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压预应力管桩静载荷试验异常沉降的原因分析及复压处理(一)

合集下载

静压管桩沉桩困难分析及其施工处理措施

静压管桩沉桩困难分析及其施工处理措施

静压管桩沉桩困难分析及其施工处理措施摘要:本文尝试通过工程勘察报告以及其他勘查资料来对某建筑工程的静压管施工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指出了静压管桩沉桩困难的原因以及施工措施,希望可以对类似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静压管桩;沉桩困难;原因;处理措施前言岩土工程项目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环节步骤,静压预应力管桩是其施工过程中必然要应用到的部件。

对于静压预应力管桩来说,其主要优势体现在单桩承载力高、设计规范、运输吊装方便、施工速度快以及对外界环境污染程度低。

正是因为存在以上优势,使其在我国城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广泛应用。

但是对于管桩来说,其属于挤土桩的一种,在对其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大量挤土,在进行群桩施工过程中,挤土就会更加明显。

当砂层的密度明显提升之后,势必会导致相邻桩施工困难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得最终沉桩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因此,对沉桩困难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工程基本概况(一)场地岩土的工程条件H县拟建1栋22层的小高层住宅楼。

对项目地进行勘测之后,发现,项目地地层自上而下共分为10层,其土质主要包括三种,即粉土、黏土以及粉质黏土。

(二)基本参数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相关标准,对项目地的基础工程条件进行了分析,其所涉及到的项目主要有土工试验、标贯以及静力触探结构[1]。

二、工程沉桩困难的原因分析(一)管桩施工过程沉桩困难的原因分析对于本次工程项目建设来说,共需应用到的总桩数为120根,在应用静压沉桩法展开施工操作的时候,施工过程中遇到了阻碍。

在已经完成施工的26根桩中,只有11根桩压到了设计桩长,另外的15根桩群没有压入到要求深度,都是在压入12m之后,遇到阻碍,无法继续压入,施工队伍开始停止施工,查找原因。

(二)勘察勘探过程中沉桩困难的原因分析本次在展开勘察勘探工作的时候,主要对各个勘探点的基桩施工情况进行确认,发现,未达到设计桩长的勘探点有5个,并且钻孔深度为50m,孔口距离地面的标高为39.20~42.17m。

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法进行处理 ,并考 虑桩 与地基共 同承担上部结构荷载 。
资料 ,综合分析判断管桩倾斜度 、位移量及倾斜或 断裂位置与 深度 ,并采取措施 纠偏 。对于偏位超过允许偏 差范 围 ,但桩身 质量 完好 的管桩进行扶正处理 ,处理方法如下 :①对 于倾斜位
置较 浅的桩 ,可以将桩倾斜反 向土方挖除扶正。②对 于倾斜位 置较深的桩 ,在桩倾斜 的反 向一侧 ,用钻孔或高压 冲水 取土后 扶正 ,取 土深度 需要 超过桩 倾斜 深度 0 . 5 1 . 0 I l l 。③在 取 土
4 . 4 原 因分 析
( 1 )桩在制作 、运输 、堆放 、吊运过程 中产生 的裂缝未被
及时发现 。
够 ,特别是遇到软弱地基土和淤泥质土时 ,挖掘机 和运输 车辆
直 接 压 在 桩 顶 土 层 上 ,对 桩 顶 土 层 形 成 强 大 的 压 力 ,从 而造 成
别查清倾斜和 断裂 桩的数量 、位置 ,以及倾斜或 断裂 的深度 、 倾斜度等数据 。① 采用接线法测量 出每个桩偏移 的平 面距离 ,
施工 ,这样可 以确保挤压应力的平衡 和保证管桩能送至预定标 高位置 。
( 5 )在压桩过程 中,如果遇到沉桩困难或地面隆起 ,可 以
采取预钻孔或控制沉桩速度 、延长间隔时间等措施 。
( 3 )在压桩施 工前应进行试 桩 ,合理确定桩体组 合长度 , 尽量减少接桩 ,预制管桩的接头不得超过 3 个 ,接桩宜在桩尖
进入硬土层后进行 。 ( 4 ) 接 桩 时 上 、下 两 段 桩应 在 同 一 中 心线 上 , 中心 线 偏 差
3 . 2 防治措 施
( 1 )施工 前应 详细 了解 现场 的地质 情况 ,必要 时应进行 补勘 。 ( 2 ) 在压桩前应进行试桩 ,以确定桩长和终压值 ;在压桩

phc管桩静载抗压试验异常沉降原因分析及132751423

phc管桩静载抗压试验异常沉降原因分析及132751423

2010年第2期总第140期福 建 建 筑Fujian A rchitecture &Co nstr uctionN o2 2010V ol 140PH C 管桩静载抗压试验异常沉降原因分析及处理许永有1 曾宝祥2(1 福建省九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363107;2 龙海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363100)摘 要:针对建设工程所处的软土地基之不良环境,阐述某工程静压P HC 管桩基础在静载抗压试验中出现的异常沉降现象,依据低应变和静载抗压试验检测结果,剖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类似工程桩基施工时相应的处理对策。

关键词:P HC 管桩 异常沉降 原因分析 处理对策中图分类号:T U 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135(2010)02-0082-03Analysis on the abnormal settlement of static pressure PHC pile found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treamentXu Yo ng yo u 1 Zeng Baox iang 2(1 F ujian Jiulong Constr uctio n G ro up CO.,L T D 363107;2 Lo ng hai City Co nstr uction Quality Supervision Statio n 363100)Abstract:Basing o n the r esults o f the low -strain and static pressure load-bearing test o f a certain building constructio n in theso ft foundation so il,analy se on the abno rmal settlement of stat ic pressure PH C pile foundation,and pr opose the cor responding treatment measur e fo r the similar pile foundation co nstr uctionKeywords:PH C pile fo undation A bno rmal settlement A naly sis T r eatmentmeasure 作者简介:许永有,男,1976年出生,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质量管理。

预应力管桩静荷载试验异常沉降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预应力管桩静荷载试验异常沉降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预应力管桩静荷载试验异常沉降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摘要:高强预应力管桩在施工及基坑开挖过程中上浮,造成承载力降低及异常沉降。

本文对管桩静载荷试验异常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从设计和施工角度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高强预应力管桩;异常沉降原因;处理措施;预防措施1前言近几年,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我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采用静压法施工时具有施工无噪音、无震动、施工文明、场地整洁、施工速度快、工期短、质量可靠、造价低等诸多优点,尤其适合于在市区施工。

但是在粘土层施工时易引起土体的隆起和水平挤动,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如何合理设计和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工艺,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给预应力管桩的广泛应用带来很大的问题和挑战,应引起足够重视。

2工程地质概况本工程场地第四系地层层自上而下游全新统人工填土、耕土、冲洪积成因的黄土、粘性土层及中、上更新统冲洪积成因的粘性土层组成。

地层自上至下主要分布有:①层耕土,松散、稍湿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粉土,层厚0.90m~1.50m。

①-1层杂填土,稍湿~湿,松散,主要为生活及建筑垃圾,混有少量粉质粘土,层厚1.60m~3.80m。

②层黄土,湿~饱和,软塑~可塑,土质不均匀,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粉土,见有针状孔隙。

层厚2..50m~6.50m。

③层粉质粘土,可塑,局部硬塑,土质不均匀,局部粘粒或粉粒含量稍高,层厚1.80m~5.90m。

④层粉质粘土,流塑~硬塑状态,土质不均匀,局部粘粒含量稍高,为粘性土,层厚2.90m~6.50m。

⑤层粉质粘土,硬塑~坚硬,局部可塑,土质不均,局部粘粒含量稍高,为粘土,层厚 1.60m~4.50m。

⑥层粉质粘土,硬望~坚硬,局部可塑,土质不均匀,局部粘粒含量稍高,含有少量铁锰质结核,含有较多姜石,层厚1.05m~5.40m。

⑦层粉质粘土,硬塑~坚硬,局部可塑,土质不均匀,局部粘粒含量稍高,铁锰质结核丰富,见姜石,该层未揭穿。

3桩基检测情况本工程桩基全面完成后按照设计和质检要求进行静载荷试验和小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

高层建筑预应力管桩沉降量超标原因分析及处理

高层建筑预应力管桩沉降量超标原因分析及处理

高层建筑预应力管桩沉降量超标原因分析及处理摘要:高层建筑管桩沉降量超标原因分析及处理关键调:预应力管桩;沉降量;超标一、工程概况该项目位于南宁市良庆区百灵路98号,项目占地面积100127m2,分为A地块和BCD地块两期进行开发建设。

项目总建筑面积为609129㎡,以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为主,底部局部架空,住宅楼为31层~44层,高度100~150m。

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采用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主楼桩径800mm,选用桩型为PHC800 AB 130单桩承载力特征值4500kN,桩端持力层以中风化粉砂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应小于1米,桩长约7∽30m,基桩总数约600根。

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工程场地岩土层共揭露11个工程地质层。

自上而下,填土①层属于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淤泥质土②属于第四系池塘淤积层(Q4h),圆砾③层属于第四系更新统冲积层(Qpal),粉质黏土④层和粉砂⑤层属于第四系更新统残坡积层(Qpel),下伏下第三系始新统(E1-2)基岩层根据其风化程度划分为全风化岩⑥层、强风化岩⑦层和中风化岩⑧层,泥盆系下统郁江组(D1y)基岩层根据其风化程度划分为全风化泥岩⑨层、强风化泥岩⑩层和中风化泥岩?层。

据钻探揭露,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揭露三层地下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孔隙裂隙水和岩溶水。

勘察在钻孔控制深度内地基土层内发现有溶洞、土洞、软弱夹层;未发现地裂、滑坡、崩塌及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未发现暗埋河道、沟滨等对工程不利埋藏物。

三、压桩机的选用该工程主楼选用较大桩径φ800mm的预制圆管桩,单桩承载力取值4500KN,裙楼选用φ600mm桩。

桩基地处岩溶地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遇水软化明显,成桩后浸水易受扰动。

根据这些特点,采用一台2000型嵌入式岩压桩机来施工该工程基桩。

该压桩机具有性能高、效率高、吨位大、穿透能力强特点。

施工时无噪声、无振动、无空气污染、无冲击力,桩施工应力小。

预应力管桩基础复压下沉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预应力管桩基础复压下沉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预应力管桩基础复压下沉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崔永志【摘要】Combining with the engineering exampl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pressing abnormal settlement in the fully weathered shaly sand,and sums up the design and the precau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and points out the according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prepared wel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ipe piles,so as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the pile foundation.%结合工程实例,对全风化泥质砂岩作为管桩持力层复压异常沉降进行分析,并总结了此类情况下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采用管桩施工时,应提前做好应对及预防措施,以保证桩基质量和安全。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2(038)006【总页数】2页(P77-78)【关键词】静压预应力管桩基础;全风化泥质砂岩;遇水软化;沉降【作者】崔永志【作者单位】广东呈斯意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一室,广东惠州51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73.11 工程概况广东省惠州市某高层住宅楼,主体采用剪力墙结构,地上32层,地下2层,基础采用φ500,AB型预应力管桩,壁厚125mm,十字形桩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2 000 kN。

持力层为全风化泥质砂岩。

因场地内水位较低,基础施工时,基坑先开挖至地下室地面,再进行基桩的施工。

因本场地位于居民区,采用静压预应力管桩。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土层分布如下:①素填土,平均厚度4m(地下室挖除)。

静压管桩沉桩存在的困难原因及措施探讨

静压管桩沉桩存在的困难原因及措施探讨

静压管桩沉桩存在的困难原因及措施探讨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静压管桩存在的困难原因及措施展开了探讨,通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对桩基的设计进行了计算,并在分析了沉桩困难原因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系列相应有效的处理措施,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沉桩;困难原因;措施;探讨引言静压管桩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十分普遍,这是由于它具有很多施工优点决定的,包括噪声污染低、震动幅度小、环境污染少等等。

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静压管桩存在着沉桩困难的现象,因此,为了保障静压管桩的施工质量,就需要相应的工作人员及时分析困难存在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基于此,本文就静压管桩存在的困难原因及措施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帮助。

1 工程概况1.1 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某住宅楼18层,根据勘察报告,场地地层自上而下分12层,如表1所示。

表1 场地地层结构及性质1.2 基本参数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有关规定,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土工试验、标贯及静力触探结果,结合地区工程经验,建议各层土的预应力管桩及钻孔灌注桩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和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如表2所示。

表2 建议极限侧阻力、端阻力标准值2 设计计算2.1 桩基设计参数的确定根据勘察报告,设计单位确定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台基础,桩型采用PHC-500AB100-27b型,桩顶标高一般为-2.90m(标高37.10m),设计有效桩长≥27.0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1400kN。

2.2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估算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3.8条公式Quk=Qsk+Qpk=uΣqsikli+qpk(Aj+λpApl)(公式中字母具体含义,规范中已写明,本文不再敖述)及勘察报告,对不同孔号有效桩长大于27m的管桩(桩径均为500mm,壁厚均为100mm)进行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uk估算,估算结果如表3所示。

静压预应力管桩异常沉降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静压预应力管桩异常沉降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注: 第 ⑦ 层 黏 土 矿 物 及 灰 白 色 团块 状 高岭 土 含 量 较 多 , 具 可 塑 性 及 吸 水
性, 遇 水 易崩 解 、 软化。
夹 碎 石 层 ( 即岩 土工 程
勘察报 告 的第⑥ 层 ) 内不小 于 1 m, 从 开挖 完 的地 面 算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4—1 9 基金项 目: 湖 南省 科 技 厅 专 项 ( 2 0 0 9 S K 3 0 3 4 )
工 程桩 正式施 工 前 , 进 行 了 3根 试 桩 的施 工 和竖 向静 载荷试 验 , 结 果表 明 , 所有 试桩 的承 载力 均满 足设
kN。
现场 配桩灵 活 等特 点 , 被 广 泛应 用 在 建 筑 基 础 中 。静
压管 桩 的工 作原 理是静 载 液压桩 机通 过桩 机 自重匀 速
根 据地 质勘 察资 料 , 该 场 区从 上 到 下 分 为 7个 土
将 桩段 压人 地下 , 直 至达 到设 计 要 求 的 持力 层 及 极 限 承载 力 。实 际施 工过 程 中 , 由于 操 作 不 当或 施 工 方 案 不合 理 , 亦 或复 杂 的地质 条件 等影 响 , 易 导致 静压 预应 力管 桩在 施工 中 出现 断桩 、 斜 桩 或 管 桩 沉 降 过大 等 情
作者 简 介 : 游春华 , 男, 讲师 , 博士, 主 要 从 事 岩 土 工 程 的教 学 与科 研 工作 。E—m a i l : y 0 u c h u n h u a w h @1 6 3 . c o n r
第1 5期
游春华 , 等: 静 压 预 应 力 管桩 异 常 沉 降 成 因分 析 及 处 理 措 施
2 0 . 7 3 m。各 岩土层 空 间分 布及 工程 特性 详见 表 1 。

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问题分析及处理

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问题分析及处理

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问题分析及处理静压预应力管桩由于具有施工工期短、噪声低及污染小等优点,在我国沿海地区已得到大力推广应用,本文针对压桩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

标签:预应力管桩;预防措施;处理方法尽管预应力管桩近年来发展很快,技术日趋成熟,被认为是一种质量较为稳定的桩型。

但根据一些工程实例的检测和施工资料分析来看,仍存在一些质量缺陷和问题,给工程带来一定的危害,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本文结合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给出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如下:1桩身断裂桩在沉入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当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而贯入度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大,桩身出现回弹现象,即桩身可能出现断裂。

主要原因:1)桩身在施工中出现较大弯曲,在集中荷载作用下,桩已超过其自身抗弯强度,2)一节桩的细长比过大,且沉桩时遇到硬质土层;3)制作桩的水泥标号不符合要求,砂、石中含泥量大,石子中有大量碎屑,使桩身局部强度不够,施工时在该处断裂;4)桩在堆放、起吊、运输过程中产生裂纹或断裂未被发现;5)接桩焊缝不饱满,焊后自然冷却时间不够,接桩时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曲折;6)桩位下存在坚硬障碍物或块石、孤石时,勘察深度不够,对施工场地内的不良地质现象(如孤石、已有建筑基础等)未能很好地揭示,桩压入后桩尖接触到地下障碍物时,被挤向一侧,局部应力增大导致桩身破坏;7)施工场地不平、烂泥、积水多,造成压桩时机身不平稳;8)持力层的岩面陡峭,桩尖与陡峭的岩面接触夹角较小,沉桩时极易造成断桩,其断桩率高达30%以上。

处理方法:当施工中出现断裂桩,需通知设计人员共同探讨,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荷载及所处的结构部位,来采取相应补桩的方法或根据桩身断裂程度在裂缝位置补强,补强方法有:(一)内加固法:一般对断桩位置深度大于4米的,采用螺旋钻清除管桩内杂物,并清理深度超过断裂处1米以下,经过内孔壁清洗干净后,将配螺旋箍式钢筋笼(钢筋笼纵筋及螺旋箍筋根据设计配筋)放置在管桩孔内,内灌掺有水泥重量12%的UEA微膨胀剂的高标号细石混凝土。

某工程静压预应力管桩静载荷试验异常沉降探析

某工程静压预应力管桩静载荷试验异常沉降探析

65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 OLOGY I N FORM TI ON 2008N O.11SCI ENC E &TEC HNO LO GY I N FO RM A TI ON 工程技术预应力管桩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容易控制、施工时无噪音、震动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越取越高的单桩设计承载力和不合理的工期,给桩基施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问题,应引起各方的注意。

1某工程概况某八层住宅小区工程单层地下室面积6800m 2,基础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双桩承台,布桩平面系数为2.6%。

Φ400(壁厚90m m )、Φ500(壁厚100m m )的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标准值分别为3100kN 、4300kN,而设计终压值只为2500kN 、3500kN,约为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标准值的80%。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岩土层分布从上到下分别如表1所示:地下室桩基全面完成后进行竖向静载荷试验。

其中一根Φ500桩加载到六级时沉降突然加大,沉降量达到50.77m m ,在第七级至第九级又稳定均匀沉降,最后该桩沉降量为64.74m m ,残余49.50m m 。

另一根问题桩桩径Φ500,加载到六级时沉降突然加大,达到48.91m m,最终沉降量为69.55mm,残余54.98mm 。

以上两根桩自施打完成到竖向静载荷试验间歇时间(以下简称为间歇时间)均为11天,施打过程正常。

2原因分析2.1试验时间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附录Q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Q .0.4条规定:开始试验时间:预制桩在砂土入土后7天后;粘性土不得少于15天;对于饱和粘性土不得少于25天。

本工程竖向静载荷试验沉降异常的两根桩都在施打完成后11天进行试验的。

由于桩侧阻力大部分由饱和粘性土承担,间歇时间太短,桩周土未充分固结,其抗剪强度不能得到充分恢复和发挥,导致桩的承载力达不到要求。

地质条件相同,桩端持力层未存在粘土薄层、间歇时间为11天、静载荷试验合格的桩的试验曲线图。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载试验异常沉降原因分析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载试验异常沉降原因分析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载试验异常沉降原因分析作者:江传良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第05期摘要:本文根据工程实例,对一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竖向静载试验异常沉降进行原因分析,并据此总结了今后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载;沉降1工程概况昆明市某小区14层住宅楼工程(含2层地下室),上部采用剪力墙结构,下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双桩至十桩承台,管桩型号为PC-A-400(95),单桩设计长度12米,单桩设计承载力900KN,单桩允许最大承载力为2640KN,管桩施工时采用“双控”,即控制桩长及压桩力。

本栋楼共设计工程桩343棵。

2静载试验异常沉降情况首先,按照规范中对工程桩的抽检要求,对照地勘报告,共抽检5棵桩进行动测,确认桩身无损伤后,进行下阶段的静载试验。

工程桩全面施工完成并满足规范规定的时间间歇后,对5棵试桩进行竖向静载试验。

每两小时加载一次,每次加载160KN。

当加载236号桩时,发现异常,加载一至八级荷载时,总沉降量为20.19mm,当加载到九级荷载(1600 KN)时,桩身突然沉降,单级沉降量达到26.95mm,累计沉降量达到47.14mm,按照规范,停止加载,以本次加载的上级荷载(即1440KN)作为该桩的最终压力值。

此时,该桩压桩力迅速下降,为查清楚该桩具体情况,继续对该桩施加压力,当压力维持在1600KN时,桩身继续沉降,如此反复数次,压桩力终于稳定,此时桩身共沉降1.05米。

经查施工记录,上述工程桩自施工完成到静载试验间歇时间为18天,施工过程正常。

工程桩压入深度为10米,工程桩最终压桩力为2350KN。

3原因分析3.1试验时间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附录Q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Q.0.4条规定:开始试验时间:预制桩在砂土入土后7天后;粘性土不得少于15天;对于饱和粘性土不得少于25天。

本工程设计桩端土层为粘性土,工程桩静载间歇时间为18天,完全符合规范要求,视为桩端土、桩周土已经充分固结,在间歇时间上不存在问题。

预应力管桩静载试验沉降异常原因分析及处理

预应力管桩静载试验沉降异常原因分析及处理

预应力管桩静载试验沉降异常原因分析及处理1、工程地质概况本工程场地原为农田,地形条件较复杂,场地有一池塘,地势略有起伏。

各土层特性如下:①、杂填土:杂色,松散,揭露厚度0.8-3.5m,工程特性较差;②、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揭露厚度0.0T.8m,干强度及韧性中等;③、淤泥质粉质粘土:灰〜青灰色,流塑,揭露厚度0.0-5.9m,具高压缩性。

④、粉质粘土:青灰色,可塑,揭露厚度0.0T.4m,具中压缩性;⑤、粉质粘土:青灰〜灰黄色,可〜硬塑,揭露厚度0.0-5.0m,具中压缩性;⑥、粉土:灰黄色,湿〜很湿,中密状态,揭露厚度0.0-3.3m,具中压缩性;⑦1、粉质粘土夹粉土:灰色,可〜软塑,稍〜中密状态,揭露厚度L2-23.3m,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偏低;⑦2、粉砂: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状态,揭露厚度0.0-8.6m,具中压缩性;⑧、粘土:青灰〜灰黄色,硬塑,未揭穿,具中压缩性。

2 .静载试验沉降异常情况4号桩(24.0m)在前3级总沉降量为&36mm,在加载第4级(750kN)时沉降突然加大,达47.68mm,本级沉降为39.32mm,是前一级沉降量3.6Omm的10.9倍。

根据规范可以终止加载,但为了查明突然沉降原因,继续加载至150OkY,总沉降量为166.71mm。

5号桩(20.Onl)在前4级总沉降量为11.63mm,在加载第5级(90OkN)时,沉降量突然加大,达50.93mm,本级沉降量为39.30mm,是前一级沉降量3.88mm的10.10倍。

继续加载至1500kN时,总沉降量为151.67mm。

133号桩(24.Om)在前3级总沉降量为6.11mm,在加载第4级(75OkN)时,沉降量突然加大,达60.86mm,本级沉降量为54.75mm,是前一级沉降量2.34mm的23.40倍。

继续加载至1500kN时,总沉降量为178.61mm。

以上3根桩自施工完成至试验时休止时间为34-41天,施工过程正常。

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载实验沉降异常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

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载实验沉降异常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

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载实验沉降异常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载实验沉降异常产生的原因分析、控制措施、处理方法。

关键词:沉降异常;挤土效应;渗水;孔隙水压力;群桩引言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成桩质量可靠、穿透力强、桩身耐锤击性好、吨承载力造价低、施工速度快、工期短、功效高、适应性强、静压施工无污染、文明施工、管桩工业化生产、沉桩后桩长和桩身质量可直接手段进行监测等诸多优点,而且可根据设计单桩承载力大小采用不同桩径,即解决了上部结构荷载分布不均的设计布桩问题,又充分利用了每根桩的最大承载力,使建筑物桩基整体沉降均匀,真正做到科学、合理、经济、安全。

因此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珠三角地区应用占比达90%左右,长三角地区应用也较多。

随着近年来高层房屋建筑和规模小区工程不断增多,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应用也不断向内陆地区推广。

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即可用于承压桩,也可用于抗拔桩,本文主要介绍应用最普遍的端承摩擦型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

1.沉降原因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工艺已非常先进、成熟,基本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质量可靠,如广东省质监局2014 年抽查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生产企业40 家,共40 个批次,不合格率为零。

其次是打、压桩施工机械设备更新快,如这两年打桩机也实现了液压式行走,且能迅速调整桩机水平及垂直度,,并不断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因此材料、机械不再是影响工程桩质量的主要因素,而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静载实验沉降异常的质量问题却比较突出,沉降异常意味着承载力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沉降异常的原因一是浮桩,二是持力层软化,下面着重分析这两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2.浮桩在群桩基础施工中,桩管上浮较为普遍,甚至有相关施工人员认为群桩上浮不可避免。

浮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挤土效应,在将预应力管桩沉入土层中时,管桩对土体的挤压会使土体向四周排挤,沉桩产生的挤土效应提高了土的密实度,同时提高了桩身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当沉桩数量不断增加,会使桩间土被挤密向地面隆起,并带动先沉入的邻桩上浮;其次是沉桩时土体遭到严重扰动后发生径向位移,离管桩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受到不排水剪切和很大的水平推力,其骨架结构破坏引起土中孔隙水压力升高,对桩产生较大的浮托力使其上浮。

工程桩抗压静载试验异常沉降原因分析(精)

工程桩抗压静载试验异常沉降原因分析(精)

广东地质工程桩抗压静载试验异常沉降原因分析——以解放军某部公寓楼管桩工程为例黄焕明黄红威(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广州 510080)摘要解放军某部公寓楼静压预应力管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出现突然沉降或沉降量明显偏大的异常现象。

根据其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现场施工情况,试验桩异常沉降情况以及利用其他检测方法(反射波法低应变检测及高应变检测)结果,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异常沉降的原因是地质环境因素、试验前休止时间短、挤土效应、桩尖未达到设计要求的持力层等。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抗压静载试验桩侧阻力挤土效应桩端持力层解放军某部公寓楼设计楼高21层,建筑面积24 500 m,基础采用Φ500(壁厚100 mm)静压预应力管桩,多桩承台,总共402根桩,设计单桩承载力为2 000 kN,桩长15 m。

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施工桩长15~22 m。

预应力管桩工程施工完工后,选取2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出现突然沉降或沉降量明显偏大的异常现象。

为此,对工程桩进行全面复压处理,处理后再选取4根桩进行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同时进行了反射波法低应变检测及高应变检测,验证复压效果,试图找出检测桩出现异常沉降的原因,为今后工程桩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1 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概况根据《解放军某部公寓楼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2 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异常沉降情况基桩全面完工后,选取198号及399号桩进行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检测中,当加载至第4级(200 kN),突然大幅沉降,沉降量为前一级沉降量的5倍以上,按规范可以终止加载。

为了查明异常沉降的原因,继续加压至4 000 kN,总沉降量很大,检测结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出现异常沉降的198号及399号桩检测结果及Q-s曲线见表2和图1、图2。

本文2005年9月收到,12月改回。

2 广东地质第21卷表1 岩土分层及物理力学指标层名 1 2 3 4 5 6 7 8人工填土淤泥质土冲积粉质粘土残积粉质粘土全风化岩强风化岩中风化岩微风化岩岩土名称厚度(m) 1.83 0.91 3.41 6.01 3.66 7.93 7.66 4.741.00~2.20 1.60~3.10 3.50~8.10 6.80~16.20 1.00~18.90 15.70~29.50 27.30~35.50 层顶埋深(m)天然含液性压缩模桩侧阻力特桩端阻力特水量(%)指数量(MPa)征值(kPa)征值(kPa)55 29 281.66 0.39 0.182.44 4.63 5.804~6 20~25 30~35 40~50 60~802 0003 500表2 198号及399号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汇总序号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荷载 (kN) 0 800 1 200 1 600 2 000 2 400 2 800 3 200 3 600 4 000 3 200 2 400 1 600 800 0历时 (m) 本级 0 60 60 60 60 60 60 60 120 120 30 30 30 30 30累计 0 60 120 180 240 300 360 420 540 660 690 720 750 780 810399号桩沉降(mm)本级 0.00 2.27 1.60 2.11 12.93 5.38 4.36 3.76 3.64 3.27 -0.12 -0.39 -1.26 -3.57 -6.18累计 0.00 2.27 3.87 5.98 18.91 24.29 28.65 32.41 36.05 39.32 39.20 38.81 37.55 33.98 27.80198号桩沉降(mm)本级 0.00 3.50 5.21 8.13 49.78 24.96 17.89 13.53 17.00 18.00 0.00 -1.00 -1.30 -2.55 -7.15累计 0.00 3.50 8.71 16.84 66.62 91.58 109.47 123.00 140.00 158.00 158.00 157.00 155.70 153.15 146.00Q-s曲线Q-s曲线图1 198号桩Q-s曲线图图2 399号桩Q-s曲线图第2期黄焕明,黄红威:工程桩抗压静载试验异常沉降原因分析—以解放军某部公寓楼管桩工程为例 3可以看出:198号桩前3级总沉降量为16.84 mm,加载至第4级(2 000 kN)时,沉降突然加大,达66.62 mm。

静压管桩施工常见问题成因及处理措施

静压管桩施工常见问题成因及处理措施

静压管桩施工常见问题成因及排除1.挤土效应和振动影响1.1原因分析静压法施工预应力管桩属于挤土类型,往往由于沉桩时使桩四周的土体结构受到扰动,改变了土体的应力状态,产生挤土效应;桩机施工过程中焊接时间过长;桩的接头较多而且焊接质量不好或桩端停歇在硬夹层;施工方法与施工顺序不当,每天成桩数量太多、压桩速率太快、布桩过多过密,加剧了挤土效应。

1.2防治方法⑴控制布桩密度,对桩距较密部分的管桩可采用预钻孔沉桩方法,孔径约比桩径小50~100MM,深度宜为桩长的1/3~1/2,施工时应随钻随打;或采用间隔跳打法,施工过程中严禁形成封闭桩。

⑵控制沉桩速率,一般控制在1m/min左右;并制定有效的沉桩流水路线,并根据桩的入土深度,宜先长后短、宜先高后低,若桩较密集,且距建筑物较远,场地开阔时,宜从中间向四周进行;若桩较密集,场地狭长,两端距建筑物较远时,宜从中间向两端进行;若桩较密集,且一侧靠近建筑物时,宜从相邻建筑物的一侧开始,由近向远进行;桩数多于30根的群桩基础,应从中心位置向外施打;承台边缘的桩,待承台内其他桩打完并重新测定桩位后,再插桩施打;有围护结构的深基坑中的静压管桩,宜先压桩后再做基坑的围护结构,这样的施工顺序可以避免由于基坑四周的围护结构使压桩的土体无法扩散,造成先施工的管桩被后施工的管桩挤上来,使桩的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又避免了在基坑的压桩过程中土体扩散而挤坏四周的围护结构及降低基坑围护结构的止水效果;同时应对日成桩量进行必要的控制。

⑶设置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消除部分超孔隙水压力,减少挤土现象;设置隔离板桩或地下连续墙;开挖地面排土沟,消除挤土效应。

⑷沉桩过程中应加强临近建筑物、地下管线的观测、监护,对靠近特别重要的管线及建筑物处可改其它桩型。

⑸控制施工过程中停歇时间,避免由于停歇时间过程,摩阻力增大影响桩机施工,造成沉桩困难。

同时,应避免在砂质粉土、砂土等硬土层中焊接,制定合理的桩长组合。

静压桩浮桩导致承载力下降的问题分析与控制措施

静压桩浮桩导致承载力下降的问题分析与控制措施
2 9 4 4
2 7
1 5
2 0
污水处理站 危险品库
蓄 电 池 间 牵 引 变 电 所 洗 车库 及 控 制 室 检 修 库
1 8 9 1 . 1 3 3 1 8 9 1 . 1 3 3
1 8 9 0 . 4 3 3 l 8 8 8 . 9 3 3 1 8 9 1 . 1 3 3 1 8 8 9 . 6 3 3
1 工程 概况
昆 明地铁石 咀车辆段及综合基地位于 昆明市西 山区 , 为 原省属企业 昆明水泥 厂 的旧厂址 。段址 东面 以成 昆铁 路 为
性土 ) ,土体发生距离形变进 而达到极限时 ,这 种破坏 和扰 动随着桩体进入 土层 深度 的不 断增 加并 向下 传递 ,从 而很
容易使桩身贯人 … 。 静压桩分析 方法 有其 特殊性和复杂性 , 既包括几 何非线 性 和材料 非线 性 , 又包括 接触非 线性 , 因此 , 在 桩挤 土应 力 、 挤 土位 移的解析及数值解方 面都进展 的较为缓 慢。 目前 , 有 代表性 的理论 研究 方 法有 圆孔 扩 张法 ( C E M) 、 应 变 路径 法
1 8 7 1 . 1 3 3 1 8 7 1 . 1 3 3
1 8 7 0 . 4 3 3 1 8 6 8 . 9 3 3 1 8 7 1 . 1 3 3 1 8 6 9 . 6 3 3
粉质黏土/ 粉土 粉土/ 粉质黏土
粉 土 黏 t/ 粉 质 黏 土 粉 质 黏 土 粉 质 黏 土/ 圆砾
( S P M) 、 有限单元 法( F E M) 和 滑 移 线 理 论 。 。
界; 南 面 以石 咀米 轨 车站 为界 ; 西 面 以春雨 路为 界 ; 北 面 以 3 2 0国道为界 , 石咀车辆段及综合基地 主要包括 运用 库 、 检修

广西岩溶地区静压预应力管桩异常沉降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广西岩溶地区静压预应力管桩异常沉降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广西岩溶地区静压预应力管桩异常沉降成因分析及处理措施发布时间:2021-09-28T06:09:12.915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14期作者:唐路军谭羽刘坤华[导读] 静压预应力管桩因其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无噪音无振动、桩段质量稳定、工期短、造价低、唐路军谭羽刘坤华广西中煤地质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南宁 530200摘要:静压预应力管桩因其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无噪音无振动、桩段质量稳定、工期短、造价低、现场配桩灵活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基础中。

静压管桩的工作原理是静载液压桩机通过桩机自重匀速将桩段压入地下,直至达到设计要求的持力层及极限承载力。

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施工方案不合理,亦或复杂的地质条件等影响,易导致静压预应力管桩在施工中出现断桩、斜桩或管桩沉降过大等情况,施工过程中只能根据类似工程经验和实地地质条件逐一排除,才能找到真正原因,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本文就广西柳州市某工程管桩异常沉降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办法,可为类似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异常沉降;挤土效应;处理措施1工程概况某工程占地面积31603.09m2,总建筑面积137831.4m2,总计8栋高层住宅楼。

其中17#楼(26F),高度为83.75m,一层地下室。

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

该工程基础设计选用静压预制预应力管桩,桩型为PHC-AB500-125,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

设计要求管桩端进入强风化白云岩(即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第④层)内,从地下室开挖后的地面算起,有效管桩桩长约8~10m,面积置换率为4.32%,设计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为900KN。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该城区从上到下分为五层:①层素填土、②层硬塑状红黏土、③层可塑状红黏土、④层强风化白云岩、⑤层中风化白云岩。

拟建场地地下水在勘察深度范围内主要为岩溶裂隙水,赋存于④层强风化白云岩及⑤层中风化白云岩中,稳定水位位于基岩面附近,稳定水位埋深标高在83.80~88.81m左右,有一定的承压性。

静压预应力管桩静荷载试验异常沉降的原因分析及复压处理

静压预应力管桩静荷载试验异常沉降的原因分析及复压处理
2 20
3 8 24 20 67 6 2
30 5
全 风 化 花 岗岩
散 体 状 强 风化花 岗
2 50

6 0
50 o
l0 l
90 00
工 程采 用 钢筋 混凝 土 预应 力高 强 混凝 土管 桩 , 径 为 桩 5 0 m, 端最后进入散体状 强风化花 岗岩 内不小 于 2 0米 , 0m 桩 .
d e iste t n ,a d nmm aie h e to h ul e pad pa te ton i e in n n o su tn uc d t r ame t n s rz d t e qu sin s o d b i y atn i n d sg i g a d c u t ci g.
Q ( N) k 0 11 ( ( } 0 2 0J 0( : OJ m ( 4 10 ( 0 50 00
其适合于在市区施工 。但是在粘土层施工时易引起土体 的隆
起 和水 平 挤 动 , 周 围建 筑 物造 成 影 响 。 对
1工程 概 况
本 工 程 为 漳 州 某 商 品 房 , 下 结 构 一 层 , 上 十 八 层 。施 地 地
K y wo d e r s:p e—sr se o c ee t b lrp l sai o d e p rme t r t s d c n r t u u a i t t la x e e e; c i n
在沿海软土地区 , 强度预应 力混凝 土管桩 得到 了广泛 高 的应用 , 采用静压 法施 工时具有施 工无噪音 、 无震 动 、 工文 施 明、 场地整 洁 、 施工速度快 、 工期 短 、 量可靠 等诸多 优点 , 质 尤
三轴 剪切试验 预 制桩 承载

某项目静压预应力空心方桩静载荷试验异常分析

某项目静压预应力空心方桩静载荷试验异常分析

某项目静压预应力空心方桩静载荷试验异常分析发布时间:2021-05-31T09:31:58.951Z 来源:《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21年第2期作者:荣右华[导读]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可能和原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无锡高新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江阴分公司江苏无锡 214000摘要:江阴某项目两栋楼采用静压预应力空心方桩,对6根试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结果为3根合格3根不合格,通过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为成桩休止时间不足导致,按规范要求重新休止恢复后,3根不合格的试桩静载检测合格。

关键词:预应力空心方桩;静载试验;休止时间1、引言江阴市位于长江下游冲沉积平原,上部普遍分布较厚的第四纪覆盖层,绝大部分区域覆盖层大于50m,因此技术较成熟、质量较可靠的预应力方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通常采用静压工艺施工。

在长期的检测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遇到各种原因导致的静压预应力方桩沉降异常,导致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可能和原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工程概况某住宅项目位于江阴市东部,其中相邻的2栋18层高层住宅楼设计采用HKFZ-AB 400(200)开口型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空心方桩,桩截面尺寸为400×400mm(壁厚200mm),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80,静压施工,设计试桩桩顶标高为±0以下-0.45m,桩长为31m,桩基持力层为第⑥层,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为1850kN,极限值为3700kN,检测数量为每栋楼3根,2栋楼共6根试桩。

3、勘察报告地质资料3.1、地层描述:本项目原始地貌为农田及拆迁场地,桩基施工前已经整平,现地势较平坦。

根据详勘报告,场地57m勘探深度内均为第四纪冲积层,属长江中下游冲积层,自上而下分为10个层次:①层杂填土:杂色,松散,厚度:0.40~1.50m;②层粉质黏土:灰黄色,可塑状态,局部硬塑状态,厚度4.60~6.60m;③层粉质黏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塑~可塑状态,厚度5.10~6.10m;④层粉质黏土:灰色,软塑~可塑状态,厚度4.10~8.00m;⑤层粉质黏土:灰色,可塑状态,厚度5.60~8.40m;⑥层粉质黏土夹粉土:灰~灰黄色,可塑状态,局部硬塑,厚度6.00~8.40m;⑦层粉质黏土夹粉土:灰黄~灰色,软塑~可塑状态,厚度1.50~3.80m;⑧层粉质黏土:灰色,软塑~可塑状态,厚度7.30~10.20m;⑨层粉土夹粉砂:灰色,中密~密实,厚度5.40~7.90m;⑩层粉质黏土夹粉土:灰黄色,可塑状态,本层本次勘探未揭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压预应力管桩静载荷试验异常沉降的原因分析及复压处理(一)
摘要:本文分析了一例工程预应力管桩竖向静载荷试验异常沉降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情况,并总结设计和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粘土终压复压卸压回弹
预应力管桩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容易控制、施工时无噪音、震动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越取越高的单桩设计承载力和不合理的工期,给桩基施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问题,应引起各方的注意。

1工程概况
汕头市某八层住宅小区工程单层地下室面积6800m2,基础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双桩承台,布桩平面系数为2.6%。

Φ400(壁厚90mm)、Φ500(壁厚100mm)的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标准值分别为3100KN、4300KN,而设计终压值只为2500KN、3500KN,约为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标准值的80%。

按照管桩公司提供的数据,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标准值接近桩身容许承载力。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岩土层分布从上到下分别为:


土层
厚度
(m)
液性
指数
压缩
模量
描述
qsik/qpk
(KPa)
1
填土
0.3-3.0
IL
(Mpa)
松散
2
砂土
3.8-7.2
稍密-中密
40/-
3
淤泥
5.0-8.4
1.434
2.34
流塑
18/-
4
粘性土夹砂
1.7-6.9
0.500
8.80
可塑
50/2300
5
灰色粘土
3.5-9.4
0.804
4.38
软塑-可塑
40/-
6
粘性土夹砂
0.7-5.9
0.579
7.80
可塑
50/2500
7
灰色粘土
9.5-16.6
0.734
4.08
软塑-可塑
50/-
8
细砂
0.8-7.2
中密-密实
-/6400
2竖向静载荷试验异常沉降情况
地下室桩基全面完成后进行竖向静载荷试验。

其中一根Φ500桩加载到六级时沉降突然加大,沉降量达到50.77mm,在第七级至第九级又稳定均匀沉降,最后该桩沉降量为64.74mm,残余49.50mm。

另一根问题桩桩径Φ500,加载到六级时沉降突然加大,达到48.91mm,最终沉降量为69.55mm,残余54.98mm。

以上两根桩自施打完成到竖向静载荷试验间歇时间(以下简称为间歇时间)均为11天,施打过程正常。

3原因分析
3.1试验时间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附录Q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Q.0.4条规定:开始试验时间:预制桩在砂土入土后7天后;粘性土不得少于15天;对于饱和粘性土不得少于25天。

本工程由于工期十分紧迫,竖向静载荷试验沉降异常的两根桩都在施打完成后11天进行试验的。

由于桩侧阻力大部分由饱和粘性土承担,间歇时间太短,桩周土未充分固结,其抗剪强度不能得到充分恢复和发挥,导致桩的承载力达不到要求。

地质条件相同,桩端持力层未存在粘土薄层、间歇时间为11天、静载荷试验合格的桩的试验曲线图。

其Q-s曲线较陡,s-lgt曲线显示在加载到七级之后比前几级有较大的沉降,说明桩周土固结不充分,可以近似地认为桩侧阻力占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70%。

与事故桩的情况相似。

根据有关文献,桩侧摩阻力主要由粘土层承担的工程桩,如桩的设计极限侧阻力qsik取值较规范表值高出不多(如本工程),则间歇时间为14天时侧阻力可达qsik的90%以上,最终侧阻力可比规范表值高出40-50%。

此次复压处理,沉降量大于20mm的桩从压桩到复压的间歇时间均小于15天;间歇时间大于20天的桩的的复压沉降量均小于10mm,属于正常沉降;间歇时间大于25天的桩的复压时都有不同程度(-1~-14mm)的反弹。

说明桩周土的充分固结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极限侧阻力。

经过复压处理、间歇时间为33天、较有代表性的桩的静载荷试验曲线图。

其Q-s曲线较平缓,可以说明桩周土固结较充分,按地质考虑桩的承载力还有较大余地。

s-lgt曲线在加载到九级之后比前几级有较大的沉降,从曲线分析桩侧摩阻力约占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90%。

此时桩侧阻力比事故桩提高(90%-60%)/60%=50%,间歇时间11天的桩提高(90%-70%)/70%=29%。

这与文献描述的情况相似。

3.2部分桩持力层存在薄弱层
通过查阅工程勘察报告,竖向静载荷试验异常沉降的两根桩及复压中沉降量大于20mm的三根桩附近的钻孔地质柱状土的地层描述“局部夹可塑性粘土,薄层”,计算出Φ500桩桩端在第八层细砂层的极限端阻力Qpk=qpkAp=1256KN,而在第八层中的局部夹可塑性粘土薄层时Qpk=490KN,可见相差悬殊。

Qsk=μ∑qsikli=2462KN,约等于静载荷试验加载到第六级时的压力值4300*0.6=2580KN,此时桩总极限侧阻力正好发挥完,若继续加载,其荷载增量将全部由桩端阻力承担。

根据《地基与基础》:“充分发挥桩端极限承载力所需的桩端沉降量则大得多…这个极限沉降量,一般粘性土约为0.25d,砂土为(0.08—0.1)d。

”要达到桩端极限阻力,在砂土时沉降量为粘性土的2.5-3.5倍。

可见桩端持力层为局部夹可塑性粘土层时沉降量远大于密实砂层。

由于桩尖细砂层存在软弱土层,承载力较低,充分发挥桩端极限承载力所需的沉降量大,所以在加载到六级后发生沉降突然加大的情况,是符合常理的。

3.3桩的卸压回弹
在饱和粘性土中沉桩时,由于桩对土的挤压,在桩周厚度达25m的粘土层中产生超孔隙压力水,超孔隙压力水随着土体的隆起和侧移而慢慢消失。

如果压桩速度过快,终压后复压过快完成,超孔隙压力水和土体变形未充分消散,此时的饱和粘性土表现为弹塑性变形特征,土体卸压恢复过程中桩身被抬起,桩尖脱离持力层。

在类似土质压桩的实际观测中发现,快速压桩达到终压值桩机卸载时桩身最大上浮达50-70mm,扣除正常桩静载荷试验回弹量大约为10-18mm,残余沉降量将达40-50mm,复压很难消除掉这么大的回弹量;另外,在大压力下复压,相当对桩施加很大的冲击荷载,容易对桩身特别是桩头法兰盘与桩身混凝土接触处、桩接头焊缝处产生裂缝,有的施工单位并不愿意认真复压。

如果在施打过程中没有采取逐步加载多次复压的措施,敷衍了事,这些桩在静载荷试验时就可能达不到设计要求。

3.4挤土效应
召集有关单位分析事故原因的会议上,有的单位坚持事故是由挤土效应引起的。

挤土效应一般表现为浅层土体的隆起和深层土体的横向挤出,挤土效应对已经施打的桩的影响表现为桩身倾斜及浅桩(≤20m)上浮。

这些情况多发生在桩距较密、布桩平面系数大且存在巨厚粘土层的地基。

本工程同一承台桩间距Φ400、Φ500分别为1300mm、1600mm,均大于3倍桩径;柱距为3.2~7.0m之间,场区桩距较大,布桩平面系数小,本工程为2.6%,且桩长≥40m,桩施工时未出现土体隆起现象,周围路面和建筑物未见因压桩引起的新的损伤,可见因沉桩挤土引起桩体上抬导致桩尖脱离持力层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