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弘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弘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重要任务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创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和思想,秉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文化建设着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魅力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准则,涵盖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体现了我国特有的价值观念,强调了个体与国家、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通过推崇这些核心价值观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育了一种新型的社会行为准则,并促进了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注重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艺术等要素,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也为当代中国培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为了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重在教育、媒体、文艺等领域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在教育方面,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心。
媒体方面,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播,推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节目和作品,提高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在文艺方面,倡导以传统文化为素材和灵感源泉创作的文艺作品,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融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内涵的艺术作品。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注重推动创新文化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致力于培育和推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大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各个方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互相促进。
通过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达到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相互促进批判的继承创新1.什么是文化?1.1.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 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和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1.2 文化的重要性首先,社会越发展越需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的“基因身份证”。
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差别绝不仅仅体现在黑眼睛黄皮肤,更有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是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根本性话题,既具有辩证的内涵也具有历史的意义。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共性方面有着大量共同点,比如谋求社会共振、平平安安的抱负,注重个性发展、实现崇尚团结友爱、弘扬正气的理念等,它们都表现出强烈的集体主义特点,是中国文化精髓与核心之一。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在以社会实践为根本,以社会和谐为宗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进而不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保护和利用,从而赋予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和生命力。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者不仅有着紧密的触点,而且也彼此互补、互动、互促,通过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实现了文化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以其多彩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到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和拓展,再到传统文化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和启示,都体现了二者的一脉相承。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既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提升,又体现了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充分借鉴并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创新性地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种融合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继承、拓展、影响、启示、融合、发展、创新、提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既有着共通之处,又存在着差异和冲突,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又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阶级斗争的不可避免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君臣父子的观念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更新和传承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将促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一直以传统文化作为自身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遭遇到了许多挑战。
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是其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我们需要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守护者。
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理解。
另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传承的途径,如家族传统、古代文物等,让年长一代传承自己的文化智慧和价值观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一步,创新才是其活力的源泉。
我们要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挖掘其背后的智慧和价值,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
我们可以通过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造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和创意。
例如,将传统音乐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中,让传统文化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技术,让传统工艺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
通过文化的强国建设,我们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国家软实力。
同时,文化的强国建设也能够凝聚民族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事关国家文化的发展,更是每个人心灵共鸣的问题。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起一个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现实意义嘿,朋友们!你们想过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那可就像是超级英雄和神秘魔法的联手,威力无穷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装满了各种闪闪发光的智慧珠宝。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老子的道家理念,那都是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精华。
就好比是厨房里各种顶级的调味料,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就像是一道正在烹饪的大菜。
把传统文化这个调味料加进去,那味道,绝了!你看啊,传统文化里的“和为贵”思想,就像润滑剂一样,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构建中更加顺滑。
大家不再是动不动就互相掐架,而是想着怎么和谐共处,就像一群小动物在森林里和平地共享资源,没有争吵只有和谐的鸟鸣兽语。
再说“民本思想”,这在传统文化里可根深蒂固了。
现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那就是人民就像坐在王座上的国王和王后,国家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民转圈圈。
这就好比一群忠诚的骑士围绕着城堡里尊贵的主人,时刻准备满足主人的需求。
从创新角度看呢,传统文化就像是一片肥沃的土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片土壤上创新发展,就像种在土里的魔法种子,不断地长出新奇又有用的果实。
而且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勇于探索未知的故事,像郑和下西洋之类的,就像是一阵强劲的东风,吹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只大船勇敢地驶向未知的海域,去探索新的世界。
在国际舞台上,这种结合更是像一个超级酷的组合表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舞台上的主角,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那华丽的服饰和独特的妆容。
别的国家看到这样的组合,眼睛都直了,就像看到来自外太空的神奇生物一样。
这组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独特的魅力,既有着现代的活力又有着古老的韵味。
而且啊,这种结合还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传统文化可能在年轻人眼里是个有点古板的老夫子,现在呢,就像变成了一个时尚的潮人。
年轻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氛围下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美,就像在旧仓库里发现了宝藏,兴奋得不得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思想、艺术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全体中国人民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起全体人民爱国热情和集体荣誉感。
这种自信心将激励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理论,还包括了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
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启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类智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进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上拥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影响力。
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并对中国产生更多的兴趣和好感。
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的力量。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创新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人类创造历史过程中的积淀,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源流,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不可能抛弃它原有的积淀而从头开始。
传统文化是客观存在,它为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条件,同时又给新时代的发展予以制约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多种内容各异却有内在联系的流派文化,体系庞大而驳杂,内容繁浩且精深。
它以经史典籍、辞赋诗词、戏曲小说、谚语警句、民间故事、风俗习惯等各种形态传承至今,流播广泛,影响深远,已经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为中国共产党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推动其大众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时代转换,赋予其时代内涵,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对传统的“礼法结合、德刑相参”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伦理教化,古代思想家一直鼓吹“德主刑辅”的治世之道,但在专制制度下,人民大众没有享受到德政的恩惠,却吃尽了独裁暴政的苦头。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历史的超越,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作为安邦治国的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本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早在三皇五帝时大禹就有“民为邦本”的训示,殷商盘庚主张“重民”,周朝周公姬旦推崇“保民”。
可见,民本思想自古即有,并被后世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发扬光大。
孔子倡导“爱民”,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强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丰富智慧和价值观念。
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推动国家发展进步。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传承传统文化,才能保护民族文化基因,引领民族精神再次崛起。
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也有助于培养民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传统文化也为当代社会解决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有利于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智慧、价值观念、精神支柱、民族自信心、凝聚力、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国家发展、进步、重要性、弘扬。
1. 引言1.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历史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根源,更可以汲取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为当代社会提供更多的启示与指引。
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民族凝聚力,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坚守自己的文化底线,才能在文化多样性的今天,确立自己文化的地位,塑造自己形象,传播自己真谛,从而不断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有利于推动国家发展进步。
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仁爱之道、和谐共生等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契合之处,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自身文化底蕴的提升和传承。
只有传承好传统文化,弘扬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二者在相互交融中实现了传承与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与借鉴也不可忽视,为其提供了智慧与精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文化认同。
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作用,深化其与现代理论体系的融合与创新至关重要。
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实现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 发展, 影响, 借鉴, 融合, 创新, 智慧, 精华, 建设, 作用, 意义, 重要性, 深度融合, 未来, 发挥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精华,而且在传承中注入现代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与借鉴既在于其思想观念的传承,也表现在其实践经验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诠释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不仅体现了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弘扬,也彰显了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前瞻性与适应性。
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深化交流与融合,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理论支撑。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一、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化元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结晶。
2. 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加深刻地挖掘和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精华,以丰富和完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成就。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与道德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强调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与道德规范对于塑造国民思想品质、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美德,有利于形成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国梦而不懈奋斗。
3. 传承中华传统智慧与创新精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品质。
在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以创新精神为引领,不断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智慧,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中华传统智慧的力量。
三、对于个人而言,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1. 塑造个人文化品位和情操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个人的文化品位和情操,促进个人身心健康,提升个人人生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二者的区别显而易见; 二者的联系则难以论断。
许多学者在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理论来源时,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谈得多,很少谈或者不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这是不科学的。
本文拟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关系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源于马列主义,也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源泉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标的重要路径,这是因为: 首先,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化,任何外来理论只有与本土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才能彻底实现中国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作用而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有形的客体化的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无形的主体化的形式存在着。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华民族来说,会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这种激励和促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内驱力,具有任何外在动力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第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全球化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生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最后一道壁垒。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力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深层次的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准则,更为我们塑造了独特的国家形象和民族特色。
因此,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与价值,对于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伦理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诚信、忠诚、孝道等传统美德,这些道德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基础。
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诚信为本”等价值观念,不仅可以指导个人的行为规范,更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道德准则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能够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认同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符号,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认同感,更能够加强民族团结,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
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文化自信和文化土壤。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治”,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维护。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以德治国”、“以礼治家”等思想,强调了道德教化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倡传承创新、开放融合的文化发展理念,将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强调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倡导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传统文化对提升民族团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与现代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鼓励创新性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通过挖掘和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中。
新时代注重传统文化的科学化、现代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还倡导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传统文化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既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又注重其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和创新发展,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人民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根基。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培养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爱、诚信、谦和、孝顺等,这些价值观能够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创作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绘画、音乐、戏曲、舞蹈、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经验和创作智慧。
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创作理念,为中国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能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和创作理念与现代艺术形式和理念的交融,也可以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通过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可以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促进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新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新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既有民主性精神,也有封建性糟粕。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来说,传统文化是一种可利用潜力巨大的社会资源,我们应当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并赋予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以现代内涵,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使其传统文化更加辉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复合体,它是包含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的文化要素。
在中国历史上它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不断吮吸外来文化的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包括大陆性地域的地理环境,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以家族制度、专制制度以及“家国同构”为特征的社会结构,相对封闭的国际条件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和制约,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
与这个系统相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自成一体,具有鲜明的特色。
就其主体内容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一:内圣外王型文化特点中国封建社会里,政治权力最高的是君王,伦理权威的最高代表是圣人。
君师合一,就是政治与伦理合一。
二:以人为本以认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人本思想的确立,不仅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三:以和为贵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
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
在中国无论是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反对天人对立。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鬼”的思想观念主要侧重于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可以印证。
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
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旨在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
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首先,中华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理念等。
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有助于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和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例如,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爱、礼义、忠诚等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爱国、和谐、诚信等价值观相一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和道德指导。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在推动和传承中华文化。
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资源条件。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中华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例如,春节、清明节等传统文化活动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保护,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
这种传承和发展中的相互促进,使得中华文化更好地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并为新时代中国的繁荣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另外,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和冲突。
中华文化强调的个体尊重、自由发展等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平方面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追求中,为了实现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平,可能需要对个体的权益进行一定的限制和调整,这与中华文化中注重个人尊重和发展的观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同时,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冲击下,中华文化也面临了一定的挑战和替代的声音。
这些挑战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和道路选择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正快速迈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中国人经历了很多文化冲击和变革,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有可能出现文化危机和文化自我否定,这就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来强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
它既具有时间的包容性,历史的厚重性,又有着精神的深邃性和价值的本体性。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度,其内涵可以解释为文化,而又可以理解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根源,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展示国家文化底韵,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牢固基础。
二、启示社会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社会,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理和谐社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社会思想的一大特点,倡导珍爱生命、和顺共处、仁爱互助等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以及实践方法。
例如孔子提到的“道德经商”,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儒家倡导的“仁爱”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如今社会构建和谐关系的有重要的指引。
同时,在社会治理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为社会和政府提供重要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良性融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促进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次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时代变革,对于中国的实践创新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观念内容,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本,也是有效推动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传统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等重要文化符号,具有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和形式,同时它还包容并蓄了众多民族文化和它文化气息的文化元素,这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内在深度和多样性,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推动作用
借鉴 ,是中 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不懈 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文化在 当
今全球化的背景下 ,走对外开放 的道路 ,积极 吸取有利 于文化发展 的成 分 ,利用 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发展本 国的文化事业 。 ( 三 ) 学 习 中国传 统 文化 不 断创 新 的 精 神 创新是人文 自然 的基本规律 ,中国古代就有 “日新之谓盛 德,生生 之谓易 ” 、“ 苟 日新 。 日 日新 ,又 日新 ” 、“ 德 贵 日新 ”,即 不 断 创 新 是 事 物发展 的前提 ,只有 不断创新 事 物才 能发展 变化 。中国传 统文 化 的发 展 ,在各民族融合 的过程 中,通过继承 ,进行已有文化 的创新 。在当代 中国 ,打造具有 中国特色 的社 会主 义文化 ,离不 开文 化创新 ,与 时俱 进 ,不 断创新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建 设社 会 主义 先 进 文 化 ,需 要 不 断 丰 富 人 们 的 精 神 世 界 , 增 强 人 们 的精神力量。需要站在文化发展 的前沿 ,勇于超越传统文化 ,才能创造 出反映社会发 展规律 、增 强社会 发展 活力 ,适 应现 代社 会生 活的新 文 化 ,加强文化的感 染力、号 召力 ,保 持文 化发 展 的活 力 ,发 展先 进文 化 ,推动经济社会 的快 速发展 。需要 提倡 多样性 的文化发 展 ,改 善落 后 、腐朽文化 ,占领文化发展 的前沿领域 ,发展健康有益 的文化 ,才能 创 造 出具 有 中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建 设 文 化 强 国 ,提 高 本 国 文 化 软 实力 。
第一 ,中国传 统价值观追求人与 自然 、社会的和谐 。儒家学说 提出 “ 天人合 一”、“以和为贵” 的思想 ,这种思想 的提出说 明了中国古代就 重视人与人 ,人与社 会 、 人与自 然 的和谐关系 ,这种价值观 的塑造对于 现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 ,出现 的不和谐及其矛盾的解决有一定 的参考 意义 ,对于和谐社会 的建 设 以及 构建 中国特 色社 会主 义文化 具有 推动 作用 。 第二 ,中国传统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 。儒家 的创始人孔子提 出 “内 省” 、“ 修 已以敬 、修 己以安百 姓”,强调 自己本 身的反省也要求他 的学 生 “ 三省” 自身。孟子指出经 过不 懈 的修 养会 达到 一种 “ 至大 至刚 ” 的 “ 浩然正气” 。宋 明的理学 家们强调 “ 省察 克治 ” 。以上所述都 属 于 传统 文化中注重道德修养 的部分 ,这些内容要 求我们建 设社会主义文 化 过程 中要 从 自身 做 起 ,注 重 道 德 的 培 养 、塑 造 第三,中国自古以来崇尚节俭的价值观。勤俭节约 、艰苦朴素历来是我 们的优 良传统 ,也是中华 民族的一种崇高精神,中国人 民在世界人民的眼中 也一直保持着勤俭朴素、坚忍不拔的淳朴形象。在现代社会,加快建设资源 节约型社会, 倡导 “ 光盘行动”都是崇尚节俭的重要举措 。 此外, 弘扬重义精神, 仁爱思想,尊老爱幼等价值观以及对其中蕴含的 思想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学习运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力量 。 ( 二 ) 需要 正确 把 握 文化 发 展 的 内在 规 律 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 ,文化 的发展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文化 在遵守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获得文化 的快速发展 。正是 由于对 中国 传统文化内在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在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过程 中,会 自觉继承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 ,无形 当中,促进 了中国文化 的快 速发展 。 第一 ,需要壮大经济实力 ,经济的发展是 文化获得 发展的最基础力 量 。一个 民族 、国家在社会物质层面的需求满 足后,积极认识世界 、在 改变世界 的过程 中 , 创 造 出更 多 的精神 财 富,这 样就 促进 了文化 的发 展 。所 以 ,在 当代就要大力发展经济 ,从科技 、教育 人手促进经济 的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章概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态,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探讨如何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创新中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与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传统文化;自觉与自信;传承创新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生产中的积淀,是民族的“共同记忆”,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一个民族无论怎样现代化,都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现如今西方意识流对中国文化冲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就更应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生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特点,表现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泯灭的文明;华夏文化还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承继着黄河文明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国乡土观念,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延续下来的基本精神思想。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具体特定的民族借助传统文化来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
[1]最早对民族精神进行探讨的是卢梭和孟德斯鸠,而对民族精神进行全面论述则是黑格尔。
他认为“(世界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级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
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
”[2]中国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凝聚而成的,这些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表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张岱年将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内核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是内因,是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的基本要求;“厚德载物”是外在表现,是中国人对他者的态度。
这种精神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1、“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基于“万物一体”的基本认识,是在充分尊重人、动物、自然界生命的生存权基础上的认识,自强不息是对所有民生的精神鼓励,“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是中国之所以历经世代更替、命运多舛却依然能凝结成一个整体的根本。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中国人很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学说。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支控力量,还是一种美好社会理想的信仰基础。
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人在“德治”下憧憬的“大同”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阶级基础的缺乏正确革命道路的但却与共产主义理想有着天然联系的社会。
《礼记?大同篇》中说“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与马克思主义“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也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有着相同之处,中国人憧憬的劳动是自我能力的释放,劳动力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大同世界“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与马克思描述的“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人们不再将其收藏起来据为己有”相通。
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人所梦想的状态有着相似的状态,又远远高于中国“大同世界”的生活,显然,这更具有现代性,也更符合中国人对未来社会的追求。
2、“入世”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认知的基础
自春秋战国起,诸子的“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哲学基础,其中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国哲学辩证法和对待人生的一种“入世”态度。
而中国哲学最显著区别于欧洲的就是中国的“入世哲学”,即注重社会的人伦关系,强调社会道德价值和人的
今生今世。
当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凭借着传统文化中朴素的辩证思想,很快就把马克思主义高深的哲学转化成了中国哲学的一部分。
至于马克思主义批判的资本主义金钱拜物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以来重农轻商的传统,反对奸商和社会财富不平等思想也有契合。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虽然从中国古代很难找到与“本位论”、“主体论”完全吻合的哲学话语。
但是,从思想取向上看,自孔慕大同到杨朱、管子等思想家的主张,“入世”哲学本身就是现实社会实践在哲学基础上的反映,所以中国哲学探究的“养吾浩然正气”、“向善”、“求真”追求人类幸福的远大志向,这些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整体价值目标是一致的。
三、在传承和创新中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当中国社会开始改革时,大多数人持怀疑态度,因为世界上一大部分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对东方民族缺乏客观的认识,导致他们认为中国文化也是落后的。
然而,中国不仅没有在世纪之交演化成资本主义,还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成就,而决定的力量并不是中国拥有最多的人口、广褒的内陆,而是文化的力量。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
毛泽东在《新民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用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3]文化作为21世纪一国发展的软实力,对一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在西方文化构成强势文化的背景下,一些人把庸俗、媚俗的糟粕当成了时髦,考古、旅游商业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种文化低俗化的倾向与我们社会主义文化极不相符,十八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4]而在当代中国,要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就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谐文化的构建。
和谐文化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合思想观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
[5]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首先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大力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弘扬时代新风,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再次,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正确方向,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与自信,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与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
党在十八大则进一步号召在文化建设中树立起文化自觉与自信。
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基础上的。
文化自信首先是来自民族自信的。
民族文化的存在以一个民族分享一种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想法和共同的生活方式的存在为身份。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每一成员具有凝聚力量,是中华民族成员的归属栖息之地。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来强化民族身份,培植民族身份认同感,使民族凝聚力得到加强,培养一种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与自觉还表现为对“他者”立场下的自我定位。
由于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一些国家把自己的本民族文化上升到普世价值,甚至企图以本民族的文化指标取代他国文化,而中国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这一文化霸权的严峻挑战。
如今有些国人已经习惯了“中国任何一种现象都只能在别人的概念框架中获得解释,好像离开了别人的命名系统,我们就无法理解自己在干什么,我们的生活意义来自别人的定义”。
为此,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如果中华民族不能正视自己的文化,“中华民族就成了一个灵魂漂泊的民族,一个不能回答‘我们从哪里来’,也不能回答‘我们到哪里去’的民族。
”因此,追求和谐的中国,迫切需要立足于自身民族文化的根,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需要正确处理好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首先,要正视文化的多样性、互相尊重、取长补短。
费孝通说过:“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的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的共处原则”。
[6]其次,吸收外国文化的同时,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保护本国文化的独立个性和民族特色,提高本民族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已成为世界性话题。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既要主动融入世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又要高举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秩序。
再次,加强对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文化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这既与国内文化产业政策有关,更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浮躁和商业化有关。
我们既要善于学习和吸收优秀文化,更要让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工程,它的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更加强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将翻开美好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