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第5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第5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森林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它们在森林中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
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指群落内不同物种在空间分布、物种组成和种群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介绍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
首先,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格局。
在垂直结构上,森林群落可分为冠层、亚冠层、灌木层和地被层等不同垂直层次。
这些层次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结构,每个层次内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组成都存在差异。
在水平格局上,森林群落通常以聚集型分布为主,即物种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聚集性,形成明显的聚集斑块。
这种聚集性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因素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其次,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特征是指群落内不同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通常表现为复杂的多样性,即其中包含大量不同类群的物种,并且在不同层次上分布。
例如,冠层通常富集了许多高大树种、大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而地被层富集了许多耐荫植物和小型昆虫。
此外,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还受到生境类型、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群落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这也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最后,森林群落的种群结构特征是指群落内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和大小结构。
种群结构反映了物种的种群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个体大小分布等方面的特征。
在森林群落中,常见的种群结构类型包括正常形态、倒置形态和单峰形态等。
正常形态的种群结构通常表现为年轻个体数量较多、中间年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老龄个体数量较少的分布模式。
而倒置形态的种群结构则是指年轻个体数量较少、中间年龄个体数量逐渐增加、老龄个体数量较多的分布模式。
单峰形态的种群结构则是指在一些特定年龄段出现个体数量最多的分布模式。
种群结构的不同类型反映了不同物种的生活史策略和生态适应性。
综上所述,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空间分布特征、物种组成特征和种群结构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是研究森林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09.第八章 森林群落
第九章群落第一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一、群落的概念1.生物群落森林群落:在一定地段的自然条件下,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叫生物群落。
那么,森林就是一定地段上,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该地段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所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我们称其为森林群落。
可见森林的概念不仅包括树木、灌木和草本,而且包括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微生物,甚至包括林下的土壤和林内的环境。
群落不是杂乱无章的,群落是生物种群的有机组合,而且在相似的条件下就会有相应的群落的出现,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些生物种群组合在一起呢?在这里,我们认为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物群落得以维持的动力机制。
在有关进化的章节中我们介绍过,导致生物进化的机制是自然选择,或者说自然选择给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动力。
我们也相信,任何一个生物类群或者生物群落的有规律的组合都是有根据的,这种根据有的是外部的,有的是内在的,生物群落的维持机制是组成该群落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作用既包括正相互作用,也包括负相互作用,没有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就谈不上一个确定的生物群落的形成。
2. 群落的结构在中学阶段,学物理,学化学时必然学到分子、原子。
学习方法是,先研究它的结构,知道分子是什么,由什么组成的,即分子结构;然后研究它的性质,即分子运动等。
所谓结构,就是任何一个系统的具体构成形式, 而系统则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全局。
结构与系统是两个含义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
系统指的是一系列相互有关的单元,为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构成的完整综合体。
而结构则是系统内部各单元的排列组合方式,它是系统的性质与数量的集中表现。
只有依靠结构,才就能把孤立的诸单元变为一个系统,只有以结构为中介,单元的属性与功能才能变成系统的属性与功能,如果系统没有一定形式的结构,那么,系统不但不能发挥其效能,而且连系统本身也便不复存在了。
结构这一范畴日益受到多门学科的重视,例如结构力学是以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力学结构为对象的一门学问,化学研究物质结构,探讨分子、原子、质子的特性;地质学研究地质结构;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经济学研究经济结构;计算机----。
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森林群落结构特征森林群落结构是指森林中各种植物种群的数量、分布、大小和空间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它是自然选择、竞争、生长和演替等生态过程的结果,可以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
下面将从物种组成、树冠结构、种群密度、垂直结构和空间格局等方面介绍森林群落结构的特征。
首先,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其结构的基础。
森林中的物种组成一般是多样的,包括树种、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等。
物种组成的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它们利用不同的资源和环境条件,相互之间形成复杂的相对关系,共同维持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次,树冠结构也是森林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中的树冠主要由树木的枝干和叶片组成,它们不仅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还提供了动物栖息、觅食和保护等功能。
树冠结构的特征主要包括树高、树冠形状、枝叶密度等。
不同的树种具有不同的生长方式和枝叶分布,导致不同的树冠结构。
树冠结构的特征直接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微气候、光环境和物质循环等。
种群密度也是森林群落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种群密度反映了同一物种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对于森林来说,种群密度的大小与种群的繁殖力、生长速度、死亡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种群密度的不同可以反映出森林群落内不同物种的优势程度和相互作用方式。
高密度的种群会导致资源竞争激烈,影响到个体的生长和繁殖,而低密度的种群可能面临着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和易受外界干扰的风险。
垂直结构是指森林群落中不同层次的植物分布与分层关系。
森林群落一般可以分为森林地下层、森林草本层、森林灌木层和森林乔木层等。
不同层次的植物在光、水、氮等资源的利用和竞争上存在差异,形成了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的特征可以反映出森林的生态位分配、光环境的垂直分布等。
最后,森林群落的空间格局也是其结构的重要方面。
空间格局主要指森林群落中个体的分散程度、聚集程度和空间分布的规则性。
空间格局受到环境条件、竞争关系、扩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四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森林⽣态学讲稿-第四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森林植物群落概念(⼀)群落概念群落的概念很模糊,没有⼀个概念能让所有⽣态家都满意的定义。
群落或⽣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是指特定空间或⽣境下⽣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具有⼀定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活在同⼀⽣境⽽彼此相互作⽤的各种植物有规律的组合。
森林群落(forest community)指以⽊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植被(vegetation):某⼀地区或整个地球表⾯全部植物群落总和称为植被。
(⼆)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具有⼀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定的植物、动物、微⽣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要特征。
2具有⼀定的群落结构:如⽣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等3具有⼀定的外貌:⼀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度并具有不同密度,从⽽决定了群落外部形态。
如森林、灌丛或草丛等。
4形成群落环境:⽣物群落对其居住的环境产⽣重⼤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包括光照、温度与⼟壤等都经过了⽣物群落的改造。
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
⽣物群落并⾮种群的简单集合。
种群组合成群落取决于两个条件:第⼀,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机环境;第⼆,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
6具有⼀定的动态特征:群落运动形式为季节、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7具有⼀定的分布范围:任⼀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境上,不同群落的⽣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在⾃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处于连续变化中。
(三)群落的性质机体论(离散论):以美国的Clements(1916,1928)为代表。
群落是⾼度有组织的物种组合,边界清楚,可象物种那样进⾏⾃然分类;⾼度强调种间相互作⽤的重要性,演替被类⽐为个体发育。
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群落演替
第6章森林群落演替6.1森林群落发生、发育的一般过程6.1.1森林群落发生的进程森林群落的发生一般都具有迁移、定居、竞争、反应这样几个过程,不仅裸露地段的群落发生过程如此,而且在有植被覆盖的地段,一个新的群落的侵入过程也不例外。
6.1.1.1迁移从繁殖体开始传播到新定居的地方为止,这个过程称为迁移。
繁殖体是指植物的种子、孢子以及能起繁殖作用的植物体的任何部分(如某些种的地下茎、具无性繁殖能力的枝和干以及某些种类的叶)。
林木和其它植物的迂移能力决定于繁殖体的构造特征和数量。
风播植物的种实,一般小而轻,或具膜翅、纤毛等。
靠水力传播的种实,多数具有可使种实飘浮的气囊、气室。
某些植物的种实具钩、刺、芒、粘液等,借以附着在动物或人的身上而传播。
有些种实是靠果实成熟时弹裂的力量传播的。
圆球形种实在山坡上可借重力作用滚动而增加传播距离。
风滚型植物的植株呈球形,能够整株随风滚动传播。
还有些具坚硬种皮的种子或可食的浆果,除靠自身重力传播外,还可依靠动物吞食后携带到新地方,随排泄至体外而实现传播。
依靠风、水力和动物传播的,迁移距离往往可以很远;依靠自力传播或以地下茎、匍匐茎向新地段伸延的,距离都比较近。
繁殖体的数量,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迁移的能力。
繁殖体的巨大数量,不仅能弥补构造上迁移能力的不足,而且是对传播途中所受的损失、定居中生境的严酷以及竞争中处于弱势等因素的有力补偿。
6.1.1.2定居繁殖体迁移到新的地点后,进入定居过程。
定居包括发芽、生长、繁殖三个环节。
各环节能否顺利通过,决定于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定居地的生境。
定居能否成功,首先决定于种子的发芽力(率)与发芽的条件,即发芽力保存期的长短,发芽率的高低,繁殖体所处生境中的水、温、空气诸因子的适宜与否和稳定程度。
其次是幼苗的生长状况。
发芽时着生部位的水肥供给条件、温度的高低及变化、动物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幼苗的命运。
裸露的土壤表面,有利于种子直接接触土壤并扎根生长;有地被物覆盖的地表(如枯枝落叶层、苔辞层或草被),往往使种子不能直接接触土壤,不利于发芽和扎根生长。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四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一、森林植物群落概念(一)群落概念群落的概念很模糊,没有一个概念能让所有生态家都满意的定义。
群落或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是指特定空间或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生活在同一生境而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植物有规律的组合。
森林群落(forest community)指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植被(vegetation):某一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全部植物群落总和称为植被。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2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等3具有一定的外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并具有不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外部形态。
如森林、灌丛或草丛等。
4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包括光照、温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生物群落的改造。
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
生物群落并非种群的简单集合。
种群组合成群落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第二,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群落运动形式为季节、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一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
(三)群落的性质机体论(离散论):以美国的Clements(1916,1928)为代表。
群落是高度有组织的物种组合,边界清楚,可象物种那样进行自然分类;高度强调种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演替被类比为个体发育。
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与环境
第二章森林与环境森林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森林最基本的特征。
林木的生存依赖于环境,林木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因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常常形成不同类型的森林。
同时,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又以枯枝落叶、蒸腾水分和气体交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归还于环境。
这种能量的转换和物质的循环,就是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
一、森林、环境的概念与类型1.森林的概念森林(forest)是指一个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其它生物,占有相当大的空间,并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复合体。
它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
2.环境的概念环境(environment)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存在的空间及维持其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
具有相对性、主体性和动态性。
森林环境(forest environment)是指森林生活空间(包括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对森林有影响的种种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环境的类型(1)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生境、微环境和体内环境。
宇宙环境(space environment)是指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也有人称之为星际环境或空间环境。
它是由广阔的宇宙空间和存在其中的各种天体及弥漫物质组成,它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太阳黑子的活动、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产生的潮汐现象,直接影响着生物活动。
地球环境(global environment)是指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又称为全球环境。
当地球表面上第一批生物诞生时,遇到了空气、水和地表岩石的风化壳,在生物的活动下,岩石圈的表层形成了土壤圈。
大气圈的对流层、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物圈的环境。
大气圈(atmosphere)是指地球表面的大气层。
林业工程师综合复习资料-森林生态
重庆市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试复习资料(综合知识部分)目录第一章植物学基础知识第二章植物生理第三章土壤学基础知识第四章森林生态第五章林木遗传学第六章植物病虫害基础第七章气象学基础知识第八章其它与林业相关的知识考试题型第四章森林生态第一节生态学概论1.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分为4个主要时期:(1)16世纪以前的生态学萌芽时期;(2)17世纪-19世纪末的生态学建立时期;(3)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的生态学巩固时期;(4)20世纪60年代-现代的现代生态学时期。
2. 经典生态学研究的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3. 全球生态系统:(1)陆地生态系统:1)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上的森林主要分为4种类型,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2)草地生态系统:全球草原根据组成和地理分布可分为2种类型,温带草原、热带草原。
3)荒漠生态系统。
(2)水域生态系统:1)淡水生态系统:按照生物群落划分,淡水群落分为:流水群落(急流和缓流)、静水群落。
2)海洋生态系统:按照海区划分,海洋生态系统一般分为沿岸生态系统、大洋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等;按照生物群落划分,一般分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藻类生态系统等。
4.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
(态能构)5. 干扰由3个方面构成:系统、事件、尺度域。
6.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可分为3种类型:斑块、廊道、基底。
在实际研究中,要确切地划分斑块、廊道和基底有时是很困难的,也不是必要的。
因为景观结构单元的划分总是与观察尺度相联系,所以斑块、廊道和基底的区分往往是相对的。
第二节森林与森林环境1. 森林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科学。
森林生态学的研究任务包括:认识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认识森林分类、分布、生长发育和演替规律;认识人类活动对森林及其功能的影响;提出正确经营森林、管理森林的生态学基础技术途径。
教学课件:第5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02
森林群落的概念与分类
森林群落的定义
总结词
森林群落是由一定区域内所有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灌木和 藤本植物等构成的集合体,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和生态特征 。
详细描述
森林群落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覆盖了 广泛的地域,并拥有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在森林群落中,各 种植物通过竞争、共生和适应等机制形成了特定的空间结构 和生态特征。
限制采伐和开发
制定严格的采伐和开发政策,限制商 业砍伐和土地转换,以保持森林覆盖 面积和生态完整性。
加强执法和监管
强化森林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砍伐、 野生动植物走私等违法行为,确保森 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森 林重要性的认识,鼓励人们参与森林 保护行动。
可持续利用途径
03
森林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组成要素
植物组成
森林群落由多种植物种类组成, 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 每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和 生长习性,共同构成森林群落的
生态基础。
动物组成
森林群落中的动物种类繁多,包 括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等。动 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如传播种子、分解有机
物等。
森林地表的植被和枯枝落叶能够拦截雨水 ,减缓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水补给,对水 资源的保护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保持
生物多样性保护
森林地表的枯枝落叶和密集的根系能够固 定土壤颗粒,减少水土流失,维护土壤肥 力。
森林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繁衍 场所,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伞。
经济价值
木材资源
森林是木材的主要来源,可用 于建筑、家具、造纸等领域。
的法律保障。
技术创新与应用
群落的主要类型知识点
群落的主要类型知识点“群落”一词最早由德国植物学家以本纳定义,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多种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
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单位,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根据群落内植物的特点、物种组成和生态环境的不同,群落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森林群落森林群落是生物繁衍和生态系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群落通常以植物覆盖和土壤为基础,以动植物相互作用和共生关系为特征。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森林群落的特征不同。
例如,温带针叶林群落主要生长于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中,树木高大、分布范围广,植被覆盖度高;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则主要分布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植物种类繁多,生长周期较短。
2. 草原群落草原群落是在干旱、半干旱和季风气候区域的生态系统中,以草本植物和少量灌木为主要植物群落,覆盖大面积的地表。
草原群落是以草为主要植物,覆盖率约占土地面积的40%以上。
草原群落的特征在于群落结构简单,群落的物种与数量都比较单一,草原入侵种的次数很少,因此草原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
3. 水生群落水生群落是指生长在水中或长期浸泡在水中的植物群落,如浮萍群落、水蕹群落、芦苇群落等。
水生植物在水中生长,具有特殊的适应能力,如具有较浅的根系和充气的茎,可以保证其充分的光能和养分供应。
4. 湿地群落湿地包括沼泽、河流、湖泊、海湾等。
湿地群落是以湿地为生境的动、植物群落。
湿地环境酸碱度比较高,土壤过程复杂,条件苛刻,物种多样性较高。
据统计,野生动植物中有60%以上的物种需要依赖湿地生态系统生存。
5. 沙漠群落沙漠群落是指生长在沙漠地区的植物群落。
沙漠环境通常是干燥、缺水、光线强烈和土壤贫瘠,生物物种较少,植被矮小、分散。
沙漠群落中的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干旱的环境下存活和繁殖。
例如,仙人掌和龙舌兰可以储存大量水分,在植物干季时用于生命活动。
6. 城市群落城市群落是由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的生态系统。
城市群落通常由建筑、道路、商业区、人口集中的居住区等构成,内部的自然环境受到人为的破坏或改造。
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第7章森林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环境,它是由于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基本成分。
因此,生态学也是研究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7.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7.1.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system)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地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整体。
一般认为,构成系统至少要有3个条件:(1)系统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2)各成分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3)系统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生态系统(ecosystem)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的森林、荒漠、湿地、海洋、湖泊、河流等,不仅它们的外貌有区别,生物组成也各有其特点,生物和非生物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物质不断地循环、能量不停地流动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1936)提出。
他认为,“更基本的概念是……完整的系统(物理学上所谓的系统),它不仅包括生物复合体,而且还包括人们称为环境的全部物理因素的复合体。
……我们不能把生物从其特定的、形成物理系统的环境中分隔开来。
……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单位。
……这些生态系统有各种各样的大小和种类。
”因此,生态系统这个术语的产生,主要在于强调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相互之间、它们与环境之间功能上的统一性。
生态系统主要是功能上的单位,而不是生物学中分类学的单位。
前苏联生态学家苏卡切夫(1944)所说的生物地理群落(biogeocoenosis)的基本含义与生态系统概念相同。
生态系统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
7.1.2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森林生态系统概括的讲,它是一个由生物、物理和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非常复杂的功能系统。
森林生态学 复习资料
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五指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的科学。
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能量锥体,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的总称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指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当光照强度超过光补偿点继续增加,光合速率随之增加,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光合速率达到饱和时的的光照强度。
群落交错区Eco-tone:当两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是相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区群落Community:植物群落是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森林群落即具有一定树木种类组成的植物群体。
食物链Food Chain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重要值Important Value:用来表示某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高斯假说Gause Hypothesis: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钟被淘汰。
生态对策Ecological Strategy: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而朝不同方向进化获得的生存对策。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吸收CO2 与呼吸作用放出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指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的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Three greenhouse gases: CO2/CH4/N2O 三个温室气体Biodiversity includes Ecosystem/Species/Genetic three levels.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nutrient cycles are Biological cycle,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Geological Cycles.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类型群落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外貌;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1.、简述群落演替的单元顶极理论。
森林生态学基础—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第十章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
因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可分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
而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分布遵循一定规律。
世界上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是在一定气候、土壤条件下形成的。
依据不同气候特征和相应的森林群落,可划分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和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等主要类型。
其中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滨海木本植物群落,兼具陆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特性,成为最复杂而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
10.1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10.1.1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地球上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不同的生态因素组合的结果,并为森林群落提供多样的生活条件。
因此,任何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是与它们所存在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联系,其中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是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各式各样的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最重要的原因。
因此不难理解,作为各种环境要素综合作用产物的森林生态系统,它的分布也必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这就是说,一方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一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另一方面,各种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又都有与它相适应的地理空间位置。
森林植被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土壤,它应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所以,地球上气候带、土壤带和森林植被带是相互平行和彼此对应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与之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而不同的土壤类型,其理化性质不同,适生的植被、树种也不同。
充分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规律性,对于林业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
10.1.1.1 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森林植被的地理分布,既有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表现为广域的(地带性)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也有与地方性(地域性)的母质、地形、土壤类型相适应,表现为地域性的分布规律。
由生物气候条件决定而发育的土壤上生长着不同的森林植物类型,这种木本植物类型所构成的不同生态系统是广域(广大空间)分布的森林生态系统,称为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
4《森林生态学基础(本科)》4复习题
森林生态学基础总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主导因子:指诸多的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个生态因子。
4、生态幅:亦称生态价,即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5、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6、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也称异株克生。
7、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8、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9、温周期现象:生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为温周期现象。
10、生活史:指从生物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1、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长期对环境和竞争所产生的总的适应对策。
12、种间竞争:是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直接或间接地抑制对方的现象。
1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叫限制因子。
14、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这点称为光饱和点。
15、光周期现象:指生物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所产生的反应。
16、警戒色:动物能在身体內储存有毒物质时即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以较鲜艳的色彩來告知捕食者。
如马蜂。
17、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储存、双方获利。
18、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19、频度:指群落中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即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20、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5.1 森林群落的概念5.1.1 群落在自然界中,任何植物都极少单独生长,几乎都是聚集成群的。
植物群居在一起,在植物和植物之间就发生了复杂的相互关系。
就高等植物而言,这种关系包括生存空间、各植物体对光能的利用、对水分和矿质养分的利用,植物分泌物的彼此影响,以及植物之间附生、寄生和共生的关系等。
另一方面,群居在一起的植物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又作为一个整体影响一定范围的外界环境,并在其内部形成特有的“植物环境”(包括小气候和土壤);这种“改变了的”环境又反过来影响植物的本身。
因此,群居在一起的植物并非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一个有规律的组合,在环境相似的不同地段有规律的重复出现。
早在1807年,近代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Alexander Humboldt 就注意到自然界植物的这种分布规律。
1890年,丹麦植物学家E.Warming在《植物生态学》一书中指出:一定的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即群落;形成群落的种实行同样的生活方式,对环境有大致相同的要求,或一个种依赖于另一个种而生存,种与种之间关系密切。
1908年俄国的地植物学家B.H.Cykaчёв将植物群落定义为:“不同植物有机体的特定结合,在这种结合下,存在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植物群落可定义为: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森林群落就是具有一定树木种类组成的植物群落。
5.1.2 群落的性质虽然生态学家们认识到生物都以多种形式的有机集群存在,但对于群落单元的划分及群落的客观实体性仍有争议。
生态学界存在两派截然对立的观点,即机体论观点和个体论观点。
5.1.2.1机体论观点机体论观点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和种群那样。
机体论观点把群落和有机体相比拟,强调组成群落的各个种是高度结合的,相互依存的,一个种群从其先锋阶段到稳定的顶级阶段和有机体一样有其出生、生长、成熟、繁殖和死亡,群落的这种生活史虽然是复杂的,但却是一个真实的过程。
强调群落在很多方面表现为整体性,认为群落是自然单位,它们和有机体一样具有明确的边界,而且与其他群落是间断的、可分的,它们独立存在,可重复出现。
5.1.2.2个体论观点个体论观点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
个体论观点认为组成群落的种群具有“独立性”,即各个种都是单独对外界因素起反应,并作为独立的一员进入群落,它们在不同的群落之间往往互相交织,而以不同的比例出现在不同的群落中。
种群的分布决定于环境的变化,环境条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由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群落的差异性是连续的。
所以,群落是连续的,群落之间不具有明显的边界,群落的划分是人为的。
这两种观点对生态学研究的影响都很大,从机体论观点出发,建立了群落单元演替顶级学说和相应的研究方法;从个体论观点出发,建立了梯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5.1.3 群落的基本特征生物群落是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无论群落是一个独立单元,还是连续系列中的片断,由于群落中生物的相互作用,群落都不是其组成物种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定地段上生物与环境作用的一个整体。
生物群落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5.1.3.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
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一个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5.1.3.2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群落除了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外,还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例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等。
5.1.3.3具有一定的外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并具有不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外部形态。
在植物群落中,通常由其生长类型决定其高级分类单位的特征,如森林、灌丛或草丛的类型。
5.1.3.4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
如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裸地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光照、温度、湿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生物群落的改造。
即使生物非常稀疏的荒漠群落,对土壤等环境条件也有明显改变。
5.1.3.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的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共存。
一个群落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竞争,形成具有一定外貌、种类组成和结构的集合体。
5.1.3.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是不停的运动,群落也是如此。
其运动形式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5.1.3.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何一个群落都只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中,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无论从全球范围看,还是从区域角度讲,不同生物群落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分布。
5.1.3.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有的群落有明显的边界,有的边界不明显。
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同群落间存在过渡带,被称为群落交错区,并导致明显的边缘效应。
5.2 森林群落的组成5.2.1 森林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任何一个森林群落都是由一定树木及相关的植物种类组成,可把组成一个森林群落的全部植物种类称为该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
一个详细的群落种类组成名单是这个森林群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也是森林群落研究工作的第一步。
森林群落种类组成名单之所以有价值,一方面是因为每个植物种都有一定的生态幅度,它和环境以及和其他植物种之间都有一定的相互关系,能够表达出一定生境特征和森林群落内部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每个植物种都有它的演化历史,有它的发展和分布的演变过程,因此,一个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不仅可以反映有关生境条件的状况,而且也反映着该群落的历史渊源和更为广阔的空间上的联系。
要调查森林群落种类组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这个群落地段上进行种类统计,但是由于一个森林群落地段所占的面积常常很大,种在群落内分布也很不均匀,人们既不能对整个群落地段进行全面统计,也不能只在一块很小的面积上进行调查用以代表整个群落的种类组成,这就产生了一个统计面积适当大小的问题。
因此,生态学家提出了最小面积的概念。
所谓最小面积,也就是说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
由于森林群落的结构是由这些植物种类所形成,所以在最小面积上也能表现出森林群落结构的主要特征。
表5-1 随着样方面积扩大增加的种数小样方号面积(m2)种类种数小计1 4 木荷、檵木、马银花、乌饭、山鸡椒、光叶菝葜、算盘子72 8 短柄枹、赤楠、石斑木、羊角藤 113 16 盐肤木、木青、玄参科一种 14 4 32 映山红、茅栗、菝葜17 5 64 石栎、苦槠、老鼠矢、青皮木、柃木、栀子、刺柏、南烛 25 6 128 冻绿26 7 256山矾、马尾松、冬青29图5-1 确定群落最小面积的程序(仿宋永昌)(a )成倍扩大样方面积,记录出现的种数 (b )种-面积曲线最小面积的确定通常采用在群落中央,逐步成倍扩大样方面积[如图5-1(a )],统计面积扩大增加的种数(表5-1),用种的数目与样方面积增加的关系,绘制出种-面积曲线,即以种的数目作纵坐标,样方的面积作横坐标,把每次种的数目和样方面积的关系标绘在坐标图中,各个点的连线即构成了种―面积曲线[图5-1(b )]。
曲线的特征是,起初陡峭上升,而后慢慢趋于平缓,这是因为开始的样方中出现许多种,而后来扩大的样方中增添的种数就不多了,曲线开始平缓的一点即群落的最小面积,这一点固然可以凭观察从图上识别出来,但是由于曲线的形式随横纵坐标的比例而定,这使转折点的主观判断较为困难,解决的办法是事先设定,当面积增加10%、种的总数也只增加10%时,取样面积已足够。
这个点可以在曲线上机械的确定,即通过坐标图上的原点,到代表10%的种和10%的样方面积所标出的点间画一条直线,然后与这条线平行的在曲线上画一切线,这样不管曲线的形状如何,切点就是10%的相关数,为了更精确的取样,这个点可以按增加10%的样方面积,对增加5%的种数来判定。
一般而言,环境条件越优越,植物种类越多,最小面积就越大。
例如,在西双版纳南部热带雨林群落的最小面积至少为2500m 2,其中包含组成群落的主要高等植物130种左右;而东北小兴安岭红松林的最小面积约为400m2,包含的主要高等植物有40种左右。
表5-2综合了不同国家作者对各类森林研究时所建议的样方最小面积。
表5-2 不同国家和作者建议的森林植被研究时的最小面积(m2)5.2.2 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不同的森林群落,其植物种类组成的数目或多或少,它们均属于一定的科、属,以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例,群落的类型虽然极为多样,但是组成群落的主要植物种类均属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
根据各植物种的生物地理群落过程和群落中的地位及数量特征可以把森林植物种划分为以下几种群落成员型。
5.2.2.1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
例如兴安落叶松林中:乔木层中的优势种为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灌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有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偃松(Pinus pumila)、杜香(Ledum palustre var.angustum)、柴桦(Betula fruticosa)、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越橘(Vaccinium vitisidaea);草本层中常见的优势种有红花鹿蹄菜(Pyroda incarnata)、二叶舞鹤草(Maianthemum bifolium)、七瓣莲(Trientalis europaea)、苔草(Carex spp.)、兴安青茅(Deyeurum turczninowii)、裂叶蒿(Artemisia laciniata)、大叶柴胡(Bupleurum longiradiatum)等;地被层主要为藓类植物,如桧叶金发藓(Polytrichum juniperinum)、毛梳藓(Ptilium cristacastrensis)、沼泽皱朔藓(Aulacomnium palustre)、白齿泥炭藓(Sphagnum girgensohnii)、赤茎藓(Pleurozium schreberi)、高山石蕊(Cladonia aipetri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