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0a329a89a1c7aa00b52acb91.png)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很多对于文艺的论述几乎都要论及摹仿,这成为这一时段文艺理论形态的显在话语。
以往一般把柏拉图关于摹仿的文艺思想视为西方文艺理论摹仿论的起点,其实,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学者们就已经开始论述摹仿了。
最早的“摹仿”观念是与原始巫术相联系的。
从原始巫术的“摹仿”观念,到描述与僧侣祭祀活动相联系的音乐和舞蹈的摹仿,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摹仿数”,构成了古希腊早期摹仿观念的发展轨迹。
其中的代表学者有克塞若芬尼、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他们的理论反映了早起古希腊对文艺的朴识,但是只是从外部触及了瘟疫的本源,显得十分片面。
柏拉图是古希腊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般说来,古希腊人的“艺术蓦仿自然”的看法本来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艺术观,到了柏拉图手里才起了本质的变化,成了他的唯心主义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式”(即共相、一般、普遍)才是真实的,一切具体的个别事物都只不过是“理式”的影子。
在他的哲学理式思维里,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他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李秀斌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论要》中对柏拉图蓦仿说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从探求艺术的本质看,柏拉图认为感性的现实世界是由蓦仿观念世界来的,艺术世界是由摹仿感性的现实世界来的。
因此,艺术世界就成为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这就是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对他以前所流行的艺术幕仿现实的传统观点所给予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柏拉图的‘幕仿说’。
”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摹仿说”。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坚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可以说,“蓦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文艺观之比较-2019年文档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文艺观之比较-2019年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bfe3248f5335a8102d220fa.png)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文艺观之比较一、摹仿说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艺术摹仿自然”的说法,认为文艺是对客观世界的摹写,它不可能超越这理式的摹本而直达理式世界,从而无法揭示出潜藏在理式世界中的真实和绝对的美。
总体来看,在柏拉图的理论中,“摹仿就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被动的,忠实的抄录”,“摹仿并不是通向真理的正确道路”,柏拉图大约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艺术比作镜子的思想家,把文艺家的创作过程同镜子的映像相比拟,显然还没有看到艺术表现典型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对柏拉图摹仿说的一种扬弃,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诗摹仿人的活动,也就是在创造艺术真实,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是人的一种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自身的创制知识。
他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象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摹仿的绝不象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现象外形,而是其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文艺的功能论(一)文艺对国家和人生的效用柏拉图主张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
他很重视文艺的社会效用,对文艺提出“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的美学要求。
在文艺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比重上,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位明确而坚决地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的思想家。
此观点对西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二)“激起”说和“净化”说激起和净化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文艺与情感关系所作的概念性总结。
柏拉图认为文艺能激发人的情感,这是“激起”说的含义。
“净化”这个词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中出现。
“借(悲剧)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净化)”。
柏拉图认为人的情感是灵魂的低劣部分,文艺会激发它的出现,夸大了文艺对情感的负面作用,完全将文艺与理性对立起来。
柏拉图无视史诗、悲剧的认知和道德功用,抨击这种艺术的快感是迎合人心自然倾向的“感伤癖”,缺乏理性支配,是拿旁人的痛苦取乐。
而亚里士多德强调文艺激起情感后的作用,即“净化”,并且肯定了它的积极意义。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d02e6eb172ded630b1cb6c3.png)
引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美学家,他们的诗学和美学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两人被誉为“古希腊诗学的双子星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一系列诸如“诗歌创作的源泉”、“诗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诗歌创作的取材”、“诗歌的社会功用”等问题的探索论证,开创了西方诗学理论的先河,完成了西方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为师徒,但各有千秋。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 年,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后来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在老师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两位大师的学术研究可谓浩如烟海,本人仅撷取两位大师在诗学美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理清二者的理论脉络。
第1章关于诗歌的起源1.1 从概念意义上去认识诗歌诗歌是一种着力于表现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1.2 客观唯心主义认知下的诗歌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在对诗歌来源的认识上明显受到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基于认识只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性的理解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来诗歌,是在诗人沉浸到一种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后来尼采所说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把这种神灵的思想通过世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公之于众,这便成了诗歌。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3c927b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61.png)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阅读书目]《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诗学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月.综述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古希腊时期不仅在文学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在文艺理论上有着卓越的建树,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提出了许多对后世有着深刻影响的理论观点。
生长在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贺拉斯以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解。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他曾以床为例指出床有三种,第一种是上帝心中床的理念;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念所造出的个别的床;第三种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
这三种床当中只有上帝心中的床的理念是永远不变的,一切个别的床皆出自于它,所以只有它才是真实的。
木匠制造个别的床,受到时间、空间、等各种有限事物的限制,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摹本”或“幻想”。
至于画家所画的床虽然是根据木匠的床,但他所摹仿的却只是从某一角度看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更不真实,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第三层”。
柏拉图认为理式的世界是最真实的,现实世界摹仿了理式世界,而艺术世界又是摹仿了现实世界,尽管文艺摹仿理式,但是文艺没有直接地摹仿理式,所以,文艺的摹仿只能是摹仿的摹仿,因此就是远离真实的摹仿。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则认为“史诗、悲剧和酒神颂都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诗人的职责不在描写已发生的事情,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诗人与历史家的差别不在于诗人用不用韵文。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历史家描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却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诗比历史是更具有哲学意义,更加严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观浅析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观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726916852458fb770b56fa.png)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观浅析作者:邵山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0期摘要:柏拉图的文艺观主要集中在《文艺对话录》,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主要集中在《诗学》。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进行比较:诗人的作用;文艺的作用;文艺创作。
抛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定,笔者发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都丰富多彩。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诗人;文艺创作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58-01不少哲学家的头上便被扣上了一顶唯心主義的帽子。
我们应该做的是,从原著中去发现那些曾经被别人一度排斥的文学观,并且把它的观点放到作者的文本语境中理解。
我们应重新审视柏拉图这位被称作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进行比较。
一、诗人的作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观点分歧的起点。
在《理想国——诗人的罪状》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经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杂多同名的个别事物,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都有一个理式。
工匠制造每一件用具,床、桌,或是其他东西,都是按照那件用具的理式来制造的……但是他们只是在外型上制造他们,并不是实体。
”什么是实体与理式呢?柏拉图解释为:“床有三种。
第一种是自然中本有的,我想说无妨是神制造的,因为没有旁人能制造它;第二种是木匠制造的,第三种是画家制造的。
”柏拉图认为有理式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理式是床之为床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的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文艺模仿现实,由于它不能反映理式,所以不真实。
也就是说,诗人不能反应真,作为可以被驱逐出理想国的缘由之一——不真。
在最后一段中柏拉图讲到:“我们也可以准许她的卫护者,就是自己不做诗而爱好诗的人们……因为如果证明了诗不但是愉悦的而且是有用的,我们也就可以得到益处了。
”由此可以看出,真与善是柏拉图衡量文艺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文艺的作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论述文艺的作用时是建立在论述诗人的作用的基础上的。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9152ad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d.png)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较一、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比较(一)两者对国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较1、柏拉图的国家起源思想——社会的分工导致国家产生柏拉图认为,国家产生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把社会分工作为国家起源的基础。
他认为,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柏拉图的国家起源说并非完全科学,在他那里,把社会的起源混同为国家的起源。
事实上,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已经出现了相互合作,出现了一定的分工,但当时并没有导致国家的产生。
2、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思想——人类本性所导致的自然生成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国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他指出,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社会性),是人类生存和过优良生活的前提。
有了这一前提,人类就可以结成社会,组成城邦,过有组织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说,是从社会及其成员的内在活动和发展中寻求国家的起源,认为城邦是由于人们的需要并且沿着由家庭而村坊而城邦的进程“自然地生长起来的”。
3、两种国家起源观的分歧与实质关于国家起源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现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风格。
由严格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使国家带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因此,社会的等级井然、整个国家的整齐划一就成为国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团的自然发展所产生的国家必然体现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顺应自然。
因此,这样的国家更加适应人的本质的发展,多元化文化并存就成为这种国家的特色。
同柏拉图相比较,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国家和社会区别开来,认为国家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从而突出了国家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国家不像柏拉图所言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关于国家阶级构成的理论关于国家的阶级构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差甚远。
柏拉图崇尚的是一种由哲学王直接统治的、社会中各阶级等级森严的理想社会;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的是以法治国。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差异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1558f9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d.png)
华夏艺谭3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差异■ 程 靖 武汉科技大学〔摘 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人的思想主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从两人美学思想的差异性来说,主要三点不同之处:一是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不同;二是对艺术创作动因的理解不同;三是对艺术社会功用的理解不同。
尽管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理论吸收了柏拉图的思想,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根本上导致了两人在美学观念上的差异。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差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古希腊时期“具有最高哲学天赋和成就”的两位哲学家。
黑格尔认为:“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
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
”①由此可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两人的美学思想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一、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不同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进行了详细阐述,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正是对美的理式的“摹仿”。
他在《理想国》中阐述了对于艺术本质的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摹仿,因此艺术与理式之间的关系则是“摹仿的摹仿”,是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影像。
“诗人的创作是真实性很低的……他的创作是和心灵的低贱部分打交道的”,甚至“模仿的诗人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建立起一个恶的政治制度”。
②柏拉图对艺术和诗人的地位看得如此之低,与其政治主张不无关系。
柏拉图的所有理论主张,都试图为贵族奴隶主阶级说话,试图捍卫贵族奴隶主赖以巩固其地位的神权思想。
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真理只能从独立于感性世界之外的理性世界中获得,而由于艺术摹仿的对象是感性的现实世界,所以艺术是不具有真理性的。
他认为,感性和理性是完全对立的,美不能沾染感性形象,否则美就会不完满。
③在柏拉图看来,感性艺术的地位远远低于理性哲学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美学著作《诗学》中谈到了他对于艺术本质的看法。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比解读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比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246a96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65.png)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比解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艺理论的重要代表,他们对文艺理论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一种美学价值,即它应该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美的特征。
柏拉图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美的形式来表达真理的含义,并通过美的感受来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则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教育意义,即它应该能够对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正面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提高人类的道德和智慧。
柏拉图强调文艺作品应该具有美学价值,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文艺作品应该具有教育意义,柏拉图认为美学是文学作品的核心,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一种教育工具。
柏拉图注重文学作品对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亚里士多德强调文学作品对人类道德和智慧的提升。
此外,柏拉图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美的形式来表达真理的含义,并通过美感来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和智慧教育意义。
总的来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在思想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都对古希腊文艺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
首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文艺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其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文艺是一种技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总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
他们都认为文艺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并且都认为文艺是一种技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们的文艺理论对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异同
![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88b3430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dc.png)
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异同“摹仿说”是关于文学起源和文学本质的学说,它起源于古希腊。
“摹仿说”认为艺术作品起源于对于现实的摹仿,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世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都持这种观点。
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此进行了精妙的论述,两人对文艺创作活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但作为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二者都具有完整的、个性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摹仿说”只是建立在他们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上的一部分,因此具体阐释和最终结论都存在较大的不同。
(1)相同之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文艺的本质在于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世界。
柏拉图认为文艺创作是模仿感觉世界的活动,艺术品就是由感性事物引起人的灵魂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是低于现实世界和理式世界的。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文艺是创造性的模仿。
他认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物质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的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从质料发展成为形式的有机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2)不同之处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摹仿,而现实世界本身是对于“理念”的摹仿,因此艺术作品就是对摹仿的摹仿,距离真理性的“理念”隔了两层。
正是因为这样的艺术本质观,使得柏拉图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是缺少“真知识”的无能的人,包括荷马这样伟大的诗人亦不过如此,因为他们不能直接摹仿“理念”,只会制造出一些和“理念”相隔甚远的影像。
而且,艺术家对自然——即“理念”的影像的模仿,不过像“拿一面镜子到处照”。
因此,他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也只是机械的临摹者,至多是“影像”的复制者。
后世的一些理论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把艺术家称作“仿造者”。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在柏拉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虽然同样承认艺术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但不同于柏拉图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因而对于现实世界进行摹仿的艺术作品本身也是具有意义的。
论述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异同
![论述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64eac9002e3f5727a4e9622c.png)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异同【相同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
他们对哲学的共同贡献在于:1、突出了哲学的优越地位,论证了哲学高于其它学科,指导道德和政治生活的作用。
2、区别了经验与超验、感觉和理智、自然与超自然两类领域和能力,坚持超验或超自然的原则的统摄作用,开创了西方哲学的理智主义传统。
【不同点】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理论背景不同。
柏拉图:承袭苏格拉底反对智者与自然哲学家的立场,思想带有论战的特点,关注一与多、静与动、理性与感性的区别,通常站在极端的立场,强调单一的、不动的、不可感的东西的真实性,贬低或否定其对立面,对自然哲学和其它学科的知识吸收不多。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各门学科发展、成熟的时期,注意吸收各门学科的成果,思想带有综合性、调和性,在两种极端中取中道。
2、旨趣不同。
柏拉图:热烈地追求至善、尽美和恒真,在超验的理念世界寻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图以此匡正现实。
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他以常识为准则,虽然承认理想的崇高,但强调理想不等于现实,最好的不等于可行的。
3、基本思路不同。
①两人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理念论和实体论。
柏拉图:理念论的对象是绝对的、不变的、无形的型相,“存在”仅是多个通种中的一个。
亚里士多德:1)其提倡的形而上学却专以“存在”为研究对象。
实体论把“存在”归结为实体,导致一种强调个体存在高于和先于普遍型相、型相只是个别存在的一个构成方面的观点。
2)但他又设定了一个纯形式,这是向理念论的妥协。
②他与柏拉图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
柏拉图:用“分有”、“摹仿”等来解释亚里士多德:解释原则是潜能和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断裂。
③此外,理念论和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
柏拉图: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真善美的统一。
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文学理论的批判与继承
![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文学理论的批判与继承](https://img.taocdn.com/s3/m/c632062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5.png)
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文学理论的批判与继承
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两位思想家,他们的
文学理论代表着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水平,并且仍然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影响。
柏拉图的文学理论以其独特的审美观为基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像一个完整的实体,具有本质的完整性;他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它如何反映出“柏拉图式的审美”;他认为文学作品可以被分解为内容因素和形式因素,并且每种类型的文学作品都应该遵守特定的艺术准则。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对柏拉图文学理论的批判与继承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对柏拉图文
学理论的思想发表了许多看法。
首先,他认为文学作品具有表现性和说服力,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并创造新的意义;其次,他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反映,而是人类的整体的反映;此外,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重视内容,而不仅仅重视形式,因为内容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最后,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助于形成健康的道德感,因此应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
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文学理论经历了一个较大的转变。
尽管二者都强调文学作品的完整性,但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文学作品的内容,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具有道德意义,同样重要的是文学作品可以改变人们的观点。
就现在而言,亚里士多德的审美观是文学理论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它不仅延续了柏拉图的审美观,也对文学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因此,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文学理论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两人的思想对文学理论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及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及柏拉图](https://img.taocdn.com/s3/m/9b19b506cc175527072208ec.png)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上的异同一、中文摘要:古希腊两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名为师生,但他们二人在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上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他们对艺术本质的理论阐述都源于古希腊的传统理论—“摹仿论”。
理式摹仿说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立文艺理论独立体系的则是亚里士多德,然而师徒俩关于诗人应摹仿现实的性质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本文将通过梳理摹仿说的起源,以及探究二者对摹仿论的异同,浅析摹仿论这一西方文论本质观。
二、关键词:摹仿; 理式 ;灵感一、摹仿说的起源古希腊的思想家和文论家历来重视对艺术美本质的讨论,“摹仿”一词一直是古希腊文论的重要词语。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提出“音乐是摹仿天体运动,数的和谐”,这是古希腊最早的“摹仿说”。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提出“艺术摹仿自然”,认为艺术是和谐的,这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开篇的意义。
随后,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认为:艺术不仅要摹仿自然,而且要摹仿社会和效仿好人。
这是第一位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0) 也是一个摹仿论者,他主张摹仿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
“摹仿说”同样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他的理式摹仿论实际上是关于事物和世界的抽象概念,但是被绝对化、神秘化而作为先于现实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客体。
后来师从于他的亚里士多德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艺术摹仿现实的唯物摹仿论,成为摹仿论的集大成者。
至此,西方文艺摹仿学说得到极大的发展,后来的文艺摹仿思想大多伏源于此。
二、“理式”论是柏拉图艺术论的本质1、泛化的艺术概念柏拉图所了解的“艺术”和我们眼中的“艺术”是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古希腊时期,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比较广泛。
绘画、诗歌、音乐、雕刻之类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烹调之类也是“艺术”,这些凡是可以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艺术”。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文艺观之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文艺观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ef00cf8941ea76e58fa040c.png)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文艺观之比较
1.柏拉图的著作是采用的是对话体,生动活泼;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采用的是严密的论述体,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同时呈现。
2.柏拉图的文艺观包裹在其他思想中,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则总从其他思想中独立出来。
3.柏拉图文艺观的哲学基础是“理式”,认为美是对美的理式的分有;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的哲学基础是“实体”,认为“美要靠体积与安排”
4.柏拉图的摹仿说认为,文艺摹仿象照镜子,只得到影像,不能给人以知识和真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把文艺和历史相比较,认为文艺摹仿按照或然率和必然率发生的事情。
5.柏拉图认为,文艺摹仿是为了迎合的人性中卑劣的、非理性的部分情感、欲望,如哀怜癖和诙谐的欲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摹仿是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的摹仿的本能,能净化或陶冶人的情感。
6.在文艺功用上柏拉图重视文艺的现实效用而蔑视文艺的审美快感,亚里士多重视文艺的审美快感,同时也不忽视文艺的现实效用。
7.在文艺创作上柏拉图轻视技艺而重视灵感,亚里士多德则重视文艺创作重中的技艺和与其相关的理智,对各种文艺体裁的技艺详加探讨,闭口不提灵感。
8.在文艺摹仿方式上柏拉图赞成间接叙述和反对戏剧体的直接叙述,亚里斯多德认为直接叙述的方式优于间接叙述的方式,并明确
肯定纯属直接接叙述的戏剧类。
9.柏拉图是贵族奴隶主的思想代表,其文艺观是为巩固贵族奴隶主的统治服务的;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中小奴隶主的代表,其文艺观为了调和贵族奴隶主和平民以及奴隶的矛盾。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理论方面相同点与不同点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理论方面相同点与不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d35a5afcaef8941ea76e0564.png)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理论方面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二者都认为诗歌是人们在“迷狂”的境界下产生的。
不同点1对诗歌的思想认识不同柏拉图的思想是基于其坚定的神学观念,认为诗歌是神的启示,而不是人主观去创作的。
亚里士多德则以人学角度去分析,认为人们创作诗歌是本能,是自身主观愿意去做,有自己的思想。
2诗歌与现实观念之间的差别柏拉图认为“理念—现实世界—诗歌”这样一个观念,因此从本质上否定诗歌的真实性,即认为诗歌对现实并无意义。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歌是反映真实生活的,是从现实中提炼的。
3诗歌对社会功能上区别柏拉图认为诗歌对社会活动毫无意义,贬低其对社会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歌对社会有很大作用,能够满足其对情感,精神的满足。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关键差异首先,在哲学思想观念上柏拉图是西方唯心主义创始人。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其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存在。
其次,在政治思想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出一幅乌托邦的画面,认为国家应由哲学家进行领导,在今天看来有集权主义色彩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主张从现实的国家出发,防止国家堕落促进国家发展。
此外,在爱情观念上,柏拉图的爱情观是精神恋爱,坚信真正的“爱情”是持之以恒的。
亚里士多德不这么认为。
最后,在文艺思想上,柏拉图是先验论理论者,认为人的知识是天赋的,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在“回忆”,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对事物的学习是逐步的,人们本身是无知的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最终掌握。
而且柏拉图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则将事物细化,分类。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925c4afd1f34693daef3ed5.png)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比较一、相同点:1、二人都非常注重寻本探源,追求终极。
这便是二人政治思想中理想的部分,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当成宇宙万物的本质,唯一的真实存在,认识事物的基础,并且据此而设计了他的《理想国》;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善的目的。
2、两人都把教育看成一个重要的问题。
①柏拉图认为实现城邦团结统一的一项措施是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
他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塑造人性,培养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他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
②亚里士多德将人性分为三种善德即天赋,习惯和理性,而理性是人们的追求的目的。
他指出教育培养人的理性,进而理性培养习惯,习惯改变天赋。
认为后天教育可以改变人。
相反,柏拉图基于“潜能不易挖掘”的忧患意识而提出全面教育,以便于充分发掘人的天赋品格和美德,最后走向已经分配好的“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师生二人对教育实施的方针目的和具体的措施方面有一样的地方,但背后的原因本初目的是不一样的。
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优生优育”和“因时而教”的具体教育方法。
3、整体主义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的政治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
他把社会整体(城邦)视为唯一的目的,个人是为了整体服务的工具。
个人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他的价值只能是作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完全被消融于整体之中。
柏拉图把城邦的统一强盛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把献给国家作为公民的最高道德。
具体地说,个人不再有自己的一切,不再有自己的财产、妻子、利益、愿望、要求、情感、判断,每个人与其他人都利益一致、情感一致、意见一致,这样,城邦就真正形成了“一个国家”,不用复数表示的国家。
也就是完全消灭了个人主义,形成了一个整体。
亚里士多的在个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上也持整体主义立场。
他把城邦理解为有机整体,而个人只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哲学立场的不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哲学立场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f959e599daef5ef7ba0d3cb1.png)
所 见的 荚 , 入 到 一种迷 j 状 态 . 感 由此 滋 长 : 拉 I 认 为 创 作 进 1 : 灵 铂 制 过 程足 一 “ 去平 常删 钭 而 陷人 迷 犴 ” 状态 。 神凭 附 于诗 人 种 失 的 诗 心 灵 , 予它 以创 作 的 灵 感 , 人 的 心 灵 受 到 感 发 , 赋 涛 便失 去 自主 , 陷 入迷 依 柏 拉 罔看 求 , 文 艺创 作过 程 l , 有 诗人 的 理性 思 l没 I 维 , 柯诗 神 的 凭 附 只 揪遗 , 人是 “ 由意 识 ” 代 神说 话 。 认 为 诗 不 地 他
来 创 作 的 , 仃 理性 参 与的理 性 控 作 品 的题 材 。亚 里 _ 多 德列 举 r模 仿 的 : 种 对 象 , 十 同时 也 是
-种 创 作 方 法 : - 一种 是 “ 日或 今 口如何 的事 物 ” 既 已 经 发 生 的 昔 ,
l模 仿 的 艺 术 与 现 实 的 关 系
桕拉 罔i , 人为
它 才 是 真 的 . 是
体 的 感 性 的 明 交 之 外 . 存 在 一 个普 遍 的 还
・ 永恒 的 变 的 实 个 现 实 1 只不 过 是 它 廿
绝 对 的 理 念 的 界 , 念 是 神 刨 造 万 物 时 昕 要 用 到 的 标 准 . 理 _ 忭有
的 影 子 如 十拉 网 在 《 f j 带边 欧 》 『 说: 神』 型 与数 来 塑造 它 们 ” 篱 j “ } l 】 , 这个 型 就 是删 念 的意 思 在柏 托 网 彳 来 . 亍 字南 形 成 之初 . 理念 的 体与 物 质 的 体 是 分 离 的 , 分 仔于 两个 不 同 的世 界 :是 因 为 神 址 要 刨 造 一 个美 好 的 世 界 , 两 种 实体 这 神 的 手甩 将 结 合 一
[精品]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_模仿说_的差异
![[精品]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_模仿说_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0217d56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1.png)
[精品]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_模仿说_的差异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摹仿说的相同点两者共同认为艺术起源于摹仿。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摹仿的本能”。
柏拉图认为,“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们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柏拉图说过,摹仿成了习惯之后,就会变成天性,而当亚里士多德谈论艺术摹仿之时,所提及的天性,恰好与柏拉图的“第二天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摹仿说的不同点1、两者对于艺术摹仿的真实与虚假认识不同。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般来讲,技术有一部分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完成的东西,有一部分是摹仿自然”、“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结合这两段话,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可以是真实的,并且高于自然的。
亚里士多德对于艺术真实性的肯定就在无形之中批判了柏拉图关于艺术是虚伪的“摹仿的摹仿”的观点。
2、两者对于艺术摹仿对象界定不同。
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摹仿对象是“理式”,但亚里士多德以“并没有什么事物之外的运动。
变化的东西,总是在实体方面的变化,或者在量、质或位置方面发生变化。
我们说过,不可能找到一个东西为这些范畴所‘共有’”这一观点否定了“理式”的存在,他还肯定了感官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感性认识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3、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而柏拉图的摹仿说是唯心而又神秘的。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贡献亚里士多德为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对柏拉图文艺理论的学习与批判的基础上,走上了自己的文艺理论道路。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多为推理性和归纳性的,他的《诗学》,是世界上最早有完整体系的文学理论著作。
具体文艺理论贡献如下:1、亚里士多德“艺术摹仿自然”基本观点进一步阐释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
一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众城邦中雅典处于最重要地位,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后经克利斯梯尼和伯里克利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希腊的民主政治。
浓郁的民主气氛,追求自由的精神既体现在生活环境中,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更是体现着民主和自由的精神。
古希腊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商品货币经济也较发达,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已出现。
古希腊经济既有维护奴隶主自然经济,又有对商品货币经济的探索。
发达的交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融,使希腊文化获得了发展。
希腊人的哲学观念脱胎于宗教观念,而对文学艺术的自觉意识又受着哲学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演变历程,正反映了文论的演变历程,它们各自在后来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二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有着丰富的遗产。
早在柏拉图前,希腊的思想家、文艺家们就曾对文艺提出过自己的见解,而这些许多都是柏拉图以来思想的源头。
荷马在他的史诗“序曲”中曾祈求诗神缪斯给他灵感,并在史诗中多次论及诗要给人以快感。
色诺芬尼责备荷马把神写成与人一样有道德败坏的行径。
这一点,被柏拉图所继承和发扬。
哥奇亚斯认为悲剧通过神话传说和情感描写使观众坠入迷魂阵中,所以能迷人的悲剧比不能迷人的画更高明,而被迷的观众比不被迷的更聪明。
哥奇亚斯从观众心理的角度探索文学艺术的效果,对亚里士多德有一定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对文艺的看法,主要包括灵感说和摹仿说。
他从经验论的角度总结出文艺和人的其他活动是起源于摹仿的。
关于灵感,德谟克利特继承传统的看法,承认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把灵感的来源归结为神。
苏格拉底也继承了当时流行的摹仿说。
主张艺术不但是对对象形象的忠实描绘,而且还是对人物心灵和性格的表现。
苏格拉底还强调天才和灵感,认为诗人处于灵感状态,自己不知其所以然。
他的文艺思想得到了弟子柏拉图和徒孙亚里士多德的发扬。
三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出身于雅典的贵族家庭,早年受到过很好的教育,并就学于苏格拉底八年,直到苏格拉底逝世。
后游历四方,到前387年返回雅典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并执教40余年。
他留下的著作有36篇,内容涉及各种学科。
其中比较集中地讨论文艺问题的有:伊安篇理想国斐德若篇和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至前322年),出身于古希腊吉塔拉地区贵族家庭。
师从柏拉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20余年,直到柏拉图逝世。
后回国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一生著作丰富,其中诗学是西方第一部从理论内容到理论形态都比较完整的美
学、文论专著,深刻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
四
“模仿”是希腊语mimesis的译文。
Mimesis有时也被译为“再现”(representation)(因此这种理论也被称为“艺术的再现说”)。
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前“模仿说”一直在艺术理论中占主导地位。
如果把希腊的文艺概貌比作群峰竞秀的景观那么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无
疑代表着突兀的双峰。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模仿说”已趋于全面和完整。
亚里土多德的“模仿说”是在继承和发展老师柏拉图观点基础上形成的,但他们关于“模仿说”的观点是有区别的。
首先他们的哲学基础不同:柏拉图的文艺本质论以其哲学思想中的“理式论”为基础。
他认为有两个世界:感觉世界和理式世界,感觉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影子,理式世界是感觉世界的原型或理想。
柏拉图代表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他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宣称理式是神造的,其实,理式论实际上是披着哲学外衣的神学理论。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本源,是第一性的,而感觉世界是模仿的对象,它和艺术世界都是理念世界的派生物,艺术世界离真实最远,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
文艺模仿自然,只能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模仿只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拟,是不真实的。
从模仿的心理基础看,文艺模仿只是为了迎合人性中低劣的部分。
《理想国》里把理智和意志看作是人性中高尚的部分,情欲属于低劣部分。
所以作为模仿的艺术品,只不
过是低等品罢了。
柏拉图的贵族身份注定他会站在贵族阶级立场上,希望文艺能为贵族统治阶级服务,反对现实主义,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因此,他的“模仿说”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更全面、更准确,符合现实主义的特点。
亚里士多德抛弃了柏拉图虚幻的“理式”概念,强调现实世界是真实的,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必然也是真实的,这与柏拉图的观点正好相反。
而且,他认为艺术比现实更真实,艺术所模仿的决不是柏拉图所说的现实世界的表象,而是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反映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他的‘模仿说’是创造性的模仿说,即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五
柏拉图的文艺创作观和他对文艺本质的看法相联系,他认为艺术创作的动力过程是灵感发挥作用的过程。
灵感是诗神凭附后的神力驱遣,在灵感状态,诗人是神的代言人。
柏拉图认为灵感是一种迷狂,于无知无觉、精神恍惚时代神说话,写出美妙的诗歌;灵感能形成链锁效应,诗神将灵感传递给某个人,然后在传递给旁人,形成一条锁链。
柏拉图把创作成败的关键归于诗人有无灵感,神灵是否凭附其身,这就把文艺创作的动力和过程神秘化,其主导倾向是非理性主义。
柏
拉图在《斐德若篇》提出作家应该尽量按照艺术来写作,即认清文章与心灵之间的对应关系,用特定类型的文章去适应特定的心灵需要,打动特定类型的读者。
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必须惊奇。
惊奇首先表现在用字方面。
文学语言由文字组成,文字的奇最有助于文学语言风格的惊奇。
其次,惊奇表现在造句方面。
奇特的句子可以造成奇特的呼吸节奏,形成奇特的情感背景,打动读者产生奇特的情感。
第三,惊奇在艺术中表现为一种奇情。
奇情即一桩桩意外发生而又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可以给人快感。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也是其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
《诗学》的论述重点在剧方面,它颇为深入的探讨了悲剧问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
他将悲剧的性质定义为摹仿,认为悲剧的摹仿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借助人物的动作,而不是叙述。
而悲剧的功用是“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陶冶”。
六
柏拉图的文艺功用观是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一切为了营造其“理想国”,一切都服务于其“理想国”。
柏拉图的人性思想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浓厚的伦理性。
他认为人性体现为公民的等级性,其次人性体现为重灵魂而轻肉体。
由此他阐发了文艺对培养理想国保卫者的巨大作用:一是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二是培养审美趣味,提高审美鉴赏力。
柏拉图的政治立场使他过于重视文艺为政治服务,而忽视了文艺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取消了文艺的相对独立性,使文艺
完全变为奴隶主阶级政治的附庸,是种落后、反动的艺术观。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理想的人格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
本能、情感、欲望之类的心理功能是人性中固有的,有被满足的权利。
适当的满足它们,能使性格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他在《诗学》中从文艺的心理基础方面论证文艺的社会功用。
艺术本身既出自于人的天性,又用来满足人天性的需要,所以让人感到快乐。
艺术节能满足人的求知欲;文艺能给人带来欢乐;艺术家的快乐来源于创作文艺的模仿活动,使模仿主体的模仿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
这种理性化的快感作用于柏拉图情欲化的快感观是有极大差别的。
七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不管他对柏拉图的学说修正得到底如何,他这种求真的勇气却值得钦佩。
他对柏拉图学说的修正是很明显的,往往是反其道而行之,柏拉图就曾抱怨说:“亚里士多德象小马驹生下来对它母亲那样踢我。
”
两人在文艺的本质问题,在文艺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文艺的功用问题上都存在着认识的分歧。
我以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的根本不同,在于人格理想的不同。
按柏拉图的哲学,理想的人格是哲学家的人格,理智处于绝对统治地位,而亚里士多德是现实的,认可人性中最根本的欲望的。
柏拉图探讨诗的出发点与亚里士多德是根本不同的:亚里士多德以科学的态度把诗分立为一门学问,第一次将之称为“诗学”;而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是站在一个理想城邦所应有的社会秩序的角度,来讨论对诗的审查与限制的。
总的说来,两人的文艺思想都是从各自的政治、哲学等观点出发得出的。
今日的我们,对于他们文艺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用一种真正的历史的观点去理解他们,而不是简单地判断谁是谁非。