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中国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摘要: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土地压力十分巨大。

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粮食必然要保障自给,耕地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但耕地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逐年降低,致使我们国家的耕地面临很大的危险。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

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耕地问题,耕地闲置,耕地荒废,耕地占用,耕地面积,趋势。

一、中国农业耕地现状1.中国耕地的现状想要更好的解决耕地问题,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耕地的现状。

我们就简单的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看一下我国耕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

中国耕地资源数量由1997 年的13024. 9 万公顷减少为2006 年的12177. 59万公顷,年均减少94. 15万公顷,人均耕地数量不足0. 095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3,全国有2 0%以上的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 053公顷的警戒线。

日前,新华社发布消息,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近日审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时透露,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一再受到侵蚀,目前中国耕地面积仅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绿色的可耕地面积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

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一、概述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其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土地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问题逐渐凸显。

深入研究该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空格局是指某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和组合状况。

对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而言,其时空格局表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点上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差异及其变化规律。

而演变趋势则是在长时间尺度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变化方向和速度。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的深入分析,探讨该地区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耕地利用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期揭示该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介绍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重要性,以及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其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现。

这一地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对于保障我国粮食自给能力、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于深化认识该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探索其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广阔的平原和丰富的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该地区以其丰富的耕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0—2020年中国耕地利用的“水旱分异”格局及机制分析

1990—2020年中国耕地利用的“水旱分异”格局及机制分析

1990—2020年中国耕地利用的“水旱分异”格局及机制分析解帅;殷冠羿;娄毅;魏玮【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22(36)6【摘要】研究目的:基于水田、旱地分异视角观察耕地利用结构性问题,揭示耕地利用隐性转型特征。

研究方法:基于1 km栅格及地理探测器分析1990—2020年我国水田、旱地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1)1990—2020年水田总数下降、旱地增加,且水田及旱地的损失多位于自然禀赋较优的地区,而新增多位于开发利用适宜性较差的地区,水田、旱地的空间变化具有省际差异,其中黑龙江水田、新疆旱地的增加和广西水田、旱地的减少较为突出;(2)在水田、旱地、其他用地的变化中,前二者的相互转换规模显著,以黑龙江和四川最为活跃,且以2000年、2015年为节点经历了快速转化—平缓—快速转化的阶段性变化;(3)粮经比、水资源总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共同影响水田—旱地的双向转换。

此外,旱地向水田的转换受复种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影响,而水田向旱地的转换对年日照时数、土壤侵蚀较为敏感。

可见与旱地转为水田相比,水田转为旱地的变化受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更强。

研究结论:水田及旱地在时空分布、地类转换及驱动机制上形成了分异格局,应基于水旱分异展开耕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重构。

【总页数】12页(P113-124)【作者】解帅;殷冠羿;娄毅;魏玮【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相关文献】1.1990~2008年湖北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及空间分异分析2.中国西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分异3.中国省际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与机制分析4.安徽省县域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格局分析5.中国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驱动机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近10年耕地资源变化情况统计分析

中国近10年耕地资源变化情况统计分析
2020 No.1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53·
山湾,该阶段 围填海 以盐 田、渔业 养殖 为主;第 二阶 段 ,填 海 以 盐 田 、养 殖 和 港 口 、工 业 建 设 为 主 ,港 口 建 在 八 叉 沟 ,规 模 逐 渐 扩 大 ,不 断 的 有 养 殖 地 区 被 工 业 所替代,逐渐形成的葫芦山湾工业区以修造船产业 为主,兼顾其 它装备 制造 业的需 求;第 三阶 段,围填 海 以 临 海 重 工 业 及 港 口 开 发 为 主 ,面 积 较 大 ,主 要 在 葫芦山湾和马家浅滩区域,填海区重心向临渤海方 向缓慢转移。
万亩分区合计2010年2011年2012年水田水浇地旱地水田水浇地旱地水田水浇地旱地水田水浇地旱地东北区西北区京津冀鲁青藏区闽粤琼晋豫区苏浙沪西南区湘鄂皖赣106881820101667735116015211657318012494662863211679232728542152212524727502292133983405175991141280853970683191493318820095522925826849931313550034780110237822242962700510114619539748441910944043066512301329分区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水田水浇地旱地水田水浇地旱地水田水浇地旱地水田水浇地旱地东北区西北区京津冀鲁青藏区闽粤琼晋豫区苏浙沪西南区湘鄂皖赣10445253530510126420422741110414115960721813145291427286093142317535326437259223410415003146651261128519349562313012487162861647325324202615056517415657219646014416911569391351002142202812414854136图220102016年全国分地类耕地面积净增减变化情况赵玉领中国近10年耕地资源变化情况统计分析55区湘鄂皖赣区3个片区水田水浇地面积为净减少旱地面积为净增加

新疆近1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新疆近1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新疆近1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新疆近1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是对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全球变化因素之一,是全球变化重要组成部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体现。

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成为生态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家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通过长期监测和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图件数据库和动态数据库,对新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各类土地的时空变化取得新的认识。

现对其中的草地、沙地和盐碱地的变化分析如下。

(1) 草地10年间,新疆草地面积减少67.29万公顷,年均减少6.73万公顷,各类草地减少情况:高覆盖度草地 2.64万公顷中覆盖度草地 16.94万公顷低覆盖度草地 47.71万公顷草地变化是新疆各类土地中最大的,成为其他所有各类土地增加的重要来源。

其中最重大的一项是转变为旱地,达35.59万公顷,占草地减少面积的52.89%,其次依序是转变为盐碱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沙地。

草地向盐碱地、沙地的转化,表明是新疆荒漠化发展的重要根源。

草地转变为其它土地类型均表现为净减少,但草地内部却存在不同覆盖度草地之间的转变,特别是低、中覆盖度转变为高覆盖度草地,分别达2.95万公顷和1.39万公顷,反映了新疆草地对新疆近10年气候趋暖、湿趋势的响应。

草地面积减少最大的5个县市均在南疆,依序为阿克苏、尉犁、若羌、巴楚和阿瓦提。

(2) 沙地10年间,新疆沙地面积净增加8.45万公顷,年均扩展84.5平方公里,相比历史时期平均每年扩大170平方公里减少一半。

沙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低覆盖度草地、盐碱地、中覆盖度草地和旱地,占新增沙地近96%,而前两类即占到89%。

沙地转变为其他类型面积不大,最大为湖泊,仅1300余公顷。

沙地面积扩大量的顺序为尉犁—若羌—阿克苏—精河—民丰—其它县市。

沙地面积减少的县市数量不多面积也不大,最大的博湖县仅有500余公顷。

广州市近20_年耕地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广州市近20_年耕地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cultivated land with good quality was more and more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Guangzhou and dispersed in middle of
Zengcheng. The cultivated land with poor quality was more and more dispersed in the northeastꎬ while more and more con ̄
centrated in other small ̄scale distribution areas. The centroid of cultivated land in Guangzhou moved to the northeast as a
whole. The centroid of cultivated land in each district had different moving modesꎬ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urban spa ̄
at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We also should adhere to the eco ̄
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of landꎬ optimi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ultivated landꎬ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were discussed by using ARCGIS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 Guangzhou

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分析

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分析

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分析摘要:土地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研究中国土地整治时空变化及未来发展方向,对发挥土地整治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表明,2001-2008年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分别占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21.8%、63.2%和15.0%;土地整理新增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土地开发新增耕地以西部和东部地区为主,土地复垦新增耕地在区域与年际方面变异性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性;2001-2011年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逐渐向中国西部移动,2010-2011年与2001-2006和2007-2009年相比,向西移动的距离为769.59和603.44km;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在2001-2006年位于中国地理重心的北部和西部,且有从西部往北部移动的趋势,2007-2011年呈从东部往西部移动的趋势;土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移动的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基于以上分析,认为:在中国进行生态建设和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应通过土地整治规划,减少土地开发项目,并在区域间合理布局土地开发项目,防止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向西部移动;土地整治应以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优质农田为主;充分发挥土地复垦对局地的生态修复及建设作用。

关键词: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时空变化;分析自1997年有组织、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在国家层面,土地整治作为实现耕地补充的有效手段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在省级层面,新增耕地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未利用地)开发、(农用地)整理、(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农村居民点和城镇工矿)复垦作为实现新增耕地的主要方式,在不同区域及土地整治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有所差异。

随着中国土地管理政策要求和土地整治重点的变化,对新增耕地的数量、来源结构与空间分布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新增耕地数量作为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前提的要求逐步淡化,土地开发在新增耕地总量中的比例逐渐降低,新增耕地的重心逐渐东移。

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动态分析_关兴良

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动态分析_关兴良

第25卷 第12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V o l .25N o .12 2010年12月J O U R N A L O F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D e c .,2010 收稿日期:2010-04-22;修订日期:2010-08-18。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2006B A J 05A 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K Z C X 2-Y W-321-05)。

第一作者简介:关兴良(1985-),男,江西吉安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E -m a i l :g u a n x l .09b @i g s n r r .a c .c n*通信作者简介: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等研究。

E -m a i l :f a n g c l @i g s n r r .a c .c n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动态分析关兴良1,2,方创琳1,鲁莎莎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采用罗伦兹曲线、重心模型等G I S 技术,利用1980s 和2000年两期覆盖全国跨度10多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构造耕地指数、耕地变化指数对中国耕地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变化格局进行分析。

主要结论:①中国耕地主要分布在黑、川、蒙、豫、鲁等北部和中部省份,其中苏、粤、冀、鲁、浙等19个省份的耕地有所减少,黑、蒙、吉、新等13个省份的耕地有所增加;②胡焕庸线之东南40%的国土面积分布着全国88%的耕地;西北60%的国土面积分布着全国12%的耕地,中国耕地空间分布可划分为高度稀疏区、低度稀疏区、一般过渡区、低度集聚、高度集聚区等5种类型;③中国耕地变化区域类型可适度划分为高度增长区、中度增长区、低度增长区、基本不变区、低度减少区、中度减少区、高度减少区等7大类型。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城市扩张、农田减少的现象,还涉及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修复、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等问题。

本文将从时空特征和驱动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现状与趋势。

时空特征是指土地利用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从时间上看,中国土地利用的变化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农业是主导经济的重要部门,农田占据了大部分土地面积。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导致农田面积的减少。

同时,自然保护区和造林工程的推进也使得森林、湿地等生态用地面积有所增加。

从空间上看,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早,城市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变化较大。

而西部地区由于资源丰富,土地利用压力较小,变化较为缓慢。

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背后的驱动机制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经济、政策、社会和环境等因素。

首先,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农田的减少也是城市扩张必然带来的结果。

其次,政策因素也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限制农村建设用地、鼓励土地整理和耕地保护等政策措施,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社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地利用变化。

人口的增加和人口红利的消失,使得城市化进程势在必行,这也促使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此外,环境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

土地退化、生态灾害等环境问题,催生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工程建设的需求,从而改变了土地利用状况。

总的来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体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基于PLUS模型的耕地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基于PLUS模型的耕地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智能规划NO.12 202352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基于PLUS模型的耕地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韩丹燕1 樊童生2(1.广西致达远土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201;2.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摘要:文章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和景观格局指数,对南宁市2000—2020年耕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运用PLUS模型对耕地时空演变驱动因素进行探测。

结果显示,2000—2020年南宁市耕地面积呈持续减少状态;耕地转型呈现一转多的特点,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和林地;耕地重心呈现先向东南迁移再向东北迁回的特征;耕地空间呈现中部密度高、北部及南部密度低的集聚分布;地的数量和斑块密度呈先减后增的趋势,斑块整体聚集度较高;耕地时空演变是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交通区位和气温主导耕地的演变。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PLUS模型;耕地;空间特征;驱动因素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936(2023)12-0052-03DOI :10.19301/ki.zncs.2023.12.015PLUS模型为探究耕地时空演变的驱动因素提供了有效工具,可以呈现各类驱动因子对耕地时空演变影响的贡献程度[1-2]。

目前对于南宁市耕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相关的研究较少,探讨南宁市耕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1 数据处理借助ArcGIS 10.8软件将人口、GDP及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数据的空间分辨率重采样至30 m ,与土地利用数据一致;借助ArcGIS 10.8软件进行欧氏距离分析,得到距离空间分布数据,分辨率为30 m ;借助ArcGIS 10.8软件对DEM进行坡度分析,得到坡度空间分布数据,分辨率为30 m ;借助ArcGIS 10.8软件对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数据进行克里金插值,得到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数据的空间分布数据,分辨率为30 m 。

中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中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71期)2024(3)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中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赵丹玉1,2,崔建军1*(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2.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2006−2020年30个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整体水平最高,西部增长速度最快。

(2)空间上正相关性显著,多数省份处于HH区和LL区且无跃迁现象,时间上核密度估计曲线逐渐右移,西部地区省际差异趋于收敛,其余地区内部差异逐渐扩大。

(3)基尼系数呈“U”型变化趋势,区域间差异为首要来源,分地区看,东‐西部地区间发展差异最大,分维度看,创新及开放发展区域间差异最大。

(4)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受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金融支农水平等多因素共同影响。

关键词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时空特征;区域差异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56(2024)03‐0010‐15DOI编码:10.13300/ki.hnwkxb.2024.03.002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关乎国计民生,是新时代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前提,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农业农村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我国“三农”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就,已逐步进入由数量增长为主的“规模扩张”向质量增长为主的“优化升级”全面转型的新发展阶段。

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一、概述近1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江下游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长江下游的土地利用变化不仅关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对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深入探究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驱动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里,长江下游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调整。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尤其是城市周边地区的耕地被大量转化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

另一方面,农业用地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如部分耕地转向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等。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土地利用的物理形态,也影响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同时,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尤其是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使得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受到破坏。

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加剧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还可能引发水质恶化、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威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驱动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1. 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性与特点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日益显著,这一地区的重要性与特点不容忽视。

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等核心地带,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和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长江下游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水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地区工业基础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产业基地。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一、耕地的基本含义1所谓耕地,就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这是耕地最一般的概念。

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有关规定划分,下列三种情形的土地都属于耕地:a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和草田轮作地;b、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者其他树木的土地; c 、耕种三年以上的滩涂和海涂,以及前三年内曾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在上述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 1. 0 米、北方宽< 2. 0 米的沟、渠、路和田梗。

这就是我国目前统一适用的耕地的标准。

此外,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对耕地又可具体的划分为下列五种不同类型: a 、水田。

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种植水稻、莲藕和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b、望天田。

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以生产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

望天田也主要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

c 、水浇地。

除水田、菜地之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的耕地。

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灌溉方式一般都是浇灌、滴灌、畦灌和喷灌。

d、旱地。

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

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早地主要种植棉花、杂粮、油料等早作物。

e 、菜地。

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和塑料大棚用地。

二、我国耕地分布概况三、我国耕地资源现状2我国是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11 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 25 公顷的44 %。

特别是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大于0. 13 公顷的12 个省、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其中除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外,其他省区粮食不能自给或仅能自给。

中国近年来土地质量变化的概略判断

中国近年来土地质量变化的概略判断

中国近年来土地质量变化的概略判断陈百明;宋伟;唐秀美【摘要】研究目的:了解和整体判断中国近年来土地质量变化态势.研究方法:依据全国农用地(耕地)分等成果中的自然等评价成果,采用自然等别赋值的替代方法,并辅以中国主要耕作土壤类型区土壤肥力等级变化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1)大规模生态退耕退掉了大量低等劣质耕地,其数量远大于同期建没用地占用的优质耕地;(2)土地整理提高了部分耕地的质量,农业耕作改良措施总体上提高了土壤肥力,使全国耕地总体质量略有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研究结论:在强调保护耕地面积的同时,应更重视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生产能力,建立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保育、提升的完整体系.【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10(024)005【总页数】5页(P4-8)【关键词】土地质量;变化;判断【作者】陈百明;宋伟;唐秀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F158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土地退化,土地质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4],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已成为21世纪土地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

1995年世界银行、FAO、UNDP和UNEP共同发起建立了土地质量指标体系[5](Land Quality Indicators,LQI),围绕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土地质量及其变化的涵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把土地质量定义为“以一种特定方式影响特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综合土地特性”,并提出土地质量属性概念,认为土地质量属性不是一个特定值,而是基于特定土地功能和土地利用的某种限制因素[6]。

土地利用现状及时空变化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及时空变化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及时空变化分析[摘要] 目前,修武县的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已结束,通过这次土地大调查,摸清了修武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情况,本文通过对比分析1996-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介绍了近年来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与趋势分析,并就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土地利用调查时空变化0 引言土地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一个国家立国的基本要素。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它不仅体现在数量结构的变化,更是空间格局的变化,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时空变化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掌握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对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政策、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修武县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介于东经113°08′17”-113°32′03”,北纬35°07′39”-35°28′32”之间,隶属焦作市。

东邻新乡市获嘉县与辉县市,南和武陟县接壤,西与焦作市区毗邻,北靠山西省晋城市与陵川县。

县域东西宽约36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全县辖3镇、5乡、223个行政村,总面积为668.03平方公里。

2各类土地分布及利用情况(一)土地利用现状成果根据修武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统计结果,目前修武县土地总面积为66803.66公顷,其中耕地24964.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39%;园地318.83公顷,占总面积的0.48%;林地26106.82公顷,占总面积的39.08%;草地2635.06公顷,占总面积的3.94%;交通运输用地1712.48公顷,占总面积的2.56%;水利及水域设施用地1865.81公顷,占总面积的2.79%;其他土地1200.61公顷,占总面积的1.8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999.12公顷,占总面积的11.97%。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林地和耕地是面积最大的地类,说明修武县仍是一个传统的、以农业、林业为主的地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比例11.97%,说明修武县城镇化率未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一、本文概述近十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深化。

关联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领域,由斯珀伯与威尔逊提出,主张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强调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在理解语言中的作用。

自其诞生以来,关联理论便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翻译学等领域。

在中国,关联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引进介绍到深入应用的过程。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梳理近十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在中国语言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揭示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在关联理论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不仅深入探讨了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还尝试将其应用于汉语语言特点的分析、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实践以及机器翻译的技术改进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关联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也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然而,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如何更好地结合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来发展和完善关联理论;如何进一步提高关联理论在跨文化交际和第二语言习得等领域的解释力和应用效果;如何创新关联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语言环境等。

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中国学者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本文将按照历史发展、应用领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未来的关联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关联理论在中国语言学领域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关联理论是由斯珀伯与威尔逊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主要探讨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与理解机制。

近10年来长沙市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

近10年来长沙市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

都 测算 其 土 地利 用 变 化幅 度 (d R )和 土地 利 用 变化 动 态 度 () K 指 标 。土 地 利 用变 化 幅度 指 某 一 时段 土 地利 用 类 型面 积 的变 化, 反 映 不 同类 型 的土 地 在 总量 上 的变 化 , 助 于 了解 土 地 利用 变 化 总 有

1 长沙市耕地总量和人均量的时序变化特征分析
图 l 长沙 市 19- 20年 来耕 地总 量变 化和 人均 耕 地面 积 为 99- 09 变化 情 况 。 由图 1 知 , 20 年 以前 长沙 市耕 地数 量 呈总 体持 续 可 03 下 降趋 势 ,19- 20年 变 化较 为 平 缓 ,20年 开 始减 速 明显 加 99- 0 1 02
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 的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是土地利
用 变 化 幅度 与 该研 究 时 段之 比, 于 描述 土 地 利用 面 积 变化 的速 用
面积有明显回升 。长沙市人均耕地面积总体上表现为逐年下降
的趋 势 , 19 由 99年 的0 4 I 人 降至 20年 最低 点 0 48 .0 9h】 T 2 / 09 .02
态势,但趋势并不显著。20 年以后,长沙市社会经济水平迅速 05
提 高 ,工 业 、房 地 产 业 迅 猛 发展 ,农 业 用 地 逐 渐 转 为非 农 业 用 地 ,耕地 面 积 急剧 减少 ;20年 , 国务 院提 出 “ 守 1亿 亩 耕地 09 坚 8 红 线 ” ,长沙 市 响应 国家号 召 ,积极 进行 土 地整 理 、复垦 ,耕地
耕地面积 比 2 0 年增加约96 ×1。 2 由于受 自然条件的 03 .9 0h 。但 m
限 制 ,城 市补 充耕 地 潜力 有 限 ,2 0—05 年 耕地 面积 略 呈递 升 04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1期2003年2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 E I N E AR TH S C I ENCE SV o l.18 N o.1F e b.,2003文章编号:1001-8166(2003)01-0030-07近10年中国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田光进1,2,庄大方2,刘明亮2(1.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 要:利用80年代末与90年代末期遥感图像解译得到的中国土地利用矢量图,分析了近10年来全国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空间特征,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了中国耕地资源的来源、去向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生态退耕是耕地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城镇扩张造成耕地减少最大的依次是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北京、浙江、四川、广西、上海;农村居民点扩张造成耕地减少最大的依次是江苏、河北、安徽、山东、广东、新疆、河南。

退耕还林主要集中在浙江、东北、西南、内蒙古、广东等地区,退耕还草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及宁夏地区。

广东、湖北、江苏、山东由于农业结构调整,部分耕地被转变为库塘。

新开垦耕地资源主要来源于草地、林地,毁林开荒主要发生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垦草地主要发生在内蒙古、黑龙江和新疆地区。

中国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表现为沿海地区耕地资源的减少及东北、西北地区耕地资源开垦,耕地开垦的结果是对西北及东北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关 键 词:中国;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空间特征中图分类号:P96 文献标识码:A0 前 言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 a nd U s e a nd L a nd C ove r C h a n g e,简称L UC C)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1,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成为研究地球地表化学过程、碳循环、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

土地利用对全球C O2含量增加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由土地覆盖变化释放的C O2的量为同期化石燃料释放量的30%[3,4]。

土地利用变化也是大气中C H4和N2O浓度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人类活动导致地表覆盖的改变,从而加快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作用于全球变化。

在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 GB 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 H D P)的推动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和热点[2,5,6]。

人类活动从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的角度可以概括为农业化过程、工业化过程、城市化过程和政治化过程四个方面[7]。

中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耕地资源开垦是保持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

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空间格局直接反映了城乡居民点扩展、退耕还林、还草、国土资源开发等宏观政策对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

因此,探讨中国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空间特征对于理解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遥感数据利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L a nd s a t T M遥感图像提取信息,因为全国幅员辽阔,一年的遥感图像很难满足要求,90年代末期全国遥感图像利用陆地卫 收稿日期:2002-06-04;修回日期:2002-08-09.*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土环境遥感时空信息分析与数字地球相关理论技术预研究”(编号:K Z C X1-Y-02)资助. 作者简介:田光进(1970-),男,山东沂水人,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E-m a i l:t i anguang j i n@s i na. c om星2000年数据359景,1999年数据149景。

由于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全国尚有18景数据无法获得,利用中巴1号卫星(C BER S-1)的C C D数据予以补充。

考虑到植被对遥感图像判读的影响,北方一般选取植被长势较好的季节;南方则选取植被长势较差的季节。

同时,还要考虑天气对遥感图像的影响,一般选取天气状况良好、无云的日期;但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地区,一景图像很难满足需要,往往需要多景图像相结合。

遥感数据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 G E 进行辐射纠正,采用5、4、3波段R G B假彩色波段合成,利用全国分县级行政区划,得到全国分县TM遥感影像。

图像的处理最费时的是几何纠正,图像对图像的几何纠正采用二次多项式方法,每个方向精度低于0.3个像元,只有在山区等特殊情况下低于0.5个像元。

遥感图像在全国1∶10万及1∶5万地形图的辅助下对遥感图像进行人机交互判读解译,得到90年代末分县级土地利用矢量图。

在判读过程中,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植被、降雨、温度等辅助数据,其目视判读的最小图斑大小为6个像元。

利用A R C/I N 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其合并为分省土地利用矢量图,数据被统一到标准的坐标系和等面积割圆锥投影下。

中央经线为105°E,双标准纬线为25°N和47°N,所采用的椭球体为K RA S OV S K Y椭球体。

在分析近10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时,80年代末期遥感图像尽可能与90年代末期处在同一季节。

利用遥感图像得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时有各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主成分变换、缨帽变换、G r a m m-S c hm i dt变换、图像分类等。

在本项目中,主要采用了分类比较法来获取土地利用动态图斑,即利用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90年代末期的遥感图像进行判读;然后利用2期遥感图像经过几何纠正进行比较判读解译得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

如土地利用类型没有发生变化,则保持原先的标志。

如80年代中期为有林地,则标识为21;90年代末期土地类型没有改变则仍为21。

如果改变为城镇用地,则标志为210510。

这样可以利用A R C/I N FO提取各种现状即动态变化图。

虽然分类比较法费时费力,但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这是因为遥感图像的判读涉及到地形、地貌、植被等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单纯利用遥感图像处理方法很难对全国进行自动分类。

先进行分类,然后人工判读,并对2景图像进行比较判读,有利于减少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植被情况差异引起的误差。

1.2 土地分类系统根据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草地、耕地、水体、城乡及独立工矿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6种一级类型[8,9]。

将土地利用类型再进一步分为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它林地;高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平原旱地、丘陵旱地、山地旱地、平原水田、丘陵水田、山地水田;河渠、湖泊、水库坑塘、冰川永久积雪、海涂、滩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交建设用地;沙地、戈壁、盐碱地、沼泽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其它等29种二级土地利用类型。

1.3 精度分析在遥感图像解译时,需要进行野外训练。

通过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比较,加强对遥感图像的感性认识。

在对90年代末期数据抽查中,质量检查组以10%的抽样比例,在每个抽样县布设3~4条样线,对样线穿过的所有图斑进行了图斑定性和界线定位等方面的检查,符合本底数据库技术规范者视为合格。

根据全国抽查结果,总体定性正确率98.72%。

在土地利用类型判读正确率中,从高到低依此是居民点与工矿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耕地、林地、草地。

经过质量检查组检查,可将判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提高判读精度。

2 中国耕地资源减少的去向及空间分布特征近10年来,中国耕地面积减少3.24×106hm2。

在耕地资源去向中,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占耕地面积减少的46.29%,生态退耕占耕地面积减少的38.28%,耕地转变为水体占耕地面积减少的11.29%,沼泽化、盐碱化、沙漠化、撂荒等占耕地面积减少的4.14%。

因此,建设用地成为全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导因素,其次是生态退耕,沙漠化、盐碱化等造成的耕地面积损失不容忽视。

在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22.25%,城镇建设占用耕地20.02%,独立工矿建设占用耕地4.02%;在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中,退耕还草占19.89%,还林占18.40%。

在耕地资源的沼泽化、盐碱化、沙漠化、抛荒中耕地变成沼泽地占1.74%,耕地变成盐碱地占1.7%,变成沙地占0.43%,变成裸土地占0.26%,变成裸砾地占0.01%。

2.1 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建设占用耕地城乡居民点主要位于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这13第1期 田光进等:近10年中国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些地区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区。

根据遥感动态监测结果,城镇扩展占用的主要是耕地,占城镇扩展面积的80.2%;城镇扩展占用林地、草地、其它未利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扩展为城镇用地占19.8%。

利用城乡居民点及工矿交通建设用地矢量图与全国省级行政图迭加可得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分布情况(图1)。

近10年来,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资源比重最高的依次是江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广东、北京、浙江,这些地区建设用地造成耕地资源流失分别占全国的15.07%、14.23%、8.3%、7.68%、7.06%、6.84%、5.17%和4.11%,这些地区除安徽与河南外,都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块,城镇的迅速扩展占用大量耕地,尤其是北京市耕地资源减少速度很快。

河南地处华北平原,城镇与农村居民点扩展较快,造成耕地资源大量流失。

安徽农村居民点扩展速度较快,耕地大量减少。

其次是沿海地区与地势较为平坦,耕地资源较多的地区,如上海占全国的2.63%,四川占3.69%;新疆居民点占用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国的3.03%,但主要以农村居民点扩展为主。

东北地区城乡居民点扩展相对较慢,辽宁占全国的2.02%,吉林占0.98%,黑龙江占1.04%;天津比重也较小,占0.5%。

西北地区的内蒙古、宁夏、青海建设用地扩展较慢,分别占0.41%、0.39%和0.21%。

从城镇占用耕地来看,城镇扩展造成耕地面积减少最大的依次是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和广东,这些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经济发展较快,城镇扩展占用耕地较多,占全国城镇扩展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的50.99%;其次是北京、浙江、四川、广西和上海,这些地区占全国的22.85%。

贵州、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所占比重较小,这些地区占全国的1.74%。

如果将第一和第二种类型相加,其城镇占用耕地面积占全国的74.48%。

除河南、四川面积较大,人口较多,城镇占用耕地面积较大外;其它地区都位于沿海地区,城镇扩展速度较快。

从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面积来看,耕地面积减少最多的依次是江苏、河北、安徽、山东、广东、新疆、河南;其次是北京、陕西、浙江、四川、甘肃、辽宁、上海。

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规模较小,但占用耕地面积超过城镇用地,这是在城市化过程加快,农村人口比重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管理,切实保护农村居民点周围的耕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