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感恩 做文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感恩做文明人
---高中学生德育主题活动设计
上海桐柏高级中学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及新版上海市《中学生守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宏扬中华传统美德,抵制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校情与学情,经过反复斟酌,决定把“学会感恩,做文明人”作为德育主题活动之一,对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旨在让学生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同学的相助之恩,好心人的帮扶之恩,党和国家的培育之恩等,使学生学会感恩,自觉地做有情有义的现代文明人。
一、设计背景
1、社会背景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行,目前本市在校高中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他们倍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呵护和关爱。但不少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长此发展下去,既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利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对感恩这一美德教育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上海市新版《中学生守则》增添了“学会感恩”内容,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并贯彻落实在学校德育活动中。
2、学校背景
我校是一所民办高中,就整体而言,学生的学习基础较薄弱,相应的一部分学生品行习惯亦较差,其中一些学生对家长艰辛的养育缺乏感恩之心;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缺乏感激之情。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性不够。因此,根据学校“关注差异、开发潜能、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首先夯实基础道德教育,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为突破口,将自我发展动力激发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珍惜今天
的学习生活,从而提升学业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设计创意
1、探索适合当前高中学生实际的有效德育内容与形式;
2、开发现代学校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德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情感的熏陶和品行的修炼提升;
3、以感恩教育为抓手,贯彻落实“两纲”教育。
三、设计目标和意义
1、开展感恩教育着眼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的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中学生群体中的忘恩现象,尽可能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也是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
2、开展感恩教育着眼于学校教育重视人本生态的建立。从终极目的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最高利益和最高任务。人在走向理想境界的过程中,都要有一个寻求全面发展的问题。单向度的人掌握不了人类文化的整体价值,偏执一端常常导致不完整的人生体验,使得只有一次的生命得不到充分的展开,给寻求尽可能完善的人生留下无尽的遗憾。因此,学校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通才,学校不仅应当传授科技知识,还应当注重人文素养。而感恩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传统教育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精神的培养,重理论的灌输、轻情感的培育的单向教育弊端,契合了新时期以人本的发展观对教育的要求,即教育必须建立一个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高度协调、和谐的生态系统,以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四、实施内容
(一)感激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
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二)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每学期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开展申报“尊师重教”示范班的活动。要求“尊师重教”班级所有学生讲文明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点头问好,标准语言是“老师早”、“老师好”,声音宏亮。遇见年长者(不管是校内校外人员)自觉点头问好,标准语言是“您早”、“您好”,声音宏亮,然后逐步推广到全校所有班级和同学。
(三)感激同学的相助之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感激社会的关爱之恩。
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德育基地活动”、“劳技基地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五)感恩自然的赐予之恩。
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主动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开展讴歌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书、画比赛和演讲比赛,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激自然给予的情感,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五、实施要点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
1.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好无功利的给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和感动。
2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六、实施途径
学校实施感恩教育以课外活动为载体,构建校内和校外两个体系,分不同的年级设置不同的重点主体,力求做到教育规范化,内容系列化,形式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