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文化发展与皇室的关系
唐太宗的开元寺佛教与皇家信仰的结合
唐太宗的开元寺佛教与皇家信仰的结合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改革。
其中,他对佛教与皇家信仰的结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佛教在唐太宗时期的影响、开元寺的建设以及皇家信仰与佛教的结合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历史背景唐太宗在位期间,正处于唐朝的鼎盛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这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佛教在中国也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
因此,唐太宗积极支持佛教的发展,并将其融入到皇家信仰之中。
二、佛教在唐太宗时期的影响唐太宗对佛教的重视可见于他的政策措施。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保护佛教寺院和僧人的权益,鼓励民众参与佛教活动。
此外,他还亲自发起了多次佛教盛会,大规模修建寺庙,以示对佛教的支持和尊重。
这些举措使佛教在唐代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开元寺的建设在佛教与皇家信仰的结合中,开元寺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开元寺位于唐都长安,始建于唐太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
这座寺庙占地广阔,规模宏大,以金碧辉煌的殿堂和雄伟壮丽的塔楼而闻名。
宫廷官员和皇族成员都会亲自前往开元寺祈福、献香,以示对佛教的尊崇和皇权的认可。
四、皇家信仰与佛教的结合唐太宗将佛教融入到皇家信仰体系中,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模式。
他封佛为“太上皇”,亲自前往寺庙行佛事,屡次供养佛像,并修建庙宇以供皇族参拜。
这种将佛教视为国家信仰的行为,既是对佛教的褒奖,也是为了加强自身皇权的合法性。
佛教成为皇家威望的象征,与其他宗教教派、道教等得到了较大区别对待。
总结唐太宗的开元寺佛教与皇家信仰的结合,既是对佛教的褒奖与支持,也是为了增强皇权的合法性和威望。
通过对佛教的推崇与尊崇,他巧妙地将佛教融入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体系中,给予佛教以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开元寺的建设更是佛教与皇室的结合的生动写照。
唐太宗的举措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唐朝的佛教盛行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唐朝的佛教盛行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多样性达到巅峰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佛教成为了中国社会最为盛行的宗教之一,其影响力广泛渗透各个阶层。
本文将就唐朝的佛教盛行以及唐朝时期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进行探讨。
一、唐朝佛教的兴盛在唐朝初期,佛教并未得到足够的认可和推崇。
然而,随着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以及后来的唐高宗,佛教逐渐开始发展壮大。
唐高宗时期,佛教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宗教,受到皇室的大力支持。
此举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普及和发展。
佛教的兴盛与唐朝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繁荣密不可分。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心灵上的追求也开始接受更广泛的关注。
佛教教义强调解脱人民的痛苦,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一理念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共鸣,并吸引了众多的信徒。
二、佛教的影响力与传播佛教的盛行不仅仅体现在唐朝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的信仰上,还表现在佛教艺术的繁荣和佛教文化的传播上。
佛教艺术在唐朝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壁画和石窟的出现使得佛教的教义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著名的石窟艺术如敦煌和龙门石窟等,将佛教的故事和教义用艺术表现形式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佛像的制作与塑造技术也逐渐完善,丰富了佛教的艺术价值。
此外,佛教的传播也离不开佛经的翻译和传抄。
唐代佛教文人们潜心翻译佛教经典,使得佛教经典汇聚于中国。
这不仅促进了佛教教义的传播,也使得中国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影响。
三、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虽然唐朝的佛教盛行,但唐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仍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除了佛教之外,儒学也是唐朝重要的信仰体系之一。
儒家思想贯穿于唐代的社会教育体系和官僚制度中。
唐代儒家学者倡导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此外,道教在唐朝也有着广泛的信众和影响力。
道教倡导炼丹修真,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吸纳了许多民间信仰的元素,形成独特的中国道教体系。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源于印度。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跨越了印度,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1. 印度与中国的交流: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到西域进行外交和商贸活动,西域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重要通道。
这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机会。
2. 社会变革的需求:汉朝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融合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题。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的社会需要相契合,因此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与文字: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献,推动了汉语写作和翻译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字和词汇。
2. 艺术与建筑:佛教艺术在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的美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思想与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使得中国人更关注人生意义、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1. 传入与创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受到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不同,遇到了一些阻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获得了认可,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
2. 繁盛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繁盛期出现在隋唐时期,当时佛教得到皇室和高层士人的支持,并发展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学派和寺庙。
3. 壮大与衰退:佛教在中国的壮大期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佛教变迁论述
唐代佛教变迁论述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远超其它宗教,唐代佛教的崛起和变迁和历史和政治背景息息相关。
唐代的前期,佛教得到了皇室的大力支持。
唐太宗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下诏赞扬佛教之道,并且将其视为加强皇权的工具。
唐肃宗时期,佛教达到了全盛时期,众多的佛教比喻被借用于社会生活,佛教大量出版了佛经和手抄本。
唐精神文化的漫长和繁荣发展,也给佛教的大繁荣、传播和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唐代佛教的繁荣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唐时,佛教繁荣到一定程度,佛教寺庙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大,佛教徒不断增多,但同时也伴随着佛教内部的一些乱象。
佛教寺庙数量剧增使得佛教界出现了严重的地位难以确定、纪律不严、道统混乱、僧尼乱行等问题。
当时的佛教讲课不是以佛经解说为主,反而以劝勉世人向善、构建社会道德为主,略去了对佛经层层解析的过程,使得佛教失去了深沉内涵。
在这些问题的背景下,一些“佛教改革”也随之出现。
唐玄宗时期,佛教逐渐被皇帝推广至极致,尤其是在“开元期间”(公元713年~公元756年),佛教在皇帝的直接推动下风靡整个皇族、王公贵族、文人墨客。
但随着政治的变故,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显然已经力不从心,直接导致了社会的瘫痪。
到了唐末,佛教传入中原已逾700年,其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唐末五代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经历了历史上史家、灵璧、仙人寺、牛头寺等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五小教派”的形成和兴盛,强调在禅修中探求生死脱度的法门和信仰。
五代时期的佛教兴盛,不仅是佛经、佛像、佛塔的大量兴建,也是关于佛教教派、仪轨的固化和明确的时期,它是唐朝佛教发展状况的一种继续,其最大的特色是以禅宗为主流,这种禅宗思潮一直影响到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唐代佛教的繁荣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宗教内容、形式,还有它的社会地位、角色和价值观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唐代的佛教繁盛与文化交流
唐代的佛教繁盛与文化交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繁盛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皇帝和贵族的广泛支持与宗教扶持,并在国家事务、文化艺术、社会道德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唐代也是佛教与其他文化交流最为频繁、广泛的时期之一,拓展了佛教心灵的边界,促进了佛教的繁荣与发展。
一、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主要得益于转变积极的政策和皇帝的支持。
在唐太宗时期,佛教获得了政府的官方身份,成为国教,并受到皇家的供奉与尊重。
唐太宗率先倡导建立佛教寺院,并且将佛教教义与皇家威望相结合,形成了皇家寺庙的模式。
由此,佛教在整个唐朝社会上形成了广泛而深厚的影响力。
其次,佛教在唐代还因为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广泛认可和支持而得以繁荣发展。
许多文人墨客皈依佛门,他们笔耕石林之余,涉猎佛经,并以佛法的智慧来熏陶他们的文学创作。
这些文人通过他们的作品宣扬佛教的思想,将佛教的智慧融入到文学的艺术表达中。
佛教在唐代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佛教的寺庙成为了村落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所传播的道德思想得到了普罗大众的认同和尊崇。
佛教的兴盛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繁盛的佛教文化为唐代的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唐代佛教的文化交流在唐代,佛教也与其他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形成了多元、开放的文化景观。
首先,唐代的佛教文化受到了印度佛教和中亚佛教的影响。
唐朝时期,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献从印度和中亚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这些文献丰富了中国佛教的学术体系和思想内容,推动了佛教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其次,唐代的佛教文化也得到了东亚各国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输出,同时也是东亚文化的输入。
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传入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并在这些国家中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例如,许多日本的佛教寺庙和文化遗产都受到了中国佛教的影响,体现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此外,唐代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唐朝的宗教与信仰多元化
唐朝的宗教与信仰多元化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多元的时期,宗教与信仰在这个时代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和儒教三个方面来探讨唐朝的宗教与信仰多元化。
一、佛教佛教在唐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国家主流信仰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期间,积极推崇佛教,为佛教寺庙建筑提供支持和保护。
佛教的传播不仅限于中原地区,还向西域和东南亚地区扩散,形成了跨国的佛教交流。
在唐朝时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名刹如长安的大雁塔、洛阳的白马寺等相继建成。
此外,佛教对于社会秩序的影响也逐渐显现,促进了社会的融洽与稳定。
二、道教在唐朝,道教也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
唐高宗时期,道教与佛教并重,皇家对于道教的支持和推广使得道教得以迅速发展。
当时的道士们被赋予重要的官职,道教寺庙也得到了皇家对待。
道教与佛教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唐代道教的一派正一道就集佛教和道教于一身,推崇“诸佛诸神皆如一体”的理念,意味着佛教和道教之间的共通之处。
三、儒教儒教在唐朝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
虽然佛教与道教在唐代的兴起使得儒教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儒教作为中国传统的国学,依然为社会所倡导。
唐代儒者如孔颖达、韩愈等致力于维护传统文化,并通过倡导“复古求新”来推动儒教的复兴与发展。
他们强调尊儒宗,提倡儒学思想,尤其注重礼乐制度的传承和提倡。
总结起来,唐朝的宗教与信仰多元化体现在佛教、道教和儒教三个方面。
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使得其成为主流信仰之一,并在社会稳定中扮演重要角色;道教得到了皇室的厚爱,寺庙与道士都受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儒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虽然受到其他宗教的冲击,但仍然坚守传统信仰的核心。
总之,唐朝的宗教与信仰多元化,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宗教文化与思想的丰富交流与融合。
这种多元化的宗教应对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开放与包容,也成为了唐代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对于今天的社会,我们可以从唐朝的宗教与信仰多元化中汲取启示,尊重每个人的信仰和宗教,推动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与和谐。
佛教与唐代世俗社会关系初探
佛教与唐代世俗社会关系初探【摘要】唐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发晨的黄金时期,也是佛教发展的关键时期。
此时期,佛教分为众多宗派,完成了佛教的本土化转变,并对社会各阶层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且随着印度佛教的衰落,中国此后渐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关键词】唐朝;佛教;宗派;本土化;世俗社会1佛教初传中国关于佛教初传中国,众说纷纭。
有秦始皇四年室利防等十八人来化说,有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讨匈奴时得金人,安置于甘泉宫之说,还有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图经之说。
然在诸说之中,以“汉明感梦、永平传法”之说最为著名。
梁代慧皎《高僧传》记载:“汉明帝梦一金人于殿廷,以占所梦,傅毅以佛对。
帝遣郎中蔡情、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
情等于彼遇见摩腾、竺法兰二梵僧,乃邀还汉地,译《四十二章经》,二僧住处,今洛阳门白马寺也。
”因此,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并被后世佛教弟子尊为“祖源、释源”,而《四十二章经》也就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虽然此说不能证明佛教传人的最早时间是否是汉明帝永平十年,但根据史料记载,这件事情是真实的。
因此,现在学界也大都倾向于佛教是在两汉之际传至我国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传入我国是指传入中原汉族地区。
实际上印度佛教至少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就向北经大夏、大月氏等国,再东愈葱岭而传到我国西北部的龟兹、于阗等地区,并由这些地区进一步向中原内地传播。
2隋以前的佛教笔者以为。
在隋唐以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模式还主要停留在译经层面上,还未形成中国自己的特色。
从东汉末年至隋朝的几百年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译经传教而著名的佛学大师。
如东汉末年,安息国僧人安世高于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经西域来到洛阳翻译佛经,二十余年间共翻译出《安般受意经》等小乘佛教经典95部115卷。
月支国僧人支娄迦谶也来到洛阳,于东汉灵帝光和中平年间译出《般若道行品经》、《首楞严经》、《般舟三昧经》等14部27卷。
隋唐时期的宗教与信仰
隋唐时期的宗教与信仰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宗教与信仰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儒教,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的盛行和影响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了极盛的阶段,成为了当时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
在隋朝,皇帝杨坚更是宣示佛教为国教,并大力推广佛教的教义和文化。
在此后的唐朝,佛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大量的寺庙和佛塔修建于此时,佛教经典的翻译也达到了巅峰。
佛教的盛行使得社会风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隋炀帝的信仰和推广,使得当时的官员和士人们纷纷皈依佛教,寺庙成为了他们求取心灵慰藉的场所。
同时,佛教的弘扬也对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艺术和佛教文学的兴盛,成为了当时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崇拜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家庭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紧密联系。
二、道教的多元流派与思想在隋唐时期,道教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随着佛教的盛行,儒家思想的传统地位受到了威胁,道教的兴起成为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一种力量。
与佛教不同,道教普遍注重个体修行和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
因此,道教在寺庙和道观中兴起,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的场所。
隋唐时期的道教有着多元流派的特点,不同的道教流派在思想上和修行方式上存在差异。
道教的文化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和医药方面。
道教的哲学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道教在医学方面的研究也为唐代的医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变革尽管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兴盛,儒家思想仍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隋朝儒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唐朝更是推崇儒学,并将其确立为国教。
隋文帝和唐太宗相继进行了多次的礼仪制度改革,旨在恢复和弘扬传统儒家思想,加强统治者的统治力量。
隋唐时期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变革主要表现在经学、教育和政治上。
经学成为了士人的重要修养内容,他们通过研读经典,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隋文帝与佛教
摘 要 :隋朝统一全 国之后 ,佛教得到 了快速发展 隋文帝在位期 间广修佛 寺、佛塔,度化僧 尼, 供奉舍利子, 完善僧官制度,甚至与独孤皇后双双受戒,佛教得以再次复兴。 其崇佛的影响十 分深远 ,使佛教 在东亚地 区广泛传播与发 展。究其原 因:一是隋文帝利用佛教维护统治 ,二是佛教 为 了获得发展 ,寻求与政权 的结合。 关键 词:隋文帝;佛教;崇佛 中图分类号 :k 2 4 1 文献标识码 :h 文章编号 :1 0 0 9 — 8 1 3 5( 2 0 1 5 )0 6 — 0 1 0 0 " 0 4
百五十八人。……至延 昌中,天下州郡僧尼寺,积 有一万三千4 : -  ̄ i - - ' 十七所,徒侣逾众 。 佛教的迅速发展 ,使佛教规模扩大 ,繁重 的赋
上文 中的弟子是杨 坚的自称 。可见隋文帝把宗 教 灌输与政权力量均看成是巩 固统治的相辅相成 的
两 种手段【 1 1 】 。
此外 ,隋文帝还要求佛教必须要服从于皇权 , 他 曾下诏 :朕位在人王,绍隆三宝,永言至理 ,弘阐 大乘【 2 1 。 这表 明杨 坚认为 自己复兴佛 教是 以人王 的 身 份来进行的,因此佛教必须要服从皇权 。从而明确 地告诉僧 侣及佛教信徒要对他感 恩戴德 ,为隋王朝 的统治尽心竭力 。
濡 目染的家庭熏陶以及成年后 的崇佛妻子 , 使隋文帝成为一位佛教信徒 。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和亲属信仰,
使得 隋文帝对佛教十分推崇 。
( 二 )社 会现 实原 因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6 - 2 8
作者简介 :程凯丽 ( 1 9 9 0 一 ),女 ,河南郑州人,陕西师范大学历 史丈化学院中国古代史硕士生, 主 要研 究隋唐史。
陈寅恪在 《 武 墅与佛教 》一文 中评价道:“ 周武 帝废灭佛教 。隋文帝代周 自立 ,其开 国首政 即为恢复佛 教 。此固别有政治上之作用,而其 家世及 本身幼 时之信 仰,要 为一重要 原因,则无疑也 ”[ 3 】 。 由此可见,
隋唐时期的宗教信仰和变化
隋唐时期的宗教信仰和变化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宗教信仰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佛教、道教和儒教等。
本文就来探究一下隋唐时期的宗教信仰和变化。
一、佛教的盛行在隋唐时期,佛教成为了国家官方宗教,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在隋唐时期开始兴盛,这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于精神追求的需求有关。
隋唐时期,中国社会全面繁荣,经济发达,科技文化繁盛,但社会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矛盾。
人们渴望一种更高层次的信仰支撑,佛教正好能满足这种需求。
佛教在隋唐时期的发展相当迅速,此时在中国的佛教传播中,出现了很多大师,他们像浪潮一样传播着佛教教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中,智顗、玄奘、慧遠、法顯等大师,功不可没。
佛教在隋唐时期的传播近乎成为一场文化革命,全国掀起了学佛、念佛的热潮。
佛教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百姓和皇室成员都开始信奉佛教,成为了主流文化。
二、道教的兴起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此时还不断发展。
在隋唐时期,道教机构不断壮大,教派也越来越多,一些道士开始以信仰为业,形成了道教的专业化。
隋唐时期的道教,相对于传统道教,出现了许多新的成分,如阴阳五行学说、神仙信仰等,也受到了佛教、儒教等其他宗教的影响。
在隋唐时期,道教奠定了撰写道经的基础,最著名的是《道德真经》和《封神榜》。
其中,《道德真经》是道教经典的代表之一,强调修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三、儒教的复兴在隋唐时期,儒教虽然并未成为官方信仰,但却在学问、朝廷政治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太宗改革勉力推行了“以儒尚法”的政策,唐玄宗更是十分重视儒学,亲自下诏召唤名儒。
隋唐时期的儒教复兴是从古代典籍的研究或复述上而起的一种文化现象,最有名的学者是孔颖达和魏徵。
儒家经典《春秋》、《诗经》、《礼记》、《尚书》、《周易》等在此时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与传播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与传播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在隋朝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朝,东汉时期,佛教通过印度与中亚之间的商路传入中国,但此时佛教的传播并未引起社会大规模的反响。
直到隋朝才出现了佛教在中国社会中显著地影响。
隋朝时期,佛教传播的主要形式是经由高僧、皇室和寺院的支持而进入社会。
李世民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晚年感召群臣,建造大量佛教寺庙和佛像。
他亲自题写寺庙的经文,赞扬佛教的教义。
李则天时期,佛教成为了官方宗教,国家设立佛寺,奉佛像,厚赏于僧侣。
隋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仍未成为社会正统文化。
二、唐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全面发展佛教在唐朝时期经历了一个高峰。
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发展,在深化了中国与印度之间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推动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唐朝时期佛教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是由高僧(如鉴真、玄奘、道宣等),在西方大乘佛教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发展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唐朝佛教文化的特色。
他们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推动佛教行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推动了佛教思想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由于唐代的文化氛围开放,诗文盛行,佛教文化也慢慢地向文学领域渗透,从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世俗佛教文化。
在唐朝时期,民间的佛教信仰也得到了提高。
而且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发展,民间佛教文化也逐步在社会中成为一种重要的信仰。
佛教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表明佛教已经深化了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佛教文化对唐朝始终有着广泛的影响唐朝时期佛教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不同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对于政治上的影响,佛教在唐朝的崛起为带来了新的政治文化和思想,这对于唐朝的政治影响是深远的。
对于社会上的影响,佛教在唐朝中基本上成了一种大众信仰,佛教的慈悲、宽容等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唐代佛教兴衰研究
唐代佛教兴衰研究唐代佛教兴衰研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兴盛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佛教发展出许多特色和影响深远的教派,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从唐代佛教兴起的背景、佛教的发展、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禅宗的兴盛和佛教的衰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唐代佛教兴衰的原因和影响。
唐代佛教兴起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自唐高宗时期开始,高宗和太后文成公主推崇佛教,皇家家族成员纷纷拜佛,使佛教在社会中得到重视和宣扬。
其次,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代封建社会的士庶群众对佛教观念接受度高,寺庙大兴,僧侣众多,佛教教育和文化也得到了推广。
唐代佛教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佛教教派的繁荣和佛教文化的推广上。
在佛教教派方面,唐代兴起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教派,如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
这些教派代表了不同的佛教思想和修行方式,丰富了佛教教义和教规。
此外,佛教文化的推广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佛教文化通过经典翻译、艺术创作、寺庙建筑等方式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是唐代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唐代,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密切,佛教机构和僧侣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皇家家族纷纷亲近佛教,佛教寺庙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佛教僧侣也成为政府中的要员。
佛教通过政治机制的支持,才得以在唐代社会中迅速兴起并发展壮大。
禅宗在唐代佛教兴起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此得到了广大士庶群众的喜爱和支持。
禅宗寺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禅宗僧侣也逐渐成为对社会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禅宗在唐代的兴盛,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内心修行和探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佛教教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然而,唐代佛教在兴盛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变革。
首先,佛教被泛儒家思想所质疑,儒家士人和学者对佛教持有批评态度。
其次,宗教与政治的纠葛导致佛教受到严格的监管和控制,使佛教机构和僧侣的权益受到严重挤压。
此外,时代转变和新兴思潮的兴起也给了佛教很大的冲击。
唐朝的宗教信仰多元宗教共存的时代
唐朝的宗教信仰多元宗教共存的时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也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宗教共存的时代。
在唐代,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宗教信仰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为唐朝的文化繁荣与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佛教的兴盛及其影响佛教在唐朝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信仰之一。
唐朝皇室对佛教信仰的推崇,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许多皇帝亲自供养寺庙、修建佛塔,如李唐皇帝还曾亲自出家,号称万佛之王,并将佛教庙宇和僧侣与官府结合起来,形成了“佛寺僧尼庙”的局面。
佛教的兴盛为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佛教提倡慈悲、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社会道德观念的一种重要来源。
此外,通过佛教的传播,各地的寺庙成为了艺术与文化的中心,佛教的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发展。
同时,佛教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了许多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二、道教的地位与影响唐朝时期,道教也处于一个相对兴盛的时期。
尽管佛教在宗教信仰上占据主导地位,但道教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唐代的皇帝们多数信仰道教,尊奉天师道教为朝廷宗教,为其兴修道观,下诏奉道教神仙为帝王之祖。
这种信仰对道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道教在医学、丹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道教在健康养生、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理念逐渐得到普及,成为了当时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道教还在文化艺术领域具有独特贡献。
在道教的影响下,独特的道教音乐、道教舞蹈等艺术形式得以诞生,并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三、儒教的传统与影响唐朝时期,儒教虽然在宗教信仰方面并不占主导地位,但是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儒教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谐、人伦关系,弘扬尊师重道的思想。
儒家的思想在教育、政治、家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当时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史记》、《尚书》等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帝王的宗教需求与佛教的兴盛
收稿日期:2008-11-10作者简介:俞晓红(1962-),女,汉族,安徽歙县人,文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帝王的宗教需求与佛教的兴盛俞晓红(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佛教在中土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诸多帝王对佛教的倡导和支持。
他们或在精神上崇尚佛教,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而寻求佛教的支持。
历代帝王的倡导,导致佛教地位上升,至隋唐时走向鼎盛。
关键词:佛教;帝王;宗教需求中图分类号:B 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 (2009)02-0044-05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2,2009一汉代佛教东传之始,曾有一段依附黄老方术而得以传布的过程。
魏晋隋唐时期,不少统治者对佛教给予直接的倡导和支持,佛教藉此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得到了发展。
检阅典籍可以看出,诸多帝王都从精神上崇尚佛教。
帝王崇尚佛教最直接的表现,是徵请高僧大德讲论佛经,相互研习佛理。
三世纪时翻译大师支谦避乱至吴,“后吴主孙权闻其博学有才慧,即召见之,因问经中深隐之义,应机释难,无疑不析。
权大悦,拜为博士。
使辅导东宫,甚加宠秩。
”①(第55册,P97)竺法潜得中宗、肃祖、哀帝的友敬,晋哀帝并请讲经。
晋哀帝还徵请支遁、于法开等至京讲经:“至晋哀帝即位,频遣两使徵请(支遁)出都,止东安寺讲道行波若,白黑钦崇,朝野悦服。
”②(P161)晋时竺法义“游刃众典,尤善《法华》”,“(晋)孝武皇帝遣使徵请出都讲说。
”②(P172)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408—452)禁毁佛法前曾“归宗佛法,敬重沙门”③(P3033)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467—499)甚重佛学,“沙门道登,雅有义业,为高祖眷赏,恒待讲论”③(P3040)释昙度备贯众典,精通《成实论》,独步当时,“魏主元宏闻风餐挹,遣使征请。
佛教在隋唐时代的传播
佛教在隋唐时代的传播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传播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融入了中国社会。
佛教的传播对于中国文化、宗教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统一和文化繁盛的时期。
中国与印度、中亚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佛教在隋唐时期开始正式传入中国。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社会的需要和对外交往的开放态度密切相关。
二、佛教在隋唐时代的兴起1. 皇帝的支持:隋炀帝、唐太宗等皇帝对佛教持支持态度,并且亲自信仰佛教。
皇帝的支持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促进了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的扩大。
2. 文化交流:隋唐时期,中国与印度、中亚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佛教的传入与这种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佛教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吸引了不少中国人的关注。
3. 信仰需求:隋唐时期,社会动荡、人民苦难,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需求日益增加。
佛教作为一种宽容和慈悲的信仰方式,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渴望,因而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追随。
三、佛教在隋唐时期的传播途径1. 翻译经典:佛教经典的翻译是佛教在隋唐时期传播的重要途径。
隋唐时期,大量的佛教经典从印度等地译成汉语,使得中国人可以直接阅读和理解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2. 寺庙建设:隋唐时期的佛教寺庙修建规模宏大,寺庙在城市和农村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佛教寺庙成为信众的居所、学问的中心和社会服务的机构,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 僧侣传教:隋唐时期,大批的僧侣来到中国,开设教堂、讲授佛法,通过亲身经历向中国人展示佛教的力量和宗教实践的意义。
僧侣的教诲和慈善行为对于佛教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佛教在隋唐时代的影响1. 文化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推动了文化的开放和多元化。
佛教艺术、建筑、绘画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2. 社会影响:佛教的伦理观和道德规范对于社会的秩序和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朝的佛教繁荣与文化融合
唐朝的佛教繁荣与文化融合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佛教在唐代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唐朝皇室及贵族对佛教的支持,使得佛教在当时得以快速传播并深入人心。
此外,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也为佛教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佛教在唐朝的繁荣1. 皇室支持:唐太宗李世民崇尚佛教,并将佛教视为官方宗教。
他在位期间,修建了龙门石窟等著名佛教石窟,并亲自撰写了许多佛经。
唐太宗的支持,使得佛教得到了皇室的庇护,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的发展。
2. 贵族的信仰:唐代许多贵族家庭也相继信仰佛教。
他们在府邸中修建佛殿,聘请高僧进行讲经说法,甚至有些贵族更是修建了大规模的佛教寺庙。
贵族的信仰和赞助为佛教教团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使得佛教得以在社会上快速传播和繁荣。
二、佛教与唐代文化的融合1. 诗歌艺术:佛教文化与唐代的诗歌艺术相互交融。
许多著名的唐诗中都融入了佛教元素,反映了佛教思想对诗人的影响。
诸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诗作都以宏大的佛教意境引人入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2. 绘画与雕塑:唐代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也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唐朝的艺术家们经常以佛教故事和佛陀形象为题材进行创作。
他们通过这些作品,传达了佛教的教义和精神,同时也展示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艺术创造力。
3. 建筑风格: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对唐代的宫殿和其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寺庙的特色建筑如塔、殿、亭等,成为了唐代建筑的重要元素。
同时,佛教也对唐代宫廷礼仪产生了影响,使得佛教的仪式与传统礼仪相结合,形成了唐代独特的宗教文化。
三、唐朝佛教繁荣的影响1. 传播东亚:唐代的佛教繁荣也影响到了东亚其他国家,如日本、朝鲜等。
许多掌握汉字文化的僧侣前往中国学习佛教并将之传回本国。
佛教传播的同时,也促进了唐朝与东亚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
2. 形塑文化:唐代的佛教繁荣使得佛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的思想和价值观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唐代帝王与佛教关系综论
唐代帝王与佛教关系综论一、前言中国佛教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後,进入了宗派的形成和发展的大成时期。
唐代政治统—,经济繁荣,长安成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镇所在。
佛教也综合南北思想体系,八宗相继成立,大德辈出,译事发达,义学空前活跃。
在佛教发展的这个重要时期,唐代统治者的佛教政策如何?在佛教的日趋鼎盛的过程中起了哪些历史作用?这些问题颇值得探究。
本文对唐高祖、太宗、武则天,玄宗、武宗等几个重要时期的帝王与佛教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论述,同时对其它诸帝也做举要式的说明,兼论其成败得失,经验教训。
由於二百九十多年的唐王朝,二十几位帝王,对佛教的态度错综复杂,前期舆稍晚迥然不同,说清这些诚非易事,尚待才家通人不吝赐教。
二、唐高祖与佛教(一)草堂寺为子祈疾唐高祖李渊(在位时618———626)早年信仰佛教,在隋炀帝大业初年当时他为郑州刺史,曾为其子李世民在草堂寺祈祷身体康复,当时李世民才九岁(《全唐文》卷三载有傅堂寺为子祈疾疏)),後来李世民的病好,他认为这是三宝加被,便造了一尊石佛像送寺供养。
这则资料表明了他早年对佛教的态度及看法。
(二)在京城设十大德统摄僧尼为了加强对僧团的管理,唐高祖即位後便想用行政力量来精整山门,於武德二年(6(619),於京师设十大德统摄僧尼。
《续高僧传》卷十一《保恭传》上说:“武德二年,下敕召还依旧检校,仍改禅定为大庄,乃举十大德统摄僧尼。
”十大德的设置,纲纪教团,有效的维护了僧尼利益,同时也对僧团进行整顿。
保恭、慧固等人都是望重教界高僧,深得大众的钦敬,京辇诸僧慑惮威严,遂不登及。
高祖闻之曰:“恭禅师志行诸澄,可为纲统,朕独举之”。
(同上传)(三)普建道场设无遮大会唐武德元年(618),於朱萑门南通衢上,普建道场,设无遮大会,一时沙门、道士云集。
同时於并州,立义兴寺。
《续高僧传》卷十九《智满传》上说:“武德元年,乃韶满所居宅;为义兴寺,四事供养,一出国家,至三年,已满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故宫的宗教遗产:皇帝与佛教
故宫的宗教遗产:皇帝与佛教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作为中国帝王的居所和政治中心,故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宗教遗产。
其中,佛教宗教文化在故宫的影响尤为显著。
这篇文章将探讨故宫的宗教遗产,特别是皇帝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一、佛教在故宫的传入和发展佛教作为源于印度的宗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
早在唐朝时期,佛教就已经开始在中国国内流传。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
因此,皇帝对于佛教的态度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皇帝对佛教的信仰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佛教在故宫的传播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明清两代,佛教在故宫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皇帝与佛教之间的联系1.皇帝的信仰皇帝作为封建社会的核心,自然也对宗教有自己的信仰。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信仰多种多样,佛教就是其中之一。
一些皇帝对佛教持有虔诚的态度,甚至皈依佛门,参与佛教仪式和修行。
他们在故宫内修建了佛寺,举行佛教法会,以表达对佛教的崇敬之情。
2.皇帝的庇护与保护除了个人信仰外,皇帝还将佛教作为国家宗教进行庇护与保护。
皇帝赞助佛寺的修建、重建和维护,对于佛教教义的传播与扩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皇帝的政策与禁令皇帝的信仰和政策统一,对佛教活动进行引导和限制。
皇帝颁布了一系列与佛教相关的法令和禁令,规范佛教的发展,维护宗教的秩序和稳定。
三、故宫的佛教遗存故宫内有多处与佛教相关的宫殿、佛寺和佛塔等遗存。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1.故宫内的佛寺故宫内修建了许多佛寺,如乾隆帝在故宫西北角修建的珍宝馆佛寺、圆明园内的佛香阁等。
这些佛寺不仅是皇帝个人的宗教场所,也是举行佛教活动和仪式的地方。
2.故宫内的佛塔故宫内还保存着一些佛塔,例如五龙石塔、五凤石塔等。
这些佛塔是皇帝对佛教的虔诚信仰的象征,也是佛教文化在故宫的重要遗存。
四、故宫佛教遗产的价值故宫的宗教遗产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谈隋唐时期皇帝对佛教的态度与影响
作者: 涂晓红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102-104页
主题词: 佛教宗派;中国佛教;隋唐时期;汉地佛教;鼎盛期;繁荣时期;宗教;印度;公元前;禅宗
摘要: <正>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虽然产生于公元前六到五世纪的印度,而其鼎盛时期却出现在中国的大唐王朝。
六世纪末到八世纪末即隋朝到唐朝前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恰好亦到了顶峰,即鼎盛期。
安史之乱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佛教自身的发展亦由顶峰而走向停滞和衰落,经过九世纪中叶武宗会昌毁佛的致命打击,传统佛教从此也一蹶不振,步入衰亡期(当然,作为中国佛教的特产——禅宗在晚唐五代还红极一时,但它毕竟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佛教。
本文“中国佛教”只指“汉地佛教”,不包括后来的“藏地佛教”)。
可见,皇帝对佛教的态度与影响作用甚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佛教文化发展与皇室的关系
隋唐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高峰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已经十分兴盛,尤其是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皇帝对于佛教十分重视。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其中尤一梁武帝萧衍最为突出,萧衍崇信佛教,修建佛家寺庙更是无数。
唐朝诗人杜牧所写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
”很直白的写出来南朝佛寺众多的情况。
因为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影响广大,对于隋唐的佛教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隋唐时期,佛教更是抓住了发展的重要途径——皇帝。
隋文帝杨坚被当时的遣隋使小野妹子称作“海西菩萨天子”。
隋文帝自小在般若寺长大,小名为佛教护法的那罗延,所以不由得逐渐热心于佛教,在宫中受菩萨戒,晚年还在全国各地建造舍利塔。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中,剃度僧尼达二十三万,建造佛寺达三千七百九十二所。
在北方地区,将北周的两次灭佛后对于佛教的恶劣影响基本消除。
受隋文帝的影响,隋炀帝在立为皇太子之前,曾负责统治江南,并随天台宗鼻祖智者大师受菩萨戒。
因此,对于佛教在隋代的继续发展又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相对于在隋朝时期的一帆风顺来说,佛教在唐朝时期的发展
比较坎坷。
唐初高祖时期,太史令傅奕崇信道教,因此主张废佛。
高祖估计到建国之初、朝中大臣多有反对,所以虽有心废佛但并没有立刻执行。
在接下来的十年间,佛道两家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相互攻击。
道家以傅奕为首,佛家则以法琳为首。
武德九年,高祖采纳皇太子的建议,颁布了沙汰佛道两家的诏令:在长安保留佛寺三所和道观两所,此外天下诸州各留佛寺、道观一所。
这对于佛教的冲击十分巨大。
但这种形势并没有持续太久。
同年六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当日,高祖大赦天下,同时撤销了淘汰僧、尼和道士、女冠的诏令。
这是李世民为了收拢人心的政策。
对于佛教来说,李世民即位有很多优势。
当年李世民跟随高祖打江山时期曾遭遇险境,嵩岳少林寺僧兵帮助李世民脱险。
现在少林寺还有碑文记载此事和之后太宗对于少林寺的诸多封赏。
这种优势很快体现出来。
贞观三年末,太宗在起义建兵以来的七个战场建立佛寺,召请沙门玄琬进宫给皇太子及诸王受菩萨戒。
但太宗的转变也是十分迅速的。
贞观十一年,太宗发布诏书,称皇室李氏本源出自老子李聃,故令道士、女冠今后居于僧、尼之前,敦返本之俗,尊祖之风。
这道诏书对于佛教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两年后,傅奕去世,道士秦世英利用他与皇太子的密切关系向太宗上告法琳的《辩证论》诽谤皇室。
太宗十分生气,颁布《佛遗教经施行敕》,令今后僧尼必须遵守《遗教经》的教
导修身处事。
这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也有一些影响。
到了高宗武后时期,情况发生了转变,这一时期佛教发展至全盛期。
佛教作为当时的先进思想被志在济世度民的一代代佛教高僧,如玄奘、义净、法藏等所追求弘扬。
在此过程中,武则天的佛教政策和一系列礼佛活动对佛教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一时期大量的建造佛像,雕凿佛窟。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龙门石窟。
与此同时,佛寺也大量的建造。
高宗贞观二十二
(684),摄政的武则天在高宗逝后百日,荐福祈祷修建大荐
"天授元年(690)以《大云经》故,敕天下建大云寺。
"一次建寺358座。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尼寺和比丘尼的
系帝后、宗室出资修建。
其中高宗建崇敬尼寺、资圣尼寺、
真空尼寺为证空尼寺。
除了在寺庙佛像上的建造,高武时期
如此之多的佛教活动不仅推动了佛教文化的弘扬,同时也促进了佛教新宗派的发展。
武则天认为晋代华严经典的翻译很不完备,派人前往于阗取回梵本《华严》,请回实叉难陀,与菩提流
志、义净重新翻译,新译80卷《华严》为华严宗的繁荣奠定理论基础。
华严宗在武周时期最为耀眼,在现当代也是大乘佛教的总要支派。
华严宗之外,法相宗、禅宗、净土宗、律宗都空前的大发展,密教的典籍开始翻译,密教的传教已经开始。
这些都对于汉地佛教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大量的建造佛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武后对于佛教的过于笃信使得很多寺院修建的十分华丽、寺庙拥有厚重的封赏十分富足。
而且由于僧尼免征赋役,所以大量人买度牒成为僧侣。
这样一来,唐朝社会出现了多达数十万的伪滥僧。
这一切现状都使得玄宗开始亲政之后不得不开始清理天下寺院,对于寺院的规模和僧侣人数进行控制。
于开元二年,玄宗令两万多伪滥僧还俗,并颁布了“禁创造寺观诏”并敕百官家不得与僧尼道士往还。
之后,要求各地取缔铸佛、写经之业,认为市民开铺写经,公然铸佛,口食酒肉。
手漫膻腥,严重亵渎了佛。
“自今以后,州县坊州等,不得辄更铸佛写经为业。
须瞻仰尊容者,就寺拜礼,须经典读诵者,勒于寺就读。
如经本少,僧为写供。
”接着,命毁化度寺无尽藏院,禁止士女施钱,所有钱帛供京城诸寺。
隋唐时期,创立三阶教的信行法师在长安化度寺创立“无尽藏院”,化度寺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无尽藏院。
无尽藏是隋唐时期佛教特有的聚敛财物的形式。
佛教寺院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令统治者相当不安。
早在隋开皇二十年(600),文帝就下了不准传播该教的诏令。
武周时期。
曾先后敕令检校洛阳福先寺和长安化度寺的
无尽藏院。
化度寺无尽藏院的被废除,给三阶教以沉重的打击。
玄宗又令僧尼按儒家之礼拜父母,并为父母服丧。
他下达了《令僧尼道士女冠拜父母敕》,强调孝是人必须遵守的天经地义的准则,教门中人作为人子,不能忘其亲而背离名教。
他强迫佛教徒接受孝道观念,把佛教改造为符合其统治需要的宗教。
开元十二年,玄宗让所有佛教徒参加考试。
六十岁以下者,三年合诵二百张经,然后参加考试,不得以坐禅代替策义试,落第者一律返俗。
玄宗打击佛教,几乎是全方位的。
但考虑到佛教这一外来宗教的流行程度。
排斥了灭佛的做法。
他的打击佛教,多是从政治角度考虑的,为消除政治威胁,以巩固自己的皇权。
在限制打击佛教的同时。
也需要利用佛教有利于封建统治的一面。
其实早在开元元年(713),玄宗诏令,用他的寝殿材料,修建安国寺的弥勒佛殿。
天下大定以后。
中外文化交流的渠道畅通,容纳各类意识形态,创立于隋唐的诸多佛教宗派任其继续繁衍发展。
玄宗对于佛教态度的转变使得密宗发展迅速。
天宝五年,玄宗接受灌顶仪式,阪依佛门,成为“菩萨戒弟子”。
此后佛教发展呈一种稳步向前的趋势发展,直至武宗时期。
武宗时期发生了著名的“会昌灭佛”事件。
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
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恶佛教,会昌年间又因讨伐泽潞,财政急需,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会昌五年(845)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
及僧侣人数。
五月,又命令长安、洛阳左右街各留二寺,每寺僧各三十人。
天下诸郡各留一寺,寺分三等,上寺二十人,中寺十人,下寺五人。
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括天下寺四千六百余所,兰若(私立的僧居)四万所。
拆下来的寺院材料用来修缮政府廨驿,金银佛像上交国库,铁像用来铸造农器,铜像及钟、磬用来铸钱。
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
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释放供寺院役使的良人五十万以上。
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
在灭佛同时,大秦景教穆护、祆教僧皆令还俗,寺亦撤毁。
但当时地方藩镇割据,唐中央命令因而不能完全贯彻,如河北三镇就没有执行;有的地方执行命令不力。
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
第二年武宗死,宣宗即位,又下令复兴佛教。
此次灭佛运动可谓是佛教的一场浩劫,对于佛教的打击十分严重。
宣宗即位前曾隐遁为佛,对于佛教感情深厚,所以在即位后开始着手恢复佛教。
纵观整个隋唐佛教史,无论是佛教发展还是被抑制都与皇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时期,皇权是绝对权威,是不可动摇的。
所以一切的宗教政策都是基于服务皇权而颁布的。
所以当佛教的发展威胁到社会威胁到皇权之时统治者会毫不犹豫的采取打压措施。
当然,宗教想要蓬勃发展,肯定要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所以统治者的信仰也是宗教发展的重要因素。
佛教
在隋朝的快速发展就是基于统治者崇信佛教,而在唐朝佛教发展的几次反复也离不开这一重要因素。
所以,佛教的发展与皇室密切相关并且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