6 小时即可超过正常上限,24小时达峰值,48-72 小时恢复正常 心肌缺血时,血清CK-MB/CK比值可升高2-3 倍,AMI时血清CK-MB/CK比值显著升高(总 CK>200U/L,%CK-MB为4%-25%时,急性 心肌梗死诊断可成立)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等。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生物化学检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物化学检验能够通过对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中的各种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一、心血管疾病生物化学检验的常见项目1、心肌酶谱心肌酶谱是诊断心肌梗死等心肌损伤性疾病的重要指标。

其中,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在心肌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入血,导致血液中这些酶的活性升高。

CKMB 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一般在心肌梗死发生后 4-6 小时开始升高,12-24 小时达到峰值,3-4 天恢复正常。

2、心肌蛋白心肌肌钙蛋白(cTn)包括 cTnI 和 cTnT,是目前诊断心肌梗死最特异和敏感的指标。

它们在心肌细胞损伤后 3-6 小时开始升高,14-20小时达到峰值,5-7 天恢复正常。

此外,肌红蛋白在心肌梗死发生后 1-2 小时内即开始升高,6-9 小时达到峰值,24-36 小时恢复正常,但其特异性较差,常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

3、血脂检测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LDLC 被认为是“坏胆固醇”,其水平升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HDLC 则被称为“好胆固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4、血糖检测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

HbA1c 能够反映过去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5、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第十一章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第十一章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危险因素存在预示冠心病发生,有助冠心病 的诊断。
15
(二)危险因素的认识和发展
P281
目前对危险因素的共识如下: 危险因素并不等同于病因;
危险因素不是诊断指标:通常把危险因素异 常的人称高危人群 ;
同一疾病可能有多种危险因素,每种危险因 素影响程度不一(relative risk, RR)。
冠心病危险因素已达百余种,但RR不同。 最有价值的可及早预防和治疗的是:
1. 肌钙蛋白(Tn)的特性
TnC:与钙离子结合部分
肌钙蛋白
Tn (troponin)
TnI:含抑制(ATP酶)因子部分 TnT:与原肌球蛋白结合部分
cTn(cardiac troponin):为心肌细胞所特有。
37
P288
2. cTn在AMI发生后的变化
AMI后4~8h升高(与CKMB类似,但晚于肌红蛋 白),但窗口期长(4~10天~3周 );
12
年龄、性别、高血压、
【二】病 理
高血脂、吸烟等
P280
冠状动脉发生粥样变, 血管硬化,管腔狭窄,
供血减少。
冠状动脉狭窄接着增加
血管完全堵塞,
心脏无血供,局部 大面积心肌坏死
当冠状动脉狭窄 <70%时
病人出现活动后心肌供血 不足,表现为心绞痛。
不稳定性/变异性心绞痛 (UA),休息时亦有心绞痛。
24
P284
生物化学标志物急性心肌损伤诊断的地位
确诊: 20%依靠生物化学标志物确诊 (心电图诊断AMI的阳性率至多81%), 提高了诊断可靠性。
临床评估病情和预后的灵敏指标。
25
P284
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条件
① 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 ② 要紧或仅存在于心肌组织(特异),在

生化检验 第十章 心血管疾病相关

生化检验 第十章 心血管疾病相关
但%CK–MB<4%
急性心肌梗死:总CK>200U/L, %CK–MB在4%~25%
CK–BB或巨CK存在:总CK>200U/L, %CK–MB>25%
CK作为AMI标志物优点:
①快速、经济、有效,能准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是当 今应 用最广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②其浓度和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有一定的相关,可大致判 断梗死范围。
• 在胸痛发作24h后测定LD同工酶,作为CK–MB补充 • LD出现较迟,如果CK–MB或cTn已有阳性结果,AMI诊断明确,
就没有必要再检测LD和LD同工酶。
有人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时不仅LD1升高,往往还有LD2相 对降低,故LD1/LD2比值(>0.76)更敏感和特异。LD1 /LD2的敏感性为75%-86%,特异性为85%-0%。
0.5μg/L
1.5~3.1μg/L
3~8 3~8 8~18 8~18 3~6 3~6
10~36 9~30 24~72 24~72 10~24 14~20
72~96 5~25 48~72 5~20 6~10d 3~5 6~10d 5~10 5~10d 30~200 7~14d 20~50
三、心力衰竭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1)优点 1)敏感度高于CK,不仅能检测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而且能检测微小损伤,如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炎。 2)检测特异性高于CK。 3)有较长的窗口期,有利于诊断迟到的急性心肌梗死和 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炎的一过性损伤。 4)双峰的出现,易于判断再灌注成功与否。 5)肌钙蛋白血中浓度和心肌损伤范围的较好的相关性, 可用于判断病情轻重,指导正确治疗。
预测因素
年龄 CHF病史 急性心肌梗死病史 湿性罗音 肺尖部血管增粗
水肿 颈静脉怒张 BNP>100pg/ ml

基于组学分析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方法研究

基于组学分析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方法研究

基于组学分析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方法研究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血管系统内的各种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等。

这些疾病危害极大,许多患者往往缺乏早期诊断和预防措施。

为此,基于组学分析的方法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方面已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组学是指研究生物体细胞、组织和器官在基因、表观遗传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个层面上的全面研究和综合分析。

这些信息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解释生物体的表型和生物学特征,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表观组学表观组学是指研究表观遗传变化在疾病中的作用,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微小RNA等。

这些表观遗传变化不会改变DNA序列,但能引起某些基因活性的变化,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和信号通路的调控。

表观组学的变化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研究表明DNA甲基化的变化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中有显著的差异。

因此,通过对这些表观遗传学变化的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是指研究蛋白质在不同生物状态下表达量和变化的综合学科。

蛋白质作为生物体内功能和代谢的主要执行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蛋白质组学能够为我们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病理阶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例如,研究一个蛋白质的表达和变化情况,能够判断该蛋白质是否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标志物或靶点。

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抑制剂等来设计和开发新的药物。

代谢组学代谢组学是指研究生物体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代谢产物的变化及其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到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和代谢途径的变化。

因此,代谢组学作为一种快速、高效、客观的诊断方法,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通过检测血液和尿液等生物样本中的代谢产物,可以诊断和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在心血管疾病中诊断价值

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在心血管疾病中诊断价值

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在心血管疾病中诊断价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常见病。

而且,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和生物化学水平日益提高,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仍然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问题。

所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一、血浆游离脂肪酸的生理特性血浆游离脂肪酸是由脂肪细胞中的三酰甘油分解而来的。

它是脂肪酶作用下的代谢产物,并且是脂肪酸的重要形式之一。

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可以反映脂肪酸的合成、分解和转运的活动程度。

血浆游离脂肪酸还可以通过细胞膜脂类代谢和信号传导通路,影响整体的能量代谢和炎症反应。

而这些生理特性都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二、血浆游离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表明,血浆游离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些临床研究发现,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与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特别是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常常明显升高。

血浆游离脂肪酸可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并且对于内皮细胞产生不利影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检测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可以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诊断指标。

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并及时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水平还可以为对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炎症反应的监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常用血脂和心功能生化指标的检测

常用血脂和心功能生化指标的检测

常用血脂和心功能生化指标的检测血脂和心功能生化指标的检测在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指标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心脏状况,其中包括相关领域的医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

血脂指标是用来评估人体脂肪代谢的指标,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

这些指标对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常用于评估心血管风险。

以下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细的阐述:总胆固醇(TC)是血液中所有胆固醇的总量,它是一个重要的心血管风险指标。

高血脂症常伴有高总胆固醇水平,这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正常成年人血浆总胆固醇浓度应低于5.18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血液中一种具有保护作用的脂蛋白,它从组织和动脉血管壁中清除多余的胆固醇并将其转运至肝脏进行代谢。

因此,高水平的HDL-C被认为是一种心血管保护因子。

一般来说,男性血浆中HDL-C浓度应大于1.03 mmol/L,女性应大于1.29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胆固醇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LDL-C水平越高,心血管风险越高。

因此,控制LDL-C浓度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建议全人群的LDL-C不超过3.37 mmol/L。

除了血脂指标,心功能生化指标也是评估心血管状况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心功能生化指标:肌钙蛋白(cTn)是一种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心肌梗死等疾病会导致心肌细胞死亡,释放cTn进入血液中。

cTn浓度的升高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可以用于判断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

钠钾泵(Na+-K+-ATPase)是维持心脏正常收缩和舒张的重要蛋白。

Na+-K+-ATPase活性的改变会导致心功能异常。

因此,Na+-K+-ATPase的测量可以用于评估心脏功能状态。

乳酸脱氢酶(LDH)是心肌细胞中的一种酶,心肌损伤会导致LDH的释放增加。

实验诊断学: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的检测

实验诊断学: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的检测

(2)心肌炎和肌肉疾病
病毒性心肌炎,CK明显升高;
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等 各种肌肉疾病明显升高。
(3)溶栓治疗再灌注判断
溶栓治疗再灌注,CK明显↑,使峰值时间提前。 4h达峰值;冠脉再通能力达40~60%。
(4)手术 心脏或非心脏手术,心导管及冠脉成形术等
可增高
(5)降低 长期卧床、甲亢、激素治疗,CK↓
出现,休息恢复,持续时间短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 休息时可
出现,持续时间长,已有少数心肌纤维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血局部心脏无血供,大面积心肌坏死 ➢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 非ST段抬高肌 钙蛋白≥正常上限值为AMI,若≤正常上限为 UA ➢ Q波心梗 ➢无Q波心梗
CK-MB2<1.0U/L
MB2/MB1<1.4
4.CK的临床意义
(1)AMI 较早期诊断敏感指标之一,3~8h↑,10~36h峰
值,8h内不高,应动态观察; 病程中再次↑,示再次心梗; 24h应达峰值,如低于上限值,可排除AMI; 大致判断梗死范围;
CK基础值低、小范围心梗、心内膜下心梗, CK可正常
2.CK的检测方法
CK的测定方法:有酶偶联法、肌酸显色法和连 续监测法,现在在自动生化仪上大都采用连续 监测法(即动态法)。该法准确性和重复性好,测 定时间短。
参考值
连续测定法 男:38~ 174U/L 女:26~ 140U/L
3.CK-MB的测定方法
(1)酶活性测定
免疫抑制法:为目前最主要的方法。其原理是将抗 亚单位M的抗体与CK-MM和CK-MB中的M反应形 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完全抑制了M的活性,这样测 得的活性乘以2就代表CK-MB的活性(因正常人血中 无CK-BB)。

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反应和生物分子结构、功能的科学,它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生物化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人体内部的生物过程,还为医学诊断、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探讨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作用,以及其在疾病诊断、治疗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1. 生物化学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生物化学在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检测生物体内的生物分子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程度和发展趋势。

例如,血液中的生化指标检测可以反映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的功能状态,帮助医生及时发现疾病。

血糖、血脂、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的检测,对于糖尿病、高血压、贫血等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生物化学还可以通过检测体液中的特定蛋白质、酶、激素等生物标志物,帮助医生进行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疾病的早期诊断。

例如,乳腺癌标志物CA15-3、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等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发现肿瘤,提高治疗成功率。

2. 生物化学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生物化学在疾病治疗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医学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生物化学的研究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许多药物的疗效机制正是建立在对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之上。

例如,生物化学研究揭示了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于生物化学原理的靶向药物设计,可以减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抗体药物、基因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为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3. 生物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生物化学在药物研发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现代药物研发往往离不开生物化学的支持。

药物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代谢途径、靶点作用、药效学等进行深入研究,这些都需要借助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

生物化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优化药物的结构,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生化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试题

临床生化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试题

临床生化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试题一、A型题1. 心肌肌原纤维粗肌丝的结构成分是()A 肌动蛋白B 肌凝蛋白C 原肌球蛋白D 肌钙蛋白E 肌红蛋白2. 关于心脏血液供应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血液供应丰富B 血液灌注主要在收缩期进行C 动-静脉血氧分压差大D 冠脉舒缩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调节E 心内膜下区域易缺血3.有关危险因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危险因素即病因,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B 危险因素高增加患病可能性C 同一疾病可能有多种危险因素D 危险因素对疾病早期诊断有参考价值E 危险因素对疾病的预防有重要价值4. 相对危险度高的动脉粥样硬化脂质危险因素是()A TCB TGC HDL-CD LDC-CE TC/HDL-C5. 目前公认最有价值的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状态危险因子是()A 白介素-6B E-选择素C P-选择素D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E C反应蛋白6. C反应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错误的是()A 促进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B 促进单核细胞迁入内皮下层形成巨噬细胞C 促进泡沫细胞形成D 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越有预测价值E 增强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的表达和活性[本题答案]D7. LD1同工酶的四聚体组成为()A H4B H3MC H2M2D HM3E M48. 胞浆中CK的同工酶有几种()A2B3C4D5E69. 人体内含CK最多的组织是()A脑B肝C心肌D骨骼肌E肾10. 人体内CK-MB占总CK比例最高的组织是()A脑B肝C心肌D骨骼肌E肾11.下列心肌标志物中半寿期最短的是()A MbB CK-MBC cTn ID ASTE LD12. 下列心肌标志物分子量最小的是()A MbB CK-MBC LDD cTn TE AST13. CK-MB有几种亚型()A2B3C4D5E614.下列关于肌红蛋白叙述错误的是()A是横纹肌组织特有的一种蛋白质B含有与氧不可逆结合的亚铁血红素C分子量为17.8 kDD存在于胞浆中E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较早释放入血15.下列心肌标志物血中升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是()A MbB CK-MBC cTnID GPBBE AST16. 下列心肌标志物分子量最大的是()A MbB CK-MBC LDD cTnIE AST17. 肌钙蛋白由几种亚单位组成()A 2B 3C 4D 5E 618. 正常成人心肌中LD同工酶谱为()A LD1>LD 2>LD 3>LD 4>LD 5B LD2>LD 1>LD 3>LD 4>LD 5C LD3>LD 1>LD 2>LD 4>LD 5D LD4>LD 3>LD 2>LD 1>LD 5E LD5>LD 2>LD 1>LD 3>LD 419. 可用于微小心肌损伤诊断的标志物是()A CK-MBB ASTC LD1D FABPE cTn T20.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血中增高幅度最大的是()A LDB ASTC CK-MBD cTnTE LD1/LD221. 公认AMI确诊标志物为()A CKB MbC ASTD CK-MBE cTn T22. 公认AMI早期诊断标志物为()A CKB MbC ASTD CK-MBE cTn T23.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佳的血清酶指标是()A ASTB ASTmC ALTD CK-MBE LD124.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h内血清中可检测到升高的酶是()A LDB ASTC GPBBD CK-MBE ALT25. 最具心肌特异性的标志物是()A CK-MBB GPBBC cTnID cTnTE FABP26. 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最常使用哪类抗体()A抗巨CK1抗体B抗线粒体CK抗体C抗CK-B亚基抗体D抗CK-M亚基抗体E抗巨CK2抗体27. 心肌标志物检受溶血测影响大的是()A ASTB CKC MbD c T n TE FABP28. 急性心肌损伤后,血中最早回复至正常水平的是()A CK-MBB MbC LD1D cTnE AST29. 关于B钠尿肽(BNP)即脑钠肽的说法错误的是()。

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

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
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
张振玲2006-2-28
心血管病是全球死亡的首要原因!!!
发达国家中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冠心病
心血管病是全球死亡的首要原因
全死因中心血管疾病死亡占 50 % 发达国家死亡中近 50 % 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发展中国家死亡中 25 % 归因于心血管疾病 全球死因顺位的前两位均是心血管疾病
10-24h 48-72h
12-24h 5-7d
肌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 早期诊断 急性心梗后最早(1-2h)出现的标记 • 灵敏度高 最早能排除非急性心梗
阴性预测率为 99 % 体内周期短,对重发梗塞特别灵敏 有效观察溶栓疗效
• 特异性低
肌红蛋白测定能有效分辨非急性心梗, 使急性心梗病人能尽早得到治疗.
冠状动脉示意图
血管一般结构模式图
(年龄)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动脉内皮功能失调 -动脉硬化的始动因素
临 床表现
钙化、出血、溃疡、血栓 纤维斑块 脂纹、粥样斑块 内皮损伤
动脉硬化引起的疾病
冠状动脉 —— 心绞痛、心肌梗死
脑动脉 —— 脑卒中、缺血性脑病
肾动脉 —— 尿毒症
城市高于农村 北方高于南方 南方沿海城市发病率显著上升
在人群中流行分布差异较大
冠心病事件年龄标化发病率
部分监测人群,1984-1997年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35-74岁,1/10万)
男性 女性 合计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肺循环
主动脉
体循环

《生理学》第十四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练习题及答案

《生理学》第十四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四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练习题及答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缺血修饰性白蛋白测定的方法学评价、临床意义和应用评价。

2.熟悉:B型利钠肽及B型利钠肽原N端肽测定的临床意义和应用评价。

3.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特点。

二、习题(一)填空题1.AST在AMI发生后升高,达高峰。

2.血清CK-MB活性水平在AMI发病后开始出现增高,即可达到峰值。

3.血清LDH有5种同工酶,AMI发生后升高更为明显是,并导致比值升高。

4.肌钙蛋白是横纹肌的结构蛋白,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肌原纤维的细丝中,与钙结合的部分称为肌钙蛋白C,含抑制因子部分称为,与原肌球蛋白结合的部分称为。

5.肌红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分子量大约为17.8 kD,小于乳酸脱氢酶,且位于细胞质内,故心肌损伤后。

6.判断再灌注干预效果,应动态检测或,确定有无冲洗小峰或高且持续时间长的再灌注损伤新峰。

(二)单项选择题A型题1.心肌损伤标志物中,用于排除AMI发生的较好指标是A.MbB.cTnIC.CK-MBD.cTn TE.CK2.血清CK-MB活性水平在AMI发病后达到峰值的时间是A.2~4小时B.4~6小时C.6~9小时D.9~24小时E.24~48小时3.AMI发病后能够判断再梗死的心肌酶是A.CK-MMB.CK-MBC.CK-BBD.LDHE.AST4.检测血清CK- MB特异性最佳的方法是A.单克隆抗体法(质量检测法)B.离子交换色谱法C.免疫抑制法D.电泳法E.比色法5.组成LDH2的亚基为A.M4 B.HM3C.H2M2D.H3M E.H46.诊断心肌梗死发生一周以上的心肌酶是A.CK-MMB.CK-MBC.CK-BBD.ASTE.LDH7.肌钙蛋白由几种亚基组成A.2B.3C.4D.5E.68.诊断心肌损伤确定性标志物是A.LDHB.CK-MBC.CK-MMD.cTnE.AST9.肌红蛋白(Mb)在AMI后出现在血清中的时间为A.1小时B.2小时C.3小时D.4~6小时E.8~12小时10.有关肌钙蛋白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Tn在溶栓治疗成功后立即下降B.cTn检测对于微小心肌损伤的敏感度低于CKC.cTn在AMI发作时,只在6~48小时内维持增高D.cTn可敏感地测出小灶可逆性心肌损伤的存在E.cTn定量测定对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无意义11.下列心肌损伤标志物中,具有较好的阴性预测值,用于排除AMI的较好指标是A.CKB.CK-MBC.LDHD.cTnE.Mb12.以下为冠心病明确危险因素的是A.ALP升高B.白蛋白增高C.糖耐量异常D.HDL升高E.ALT增高13.下列关于CRP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炎症时淋巴因子刺激肝脏和上皮细胞合成,在感染、创伤、手术时可增高B.在AMI发生过程中最先升高C.CRP降低反映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明显的炎症过程和粥样斑块破裂脱落D.AMI患者hs- CRP检测可明确诊断E.溶栓治疗AMI患者的CRP升高与心梗范围密切相关14.下列有关BNP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BNP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BNP正常可排除心力衰竭的存在B.BNP升高程度和CHF严重程度不一致C.BNP在机体中起保钠、利尿、收缩血管的生理作用D.怀疑AMI患者检查BNP,可行早期诊断E.对于呼吸困难患者,BNP不是一个将来发生CHF的预示因子15.胸痛发作12小时疑为急性心肌梗死者,推荐检测的心肌标志物是A.CKB.MbC.ASTD. cTnTE.LDH16.可用于微小心肌损伤诊断的标志物是A.CKB.ASTC.LDHD.ALTE.cTn T17.胸痛发作2小时疑为急性心肌梗死者,推荐检测的心肌标志物是A.CKB.MbC.ASTD.cTn TE.LDH118.下列血清心肌标志物升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是A.MbB.CK-MBC.cTn ID.H-FABPE.AST19.急性心肌梗死时,最先恢复正常的酶是A.ALTB.LDHC.CKD.ASTE.α-HBDH20.下列属传统心肌酶谱项目而现趋于淘汰的是A.ALTB.BNPC.CK-MBD.ASTE.ALP21.心肌损伤时血清LDH同工酶的变化为A.LDH1>LDH2B.LDH2> LDH1C.LDH3>LDH2D.LDH4 > LDH3E.LDH5>LDH422.下述心肌损伤标志物中分子量最小的是A.H-FABPB.cTn IC.CK-MBD.cTn TE.Mb23.CK作为心脏标志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快速、经济、有效,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心肌损伤标志物B.其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有一定关联,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C.诊断特异性强,对心肌微小损伤敏感D.能用于测定心肌再梗死E.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损伤24.下列有关CRP的描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CRP和冠心病密切相关,被看作独立的危险因素B.CRP和冠脉不良预后关系密切,是冠心病一个长期或短期的危险因素C.在AMI发生后6小时在血中才能测得升高的CRPD.CRP和TC/HDL联合分析,可大大提高预测冠心病的准确性E.CRP的升高反映动脉硬化存在低度的炎症过程和粥样斑块的脱落25.通常不能用来评估溶栓疗效的指标是A.cTn TB.cTn IC.CK-MBD.LDHE.CK26.下列有关肌钙蛋白应用评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cTn敏感度高于CKB.cTn检测特异性高于CK-MB活性检测C.cTn可用于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D.cTn用于诊断近期发生再梗死效果最好E.窗口期较CK长,有利于诊断迟到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27. IFCC建议将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周期控制在多长时间之内较合适A.4小时B.3小时C.2小时D.1小时E.0.5小时28.下列关于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的特性描述,不正确的是A.FABP是分子量较肌红蛋白更小的胞质蛋白B.心肌内FABP含量较Mb低C.FABP能和脂肪酸结合,在心肌脂代谢中起重要作用D.FABP诊断早期AMI的敏感性与Mb相近,比CK-MB高E.临床用Mb/FABP可用于区分心肌损伤及骨骼肌损伤29. BNP与下列哪项指标联合应用,对急性不稳定性心力衰竭(HF)的危险分层更准确A.CK-MBB.MbC.cTnD.LDHE.MLC30.以下不是冠心病危险因子的是A.纤维蛋白原增高B.C反应蛋白增高C.HDL增高D.凝血因子增高E.血胆固醇( TCH)增高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免疫抑制法B.电泳法C.酶联-紫外连续监测法D.层析法E.荧光法1.目前临床检测LDH同工酶常用的方法是B2.目前临床检测CK-MB常用的方法是A3.目前临床检测AST常用的方法是C(4~7题共用备选答案)D.cTnE.MbA.CKB.CK-MBC.LDH14.与碳酸酐酶Ⅲ联合检测可提高AMI诊断特异性的是E5.目前作为心肌损伤确诊标志物的是D6.AMI发生后,血中出现最早的损伤标志物是E7.AMI发生后,血中出现高峰浓度最晚的标志物是C(8~9题共用备选答案)E.ASTA.CKB.MbC.LDHD.LDH18.诊断AMI特异性最差的是E9.用于心肌再灌注损伤判断的较好指标是A(三)简答题1.简述免疫抑制法测定CK- MB的方法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哈尔滨医科大学 大庆校区医学检验系 林雪松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规划教材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第二版)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评估和标志物;心肌损 伤标志物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肌 钙蛋白、肌酸激酶及同工酶、肌红蛋白的测定;利钠肽 的测定及其在心力衰竭诊治中的应用。
含有少量的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肥
大细胞及细胞外基质。
6
(一)动脉壁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能 分泌多种舒、缩血管活性 物质,作用于血管平滑肌, 血管内皮细 建立一个扩血管作用的平 胞 衡。
血管内皮细胞还 通过分泌促凝物质和抗血 栓物质建立一个抗血栓形 成作用的平衡。
内皮细胞膜表面 有许多重要受体。
(一)危险因素的含义
危险因素 (risk factor)是一个流行病学概念,指 与某种疾病发生、发展有关的体内因素、行为因素和环 境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可促使疾病发生,去掉以后可 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发生。危险因素并不等同于病因。 危险因素不是诊断指标,危险因素异常增加了患病可能 性。
13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指暴露于该危险因 素者与未暴露或低于危险水平者发病概率的比值。RR>1 才有意义,越大则预测价值越高。
10
(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AS的发展是多因 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
(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ox-LDL)损伤 内皮细胞功能,释放炎性 因子和细胞因子;
(2)巨噬细胞吞噬ox- L DL形成泡沫细胞与胆固醇 结晶构成脂质核心;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示意11 图
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
15
Framingham危险评分
Framingham危险评分是根据胆固醇水平和非胆 固醇因素计算个体未来10年冠心病发作几率。非胆固 醇因素包括:
➢ 高危因素——糖尿病;已经具有冠心病的证据(如 有过心脏病发作,冠状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可以导 致末梢血液循环障碍、腹主动脉瘤和中风等。
❖ 熟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定义与分型;血管内皮细胞 的主要功能;应用生物标志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 早期危险分层;应用心肌损伤标志物判断心肌缺血再灌 注的干预效果。
❖ 了解:动脉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危险因素的含义;心 肌的超微结构与血液供应特点;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2; 高血压的实验室检查。
前言
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功 能是通过心脏周期性的收缩和 舒张,推动血液在循环系统内 沿着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的流 动,以便将氧气、营养物质、 激素等运送到机体各器官组织, 同时将组织器官的代谢产物及 二氧化碳运送到适当的器官 (如肝、肾、肺)进行处理或 排出体外。心脏和血管一旦出 现问题,就会给病人带来严重 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危险因素”的应用价值:对疾病早期诊断和对无症状 的个体预防疾病的发展(一级预防),以及对患有该疾 病的患者避免疾病的复发(二级预防)都有重要价值。
14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
分类
主要危险因素
独立危险因素 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LDL-C、低HDL-C、早发AS家族史、高龄
3
前言
随着现代医学对疾病分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循环 血中与心血管疾病进程有关的新的生物标志物陆续发现,极 大的推进了生物化学检验对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分级的预测和 早期诊断,使临床医生对于病人和高危人群能够尽早实施干 预措施,延缓心血管疾病进程,预防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
肌红蛋白
C 主要危险因素——男性>45岁,女性>55岁;吸烟; 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40mg/dl;遗传家族史。
16
Framingham危险评分(男性)
年龄
2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65~69 70~74 75~79
(二)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3)血管中膜的平滑肌细 胞迁移至内膜转化成分泌 型的平滑肌细胞并增殖, 分泌更多的结缔组织基质 致斑块纤维性增厚;
(4)斑块破裂组织因子暴 露,启动血小板聚集和纤 维蛋白形成,导致血栓的 形成。
1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示 意图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细胞外基质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成分,细胞外基质 的降解和重组是一个重要生理过程。如果没有开始的基 质降解,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肥大、增殖或迁 移是不可能发生的。
9
(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指动脉 内膜的脂质、血液成分的沉积,平滑肌细胞及胶原纤 维增生,伴有坏死及钙化等不同程度病变的一类慢性 进行性病理过程。
7
(一)动脉壁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许多血管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内皮细胞功能消 失或被破坏,搞清楚其中的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心 血管疾病标志物。
平滑肌细胞构成中膜,平滑肌纤维的舒缩可 控制血管径的大小,调节器官的血流量;平滑肌纤维 具有产生结缔组织和基质的功能。
8
(一)动脉壁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病理情况下的平滑肌细胞主要表现为增生、肥大 或迁移至内膜。
目录
1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心肌损伤标志物 3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 4 生物标志物在心力衰竭诊治中的应用 5 高血压的临床生物化学 6 小结与展望
5
返回总目录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 一、动脉壁的解剖与生理病理
动脉血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
膜构成。血管壁内膜被覆内皮细胞,还
潜在危险因素 致AS饮食、超重/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遗传影响
新危险因素
新脂质危险因素: 高TG,高sLDL,高Lp(a),高ApoB,脂蛋白残粒,低ApoA1
促血栓形成状态: 高血小板凝集性,高血浆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 )和D-二聚体,活化的凝血因子VII等
促炎症状态: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 子1(sICAM-1),E-选择素和P-选择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