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湖北工业大学-01-周应佳-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721人才培养模式”浅谈
在硬环境建设方面 ,改革大学生实践活动资金投入机制 ,
加 大资金投 入力度 , 探 索设 立大学生实践活动 基金 , 健全和规 范资金投入及管理使用制度 ; 把大学生实践 活动 与振兴地 方经
济 结合 起来 , 重点 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建 设 , 搭 建起学校 教 育与社会教育的桥梁 , 进一步强 化科研合作 与人才 培养 。在 软 环境建设方面 , 加强对大学 生实践活 动的组织领 导和 日常管 理, 设立对 内组织 和对外联系的专 门机构 , 做到 既有学校 的统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宏观 理 和指导 , 对实践活
动 的 目标方 向 、 进展趋势要 有较强的掌控和引 导能力 , 对实践 活动 中出现的各类 问题要能及 时有效地 提供解答 服务 ; 而在实 践活动 中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 , 在一些开发智力 、 拓展 思维 、 锻 炼能力 的关键点上 ,则应给学生留下充 裕的 自由发挥的空间 ,
英, 以考名校和成为卓越工程师为 目标 ; 培养 2 / 1 0左右 的一 专 多能的复合 型人 才 , 注重打牢 基础 , 扩宽 知识 面 , 提 升思辨 能 力, 培 养团 队领导 能力 ; 培养 7 / 1 0左 右的应用 型人才 , 定位 为
合格 的工程师 , 要求具有突出的实践 能力 , 能够实现 良好就业 ,
工作 的一个基本 目标 , 切实把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到衡量 人才培养 目标是 否实现 、 高校发展能否保持 旺盛生命力 、 学生 培养质量是否受到社会欢迎的高度 , 将其与素质教育 的稳步推
行有机结合起来 , 牢固树 立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时代 要求的素质教 育观 。帮助学生积极转变观念 , 深刻认识并积极 促成实践活动对 于 自身完善 的社会化功能 、 成才 的催化功 能及 理论的强化功能的发挥 。 二、 努 力适 应 现 代社 会 和 市 场 对 人 才 培 养 的 需 求 , 积极进 行 以培养大学生实践 能力为特色的教学改革
风景园林专业“7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
现代园艺2017年第12期风景园林专业“7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赵丽芳,徐俊(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721”人才培养模式是湖北工业大学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等方面探讨了湖北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72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总结了该模式取得的成果。
风景园林专业;“72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工业大学“721”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提出,风景园林专业结合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专业基础扎实,掌握科学设计思想和方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面向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需要,能够承担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决策研究等工作。
此外,湖北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在“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自由发展”的核心理念下,力求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设制不同的课程,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为符合风景园林行业需求以及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将70%左右的学生培养成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景观设计、区域景观规划设计、园林植物设计、园林树木学和园林花卉学等课程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功。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设计项目中来,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知。
其次,将20%左右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
在风景园林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突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修相关领域课程或辅修相关专业,使其能够实现一专多能,既精通风景园林设计,又熟悉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室内设计、景观小品设计等,而且在艺术素养和设计审美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这部分学生可在风景园林设计及其相关领域工作,就业弹性较大,前景广阔。
最后,将10%左右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极强的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探索大跨度人才培养模式打造“1+X+Y“型精英人才
探索大跨度人才培养模式打造"1+X+Y"型精英人才发布时间:2021-05-03T06:42:31.93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4期作者:傅宇峰[导读]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前一阶段的规模扩张又迎来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国家和社会不仅仅在办学规模上提要求更在毕业生质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南通开放大学江苏南通 226000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1+X+Y"高端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为以后职业教育提供方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大跨度人才培养模式;精英人才一、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前一阶段的规模扩张又迎来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国家和社会不仅仅在办学规模上提要求更在毕业生质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行业和企业对应届高职毕业生质量满意度并不高,企业招聘都喜欢在招聘条件上加一条"有三年类似工作经验"而这一条就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大门堵上了。
"企业是创造效益的地方,企业不养闲人"这也是企业领导常说的一句话,这背后也折射出企业的用人标准。
企业欢迎有一技之长的员工,企业更欢迎能独挡一面具有创新改革的精英人才而这一切都是目前咱们高职毕业生所欠缺的。
高职毕业生和家长不满意目前的高职教育,经常听见学生家长在毕业后吐槽高职学生在就业时遇到的困境,感觉在学校并没有学到工作岗位应有的知识,感觉在学校学的内容以及参加的各种比赛和生产实践距离很远。
国家和社会对目前的高职教育质量也不是十分满意,国家不仅对高职人才在数量上提要求更在质量提出了要求,国家需要有"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国家最近大力普及十年义务教育要求在2025年初中入学高中达到90%,扩大了广大师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同时又进一步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做出特色职业教育吸引更多学生进入高等职业学院是摆在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道很现实的问题。
基于“721”模式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研究
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的若 干精神 。[ 1 1 翻翻
二、 培养方案改革探 索
“ 7 2 1 ” 模式 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改革 的 目 的在于满足制药工程领域需求 ,培养 具有新药设计 、 药 用辅料 开发 、 医药 中间体 及其他 相关技 术研 发 、 工 厂设
彦 菊
2 0 1 5 年 8 月
Un i v e r s i t y E d u c a t i o n
基于“ 7 2 1 ” 模式的制药工程 专业 人才培养改革 的研究
张 毅 周梦舟 穆 杨 张迎庆 马 卓 靡 志远
武汉
石
勇
代
俊
( 湖北 工业 大学
[ 摘
食 品 与制 药工程 学 院 , 湖北
( 二) 建 立 多元 化 的 实 践教 学 基 地
针对湖北 省理工科高校本科培养模式 的改革 , 湖北 工业大 学提出了适合湖北省 区域经 济发展特 点的“ 7 2 1 ”
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 阐述如下 : 针对同一 学科专业 , 7 0 %
的学生 实施 以实践动手能力为 主体 、 创新 与创业精神 为
模式 下制 药工程专业人 才培养革新是大势所趋 。 [ 关键词 ] ‘ ‘ 7 2 1 ” 模式 人才培养 改革 制 药工程专业
[ 文章编 号] 2 0 9 5 — 3 4 3 7 ( 2 0 1 5 ) 0 8 — 0 0 1 5 — 0 2 [ 中图分类号 ] C 9 6 1
一
[ 文献标识码 ] A
的内容和 目标 , 确保实践教学 的实效性 。
系, 扶持 大学生创业 , 目前 已取得 良好 的效果 。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湖 北 经 济 学 院 地 处 武 汉 东 湖 高 新 科 技 园 区 , 邻 中 国 紧 需 要 的 高 质 量 人 才 的 意 见 》 出 : 才 培 养 模 式 是 学 校 为 学 指 人 光 谷 、 汉 金 融 港 和 大 型 企 业 群 的 人 才 需 求 洼 地 。 学 校 利 武 生构建 的知识 、 力 、 质结 构 , 及 实现 这种 结构 的方 式 , 能 素 以 寻 它 从 根 本 上 规 定 了 人 才 特 征 并 集 中 体 现 了 教 育 思 想 和 教 育 用 得 天 独 厚 的 区 位 优 势 主 动 出 击 , 找 区域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 o enB s es rd d s y d r ui s T a e n ut n I r
2 1 第 6期 0 0年
新 建 地 方 本 科 院 校 人 才 培 养模 式 的 探 索 与 实 践
以湖北 经 济学 院为例
周 劲松
( 北经济 学院 , 北 武汉 407 ) 湖 湖 3 0 4 摘 要 :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的 格 局 中 , 建地 方 本 科 院 校 面 临 改 革 、 设 和 发 展 的 任 务 十 分 艰 巨 , 该 认 清 劣 势 和 不 足 , 在 新 建 应 发 挥 自身 的 优 势 和 特 点 , 过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探 索 与 实践 , 出一 条 人 才 培 养 的 创 新 之 路 。 拟 结 合 新 建 地 方 本 科 院 校 的 特 通 走 点 , 湖 北 经 济 学 院 为 例 , 述 新 建地 方 本 科 院 校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的教 育 教 学模 式 。 以 试
() 才培 养特色 。 2人
高 校 的 人 才 培 养 特 色 是 高 校 竞 争 力 的 表 现 , 是 扩 大 也
014-湖北工业大学-01-周应佳-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单位(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类别:其他类(教学管理)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1)湖北工业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专业技术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周应佳教授湖北工业大学32 总体负责思路设计龚发云教授湖北工业大学128 方案论证,组织实施马丹教授湖北工业大学240 落实改革,负责课题研究李晓波助理研究员湖北工业大学32 落实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撰写报告齐萍—湖北工业大学—落实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整理汇总资料吕栋—湖北工业大学40 参与落实实践教学,撰写教研文章张友平—湖北工业大学—负责专业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崔锋泽—湖北工业大学—负责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邓绪水讲师湖北工业大学—实施校级教学评估,撰写教学质量报告孙云—湖北工业大学64 负责学分转换、主辅修融通的学籍管理任鲁倩—湖北工业大学—参与落实改革和制度建设刘欣—湖北工业大学—参与推进教研项目,撰写教研文章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集成创新。
按“7-实、2-宽、1-深”的总体思路,针对70%左右的学生,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就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重在交叉融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采取一制三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领军人物。
全面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整体推进,校内外协同,促成了学生多途径发展、人人成才的格局。
2.地方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探索。
专业主动对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能力,着力解决“所办非所需”问题;实施“721”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着力解决“所授非所愿”问题;推进校企(地)等多种形式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着力解决“所学非所用”问题。
3.实践教育体系的系统重构。
以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六元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
稳步推进试点学院改革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湖北工业大学机
稳步推进试点学院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湖北工业大学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者:暂无来源:《时代汽车》 2015年第8期文赵大兴湖北工业大学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围绕学校确立的建成高水平工业大学目标任务,坚持“严谨务实、谋划创新”,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分类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试点学院改革面临的问题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1985 年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机电系轻工机械专业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农业机械专业合并组建而成。
2013 年5 月23 日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名单的通知,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成为我省首批16 所试点学院之一。
1. 培养模式制约了学生自由发展在扩招和规模教育背景下,统一的培养方案、大课堂教学、统一教材教法、统一的教学与管理、相同的课程与考试方法,形成了大规模化教学,这种大规模培养人才的方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
2. 实践教学不足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但校内受管理体制问题、经费、教学方式、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等问题的影响;校外企业实践受到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实践教学未能与企业紧密结合,致使学生不能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影响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的需要。
3. 校内管理体制不合理导致优势资源未充分发挥作用学校在机械及检测方面拥有诸多平台,与学校相关专业密切相关,但由于管理体制不合理,导致这些平台不愿参加本科人才培养,或参加人才培养但效果较差,导致这些优势资源没有在培养人才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4. 教师的考核体制导致教师教书育人精力普遍投入不足当前对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体系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
“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全文)
“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全文)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中明确提出要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1][2]。
同时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严重脱节,使得高等院校的就业率持续下降[3]。
为了适应当前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社会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
“721”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7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721”人才培养模式是将70%左右的学生,培养成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重点,兼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就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20%左右的学生,培养成具有一专多能、地方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中坚人才;将10%左右的学生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计划,实施精英式人才培养,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地方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721”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是因材施教。
具体地讲就是对不同的学生设制不同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每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7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湖北工业大学以服务湖北及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宗旨,整合多学科资源,打造各种跨专业的重大科研平台,同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湖北工业大学实施的“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实践如下:1、专业设置与区域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根据湖北及周边地区的社会需求,修订专业设置规划,体现专业区域特色。
同时实施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则可以将该专业逐步取缔。
专业如果符合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的人才很受社会的欢迎,则大力扶持和发展该专业。
2、针对不同学生,建立不同的课程体系。
针对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课程体系。
014-湖北工业大学-16-郑列-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科类:理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完成单位:湖北工业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郑列、蔡光兴、罗幼喜、商豪、胡二琴、黄毅、李家雄、李刚近三年年均教学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工作量郑列教授湖北工业大学280学时主持蔡光兴教授湖北工业大学128学时组织实施罗幼喜副教授湖北工业大学320学时组织实施商豪讲师湖北工业大学360学时协调实施胡二琴讲师湖北工业大学360学时协调实施黄毅副教授湖北工业大学320学时骨干李家雄副教授湖北工业大学320学时骨干李刚副教授湖北工业大学320学时骨干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课程体系创新:专业课设置了大数据统计、质量统计、经济统计和应用数理统计四个模块。
每个模块下设置4门左右课程,形成各有特色的专业方向。
专业课着重强调统计软件操作和应用技能的提高。
(2)教学方法创新:广泛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和案例教学。
部分专业课实行“双师授课制”,即每门课程都由校内专职教师(理论知识)和企业兼职教师(实务及案例分析)共同完成,将课堂讲授、模拟训练、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3)培养模式创新:①定位统计职业导向。
与统计咨询机构及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②双导师负责的导师组制。
由学校专职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组成导师组指导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和学习规划。
③开展统计学专业本科学历教育与统计类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获取统计类职业资格证书。
④完善的应用能力培养机制。
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技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本教学成果为省级教研项目“大数据时代地方工科院校统计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鄂教高鉴字【2016】140号)的主要成果。
深入理解721(湖北工业大学)
深入理解“72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刘德富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近年来,学校遵循教育基本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推进了梯形多元、分类培养、协同创新的“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这既是对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学生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需求的主动设计。
“721”分别代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三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
“7”即针对70% 左右的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具体改革举措是:1.完善“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
统筹一二三课堂和校内外实践活动,开展校企联合大类培养,推进“3+1”模式,即大学四年累计至少有一年在参加实践学习。
2.实行短学期制。
统筹利用寒暑假开展实践活动,纳入学分进行管理。
3.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满足基本教学需要,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4.推进教学方法及学业考核方式改革。
倡导项目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完善学业累进式考核办法,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5.实施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各类等级证书三证书制度。
对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同学给予相应学分,鼓励学生通过获取不同的证书,增强专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6.凝练“一院一赛”活动品牌。
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即针对20% 左右的学生,培养一专多能、能创新创业的复合型人才。
具体改革举措是:1. 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搭建平台。
一是全面推行学分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1+ X”双专业学习或辅修双学位的课程学习;二是加强与各个高校的合作,实现高校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满足学生更广阔的自主选择与兴趣发展的学习需求,拓展学习领域,促进能力融通和思维融合。
湖北工业大学短学期制实施方案(试行)
湖北工业大学短学期制实施方案(试行)为了全面落实学校二次“党代会”提出的“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任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从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起设立冬季、夏季短学期,全面实行短学期制。
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的与意义实施短学期制是学校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需要,实行学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短学期的设置,有利于强化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沟通等能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学生体验社会现实、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与责任心;有利于优化课程体系、合理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各类课程;有利于建立开放办学的机制,促进广大师生参加国内、国际交流等,对我校建立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二、短学期制的基本内容(一)基本模式每学年采用“18+2+18+4”的学期模式,即秋季学期18周+冬季学期2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4周,寒假约5周,暑假约7周,寒暑假的总时间基本维持不变。
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各17周用于课堂教学,1周用于安排考试;冬季学期2周、夏季学期4周主要用于集中实践、素质拓展教育以及部分选修课程教学。
(二)夏季、冬季学期教育教学内容及学分设置实施短学期制后,各专业(年级)的集中实践、素质拓展教育尽量安排在夏季与冬季学期,理论教学主要安排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
夏季与冬季学期的教育教学内容:1.集中实践(1)实训。
参加金工实习、电子实习、数控实习等校内实训活动。
(2)专业实习。
深入本专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专业实践、就业实践。
2.素质拓展(1)学术竞赛。
参加相关学术竞赛选拔、培训等活动以及开展其他相关准备活动。
(2)职业技能鉴定。
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试鉴定,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3)讲座辅导。
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课程、国家公务员等招考活动的辅导培训;参加校内组织的各类学术讲座。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探索——以湖南文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为例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探索——以湖南文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为例摘要:为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湖南文理学院以让合格毕业生100%就业为目标,贴近市场,建立灵活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1234”教学模式;以切实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建立系列课程建设制度,狠抓课程建设,把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落实到课程上;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的,将学生就业与教学质量挂钩,不断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以突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根本,强化实践教学;以夯实学生充分就业为基础,实施“两个素质提升工程”。
通过改革实践,学生应用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历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
关键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从2008年年末开始,我国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研究制定工作,该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
湖南文理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潜力大”应用型人才,不断拓宽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为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学生就业为目标,湖南文理学院自2009年开始,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以分管教学、学工、人事、招就、财务、国资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由教务处、学工部、人事处、招就处、财务处、国资处、团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各教学院院长参加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领导小组,对改革探索进行宏观规划和指导,解决和处理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同时成立相应工作小组,以课程建设和专业综合改革为抓手,全面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并取得了显著实效。
一贴近市场,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型“1234”教学模式近年来,湖南文理学院依托学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以及校内外各种实践教学基地、工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构建了“1234”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大学工科试点班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大学工科试点班为例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大学工科试点班为例近年来,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地方院校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
中国计量大学在新工科背景下积极探索和实践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工科试点班,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挑战面对新工科背景下的挑战,地方院校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培养模式,需要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按照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进行,缺乏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此外,地方院校往往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等问题。
二、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与意义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这种模式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成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中国计量大学工科试点班的特点与实践为了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国计量大学创办了工科试点班。
该班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差异化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更自主地选择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和项目实训。
在师资培养方面,大学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储备,通过引进优秀师资和开展教师培训来提高教学质量。
四、工科试点班的实践成效中国计量大学工科试点班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很大突破。
学生在选择课程上更加自主,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在教学效果上有所提升。
通过实验教学和项目实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培养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在就业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
工科试点班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周开扬;朱迪;吴建成
【期刊名称】《师资建设》
【年(卷),期】2011(024)002
【摘要】根据分析,我们认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当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顶层设计,在确保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试验、实训的内容,不断强化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周开扬;朱迪;吴建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28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科技怎样服务社会
作者: 周应佳;付泽武
作者机构: 湖北工业大学
出版物刊名: 决策与信息
页码: 122-125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服务社会 高校科技 互联网时代 国家发展 科研资源 资金来源 创新 驱动力
摘要:一、大众创新的时代要求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创新历来是精英行为,创新离不开知识,知识主要来源于教育。
然而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各种科研资源能快速共享,资金来源变得丰富而灵活,各种创意能够快速聚集和定型,各种生产变得简单、直接,学习变得更方便,普通劳动者也具备创新的基本条件,使得创新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
“721”人才培养模式下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兴趣的构建
一、引言我校早在2012年就明确提出“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大学本科毕业生70%应用型人才,20%复合型中坚人才,10%创新型人才。
在此环境下,对各门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很多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必修课。
它概念抽象、语法灵活,初次接触时感到不好掌握,学习容易出错,学生易陷入困难境地,缺乏学好的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如何能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学中要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力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位伟人曾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作者认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C语言教学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C语言的激趣式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二、高度重视第一堂课的教学,运用经典实例初步认识C语言C语言一般被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教学中。
起初学生是跟着老师的教学活动被动学习,其目的不明确或者是模糊的。
教师在第一堂课有必要用具体的例子向学生介绍C语言的实用性和重要性,缩短学生熟知的软件与理论知识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C语言的神秘感。
经典的俄罗斯方块游戏的开发,运用的就是C语言中的选择、循环、数组、结构体和文件的读写操作等内容。
每一个单独的小方块是一个结构体变量,四个小方块组成的各种形状是结构体数组的应用。
方块的“移动”用键盘控制,由选择结构完成。
方块堆满一行,进行“消行”操作,由循环控制实现。
若中途要“退出”游戏,提示是否“保存”游戏状态,下一次游戏时会再次载入游戏进度,由文件的读写操作来完成。
利用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例子,将C语言中所涵⑥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实行过程监控与结果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
三、小结本文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根据现有校本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校本培训中的一些实施建议。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探析——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量评价体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目 标 。因此 , “ 2 1 1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的改革为统 领, 全面构建符合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 的课程体系 , 合理调整课时 比例结构 , 革新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手 段, 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 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改革教学管理机制 , 因此 , “ 2 1 1 ” 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是一项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性变革。
左右) 的时 间通过 大类 培养 的方 式集 中进 行通 识 教育 课 程 、 学科 基 础 课程 的学 习 以夯 实 人 才基 础 ; 用 1 / 4 ( 1 年左 右 ) 的时间通 过专 业核 心课 程 的学 习 以提 升 专业 素养 ; 用1 / 4 ( 1年左 右 ) 的 时间通 过 实践 性 专业 方 向课
系统 性— — 人才 培养模 式 改革 的 内在要 求
人才培养模式 的系统性是指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是一项全面的人才培养各要 素之 间相互关联的教育教
学改 革 。“ 2 l 1 ” 人才 培养模 式 改革 是在 “ 三个 坚 定不 移 ” 的办 学 思想 指 导 下 , 以建立 学 校 与行 业 企 业联 合 培 养应 用 型人才 的新 体制 为 引擎 , 以应 用 型人 才 培 养 质量 更 加 适 应 经 济 社 会发 展 的实 际 需 求为 旨归 , 实 现 本
程的学习以及校 ( 课) 内外实践 以强化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 l l 本文 以湖北文理学院“ 2 1 1 ”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例 , 对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 、 生本性 、 多样性、 开放性等特征进行分析 , 以便全面深
入理解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实质。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新工科理念提出了跨学科融合、产学研结合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新要求,这也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地方高校作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不断探索新模式,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需求。
本文将围绕新工科理念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以及新模式探索等内容展开研究,旨在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挑战和机遇,为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之外缺乏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能力。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学科之间隔离,难以实现跨学科融合,学生缺乏全面发展的机会。
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不深入,缺乏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欠缺。
如何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跨学科融合,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实践能力培养,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探讨,才能更好地引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步入新工科时代。
1.3 研究意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兴起,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工科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和实践能力培养,这对地方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
地方高校需要通过改变传统的学科分割和教学模式,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探讨并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这一趋势。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这个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制约了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纷纷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单位(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类别:其他类(教学管理)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完成单位:(1)湖北工业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
姓名专业技术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周应佳教授湖北工业大学32 总体负责思路设计
龚发云教授湖北工业大学128 方案论证,组织实施
马丹教授湖北工业大学240 落实改革,负责课题研究
李晓波助理研究员湖北工业大学32 落实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撰写报告齐萍—湖北工业大学—落实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整理汇总资料吕栋—湖北工业大学40 参与落实实践教学,撰写教研文章
张友平—湖北工业大学—负责专业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崔锋泽—湖北工业大学—负责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邓绪水讲师湖北工业大学—实施校级教学评估,撰写教学质量报告孙云—湖北工业大学64 负责学分转换、主辅修融通的学籍管理
任鲁倩—湖北工业大学—参与落实改革和制度建设
刘欣—湖北工业大学—参与推进教研项目,撰写教研文章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集成创新。
按“7-实、2-宽、1-深”的总体思路,针对70%左右的学生,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就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重在交叉融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采取一制三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领军人物。
全面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整体推进,校内外协同,促成了学生多途径发展、人人成才的格局。
2.地方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探索。
专业主动对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能力,着力解决“所办非所需”问题;实施“721”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着力解决“所授非所愿”问题;推进校企(地)等多种形式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着力解决“所学非所用”问题。
3.实践教育体系的系统重构。
以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六元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1.整体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形成了高度契合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布局。
积极打造“工程师摇篮”,主动适应湖北经济结构调整、对接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需求,重点发展服务绿色工业和推动湖北工业绿色化的专业。
目前55个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92%,下同)对接湖北省十大调整振兴产业,51个专业(占85%)对接七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49个专业(占82%)对接六大过五千亿支柱产业。
按“退一进一”原则,基于核心数据建立专业设置与预警、动态调整及退出机制,预警、停招、改造16个专业。
建立校内专业认证制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开展“一专业一认证”,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今年4个专业受理申请。
建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卓越工程
师教育和1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入选专业,17个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0个湖北省本科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专业。
学校服务湖北能力持续增强,两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2.分类实施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学生多途径发展、人人成才。
组建30个创新班,参与学生909人;组建51个卓越工程师班,参与学生1785人。
新增数理金融、国贸与英语复合专业,招生培养203人;华中科技大学对口支持、南湖地区十校联合开设5个辅修专业,辅修4107人、1540人获双学位。
57.05%学生按大类招生与培养,68.41%学生转专业,基本能够进入自己心仪的专业学习。
实施资源约束型高校学分制改革,优化大类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探索互认学分、联合培养和学位联授机制,开展跨校主辅修或双学位培养。
凝练“一专业一教学法”,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企业项目进课堂,推行累进式考核方式改革。
汇聚721改革成果,固化形成一批以国家级、省级、学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含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3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主体的优质教学资源。
学校整体进入一本招生,人才培养质量经第三方评价4年提升68名。
3.系统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强化了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
改变实践教学从属地位,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完善“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
探索集中管理的分组实习模式,鼓励“真题真做”,实施毕业设计(论文)全程管理与动态培育推优。
建立四学期制,增设冬、夏季实践短学期,确保学生累计不少于一年实践。
开展7次实践短学期,累计参与学生12万多人次,学生满意度达90%以上。
打造“一院一精品、一专业一比赛、一赛事一教师团队”,学生全员参与,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等重大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663项。
坚持校领导联系大中型企业制度,与391家企业联合建设实践基地,满足全校每年5000余名学生实习实训、近20000名学生短学期实践需要;探索“一专业一班”,多种形式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开设东方雨虹班等19个校企合作班,参与学生2600人。
构筑“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创富”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链,70%以上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累计孵化企业151家,毕业生创业比例达2.33%。
学校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
4.完善校内部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确保了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
落实学院教学质量主体责任,分类制定、动态实施年度《院级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方案》,主要考核人才培养改革及其质量,并将结果与教学业绩津贴等收入分配挂钩。
建立教师教学主体责任制度,实施教师教学质量360度评价。
建立本科教学激励制度,开展教师教学型职称评审。
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制。
学校院级教学工作状态评价结果与各教学单位绩效分配的75%挂钩(排名前3名的学院业绩整体上浮5-8%、末位下浮8%);教师教学质量360度评价排名前10%的,课时津贴上浮10%。
学校每年奖励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参与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200万元以上。
通过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教学资源的分配激励竞争机制,促成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突出、学院奋勇争先、广大教师潜心教学、学生爱学乐学的喜人局面。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实施“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近4万学生直接受益。
学生普遍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学生、校友对学校人才培养满意度显著提升。
学校录取分数线位居湖北省属高校一本招生前列,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就业质量不断上升。
2016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61%,月收入平均为4842元,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薪酬。
东方雨虹、东莞沃德、台湾敏实集团、中建三局、中铁大桥局、安琪酵母、劲酒集团等数十家知名企业主动寻求校企联合培养。
学校声誉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59次报道了我校推行“721”改革成果。
学校应邀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题报告会、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省属高校教学工作会等场合,分别就短学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学科竞赛推进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12次报告。
2013-2015年连续三年在省高校教学质量报告工作推进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
哈萨克斯坦阿拜国立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15所国内外高校来访调研“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为安徽三联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等高校供给侧改革提供了范
例,向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输出了改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