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3-4单元学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三四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三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能量1、电和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得出通电导线、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内在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一号电池、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PPT课件 1 电和磁.pptx【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

人类还只能用电池生产电,但这种方法生产的电很少,成本也很高,人们只能用油灯和蜡烛来照明。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这个重大发现,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电才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我们人类才有今天多姿多彩的生活。

那奥斯特造福人类的这个重大发现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在电和磁的学习过程中,重做这个实验,看看大家有没有能力取得和奥斯特一样的发现?(板书课题:电和磁)二、介绍实验材料:1、出示可以点亮小灯泡的简单电路(可投影),提问:电流在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2、出示指南针。

复习回顾指南针的相关知识:(1)静止时的指向。

(2)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指南针偏离现在的方向?(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三、通电导线和指南针1、简述奥斯特做的实验。

要求学生用小灯泡电路中的导线来做这个实验并示范实验方法。

(1)边介绍边演示。

要求学生观察:接通电流,有什么现象?断开电流有什么现象?(2)强调注意事项:至少做3次实验;做导线的不同部位。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适时给于指导。

3、汇报:(1)在刚在的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做了几次实验?结果一样吗?(指名学生回答,师可根据情况给于启发引导。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内容。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通过前面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够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

2.难点: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相关内容。

2.课件、教案、学生活动材料。

3.教学视频、图片等辅助材料。

4.小组讨论的场地和设施。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或板书,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同时,展示生态系统的实例,如森林、湖泊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生态系统,分析其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地球上的水”,包括三个课时: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治理。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知识,掌握水循环的原理,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以及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水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治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他们需要通过学习,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学会珍惜和保护水资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循环的原理,掌握水资源的基本知识,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学会珍惜和保护水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原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原理,污水处理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水循环的原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

2.观察法:观察水的循环实验,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3.实验法:进行水的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4.讨论法:分组讨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水的循环实验器材,污水处理模型。

2.学具:实验记录本,彩色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是如何循环的。

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水循环的原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水的循环实验,观察水循环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并提出建议。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地球上的水》,主要包括了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状况,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学会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水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的基本知识。

2.难点:水循环的原理、水的净化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水的净化等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

2.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如水槽、玻璃棒、活性炭等。

3.教学资源:收集有关水资源保护的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状况,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等基本知识。

2.针对水循环,教师讲解水循环的原理,并通过动画演示水循环过程。

3.介绍水的净化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

操练(15分钟)1.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活性炭对水中有色杂质的吸附作用。

2024年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宇宙探索》:第1节《宇宙与地球》、第2节《恒星与行星》。

2.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第1节《生物的分类》、第2节《生物的进化》。

3. 第三章《力的世界》:第1节《力的概念》、第2节《力的作用与运动》。

4. 第四章《能源与环保》:第1节《能源的利用》、第2节《环保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恒星、行星的特点。

2. 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了解生物分类和进化的基本原理。

3.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4. 了解能源的利用和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宇宙知识、生物进化、力的作用与运动、能源环保。

2. 教学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的概念、能源的合理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宇宙探索:地球仪、星空图、天文望远镜。

2. 生物多样性:生物模型、进化树挂图。

3. 力的世界: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

4. 能源与环保:太阳能电池板、节能宣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星空、讨论生活中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力的作用、分享节能环保做法,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宇宙知识、生物分类、力的概念、能源利用等。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宇宙探索:板书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恒星与行星的特点。

2. 生物多样性:板书生物分类、进化原理。

3. 力的世界:板书力的概念、力的作用与运动。

4. 能源与环保:板书能源利用、环保意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列举三种生物分类方法,并说明其特点。

(3)解释力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四单元教案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四单元教案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学目标1.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也会运用一些技术。

2.进行取出核桃仁的活动,引导学生尝试不使用工具和使用工具取核桃仁,体会工具的作用。

3.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工具,了解这些工具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4.结合整个探究的过程,说一说对工具和技术的看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常用工具,体会这些工具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使用范围等等。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生活中常用工具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结合整个探究过程体会工具和技术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核桃、木棍、轮子、砖块、铁锤、核桃夹、手机、温度计、螺丝刀等一些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1.出示课本39页飞机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飞机有哪些作用?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2.在生活中除了飞机,还有各种各样的工具,我们经常会用到这些工具,并且在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用到很多技术。

3.工具和技术又有什么联系?人们又是如何发明和改进工具与技术的?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探究工具与技术。

二、聚焦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比如写作业我们要使用到笔、修正带、本子、尺子、课本等等一些工具。

游泳的时候我们会使用到泳衣、泳帽、护目镜以及耳塞等一些工具。

2.出示课本40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图片中有哪些工具?3.教师引导,我们不仅会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还会运用一些技术。

这些工具和技术是用来做什么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4.板书课题: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三、探索活动一:取出核桃仁活动方法1:不用任何工具1.教师出示一些核桃,提出要求:这些是一些核桃,核桃的壳比较坚硬,大家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尝试用各种方法取出核桃仁吗?2.学生分小组活动尝试,不用任何工具取出核桃仁,并且记录下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册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宇宙与地球第1课:太阳、地球和月球第2课:星座与神话第3课:地球的结构第4课:地球的演变2.第二单元:生命的奥秘第5课:生物的分类第6课:生物与环境第7课:生物的适应第8课:生物的进化3.第三单元:物质的秘密第9课:物质的形态第10课:物质的性质第11课:物质的转化第12课:物质的用途4.第四单元:能量与能源第13课:能量的形式与转化第14课:能源的分类第15课: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第16课:能源的节约与保护5.第五单元:技术与创新第17课: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第18课: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第19课:现代科技与生活第20课:科技伦理与责任三、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宇宙与地球第1课:太阳、地球和月球教学目标: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知识,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关系,讨论它们的特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太阳光对地球的影响。

讲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月相。

布置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关于太阳、地球和月球关系的科普视频。

第2课:星座与神话教学目标:认识常见的星座,了解星座背后的神话故事。

教学步骤:讲解星座的起源和分类。

引导学生观察星座,学习星座的识别方法。

讲述星座背后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布置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一个星座的神话故事,并进行分享。

第3课: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教学步骤: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展示地球结构模型。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

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

布置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科普展板。

六上科学第四单元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六上科学第四单元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六上科学第四单元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六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1课《变化的奥秘》。

教材内容包括:物质的变化概念、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实验观察物质变化过程、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变化概念,能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掌握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概念、实验观察物质变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等)、变化现象图片、PPT。

2.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单、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它们有什么特点?”2. 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变化概念,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物质变化过程,如蜡烛燃烧、铁生锈等。

4. 例题讲解:讲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变化概念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3. 实验观察物质变化过程4. 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观察生活中的一种物质变化现象,描述其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化学变化: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等,有新物质。

(2)观察现象及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加强练习和指导。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四章:《生物的进化》;2.五章:《地球的运动》;3.六章:《物质的性质》;4.七章:《能量与机械》。

具体详细内容包括:1.生物的进化:生命的起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生物的适应性;2.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与火山;3.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状态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4.能量与机械:简单机械、功与能量、能源的利用。

二、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进化、地球运动、物质性质和能量机械的基本概念;2.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3.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理论、地球的运动与内部结构、物质的化学性质、能量转化与守恒;2.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思维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2.学具:实验包、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2.新知讲解:详细讲解章节内容,结合实物模型、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充分理解;3.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4.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5.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7.拓展延伸:布置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章节;2.关键词汇;3.重要概念;4.典型例题;5.实验步骤。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生物的进化:解释自然选择理论,举例说明生物的适应性;(2)地球的运动:描述地球自转与公转,分析地震与火山的原因;(3)物质的性质:区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举例说明常见物质的性质;(4)能量与机械: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计算简单机械的功。

2.答案:依据教材内容,给出准确、详细的答案。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1.2 力与运动1.3 简单电路2. 第二章生物的奥秘2.1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2.2 动物的生存与适应2.3 人体的重要器官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3.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3.2 地球的构造与现象3.3 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简单电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观察、实验、探究方法的培养,科学知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有哪些?举例说明。

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

简述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2. 答案: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斜面等。

例如,开瓶器、剪刀、自行车等都是利用简单机械原理。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人体的主要器官有心脏、肝脏、肺、胃等。

心脏负责输送血液,肝脏具有解毒、储存营养物质等功能,肺负责呼吸作用,胃负责消化食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科学领域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年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

2024年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

2024年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植物的生长过程、开花结果、繁殖方式。

2. 第2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的形式、能量转换、能量守恒定律。

3. 第3章《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太阳系、恒星与行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能量转化和地球宇宙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地球与宇宙的认识。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能量的转化,地球的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模型、能量转化实验器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

2. 学具:显微镜、植物种子、土壤、记录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校园里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例题讲解:(1)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2)能量的转化: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恒星与行星的特点。

3.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植物种植、能量转换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2. 能量的转化:太阳能→化学能→电能3. 地球与宇宙:地球自转、公转,恒星与行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植物生长过程图。

(2)简述能量守恒定律。

(3)介绍地球的结构及太阳系。

2. 答案:(1)图示: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2)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地球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太阳系:太阳、八颗行星、小行星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与科学第一节:身边的科学第二节:科学在我们身边2. 第二章:生物的奥秘第一节:形形色色的生物第二节:生物的基本特征3. 第三章:人体的秘密第一节:人体的外衣——皮肤第二节:人体的支架——骨骼与肌肉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认识到科学在我们身边的作用。

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知道皮肤、骨骼与肌肉的作用,关注人体健康。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增强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多样性。

人体皮肤、骨骼与肌肉的作用。

2. 教学重点:科学在我们身边的作用。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录音机、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引言(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5分钟):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与科学:身边的科学科学在我们身边2. 生物的奥秘:形形色色的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3. 人体的秘密:人体的外衣——皮肤人体的支架——骨骼与肌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课后习题1、2、3。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题目。

2. 答案:课后习题答案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如生物观察、环保志愿者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第1课《电和磁》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电和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课本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

通过简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为问题,提出了这节课要重新做科学家做过的实验。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按照当时奥斯特所做的实验让学生亲历去操作实验。

分四层:1、复习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

2、在简单电路中,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通上电看指南针的磁针有什么变化。

3、在电路短路中指南针的磁针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4、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让学生分析总结出电流能产生磁性。

第三部分是指导学生制作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两个层次。

1、做一个线圈靠近指南针,通上电看磁针有什么变化。

2、用线圈和指南针做一个检测器来检验废电池。

本课例利用5E学习环教学模式具备的参与-探索-解释-精致化或迁移-评价(Evaluation)的特征,通过适当的设计,可以期望能够提升学生实证意识和科学解释能力。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本次教学上课的是五年级学生,但估计不会有太大影响)已在三年级时学习了磁铁的性质,懂得磁铁的性质(磁性)是可以吸引铁,磁铁之间会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吸引。

在四年级时学习过简单电路,电流会通过小灯泡和导线,小灯泡会发光。

本节课的目标是将学生已有的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进行综合,让学生研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显然需巩固已有的知识,方可发生知识的综合学习。

由于学生时隔多年未学习电路和磁铁磁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激活,让学生顺理成章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

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重点】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全)打印版一、第一章教案:物质与材料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特性和变化。

2. 教学内容a. 物质的定义和分类b.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c. 物质的观察和实验3. 教学步骤a. 引入物质的定义和分类b. 讲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c. 进行物质观察和实验4. 教学资源实验材料和仪器,如显微镜、试管等。

二、第二章教案:地球与宇宙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位置和结构,掌握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变化。

2. 教学内容a. 地球的位置和结构b. 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c. 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变化3. 教学步骤a. 引入地球的位置和结构b. 讲解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c. 观察和实验地球的运动和气候变化4. 教学资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气候图表等。

三、第三章教案:生物与环境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的适应和生态系统的运作。

2. 教学内容a. 生物的特征和分类b.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c. 生物的适应和生态系统的运作3. 教学步骤a. 引入生物的特征和分类b. 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c. 观察和实验生物的适应和生态系统的运作4. 教学资源生物标本、生态瓶、观察工具等。

四、第四章教案:人体与健康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人体的生理和健康问题。

2. 教学内容a.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b. 健康的生活方式c. 人体的生理和健康问题3. 教学步骤a. 引入人体的结构和功能b. 讲解健康的生活方式c. 观察和实验人体的生理和健康问题4. 教学资源人体模型、健康宣传资料、实验器材等。

五、第五章教案:科学与技术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掌握科学方法和技术应用。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4《改变运输的车轮》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4《改变运输的车轮》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4《改变运输的车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改变运输的车轮》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形状的车轮对运输效率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和车轮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车轮的形状如何影响运输效率,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形状的车轮对运输效率的影响,学会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来验证这一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不同形状的车轮对运输效率的影响。

2.难点:学会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来验证车轮形状与运输效率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车轮形状对运输效率的影响。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车轮模型、实验器材(如尺子、计时器等)。

2.课件: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种形状的车轮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车轮的形状与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

提问:“你们认为车轮的形状会影响运输效率吗?为什么?”2.呈现(5分钟)介绍车轮的形状对运输效率的影响,呈现相关的研究结果和实例。

让学生初步了解车轮形状与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和记录不同形状车轮的运输效率。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车轮形状对运输效率的影响。

4.巩固(5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车轮形状如何影响运输效率。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4 改变运输的车轮》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4 改变运输的车轮》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4 改变运输的车轮》教学设计任务目标工具是否完成任务所用时间用力情况水溢出量搬运重物注意:水溢出量用(较多/较少)表示。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两个活动4个任务,让学生在实地测试中感受车轮带给我们的便利。

环节三:拓展(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4:(生活中的杠杆)1.说一说。

观察书本上的三种车轮,它们存在着哪些区别?2.想一想,说一说。

生活中轮轴的应有也有很多,同学们有哪些例子?教师活动41.观察书本上的三种车轮,它们存在着哪些区别?2.教师定义轮轴:车轮是一种轮轴,轮轴由轮和轴组成,生活中轮轴的应有也有很多,如:水龙头、扳手、门等。

3. 提问:生活中轮轴的应有也有很多,同学们有哪些例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发现车轮的变化,并能够知道这些变化都是科技不断进步所引发的。

环节四:课末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51.选一选(1)在比较推车和平板运输重物的效果时,为了使实验更加公平,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推车走直线,平板走曲线B.推车运输的重物比平板上的重C.两位推车的同学一位强壮,一位瘦弱D.两种工具同时从起点出发(2)以下机械中,属于轮轴的是()。

A.天平B.剪刀C.扳手D.螺丝刀(3)下列做法不能让运输过程更加省力的做法是()。

A.用带轮子的推车运输B.运输轻一点的物体C.用平板进行运输D.在光滑的场地上推车2.能力提升(1)轮轴是由轮和轴组成的可以共同转动的机械。

标出下列工具的“轮”和“轴”教师活动5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2.全批全改。

第三单元《3-4 改变运输的车轮》导学案标成任务时间量搬运重物注意:水溢出量用(较多/较少)表示。

三、拓展学生活动4:(生活中的杠杆)1.说一说。

观察书本上的三种车轮,它们存在着哪些区别?2.想一想,说一说。

生活中轮轴的应有也有很多,同学们有哪些例子?四、随堂练习1.选一选(1)在比较推车和平板运输重物的效果时,为了使实验更加公平,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最新整理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教案设计.docx

最新整理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教案设计.docx

最新整理体育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教案设计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教案设计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1、校园生物大搜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过程与方法: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为整个班级准备: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1、师:如何去调查呢?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

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

F要爱护动植物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

(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上)(第三、四单元)导学案编写:范宁审核:胥琼[学案]二、课中探究活动一、点亮小灯泡1.磁铁的基本性质有哪些?指南针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2.在P48第一幅图中,用箭头标示出电流动的方向。

活动二、通电直导线和指南针讨论和交流:1.使指南针偏转的原因是什么?2.为了让现象更明显,我们可以想出哪些办法?说说你的猜想。

3.为什么我们把小磁针的状态要说成“偏转”“复位”,而不说成“转动”“停止”呢?活动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探究怎么放置线圈,指南针的偏转角度最大。

活动四、检测干电池中是否还有电什么是电流检测器呢?它为什么能检测出干电池中是否还有电?三、课堂练习:1. 1820年丹麦科学家()在偶然实验中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2.通电直导线能让小磁针偏转,说明了电流可以产生()。

3.电路断路时,电流会很强。

()4.多用电池让电流变强,不如让电路短路效果更好。

()5.用完了的废电池如果能让小磁针偏转,说明它确实没有电了。

()6.实验中让直导线或线圈与磁针指的方向一致,是为了让磁针偏转角度更大。

()3.2《电磁铁》[学案]活动一、制作铁钉电磁铁1.将导线“沿一个方向”绕在铁钉上,可以是哪按或方向绕制。

2.为什么要缠绕50-100圈呢?绕5圈可以吗?5000圈呢?3.电磁铁产生磁性,在磁性消失活动二、测试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1.用指南针检验电磁铁南北极的依据。

2.实验中画出装置图,特别注意电池的方向和线圈的方向。

3.和其他小组比较一下,钉尖或钉帽的磁极与其他小组相同吗?4.认真观察装置图,发现有什么不同。

5.按照其他小组的装置图再做一次实验,结果怎样?6.讨论与交流: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怎么去改变它的南北极呢?三、课堂练习1.由()和()构成的装置叫做电磁铁。

2.电磁铁()电流产生磁性,()电流磁性消失。

3.实验中,我们用()来检测电磁铁的南北极。

4.我们可以按顺时针或逆时针将导线绕在大铁钉上制成铁钉电磁铁。

()5.电磁铁任何时候都有磁性,南北极不可以改变。

()6.线圈或电池的方向会影响电磁铁的南北极。

()7.同时改变线圈绕向和电池方向,电池铁的磁极会发生改变。

()8.用一块磁铁的南极去接近电磁铁的一端,如果相互吸引了,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北极。

()3.3《电磁铁的磁力》[学案]一、课前准备1.了解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2.电磁铁由()、()构成,使用它是还会用到()。

3.电磁铁的磁极可以改变,它的磁力可以改变吗?如果它磁力可以改变,那么影响的因素可能会有()()()三个方面。

二、课中探究活动1.观察强磁力的电磁铁。

在电磁铁的构成因素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它的磁力呢?(铁芯、线圈、电流)活动2.作出我们的假设1.我觉得铁芯的、、等都方面可能会影响到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2.我认为线圈的、电池方面可能会影响到电磁铁磁力的大小,而线圈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不会影响磁力大小,理由是。

3.影响电磁铁磁力的最大因素可能是和。

活动3.设计实验,检验假设1.我们将检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的关系。

2.为了实验公平,我们会采用实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3.实验中,唯一要改变的条件是,不能改变的条件有。

4.为了让实验数据更准确,每一个实验都要做次,以它们的平均数代表磁力的大小。

5.不能长时间接通电磁力,是怕影响实验的。

三、课堂练习1.我们可改变我电磁铁磁极和磁力。

()2.影响电磁铁磁力最大的因素是铁芯。

()3.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关系的实验不是对比实验。

()4.为了实验的准确性,我们不要长时间接通电磁铁,以吸引大头针最多的数据作为实验结果。

()5.下列不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是()A 线圈方向B 线圈圈数C 电池数量6.下列会影响电磁铁磁极的是()A 线圈方向B 线圈圈数C 电池数量7.电磁起重机磁力巨大的原因不正确的是()A 线圈多 B电流强 C 铁芯大3.4《电磁铁的磁力二》[学案]一、课前准备1.影响电磁铁磁力最大的两个因素,除了线圈的圈数外,还有。

2.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还可能有铁芯的、、等。

二、课中探究1.我准备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的关系。

2.这个实验中,唯一可以改变的条件是,其他条件都不能改变,因此这种实验方法属于实验。

3.我准备这样来改变:(1)(2)(3)。

4.我发现:。

5.在设计一个强磁力的电磁铁实验中,我准备从、两方面来增强电磁铁的磁力。

三、课堂练习1.我们用对比实验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的关系。

()2.为了保护电磁铁不被损坏,电磁铁不能长时间接通电流。

()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4.下列方法可以加大电磁铁磁力的是()A 改变电池接法B 增加电池数量C 改变绕圈绕向5.在研究电磁铁磁力与电池数量关系的实验中,检验的因素是()A 线圈数量B电池方向 C 电池多少6.电磁铁的磁力受()影响不大A 线圈圈数B 铁芯粗细C 电池数量3.5《神奇的小电动机》[学案]二、课中探究活动一:小电动机的构造1.小电动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2.转子上有铁芯和线圈,因此转子就相当于一个。

它会和外壳上的两块磁铁相互作用。

3.起到接通并转换电流方向的是转子上的。

在小电动机转动过程中,转子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不。

4.可以用、的方法证明转子就是一个电磁铁。

活动二、探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1.只给转子通上电,它会转动吗?2.安装和测试转子(1)“V”字形的电线代表电动机中的。

(2)把转子安放在支架上,通上电流后,转子能转动起来吗?(3)还要怎么做转子才能转动起来?3.转子转动的状态怎样改变?(1)转子转动快慢。

磁铁离转子近,转动;磁铁离转子远,转动。

用两块磁铁的两极同时去靠近转子,它会转动。

电流强,转子转动,电流弱,转子转动。

(2)转子转动方向。

分别用磁铁的南、北极去靠近转子,它转动的方向会;改变电流的,转子转动的方向也会改变。

4.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用电产生,利用的相互作用转动。

三、课堂练习1.电磁铁的南北极只与电流方向有关。

()2.瑞典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性。

()3.电能可以由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

()4.电动机的转子相当于小型的电磁铁。

()5.电动机的转子只有一组铁芯和线圈。

()6.只要给转子通上电,转子就可以转动了。

()7.转子转动的速度是可以改变的,但转动方向不能改变。

()8.电动机是靠()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方向的A、.电刷B、线圈C、换向器9.电动机是把电流转化成了()A、动力B、磁3.6《电能和能量》[学案]二、课中探究活动一、电能和其他能量所有电器有了电就可以工作,我们把电具有的能量叫做。

能量形式多种多样,有、、、等。

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

能量还可以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这种能量叫做。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和,也不会有生命了。

活动二、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1.了解一些常见电器的作用,思考它是把电能转化成了什么能量形式。

2.同小组交流,答案确定后填入书中相应表格中。

3.尽管各种电器的作用不同,但它们工作时都需要供电,所以它们实际上是电能的,是把电能转化成了。

活动三、能量之间能够相互转化1.搓手、弯折铁丝都会有发热现象,说明是把人体的动能转化成了能;烤火取暖是把燃料的能转化成了光能和能;燃放鞭炮是把鞭炮所具有的化学能转化成了。

2.P62下图的能量转化过程是太阳具有的能植物果实储存的能人体储存的能自行车的能发电机的能电炉的能水蒸汽的能壶盖的能。

3.各种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的。

三、课堂练习1.再次核对P61表格内容。

思考哪些电器是把电能转化成光能、声能、热能、动能、磁能等能量形式的。

2.风、流水、电、汽油都具有能量,其中风和流水具有能,电具有能,汽油具有能。

3.能量储存在食物和燃料中,叫能。

4.声音和光不能使物体运动,它们不具有能量。

()5.有些物体工作是不需要能量的。

()6.木材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转化成()A、动能B、电能C、热能7.激光可以像电钻一样打孔或切割材料,说明激光()A、具有能量B、很锋利C、很硬3.7《电能从哪里来》[学案]二、课中探究活动一、各种各样的电池我们生活中大量使用电器,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有的电器需要很强的电,它们是使用的发电厂供的电;而有的电器(如手机、贺卡、手电等)它们携带很方便,它们的电来源于各种各样的电池。

生活中有哪些类型的电池呢?它们的是把什么能量转化成电能的呢?普通电池是把能转化成电能的;光电池把能转化成电能;蓄电池工作时把能转化成电能。

活动二、我们来发电1.摇动手摇发电机可以点亮小灯泡,它的电能是从能转化而来的。

2.手摇发电机的构造很像一个。

让电动机转动起来可以发出电来吗?3.实验。

如果小灯泡不亮,可能是什么原因?如果小灯泡不能发光,电路中就一定没有电流吗?可以怎样检测?4.如果把电动机用来发电,我们就该叫它了。

5.讨论: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让一台很大的发电机快速转动起来?活动三、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1.手摇发电机发电的过程是把能转化成电能。

2.同组交流:发电站是用哪些方式带动发电机转动发出电来的。

3.填写P64表格。

4.长江三峡电站是用流水具有的能进行发电的。

5.发电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水电站外,还有火力发电站、风力发电站、核电站、太阳能电站、地热发电站等。

三、课堂练习1.普通电池把转化成了电能;光电池是把转化成了电能。

2.蓄电池充电时,把转化成了;放电时,把转化成了。

3.实验中,我们转动小电动机,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小电动机没有发出电来。

()4.检测小电动机能否发电时,磁针要远离小电动机,因为小电动机里有磁铁。

()5.下列电池中没有利用化学能的是()A、普通电池B、光电池C、蓄电池6.洗衣机、电视机、电饭煲等电器所使用的电是由()供给的。

A、电池B、电线C、发电站7.核电站产生的电是由()转化而来的。

A、机械能B、热能C、核能3.8《能量与太阳》[学案]活动一、煤带给我们的信息“常常能看到煤块上看到植物枝、叶的痕迹”,可能推测煤是由变化成的。

“植物枝叶的痕迹”、“完整的树干形状的煤”这些是植物的化石,需要的时间非常漫长,可以推测煤的形成时间非常久,现在的煤是的植物变化成的。

煤夹在沉积的泥沙中,可以推测是植物死后被泥沙掩埋造成的。

“一层一层的”说明煤的形成经历多次植物被泥沙掩埋才形成的。

被埋得越来越深厚,与隔绝,会受到、的作用。

这是植物变成煤最重要的原因。

活动二、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1.煤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树木,与流水带来的泥沙的沉积作用有关,隔绝空气、高温高压是形成的最重要条件。

2.请根据第1条的提示,按“森林,掩埋,成煤”的过程说一说煤的形成过程。

3.煤是古代变化成的,石油、天然气是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4.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来源于,它们的能量就是储存了亿万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