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保护与发展思考
大理巍山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与开发
大理巍山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古城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教科书,其中包括文物、古建筑、文化遗址等,无论是历史性、艺术性,还是科学性,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其承载了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特有文化。
作为一张独特的名片,向世界展现出自身的文化魅力。
但是,在此基础之上,经济建设发展与古城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既不能以牺牲珍贵文物为代价,换取旅游业的发展,也不能因为保护而拒游客于门外。
对于巍山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应综合巍山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发展的情况进行全面考虑,指出一条适合于巍山古城保护与开发的路。
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并不是一对不可调解的矛盾关系,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本身就是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在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下,合理进行旅游业的开发。
1 大理巍山历史文化古城概述1.1自然资源云南大理巍山县是设置较早的郡县之一。
地处云南哀牢山和无量山的上段,属云南省西部。
20世纪80年代末国务院把巍山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0年代初林业部批准巍宝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其属于北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盛产水稻、玉米、小麦、蚕豆、烤烟、油菜、桑叶、药材等。
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也有很大的体现,其包含300多种野生植物、100多种野生禽鸟、70多种野生动物等等。
1.2 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唐初,南诏国曾在巍山古城建都,故巍山被称作南诏故都。
巍山古城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居住着彝族、回族、白族、苗族等22个民族。
小吃美食种类齐全,其中巍山扒肉饵丝、巍山蜜饯等,在云南一代颇负盛名。
巍山古城文物古迹众多,如巍山古城、拱辰楼、星拱楼等,至今仍保留着明代时期的城池结构,被御为“文献名邦”,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形,其不仅为历史文化考察者提供了调研基地,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代表,传递出巍山古城的独特魅力。
2 大理巍山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存在问题2.1政府管理稍显不足在建设过程中,政府缺少指导性的政策,巍山古城开发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对古城价值内涵的挖掘,没有体现出巍山古城价值的精髓。
云南大理古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云南大理古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云南大理古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云南大理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镇西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大理古城展示了优雅的布局,精细的设计以及卓越的工程成就。
本文将重点探讨大理古城的城市规划特点和其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特点1. 城墙保护:大理古城周围环绕着坚固的城墙,城墙高大厚实,用来防御外敌,展示了古代城市规划中保护城市安全的重要性。
2. 市区划分:大理古城按照地理条件划分为内外两个区域。
内城被称为“官城”,是皇帝和官员的居住地;外城被称为“民城”,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区。
这种划分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中社会等级和行政管理的思想。
3. 道路布局:大理古城的道路布局十分工整,主街道贯穿南北,横贯东西,交叉形成网状交通网络。
这种布局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同时也为商业活动和社会交流提供了便利。
4. 水系设计:大理古城内有两个主要的水系,分别是洱海和苍山溪,这些水系统决定了城市格局和居民生活。
巧妙地将水源引入城市,既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用水需求,又为城市增添了美丽的景观。
二、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1. 社会秩序与稳定:大理古城的规划设计体现了古代中国追求社会秩序与稳定的理念。
城墙的存在为城市提供了安全保障,不仅保护了市民的财产安全,也维护了社会秩序。
2. 文化传承与景观保护:大理古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规划设计中,古建筑、庭院和街巷被有效保留下来,成为了城市的独特景观和文化遗产。
3. 经济繁荣与发展:大理古城的城市规划为商业和经济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鼓励商贸活动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商业区的繁荣,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4. 宜居环境与生态保护:大理古城的城市规划注重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通过引入水系和绿化带,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居民能够享受到宜居的居住环境。
大理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理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大理,这座位于云南省中西部的城市,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如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文化传承的困境等。
如何实现大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大理拥有苍山、洱海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对于这些珍贵的资源,我们应当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一方面,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限制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建设项目,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例如,在洱海的保护中,要严格控制周边的污水排放,加强水域治理,保护湖水的水质。
另一方面,对于历史文化遗产,要加大保护力度,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和维护,避免过度商业化的改造破坏其原有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其次,合理规划旅游发展是关键。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科学、长远的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
比如,可以将大理古城及其周边区域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重点发展文化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旅游项目;而洱海周边则可以侧重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项目。
同时,要合理控制游客数量,避免旅游高峰期的过度拥挤,保障游客的旅游体验和资源的承载能力。
通过合理规划,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旅游业的有序发展。
再者,推动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是重要途径。
目前,大理的旅游产业主要依赖于观光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积极拓展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
例如,可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此外,还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良好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是游客顺利出行和舒适体验的保障。
大理旅游资源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大理,位于云南中部偏西,是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
海拔约为2090米,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
地处低纬高原,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以低纬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常年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以秀丽山水和少数民族风情闻名于世,大理州共有12个县市,其中有3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大理的旅游业是起步比较早的,先后获得了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文化旅游大县”、“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城市”的称号。
2010年4月又被评选为“国际文化休闲旅游魅力城市”。
接下来我就介绍一下大理旅游资源的分布:从大理州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500个旅游资源点在大理州12个县市境内均有分布。
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空间分布密度来看,大理市在全州12个县市中都位居第1位,且优势明显。
根据大理州旅游资源的集聚状况和空间分布规律,可将整个大理州范围划分为5个旅游资源大区。
中部旅游资源区范围为整个大理市,旅游资源分布密集,旅游基础设施完备,主要优势旅游资源有苍山洱海自然风光、大理古城历史文化、喜洲白族村落、下关现代城市设施等,可开展山水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购物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属于多功能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也是大理州旅游形象的支撑性区域。
经过多年的旅游开发建设,旅游产品成熟且知名度高,既是大理州的旅游中心,也是滇西北的重要旅游区和云南省旅游发达地区之一。
东部旅游资源区范围包括宾川、祥云2县,交通条件优越,是大理州的东大门。
该区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宗教建筑与宗教文化,其中宾川鸡足山被称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可开展宗教文化旅游、自然风光旅游等,属于大理州佛教历史文化最为深厚和佛教文化遗迹较为集中的佛教文化旅游区,也是大理州需要进一步重点开发的旅游区。
南部旅游资源区范围包括弥渡、巍山、南涧3县,既是大理南诏国的发祥地,保留有完整的古城风貌,又拥有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同时澜沧江上的小湾电站亦分布于此区。
大理古城建筑如何保护与发展
大理古城建筑如何保护与发展大理古城,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如何保护和发展大理古城的建筑,使其既能传承历史文化,又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保护大理古城建筑,首先要深入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大理古城的建筑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白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从古老的城墙、城门到传统的白族民居,每一处建筑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这些建筑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寄托,它们见证了大理的兴衰变迁,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保护的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是关键。
政府应当组织专业的团队,对古城建筑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明确保护的范围和重点。
同时,要根据古城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保护规划。
规划要注重整体性,不仅要保护单体建筑,还要保护建筑周边的环境和风貌,保持古城的原有格局和肌理。
资金投入是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当加大对古城建筑保护的财政支持,设立专项保护资金。
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保护资金。
例如,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或者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吸引投资进行保护性开发。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古城建筑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破坏古城建筑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对于古城建筑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的保存上,还应当注重对其的活态传承。
鼓励当地居民继续在古城内居住和生活,传承传统的建筑技艺和生活方式。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建筑技艺培训、民俗文化展览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古城建筑文化,增强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
在发展方面,要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
旅游业是大理古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会对古城建筑造成破坏。
大理景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大理景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些年来,大理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与品味。
它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国内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大理景区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大理景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大理景区的现状是积极向好的。
大理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而闻名。
著名的洱海和苍山让游客流连忘返,恍如置身仙境。
此外,大理的民俗文化也是其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的民族特色、风格独特的传统房屋和悠久的历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这些,为大理景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其次,大理景区未来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
大理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旅游城市之一,拥有着充足的发展潜力。
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来提升景区设施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
未来,大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然而,大理景区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环境保护问题。
随着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加,景区环境的保护变得异常重要。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环境监管,确保大理景区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此外,过度开发和商业化也可能导致景区本身文化特色的流失,影响大理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大理景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景区规划和管理,确保发展与保护的平衡。
政府部门应与旅游企业合作,制定相关政策,确保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加强宣传,提高游客对大理景区的认知和理解。
大力推广大理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光临。
未来,大理景区有望实现更加良好的发展。
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大理景区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大理的投资力度,提高景区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同时,大理景区也需要在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加强措施,确保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大理古城所面临的问题和其解决方法
大理古城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我国著名的名胜古城之一,也是我国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座文化古城之一,有着“东方日内瓦”的美誉。
大理因其迤逦迷人的自然风光、沉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古悠壮丽的古城景观、名品荟萃的丰富特产等特色具有很发达的旅游业。
旅游业的发展给大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了一些问题。
第一,外来户反客为主。
在大理古城,街上地段比较热闹的铺面,月租都已超过了三千,有的甚至超过了上万,其中的巨大商机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此,在古城内开店的大多数是外地人,如“文艺路”上60%的店都是外来人员开的,而出租房屋的原住居民很多都不值古城居住了。
使得古城没有了古城的灵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一座商业古城而已,而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古城居民原汁原味的生活模式却不复存在了。
第二,古城被开发过度。
要保护一个地方的生态,就像保护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一样,别让外来物种进入。
保护古城,不是让古城原住民出去,而是要防止过多的外来开发。
而如今的大理古城却有开发过度之嫌。
过重的商业气息扰乱了古城居民的这场居民。
第三,噪声扰民。
由于很多商家基本都是晚上8点半开始营业,11点半结束,对于具体的营业时间,旅游部门等也并未加以限制。
导游讲解的喇叭和酒吧里的弹唱都扰乱了人们的生活,有的人甚至多次报警。
有的客人在酒精的作用下,11点半后还是会在酒吧里喧闹,无论是原住民或是游客,都有些不满。
第四,古城房价步步高。
今年来旅游业发展了,生活便利了,但和此同时,古城内的商铺建了起来了,却又因价格太贵而一间间空在那里,而古城被内外的住宅涨到了一个让原住民无法接受的程度。
第五,开发热下的环境隐患。
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的产量不断增加,而这些垃圾和废水排放入洱海中,导致水生植被的破坏,腐烂的水生植物叶茎沉入海底,不断淤积只是海底缓慢上升。
大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有何特点
大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有何特点大理,这座位于云南省西部的城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理的城市发展规划也备受关注。
那么,大理的城市发展规划究竟有何特点呢?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大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苍山、洱海是其标志性的景观。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大理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限制在洱海周边的开发建设,加强对苍山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大理致力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减少城市发展对洱海的污染,大理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措施。
加强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污水排放标准,确保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同时,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在洱海流域,还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将部分居民迁移到适宜居住的区域,减轻洱海周边的人口压力,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突出历史文化传承大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大理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通过修复和保护古城、古村落、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大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大理古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工作一直备受重视。
在规划中,严格控制古城内的建筑高度和风格,保持古城的原有风貌。
同时,对古城内的传统街巷、水系进行整治和保护,恢复其历史风貌。
对于古村落和古建筑,采取了分类保护的措施,对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进行重点保护和修复,对于一般性的进行合理利用和改造。
此外,大理还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通过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培养非遗传承人等方式,让白族的传统文化,如三道茶、扎染、大本曲等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大理积极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旅游产业。
一方面,大理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
关于古城保护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建设管理
应建立健全古城建设管理体系,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的审批、建设 过程和验收等环节,确保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建设。
促进公众参与
应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古城保护与建设,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协商, 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古城法律法规建设与执法力度
完善法律法规
应建立健全古城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保护与建设的法律地 位、权利与义务等,为古城保护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商业化过度
许多古城在保护和建设过程中过于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一些旅游开发公司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古城的 传统建筑和文化风貌进行破坏性开发,严重影响了古城的保护和传承。
保护措施不当
一些地方在古城保护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采取了不恰当的保护措施。例如,一些古城的传统建筑被简 单粗暴地拆除或修复,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
3
如何在保护古城的同时,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 ,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目的和意义
探讨古城的保护方 法和建设策略。
促进城市现代化建 设与古城的有机融 合,提升城市品质 和文化内涵。
为实现古城可持续 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和实践指导。
02
古城保护与建设现状
世界古城保护与建设现状
要点一
世界古城保护与建设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古城面临着保护与 建设的诸多问题。一方面,许多古城的传统建筑和文化 风貌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失;另一方面,一些古城在 保护和建设过程中过于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历史和文 化价值。
大理古城的资料和介绍
大理古城的资料和介绍大理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是一座古老而迷人的城市。
它以其独特的历史遗迹、古朴的建筑风格和多样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以下将对大理古城的资料和介绍进行详细探讨。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大理古城坐落在滇池东岸的洱海平原上,南侧靠近苍山,东临滇池,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大理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滇池流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公元738年唐朝建立大理国后,大理古城逐渐形成并成为大理国的政治核心和都城。
二、建筑风格和特色大理古城的建筑风格兼容并蓄,融合了汉族、白族、僳僳族、纳西族等多个民族的特色。
在古城内,可以看到传统的白族三坊一照壁的建筑布局,宽敞的纳西族天井和精美的华夏建筑。
大理古城的建筑以石头和瓦片为主要材料,建筑外墙饰以石雕、木雕和砖雕等工艺品。
这些建筑物既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又展示了大理古城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大理古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它们是大理古城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著名的文化遗产包括大理国都城遗址、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理市博物馆等。
历史遗迹有三塔文化公园、龙泉寺、大理国密宗尊胜寺、苍山洱海风景区等。
这些遗迹和文物见证了大理古城的辉煌过去,迎合着游客对历史的探寻和研究。
四、旅游资源和特色活动大理古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欣赏到大理古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自然景观,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此外,大理古城还以其丰富的特色活动而闻名,如“泼水节”、“三七文化节”等。
这些特色活动给游客带来独特、有趣和难忘的体验,增添了旅途的乐趣和纪念价值。
五、现代发展和保护措施大理古城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在不断迎接现代化的发展和挑战。
为了保护大理古城的历史遗产和建筑风格,当地政府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并将其列为国家级文化遗产和重要旅游景区。
此外,大理古城还引入了现代设施和服务,以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和便利性。
古城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古城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古城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然而,在实践中,古城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保护意识不强、过度商业开发、缺乏有效规划、资金投入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公众参与度低、保护与开发矛盾以及文化传承断层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古城保护意识。
加强古城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古城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是推进古城保护工作的重要途径。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展览、讲座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古城保护的知识和重要性,增强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合理规划,平衡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在古城保护中,应注重合理规划,平衡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注重保护古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防止过度商业开发对古城的破坏;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促进古城的经济发展和活力提升。
三、增加投入,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
古城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保护资金。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古城保护的投入力度;同时,也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古城保护工作,形成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完善法律法规,为古城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完善古城保护的法律法规,为古城保护提供法律保障,是推进古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古城的保护范围、管理责任和处罚措施,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惩处。
五、鼓励公众参与,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公众参与是促进古城保护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古城保护工作,如开展志愿者活动、建立公众监督机制等,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动古城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六、创新保护机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模式。
在古城保护中,应注重创新保护机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模式。
例如,可以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古城进行数字化建模和监测,实现对古城的精准保护;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创新模式,推动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历史古镇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
浅谈历史古镇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摘要: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历史古镇保护与更新都是推动城市文明和谐发展建设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历史古镇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作为动态的宝贵城市遗产,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选择下,历史古镇体现出多元性、多样性、原生性的独特构造。
本文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分析其现状问题等,探究历史古镇保护与更新模式,为历史古镇建设发展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历史古镇;保护与更新;大理喜洲古镇1.背景作为在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历史古镇不单单是一个单纯的建筑体,更是当地文化民俗和历史变迁的见证,并且在不断的在生长演变,具有一种独特且顽强存在的文化生命力。
为了保护和更新历史古镇,我们应该以本地历史文化为基础,在整体空间上采取保护和更新举措,以便为古镇创造出一个充满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空间,使其充满活力和生机。
让历史古镇不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顺应时代的同时不失本色。
本文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探讨历史古镇更新设计中,如何在保护文化韵味的同时带动古镇的发展,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寻找平衡点。
2.古镇资源概述2.1历史资源大理喜洲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北部,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地势西高东低,目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大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隋唐时期被称为“大厘城”,在南召时期更是被作为“十睑之一”,并被认为是电影中“五朵金花”的故乡。
是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与重点侨乡之一,在2016年10月被评选为为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 2017 年时又被选入云南省创建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名单中。
2.2民族文化喜洲古镇以白族文化居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结合了当地独特的自然特色,形成了现在喜洲独特的白族文化,这体现在服饰、饮食等方方面面,例如传统的扎染艺术和当地特色的喜洲破酥粑粑。
这都透出当地的民风民俗。
2.3建筑特色古镇是以四方街为中心而向四周延展开,道路呈现纵横交错的模式,民居沿着街巷两侧分布结合,形成规模各具大小的空间结构。
大理古城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大理古城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大理古城的旅游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地带来各种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旅游业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理古城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平衡旅游业发展与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
一、大理古城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1. 经济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量的游客涌入大理古城,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收益。
旅游业成为了当地居民重要的经济来源,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多机会。
外来游客的到来,推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购物等行业的发展,同时当地居民也从中获益,很多人开始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工作。
然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动物表演、骗子欺诈等,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地削弱了当地旅游业的声誉和品质,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2. 社会影响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
大量的游客涌入古城,带来了繁华热闹的氛围,让古城更加热闹。
当地居民也从中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和文化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使得当地的文化更加繁荣。
但是,由于游客数量的增加和本地居民之间的文化差异,游客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冲突也有所增加。
游客对当地的风俗、礼仪和文化的不尊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3. 环境影响大量的游客涌入古城,也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游客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挑战。
游客在景区内乱丢垃圾,随便涂鸦,损坏文物等行为大量出现,严重破坏了古城的环境。
同时,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当地居民也开始大量地进行开发,这也使得古城的文化景观逐渐消逝。
二、平衡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1. 提高游客素质,明确游客责任提高游客对古城文化的认知与尊重,可以通过推广特色美食、祭祀文化、传统工艺等方式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游客在游览时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不乱涂鸦,维护当地的文化景观和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对游客的监管,规范游客行为,保持良好的景区卫生,严惩违规者,塑造推广良好的游客形象。
大理古城最新现状分析报告
大理古城最新现状分析报告引言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白族风情,自古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然而,近年来古城的旅游业发展遭遇了一些问题,本报告将对大理古城最新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古城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 旅游资源的优势1. 文化遗产丰富。
大理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如古城墙、古街巷、寺庙等,这些都是游客感受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
2. 白族民俗风情。
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白族文化独特而丰富,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和白族风味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民族文化。
3. 自然景观秀丽。
大理周边有苍山、洱海等自然景观,拥有独特的自然美景,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观光、休闲和户外活动的机会。
二. 问题与挑战1. 过度商业化。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大理古城商业化程度过高,街道上的商铺过多,给游客带来嘈杂和喧闹的感觉,影响了游客体验。
2. 老旧建筑维护不善。
大理古城的建筑大多为明清风格,但由于维护不善,许多建筑面临破损和腐蚀的问题,需要加强保护和修缮。
3. 环境卫生问题。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古城面临着环境卫生问题,如垃圾处理不规范和卫生设施不足等,需要加强管理和改善环境质量。
三. 解决方案1. 合理规划发展。
制定合理的规划,控制商业化程度,保持古城的文化原貌,提升游客体验。
2. 加强建筑维护。
加大投入力度,修缮老旧建筑,加强防治腐蚀和破损,保持古城建筑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3. 改善环境卫生。
增加垃圾桶数量,加强垃圾分类处理,提升公共卫生设施,保持古城的清洁整洁。
四. 推广与宣传1. 组织特色活动。
举办白族文化节、民俗表演、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参与,提升古城知名度和吸引力。
2. 利用新媒体宣传。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推广大理古城的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和参观。
3. 提升服务质量。
加强服务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
大理古城保护与发展思考
⼤理古城保护与发展思考⼤理古城保护与发展思考孙平谢军摘要:⼤理古城作为第⼀批国家级历史⽂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盾突出,古城保护保护难度⼤。
本研究基于对原有保护规划的分析和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编⼤理历史⽂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必要性,并对保护区划的调整提出具体⽅案。
本⽂还对古城功能的疏散与调整、古城墙修复、步⾏体系建⽴、古城建筑风格控制及环古城景观带建设等重要命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今后⼤理古城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参考作⽤。
关键词:⼤理古城保护发展规划1、⼤理古城基本情况⼤理古城作为第⼀批国家级历史⽂化名城,保护⼯作得到⼴泛的重视。
该城原为⼤理县城所在地,1983年⼤理县与下关市合并为⼤理市,市府设在下关,⼤理古城设⾏政办事处,后改设为镇。
县改镇以后,随着原县级和部分市级机关迁出,古城的发展基本得到控制,古城的格局与环境也得以保护。
⼤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15年(1382年)。
据记载,历史上古城“⽅圆⼗⼆⾥,护城池宽四丈、深⼋丈,有四道城墙,⾼⼆丈四尺、厚⼆丈,系⽤泥⼟夯筑⽽成,外砖内⽯,四城门上建楼,各⾼⼆丈⼆尺、宽四丈⼋尺,东门⽈通海,南门⽈承恩,西门⽈苍⼭,北门⽈安远,四隅有⾓楼”。
⼤理古城的建筑布局呈⽅形⽅格⽹式,南北城门对称,东西城门相错,南北三条街,东西六条街,把古城分割成若⼲街坊。
现状古城的规模、街巷格局及尺度仍保持不变。
城廓基本完整,城墙只有部分⼟夯墙被保留下来。
南、北两⽔库是上世纪五⼗年代⼤跃进时期依托古城墙修筑的⼈⼯⽔库。
四道城门及门楼、西南⾓城墙于上世纪⼋⼗年代始恢复重建,古城中四隅⾓楼已不复存在。
⼤理是国际知名的较成熟的旅游⽬的地,是滇西北黄⾦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格⾥拉国家级重点旅游线上的门户。
昆(明)-⼤(理)-丽(江)旅游线是国内最具知名度的旅游产品之⼀,拥有较⼤的市场规模, 2007年⼤理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51万⼈次,其中,海外游客20万⼈次,旅游总收⼊32亿元,⼈均消费约580元。
大理的环境保护现状如何
大理的环境保护现状如何大理,这座位于云南省中西部的城市,以其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洱海、苍山、大理古城等标志性的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理的环境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那么,大理的环境保护现状究竟如何呢?从空气质量方面来看,大理总体上保持着较好的水平。
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大理的空气清新,常年蓝天白云。
但在旅游旺季和特殊气候条件下,由于交通流量的增加和扬尘等因素的影响,空气质量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
洱海,作为大理的标志性景观,其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洱海的水质有了一定的改善。
政府加强了对周边污染源的管控,限制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同时,加大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然而,洱海的生态系统仍然较为脆弱,富营养化的风险依然存在,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治理。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大理除了对洱海的重点治理,还加强了对其他河流和水源地的保护。
建立了水源保护区,加强了水质监测和监管,确保居民能够用上安全、清洁的水资源。
但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型河流和水源仍面临着污染和破坏的威胁,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措施。
大理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
政府加大了对森林的保护力度,实施了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工程,有效地保护了森林生态系统。
但在一些山区,由于人为活动和森林火灾等因素,森林资源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大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通过推广水土保持技术、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等手段,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仍面临着挑战。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大理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
政府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加强了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仍需加强。
大理的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哪些挑战
大理的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哪些挑战大理,这座位于云南省西部的美丽城市,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
从古老的大理古城到神秘的南诏文化,从精湛的白族传统建筑技艺到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无一不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大理的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首先,城市化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给大理的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压力。
随着游客数量的逐年递增,大理古城等热门景点常常人满为患。
过度的旅游开发导致了基础设施的过度建设和商业化的过度蔓延。
许多传统的民居被改建成商铺或客栈,失去了原有的居住功能和文化内涵。
游客的大量涌入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影响了文化遗产所依存的自然环境。
其次,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淡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保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部分居民为了追求现代生活的便利,随意拆除或改建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导致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同时,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了解,使得传统技艺和民俗面临失传的危险。
再者,资金短缺也是大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修缮古建筑、收集和保护文物、开展文化传承活动等。
然而,地方财政往往难以满足这些需求,导致一些重要的文化遗产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和修复。
另外,自然灾害的威胁也时刻存在。
大理地处地震多发区,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文化遗产造成了潜在的破坏风险。
例如,一些古老的建筑在自然灾害中受损,若得不到及时的修复和加固,可能会永远消失。
同时,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尽管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等问题。
对于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此外,现代文化的冲击也给大理的传统文化遗产带来了挑战。
互联网、电视等现代媒体的普及,使得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迅速传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浅谈大理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浅谈大理古城的保护与发展作者:崔颖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8期【摘要】大理古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历史意义。
但现如今由于旅游的开发,大理古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研究大理古城的保护和发展策略是全社会的使命,对于加强大理古城的保护具有促进性的作用。
同时,为古城遗址的保护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遗产保护;管理与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中图分类号:I026 文献标识码: A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人类文化遗产最密集和杰出的一个区域。
大理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具有民族性、独特性、地域性、多样性等特征,在文化、艺术、科学、民族精神、和谐社会等领域均在世界享有盛名。
现如今,在全球现代化、国际化的冲击下,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剧增,加快了大理的现代化的进程,大理同其他所有的人类遗产一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使大理经历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矛盾。
大理政府秉承尊重历史,注重文化保护的原则对大理古城的保护做了很多的努力及探索,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探索与研究大理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是整个社会的使命,对加强大理古城的保护有促进的作用,为古城遗址的保护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一、大理古城的城市发展历史大理古城靠苍山临洱海,大理古城简称榆城,汉武帝在此设叶榆县。
唐代南诏在此建城,并迁都于此。
宋代大理国也以此为都城。
500余年间,一直是云南及滇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元朝灭大理国,城毁于兵燹。
明洪武十五年重建,历代又多次重修。
建筑布局为棋盘式,南北城门对称,东西城门相错,南北三条街,东西六条街,把古城分割成若干街坊,基本保持着明代城池的特色。
城内依然保持着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
城内依然保存着大量的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如蒋公祠,杜文秀帅府遗迹,天主教堂等古迹。
苍山环绕、洱海前襟的地理位置和“家家院里繁花开,户户门前清泉淌”,以及“天气长如二月天,花枝不断四时新”的自然环境,使大理古城成为闻名远近的风景名胜地。
大理旅游古城现状分析报告
大理旅游古城现状分析报告引言大理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大理的古城是其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古老的建筑风格,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本报告旨在分析大理旅游古城的现状,以期为进一步发展和改善该景区提供参考。
1. 概述大理古城建于唐代,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座城市的特色建筑是白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建筑之间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美不胜收。
这里还有白族民俗文化的体验项目,如白族传统舞蹈表演、手工艺品制作等。
2. 优势大理古城有以下优势:1.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大理古城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里保存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
2. 独特的建筑风格:大理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以白族传统建筑为主,给人一种儿时梦境般的感觉,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热门拍摄地点。
3. 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在大理古城,游客可以欣赏到白族传统舞蹈表演,参与手工艺品制作等,体验到浓厚的白族民俗文化。
3. 发展潜力虽然大理古城具有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善。
1. 城市管理不足:由于游客数量过多,大理古城的城市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街道的清洁程度、游客秩序维护等等。
2. 游客体验问题:由于游客数量增加,游客在古城中的体验感受不如以往好。
人流拥挤、商业化程度提高等问题成为了游客的痛点。
3.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如何在保护大理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4. 控制措施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提高大理古城的竞争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强化城市管理:加大对大理古城的管理力度,加强对街道的清洁和环境卫生的管理,维护游客秩序,提高整体城市形象。
2. 限制游客数量:限制大理古城的游客数量,以保证游客在古城中的游览质量和体验感受。
可以通过限定进入古城的游客数量,或者设立高峰时段控制措施。
3. 提升游客服务:加强对游客的服务,提供更好的导览服务、交通指引、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提高游客的整体体验。
大理古城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完成一篇日记四年级400字
大理古城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完成一篇日记四年级400字1. 引言1.1 概述大理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瑰宝的古镇,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古城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观察和探索。
我有幸亲身体验了大理古城的魅力,并以此为题撰写这篇长文,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观察和体会,向读者们展示这座美丽而独特的古城。
1.2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将我对大理古城的观察与感悟进行系统整理和分享。
通过详细描述大理古城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内容,与读者共同探索这个令人着迷的地方。
同时,在旅行日记分享部分中,我将详细记录我的旅程,包括到达大理古城、探索古城之美以及所得到的感悟与收获。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欣赏到大理古城的独特风情。
1.3 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展开:首先,我将观察大理古城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内容进行阐述,并提供了一些详尽的描述和解释。
接着,我将用心体会古城所展现的自然风光、古镇风情以及唐卡文化的魅力,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最后,我将与读者分享我的旅行日记,包括到达大理古城的经历、探索古城之美的所见所感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和收获。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会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回顾,并对未来前往大理古城旅行的人们提出期望和建议。
通过这样有条理而具体的结构安排,本文将更好地展现出大理古城的魅力和诱惑。
这就是本文引言部分内容,请继续阅读后面各个章节来了解更多关于大理古城和我的旅行日记分享!2. 观察大理古城2.1 历史沿革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
据历史记载,大理曾是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始建于公元738年,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历经多次兴衰和战争后,大理古城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2.2 建筑特色大理古城以其独特而精美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这里的建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和宫殿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理古城保护与发展思考孙平 谢军摘要:大理古城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古城保护保护难度大。
本研究基于对原有保护规划的分析和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编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必要性,并对保护区划的调整提出具体方案。
本文还对古城功能的疏散与调整、古城墙修复、步行体系建立、古城建筑风格控制及环古城景观带建设等重要命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今后大理古城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大理古城 保护 发展 规划1、大理古城基本情况大理古城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得到广泛的重视。
该城原为大理县城所在地,1983年大理县与下关市合并为大理市,市府设在下关,大理古城设行政办事处,后改设为镇。
县改镇以后,随着原县级和部分市级机关迁出,古城的发展基本得到控制,古城的格局与环境也得以保护。
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15年(1382年)。
据记载,历史上古城“方圆十二里 ,护城池宽四丈、深八丈,有四道城墙,高二丈四尺、厚二丈,系用泥土夯筑而成,外砖内石,四城门上建楼,各高二丈二尺、宽四丈八尺,东门曰通海,南门曰承恩,西门曰苍山,北门曰安远,四隅有角楼”。
大理古城的建筑布局呈方形方格网式,南北城门对称,东西城门相错,南北三条街,东西六条街,把古城分割成若干街坊。
现状古城的规模、街巷格局及尺度仍保持不变。
城廓基本完整,城墙只有部分土夯墙被保留下来。
南、北两水库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依托古城墙修筑的人工水库。
四道城门及门楼、西南角城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恢复重建,古城中四隅角楼已不复存在。
大理是国际知名的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是滇西北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大香格里拉国家级重点旅游线上的门户。
昆(明)-大(理)-丽(江)旅游线是国内最具知名度的旅游产品之一,拥有较大的市场规模, 2007年大理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51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亿元,人均消费约580元。
古城作为大理的核心旅游资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理态势图(清·康熙) 1988年版保护区划图2、现有保护规划分析早于1988年编制第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编制完成后一直沿用至今,是指导古城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
该保护规划包括了古城范围内的文物古迹、民居建筑、古城风貌、视廊及道路风貌等方面的内容,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建设控制要求。
是一个较完整的保护类专项规划。
通过对该规划的分析,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由于当时没有相关的规划法规和规范,因此,规划成果的规范性不够:规划的侧重点是各级文物点的保护,对古城的保护研究反而薄弱;该规划没有把古城及其所依存的周边文化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不利于古城的整体风貌控制及长期的保护。
近几年完成的大理石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大理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古城保护的思路,但专项规划的缺失,成为古城保护与发展工作滞后的重要因素。
3、发展中的古城大理古城县改镇后,城市建设得到控制,但发展仍然是趋势,通过对古城区域近20年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图)可以看出虽然严格控制古城发展,但古城用地规模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特别是2002年以来,发展更为迅速;古城近年来发展变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可以预计,今后一段时间的城乡建设会有一个更快的增长;在过去的发展中,基本是被动发展,缺乏主动有序的控制与引导,呈自然扩散的状态,导致道路系统不完善,基础设施没有得到统一解决。
近几年古城内的工厂、企业等功能逐步迁出,缓解了古城内功能混杂的矛盾。
但迁出腾空的用地没有统一规划,基本被用于地产开发项目,由于保护措施不够严格,给古城风貌带来了新的冲击。
区域道路交通不成系统,特别是古城西部一带古城1986与2007年建设发展对比4、存在问题分析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增加,建设发展较快,加之旅游开发的推动,现代的文化要素对古城风貌带来威胁,加强古城保护更为迫切,保护难度加大;外围区域城乡一体化的速度缓慢,周边农村建设发展较快,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土地利用率低,总体建设和整体环境质量差;古城区域没有形成安全便捷的道路交通网络,交通混行,城内的步行街区范围较小,尚未形成系统。
公共交通系统尚不完善,静态交通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无序停车的现象严重;古城的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古城内部的自来水普及率估计不到80%,部分居民以井水作为饮用水。
排水体制也未完善,雨季时城内有积水现象。
污水尚未统一处理,雨污分流系统尚未形成,虽然沿大丽路建设了污水截污干管,但污水的进入率不高,仍有不少污水混合雨水排入自然水体。
电力线路基本为架空设置,既影响景观,也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商业化是每一个古城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云南丽江古城的商业化现状,一直为保护专家们所诟病。
大理古城内日益增加的旅游商店,对古城的历史氛围和生活气氛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古城旅游现状以观光购物为主,和其他旅游区一样,也存在伪劣产品,强买强卖等现象,时有游客投诉和争执。
在国内知名度很高的洋人街,由于其他地方相似产品的发展,竞争力也日趋下降。
还有就是旅游产品单一,游人停留时间短,旅游综合收入和附加值不高。
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与变化,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古城的旅游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古城与苍山、洱海的大生态系统是最有特色的优势,但由于周边地区无序发展,古城与苍山、洱海的空间联系被隔离,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在建设过程中,古城内的建筑高度、建筑风格等基本得到控制,总体风貌得到合适的保护。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道路铺装已失去了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试图恢复历史上“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生态环境,但水景的设计手法繁缛,更多的是现代景观表现,而缺少古城水系天然协调的特色;新建建筑有新的尝试,但是已不再是古城建筑风貌的再现,古城内是保留纯正的民族建筑还是需要留下现代建筑的印痕,一直是争论的问题;古城内老旧建筑较多,由于年代较久,存在架空线路影响景观改造后的水景观 古城成了一条商业街不同程度的破损,保护修缮难度大。
古城形象与特色不够鲜明,根据网上的统计,游人对大理的美誉度不高。
5、保护区划需要重新划定保护的目标是要坚持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的原则,严格保护古城的历史格局和所有的历史元素,体现其历史价值。
根据名城保护规划法规和规范,建议重新划定保护范围,重点突出对古城的保护。
1)核心保护区:大理古城城墙以内范围。
三塔、弘圣寺一塔、苍山神祠及古城内的文物保护单位执行文物保护规划,并符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即可。
核心保护区内的各项建设必须坚持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维护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的原则。
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其维修和整治必须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
在核心保护范围内,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
核心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和居民生活无关的建设项目。
民居建筑应当严格按照传统民居形式进行建设和改造。
建筑采用青瓦坡屋顶,建筑层数不得大于2层,屋脊高度不得大于12米,屋面檐口下缘高度不得大于7米。
建筑外观和室外环境要使用传统建筑材料,不得使用瓷砖、琉璃瓦、镜面玻璃、金属卷帘门、广场砖等现代材料。
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得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展示。
2)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东侧至大丽路,南侧至黑龙溪,西侧至苍山2200米海拔(苍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北侧至三塔路。
环古城景观带建设要严格控制,建筑和环境风貌要与古城相协调。
3)风貌协调区苍山至洱海的扩大范围,该区域内的新建和改建项目都要与古城环境协调,不得破坏古城景观。
具体控制指标是:建筑层数不得超过3层,建筑高度屋脊不得高于15米;坡屋顶覆盖面积要大于建筑基底面积的75%;建筑外部要尽量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减少现代材料使用。
建筑色彩宜以白、青灰色调城墙与门楼成为古城的标志性景观保护区划设想图为主,建筑风格应具有白族特色。
整体开发的项目,建筑密度小于40%,绿地率大于30%,容积率小于1.1。
紫线:核心保护区作为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界线,即紫线范围。
6、继续调整古城功能目前古城内部队用地面积占古城面积约20%,对古城的整体格局有较大影响,交通系统亦受到影响,规划予以搬迁,但是,难度较大,但规划要对这些用地的建设作严格控制,并纳入城市规划管理范围。
7、重建古城墙现状的4个城门楼和砖砌城墙均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重建,共修复城墙660米。
当时笔者对此也曾持怀疑态度,但通过20多年的时间证明,这些恢复重建,对古城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体现古城的完整形象。
南城门已经成为古城的标志性景点。
因此要慎重地研究古城墙的修复项目,有三种保护与修复方案以供探讨:方案一:原样保护保持现状不变。
不再作新的恢复和增加,通过周边环境的治理与改造来突出古城城郭形象。
方案二:部分修复方案根据规划对古城外部轮廓的重建构想,局部恢复古城东面城墙,南面城墙延伸至与东面城墙连接,形成四个主要城门出入口有较完整的“城池”形象。
方案三:全面修复方案该方案构想古城未来发展形成具有完整的古城城墙及古城外部形象,除保留现状古城墙夯土墙遗址外,完整恢复古城城墙,重塑古城城郭形象。
城墙的全面修复定是饱受争议的事,从近期效益看来,投入较大,不太符合遵从历史,原样保护的原则。
但从长远来看,古城有完整的边界和外部形象并流传后世,确实是很有价值的事。
8、建立步行城逐步扩大古城步行区域范围,控制机动车进入,建设成为完全步行体系的步行城,成为游人安全休闲游览的步行天堂。
完善古城外围的停车场布局,根据发展要求合理布局停车场位置及规模。
结合停车场布局公交、出租车换乘系统;建立古城内部公共交通系统,采用小尺度的电瓶车为交通工具。
9、景观系统古城的景观特色在于苍山、洱海以及山海之间的田园风光构成的环境景观基调,古城融入山水田园之间,构成“山、海、城、田”的景观特色。
保护与强调这一特色,是古城景观系统规划的基础。
强化自然溪流的带状生态环境,贯穿古城,连接苍山与洱海,形成生态自然、和谐优美的大生态景观系统。
各太阳能对景观有很大影响溪流两侧按100米宽度予以控制,作为生态景观用地。
10、禁用太阳能太阳能是清洁绿色能源,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太阳能设施已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因其水箱、集热板等设施多置放于屋顶之上,对顶立面和传统民居的天际线有较大影响,破坏了传统的历史风貌和景观。
近期有项目采用的集热板和屋面结合的太阳能系统,对景观有所改善,但对屋面的质感和形象带来影响,而屋面则是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因此,对传统建筑的风貌还是有一定的破坏。
建议在古城内禁止使用太阳能,在发展电能和管道燃气以后,逐步予以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