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语文日积月累、古诗汇总(部编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日积月累、古诗汇总(部编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日积月累、古诗汇总(部编人教版)一、日积月累第一单元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第二单元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习习一叶知秋金桂飘香层林尽染五谷丰登果实累累春华秋实第三单元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第四单元人心齐,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第六单元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七单元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第八单元爱人若爱其身。

——《墨子》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二、古诗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升入三年级的同学们是不是对于学习更有心得了呢?三年级上册语文需要背诵的古诗也不少,为了方便大家背诵古诗词,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词,希望大家喜欢!1、十二月十五夜【清● 袁枚(méi)】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2、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shǔ),邀(yāo)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xuān)面场圃(pǔ),把酒话桑(sāng)麻。

待到重(chóng)阳日,还(hái)来就菊花。

3、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yōu)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望岳(yuè)【唐●杜甫(fǔ)】岱(dài)宗夫(fū)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hūn)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líng)绝顶,一览众山小。

5、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téng)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shòu)马。

夕阳西下,断肠(cháng)人在天涯(yá)。

6、长歌行(xíng)【汉乐(yuè)府】青青园中葵(kuí),朝(zhāo)露(lù)待日晞(xī)。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叶衰(shuāi)。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墨梅【元●王冕(miǎn)】我家洗砚(yàn)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hén)。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qián)坤(kūn)。

8、菊花【唐●黄巢(cháo)】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9、雪梅【宋●卢(lú)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xiáng),骚(sāo)人搁(gē)笔费评章。

17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

17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

17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有:《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天门山》。

1.《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
落,客船在秋夜中还鸣笛不停。

忽然看到灯下是自己的亲人的影子,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来。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居异乡而产生对故乡的思念
之作。

3.《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天门山被长江
切断的壮观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
17 古诗三首
点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202X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描绘了长江波涛汹涌的壮观、西湖婀娜多姿的美妙、月光下洞庭山湖的空灵之美。让我们在品读古诗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李白:(701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欢交朋友。 主要作品:《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后人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主要作品:《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西湖美景
春晓苏堤 断桥残雪 雷峰夕照 曲院风荷
洞庭湖:湖外有湖,湖中有山,风景迤逦,景色优美。 在古代曾被称为云梦、九江和重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组词:涂抹 抹黑 门庭若市

会认字

组词:未来 未必 前所未有
wèi

组词:洞庭 庭院 门庭若市
tínɡ
会认字

组词:磨面 磨练 磨合


组词:盘子 算盘 托盘
pán
至此: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 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
02
初步感知2
03
望天门山 解译诗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远远地看

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
1、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3、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4、夜书所见
5、小儿垂钓
6、[北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7、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8、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9、游子吟
10、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2、饮湖上初晴后雨
13、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5、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6、望天门山。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文档1. 教材内容分析《古诗三首》选编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和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绘秋天景色的,但是又各有千秋。

1.1《山行》《山行》描绘的是深秋时节的山景。

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几户人家。

停车是因为喜爱傍晚枫林的美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此诗通过描写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景物,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之情。

诗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以鲜明的色彩对比,将秋天的枫叶之美推向极致。

1.2《赠刘景文》《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虽然青春流逝、人生坎坷,但也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整首诗借景抒情,既有对秋景的描写,又有对友人的激励,充满了哲理。

1.3《夜书所见》《夜书所见》写的是客居他乡的诗人在秋风瑟瑟的夜晚,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

诗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通过梧叶、秋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情感。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从对眼前之景的描写,转为对想象中儿童捉蟋蟀场景的描写,更增添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教学目标2.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 认识并会写诗中的生字,如“径”“斜”“赠”“残”等,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远上”“石径斜”“擎雨盖”“促织”等。

- 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出版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及赏析(共9首)。

第1首《所见》所见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唱着歌,歌声嘹亮清脆,回荡在树林的上方。

他忽然想要捕捉那鸣叫的知了,便立即停止了歌声,一声不吭地站在树下。

【作者介绍】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清朝乾嘉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清廉颇有名声。

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随园,吟咏其中,广收弟子。

嘉庆三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赏析】这是诗人根据旅途见闻创作的一首清新可爱的田园诗。

一个小牧童骑在黄牛上唱着歌,“振”字写出了歌声的响亮清脆,仿佛整个树林中都回荡着优美的歌声,也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和孩童的活泼烂漫。

就在这个时候,牧童听见了蝉鸣,立刻想到了新花样,于是在最后一句,歌声戛然而止,全诗回归寂静,只剩下一个安静的小孩子站在树下,仿佛正在观察蝉的位置,跃跃欲试。

“闭口立”捕捉了小孩儿一瞬间的变化,孩童机智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用词浅显而生动,动静结合,在描写天真孩童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赞美。

第2首《山行》山行杜牧〔唐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

抬眼望去,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地有几户人家。

我实在太喜爱这傍晚枫树林中的美景了,于是停下车来慢慢欣赏,那染着秋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

【作者介绍】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写景的古诗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共选入9首古诗,包括第4课和第17课的《古诗三首》以及课后日积月累中的3首古诗。

这些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作品中都运用了较多笔墨去写景抒情。

下边按纯写景抒情、写景叙事抒情和写景写人抒情三大类型分别整理分享这些诗歌的原文和译文。

第一部分纯写景抒情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全部

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全部

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全部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古诗包括以下几首:
《所见》:这是袁枚的一首诗,描绘了一个小牧童骑在黄牛上唱着歌的场景。

《山行》:这是杜牧的一首诗,描绘了秋末初冬的山林景色。

《赠刘景文》:这是苏轼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朋友刘景文的赞美和鼓励。

《夜书所见》:这是叶绍翁的一首诗,抒发了他在异乡感受到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望天门山》:这是李白的一首诗,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杨万里的一首诗,描绘了湖上初晴后雨的美景。

《望洞庭》:这是刘禹锡的一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

《早发白帝城》:这是李白的一首诗,描绘了他早晨离开白帝城的情景。

《采莲曲》:这是周邦彦的一首词,描绘了采莲女的生活情景。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一、《春天的车站》
黄昏的车站
人们匆匆赶路的车站
奶奶,生气的小狗,小朋友,小马车
大姐姐的大提琴声
它们都在车站等候
等候春天的到来
车站里的树
和树上的小鸟
都在唱着欢快的歌
小河一溜烟地流过车站
唱着春天的歌
我赶到车站
看到的是春天
春天来了
二、《绿色的河水》
我住在绿色的河水边
河水清澈见底
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绿色草地上开满了鲜花
红的、黄的、蓝的
花开得那么美丽
我喜欢蓝天
蓝天辽阔无边
有飞鸟在天空中飞翔
它们像画家在画画
我喜欢自由的风
风轻轻地吹过
给花儿和我带来清凉
我住在绿色的河水边
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三、《小白云》
小白云像棉花糖
悄悄地飘在天空上
它变成了一只小兔子
又变成了一头小羊
天空中有一只小鸟
它唱着美妙的歌
小白云听了,笑了
笑得像一朵白云
小白云飘进我的窗户
我许了一个愿
希望它永远不要走
结束语:
这篇文章介绍了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三首古诗。

第一首古诗《春天的车站》描写了一个忙碌而充满生机的春天车站。

第二首古诗《绿色的河水》描述了住在绿色河水边的孩子的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三首古诗《小白云》讲述了一个可爱的小白云在天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

通过这些古诗,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春天的到来。

希望孩子们能够在阅读这些古诗的同时,培养对自然和诗歌的热爱。

三年级上册的全部古诗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的全部古诗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的全部古诗人教版1、《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5、《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8、《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所有古诗,日积月累,文言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所有古诗,日积月累,文言文

一、《蝶恋花》1. 作者:欧阳修2. 诗意:描述蝴蝶与花的相思之情,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3. 诗句: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4. 主要特点:描写细腻,富有意境。

二、《小池》1. 作者:杨万里2. 诗意:写小池塘中的景象,描述了清新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3. 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1. 作者:白居易2. 诗意:描绘了古原草色的美丽景象,以此表达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3. 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4. 主要特点:温婉叙事,情感深沉。

四、《题西林壁》1. 作者:苏轼2. 诗意:描绘了西林壁上的美景和自己的情怀,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3. 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主要特点:直接真实,意境深远。

五、《登鹳雀楼》1. 作者:王之涣2. 诗意: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象,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远大的抱负。

3. 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主要特点:气势恢宏,意境宏大。

以上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所有古诗,这些古诗在中文课堂上被广泛传颂,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推崇。

通过欣赏古诗,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深沉情感和文学造诣,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这些古诗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这些古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品味这些古诗,领略其中的人文情怀,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凝炼了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蕴含着深远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欧阳修的《蝶恋花》以小巧玲珑的语言描绘了蝴蝶与花的相思情缘,表现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中,古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些古诗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让我们先来欣赏《所见》这首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诗人袁枚用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形象。

骑在黄牛背上的牧童,欢快地唱着歌,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当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蝉时,突然闭上了嘴巴,静静地站在那里。

整首诗充满了童真童趣,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可爱的小牧童就在眼前。

《山行》也是本册中的一首佳作。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在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景图。

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登上深秋的山峰,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诗人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美景,停下马车观赏。

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鲜艳。

这首诗把秋天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赠刘景文》则是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中通过对荷花凋谢、菊花残败的描写,衬托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坚韧。

苏轼告诉好友,虽然现在已到深秋,但也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橙子金黄、橘子青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既是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也是对友人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还有《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在这首诗中,借景抒情。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漂泊在外的诗人不禁涌起了思乡之情。

当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一幕更加深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这些古诗,有的描绘自然美景,有的抒发真挚情感,有的蕴含深刻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三年级的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情,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汇总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词句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白话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词句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植物,即茱萸。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白话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词句注释
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当涂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故流经此地的长江称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一作“至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白话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词句注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濛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白话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词句注释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lún):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méi):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向人打听问路。

应(yìng):回应,答应,理睬。

[2]
白话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因为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